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运动和力

基本知识点归纳:

一.力的基本知识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是作用是相互的

1)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力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上的应用:游泳,划船,各种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火箭等)

3.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测量

1)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爱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①拉力方向沿螺旋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

②测力计测力时显示的是其挂钩所受拉力。而不是它的圆环所受拉力或整个测力计所受的合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

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力的图示的特征:带有标度。除了要保证力的大小是标度所表示的力的整数倍,还要保证表示力大小的线段长度是标度长度的整数倍。

②力的示意图

方法: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将力的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即可。

力的示意图的特征:没有标度。

二.不同种类的力

1.弹力: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都属于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必须有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如: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重力

1)产生原因: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产生的条件:不需条件,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

3)重力的三要素

①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用水平仪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②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注意:在描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只能说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而不能说质量与重力成正比。因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重力无关。将物体放在太空中,它会失去重力,但它的质量与在地球上的质量一样,不会改变。

③作用点:重心

A.重心的位置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形状不规则,质地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可用悬挂法来确定。

B.重心高度对稳度的影响

重心越高,稳度越低

④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A.如果没有重力,河水再也不会往下流;扔向空中的物体再也不会落回地面;人轻轻一跳就会离开地球等。

B.太空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在生活与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与地面不一样的新问题:他们所喝的水必须装在柔软的袋子里,喝水时像挤牙膏一样将水挤进口里;由于没有重力,他们在宇宙飞船内行走时显得异常困难,只要脚稍稍点一下地,就会飞起来;他们做俯卧撑,引体向上等需要克服自身重力的运动项目时显得太轻松了,再也没有任何锻炼效果;他们在做实验时,发现有些在地面上做的很普通的实验,在太空就无法做了:如无法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3.摩擦力

1)种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2)产生原因: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注意,这里的相对运动是指相互接触的两个

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例如:正在骑行的自行车,前轮相对于地面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后轮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所以它的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4)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切记其大小与其所受外力大小,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5)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与静摩擦的区别:

滑动摩擦:只有其中一个物体的接触面发生了改变

滚动摩擦: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都发生了改变

静摩擦: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均没有发生改变。

6)联系实际: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①增大有益摩擦:

A.增大压力:自行车刹车时,骑车人捏刹车把。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鞋底有花纹;汽车的轮胎有花纹;瓶盖上有条纹等

②减小有害摩擦:

A.用滚动代替滑动:拖重物时,在重物下面垫圆木;在车轴上套滑轮等。

B.使接触面分离:在机器的转动部件里加润滑油;气垫船采用气垫技术让船底与地面脱离接触以减小摩擦力争;磁浮列车利用磁力悬浮起来与轨道脱离接触从而大大地减小了摩擦力等。

7)知识扩展:摩擦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摩擦力,我们将寸步难行,生活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例如,我们再也不能轻松地将物体拿起来,在地面上行走将变得异常困难,吃钣时很难用筷子将食物夹起来,想要喝水,可瓶盖却拧不开,停在平直铁路线上的火车,一阵风都可以将它刮走……

三.二力合成

1.合力

1)定义:若一个力所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为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2)正确看待合力

合力不是两个力的和,而是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另外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2.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1)方向相同: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

2)方向相反: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

合力有可能比任何一个分力大,也有可能比任何一个分力小。

3.求合力的意义

当一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由于各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很难分析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受到怎样的影响。而一旦我们求出了这些力的合力,就很容易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正确的分析。所以求合力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一个必备能力。

四.二力平衡

1.物体的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二力平衡

1)什么是二力平衡: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它所受的合力为零。

五.运动和力的关系

1. 惯性:

1)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决定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

注意: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而与其它因素诸如物体的运动速度,受力大小等因素无关。

3)惯性现象及其理解

①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汽车启动时乘客的身体向后倾倒;拍打衣服除去衣服上的灰尘;从飞机上投掷下来的炸弹离开飞机后仍然随着飞机一起向前飞;体温计用完后,将毛细管内的水银甩回到下面的玻璃泡中。

②出现惯性现象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状态受自身惯性以及外界所施加力这两个因素影响。出现惯性现象时,往往是因为物体各个部位受力情况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如汽车启动时乘客的身体向后倾倒的原因是:汽车启动前,人随车一起静止,车启动后,脚由于受到车地板对它产生的摩擦力而向前运动,而身体上部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人会向前倾倒。

2.运动和力的关系

1)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2)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①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②非平衡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所受的合力不为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取决于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A.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加速直线运动

B.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减速直线运动

C.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

③物体不受外力作用:运动状态保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和力关系的总结:

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惯性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得到保持。但若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3.逆向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否一定不受外力作用?

