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借鉴及路径分析

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借鉴及路径分析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张培培(199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借鉴及路径分析

张培培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39。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也理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指导。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是在总结批判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之中。(一)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9]128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创造不出来。”[9]92众所周知,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同时,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创造与发展,也来源于自然界。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能动和被动的统一。在《1844年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人一方面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同时也能够利用自然,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们反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界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是内在统一的[2]。(二)社会实践或劳动是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媒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物质变换的概念,对劳动进行定义:一方面劳动是实现目的的对象化劳动,另一方面劳动又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对自然的中介作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曾经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劳动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最基本的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3]。

(三)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及其自身的和解伴随人类的产生,就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两种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不断根据自己的目的来改造自然

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同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反过来亦是如此,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制约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无休止地向自然掠夺,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而影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

本身内部并不能有效解决。因此,只有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

致力于剖析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生态危机,并以实现生态的社会主义为其社会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正如弗·卡普拉和查·斯普雷纳克在《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中所说,“人们在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中,精神和生命正濒临崩溃和毁灭的边缘。”[10]329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成因的剖析1.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反对把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

归因于科学技术,不仅如此,更不能脱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谈论科学技术所谓的“罪恶”。可以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科学技术,而只是反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

摘要:当今中国的生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指导,与此同时,也应该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

理论成果,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当今中国生态建设所面临的

问题,进而探索我国生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45-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