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俄狄浦斯情结: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评述过《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小说,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并从中指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是由俄狄浦斯王子弑父娶母的故事得来的,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详细揭示了儿童心理深处隐藏着的对双亲的性动机和敌意动机,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把最初的性冲动导向我们的母亲,并把最初的仇恨和我们最开始的谋杀愿望导向我们的父亲,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我们的梦告诉我们,事情就是这样的。”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它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的原型,被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所压抑,但在艺术作品中,它却能直行无碍而在艺术作品中大放光彩,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他还特别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世界名著,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可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2.包法利主义

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包法利夫人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认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这种不切实际、想人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它与包法利夫人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3.拜伦式英雄

英国诗人拜伦在他的一系列诗作中,塑造了一类独特的人物形象。他们彻底否定丑恶显示,特列追求自由、民主与个性解放;他们具有非凡的才智与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但又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与有效的斗争手段;他们不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而又傲慢、孤独、脱离群众。他们是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的反叛者。在他们身上,有着诗人自身的生活际遇和思想感情的明显烙印。俄国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称这类人物为“拜伦式英雄”。

4.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在其诗剧《浮士德》中描述出的一种精神。“浮土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因而浮土德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封闭的“象牙塔”,进入大千世界。“浮土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正如浮土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土德虽有暂时的踟蹰,但绝不栖息止步。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土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正是因此,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探索追求。

5.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自身思想的表达程度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以上,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意思就是说人类的语言是无法尽善尽美地表达思想的,因此对于读者而言,作者也没有必要写得过于宣露,因为读者是能够读懂的。”冰山原则”的创作理论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最先提出的,在文学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说:“我经常尝试按冰山的原则去创作”。他又说:“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宏伟壮观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冰山的八分之七的部分在水面以下。“冰山原则”使海明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文体上,他的风格简约、含蓄、清新而又内涵丰富,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象征手法等来表达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作品结构上,他往往只截取故事中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集中地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模式和他电报式的文体风格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独特的“冰山风格”。

二、简答题:

1.浅谈《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的形象特征。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特质包括重视荣誉,英勇善战,所向无敌,鲁莽暴烈,任性,易怒,固执,重视友谊,有同情心等。他被称为“希腊第一勇士”,是人神结合的产物,父亲是人间国王,母亲是海上女神忒提斯,因此他是半神半人,具有超凡的能力。在阿喀琉斯出生后,他母亲忒提斯倒提一只脚把他浸入冥河(一说把他放在天火里锻烧),使他周身刀箭不入,唯有被手提着的脚后跟没有浸到河水,成为他惟一致命之处。这也就是“阿喀琉斯之踵”的来历。

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他勇敢地选择了后

者。这既是因为他将勇士的荣誉置于生命之上,也是因为神的一个预言:如果阿喀琉斯不参战,希腊人就不能取得特洛伊战争的胜利。这表明他对自己的部族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他并不总是高大顽强,没有缺点。当阿伽门农抢走他喜爱的女奴时,他赌气不上战场,造成了希腊联军的惨败,并间接害死了自己的挚友;他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痛不欲生,尽管母亲警告他:为友复仇将在战场上丧生,阿喀琉斯仍坚决走上战场,然而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幼便杀便砍,让尸体堵塞了河道。杀死赫克托耳后,不予理睬赫克托耳生前不要侮辱他的尸体的请求,表现出既勇猛却又任性、易怒、暴躁、固执的一面。但当普里阿摩斯恳求他归还儿子的遗体时,他不仅宽待老王,而且为死者整容,并承诺在赫克托耳葬礼期间停战,显示了同情心。所以,哲学家黑格尔称阿喀琉斯:“这是一个人”。

2.浅谈巴尔扎克在小说《高老头》中如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且注重细节描写的?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且注重细节描写;

全书的情节主要在两个场景上展开: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太太、雷斯多太太和纽沁根太太的客厅。即由下层社会和上流社会这两个对立的侧面,构成了整个巴黎的全景图画。以伏盖公寓为例,它坐落在偏僻角落,外表恶俗不堪,屋内陈设和周围氛围阴森比人,各层居室分出等级,如同一个小社会。这样的细节描写为人物描写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性格面貌。

细节描写方面,巴尔扎克充分运用了个性化的肖像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夸张手法等,来描写人物性格。例如描写伏脱冷时充分体现出他性格的刚硬部分:“肩头很宽,胸部很发达,肌肉暴突,方方的手非常厚实,手指中节生着一簇簇差茶红色的浓毛”。鲍赛昂夫人则从性格到语言都是文雅的。高老头的父爱带有一种歇斯底里、近乎色情的性格等。3.浅谈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何体现了他小说创作“非个人化”、“科学化”的观念。

福楼拜在创作中反对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渲泄。福楼拜说:“我们不应该利用艺术发泄我们的情感,因为艺术是一个自身完备的天地,仿佛是一颗星星,用不着支柱。我们必须脱离一切刹那的因素,然后越少感受对象,我们反而容易如实表现它永久的普遍的性质,天才或许不是别的,是叫对象来感觉的官能。物役于人,不是人役于物。艺术家表现激情,然而是描写的,属于一种再现的作用,具有形体的美丽,否则容易流于艺术娼妓化,甚至情绪娼妓化。”所以福楼拜主张客观地呈示自然,认为作家在描写庞杂的事物时,必须用画幅呈示自

然的形状。要做到客观地展示自然,福楼拜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必须“退出小说”,进入无我的境界,把客观性放到了创作的首要位置。