2)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是否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常见题型解法归纳

一.力学作图题(包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例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大小为49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请画出该力的图示。

例2.一个物体受竖直方向上两个力共同作用,下图是它所受合力的图示,请画出它所受两个力的图示。

例3.一个重为50N的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为100N,方向水平向左的推力作用,静止在墙面上,请画该物体受力示意图。

解题方法总结:

画力的图示时,要将力的三要素在图上都表示出来,并且严格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因此力的图示要配有标度;而力的示意图主要是将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表示出来,对表示力大小的线段的长度不作严格要求,故力的示意图没有标度。

二.受力分析题

1.分析物体受哪些力作用

例1:一个物体放在光滑的钭面上,请画出它所受力的示意图。

例2.一个物体放在钭面上静止,请画出它所受力的示意图

例3.一个物体放在水平的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请画出该物体受力示意图。

例4.小强站在电梯上随电梯一起匀速上升,请画出他所受力的示意图。

解题方法总结:

①受力分析分析的是物体所受的力,而不是物体所施的力。

②不要凭空臆想一些本不存在的力,往往连施力物体都找不到的力是不存在的。如物体在钭面上下滑时所受的下滑力

③对物体全面受力分析时将一些力忽略了。

2.物体所受力大小的分析

例1.一辆重为2×104N的小车,以30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3000N,则它受到发动机的牵引力为多大?

例2.神州六号飞船将要坠落到地面时,安装在飞船底部的火箭开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飞船由此获得一个向上的反冲力,从而使飞船的降落速度由20m/s降低到4m/s,则该反冲力与飞船重力的大小关系是

例3.一个重为2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竖直向上大小为8N的拉力作用,则它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它受到的合力又是多大?

例4.放在水平地面上木块,受到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在水平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它受地面对它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为N ;若将拉力增

大到20N,则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若撤去拉力,木块由于

继续向前滑动,此时它所受的摩擦力为N。

例5.一个重力为20N的砖块被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25N的按压在墙面上静止不动,则此时砖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现若将压力增大到30N,则砖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

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B.火箭发射后,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发动机对它的推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

C.电梯搭载着乘客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电梯地板对乘客的支持力大于乘客自身的重力

D.环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地球卫星处于受力平衡的状态

3.根据物体所受的力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1.吊在气球下面的物体随气球一起匀速向上运动,突然吊物体的绳子断了,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是()

A.马上下降

B.继续匀速上升

C.减速上升一段时间,然后下降

例2.蹦极是一项刺激性很大运动项目,当运动员身上栓着弹性绳子从高台上跳下时,关于运动员运动状态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弹性绳子展开前,运动员做加速下落运动

B.在弹性绳子展开后,运动员做减速下落运动

C.当运动员下降到最低点时,它处于受力平衡的状态

D.在弹性绳子收缩的阶段,运动员一直在做加速运动

三.识别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例1.小华站在体重计上测体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华的对体重计的压力与地面对体重计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小华的重力与体重计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体重计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体重计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体重计所受的重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例2.对于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灯所受的重力与天花板对灯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电灯对灯绳的拉力与天花板对灯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电灯所受的重力与灯绳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电灯所受拉力与天花板所受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平向右的力拖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匀速运动,则拉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人站在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则人的重力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放在钭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它的重力与钭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站在体重计上测重力时,由于体重计静止,则体重计的重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四.与惯性有关的题目

例1.下列关于惯性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就越难停下来,因此,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B.用较小的力拉车,车很难拉动;而用较大的力拉车,车一下子就被拉动了。则物体所受的拉力越大,其惯性就越小。

C.大卡车的惯性比小汽车的惯性大

例2.汽车行驶在大雨滂沱的马路上,在某乘客的头顶正上方有一处地方漏水,小水滴在不断地往下掉落。而汽车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运动状态,试分析一下在汽车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时,水滴的掉落情况。

