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330065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大纲070518

1330065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大纲070518

1330065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大纲070518
1330065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大纲070518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发展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它要以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和水环境学等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要密切结合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通过对水产动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来建立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发展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它要以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和水环境学等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要密切结合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通过对水产动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来建立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

本课程属选修课。它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课程主要就是利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与病因;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常规方法;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机制及其免疫学原理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学习水产药物的基本种类及各种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学习水产养殖动物的

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治学的能力与作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课程目的:是给学生传授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发展水产养殖生产服务。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和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正确诊断、预防和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能力。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科,应在第三学年下期开设。

三、面向专业: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四、先修课程:

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和淡水养殖学等。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学完先修课程(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和淡水养殖学等)之后,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特别是掌握了淡水养殖学相关知识,基本掌握了微生物、病理及药理的分析方法才能开设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和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正确诊断、预防和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 (2学时)第一节什么是水产动物疾病学(A)

第二节水产动物疾病研究的发展简史

一、我国淡水鱼病研究的发展概况(A)

二、水产动物疾病的研究发展概况(B)三、水产动物疾病学与其他学科

的关系(C)

第三节疾病的控制

一、诊断要点(A)

二、综合防治措施(B)

三、疾病的治疗时机(B)

第四节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A)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B)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A)

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饲料(C)

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 (2学时) 第一节病原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C)

二、病毒的分类(C)

三、病毒的增殖(C)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A)

第二节病原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C)

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C)

三、细菌的生长繁殖(C)

四、细菌的致病机理与传染(A)

第三节病原真菌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C)

二、真菌的分类(C)

三、真菌的生长繁殖(C)

四、真菌的致病性(A)

第四节寄生虫学基础

一、寄生的概念(B)

二、寄生生活的起源(B)

三、寄生方式和寄主种类(B)

四、寄生虫的感染方式(B)

五、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B)

第三章药物学基础 (2学时) 第一节药物概述

一、药物的定义和类型(A)

二、药物的剂型(C)

三、药效学(C)

四、药动学(C)

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B)

第二节水产药物的种类和选择

一、药物的种类(C)

二、药物的选择(C)

第三节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

一、抗病毒药(B)

二、抗菌药(B)

三、抗真菌药(B)

四、消毒剂(A)

五、杀虫剂(C)

六、环境改良剂(B)

七、营养剂和代谢改良剂(C)

八、抗霉剂和抗氧化剂(C)

九、麻醉剂和镇静剂(C)

第四节药物残留与水产无公害养殖

一、渔药残留(C)

二、无公害水产品(C)

三、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技术与要求(C)

四、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药物使用标准(C)

第五节给药方法

一. 药物悬挂法:(A)

二. 浸洗法:(A)

三. 全池泼洒法:(A)

四. 口服法:(A)

五. 涂抹法:(A)

六. 注射法:(A)

第四章病理学基础 (2学时) 第一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的定义(A)

二、疾病发生的种类(B)

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B)

四、疾病发生的种类(B)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萎缩(B)

二、变性(B)

三、细胞死亡(B)

第三节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B)

二、出血(B)

三、贫血(C)

四、血栓形成(C)

五、水肿(C)

六、梗死(C)

七、栓塞(C)

第四节炎症

一、炎症的概念(A)

二、炎症的原因(B)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B)

四、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B)

五、炎症的结局(B)

下篇水产动物病害各论

第五章鱼类的病害 (8学时) 第一节病毒性疾病 (2学时)

一、草鱼出血病(A)

二、传染性膜腺坏死病(B)

三、虹彩病毒病(B)

第二节细菌性鱼病 (2学时)

一、细菌性疾病的特点与种类(B)

二、细菌性烂鳃病(A)

三、白皮病(B)

四、白头白嘴病(B)

五、赤皮病(B)

六、竖鳞病(B)

七、细菌性肠炎病(A)

八、打印病(B)

第三节由真菌和藻类引起的疾病 (1学时)

一、水霉病(B)

二、鳃霉病(B)

三、卵甲藻病(B)

第四节寄生原生动物疾病 (1学时)

