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D )。

A.身体发展

B.智力发展

C.个性发展

D.身体和心理发展

2.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心理学家( C )。

A.维果茨基

B.科尔伯格

C.皮亚杰

D.巴班斯基

3.( A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A.遗传素质

B.身体素质

C.心理素质

D.环境

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6.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阶段性与顺序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与可变性

D.不均衡性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B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8.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9.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10.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人的身心发展持什么样的观点?( B )。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平衡论

11. 教育要抓关键期,这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2.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由此,教育应该要做到(D )。

A. 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 防微杜渐

D. 因材施教

13. 教育时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因为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4.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5. 残疾儿童也能够接受教育,这种信心来自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能动性

16. 瞎子能够凭触觉辨别人民币,这是因为他的机能发展上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阶段性

17 个体发展具有互补性,这一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D )。

A. 教育学生时要具有整体观

B. 教育学生时要全面兼顾

C. 缺陷儿童具有教育的可能

D. 教育要一分为二

18. 个体以下哪一方面很难通过遗产来传递的(A )。

A. 行为

B. 身高

C. 外貌

D. 骨骼构造

19. 人性本恶者强调教育对人性的(A )。

A. 改造

B. 诱发

C. 扩充

D. 抵制

20. 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内发论的是( D)。

A. 荀子

B. 华生

C. 洛克

D. 孟子

21. 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是(B )。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格塞尔

D. 孟子

22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把他们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一观点源于(B )。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格塞尔

D. 孟子

23. 在格塞尔看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是(C )。

A. 教育

B. 环境

C. 成熟机制

D. 基因复制

24. 在威尔逊看来,决定人的行为的本质力量是(D )

A. 教育

B. 环境

C. 成熟机制

D. 基因复制

25. “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这一观点源于(A )。

A. 施太伦

B. 华生

C. 格塞尔

D.吴伟士

26. “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这一观点源于(D )。

A. 施太伦

B. 华生

C. 格塞尔

D.吴伟士

27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一观点源于(D )。

A. 施太伦

B. 高尔顿

C. 格塞尔

D.霍尔

28. “天才是遗传。”这一观点源于(D )。

A. 施太伦

B. 高尔顿

C. 格塞尔

D.霍尔

29. 先天双目失明的人,也不可能成为出色的画家。这说明遗传对特殊群体的发展起(C )。

A. 决定作用

B. 主导作用

C. 前提作用

D. 内在作用

30. 一般来说,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A )。

A. 减弱趋势

B. 增强趋势

C. 稳定趋势

D. 很难确定

31.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A )。

A. 对象

B. 方向

C. 性质

D. 目的

32.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这种特殊性表在它具有极大的(C )。

A. 实践性

B. 活动性

C. 人为性

D. 能动性

33.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B )。

A. 学校教育

B. 能动性

C. 社会环境

D. 文化因素

34. 学校教育既具有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开发个体(C)的功能。

A. 智商

B. 特殊才能

C. 非智力因素

D. 情商

35、“龙生龙,凤生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体现了儿童发展观中(B)。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C. 环境决定论;外因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36.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白板说”观点属于(C)

A平衡论B多因素相互作用C外铄论D内发论

37、个体身心发展的( B )规律决定了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8.“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

39认为认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

等是( C )的基本观点

A、自发论

B、内发论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0、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提出了( C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直观性

41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原因,我国古代思想家( C )提出了“性三品”说,属遗传决定论者一派。一

A.荀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颜元

42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根本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 B )从神学化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因此可划归遗传决定论者一派。一

A.孟子

B.董仲舒

C.荀子

D.王守仁

4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 C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主观能动性

44.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B )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A.华生

B.洛克

C.霍尔

D.高尔顿

45.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主观能动性

46.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主观能动性 C.学校教育 D.环境教育

47.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如一个先天失明的人难以成为画家;生来就聋的人难以成为歌唱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无论教育条件多么优越,都无法使他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这说明( D )

A.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B.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D.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48.“龙生龙,凤生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体现了儿童发展观中( B )。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C. 环境决定论;外因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49.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因素是( B )。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成熟

D.教育

50.( C )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在周围并影响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重要条件。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环境

D.天然环境

51.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B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52.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C )。