例3.请解释一下飞机在轰炸目标时要提前投弹的原因。

例2.吊在天花板上电灯,现用剪刀突然剪断灯绳,但在剪断灯绳的瞬间,电灯所受的一切外力消失,则电灯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

例3.正在沿圆周做匀速转动物体,假设它所受的一切外力消失,则它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

行程问题典型例题及答案详解

行程问题典型例题及答案详解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西安小升初考试中的热点题型,纵观近几年试题,基本行程问题、相遇追及、多次相遇、火车、流水、钟表、平均速度、发车间隔、环形跑道、猎狗追兔等题型比比皆是,以下是一些上述类型经典例题(附答案详解)的汇总整理,有疑问可以直接联系我。 例1:一辆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去时用了4个小时,回来时速度提高了1/7,问:回来用了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答:在行程问题中,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说速度越快,时间越短。设汽车去时的速度为v千米/时,全程为s千米,则:去时,有s÷v=s/v=4,则 回来时的时间为:,即回来时用了3.5小时。评注:利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解题,其中任一项固定,另外两项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正比或反比)。 例2:A、B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计划用6小时从A城开到B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因故障在中途停留了30分钟,如果按原计划到达B城,汽车在后半段路程时速度应加快多少? 分析:对于求速度的题,首先一定是考虑用相应的路程和时间相除得到。 解答:后半段路程长:240÷2=120(千米),后半段用时为:6÷2-0.5=2.5(小时),后半段行驶速度应为:120÷2.5=48(千米/时),原计划速度为:240÷6=40(千米/时),汽车在后半段加快了:48-40=8(千米/时)。 答:汽车在后半段路程时速度加快8千米/时。 例3:两码头相距231千米,轮船顺水行驶这段路程需要11小时,逆水每小时少行10千米,问行驶这段路程逆水比顺水需要多用几小时? 分析:求时间的问题,先找相应的路程和速度。 解答:轮船顺水速度为231÷11=21(千米/时),轮船逆水速度为21-10=11(千米/时),逆水比顺水多需要的时间为:21-11=10(小时) 答:行驶这段路程逆水比顺水需要多用10小时。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式三份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不一定相同,可见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 1、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4、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5、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2)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只做粗略研究,通过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毫无意义;s和t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对应同一运动过程 三、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 (2)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计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找准零刻度线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时间测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四、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力的作用中必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就是我们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研究对象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互对的,施力物体同是也是受力物体。 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和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能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箭头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绳子的拉力、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弹簧的弹力都属于弹力 3、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沿力计 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六、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其中,g为常数,大小为9.8N/kg,它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5.比较物体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⑵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6.速度和平均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计算公式:v=s/t ;变形公式:s=vt t=s/v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记作:m/s常用单位:千米/时,记作:Km/h 换算关系:1米/秒= 3.6千米/时“1米/秒”表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米。 【注意】Ⅰ在速度计算中,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要带单位计算。 Ⅱ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Ⅲ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1.3 m/s,自行车的速度为4.2 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 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 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 Km/h,空气中 声速为340 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 m/s。 ⑵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即平均速 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存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五年级行程问题经典例题

行程问题(一) 专题简析: 行程应用题是专门讲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的应用题。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知道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例1 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32×2=64(千米)。两车同时出发,为什么甲车会比乙车多行64千米呢因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56-48=8(千米)。64里包含8个8,所以此时两车各行了8小时,东、西两地的路程只要用(56+48)×8就能得出。 32×2÷(56-48)=8(小时) (56+48)×8=832(千米) 答:东、西两地相距832千米。 练习一 》 1,小玲每分钟行100米,小平每分钟行80米,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出发,相向而行,并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 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5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7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 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快车3小时行驶40×3=120(千米),这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说明甲、乙两地间路程的一半是120-25=95(千米)。此时,慢车行了95-25-7=63(千米),因此慢车每小时行63÷3=21(千米)。 [ (40×3-25×2-7)÷3=21(千米) 答:慢车每小时行21千米。 练习二 1,兄弟二人同时从学校和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哥哥每分钟行120米,5分钟后哥哥已超过中点50米,这时兄弟二人还相距30米。弟弟每分钟行多少米 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2千米。4小时后,剩下的路比全程的一半少8千米,如果改用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再行几小时到达乙地 & 例3 甲、乙二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中午12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求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二人相遇时,甲比乙多行15×2=30(千米),说明二人已行30÷6=5(小时),上午8时至中午12时是4小时,所以甲的速度是15÷(5-4)=15(千米/小时)。 因此,东西两村的距离是15×(5-1)=60(千米)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 中物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运动与力 一、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性质: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同时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3、力作用的方式:接触或不接触。 (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1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表示方法: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矢量) (五)、三种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重力: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力);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作用点使重心(物体几何中心) 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涉及的公式:v=s/t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能量守恒,前后联系)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永远存在。(四)、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共线 注意: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的区别 (五)、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个力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求合力的过程叫做二力合成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浙教版科学复习——运动和力专题