一、由鞭毛虫引起的疾病(B)

二、由孢子虫引起的疾病(B)

三、由纤毛虫引起的疾病(B)

第五节寄生蠕虫病 (1学时)

一、由单殖吸虫引起的疾病(B)

二、由复殖吸虫引起的疾病(B)

三、由绦虫引起的疾病(B)

四、由线虫引起的疾病(B)

五、由棘头虫引起的疾病(B)

六、由环节动物引起的疾病(B)

第六节寄生甲壳动物病 (0.5学时)

一、由挠足类引起的疾病(A)

二、由尾鳃类引起的疾病(B)

三、由等足类引起的疾病(B)

四、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B)

第七节非寄生性疾病 (0.5学时)

一、气泡病(B)

二、泛池(B)

三、中毒(C)

四、饥饿及营养不良病(C)

第六章养殖虾类疾病 (2学时) 第一节病毒性虾病

一、概述(A)

二、常见的病毒性虾病及其病原

1、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B)

2、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病)(B)

3、中肠腺坏死病毒病(BMNV病,BMN病)(B)

4、白斑杆状病毒病(WSSV病)(B)

三、对虾病毒性疾病的诊断(B)

四、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治疗(B)

五、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B)

第二节细菌性虾病

一、概述(A)

二、常见的细菌性虾病及其病原

1、对虾幼体血淋巴细菌病(菌血病)(B)

2、红腿病(C)

3、烂眼病(C)

4、烂鳃病、黄鳃病(C)

第七章水产动物病害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学时) 第一节水产动物病害对人类的影响 (1学时)

一、水产动物病毒性病原对人类的危害(B)

二、水产动物细菌性病原对人类的危害(B)

三、水产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C)

四、生物有关毒素对人类的危害(C)

第二节水产动物病害的防治方向 (1学时)

一、控制水域污染,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A)

二、加强苗种生产管理,采用健康优质苗种(B)

三、规范渔药使用,综合防治病害(C)

四、开发使用健康饲料(C)

五、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制,促进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顺利发展(C)

复习、总结(1学时) (B)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

实验目的:掌握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为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打下基础。

实验内容:1、心脏和尾动脉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

2、病鱼的剖解

3、水质分析(H2S、氨氮、溶解氧、PH值)

实验要求:1、每组一人,独立完成。

2、熟练操作常规检查及诊断方法

3、记录检查结果。

4、该实验为必修实验。

实验2 常见鱼病的病变标本及病原体的观察

实验目的:通过对细菌性、真菌性、藻类性、单殖及复殖吸虫、原生虫、甲壳动物等鱼病的病变标本和病原体的观察,掌握病变症状和病原体的形态特

征,为今后诊断传染性鱼病打下基础。

实验内容: 1.病变标本观察:

2.病原体的观察:

现有标本有:变异粘体虫病、小瓜虫病、水霉病病、鱼波豆虫病、

痘疮病、多态锚头蚤病、竖鳞病、腐皮病、草鱼出血病、中华鱼蚤

病、疖疮病、孢子虫病等。

实验要求: 1、每组一人,独立完成。

2、观察、记录并分析典型病例。

3、该实验为必修实验。

实验3 常用药物对水产经济动物毒性试验研究

实验目的:1、识别和掌握常见鱼药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能。掌握防治鱼病的给药方法,即药浴法和注射法。

2、进行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可以清楚了解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产生的生理

影响,了解水生生物对常用药物的耐受性及反应特性,获得致死浓度、

有效浓度、安全浓度、毒物最大允许浓度、半数致死时间等一系列参数,

为科学合理的养殖用水和用药提供依据。

实验内容:

第一部分:常用药物对水产经济动物毒性试验研究

1. 测定、评价水产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2. 不同水生生物对某一药物的相对敏感性

3. 不同药物对试验生物的相对毒性

4. 环境因子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5. 水生生物对水质的要求

第二部分:常见鱼药的识别及给药方法

1、识别常见鱼药:

2、给药方法:

实验要求: 1. 了解毒性试验的不同分类

2. 掌握毒性试验的基本方法步骤

3. 掌握判断水生生物死亡的基本方法

4. 了解常用药物的使用浓度

5. 能够将毒性试验的结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6、该实验为选修实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选上本实验。

实验4、鱼病学综合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鱼病防治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内容:1、鱼病诊断,包括现场调查访部;巨检病鱼;镜检病原体(主要是寄生虫病原);病原材料的收集、固定与保存;病原标本染色。

2、鱼病防治给药方法现场操作;

3、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及其标本的采集。

实验要求:1、每组一人,独立完成。

2、熟练操作常规检查及诊断方法

3、记录检查结果。

4、该实验为必修实验。

5、该实验为选修实验。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选上本实验。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水产动物病害学》战文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水产动物疾病学》,黄琪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鱼病防治手册》,汪开毓主编,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

3.《渔药手册》,农业部渔药手册编撰委员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鱼类寄生虫学》,张剑英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

5.《对虾疾病防治手册》,孟庆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图鉴》,江育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特种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杨先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Textbook of fish health,Post. G. T. F. H. Publ, Inc. 1987;

9. Fish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dward,J. New Yrok. 1995;

10.Diseases of carp and other cyprinid fishes. D. Hoole, Blackwell Science,

2001.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开卷考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

实验由实验报告的批改分数加操作分共同构成。

其中总成绩中理论占70%,实验和平时成绩占30%。

执笔:

审核:

批准人:

时间:

思考习题

(一)第一章

1.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的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过程。

4.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二)第二章

1. 影响海产动植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3. 病原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讨论题:有一养殖户的鱼虾发生了疾病,欲请你去诊断,你将如何开展工作?

综合思考题:为什么说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三)第三章

1. 名词解释: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佐剂、抗原决定簇、血清学反应、免疫学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多价疫苗、免疫标记技术

2. 水产动物免疫的种类及其功能如何?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有哪些区别?

3. 简述水产动物免疫的特点及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

4. 水产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主要作用?

5.抗原的主要特性有哪些?作为抗体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6. 血清学反应有哪些特点?

7. 免疫学原理在水产病害防治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8. 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和现代免疫标记技术有哪些?

9. 以双抗体夹心法为例,简述用ELISA法检测水产动物病原的主要过程?

10. 水产动物疫苗分为哪些类型?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11. 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有哪些?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12. 分别简述水产动物病毒性疫苗、细菌性疫苗和LPS疫苗的制备过程?

讨论题:根据鱼类和虾类的免疫特点,阐述他们在病害免疫防治中的差异?

综合思考题:有一口鱼池发生了大量养殖石斑鱼死亡,业主怀疑感染了溶藻弧菌,请问:(1)可以用哪些免疫学方法来确定业主的猜测是否正确?

(2)若确定是溶藻弧菌病,用哪些免疫学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疗?

(四)第四章

1. 名词解释:疾病、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重复感染、萎缩、变性、坏死、充血、贫血、血栓形成、肥大、增生、炎症

2. 疾病具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经过与结局如何?

3. 物质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各有哪些类型?

4. 变性可分为哪几种?

5. 鱼类常见的贫血有哪些主要类型?

讨论题:有一虾池发生了疾病,如何从病理学角度进行疾病的诊断?

综合思考题:鱼类和虾类的炎症具有哪些特点?在生产中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进行鱼类和虾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五)第五章

1. 水产药物的选择原则有哪些?

2. 常见的水产药物有哪些主要种类?分别举1-3例药物说明。

3. 抗菌药物有哪些主要种类?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主要种类?

4.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改良剂有哪些主要作用?

5. 什么是无公害水产品?请简述无公害水产养殖的药物使用原则

6. 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有哪些主要的给药方法?分别简述其优缺点。

讨论题:我国加入WTO后,我们该如何选择与使用安全有效的水产病害防治药物?

综合思考题:

1. 针对当前市售水产药物种类繁多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在今后的工作中您准备采取

哪些措施来降低药物的使用成本和提高药物的使用效果?

2. 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那些主要作用?你对水产中使用微生物制剂有何看法?微生物制剂在选择和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六)第六章

1. 什么是赤潮?引起赤潮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各有哪些?