然而,文学创作中纯粹的无我境界只不过是作家一厢情愿的幻想。因为,无论一个作家如何客观地把事物写得自然逼真,他所描写的社会与人生都是出自他的心灵的,因而都是主观化了的。福楼拜主张客观地呈示自然,其实也只不过是要求作家自己不直接地在作品中出现,不要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指手划脚地发表议论,而不是指取消作家在作品中的存在。这种把作家的“自我”在作品中淡化的过程,使小说所呈现的社会与人显得更为自然,更合乎生活的原本形态,小说也就成了如福楼拜所主张和追求的“生活的科学形式”。

追求叙事之客观效果的努力,一个重要表现即是,作家在《包法利夫人》中大量运用了自由间接引语。所谓自由间接引语就是人称和时态上形同间接引语但又没有引导语导出的独立转述语。例如:

她不弹钢琴了。干吗还弹呢?有谁听她呀?

她走了出来。墙仿佛在颤动,天花板像压了下来似的。

这两个例句,无一不是由一个第三人称陈述句开始,而后又不留痕迹地滑向自由间接引语。陈述句呈现的叙述者(作者)的声音,而自由间接引语展现的则是爱玛的心理活动或是她的直接观感。作者省去了“她想”、“她感觉到”的字样,使读者仿佛感受不到作者的存在而直接随着人物角色去感觉、体会。作者对人物和事件从不作任何抛头露面的直接评议,一切都按生活本身的样子“如眼所见”地呈示出来。因此,他的小说,似乎并不存在一个讲故事的人,故事就像一条自然流淌着的河道,也像摄影机拍下的生活实景,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4.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中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不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人”理论。

《罪与罚》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格的两面是如此的不可调和:既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个有天赋的、有正义感的青年;同时他的性格又有着病态的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不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可以去行凶杀人。似乎他身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

他的理论把人分为两类。不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人。不平凡的人能发表新的见解,推进这个世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甚至杀人犯罪;普通的人平庸、保守,只是芸芸众生,繁殖同类的材料,充当不平凡的人的工具,他杀人犯罪的目的就是根据

这一理论做一次实验判定自己也是属于不平凡的人。

而杀老太婆正是为了证明这种理论。一方面,他感到这种思想可怕,认为它卑鄙、下流、灭绝人性,不愿相信他的良心能干出这种坏事。但是另一方面贫苦人的悲剧使他震惊,他害怕自己可能的未来。因此,在他看来,或者逆来顺受,成为母亲那样平凡的人,或者抛弃一切传统的道德观念,成为人类主宰或不平凡的人。

然而,当他真杀了老太婆之后,却没有解决自己的矛盾,而是面临着更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痛苦地动摇在坚持和否定自己的理论之间。根据自己的观察,谁智力强,精神旺,就是统治者、立法者、更正确。他为了取得生存的权利,挤入不平凡的人而杀死老太婆,比拿破仑来说,根本不算犯罪,不想去自首。但另一方面,他感到残忍和不人道。最后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投案自首,在宗教中获得了新生。

5.浅谈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艺术性特征?

第一,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长诗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断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贴在一起,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诗人用这些片断支撑起他的断垣残壁。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

第二,采用了丰富复杂的象征。艾略特的象征有他的独特性,这便是他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首诗涉及东西方56部作品,35个作家,6种语言。艾略持认为,我们的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复杂,它在一个敏感的心灵上必然会引起广泛复杂的反应。所以,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广博,越来越喜欢征引。长诗以“圣杯”、“渔土”等故事为基本框架,神话学、人类学为诗人提供了整套的象征语言。其中一些基本的意象在不同的层面上还具有不向的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水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又是由繁殖神祟拜引申而来的、以性欲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的象征。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解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之水”。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欲望忌太滥,否则同样会溺毙生命。

第三,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艾略特常用异常怪诞的意象来表现惊世骇俗的主题。长诗起首第一行,“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就给全诗定下了反传统的基调。另外像“太阳的鞭打”、“白骨碰白骨的声音”、“老鼠拖着粘湿的肚皮”、“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意象也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使读者震惊的是那句:“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被战争、死亡、残酷扭朗了的意象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然而这一切又非常真切。

在语言的使用上,《荒原》里有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和外国语。诗中既有像“这年头人得小心啊”这样的大白话,又有模仿莎士比亚等古代艺术大师的古奥英语。诗人还注意到词语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譬如“水”和“火”的双重意义,再如花信子,它既是实际的花名,又是春天的象征。

三、论述题:

1.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及其“延宕”问题的成因。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举止端庄,为人正派,受到人们的称赞。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有高贵的理性,有伟大的力量,有优美的仪表,在行动上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像一个天神,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与中世纪显然不同,中世纪强调基督的至高无上,而否定人的价值。文艺复兴恰恰相反,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合理欲望。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王子,却经历了理想的破灭:父亲的惨死,母亲的背叛。他变得忧郁起来,情绪低沉。在他看来,世间本来是美好的,不知怎的突然变了。如今,他看到什么都感到可厌,人世间的一切都是陈腐的,乏味的,成了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这花园里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在丑恶的现实面前,想到了“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关于哈姆雷特形象,引起最大争议和兴趣的是对他复仇时的延宕及其原因的认识。他一直迟迟没有进行复仇行动,拖延自己的行动。这个问题堪称文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很难解,没有定论。

有些人认为压根儿不存在延宕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哈姆雷特仍在实施自己的计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延宕只是一种莎士比亚在戏剧中造成的感觉,他在剧中故意拉长时间,以便有更长篇幅来表现主人公内心复杂活动,而不是仅仅描写他的外部行动。