中考系列之运动和力复习 一、机械运动 考点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 ①描述参照物的概念 a 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a 1.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是() A.飞奔的猎豹 B.放在桌面上的书 C.慢慢爬行的蜗牛 D.站在上升扶梯的人 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考点二速度和平均速度 ①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a ②知道速度的概念 a ③知道速度的单位 a ④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c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 ② ③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大,表示() A.火车通过的路程较多 B.火车比汽车所用的时间少 C.火车比汽车运动得慢 D.在相同的时间内,火车比汽车通过的路程多 2)速度 ①计算公式:v=s/t ,变形s= ,t= 。 ②单位:m/s或者km/h,1m/s= km/h 4.下列运动物体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匀速通过拱桥的汽车 B.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 C.地球绕太阳匀速转动 D.在空中匀速盘旋的飞机 5.对于公式v=s/t,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反比 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运动的时间成反比 C.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D.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 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 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 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 7.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 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 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

运动和力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 A.枯黄的树叶落地 B.电铃声传入人耳 C.太阳光照射大地 D.树上结出桃子 2.下列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是() A.用力推车,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B.艄公用撑杆推岸,船离岸而去 C.用力拉弓,弓发生形变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3.几个同学用弹簧拉力器比试臂力,各人都用同一个拉力器,拉力器上有3根弹簧,结果几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比较这几个同学所用的拉力()A.手臂粗的同学所用的拉力大B.手臂长的同学所用的拉力大 C.体重大的同学所用的拉力大D.几个同学所用的拉力一样大 4.下列物体中,接近20N的是() A、一个中学生 B、一个书包 C、一辆载重的汽车 D、一支钢笔 5.如果没有重力,下列哪些现象不会发生() A.飞扬的尘土就不会落回地面 B.茶杯里的水就倒不到嘴里 C.人头撞到墙上不会感到疼痛 D.人轻轻一跳就会离开地球 6.下列有减小摩擦力作用的是() ①鲫鱼鳞片表面有一层黏液②用水湿润橡皮塞后塞入试管口③自行车轮胎表面做有凹凸花纹④磨去刀片表面的铁锈⑤浴室的窗上装有磨砂玻璃 A.①②④B.①②④⑤C.④⑤D.①②③④⑤ 7、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人无法走路 B、火柴头难以划燃 C、老师仍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D、自行车刹车失灵 8、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甲、乙、丙、丁各图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那么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A.图甲和图乙B.图甲和图丙C.图甲和图丁D.图乙和图丁 9.下面几个事例中,对我们不利的惯性是() A.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固定物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 B.浇地时用手向前送水瓢,瓢停下后,瓢里的水泼出来 C.运动员跳远时,要助跑一段路程 D.车突然刹车,车内的乘客会倒向车行进的方向 10.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 ) A.汽车惯性消失了B.汽车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C.汽车受到重力作用D.汽车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 11.如右图所示,弹簧秤及细绳重力不计,砝码质量为100克,静止时弹簧秤的读 数为() A.100牛B.0牛C.0.98牛D.200牛 12.一木箱置于水平地面上,现用水平推力去推它,若没有推动,则( )