2. 赤潮对海水养殖动物有哪些主要危害?

3. 什么是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对海水养殖动物有哪些主要影响?

讨论题:如果在您养殖的海域发生了赤朝,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赤朝对养殖的危害?综合思考题:赤朝与水产病害的的发生具有哪些相互关系?

(七)第七章

1. 名词解释:中间寄主、终末寄主、浮头、泛池。

2. 鱼类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哪些主要类型、特点与防治方法?举例说明

3. 鱼类养殖常见的侵袭性疾病有哪些主要类、特点与防治方法?举例说明

4. 鱼类的原虫性病原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举1~2 例说明。

5. 鱼类的蠕虫性病原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举1~2 例说明。

6. 鱼醉菌的病原是什么?请说明其生活史。

7. 画图表示粘孢子虫的基本结构(壳面观),并标出各主要结构的名称。

8. 复殖吸虫典型种类的生活史包括哪七个阶段,按发育顺序列出来。

9. 引起鱼类营养性疾病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分别阐述其对养殖鱼类造成的危害。

10. 简述一种复殖吸虫的生活史,并根据生活史找出合适的防治方法。

11. 分别说明鱼类发生浮头、泛池和气泡病的原理与防治方法。

讨论题:有一池鱼类发生了白内障的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综合思考题:海南养殖鱼类的病害具有什么特点?作为一名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控制鱼病的发生?若疾病发生后,您又将如何进行治疗?

(八)第八章

1. 常见的对虾病毒性病原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特征和对养殖对虾的危害。

2. 对虾病毒性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有哪些?

3. 针对目前病毒性虾病大量暴发并造成严重损失的现状,利用你所学过的水产学知识,详述病毒性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4. 常见的细菌性虾病和真菌性虾病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特征和防治措施。

讨论题:有一虾池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综合思考题:2002年以来,海南各地的对虾养殖均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沉底死亡,迄今尚不知引起该病的确切原因,请利用您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引起该病的可能原因?并根据您分析的原因提出适当的防治措施。

(九)第九章

1. 珍珠贝养殖具有哪些常见疾病?各种疾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有哪些?

2. 鲍和牡蛎养殖中有哪些常见病害?它们主要防治方法有哪些?

讨论题:根据贝类的免疫学特点,说明贝类病害免疫防治中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综合思考题:近年来,“脱板病”对全国的鲍苗培育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请利用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药理学及毒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及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906209 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方向 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64 总学分数:4 编写人:蒋盛岩审定人:赵良忠周群贵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得与任务 《药理学及毒理学》就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方向本科生得专业必修课程。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得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得作用、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机体内得变化过程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科学思维方法,毒理学主要涉及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毒作用得效应及其影响毒作用得因素与条件,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得毒作用机理,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引起急性、慢性毒作用,特别就是外源性化学物引起致突变、致癌及致畸作用得基本实验方法与评价,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对人群健康损害得危险性与安全性评定。通过《药理学及毒理学》得学习,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与扎实得有关药物效应、药物代谢、临床应用、毒理学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得基本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得基础。 (二)课程教学得总体要求 以药物得作用、效应、作用机制、药物在机体内得变化过程、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得毒作用机理为主线,系统得阐述药理学及毒理学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同时反映学科前沿,让学生既掌握经典内容又了解前沿知识,为后续课程得学习打下坚实得基础,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做好铺垫。 (三)课程得基本内容 本课程得基本内容药理学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激素类药物药理、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药理、外源性化学物得毒作用机制、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发育毒性与生殖毒性等作用机理与评价。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 后续课程: 制药工艺学、药物波谱解析、制药设备及工艺设计、药物分析与安全评价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学时分配建议表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_动物生物学 附件1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生物学(A nimal bioloy)课程编码:***-*****14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60 课内实验时数:24 学分:2.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动物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科基础课。其目的和任务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分类、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等,并通过对其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学习态度。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生物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表示“了解”;表示“理解”或“熟悉”;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概论的发展简史 动物学概论的有关概念;研究动物学概论的意义;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动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动物学概论的前沿内容。 重点:学习动物学概论的意义及动物学概论的前沿内容难点:

分支学科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作业:简述动物学的发展简史?思考题:如何才能学好动物学概论?第二节动物分类系统 动物体的组成及结构;生物界的划分△;动物分类系统;动物进化路线○;动物学领域主要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重点:动物分类系统 难点:动物体的组成及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启发式作业:主要的动物分类系统有哪些?思考题: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元素组成;动物细胞的细胞器功能;动物细胞的类型;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凋亡△;细胞修复△;细胞再生○。 重点:动物细胞的结构难点:动物细胞的元素组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演示法作业: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哪些?第二节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化 动物细胞的周期;动物细胞的分化;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G 1期的特点○;S 期的特点○;G 2的特点○;动物细胞分化的特点。 重点:动物细胞的周期难点:动物细胞的分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作业:动物细胞的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第三节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动物的组织;动物的器官;动物的系统;动物细胞的连接方式;动物体的结缔组织类型○;动物体的肌肉组织类型○;动物体的神经组织传导方式和传导原理△。 重点: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组成难点: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095023B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扩展选修课 课程总学时:16 课程周学时:3 课程总学分:0.5 开设实验项目数:5 适用专业:生物检测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和生化实验中心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一)实验目的 《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是本科专业拓展课程《动物生理学》的实验部分,是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理现象或效应,可加深对动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任务 通过课堂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与意识,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三)实验要求 主要以活体动物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为研究对象,采取急性离体和在体实验的实验方法,主要利用急性分离、离体灌流等实验技术设计动物生理学的实验内容,用以验证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大部分实验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计算机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统计以

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方 法。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 一、目的要求 联系机能了解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观察并了解结缔组织的共同特征,并联系机能了解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比较观察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肌纤维的结构特点;观察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及尼氏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有髓神经纤维的的形态结构;识别并比较观察各种血细胞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 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各种血涂片; 三、观察内容 1.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的切片 2.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切片 3. 变移上皮切片 4. 复层扁平上皮切片 5.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的切片

《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1301008 课程名称: 动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Zoological Experiment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36 学 分: 1 适用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 编写说明 (一) 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动物学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好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人的关系,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并获得动物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以后开展动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从事动物科学研究初步的能力;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显微辩识能力,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重点科和当地常见动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要点,能使用工具书鉴别出常见动物的科、属、种;认识和记录本地常见和中学课程所涉及的动物种类,熟悉它们的生态和分布,并学会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野外调查研究能力。 (三)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解剖、比较等方法,探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界的规律和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实验课、参观、野外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四) 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一 草履虫的观察 3 采用现有标本展示,并结合教师二 水螅的观察 3 三 环毛蚓的解剖和观察 3 四 蝗虫的解剖和观察 3 五 昆虫分类 3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毒理学 课程编号:0371005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5,课程总学分2实验学时10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厶学期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 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 大纲主撰人:潘玉善大纲审核人:胡功政张玉龙张书松 一、动物毒理学实验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是随药理学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性学科,在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动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动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分支之一,是供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亦可供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选修。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使其能掌握毒理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奠定毒理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讲授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外源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熟悉评价程序中的试验项目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掌握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局部刺激实验的方法;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和大鼠肝微粒体制备及有关酶活性的测定。 三、动物毒理学实验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因课堂不能完成全部内容,所以采用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 课堂操作、课外观察,有的课外给药,课堂采样、观察,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 报告。 五、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实验课成绩由课堂操作考核40%和实验报告60%成绩组成,实验教学部分 按20%记 入总成绩。 六、 参考书目 [1] 沈建忠?动物毒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桥?卫生毒理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李俊锁等?兽药残留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楼宜嘉?药物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七、 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 基本操作技术 一、 实验学时:2学时 二、 实验目的 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实验内容 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编号与分组,染毒途径,被毛去除法、生物材料的采 集和制备、实 验动物的处死方法等 四、 实验要求:基础必做 五、 实验所需试材和仪器设备 大鼠、小鼠、家兔、灌胃器、毛剪、苦味酸酒精饱和液 实验二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求算 三、实验内容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LD 50的方法。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207313 学时:34 学分:1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系本科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BasicalbiologyexperimentA2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高校生物类壹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壹个科学、合理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动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以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壹个既和理论课有壹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突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先导的基础上,以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