但是通读戏剧后发现确实存在延宕的问题:从鬼魂鸣冤到哈姆雷特完成复仇之间的实际时间很长。从他得知父亲的死因,到决定用演戏来证实国王的罪行,中间有两个月的时间。他有过很多行动,装疯、安排戏中戏窥探内心秘密、同母亲谈话,直至最后决斗,说明中间确实时间很长。以致鬼魂都等得不耐烦,敦促哈姆雷特复仇。哈姆雷特自己也谴责自己拖延行动,当鬼魂催促他是,他感到羞愧。

有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样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一件,也可以从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忧郁是哈姆雷特在剧中一直的状态。

他想去做而不想去做,产生了行动上的延宕,但他内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去做,为什

么不去做。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里。实际上,他考虑的不是复仇的问题,复仇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框架,去思考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产生了延宕。生存还是毁灭?生还是死?为什么生,为什么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活着有意义?

哈姆雷特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又想去探求。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类文化本源的问题。当我们小的时候,智力水平没有发展到那么高的水平,没有那么高的精神追求,所以精神处于低水平的和谐之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开始变得不和谐。在哈姆雷特这里,解释不通。于是产生了忧郁。

可以说,文中的几次杀人,都不是早已决定好的杀人。例如:杀波洛涅斯,是偶然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后者的偷听导致哈姆雷特情绪冲动。后来杀害克劳狄斯:首先,哈姆雷特是被动接受决斗的要求,不是自己主动安排;其次,杀死克劳狄斯有冲动的成分在里面——剑上有毒、母亲死去,知道了这个情节后,哈姆雷特愤怒。如果没有这样的情节,哈姆雷特一直会延宕下去。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哈姆雷特并不是真的想去复仇。他至死的情绪都应是一种忧郁。始终是一个忧郁的王子,思索着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忧郁构成了他身上最主要的特色,也是他不朽的魅力。

2.试论拜伦长诗《唐璜》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今天,说起唐璜这个名字,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英国拜伦的同名巨著。其实,唐璜这一传奇人物,早在拜伦之前几百年就产生了。他不仅出现在拜伦、普希金等文学家的诗文中,还被莫里哀和莫扎特的话剧和歌剧推向舞台,在西方他是与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并称的“四大不朽人物”之一。

唐璜这一艺术形象源于西班牙传说:在14世纪,塞维利亚地区有一个姓“泰诺利奥”、名“璜”的贵族,玩世不恭,肆意行骗,为所欲为,更以诱惑、奸淫妇女为最大乐趣。由于得到国王的庇护,受害者及其亲属都敢怒而不敢言。对口出怨言乃至反抗者,他都残忍地将其杀害。但是这个恶棍最后还是遭到报应:他诱奸教团统领唐·孔扎戈的女儿,孔扎戈为维护女儿的名誉,与他决斗,被他杀死。教团成员们将他诱捕、处死,为首领复了仇,并散布传闻,说他死于魔鬼手中。后来又传说,他杀死孔扎戈之后,为寻开心,邀请死者的雕像同他共进晚餐。雕像如约而至,同他握手,令他惊恐不已,坠入地狱之中。在这之后,人们又把另一些贪图肉欲享受的浪荡子的故事混杂进来,比如:唐瑛·德·马拉尼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后来终于悔悟,在修道院里度过余生,等等。随着岁月的流逝,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

唐璜的故事越来越丰富,流传的地域越来越广,情节越来越复杂、越精彩。莫里哀曾经将其改为散文剧《唐璜》,莫扎特也曾做歌剧《唐璜》。

但在传统作家笔下,唐璜都是个纨绔子弟、花花公子形象,本事就是勾引女性,因此整体上是个反面人物,类似中国的西门庆。但是在拜伦笔下,唐璜是个正面人物,很有个人魅力,令很多女人对他产生好感,虽然他有很多艳遇,但是所有爱情故事都是自然而然产生、两情相悦的。在诸多风流韵事中,唐璜一直扮演被动者、被勾引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从一个经验老到的寻花问柳的色鬼形象,变成了完全按照“自然本性”行事的普普通通的贵族青年,在无数的艳遇中,他只是无视虚伪的清教道德和虚假的体面观念,心甘情愿充当愿意上钩的鱼儿。作为一个普通的、热情洋溢的、天真的贵族青年,他顺应自然而动,绝少虚伪造作,经历的恋爱冒险,都不是他主动勾引别人,也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倾心相与。且他身上很多基本操守都值得肯定,如在海上遇险,他宁肯挨饿也不想别人那样去人吃人;不怯懦,且英勇。总之他是一个既有诸多人性美质又有不少人性缺陷的芸芸众生般的人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唐璜所具有的性格的复杂性,使读者感到一种强劲而实在的现实历史感,这是拜伦的一个独特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2.辛辣的讽刺