七年级行程问题经典例题

第十讲:行程问题分类例析 主讲:何老师 行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顺流、逆流问题,上坡、下坡问题等.在运动形式上分直线运动及曲线运用(如环形跑道). 相遇问题是相向而行.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和.追及问题是同向而行,分慢的在快的前面或慢的先行若干时间,快的再追及,追及距离慢快S S S +=.顺逆流、顺风逆风、上下坡应注意运动方向,去时顺流, 回时则为逆流. 一、相遇问题 例1:两地间的路程为360km ,甲车从A 地出发开往B 地,每小时行72km ;甲车出发25分钟后,乙车从B 地出发开往A 地,每小时行使48km ,两车相遇后,各自按原来速度继续行使,那么相遇以后,两车相距100km 时,甲车从出发开始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分析:利用相遇问题的关系式(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和)建立方程. 解答:设 甲车共 行使了 xh ,则乙车行使了h x )(60 25-.(如图1) 依题意,有72x+48)(60 25-x =360+100,

解得x=4. 因此,甲车共行使了4h. 说明:本题两车相向而行,相遇后继续行使100km ,仍属相遇问题中的距离,望读者仔细体会. 例2:一架战斗机的贮油量最多够它在空中飞行 4.6h,飞机出航时顺风飞行,在静风中的速度是575km/h,风速25 km/h,这架飞机最多能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 分析:列方程求解行程问题中的顺风逆风问题. 顺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逆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解答:解法一:设这架飞机最远飞出xkm 就应返回. 依题意,有6425 57525575.=-++x x 解得:x=1320. 答:这架飞机最远飞出1320km 就应返回. 解法二: 设飞机顺风飞行时间为th. 依题意,有(575+25)t=(575-25)(4.6-t), 解得:t=2.2.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合力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

机械运动和力课件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一、参照物的选取 例题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B.任何物体都可以选做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C.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做参照物 D.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解析】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并非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做参照物,例如我们想研究正在运输行驶的火车中某物体的运动常常要以火车为参照物,研究地球公转时,以太阳为参照物,绝对静止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答案】B 经常出现的变形试题有: 1.当你在商场中乘坐自动扶梯上楼时,以电梯的扶手为参照物,你是的, 以所站的台阶为参照物,你是的。 2.南昌市某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南昌市的美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二、判断那个是参照物 例题2:坐在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两旁的树木迅速后退,这位乘客选取的参照 物是〔〕 A.地面 B.树木 C.乘客坐的列车 D.迎面开来的列车 【解析】树木相对列车迅速后退,相对大地是静止的,相对乘客自己也是迅速后退的。 【答案】C 经常出现的变形试题有: 1.我国研制并执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宇宙飞船 2.站台旁有甲、乙两列火车,当甲车开动时,乙车的乘客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开始运动了,这个乘客选定的参照物是〔〕 A.甲车 B.乙车 C.站台 D.乘客自己

五年级行程问题典型练习题

行程问题(一) 【知识分析】 相遇是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在相遇问题中可以这样求全程:速度和×时间=路程,今天,我们学校这类问题。 【例题解读】 例1客车和货车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8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相遇时距全程中点8千米,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两车相遇时货车行了全程的一半-8千米,客车行了全程的一半+8千米,也就是说客车比货车多行了8×2=16千米,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多行90-85=5千米。那么我们先求客车和货车两车经过多少小时在途中相遇,然后再求出总路程。 (1)两车经过几小时相遇?8×2÷(90-85)=3.2小时 (2)两地相距多少千米?(90+85)×3.2=560(千米) 例2小明和小丽两个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8小时可以相遇,如果两人每小时多少行1.5千米,那么10小时相遇,两地 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两人每小时多少行1.5千米,那么10小时相遇,如果以这样的速度行8小时,这时两个人要比原来少行1.5×2×8=24(千米)这24千米两人还需行10-8=2(小时),那么减速后的速度和是24÷2=12(千米)容易求出两地的距离 1.5×2×8÷(10-8)×=120千米 【经典题型练习】

1、客车和货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5小时相遇,如果两车 每小时都比原来多行10千米,则2小时就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2、在一圆形的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反方向而行,8 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6分钟甲到b点,又过10分钟两人再次相遇,则甲环形一周需多少分钟?