类的代表动物(实验动物)为材料,贯穿生物学原理,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性到提高层次的实验,构成包括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自选性和设计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本课程总共34学时,1学分。 实验壹动物细胞、组织的制片和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能够规范和较熟练地使用和维护。 2、学习掌握涂片法制作动物细胞显微玻片标本,动物组织平铺片等临时装片和涂片的制 作方法。 3、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掌握动物的4类基本组织结构特点及其结构和机能的关系。 实验内容 1、双筒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和维护方法。 2、制备口腔粘膜细胞标本,观察细胞形态结构。 3、制备和观察蛙的肠系膜平铺片、蝗虫的肌肉组织分离片、血涂片。 4、利用显微镜观察动物4类组织玻片标本。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双筒光学显微镜,无菌牙签,解剖器材,玻片,注射器,染色缸,蛙,蝗虫 7%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0.1M碘液或0.1%亚甲基蓝,1%硝酸银,甲醇,姬母萨染液。 实验二原生动物系列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在显微镜下对运动活泼的原生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 一、教学目标 在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及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则。理解机体的工作原理,即生命活动的过程,特别是机体适应于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控过程,涉及从分子到整体的多水平研究的整合。充分认识到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以及生命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并通过对人体功能的了解,科学和自觉地维护自身健康。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内环境及稳态。 3. 生命活动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反馈系统:负反馈,正反馈。 教学要求: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体内控制系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和负反馈的概念。 重点、难点:内环境及稳态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系统。 第二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学时 主要内容: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 3.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等离子泵),继发主动转运。 4.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转运各种方式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细胞膜的电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Na+平衡电位,不应期,不衰减传导。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重点和难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6学时 主要内容: 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终板电位,量子释放(微终板电位)。

2.神经元突触:突触的分类和结构,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中枢递质。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区分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理解突触抑制的作用方式。了解中枢递质种类。 重点: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难点:突触抑制。 第五章骨骼肌生理——肌肉细胞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学说,横桥周期。 3.骨胳肌收缩的机械特性:单收缩和强直收缩,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特性,理解和掌握骨骼肌收缩原理。重点: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难点:横桥周期,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第六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6学时 主要内容: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器官反射,脊休克。 2.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去大脑僵直。 3.脑的高级功能:脑电图,学习和记忆。 教学要求:了解脑的高级功能。掌握脊髓及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重点:牵张反射。 难点:去大脑僵直。 第七章感觉器官 4学时 主要内容: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和感受器电位,适应。 2.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成像系统和调节,视网膜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3.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基底膜的频率分析,毛细胞的换能,微音器电位。 教学要求: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感受器的功能和换能机制。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杆和视锥系统的特点,暗适应,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难点:视色素的感光机制,听毛细胞的感音机制。 第八章血液 2学时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动物学》的课程性质: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本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多孔、半索、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棘皮、腔肠动物门)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结构和演化。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三)《动物学》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四)《动物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紧紧结合各类微生物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及应用等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对抽象理论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进行,加深学生的理解。由于专业需要对于动物形态解剖部分应详细讲解。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中、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占1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 Chapter1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动物学的概念 2、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重点: 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难点: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712931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学科:环境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硕士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熟悉环境毒理学常用试验方法,以及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生态风险度评价的一般程序,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毒物安全防护知识,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指导。促进学科交叉,活跃科学思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9.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0.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4.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发展趋势。重点: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方式。重点:环境污染物生物性迁移。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了解污染物的生物转运的一般过程。掌握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和II相反应。重点:生物转化类型。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了解毒作用基本类型,掌握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各种因素对毒作用影响的一般规律。重点: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联合毒性作用及其判定方法;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机体状况对毒作用的影响。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毒性的关系。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了解诱发突变的类型,掌握DNA损伤的分子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化学致癌机理。重点:化学致突变物检测的常用方法;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的基本方法;生殖毒性及发育毒性的评定方法。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与应用。重点: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与转化;金属的联合作用;金属的代谢;金属对健康的危害;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重点: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机理;金属代谢的一般规律;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难点:金属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金属的毒作用机制。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化学致癌物的来源、致癌作用和机理、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9.农药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农药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几种重要的农药的毒作用;预防农药的公害的措施。重点: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 10.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来源、一般性质、生物效应。重点: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剂量。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了解和掌握环境分泌干扰物的分类、人类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作用机制及其筛检方法。难点: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可能的作用机制。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在环境中的转归、毒作用及其机理、环境标准。重点: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机理。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湖州师范学院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生物科技行业)湖州师范学院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壹、课程说明: 课程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践课27学时。总学分:4学分。 1、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客观认识动物的结构生物学特征,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过程,认识动物和环境的协调、统壹关系,且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而认识主要经济动物类群、珍稀保护动物类群的生物学地位和作用,理解人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 3、参考教材和参考书目: (1)参考教材: 《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参考书目: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动物生物学教程》左仰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动物学》张雨奇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上、下册)1991.6 (3)实验教材: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黄诗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详见“教学内容”中。 5、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分理论讲授和实践俩部分。理论课中,采取教师讲授、互动讨论、提问及解答、