拜伦诗歌中最为有力的因素是辛辣的社会讽刺。讽刺在《唐璜》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人自己称这部作品为讽刺史诗。与早期主要针对某个事件所写下的诸多讽刺诗作相比,《唐璜》的讽刺范围异常广泛,堪称无所不包:从男女情事到婚姻生活,从时政要闻到历史制度,从世俗人情到深层文化……诗人辛辣的诗句像无情的长鞭,笔锋所及之处,所有的丑恶与荒谬无不毕露原形。在诗中,诗人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之为是“杀人和卖淫被认为伟大的时代”;在这个“万恶时代”,人们把钱看得高于一切:“拿走性命,拿走老婆,但决不要拿走别人的钱袋”;那些上流社会的阔少们“喝酒、赌钱、嫖妓”,“漂亮可是消衰,富有却没有一文钱;他们的精力在一千个怀抱中用尽了”。对所谓高贵的上流社会,诗人的讽刺甚至不时指名道姓:他称骚塞等御用诗人为专门向皇上、摄政王献媚取宠的小人;说英国外交大臣卡色瑞只懂两件事——“如何奉迎”和“如何压迫”;挖苦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穷兵黩武”的“荡妇”;指斥各国的统治者为“恶棍”。等等。

除去讽刺外,长诗中还充满对正义事物的热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战斗号召。拜伦说他自己有一种恒常不变的感情,这就是对自由的热爱。爱自由,一向是其创作的主题。《唐璜》中,作家哀叹那些不自由的民族、民众,他随时准备去当战士。

3.浓郁的抒情性。

在表现手法上说,《唐璜》的突出特点是兼叙兼议。长诗本为叙事诗,记述了唐璜的经历的。但是在叙述中,诗人似乎无法按捺自己,随时向他的主人公和读者打发议论、抒发情感。在抒发情感中,他运用了浪漫主义作家常用的抒情手法,直抒胸臆,他或回忆儿时的故乡,或倾吐对祖国的思念,或吟哦大自然的神奇,极其美妙动人。

3.试析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并着重指出其如何体现了集悲剧性与喜剧性于一身的特质。

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是矛盾复杂的,具有明显的多重性,其内在冲突又与塞万提斯的思想矛盾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认为他的性格矛盾是塞万提斯的矛盾,是十六、七世纪西班牙现实的矛盾,也是人类精神的矛盾。他是一个读骑士小说入迷,满脑子幻想,把现实中的一切都硬行套入荒诞的骑士小说中去的“走火入魔”的疯子;是一个见识广博、豪情仗义、为实现理念而奋不顾身的勇士;是一个除骑士道外充满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家;是一个疯傻与理智、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喜剧与悲剧集于一身的“多重人格”形象。

1.喜剧性人物。在这个层面上,堂吉诃德最大的特点是幻想狂。在认知层面,他无任何现实感,其思想完全脱离实际。然而其行为却往往事与愿违,害己害人。

他本是乡下的小乡绅、善人,但读荒诞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脑筋出了毛病,丧失了对现实的真实感觉,生活在虚幻的癔想中。于是他更名为高贵的堂吉诃德,穿一身曾祖留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提着长矛,骑着一匹瘦骨伶仃的老马,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冒大险,成大业,立大功”,帮助被侮辱与受压迫的人。他处处以过时的骑士制度行事,处处模仿骑士小说中的英雄,疯疯癫癫,不断碰壁。在他眼中,到处有妖魔鬼怪,到处有奇境险遇,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看成军队,把送葬的教士当作魔鬼,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骑士的头盔,把酒袋当作巨人的脑袋,他把一切都看作是行侠仗义的好机会,不分青红皂白,横冲乱杀。结果不但没有帮助别人解除苦难,反而给自己和人们都带来灾难。

他把牧童安德瑞斯从主人的皮鞭下解救出来,自以为得意,扬长而去,害得牧童得到更加残酷的鞭打。他放走了苦役犯,苦役犯不仅不感谢他,反而将他们主仆二人毒打一顿,连桑丘的驴也给偷走了。他把送葬的教士打下马来,教士痛苦的哀叹:“我不懂您这个打抱不平是怎么回事。您害我折了一条腿……您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叫我终身受害”。他闯了大祸,仍然执迷不悟。他还亦步亦趋地模仿骑士小说中的英雄,结果更是笑话百出。骑士小说中的英雄往往有灵丹妙药,堂吉诃德也“依葫芦画瓢”,炮制出治伤的神油,主仆二人喝得肚痛如煎,上吐下泻,浑身瘫软,昏死过去。骑士的意中人都是娇贵无比的绝世美人,堂吉诃德也为自己找了一位邻村的农家女,她壮硕无比、胸口长毛,而且心目中压根儿没有吉

诃德先生,堂吉诃德先生却为她神魂癫倒,忧伤憔悴,饿着肚子终日叹息。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堂吉诃德是个幻想狂,尽管“挨够了打,走尽背运,遍尝道途艰辛”,依然顽固不化。他既看不清现实,又认识不到自己的力量,闯了祸而不肯认错,闹了笑话而不自悟,一味地凭着幻想蛮干下去,成为一个可笑又可怜的丑角。

2、悲剧性人物。这个层面上,堂吉诃德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精神,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个方面占据其思想的主导地位,对人更富有启发。事实上,有无理想主义精神是悲剧人物的重要标志。他坚持理想,为了理想、信念,可以失去自己的生命。而且他的理想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付诸实际。只不过,实现理想的方式有问题。游侠的动机是好的,这使他成为理想主义革命家、改革家的代名词。

堂吉诃德是一个善良、真诚的游侠骑士。他看到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黑暗和罪恶,诅咒“这个可恶的年代”,“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了”。因而他要献身做骑士,济世救人,下一番万古流芳的大事业,其动机是善良的,愿望是美好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反复向世人申述光复骑士道是当务之急。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原始社会的大同世界,那时没有私有概念,没有你争我夺,没有弱肉强食,所有的是平等、自由、共有的和谐美满与恬适。美好的黄金时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想。这个公正和谐的乐园属于地面上的人世间,而不是中世纪骑士企求的天国。问题是他的真诚用错了地方,他的理想是“乌托邦”式的,他的行为方式是荒谬的。

