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1984-1997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

在中国渐进式性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是要建立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经济改革是否可以继续下去。在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不断出现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势态,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关于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量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其中,对于我国在1984~1997阶段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定义中的前两种较适用。当时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主要集中于货币数量这一基本指标,对通货膨胀治理有着重大作用。本文历史地回顾当代中国的货币政策,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的实行是如何调节通货膨胀的,对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分析:

一、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84~1986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在当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1984年第四季度,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了满足高速经济的发展,弥补财政的较大赤字,中央的货币开始超量发行,1984年末流通中的现金达到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9.5%,使得通货膨胀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了第一次“抢购风潮”。1984年第四季度的零售总额为944亿元,比1983年同期上涨28.8%。为了防止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这次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个标志,由行政命令转变为宏观调控,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程度不高,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完善,因而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2. 1984~1986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

我们可以通过这几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1984~1986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M0 M1 M2

1984 49.5 34.4 29.7

1985 24.7 12.0 25.9

1986 23.3 42.0 29.3

表1 注:M0,M1,M2所对应数据均为本年度对上年度货币增长率

这次经济过热,主要是由于信贷失控和货币投放过度造成的。此阶段为经济扩张阶段,可以看到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增长率明显的要高于其它年份,如1984年的货币发行量为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49.5%。针对1984年的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于1985年开始收缩货币供给,M0削减为195.7亿元,货币供应增长率降至24.7%,1986年又降至23.3%。事实上,1984年的货币过度投放主要是由当年全国信贷计划会议提出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决议后,引发各商业银行纷纷抢贷的结果。但除抢贷外,各种政府的行政命令贷款也是当时计划外贷款形式之一,计划信贷的突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同时,价格改革对货币量的

投放过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价格改革是一个英明的举措,但却形成了当时的“双轨”价格体制的局面。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作为两种不同的价格是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形成的:行政权利和市场机制。双价格体制下,政府要给企业一定的货币量,对企业进行货币补贴,但补贴的多少政府官员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企业的工作重点不是加强市场竞争能力,而是加强和政府的联系。对企业补贴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则必然要增加。我国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双轨制弊大于利。当时的双轨制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3. 1984~1986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

1985年:政府动用国家外汇储备缩小购买力缺口,回笼货币;严格限制信贷规模,调整银行贷款利率,压缩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限期收回1984年第四季度超额发放的贷款。1986年开始实施“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指标,允许各专业银行根据实际需求和可能决定贷款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在信贷安排资金的基础上,在发放50亿元贷款给各专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其下属各地分行,动用超额准备金发放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87~1991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针对1986年出现的通货膨胀,央行着手制定相关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此轮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不成功的。1987~1988年又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2],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 1987~1991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利率调整。

与1984~1986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稍有不同,在1988年第四季度,银行系统推出将存款收益与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指数计划即“定期存款保值措施”,迅速阻止银行的挤兑情况,1988年第四季度三年期的存款利率为9.71,1989年一季度调整为13.14。我们还是通过表2的数据来进行具体分析:

1987~1991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M0 M1 M2

1987 19.4 20.4 24.2

1988 46.7 21.6 21.0

1989 9.8 5.7 18.3

1990 12.8 19.7 28.0

1991 20.2 23.6 26.5

1988年发放的贷款总额上升了28.6%,M0发行量为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6.7%,1988年的货币投放主要是上年年终各商业银行突击放贷的结果。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从1988年第四季度起推行了以紧缩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措施,1989年贷款总额下降了3.5%,货币供应量比上年减少了470亿元,货币供应增长率降至9.8%。虽然此次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过于严厉的货币政策却直接导致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的低迷状态。

