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论

教学论

教学论
教学论

教学论

教学论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过去曾称为教授学。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或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对中外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谈话、文件资料研究、学生作业分析和实验等。

古代的中外教育家提出来过许多重要的教学论思想。孔丘认为“闻”、“见”是知识的可靠来源。他强调“学而知之”,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提倡启发教学,学与思相结合。<学记>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教学的目的、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等问题。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与《法律篇》里,提出了他的教学主张,指出了各学科对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教学理论问题。他提出“泛智论”,主张教学顺应自然的过程,并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提出不少进步的教学原则,同时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18~19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J.-J.卢梭、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F.A.W.第斯多惠等,从不同侧面批判封建制和教会统治下的教学思想和实践,提出各自的教学论主张。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提出“多方面兴趣”的学说,主张教学要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并提出“教学的教育性”概念,把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主要手段。他在统觉论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4个阶段。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历史上形成了传统教育学派的传统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J.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即生活”。他提出“儿童是中心”,“从做中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儿童自身的活动,强调培养儿童的首创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对旧学校传统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是,它轻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0世纪20~30年代,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教育程

度普遍提高,日益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比重,加强了教学实验。在这一时期,教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并与心理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И.А.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在教学理论上强调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教学论体系,但是它忽视对儿童的深入研究,忽视教学中的发展任务。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世界性教学改革潮流,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论主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B.F.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苏联Л.В.赞科夫的“小学教学新体系”,Ю.K.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保加利亚G.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和联邦德国М.瓦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学”等等。这些教学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探索新的教学过程的结构,尤其重视教学内容的革新,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和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要求。当代教学论研究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与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更加紧密结合。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出现,又为研究教学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当代教学论发展的趋势是:①将更加注意研究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掌握教材更新的规律,以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要求。②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未来工作具有更大的适应性。③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实现视听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教学方法迈进到新的阶段。④重视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把用脑与用手劳动结合起来,为终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⑤探究对超常儿童的早期发展与早期培养,为造就高级科技人员创造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教学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服务。它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教学论的研究重视总结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学经验,批判地继承教学的历史遗产和借鉴外国的教学经验,力图揭示教学的客观规律,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任务、过程、原则、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问题给予科学的阐明。

学习教学论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论》学期总结 2010-2011学年马上就要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有辛勤的付出,有甜美的收获,也有让人叹息的不足与遗憾。现在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宿舍里总结一下我这一学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其实在刚拿到《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时候,我认为这门课程应该会上的相当枯燥,沿袭传统的老师灌输式的模式进行教学。说实话当时真的是看到这门书就头痛,想想要上这门课就害怕。可是姚老师的特殊的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却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是我们组在全班六个组里面相对比较特殊的组员组成,也从侧面让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让我更好的懂得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我所在的组是第五小组由十一个成员组成,有六个男生和五个女生。说实话不是每一次上课我们组都实到人数等于应到人数的,除了十六周晚上的那一次。而且每一次的作业也并不是大家平均分配完成的。虽然在做作业的时候难免心里会有小小的不爽,为什么自己要付出的比别人多呢,可是和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还是好开心。因为大家立场不同,认知结构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在每一次讨论的时候都会在不经意之间碰撞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或许因为我们组在老师同学眼里总是乱糟糟的,可是我觉得我们的讨论的某些结果还是挺有新意的。比如在有关在有关讨论法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让学生从乐于参与讨论,到一参与讨论为乐”的结论,在关于“中学信息

技术教学环境访谈报告”中我们通过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老师的深入访谈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而言,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传播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工具,是“鱼”和“渔”能够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学习方式提升到发现学习的高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等等。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主要有两个:教师访谈和课前五分钟的粉笔字练习。先说一下这次关于整个访谈报告过程点点滴滴吧。在访谈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吸取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的思想。访谈内容分两块:学校机房硬件资料和人文资源访谈。通过对最初问题的分析和整理,最后确定了个问题。经过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师X老师的多次协商,最后定于2011年4月25日与X老师进行了关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交流。通过访谈,我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以及学校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信息技术只列入会考范围,而且难度不大,所以同学们大多将信息技术作为消遣放松的课来上,教师也也给予学生充分理解,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很少,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练习。学校在硬件配置方面很多都是应教育局等的要求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除了对高中信息技术了解更沉入以外,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还在于第一次真正实际运用了访谈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1.我们虽然在访谈以前设计了访谈提纲,但在真正应用于访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 一、培养目标 在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基础上,我们提出本学科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下: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数学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数学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培养能够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学人才或教学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二级学科名称: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具体可分为: 1、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 2、数学方法论 3、现代数学教育方法 4、竞赛数学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硕士生的学制为2年。课程学习在前2个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应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1 五、文献阅读 根据本专业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文献阅读量的需求、我们拟定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第三学期末结束。阅读文献的目的是能够了解国外数学教育的基本发展状况及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3、4学期。所实践的课程应为数学教育或相关专业(如