他荒唐可笑的背面,则蕴含着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念。因此,他又是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如果说他是一个疯子,那么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疯子。俄罗斯文学家屠格涅夫高度评价了堂·吉诃德这种内在品格,他认为具有超越精神的信仰是堂吉诃德的本质。他说:“我再重复一遍:堂吉诃德本身表现了什么呢?首先是表现了信仰,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事物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简言之,对超出个别人物之外的真理的信仰,这真理不能轻易获得,它要求虔诚的皈依和牺牲,但经由永恒的皈依和牺牲的力量是能够得到的。”的确,堂吉诃德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了理想他准备承受种种艰难困苦,以至于自己的生命。他从不怀疑自己、自己的使命,甚至自己的体力,他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意志。他本来是一个身体孱弱的老头儿,但是在冒险过程中,他就象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奋不顾身地向巨大的风车冲杀,甚至敢打开狮笼,向非洲雄狮挑战。他在冒险游侠过程中常常风餐露宿,被打得遍体鳞伤;断了肋骨,掉了门牙,被猫儿抓伤,被群猪乱踩,但是他毫不在意。他认为吃苦受难是很自然的事,也是游侠骑士的光荣,“我们是上帝派到世上来的使者,是为上帝维持正义的胳臂……不出汗、不吃苦是不行的……凭我亲身的经历来看,常常挨打,得忍饥耐

渴,受种种困苦,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心中的理念,超越了肉体的感觉,超越了尘世的喧嚣,超越了物质的诱惑。他坚强的信念和追求精神,使他的种种行为、言论以及他整个人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和威严。尽管他无休止地陷入滑稽可笑的屈辱境地,但他那体现了人类精神境界的伟大人格是永恒的。

堂吉诃德的价值还在于他分享了塞万提斯的见识与思想,寄托着塞万提斯的爱憎、困惑与希望,从而成为一个进步的人文主义者。小说中堂吉诃德只要不涉及骑士道,他的头脑就很清楚,见识高明,说出话来学问渊博,令人肃然起敬。塞万提斯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发发议论,常常借小说里的人物作自己的传声筒或者直接表述自己思想。人文主义者最主要的特征是推崇“人”,反对神,他们提倡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堂吉诃德追求的身后留名,也不是天国的永生,而是现世的永恒。他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的天国至上观和封建制度的血统基础,主张个人奋斗,美德为贵。他多次谈论到平民和帝王的贵贱问题,认为帝王与平民的地位是经常变换的,社会的地位是暂时的,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贵贱,而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认为:“干什么事,就成什么人;高贵以美德为准。好人尽管地位低,比地位高的坏人可敬可佩。”“谁自卑自贱,就是卑贱的人”。他告诫桑丘“你不妨夸耀自己出身贫贱,你说自己世世代代是庄稼人,不会低了身份……出身穷苦而升做教皇或大皇帝的不知多少呢……假如你一心向往美德,以品行高尚为荣,你就不必羡慕天生的贵人。血统是从上代传袭的,美德是自己培养的;美德有本身的价值,血统却没有。”人的贵贱不以血统为本,而以美德为准;美德靠个人努力是可以得到的,不是天生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向旧的封建秩序、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教神学规范发起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堂吉诃德还经常宣扬意志的自由,他说:“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意志是没法强制的。”人的命运是由自己造成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理性的人,伟大的人。堂吉诃德虽然历经磨难,吃尽了苦头,但他证实了自己的意志,战胜了物质的贪欲,信守了自己的诺言,最终战胜了自己。他认为战胜自己是最了不起的胜利。小说通过桑丘之口转述了堂吉诃德的感受。桑丘说:“他虽然败在别人手里,却战胜了自己;据他以前跟我讲的话,这是为人在世最了不起的胜利。”所有这些言论无疑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新思想。

4.试析卡夫卡小说《城堡》的独特魅力。

(一)小说的多义性、歧义性。

《城堡》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晦涩难解,几乎被视为文学史上的一个谜语。学术界从不同的视野出发,对作品提出了各种阐释,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出发点得出了不同的结

论,即使同一研究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对《城堡》的研究就有多种观点,如:A:神学观点。或谓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绝对的拯救。或谓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种种行径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或谓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头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让人见的神。或谓K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或谓K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以上种种说法都以神学为研究的出发点,然而结论不同。

B:心理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识外在的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K努力与下意识接触以克服自我精神上的痛苦。

C: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研究则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的努力代表人类的生存状态。

D:社会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他们之间充满矛盾,可以代表奥匈帝国崩溃之前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极权统治的症状;K是反叛者,他想建立一个基于人道主义的集体。

E:来自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研究者则认为,K的恐惧事实上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遍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遍的困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另一些评论则有相反的看法,认为《城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意义,并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F: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K努力追求和探寻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或谓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或谓K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寻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显出人格的力量。

G:有的专家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之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人物、事件同作者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结合生平从其他研究入手,认为K寻找的是现实生活的稳定。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解释哪些更加符合《城堡》的本来面目呢?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任何看法都不能称自己是绝对正确,别的看法就是全然错误的。而且,每个历史时段都会有基于当下的生存世界和现实境遇而产生的新的关注点,套用一句福柯的话,所谓重要的不是作品解释的年代,而是解释作品的年代。每个时代对《城堡》的解释都