3. 1987~1991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

具体货币政策为:1987~1988年8月的经济扩张阶段,实施的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1988年9月~1990年的经济收缩阶段,实施的是先紧缩后放松的货币政策;1991年,经济恢复到了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路径,货币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987~1988年:政府改进中央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采取信贷规模控制办法,要求各专业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自求资金平衡;强化中央银行对贷款的季节控制,将贷款控制权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87年8月,当意识到货币不稳定而使通货膨胀开始攀升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贷款总量和货币发行的带有紧缩特征的控制目标;1988年起进一步确立“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在限制货币信贷规模的前提下,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正确引导资金流通。1988年9月开始紧缩银根:加强货币信贷的计划管理,建立起全社会信贷监控制度;对信贷实行“限额管理,以存定贷”的办法,根据存款比例来确定信贷规模;对贷款限额实行“全年亮底、按季控制、适度调节”的办法,保证贷款用于生产性建设;加强信贷结构调节,保证重点生产,对一般性贷款进行压缩;抬高贷款利率,减轻通货膨胀压力。1989年9月起: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和银行的信贷规模;下调利率,对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优惠利率的政策倾斜;放宽贷款规模限制,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至1991年底,亏损的国有企业所积累的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务达2000亿,政府对国有部门投放了350亿元人民币直接对国有大中企业发放“启动贷款”和“安定团结贷款”,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正常运营。我们可以看出,此次货币政策的调节具有剧烈性,不持续性,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1992~1997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92~1997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的经济经历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货膨胀期,中国的经济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开始活跃。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在当时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

2.1992~1997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

1988年的货币投放过度是上年年终各商业银行突击放贷的结果,而1992和1993年却是当时的房地产和

股票投机热潮各商业银行大量拆借资金而出现信贷失控的结果。我们通过表3来分析:1992~1997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M0

M1

M2

36.4

38.2

31.3

35.3

21.6

24.0

24.3

7.3

49.0

8.2

22.4

29.4

11.6

18.9

25.3

15.6

22.1

19.6

在经济的收缩阶段,紧缩的货币政策反映到中间目标上就是压缩贷款规模和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3

3. 1992~1997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货币供应量。

我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存在大量的违规现象,1993年7月虽着手整顿,但拆借的势头未减。1993年8月15日央行勒令所有专业银行检查自己向非金融机构的同业放款,以便收回非法贷款;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分离出来。1994年: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增长速度;继续实行贷款规模限制;停止发放政府赤字融资信贷;中央银行采用掉期交易的来“对冲”由于外汇占款所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完善市场经济运作的货币政策工具。1995年:控制现金和信贷规模的增长;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实行保值储蓄;推广商业票据;禁止地方政府对银行施加政策性贷款压力。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加大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就可间接控制狭义和广义货币数量;运用本外币进行对冲操作;改变行政干预方式,注重运用信贷规模管理最为达到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目标的手段;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完善国债回购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推进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1997年货币政策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

四、小结

自1984年以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成功之处,也有失灵之处。缘于我国金融市场得不发达、不完善,具体说来,1984~1997年间的货币政策选择贷款规模和以M0为主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它们不仅简单易测,而且具有较强的直接操控性。因为我国中央银行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时都并非有效,相反中央银行运用旧的信贷控制方法(主要是行政命令),却往往很有效,把直接操控性强的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十分有效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改革之后,市场一直是何等的脆弱。还必须要指出的事,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制度分割以及银行的制度局限,致使1984~1997年间的货币政策表现出了在过度投放货币与过度紧缩货币供应之间大幅摇摆的特征,也由此导致了中国经济运行常陷入“一放就热”—“一热就收”—“一收就冷”的循环怪圈

第一次是1994年通货膨胀,2000年朱融基对经济实行软着陆,成功化解。

第二次是2007年,目前还在恶化。

这个问题我最近学习中研究过,下面详细回答一下。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3、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美国历年通胀率与美元价值