高等数学等)的课程,由导师亲自指导或委托有关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指导。本环节包括研究生的见习、试讲、授课、做助教等方面的工作。在见习、试讲的基础上,研究生应当亲自授课不少于8学时。上课时由导师或具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做具体指导和评价工作。此外,研究生还可以适当地跟班做辅导教师,做答疑和批改作业等工作。教学实践结束,经考察合格可以记1学分。 七、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形式有收集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调研工作前,硕士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后,硕士生应写出调查报告,并由导师评定成绩。 八、开题报告 硕士生开题报告的时间定为第三学期初进行 开题报告应规范,要写明: (1)所确定选题的前期研究情况; (2)个人研究的创新性,其理论与实际价值所在; (3)完成论文的步骤方法及时间安排; (4)尚未搞清的问题; (5)调查实验等的设计方案; (6)需要领导和导师协助解决的其它问题。 开题报告应提交有导师组和本专业全体研究生参加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讨论,经研讨通过后方得进入学位论文的下一步工作。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九、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数学所组织,考核办法和标准参照研究生院制订的“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十、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累计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一年。 选题必须针对现时教育界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而提出,论域集中,论题典型,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立题及撰写过程应广泛选用资料,有准确而系统的文献综述,以显示本学科前沿研究的把握,外文资料的运用应占一定的比例。论文涉及的事实材料和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和统计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发展积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和科研合作的精神,具有基于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批判意识和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至少三种以上的方法从事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在本学科领域做出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4.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专业文章。 5.在身体方面要求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教学论 2.课程论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用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博士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

根据科研课题和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博士生课程学习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在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积极把握学术前沿问题,坚持把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深入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积极关注实践问题。 (三)本专业的必修课程的学习采用由课程负责人领衔的团队教学,充分发挥导师群体的学术智慧。对于选修课的学习,导师可根据博士生的学科背景,要求学生或协商选修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 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 长,但原则上累计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论文选题、研究及撰写计划、开题报告等应在第三学期之前(含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经导师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及撰写阶段。 四、培养计划及考核方式 培养计划: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导师组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适合各个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具体学习、研究和工作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制定细致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原则上需在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并经导师组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报研究 生院备案并实施。 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和开卷、闭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考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课堂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笔试与科研报告结合等多种形式。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体育教学论复习总结

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的教学进行的诸多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体育课堂教学:是指在法定的一节课中,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由较适合学生在规定的教学地点进行体育教授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 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最基本标准。 体育教学内容:依据体育教学目标被选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学生的身体练习、运动技术学习和教学比赛体验等内容。 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现象、要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科学和学科。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 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外部特征”:“内部要素” “外部特征”:目标的层次: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可是体育教学目标。 各层次目标的功能与工作:功能、工作和搭载文件。 “内部要素”:课题、条件、标准 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条件:三个要素:目标、路线、被导的主体。教师熟知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材、自己的学生。 发挥学生主体条件:1)教师把教授的目标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2)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体育教材、3)教师要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的学习过程、4)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5)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运动实践性、娱乐性、健身性、人际交流开放性、空间的约定性。 一.体育教学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共性:教育性、科学性、系统性、 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精教类、简教类、介绍类、锻炼类。 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规律: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不会到会、不熟练到熟练、不巩固到巩固。影响因素:运动技能难度、学习技能的总时间和联系密度、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学生前期经验积累、学生体育基础与身体素质。 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热身和逐渐加强运动负荷的阶段、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恢复和逐渐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阶段、进行理性的概括形成理性认知的阶段、将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境的应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的规律: 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体育教学原则: 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以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运动乐趣,使学生喜爱运动并养成参与运动的习惯。 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

读《教学论新编》心得体会

读《教学论新编》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给每位老师一项阅读作业:学习《教学论新编》这本书。陈佑清教授撰著的《教学论新编》,历经了十余年的磨砺。全书分四编共19章。第一编:总论,对“教学”、“教学论”、“发展性教学论”进行了界定和描述。第二编:学习与发展的过程,集中论述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机制或过程。第三编:教导的过程,着重讨论了教师教导的过程。对“教导的功能”、“教导的机制”、“教导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第四编:具体情境中的教学,主要讨论教学情境性的含义、表现和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在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层面把握具体情境中的教学。 耐心审看这本书,《教学论新编》与国内已有的众多《教学论》教材有所不同。多年来,我国教学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教材建设方面似乎给人留下了一种印象:教学论存在固定的框架结构,总是围绕着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展开其体系,好像人们的认识高度一致或相似,教学论结构体系只有一种,别无其他形式。陈佑清教授的大作《教学论新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学论新编》之“新”集中体现在,它在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内容结构上追求建构一种“发展性教学论”。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与完善作为教学最终追求的教学论。显然,这种教学论与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论有重要的差异,后者将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掌握本身当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论新编》对于主要的教学问题试图从“以发展为本”这一立场作出自己的把握。 《教学论新编》这本书尝试建构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论”,倡导以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与完善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追求。《教学论新编》以“总论一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教导的过程-具体情境中的教学”为主线,对教学论的基本范畴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反映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成果,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教学论学科新体系。 在教学的价值取向上,发展性教学论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且以新的时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教学论专业阅读书目