【知识分析】 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合起来走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走了几个全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类问题 【例题解读】 例 a、b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甲地9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行驶,分别到达对方站点后立即返回,在离乙地55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a、b两车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合走了一个全程,当两年合走了一个全程时,a车行了95千米 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两车一共行了三个全程,a车应该行了95×3=285(千米)通过观察,可以知道a车行了一个全程还多55千米,用285千米减去55千米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距离 95×3—55=230千米 【经典题型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相 遇,相遇后两辆车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45千米处,求a、b两地的距离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在距乙站 80千米的地方,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前进,在到达对方站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两车又在距乙站8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运动和力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运动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C.若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将逐渐停下来 D.物体受到不为零的合力,但其运动方向可能保持不变 2.一个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管道如图甲所示,利用拉力F将一木块从管道的左端竖直拉进,右端竖直拉出。已知管道中的竖直管口对木块的挤压作用相同,并测得拉动全过程中拉力和木块移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的重力为2N B.4~6秒,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8N C.0~2秒,木块受到的合力为7N D.2~4秒,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3.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 A.在a处弹簧的弹力最大 B.在b处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C.从a到c过程中,小球的速度逐渐减小 D.在b处小球受到的弹力与它所受的重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4.如图所示,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弹簧正上方O点释放一个重为G 的金属小球,下落到A点时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至最低点B点,随即被弹簧竖直弹出(整个过程弹簧在弹性范围内)。

A.小球在A点时速度最大 B.小球在B点时受平衡力 C.小球从A点到B位置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 D.小球从A点到B位置做减速运动 5.下列体育项目中的一些现象,不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的是 A.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身体向上跳起 B.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身体离墙而去 C.铅球运动员投出铅球后,铅球在空中会下落 D.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前进 6.弹跳杆运动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小希玩弹跳杆时由最低位置上升到最高位置的过程,针对此过裎(处在最低位置时高度为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a状态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小希的动能为零 B.a→b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越来越大,在b状态时弹力最大 C.b→c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希的重力势能 D.a→c的过程中,小希先加速后减速,在b状态时速度最大 7.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矿泉水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水瓶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水瓶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D.水瓶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初三物理 运动和力 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 2.参照物: ①定义: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作为参照物的物体均视为静止的。 ②判断方法:看是否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 ③两物体同速、同向,则两物体相对静止 ④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1.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随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而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 )图像: 2.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①匀速直线运动中: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 t s v = 变形v s t =,vt s = 物理量 国际制单位 常用单位 关系 速度(υ) 米每秒(m/s) 千米每时(Km/h) 1m/s=3.6Km/h 路程(s) 米(m) 千米(Km) 1Km=103m 时间(t) 秒(s) 小时(h) 1h=3600s 意义物体在1s 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米 ②变速运动中: 变速运动的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总时间 总路程 (非匀速直线运动: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若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υ1,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υ2:→2 1212υυυυυ+= 若前一半时间中的速度为υ1,后一半时间中的速度为υ2:→22 1υυυ+= ③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人步行速度约 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试卷与答案

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单元检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车窗B.铁轨 C.路边的树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2.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行李箱安装滚动的轮子B.轮胎上制有花纹C.车轴加润滑油D.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 第2题图 3、假若一切物体间的摩擦力突然消失,则下列哪种现象不可能发生( ) A 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车无法开动 B 微风能吹动铁轨上的火车 C 无法手握钢笔写字 D 人轻轻一跳可以离开地球 4.下列事例中,属于运用了重力方向的是() 5.、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以行人为参照物汽车你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7.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在木块上加放砝码 B.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C.使木块侧放减小接触面积 第7题图 木块 B.用力拉弹簧 A.检查相框是否挂正C.往墙上敲钉子D.往前推桌子