报表:美国历年通胀率与美元价值 报表:美国历年通胀率与美元价值(1914-2008)(2009-07-12 13:51:54)转载标签:杂谈 美国通货膨胀率 1914 1.35% 101.35 1915 0.92% 102.28 1916 7.64% 110.10 1917 17.80% 129.69 1918 17.26% 152.08 1919 15.31% 175.36 1920 15.90% 203.25 1921 -10.85% 181.19 1922 -6.10% 170.14 1923 1.80% 173.20 1924 0.45% 173.98 1925 2.44% 178.23 1926 0.94% 179.90 1927 -1.92% 176.45 1928 -1.15% 174.42 1929 0.00% 174.42 1930 -2.66% 169.78 1931 -8.94% 154.60 1932 -10.30% 138.68 1933 -5.09% 131.62 1934 3.51% 136.24 1935 2.56% 139.73 1936 1.04% 141.18 1937 3.73% 146.45 1938 -2.01% 143.50 1939 -1.30% 141.64 1940 0.73% 142.67 1941 5.11% 149.96 1942 10.97% 166.41 1943 6.00% 176.40 1944 1.64% 179.29 1945 2.27% 183.36 1946 8.43% 198.82 1947 14.65% 227.94 1948 7.74% 245.59 1949 -0.95% 243.25 1950 1.09% 245.90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

2011年10月 财经视点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文/路美弄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141-0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所需货币量而引起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发行的太多,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引起的物价水平持续显著上涨。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自然灾害频发,引发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 自2008年的雪灾、地震等一直到今年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而且随着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农用物资等成本也不断上升,更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饲料涨价,并且养猪风险相对较大,所以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出现猪肉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近一年来,肉蛋、粮油、蒜、绿豆等为首的疯涨之势。 2、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2010年,我国对水、电、天然气价格都做了调整,因此,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货币供给的太多将导致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量将会引起流动性(M1占M2的比重)过剩甚至泛滥,流动性过剩将会产生投资过热以致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错综复杂,本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 1、农产品或能源类供给和需求因素 完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石油价格的上涨,开始利用玉米和大豆生产工业燃料,从而引发了国际性的粮食需求大增,导致价格上涨。在国内,农产品也供给不足,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加之我国农业科技不发达,农民收入低,因此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同时,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占用大量耕地面积,致使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同时,美元的贬值,让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导致资源类价格的提高,势必造成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的提高,必将导致工业产品价格的上升。 2、信贷原因 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开始实施财政货币“双积极”的政策,我国实施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形成了大量的投资需求,较低的利率助长了巨量的投资信贷,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短短26个月的时间里,银行信贷增长达18.75万亿元。而2003年至2007年四年时间银行信贷增长仅是14.7万亿元,信贷的增加无疑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再有,很多实业投资转向房地产、股市等,形成了资产泡沫。2010年9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为69.6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96%,比2009年底增加了14.9%以上;到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以这上些势必将引起通货膨胀。 3、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造成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我国连续贸易顺差并有较高的增长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大量热钱涌入我国,我国又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并以稳定汇率为目标,这样造成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8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这就大大增加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供应量将成倍放大。所以,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也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4、通货膨胀预期将助长通胀的发生 美元不断贬值,黄金不断创新高,油价一直在飞,将引发全球通货膨胀预期,人们已估计将要发生通用,势必提前做媒好迎接通货膨胀的准备,国内近期出现的购房热、买车热,炒金热等与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 四、当前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以扩大农业生产,投入力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缩小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的差距。打通农业物流通道,降低过路、过桥费用,使中间环节费用降低,以通过降低生产、运输方面的成本,实现农产品的物价稳定。 2、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可以对国内货币起到收缩作用,但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已经经到达理论的最高限,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对信贷有急剧收缩作用。提高利率的政策对银根的收缩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利率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成倍收缩。所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都将对货币的供给产生较大影响。效果较为明显。 3、汇率政策 我国应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适度放松对汇率的管制。以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应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下,制定适当的政策。2007年5月21日起,国家规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浮动从上下0.3%扩大到上下0.5%,但这并没产生抑制流动性的效果。2008年,汇率的波幅可以逐渐放宽到上下0.8%到1%的范围。通过对人民币波动范围的控制,使投机动力逐步减少。 4、政府妥善引导通货膨胀的预期 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价格监督机制,通过不断地公开政策信号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完善国际热钱流动控制机制,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防止热钱流入。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参考文献: [1]李长密.通货膨胀风险预期分析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0(04). [2]方平.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0(07). [3]苏 芳.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时变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2011.10 141