投射了时代特征。这正是由于《城堡》本身的开放性和多义性决定的,也是一部经典作品必须具有的质素,能够给读者提供多个角度的阐释维度。

(二)独特的视角

什么是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的意思。它主要研究谁在看的问题,谁是观察者。注意的是,叙述者并不等于作者,如《高老头》的叙述者并不是巴尔扎克,而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对与伏盖公寓和高老头的家世非常了解的人。视角的承担者可以是故事的叙述者,由他观察,由他讲述;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城堡》多义性、模糊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作者采取的独特的视角:

总的来说,从远处看,这座城堡所呈现出的形象正如K预料中的样子。它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骑士要塞,也不是一座新建的华丽建筑,而是一片扩展开的建筑群,由许许多多紧紧挨在一起的低矮房屋组成,其中有几座是两层的。人们要是不知道这是座城堡,那就会以为它是个普通的小城。K只看到一个塔楼,它是住房上的塔楼,还是教堂的塔楼,现在还辨别不清。成群成群的乌鸦在围着它盘旋。

从中可以看出的是,卡夫卡用的是严格的现实化的笔法描述城堡的景观的。但是作为实体的城堡仍具有不确定性的调整,既不是古老要塞,也不是新颖大厦,没法确定。从小说叙事角度上将,它之所给给人这样一种感受,是因为叙事者借用的小说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城堡的。这样读者就会受到限制,因为读者的目光只能跟随着K走,K知道的,我们才能知道,K不知道的,我们当然就无从知晓城堡到底是什么样子。独特视角的选择,正是卡夫卡小说的魅力之一。

(三)、细节的真实与整体的荒诞。

卡夫卡的成功之处还来自于他巧妙地处理好了艺术虚构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他的作品在貌似荒诞的外表下,隐藏着残酷的真实。“象征主义框架中细节的现实主义乃是卡夫卡的特色,也是他对现代小说的特殊贡献。”卡夫卡的作品与纯粹荒诞作品的区别在于卡夫卡作品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作为中心事件的陪衬物却是真实可信的。《城堡》中除了目的物“城堡”表现为虚虚实实、恍若梦幻外,对于主人公追求的过程则通过许多小故事加以实写,而这些小故事中又都是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卡夫卡正是通过无数细节描写的具体性和真实性,自然而然地导向逻辑终点的抽象性和荒诞性,而这种荒诞性又隐含着更深一层的象征意义,加之作者又全然从作品中隐退,用一种超然物外的“福楼拜式”的客观、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方式,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耐人寻味的却又难以确证的深长意味。

5.试析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了老人怎样的“硬汉”性格,以及这种刻画在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的独特性。

《老人与海》是一个老人在成功和失败之间跋涉的故事。他和大鱼、鲨鱼之间展开了比赛。最后谁赢谁输?比赛以取胜为最高目的,和局虽然顾全了对垒双方的体面,却不是双方所要追求的。老人当年和人手腕,僵持了一天一夜,仍拒绝和对手讲和。生存的竞争更见严

酷,老人以打鱼为生,这条上好的大鱼按老人的估计,有1500多磅,能卖个大价钱。打到大鱼意味着生计有了着落,而失掉大鱼等于更加窘迫的生活。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老人失败了,因为他失去了大鱼。但不要忘了,老人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他要证明白已是好样的。老人有一几句著名的独白不会被读者忘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老人以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从始至终都保持着高昂的精神力量和生命的活力,并宣示了这力量和活力;他还找回了自己的等严和信心,重新赢得了别人的尊敬。所以,他在返回小窝棚后,才能睡得那样香甜。眼前渔民们对罕见的大鱼骨架的围观和观光客的惊叹,与他辽远的非洲雄狮之梦相映成趣。因此,从精神层面看,他又是胜者、强者,是铮铮硬汉。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称赞这部作品“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正可谓一语中的。推而广之,《老人与海》是一曲人的颂歌,它颂扬了人的力量、人的尊严、人的勇气。

在20世纪布满阴郁的西方文学天空,《老人与海》是一抹鲜明的亮色,因为人对自身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在文学中的表现,在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希腊文学中,人之上有神,人步履维艰,常常遭到神的戏弄,如《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的主人公,因触犯神而被缚,被放逐。但其中也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有勇气与命运抗争,以及抗争中所表现的悲壮和崇高的激赏。人没有被神压垮,人在和神的对立中,也使自己具有了神的品格。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时期,人不断向神威挑战,进而取代了神的位置,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浮土德》中,灵魂的超越似乎永无止境。冒险的魅力。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人对自身的信心受挫,表现在欧洲文学中,自我的内外扩张逐渐消失,主人公多是一些普通人,他们有凡俗的苦恼,常人的缺陷,和卑微的欲望。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历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二次世界大战更把人类拖进灾难的深渊。作为对现实的反映,西方文学对人普通悲观绝望,于是,各种委琐的畸形人、变态人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整体文学情势中,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却呈现出向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对人的勇气和力量表现出谨慎的乐观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它是战后人类疗救战争创伤,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一剂良药。

6.试析川端康成小说《雪国》在思想和艺术上如何体现了东、西方交汇的特征。

1.人物形象分析

《雪国》主要讲述了舞蹈艺术批评家岛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三次到雪国旅行,并与乡村艺妓驹子交往的故事。岛村、驹子与叶子是小说里的三个主要人物,其中驹子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中心。这是一个命运坎坷但仍充满生的意志与活力的底层社会女子。她出身山野但不失追求,孤独压抑但不失真情。她既有寄身红尘的媚俗,又有发自本性的纯真。她率性地坚持着一场无望的爱,以飞蛾扑火般的姿态行进在生活的洪流中,她因散发着勃勃的生气而美丽。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笔触细腻,驹子的形象在小说的叙事流程中以动态的形式逐步

