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演示教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演示教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演示教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演示教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

◆考点9: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单○简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

专题二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单

◆考点 1:教育学的概念○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

◆考点 10:教育学的萌芽★

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并没有专门论述

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A.中国

(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

(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墨翟——兼爱、非攻

B.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

(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

◆考点 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巧记:1.“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

2. “级智夸大独立”(夸美纽斯):级:班级授课制;智:泛智教育;大:《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3.“一、二、三、四+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一:一本书《普通教育学》;二“学”: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民主威新分三、四、五步走”(杜威):民主:《明主主义与教育》;威:杜威;新三: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考点 1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巧记:

木(姆)有目标,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

专题三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

◆考点 1: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相对的) ◆考点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2 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 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补充:(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

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

(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

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

◆考点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简○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考点4: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简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5: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

◆考点 6: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专题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单很重要的内容

◆考点 1: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考点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简○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由具体到抽

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

适应最近发展区)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

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

是不同的(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教育启示: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

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考点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简答题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考点4: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发论——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是人发展根本动因)、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

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

观点: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考点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简○辨○材

内部因素

①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

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辨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②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外部因素

③环境——现实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④学校教育★

1.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概念】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辨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专题五教育制度○单○辩○简

◆考点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

2.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

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单

◆考点 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

3.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考点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简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 4: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1.双轨制——英国;

2.单轨制——美国;

3.分支制——前苏联

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考点5: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巧记:人颁布,鬼执行,长期戌美国

◆考点6: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简

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知道教育改

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考点7: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不是重点同P3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考点 8:义务教育制度

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

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3.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

4.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5.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

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

专题六教育目的○单○辩

◆考点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

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单

◆考点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辩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个方便的基础;高等几哦啊与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考点 3: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单

1.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巧记: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

2.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

※巧记:

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

3.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

4.知识本位论(传授)

5.宗教本位论

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辩

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考点 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简○单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简○单

199.6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考点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单

1.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物质基础

4.美育——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考点 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单○简○辩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 7: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简

1.全体性

2.全面性

3.发展性

4.主体性

5.开放性

专题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单○简

◆考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考点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分类:了解(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

分类:(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历史法

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

(四)实验法

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专题八中学课程

◆考点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辩。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单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考点 2:课程的分类★

◆考点 3:课程理论流派

◆考点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考点 5: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 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考点 7: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原理1.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

补充: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考点 8: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内涵: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依据开展。

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向学科

内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单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 9:教材编写的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

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只是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考点10: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

4.CES评价模式

◆考点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单○简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

普及型: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

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

发展性: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简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城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单○简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第三章中学教学2016很可能考察2015是考德育

专题九教学概述

◆考点 1: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材○单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2:教学任务——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能力轻知识);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 3: (1)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单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考点 4: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单

专题十教学过程

◆考点 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中国

1.孔子: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荀子:闻、见、知、行。

3.礼《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西方

1.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2.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发展成五阶段:分析、综合、系统、方法(席勒)预备、联合、总括、应用(莱茵)。

3.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考点 6: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单○辩

1.间接性

2.交往性

3.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引导性简捷性)

◆考点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材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

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辩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材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能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材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传授另搞一套的教育

◆考点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考点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考点 9:教学原则★

1.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3.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

6.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

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8. 巩固性教学原则

◆考点 10:教学方法★

含义: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

2.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3.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

激发潜力,无意识

4.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

5.发现法——布鲁纳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点 11:教学组织形式

1.分类: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班、课、时。

产生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

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考点 12:教学评价

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种类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专题九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伴随:注意

◆考点 1:注意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分类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考点 2:感觉

1.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

(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考点 2:知觉

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考点 3: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1)陈述性记忆

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2)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三)记忆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补充:①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②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简——背

1.明确记忆目的,较强记忆自觉性

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

3.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

5.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六、想象(补充)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重点初中英语听说课课件

重点初中英语听说课课件 1.三步听力预测验证训练法 老师在听力训练前告诉学生听力材料的标题,要求学生分析标题来预测段落内容, 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运用经验来推论结果。接着, 通过听来验证学生的预测并对比检测结果; 强化学生的预测判断能力, 加强听力的目的性, 保证听力训练的效度。如听力材料: Pollution。 第一步, 老师首先板书听力材料的主题———Pollution。 第二步, 师生设问和讨论预测内容并推导结论:What’s Pollution? How many kinds? Where is it fromin your opinions? How to stop different kinds of pollution? 第三步, 听录音验证假设。 2.任务型听力训练法 该方法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 利用输入的语言信息去完成一项任务或多项任务。这些任务是老师围绕听力材料所提供的语言情景和语言信息预先设计的, 通过任务的完成和此后的评价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 1) 录音填表格。( 略) ( 2) 听后画图。初级听力训练阶段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 更需要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能力。听后画图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想像力以及信息接受、处理、联想、加工及组合能力。 ( 3) 听后写(通知、信、邀请函等) 。老师选用部分应用文体做听