学生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实践课中,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参观、观见教学录象等内容。 6、课程考核方法和要求: 课程考核方法: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 7、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实验内容安排27课时,详见《动物生物学实验大纲》。 8、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属于先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第壹节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壹、生物的分界 二、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动物生物学的主要分科 第二节学习动物生物学的目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壹、学习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二、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动物生物学发展简史 壹、国外动物生物学简史 二、我国动物生物学的发展 第四节动物的分类 壹、动物生物的分类 二、动物生物分类的意义和依据

动物普通病教学大纲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普通病》课程教学大纲 前言部分 一、课程代码:110331121 二、课程类别:专业课 三、课程性质: 《动物普通病》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四、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畜牧业及其疾病防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动物普通病诊治的理论、观点,系统掌握动物普通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技术,具备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诊治的实际技能,从而胜任畜牧兽医工作。 五、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学生应掌握临床常用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常见内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及动物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常见手术的施行方法和动物常见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临床表现,培养学生分析临床病例和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的能力,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能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动物内、外科疾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学时分配参考表: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通过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技能考核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考核。平时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中技能考核占20% ,课堂提问、出勤、作业和平时测验占20% 。 八、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门课程以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以及养殖学、营养饲料等先行课程为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中兽医等课程的衔接与协调。 九、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李国江.动物普通病.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参考资料: 1、郭定宗.兽医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倪有煌,李毓义.家畜内科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威廉.雷布汉.奶牛疾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主体部分 理论教学: 第一章治疗技术 一、学习目的 了解动物的输液及特殊疗法。掌握几种常用的治疗技术,如投药法、注射法、穿刺法、冲洗法、物理疗法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投药法 (一)灌角及药瓶投药法:包括应用范围、用具、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片剂、丸剂、舔剂投药法:包括应用、用具和方法。 (三)胃管投药法:包括应用用具、方法、胃管插入食道的判断、注意事项及药物误投入肺的表现与抢救措施。 (四)饲料饮水及气雾给药法:包括拌料给药、饮水及气雾给药。 第二节注射法 (一)皮下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肌肉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静脉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腹腔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瓣胃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皱胃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乳房注入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穿刺法 (一)瘤胃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马骡盲肠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腹腔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完整版)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虾蟹增养殖学》是研究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养殖科研、生产服务。本课程除从有关的基础学科吸收—定的理论知识外,主要是总结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群众养殖中悠久而又广泛的生产经验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生产技术,介绍常见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技术。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虾蟹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今后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甲壳动物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虾蟹类养殖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使学生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以及生长发育。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生理生态,掌握主要的、常见的养殖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及繁殖习性。使学生了解虾蟹类生殖细胞的类型、发生过程,了解性腺发育、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及其与内、外部因子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虾蟹类的鉴别与分类。 3.使学生理解主要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繁殖习性以及个体发育过程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为进行人工增殖,人工育苗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虾蟹类的人工育苗及养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重点掌握几种主要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熟练掌握适合当地养殖的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使同学们了解虾蟹类育苗和养成及增殖过程中的病敌害,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育种技术。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机能、整体与局部四个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出面向基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基本内容 (一)绪论 甲壳动物的经济价值,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意义;国内外养殖历史、现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养殖的方式、养殖的种类;开展虾蟹类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及所需的基本条件。 重点: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种类、开展虾蟹类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及所需的基本条件。 (二)虾蟹类的形态结构 虾类的外部形态;蟹类的外部形态;虾类的内部构造(体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生殖器官);蟹类的内部构造 重点:外部形态的区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器官。 难点:消化系统、生殖器官。 (三)虾蟹类的繁殖、发生、生长 雌雄鉴别、性征与繁殖方式、配子与性腺发育、交配与交尾、产卵;受精与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繁殖与环境。色素细胞与变色、蜕皮与蜕壳、生长、自切与再生;主要环境因子对生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二OO六年 6 月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 张 强 开课单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教研室 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毒理学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toxicology 《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 1、 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 本课程计划60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4二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56三 毒作用机制3四 影响毒作用因素2五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49六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49七化学致癌作用4八化学物的发育、生殖毒性作用3九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作用2十化学毒物危险度评价5合计362460 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 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每组人数基本教学要求1一般操作及生殖毒性实验(电视录象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汇总讲解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6607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适应专业:生物技术/科学 总学时数:32(实验课32学时单独开设)学分:2(不含实验课) 选用教材:左明雪主编.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参考书:杨秀平主编. 动物生理学. 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科学本科生专业的一门限选课,是学习生物学其他课程的最重要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学习要求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高等动物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发生机制、调节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牢固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生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一些生理现象。 三、成绩考核办法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由上课表现、出勤、其中考试成绩组成,占20%,期末考试占80%。 四、教授大纲及课时安排 绪论(2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动物机能调节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熟悉《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4个水平和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概念。了解《动物生理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方法。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动物机能调节方式;4个不同研究水平;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一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细胞和分子水平 (二)、组织器官水平 (三)、系统水平 (四)、整体水平 二内环境稳定是细胞功能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内环境和稳态 (二)、细胞内自稳态是细胞实现功能的基本条件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二)、机体稳态的反馈调节 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6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胞兴奋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在同一神经细胞上传导和如何在细胞之间传递的,最终是如何引起肌肉收缩的。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第一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细胞的兴奋性和兴奋的产生条件 二、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第二节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一、突触传递 二、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体系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四、突触后电位和突触的活动 五、突触传递的特征 第三节兴奋在神经肌接头的传递 一、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动物学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 《动物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521922060 课程中文名称:动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Zo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总学时:54 总学分:3 预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动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分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由于学科发展和广泛的交叉渗透,使动物学研究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展开又相互结合,形成了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多层次的研究。“动物学”课程可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做必要的准备,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打下比较牢固的专业基础。本课程突出了动物演化上的主线内容,系统地介绍动物形态、分类、进化等知识(生态内容在普通生态学中学习),注意体现结构和机能、机体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本课程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注意适时补充动物学的最新前沿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动物学教学在内容上能够跟上学科的发展变化和人才培养规格。 教材建议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参考书 1、《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编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2、《普通动物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3、《动物学》华中师院南京师大湖南师院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4、《动物学》(上、下册),华中师范学院等合编,1983,高等教育出版社。

5、《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主编,1990,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动物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动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通过介绍国内外动物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技成果,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和发展趋势。 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深对以动物的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主干及动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的技能。本课程要求学生从理解中去记忆,从实践中去综合分析,达到具有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中适当多开“窗口”反映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综合,反映现代动物学和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学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的密切关系,看到动物学知识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还要适宜地安装“接口”,与后续课接轨,为后续课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2、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 3、在实验和野外实习中,着重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 本课程讲授按每周3学时安排,总学时共54学时,3学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