D.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8.小刚用水平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讲台桌,结果没有推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讲台桌不受摩擦力 B.推力与讲台桌的重力大小相等 C.推力小于地面对讲台桌的摩擦力 D.推力与地面对讲台桌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9.人站在匀速上升的电梯地板上,他受到的力有() A.重力、支持力 B.压力、支持力 C.重力、拉力、支持力 D.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10.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因为 A.以地面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B.以机场内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C.以停在机场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D.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11.关于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粉笔与黑板间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 B.在机器的转动部分装滚动轴承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C.在站台上候车的旅客要站在安全线以外,是防止摩擦力过小带来危害 D.鞋底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摩擦力 12、斌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估计了以下数据,你认为合理的是() A.一只鸡蛋重约20牛 B.中学生的平均质量约180千克 C.他能举起重约400牛的杠铃 D.世界短跑名将格林百米短跑的平均速度约150米/秒13.如图所示的四位物理学家中,其名字被用作力的单位的是 第13题图 14.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请仔细阅读右边图,则根据这幅图可以判断比赛的结果是( ) A.龟兔并列第一 B.兔子获胜 C.乌龟获胜 D.无法确定 15.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

行程问题经典例题

8.如图3-1,甲和乙两人分别从一圆形场地的直径两端点同时开始以匀速按相反的方向绕此 圆形路线运动,当乙走了100米以后,他们第一次相遇,在甲走完一周前60米处又第二次 相遇.求此圆形场地的周长. 【分析与解】 注意观察图形,当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乙共走完 12圈的路程,当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甲乙共走完1+12=32 圈的路程. 所以从开始到第一、二次相遇所需的时间比为1:3,因而第二次相遇时乙行走的总路 程为第一次相遇时行走的总路程的3倍,即100×3=300米. 有甲、乙第二次相遇时,共行走(1圈-60)+300,为 32 圈,所以此圆形场地的周长为480米. 行程问题分类例析 欧阳庆红 行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顺流、逆流问题,上坡、下坡问题等.在运动形式上 分直线运动及曲线运用(如环形跑道). 相遇问题是相向而行.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 和.追及问题是同向而行,分慢的在快的前面或慢的先行若干时间,快的再追 及,追及距离慢快S S S +=.顺逆流、顺风逆风、上下坡应注意运动方向,去时顺流,回时则为逆流. 一、相遇问题 例1:两地间的路程为360km ,甲车从A 地出发开往B 地,每小时行72km ;甲车出发25 分钟后,乙车从B 地出发开往A 地,每小时行使48km ,两车相遇后,各自按原来速度继续 行使,那么相遇以后,两车相距100km 时,甲车从出发开始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分析:利用相遇问题的关系式(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和)建立方程.

解答:设甲车共行使了xh,则乙车行使了h x) ( 60 25 -.(如图1) 依题意,有72x+48) ( 60 25 - x=360+100, 解得x=4. 因此,甲车共行使了4h. 说明:本题两车相向而行,相遇后继续行使100km,仍属相遇问题中的距离,望读者仔细体会. 例2:一架战斗机的贮油量最多够它在空中飞行 4.6h,飞机出航时顺风飞行,在静风中的速度是575km/h,风速25 km/h,这架飞机最多能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 分析:列方程求解行程问题中的顺风逆风问题. 顺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逆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解答:解法一:设这架飞机最远飞出xkm就应返回. 依题意,有6 4 25 575 25 575 . = - + + x x 解得:x=1320. 答:这架飞机最远飞出1320km就应返回. 解法二:设飞机顺风飞行时间为th. 依题意,有(575+25)t=(575-25)(4.6-t), 解得:t=2.2. (575+25)t=600×2.2=1320. 答:这架飞机最远飞出1320km就应返回. 说明:飞机顺风与逆风的平均速度是575km/h,则有6 4 575 2 . = x ,解得x=1322.5.错误原因在于飞机平均速度不是575km/h,而是) / (h km v v v v v x v x x 574 550 600 550 600 2 2 2 ≈ + ? ? = + ? = +逆 顺 逆 顺 逆 顺 例3:甲、乙两人在一环城公路上骑自行车,环形公路长为42km,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21 km/h、14 km/h. (1)如果两人从公路的同一地点同时反向出发,那么经几小时后,两人首次相遇? (2)如果两人从公路的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那么出发后经几小时两人第二次相遇? 分析:这是环形跑道的行程问题. 解答:(1)设经过xh两人首次相遇. 依题意,得(21+14)x=42, 解得:x=1.2. 因此,经过1.2小时两人首次相遇. (3)设经过xh两人第二次相遇. 依题意,得21x-14x=42×2, 图1