力材料, 既培养学生信息的转换能力, 又强化四会技能的相互渗透。听是写和说的基础, 说和写是听的提高。 ( 4) 听后回答,重述, 转述。听后回答可采用四种问答方式: ①一般疑问句问答, 弄清人物的职业身份; ②围绕where、when、what 来设计问答,弄清事情经过及发生的时间地点; ③围绕how、why来设计问答,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及方式方法; ④围绕标题内容来设计, 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言外之意, 促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综合语言能力进行创造性问答。重述要求学生将听到的材料一字不漏叙述出来, 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以及听力的精确性。转述要求学生能对听力材料进行粗加工, 训练学生抓大意的能力、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以及初步的英语思维能力。 ( 5) 听后译。听后展开的活动形形色色, 其中包括听后口译和听后笔译, 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语言, 转换语言, 实现准确的交际运用。 3.分层听力训练 为加强学生听力目的性训练和听力记忆, 可以围绕一篇听力材料进行四层次训练, 即“听辨”、“听知”、“听记”、“听析”。第一层通过“听辨”环节来了解、辨明对话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理顺人物关系, 可以预测和判断谈话的目的或意图,听力训练就会有的放矢。“听知”就是通过听来了解听力材料包含的基本内容, 把W-question(where/when/what) 作为了解内容的基本脉络。“听记”就是听者应记住谈话中涉及的数据。“听析”要求学生听出对话中包含的

江苏省2018年某重点中学数学招生试卷

江苏省2018年某重点中学数学招生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共8题;共24分) 1.坐落于西安市未央区的西安北客站是亚洲最大高铁站之一,将于今年10月开通的西成(西安至成都)高铁就从这里出发,这将实现西安人“早上肉夹馍,中午川火锅”的生活梦想。在比例尺为1:1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 6.6cm。如果小明早上8时从西安北客站乘坐时速为220千米的高铁出发,那么他将在________时到达成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某街道办从辖区居民中随机选取了部分居民调 查他们对《慈善法》的知晓情况,并将该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该辖区有居民8500人,则可以估计其中对《慈善法》“非常了解”的居民有________人。 3.一个几何体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如图),则搭该几何体最少 需要________个小正方体。 4.小明买了一块长方体蛋糕,和同行的伙伴分享,他从上面和下面分别截去高为3cm、2cm的长方体后,给自己留下一个正方体(如图,单位:厘米),结果表面积减少了120cm2,那么原长方体蛋糕的体积 是________cm3。 5.某班为筹办艺术节,准备用672元租两种演出服,其中甲种演出服的租金为每套24元,乙种演出服的租金为每套56元,在钱都用尽的情况下,有________种不同的租赁方案。 6.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的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有________个。