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

2008年至今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 宋亦明 (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12班)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了新的一轮通货膨胀。此次通货膨胀历时较长、影响巨大,对处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深远影响。研究此次通货膨胀对于吸取宏观调控经验,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局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搜集诸多文献数据,从较为主流的视角,对2008年以后的通货膨胀情况做简要梳理、对造成此次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做简要分析。 一、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变化情况的简单梳理 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表明中央已经认识到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但2008年初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更是联创新高,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投放的力度迅速加强。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保持在高位。 [附图1:2008年1月到2012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图][1]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展成为拐点并带来了短暂的通货紧缩,紧缩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政府4万亿的扩张性投资和中国人民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短期

之内很好地应对了金融危机,拉动了内需。但是政策还在保持影响力,在物价结构性增长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并且持续了相当的时间。2011年初到2012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用CPI表示)长期保持在高位,在政府长期宏观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在2012年之后CPI才保持在5%一下,通货膨胀才得到初步遏制。 二、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所体现的特点 [1]此轮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影响巨大。此轮通货膨胀始于2007年,但是在2008年初达到第一个高峰,虽然中间穿插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在2010年年末重归高位。长期的高通货膨胀导致民众购买力持续相对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总体上呈过热的态势。 [2]此轮通货膨胀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明显。此次通货膨胀中间穿插了经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但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发展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世界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之下,“使国家间的通货膨胀有了水平互动,既有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输出型通货膨胀”[2]。当前世界各国的通货水平普遍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并非可以独善其身。受全球经济整体高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应的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此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结构性。[3]一方面通过比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食品类价格的增幅要高于非食品类价格的增幅。另一方面通过对比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后用PPI表示)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可以明显看出CPI和PPI基本上保持相同变化趋势,但是PPI的变化幅度要大于CPI(对比附图1和附图2)。PPI的变化对对于CPI的预测有预见性作用。 [附图2:2006年1月到2012年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图] 三、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此次通货膨胀的的作用因子有很多方面,综合分析来看,其主要诱因为以下3个方面: [1]政府财政支出过大导致经济过热。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政府为了有效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下滑和贸易顺差的大幅缩减,出台用4万亿人民币投资的财政扩张计划以刺激经济复苏和拉动内需。2009年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发行了7500亿和2000亿的债权[4],政府进一步集资进行经济建设。初步估计,将近5万亿资金的直接注入会在接下来的5年内实现数次的“完全流动”,这就意味着5万亿的资金的直接注入会在接下来衍生出数十万亿的现金流。虽然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主要观点是以需求过度解释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升。这种通货膨胀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对价格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过度需求有两个方面: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 实际因素包括过度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其中主要是过度投资。 货币因素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导致总需求过剩。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对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成本提高的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二是一些垄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经常大幅度地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 三、结构型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 ) 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和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这种结构型通货膨胀可分为三种情况: 1. 需求转移型 2. 部门差异型 3. 外部输入型 1.需求转移型。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就会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2.部门差异型。 英国经济学家萨尔沃用部门间的差异来解释结构型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大体相同,而且这种增长速度是由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的,结果造成服务业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形成服务业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 3.外部输入型 其依据是将结构型通货膨胀同开放经济结合起来分析的“小国开放模型”。该模型将一国经济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的接受者,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紧接着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一旦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上涨后,非开放经济部门也必然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文献综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文献综述 金融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二十世纪中期,通货膨胀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当时通货膨胀以比较温和的速度缓慢上升,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时出现了持久的“滞胀”现象,发展中国家也在八十年代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到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开始以迅猛的势头扩散,成为制约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转轨过程中受到通货膨胀的多次冲击,社会经济大幅波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正是由于通货膨胀对全球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都成为各国共同的“敌人”,国内外政府和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 1 国内研究现状 1.1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研究 我国近些年出现通货膨胀以后,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张明文(2010)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策及研究》一文中认为“造成CPI持续走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流动性过剩,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上的因素,其中制度因素是影响其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应做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汇率的弹性,调整对利率和要素价格的扭曲以及改善官员的考核制度等[1]。”刘海燕、寇雪梅(2008)在《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思考》一文中分析我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成因时得出三点结论:“(1)货币供给量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资源稀缺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3)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顺差,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生[2]。”陈彦斌(2008)在《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中通过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研究指出,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特征[3]。 祖栋梁(2008)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分别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内经济社会体制方面来剖析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源。“认为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暴露出的各种体制以及经济结构问题造成了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伴随通货膨胀加剧的现象[4]。”宋超英、夏芸(2008)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中认为“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传统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的任意一种类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解决方法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特点及类型。 (一)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二)特点: 1.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2.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三)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1]。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分析: 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2]。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我国当前需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的影响。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再加上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造成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价格不断上涨。这些因素向国内市场传导,助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涨价除了受国际市场、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和我国国内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从成本推动的因素来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首先,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生产