走向丰满。小说中,她的出场别具一格,她是带着生命的体温出现在岛村的食指的知觉上的。小说写道,岛村在火车上为了解闷,端详摩挲起左手的手指,“结果,从这只指头上,竞能活灵活现感知即将前去相会的那个女人。他越是想回忆得清楚些,便越是无从捉摸,反更觉得模糊不清了。在依稀的记忆中,只有这个指头还残留一丝湿润的感觉,把自己的思绪引向那个遥远的女人的身边”。这种湿润的感觉就是驹子实在活脱的生命力的延伸,它正与岛村的虚无、叶子的空灵形成强烈比照。岛村第一次见驹子,只觉得“姑娘给人的印象,是出奇的洁净。使人觉得恐怕连脚丫缝儿都那么干净”。这是尚未真正当上艺妓的驹子,她的纯净带着鲜活的肉体气息,这与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黑色幽默般的悖谬。岛村第二次见驹子,驹子已经当上了艺妓:“在走廊尽头的拐角处,一个女人长身玉立,和服的下摆拖在冰冷黑亮的地板上。”和服的下摆是身份转变的信号,“冰冷黑亮”则可视为身份转变的生活真相与蕴藏在驹子内心深处的、从未袒露过的残酷人生体验的高度象征。小说结束时,驹子与岛村奔向火场,月色下,“驹子的脸像个古老面具似的浮现起来,散发出女性的芬芳”。这是对驹子美好生命的高度总结,一切即将结束,她将带着成熟的女性美留存在岛村与读者的记忆中。

叶子以惊世骇俗的美出场,以宁静的死谢幕。除了开篇与结局之外,小说对她着墨不多,没有明确交代她的身世,只让她零散地出现。她的形象朦胧而缥缈,但她的气息却始终弥散在小说中。她与驹子相映相生,是空灵与真实的互补,虚幻与现实的交织,灵与肉的双重协奏。小说以叶子始,也以叶子终,两种具有高度象征意味的场景均围绕着叶子展开,叶子以她的精魂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行进中的火车的玻璃窗就是一面人生之镜,流动的日暮景色与车中人物的交融构筑出了一个超越世俗的象征世界,这就是雪国,是岛村借以逃避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叶子则是雪国的精魂。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叶子的死意味着恋情的结束与雪国的寂灭,美以死亡的方式得到升华,而驹子和岛村都将重返俗世。

生与死、死与美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以死为美、美与死共存是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审美追求。正如日本人把美视为茶道的核心精神一样,“美丽地活着与美丽地死去,才是对日本茶道的最高顿悟”,这句话同样适用对其文学精神的解释。美术批评家、思想家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以茶道大师一休禅师的死结束全文。川端康成在《临终之眼》里,谈及一位年轻画家的“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死即是生”的生死观,叶子的死也可视为这种生死美学观的艺术创作实践之一。

岛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虚无主义者,但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反省能力。他是陪衬驹子与叶子的一面镜子。在驹子生的坚韧与爱的热烈面前,他的“徒劳”之说愈来愈显苍白与无力,他的灵魂屡受震撼。他不知不觉地为驹子所吸引的过程,也是他重新认识生命意义的过程。叶子摄人心魄的美则有激发他回避阴暗内心的力量。在最后那一场烈火中,他经受了史无前例的精神洗礼,叶子的死也激发了他对驹子的爱的真实感受,尽管它是一种“令人难耐的惨痛与悲哀”,但它毕竟超越了空虚的“徒劳”。在银色月光的浸洗中,或许他的人生也将进入另一种新的境界。小说就此戛然而止,但余韵

未消,余情袅袅。另一方面,岛村也是小说的叙事者,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也很善于捕捉美、欣赏美。驹子的生命历程是通过岛村的视野徐徐展开的,叶子的美是通过他的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他的感受、情绪与心理的流动,也为小说的叙事提供了一个独具艺术张力的空间。

日本文学自平安时代起,以《源氏物语》为最高经典的一系列作品,构筑了一种典型的审美传统。即通过描写男女恋情,以情色主题和佛教观念为表里,感叹人世的无常,揭示人生的虚无本相。这之中,展示大自然的美,营造诗意的氛围,极力塑造美的女性形象,并为此发出由衷的感叹,也凝练为日本的“物哀”文学理念。《雪国》也延续了这种传统,但又带有近代的特征。光源氏所面对的“虚空”是繁华散尽后的万事皆空,岛村所秉持的“徒劳”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质疑。优雅高贵的紫姬感慨的是不能自已的无奈,生活于社会底层的驹子追求的是生活中的正当的爱的权利。日本近代萌发的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认识,使这类传统主题摆脱了古典语境,进入到更具现代性的对灵肉冲突的发现与对生存本身的质询。

2.艺术特征

在艺术追求上,《雪国》也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雪国》是一部充满诗意的抒情小说。生动地描摹自然,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营造抒情氛围的主要手法之一。川端康成曾用“雪月花时最怀友”这一句诗来概括日本文学的美。他说:“美者,动人至深,更能推己及人,诱发为对人的依恋。此处的‘友’,广而言之,是指‘人’。而‘雪’、‘月’、‘花’这三个字,则表现了四季推移、各时之美,在日文里是包含了山川草木,森罗万象,大自然的一切,兼及人的感情在内。这三个表现美的字眼,是有其传统的。”《雪国》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雪国山村,白雪衬托出了叶子的纯洁,杉树衬托出了驹子的秀美,这是一个有别于喧嚣现实的静谧世界。叶子的声音美得不胜悲凉,“那么激扬清越,仿佛雪夜里会传来她的回声似的”。与此同时,《雪国》也充分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写作技法,大胆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将人物的感觉与自由联想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场景描写具有高度的象征性,为日本的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艺术因素。