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DC边上一点,将三角形ADE沿AE折叠至三角形AME处,AM与CE 交于点F。若∠D=48°,∠DAE=20°,则∠1=________°,∠2=________°。 8.在棋类比赛中,参加围棋的有52人,参加中国象棋的有41人,参加国际象棋的有28人,同时参加围棋和中国象棋的有17人,同时参加围棋和国际象棋的有9人,同时参加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有13人,同时参加这三项棋类比赛的有4人,至少参加一项的共有________人。 二、选择题。(共15分)(共5题;共15分) 9.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1)班19名男生的总分为a分,16名女生的平均分为b分,这个班全体同学的 平均分是()分。 A. B. C. D. 10.长度为1m的绳子,第一次截去一半,第二次将剩下的再截去一半,如此下去,若最后剩下的绳子长不 足1cm,则至少需截()次。 A. 5 B. 6 C. 7 D. 8 11.某药店经营的抗病毒药品,在市场紧缺的情况下提价100%,物价部门查处后,限定其提价的幅度只能 是原价的20%,则该药品现在的降价幅度应是()。 A. 40% B. 45% C. 50% D. 80% 12.在一个盒子中有10个红球、8个绿球和一些黑球。每次从盒中拿出1个球,结果拿出绿球的可能性小 于,那么至少有()个黑球。 A. 6 B. 7 C. 8 D. 9 13.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录数量,即“结绳计数”。如图,一位母亲在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 绳子上打结,满七进一,用来记录孩子出生后的天数,由图可知,孩子出生后的天数是()。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 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8 年上半年(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共21 道题,每题 2 分,共42分) 1. 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 卢梭 B. 培根 C. 康德 D. 洛克 答案:B 2. 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学记》 B. 《孟子》 C. 《论语》 D. 《中庸》 答案:A 3. 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B. 阶级性 A. 历史性 C. 社会生产性 D. 相对独立性 答案:D 4. 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 社会生活 B. 科学实验 C. 生产劳动 D. 学校教育 答案:D 5. 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明教学活动具有() A. 引导性 B. 简捷性 C. 直接性 D. 实践性 答案:B 6. 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 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B 7. 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 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答案:C 8. 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 ,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B. 示范法 A. 陶冶法 C. 锻炼法 D. 说服法 答案:A 9. 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 指导性教学 B. 情境教学 C. 非指导性教学 D. 程序教学 答案:C 10. 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B. 经验课程 A. 学科课程 D.隐性课程 C. 活动课程 答案:A 11. 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是() A. 课程评价 B. 课程实施 C. 课程组织 D. 课程设计 答案:D 12. 维果斯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进行,除了微观、个体、社会历史之外,第四个层面是() A. 文化层面 B. 系统层面 C. 技术层面 D 规范层面 答案:B 13. 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称为() A. 适应 B. 对比

教育学知识点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一章 第一章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1.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

重点初中统计知识点课件

重点初中统计知识点课件 初中统计知识点课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4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

重点中学招生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重点中学招生试卷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自然数0,1,2,…,8,9中,质数的个数与偶数的个数的和是(9)。 2.一张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对着四次所得到的小长方形的面积是()。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36平方厘米,原来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64)平方厘米。 4.观察前两个图形中数字的规律,第三个图形中的“?”表示的数是(587)。 5.父亲今年37岁,儿于今年13岁,(7)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 6.请给出5个质数,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使每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6. ( 5 )<(11)<(17)<(23)<(29 ) 7. 星期天,小华去爬山,上山每小时2千米,下山沿原路返回,每小时3千米,小华来回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8.两个自然数X 、Y 的最大公因数是14,最小公倍数是280,它们的和X+Y=(126或294 )。 9.有一列数:0,3,8,15,24,…… 第50个数是( 2499 )。 10. 将4361 的分子与分母同时加上( 20 )后得7 9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71<( )<41 符合条件的分数有( D )个。 D.无数 2.某商品若打九折出售,就可以盈利100元;若打八折出售,可以盈利78元,则该商品的成本是( A )元 3.把浓度为20%、30%、40%的三种盐水按2:3:5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得到的盐水浓度为( B ). % % % %

4.王叔叔用36米篱笆靠一面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养鸡栏(如右图),要想围成的最大面积,最大面积是( A )平方米。 5. 两数相除得3余10,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之和是143,这两个数分别是( C ) 和34 和30 和30 和40 三、计算:(每题4分,共20分) 8+98+998+9998+99998 9999×2222+3333×3334 =100+1000+10000+100000 =3333×6666+3333×3334 =111100 = (151+17 2 )×15×17 10÷6+11÷6+12÷6+13÷6+14÷6 =1/15×15×17+2/17×15×17 =(10+11+12+13+14) ÷6 =17+30 =60÷6 =47 =10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2016上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学过程》 D.《轮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C。解析强调发现学习人物是布旨纳,其著作是《教育过程》。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这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答案】A。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答案】B。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待原有的专为自从阶级子女 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解析:英国典型学制类型是双轨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答案】C.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年级至高中 【答案】B。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重点中学提前招生考试试卷