成本增高。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看,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产品成本增加。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3、结构性通货膨胀。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总体上粮食、生猪、玉米等产品的总供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引发了价格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抑制措施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概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通货膨胀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第二,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第三,美国经济学家莱德勒和泊金对通货膨胀下了定义: 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简单地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价格。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个国家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如果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CPI和PPI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09年出现负增长,7月,CPI、PPI当月同比增幅分别降到-1.8%和-8.2%。然而,从2009年底开始,CPI和PPI由负转正,并且一路走高。2011年7月CPI 同比增长6.5%,创37个月新高,PPI同比增长7.5%,创34个月新高。2011年8月至今,CPI、PPI当月同比增幅均呈下降且趋于平缓的趋势(如图1、图2)。由此可见,我国通货膨胀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图1 2008-2012年CPI当月同比增幅

图22008-2012年PPI当月同比增幅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影响。因此,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不仅要考虑到国内因素,还要考虑到当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 (一)货币超经济发行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的。因此,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是减少货币供应量。实践中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否超过实际需求量,这一比值越大,表明经济的货币超发越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两倍的很少。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M2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GDP数据,计算了2001年以来逾十年的M2与GDP的比值,见表1。 表12001-2012年M2、GDP相关数据表单位:万亿元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通货膨胀影响成因对策中国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与特征 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在实践中主要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 缩减指数加以表示。其中最为常用的是CPI,我国把CPI连续同比涨幅超过3%作为通货膨胀警戒线。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判断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用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和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的指标,并且通常被最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期内出现CPI大于3%的涨幅时,我们可以认定该经济体出现了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时,该经济体有可能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参照下列图表数据,虽然在2008-2009年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出现了较小的下跌,但2007-2010年间总体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4.8%、5.9%、-0.7%和3.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2 2008—2011年月度CPI趋势图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长率都维持在 3.0%以上,并且时至今年四月份都在不断上涨,虽然个别月份增幅有下降,但仍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从2010年11月开始都维持在4%以上,今年5月达到了5.5%。有专家分析6月份将达到6%以上,实质上,由于统计数据的滞后性,实际上CPI涨幅应该比所公布的数据还要高。 2、生产者价格指数来判断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PPI)是从生产者方面考虑的物价指数。PPI具体是测量在初级市场上所出售的货物价格变动的一种价格指数。这里所说的货物是指在非零售市场上首次购买的某种商品,如钢铁,木材,电力及石油等等。PPI主要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它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

2011年通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

2011年通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2010年中国全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的5.1%的高位。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2011年各月份的CPI为4.9% 4.9% 5.4% 5.3% 5.5% 6.4% 6.5% 6.2% 6.1% 5.5% 4.2% 4.1%。 在2011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通胀现象。棉花的价格自2010年八月份调整以后一路上行,2011年2月份棉花的价格重新站上了30000元/吨的位置。大连上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约c1109合约从2010年年末的2330涨到2011年2月21号的2437元。让我们把目光转向2011年10月份的食品类等的价格涨幅,八大类消费品的涨幅相当惊人。同比指数分别为:食品112.8、烟酒103.8、衣着109.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6.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4.7、交通和通信10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1、居住98.3。食品基本类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和蛋类价格同比上涨最大,分别上涨26.6%、14.6%和13.8%。 造成我国现阶段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以及货币的贬值,从而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只能买入美元,这同时也就卖出了本国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另外,由于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已形成的低利率环境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外汇资本在我国大量流入趋势仍然有增无减,而