A. 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5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突出了( C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54.环境决定论又称( B )。

A.外铄论

B.养育论

C.万能论

D.遗传决定论

55.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的教育家是( C )。

A.佛洛伊德

B.霍尔

C.洛克

D.高尔登

56.在华生的眼里,儿童生活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在这一点上,华生与( B )观点恰好相反。

A.佛洛伊德

B.霍尔

C.董仲舒

D.高尔登

57.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教育家是( B )。

A.佛洛伊德

B.霍尔

C.董仲舒

D.高尔登

58.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A )。

A.基因复制

B.自然本能

C.种群回归

D.直接环境

59.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包括社会实践和( A )。

A.能动性

B.个体性

C.抽象性

D.阶段性

60. 下列不属于外铄论代表人物的是( A )。

A.威尔逊

B.荀子

C.洛克

D.华生

61.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 B )。

A.不平衡向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个体差异性

62.现代化是以(D )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

A.政治 B.经济

C.教育 D.人

63.( A )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适应社会发展

C.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D.培养人

6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包括内发论、外铄论、( D )。

A.单因素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实践主体论

65.有人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人的发展,这种观点是( C )的代表。

A.内发论

B.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C.外铄论

D.单因素论

66.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政治性 B.文化性

C.主体性 D.群体性

67.孟子的“性善论”体现了( A )。

A.内发论观点

B.外铄论观点

C.实践主体论

D.能动论观点

68.主张性本能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的是( B )。

A.威尔逊

B.弗洛伊德

C.格塞尔

D.华生

69.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墨子

B.孔子

C.荀子

D.孟子

70.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 B )来实现。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自我教育

71.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B )。

A.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C.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72.在教育中搞“一刀切”,违背了教育的( D )规律。

A.个别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7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 )。

A.教育教学工作抓住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根据年龄分阶段进行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74.有人认为,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

A.个体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75.人们常说某个人“因材施教”,这钟说法是说个体身心发展的( A )。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76.“不陵节而施”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77.遗传素质只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可能,人具有未待定化,说明人具有( D )。

A.可强迫性

B.可改造性

C.可超越性

D.可塑性

78.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D )。

A.学校教育

B.成熟机制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气候

79.( B )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

A.实践活动

B.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C.社会

D.环境

80.人的能力通过( B )表现出来。

A.对话

B.实践活动

C.考试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意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人的发展的特点: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量力而行—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量力性—教育有关键期。 3、差异性—因材施教; 4、不均衡性—教育要把握关键期。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论层面: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华生;教育决定论-爱尔维修;二因素论-皮亚杰;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影响人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层次和现实性层次。可能性层次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现实性层次主要指个体的生命实践活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能给予人们一定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环境构成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生产条件。 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制约着人发展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规定了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和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逆境和顺境对人的发展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不同)。 离开了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和成就。因此,“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最后,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教育能激发主体意识,培养个体合理的自主性; ②教育能发展个体特征,培养个体的独特性; ①教育使个体获得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

教师招聘考试中高频易混淆的20个“依据”考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中高频易混淆的20个“依据”考点汇总 1.四书五经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2.教育目的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3.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4.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6.课程计划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依据。 7.地方课程是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 8.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制开发的主要依据。 9.课程标准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10.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制订的依据。 1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师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1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4.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15.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16.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和人)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7.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8.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19.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0.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发展的含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人的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3、掌握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教学难点] 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批判。 [本章主要内容] 1、人的发展的含义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生命诞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 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单因素说 这种理论从某侧面提出和论证了某一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又过分而片面地夸大某因素的单独作用,忽视影响个体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属于这一类型。 (一)、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 高尔登是英国的人类学家,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序,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决定的一样。高尔登选出977个著名人物,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和艺术家等,调查他们的亲属,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0人具有名声。另外,他又调查了977个他们所认为的普通人,结果这些人的亲属中只有一个人具有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考点1教师的角色 (1)教师的一般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管理者角色。④示范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考点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3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考点4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考点5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教学上——授受关系。(2)人格上——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考点6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以及进程的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考点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考点8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亦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五部分组成):(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 考点9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考点10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考点1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考点12德育的概念 广泛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C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