重点中学提前招生考试试卷 数 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函数y= 2006 x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0 B .x <0 C .x=0 D .x≠0 2. 如果从一卷粗细均匀的电线上截取1米长的电线, 称得它的质量为a 克,再称得剩余电线的质量为b 克, 那么原来这卷电线的总长度是……………………………………………………………………( ) A .b+1a 米; B .(b a +1)米; C .(a+b a +1)米; D .(a b +1)米 3. 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国内销售的纤维制品甲醛含量标准, 从2003年1月1 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针织内衣. 床上用品等直接接触皮肤的制品,甲醛含量应在百万分之七十五以下. 百万分之七十五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写成…………………………………………………………………………………( ) A .75×10-7; B .75×10-6; C .7.5×10-6; D .7.5×10-5 4. 已知⊙O 1半径为3cm ,⊙O 2的半径为7cm, 若⊙O 1和⊙O 2的公共点不超过1 个, 则两圆的圆心距不可能为……………………………………………………………………………………………………( ) A .0cm ; B .4cm ; C .8cm ; D .12cm 5. 如图所示的两个圆盘中,指针落在每一个数上的机会均等,那么两个指针同时落在偶数上的概率是…………………………………………………………………………………………………………( ) A .1925 ; B .1025 ; C .625 ; D .525 6. 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E ,若AC 平分∠DAB ,AB=AE , AC=AD. 那么在 下列四个结论中:(1) AC ⊥BD ;(2)BC=DE ; (3)∠DBC=1 2 ∠DAB ;(4) △ABE 是正三角形, 正确的是…………………………………………………………………………………………………( ) A .(1)和(2); B .(2)和(3); C .(3)和(4); D .(1)和(4) 7. 红星学校准备开办一些学生课外活动的兴趣班,结果反应热烈。各种班的计划招生人数和报名人数,列前三位的如下表所示 第5题图 第13题图 第9题图 第8题图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小学)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志是( )。 【选项】 A.经济发展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结构状况 D.基础教育水平 【答案】D 【解析】基础教育水平是衡量另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2.【题干】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是( )。 【选项】 A.有教无类 B.道法自然 C.绝圣弃智 D.以吏为师 1

【解析】有教无类 3.【题干】我国教育史上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的学制是( )。 【选项】 A.“癸卯学制” B.“五四三学制” C.“壬寅学制” D.“刘三三学制” 【答案】A 【解析】癸卯学制 4.【题干】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个月喊爸爸”,这一说法所体现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 )。 【选项】 A.稳定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2

【解析】顺序性 5.【题干】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 )。 【选项】 A.马斯洛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罗森塔尔 【答案】C 【解析】“道德两难”是科尔伯格。 6.【题干】在发生火灾时,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正确的步骤是( )。 ①将灭火器提到距火源两米左右的上风处 ②倒置灭火器,握紧压把 ③除掉铅封,拔出保险销 ④右手用力压下压把啊,左手拿着喇叭筒,对准火源根部喷射 【选项】 A.①②③ 3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7.【题干】在教育研究中,访谈法与问卷法相比( )。 【选项】 A.更具客观性 B.更有利于做大样本研究 C.更有利于数据进行编码处理 D.更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 4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重点中学招生试卷

重点中学招生试卷 1、光明小学五年级学生排队做操。按8人一组,9人一组或10人一组排队,都恰好分完,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学生? 解:求出8、9、10这三个数字的约数分别是2、4、9、5; 2×4×9×5 = 360(人) 答:这个年级至少有360名学生。 2、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980厘米,宽84厘米。若以长和宽的最大公约数为边长,在铁 皮上裁剪正方形,就能保证在没有剩余的前提下,使剪出的正方形最大,照这样剪,一共 可以剪出多少块? 解:求出98、54这二个数字的最大公约数是14; (98÷14)×(84÷14)=42(块) 答:一共可以剪出42块。 3、如下图所示:一张小圆桌的周长是 3.14米,把四边撑开的部分折叠起来就成了一张方桌, 方桌的桌面有多大? 解:3.14÷3.14 = 1(米);1×1÷2 = 0.5(平方米) 答:方桌的桌面有0.5平方米。 4、如下图所示:每一块长方体砖都是长25厘米,宽12厘米,高6厘米。求这堆砖的占地面积和体积。 解:(25×2)×(12×3)=1800(平方厘米)=0.18(平方米) (25×2)×(12×3)×(6×12)=129600(平方厘米)≈0.13(立方米) 答:占地面积0.18平方米,体积是0.13立方米。 5、学校打算购买180个活页台历设立“进步奖”。经打听,每个活页台历3元,在成贤文化用品商场购买可以打九折,大江文化商城则是“买八送一”。请你参谋一下,到哪家购买比 较合算,为什么? 解:成贤:3×180×90%=486(元);大江:3×8×[180÷(8+1)]=480(元) 答:到大江商城合算。 6、丁丁和宁宁各有一个盒子,里面都放着棋子,两个盒子里的棋子一共是270粒。丁丁从自己的盒子里拿出1/4的棋子放入宁宁的盒子里后,宁宁盒子里的棋子数恰好比原来增加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