教学论专业阅读书目(湖师编订)有选择性阅读 1. 广东教育与文化月刊社:《新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华南人民出版社,1953年。 2. 频之:《课堂教学的若干经验》,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 3.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4. 刘向岫、王光宇:《中小学教学原理》,知识出版社,1980年。 5.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6. 《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7. 郑其龙著:《论教学规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8. 杨鸿昌:《教学心理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9. 李一帆:《教学环节与方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 胡克英:《教学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11. 教学实验研究小组:《教学改革实验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12. 游正伦:《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13. 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 胡克英、吕敬先:《小学教学简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 15. 刘问岫等:《中小学教学原理》,知识出版社,1984年。 16. 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 17. [苏] 巴班斯基主编,张定璋、高文译:《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 18. [苏] 斯卡特金主编,赵维贤等译:《中学教学论——当代教学论的几个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9. 朱本、王佑芳:《教学心理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20.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2015年4月10日) 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

《中学生物教学论-期末总结》(刘恩山版)

《中学生物教学论-期末总结》(刘恩山版)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2)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

2021年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 本文是的网友推荐,并由的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仅供参考。 曾经听一位同行说过:《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读的书,读完之后直后悔为什么没早一点读到这本书。书中论述了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等诸多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读后获益匪浅。 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尤其是其中关于计算教学的论述使我对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书中谈到“计算更多的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下面我就结合书中的一些的观点并结合我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体验,谈谈我对计算教学的一个新的认识,即:应关注计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操作的方法,本来结合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无可厚非。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算法的建构离不开

操作的直观感知来获取算理,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操作就可以理解算理、建构算法。 事实上动手操作所获取的只是对算理的直观感知,迫切需要教师通过有效引导来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以便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操作不能停留在对结果的追求和对算理的理解上,还应及时概括和提炼出算法。教师在学生操作之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过度,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逐步摆脱对操作的依赖,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由动作到半动作半表象,再到表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拾阶而上不断深入。 另外,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操作,在操作中充分理解算理,这就为抽象出算法储备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感性经验,为算法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将学生零散的经验和认识进行、汇聚,帮助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明晰化、系统化,从而自然地促进算法的建构。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教学论 重点总结

概念题5 20四个辨析四个8 32 四个简答论述10 30 三个材料题理论来源于简答18分1 教学- 3—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班级教学— 2 教学目标96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3 教学内容161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 4 教学过程129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5教学行为194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 6 教学组织形式223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7 教学评价292 指对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的测量、分析、整理和价值判断。 8 教学媒体250 当信息媒体(两个个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信息中介或载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时候,就成为教学媒体。补充教学心理学定义,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学校中的教学媒体一般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等。 9 学会学习66 (最狭义)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10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11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 教学的构成要素4 从求同存异来说,学生、教师和内容乃是大家都认可的基本要素。 ㈠学生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㈡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 ㈢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2 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属性147 150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是教学过程一般的和普遍的自在规定,是具体教学性质的内在依据,它寓于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及功能而得以表征。人为性、对成性、客观性、整体性、实践性、历史性等式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 人为性是指教学过程乃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事物。 对成性其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教与学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对而成。师生双边活动客观性就是在教学生成、运行和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性。 整体性是指教学过程在其运行、演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因素、各环节相互关联、整体发挥作用的特点。 实践性就是教学在其目的、形态、过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文化和自身的现实建构、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则是尤其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此我们可见"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关系之密切!总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现阶段的学习仅仅是把我们引入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只是对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概括的、相对较模糊的了解,并且大体知道了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更全面的后续学习和研究!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中的收获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的主要收获有两方面的:对学科认识上的和学习方法上的。 (一)我们在学习中主要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重要人物的课下个别化学习和课上讨论式共同学习,我主要掌握和了解了本学科的以下知识:1、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知道了课程定义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对课程与教学定义的个人见解。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对课程的理解相当片面,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或一本教材;现在则认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动态作用下不断生成的,是与特定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2、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转变。并且这六个转变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些转变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得更合理、更科学。由原来的"把教学看作对学生的控制过程"、"把学生看作掌握知识的工具"到现在的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又把他作为教学的归宿,这就是所有转变的主要内涵。3、知道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以泰勒为代表,它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与评价进行课程开发。过程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中产生的。他认为目标模式不合理性在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看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专业解析-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二)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02基础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注: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为例) (四)考试科目 01)101政治理论 0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03)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长春师范学院为例)(五)相近学科

与此专业相关的学科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二、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 三、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就业前景会更加广阔。近年来,同不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且经年不衰的可喜局面。这是因为我国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教育人才本来就比较缺乏。而目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更是给师范毕业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市场。从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去向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 五、课程设置: 公共学位课 外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2门) 学位基础课 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进展及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