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将引发价格上涨。还有,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 (2)投资结构问题。中国人主要的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当股票市场低迷是,更多的钱会涌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会打乱国家调控的计划,同时房价的高涨也会强化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 (3)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2010年以来,蔬菜与猪肉价格连连上涨,虽然最近蔬菜批发价格有所下跌,甚至出现了有农民自杀的惨状,但由于仓储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而农产品是基础产品,农产品的价格高企也将带来下游产品成本与售价的提高。而且由于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上涨更容易强化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 (4)能源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进入2011年,煤荒,电荒接踵而至,煤价已经连连高升,各地工业用电也有小幅度的调涨,日本大地震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环境中对能源需求的恐慌,各种能源价格的提高必然会助推CPI提高。 (5)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各种经济体制约束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各种经济活动的过热,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没有一个充分的预期。通货膨胀预期是加速通货膨胀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公众都是“经济人”,他们通过掌握大量的信息形成

浅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0983638.html, 浅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作者:杜杰阳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0期 [摘要]随着我国应对09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基本落实,持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在不断增加,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各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加之外需短期无法恢复,内需相对不足,通货膨胀的压力正逐渐显现。 [关键词]成本推动型物价指数收入增长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货币的泛滥引起的,我国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 首先,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终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其次,国际上农产品和原料价格大涨以及近年来国家对食品行业的安全导向以及大型企业的扶持,导致食品行业集中度高,厂商拥有更高的定价权,于是他们通过提高价格来缓解成本上升压力,保持甚至提高利润。所以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成本拉动的成因。第三,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连年持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最后,工资成本更是作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诱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对公职人员工资进行改革,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补贴,提高了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居民收入提高,劳动力价格提升,扩大消费,反过来又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研究通货膨胀与局面平均收入因果关系,在三阶SUR上运用Orange因果率检验法,考察工资成本效用所得结果如图所示: 零次迭代后,模型(1,0)和(2,0)残差间存在强相关(C=-0.85),因此需进行1次迭代。先考察工 资x对通胀y的影响,联合模型(1,1)和(3,0),得统计量值F=9*[(608-295)/3]/72≈13。在经济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因为F=13>F0.01(3,9)=6.99,所以99%的概率拒绝原假设,且∑Βj=0.31- 0.06+0.50=0.75,即年平均工资增长的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通货膨胀增长率提高0.75个面分点。考察通货膨胀y对年平均工资增长x的影响,联合模型(2,1)与(4,0)得统计量值F=9*[(913-362)/3]/186≈8.9。因为F=8.9>F0.01(3,9)=6.99,所以99%的概率拒绝原假设,且∑?j=-0.06- 0.44+0.55=0.05,即通货膨胀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年平均工资增长提高0.05个百分点。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通货膨胀问题都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顽石,尤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加剧,主要原因为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采取“需求紧缩,共计扩张”相结合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水平;需求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通货膨胀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第二,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第三,美国经济学家莱德勒(lailder)和泊金(parkin)对通货膨胀下了定义: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 简单地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价格。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个国家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 容易的事情了。如果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前三季度,居

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1%。10月份我国的cpi上涨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4.4%。这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呈现三个特点:首先,物价普遍上涨。2010年1-10月,在8大类消费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有所上涨而且通货膨胀率有上涨的趋势;而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两大类商品的价格指数也从年初的低于100逐步上涨到100以上。第二,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10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出5.7个百分点。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蔬菜类价格的涨幅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10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31%,鲜果价格上涨达17.7%。总之,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70%以上,涨幅主要源于食品涨价。第三,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飞涨。2010年12月1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房价涨幅为25%左右。所以,目前我国面临着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双重压力,两者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如何遏制其上涨,已成为中国政府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从全局来看,目前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需求和成本两方面。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秩序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从供给方面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与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与价格涨幅相对有限。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l895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