第八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2.如图所示,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小球。开始时小球静止在O 点,将小球向下拉到B点,释放小球,已知AO=OB,研究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则() A.小球运动到O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B.小球运动到A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C.小球从B运动到O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速度不断增大 D.小球从O运动到A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速度不断减小 3.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受到杯子的压力就是杯子的重力 B.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4.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重为10N的物体在F=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由A点匀速运动到B点,此时撤去拉力,物体继续向前运动到C点停下来,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段摩擦力等于10N B.物体在AB段摩擦力小于5N C.物体在BC段摩擦力等于5N D.物体在AB段摩擦力大于BC段摩擦力5.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如果物体在空中运动时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为f,则该物体在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中所受重力和阻力的合力分别为F上、F下,则()A.F上 = G B.F上>G C.F下 = G D.F下>G 6.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是: () A.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 C.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物理)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物理)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 1.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关于小秦骑共享单车上学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秦骑行的速度最高可以达到50m/s B. 小秦骑车转弯时,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C. 小秦下坡时不蹬车,单车越来越快是因为惯性增大 D. 在骑行过程中,相对于路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 【答案】 D 【解析】【解答】A. 小秦骑行的速度最高可以达到5m/s,A不符合题意; B. 小秦骑车转弯时,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B不符合题意; C. 小秦下坡时不蹬车,单车越来越快是因为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C不符合题意; D. 在骑行过程中,相对于路旁的建筑物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唯一量度.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2.甲、乙两物体先后从某点出发沿同一直线做同向运动,甲比乙先运动4秒,速度为0.4米/秒.甲运动10秒时,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 米.在如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 A. 一定是a B. 一定是c C. 可能是b D. 可能是a或c 【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由题知,v甲=0.4m/s,所以甲运动10s通过的路程s甲=v甲t=0.4m/s×10s=4m,所以图象中b图线表示甲的s﹣t的图线;

机械运动和动力学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中英文对照翻译 英文资料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machinery One princple aim of kinemarics is to creat the designed motions of the subject mechanical parts and then mathematically compute the positions, velocities ,and accelerations ,which those motions will creat on the parts. Since ,for most earthbound mechanical systems ,the mass remains essentially constant with time,defining the accelerations as a function of time then also defines the dynamic forces as a function of time. Stress,in turn, will be a function of both applied

and inerials forces . since engineering design is charged with creating systems which will not fail during their expected service life,the goal is to keep stresses within acceptable limits for the materials chose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ncountered. This obvisely requies that all system forces be defined and kept within desired limits. In mechinery , the largest forces encountered are often those due to the dynamics of the machine itself. These dynamic forces are proportional to acceletation, which brings us back to kinematics ,the 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design. Very basic and early decisions in the design process invovling kinematics wii prove troublesome and perform badly. Any mechanical system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degree of freedom which it possesses.the systems DOF is equal to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parameters which are needed to uniquely define its posion in space at any instant of time. A rigid body free to move within a reference frame will ,in the general case, have complex motoin, which is simultaneous combination of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 there may be rotation about any axis and also 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which can be resoled into componention along three axes, in a plane ,or two-dimentional space ,complex motion becomes a combination of simultaneous along two axes in the plane. For simplicity ,we will limit our present discusstions to the case of planar motion: Pure rotation the body pessesses one point (center of rotation)which has no mo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stationary frame of reference. All other points on the body describe arcs about that center. A reference line drawn on the body through the center changes only its angulai orientation. Pure translation all points on the body describe parallel paths. A reference line drawn on the body changes its linear posion but does not change its angular oriention. Complex motion a simulaneous combination of rotion and translationm . any reference line drawn on the body will change both its linear pisition and its angular orientation. Points on the body will travel non-parallel paths ,and there will be , at every instant , a center of rotation , which will continuously change location. Linkages are the bacis building blocks of all mechanisms. All common forms of mechanisms (cams , gears ,belts , chains ) are in fact variations of linkages. Linkages are made up of links and kinematic pairs. A link is an (assumed)rigid body which possesses at least two or more links (at their nodes), which connection allows some motion, or potential motion,between the connected links. The term lower pair is used to describe jionts with surface contact , as with a pin surrounded by a hole. The term higher pair is used to describe jionts with point or line contact ,but if there is any clerance between pin and hole (as there must be for motion ),so-called surface contact in th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