教育学习题集3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 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D能动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 我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D老子 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D老子 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 A特殊性 B 社会性 C 创造性D自觉性 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 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3.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 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 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1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阶段性D互补性 1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 必然性 C 方向性D可能性 16.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A教育万能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多因素作用论D遗传决定论 17.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论D教育万能论 1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D不平衡性性 19.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

第四章--教育和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 荀子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人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B.遗传素质 C.家庭的环境 D.后天学习和训练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格塞尔据“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 ) A.成熟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环境论 E.内发论 参考答案:BCE 专家点评: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烁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 A.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B.加速个体发展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的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发展个性 参考答案: 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师招聘考试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高频考点

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P27 答:1.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容和手段。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容。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①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②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③学校文化。Ⅰ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Ⅱ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Ⅲ学校制度文化(规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启示?P89 答:①顺序性,遵循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有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③不平衡性,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④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⑤个别差异性,要注意对个体实施因材施教。 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素质教育的基本涵: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1、社会政治制度。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3、人口发展状况。4、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5、本国学制发展历史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纲要及工作方针: 教师的职业素养。1、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③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精神。④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素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

【中学教资考试】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墨子C孔子D荀子 5.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D格塞尔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互补性D 差异性 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 不均衡性C 阶段性D 顺序性 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1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二、填空题 1.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___ 。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 过程中实现的。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 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___ 、本质的特征。 6.所谓___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___ 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 。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___ 。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 。 11.所谓___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 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打印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辞、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是(教区学校)。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D )。 A. 身体发展 B. 智力发展 C. 个性发展 D. 身体和心理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心理学家(C )。 A. 维果茨基 B. 科尔伯格 C. 皮亚杰 D. 巴班斯基 3. (A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A.遗传素质 B.身体素质 C.心理素质 D.环境 4.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C )。 A. 阶段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5.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活动 D. 个体因素 6. 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 A. 阶段性与顺序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与可变性 D. 不均衡性 7.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B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8.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9.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10. 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人的身心发展持什么样的观点?(B )。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平衡论 11. 教育要抓关键期,这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2.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由此,教育应该要做到(D )。 A. 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 防微杜渐 D. 因材施教 13. 教育时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因为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4.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5. 残疾儿童也能够接受教育,这种信心来自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能动性 16. 瞎子能够凭触觉辨别人民币,这是因为他的机能发展上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阶段性 17 个体发展具有互补性,这一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D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主观题集锦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题库一

)(一含答案)【教育学】题库(。C)1单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社会教育D C.学校教育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 。C)2单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产性D 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A.阶段性B.阶级性 。)3单选:教育是(A.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B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D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C4《学记》D.B.。)单选:在我国, 学》C.《孟子》A.《论语》。)5单选: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B.老子 D .庄子 C A.孔子B.孟子 )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C(6单选:.斯巴达D C B A.印度.埃及.雅典 。)C单选: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7. .官吏D C.军人B.政治家A.商人 )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A8单选:古代西欧教育,.辩证学 D .算术B C.文法A.神学 。)9单选: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D.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B .礼、乐、射、辞、书、数A.礼、乐、射、御、书、数D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单选: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教育是骑士教育和(C10.实科教育 D C.教会学校教育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

。D)11单选: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雅典D .古代埃及 B C.斯巴达A.古代印度 )时期。B12单选:人类出现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是在(.文明社会D C.封建社会.奴隶社会A.原始社会 B 。)单选: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D13.科举制D C B .察举制A .举孝廉.九品中正制 14单选:我国古代教育中六艺中的礼,是包括政治、历史和以“(D)”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孝D B.仁C.义A.忠 )教育的形态。B单选: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15.社会D C.氏族A.家庭B.学校。)单选:我国最早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场所是在(A16.西汉 D C.周代A.夏朝B.商朝。)17单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对其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A.雅典教育只重视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B.儒家的经典着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C.在欧洲封建社会里,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D)教育阶段。A18单选:学校产生于(.现代D .近代 C A.古代B.原始 19单选: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D.雅典D C .埃及.巴比伦A B .斯巴达单选:在欧洲封建社会,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因而教育上20. )和骑士教育。C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雅典教育D C.教会教育A.斯巴达教育B.宗教教育

2020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_划重点考点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 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早 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