试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试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一、与通货膨胀相关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即由货币发行过多而引发的物价上涨称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质货币流通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纸质货币流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纸质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退出流通,缺乏自动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可以强制纸币进入流通并在技术上具有无限供给的可能性,这就使货币的供给大大超过对货币的需求,造成供给量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过程。如果出现普遍的,而且是持续的物价上涨,可以断定是向流通中投放了过多的货币,这就反证了通货膨胀是一个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过程。而因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原因引起的部分商品的价格上升,则不应视作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需求拉动。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一方面国内商品相比国外商品显得更加便宜,由此造成该国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一增一减,最终引起国内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供给在短期内具有黏性,难以及时扩大,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最终引起整个物价上升,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生产要素成本增加。我国在过去对各种生产要素都没有市场化,价

格在行政指导下被人为压低,没有传递到通胀中,构成隐性压力。要素价格改革和公用事业改革后,各种资源价格开始上升,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造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例如,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尤其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沿海地区表现明显。加之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和市场原因,近些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加剧了成本压力。 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最近些年我国长期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中心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使得过多的资金流入企业,促使企业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导致市场流动性增加和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从而货币供应量增加。财政支出过大,银行信贷扩张成了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是通货膨胀加剧的重要根源。因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失控,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张的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究其原因,一是与我国的投资体制不健全有关;二是与资金供给制有关;三是与投资效果不理想有关。 三、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不利于工人和群众。一般情况下工资的多少事先都有合同的约定,工资的增长率难以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做出及时调整,因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都会使实际工资下降,由此损害了工人的利益。通货膨胀发生后,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虽然增加了,则相对物价上升,实际收入却减少了。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通货膨胀具有明显“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同社会群体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不同,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造成这部分群体的焦虑感,增加了他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诱发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货币政策的选择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货币 政策的选择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目录 标题 (3) 摘要 (3) ABSTRACT (4) 引言 (5) 一、通货膨胀概述 (5)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5)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6) (三)通货膨胀原因 (6) (四)通货膨胀特点 (6) (五)通货膨胀的一般形成机制 (6)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8) 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0) (一)从总需求因素分析 (10) (二)从货币供给量因素分析 (11) (三)从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2) (四)从成本推动因素分析 (13) 四、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14) (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4) (二)对我国民生的影响 (16) 五、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选择 (17)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8) (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18) (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19) (四)货币政策应当与多种经济政策配合使用 (21) 结束语 (21) 致谢语 (22) 参考文献 (23)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分配结构的失衡既存在于二次分配领域,即百姓劳动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相比,国民财富向政府倾斜;更存在于一次分配领域,即劳动者工资与企业利润相比,企业财富向资本倾斜,体现劳动力价格的工资收入长期偏低。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早期改革缺的是资本,富裕的是劳动力,因此,在分配领域采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资本倾斜。但在法治不健全,民众权益保障严重缺位的背景下,资本和权利就极易勾结起来,成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劳动力低廉的状况就可能被锁定。另一方面,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打破垄断,凡是掌握资源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来换取收入,从而在低工资之外,又扩大了收入差距。目前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 劳动力价格的长期偏低,其后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劳动者,他们是想消费的一个群体,但由于收入低没有能力增加消费;而占财富绝大多数的、有能力消费的富人,由于消费的边际递减,也缺少消费动力。国内自身的消费市场不可能扩大,生产的产品便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于投资与出口。如果没有等同的进口需求,在当前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出口换回来的就只是一些不断贬值的货币符号。而且,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所以,用一个逻辑链条来表示的话,分配结构失衡造成了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买,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使得多余的钱花不出去,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最终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表面上看起来,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因此,要防止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的发生,似乎可以从紧缩货币入手,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比如,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收缩货币供应,减少信贷额度,控制基建投资;鼓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标不治本,而且它们或多或少会降低经济增长。对中国式通货膨胀,必须要深入到分配结构里去,解决由分配结构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分配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是由转轨时期的体制、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导致的。也因此,必须从上述方面着力,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终解决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经过改革近30年的发展,现实产能已经为提高劳动力价格水平和公平收入分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决心和行动。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大小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