《雪国》的开头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至今已经成为日本文学中的经典名句:“穿过县境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黑白两色迅速完成强烈的视觉转换,动静分明,空间感突出,“雪国”作为一个独特的时空瞬间就凸显了出来。紧接着,小说出现了极为动人的一幕,叶子的影像投射在行进中的火车玻璃窗上:

镜子的衬底,是流动着的黄昏景色,就是说,镜面的影像同镜底的景物,恰像电影上的叠印一般,不断地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则是朦胧逝去的日暮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庞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一刹那间,真是美得无法形容,岛村的心灵都为之震颤。

这段描写的画面感很强,并且画面处于不断地变换与流动的过程中,类似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通过岛村的视觉,多种事物与景象联系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带着梦幻色彩的虚实交织的片断。这里有岛村的意识的流动,也有他的刹那间的感觉,以主观统摄客观,画面唯美。这一切恰好与雪国的超然独处于喧嚣现实之外、叶子的空灵美、岛村的虚幻人生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小说的叙事语言与节奏、小说的格调与氛围,从这样的描写中即可见一斑。小说最后的火烧茧仓、岛村与驹子在夜色中的奔走,也具有类似的艺术魅力。

川端康成认为,完美的艺术必须有永恒不朽的灵魂,《雪国》正是他寻找、创造这种美的实践。

7.试析雨果《悲惨世界》的思想、艺术特征。

(一)小说记录了法国大变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反映了广泛的法国现实社会生活,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

小说记载了起于米里哀主教所经历的1793年法国大革命高潮时代,经过拿破仑的失败,到封建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一直延伸到1832年共和党人发动的巴黎起义等的历史。雨果对待历史的态度是鲜明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代表着人类的正义和理想,这种精神在拿破仑身上得到继承,共和党人也在为捍卫它而战。正因为如此,雨果以满腔热情抒写了拿破仑遭到败绩的滑铁卢之战,歌颂了1832年共和党人起义的壮丽景象。他怀着崇高的景仰,塑造了一系列起义战士的高大形象。如作者描写起义战士安约拉牺牲的情景时,笔下流露着犹如对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一般的崇敬之情。通过革命家安约拉之口,雨果还表达了他对未来美好前景的乐观信念:“十九世纪是伟大的,但二十世纪将是幸福的……革命就是我们为了这个光明未来所必须交纳的通行税。”

法庭、监狱、贫民窟、沙龙、修道院、坟场、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偏僻的外省小客栈、滨海的新兴城镇甚至巴黎宛如迷宫般的下水道,也都都在雨果《悲惨世界》的描写之列。小说中人物形象众多,除历史人物外,还有神甫、修女、警官、旅店老板、小偷、流氓、大学生等。雨果用全知全能的笔法,多角度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作品中多达百人的人物群像共同形成一幅几乎无所不包的社会画卷。

(二)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塑造了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他是一个被感化了的人物。米里哀主教的仁慈博爱,使他这样一个对社会充满仇恨的人物转变成仁爱之人。虽然社会要对他的变恶负责,但以恶抗恶雨果是反对的。从冉阿让身上,雨果展示了人向善的可能性,用善去战胜恶。雨果将转变后的冉阿让塑造成了一尊神,他的忍耐是无限的,他的仁慈慷慨、勇于牺牲是无边无际的。他的爱布施给每一个需要他帮助的人,没有条件,不求回报。在任何境况中,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在那里。他本来和芳汀毫无关系,但了解了她的惨状,就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并为珂赛特的未来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这种博爱加上他的财富,给社会的“人性化”提供了某种可能。如冉阿让在外省的小城做了市长,于是

这个小城就受到冉阿让的庇护。那里人人有工作,男人有毅力,女人有好作风,各种福利照顾到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构成一幅良好的人道主义乌托邦图景。

冉阿让是一个完人,但他却不断受到来自以法律为代表的国家机器的迫害。沙威是法律的化身,他为追捕冉阿让不遗余力。雨果将法律放置到人性的对立面,展示了法律的残酷和保护贵族、资产阶级利益,与下层民众为敌的本质。在此,雨果将人道主义绝对化了,使之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和超越性。如小说写到的街垒战斗中,冉阿让站在对立的双方之上,他打枪,却不杀人。他既救共和党人,也放走了沙威。革命战士公白飞也模糊地认识到:“他和马白夫(革命战士)是不一样的人。”再者,冉阿让超人的体魄和传奇般的命运经历以及对财富的毫不吝惜,也给这个形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沙威的形象比较复杂。作为一名政府的警探,他忠实地为国家机器服务,动机不是个人私利或为自己捞取往上爬的资本,而是出于内心铁一般的信念和原则。他不相信爱,不相信精神的力量,而只服从于自以为从来就是正确真理的、一成不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他从不放过他认为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人,包括别人,也包括自己。他后来被冉阿让救出,又目睹了冉阿让营救马吕斯的高尚行为,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他模糊地感到在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社会秩序之上还有种更崇高的东西,但久已习惯于相信一个信念的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内心已承认冉阿让尽管是个苦役犯却品德高贵这一事实,这又与他作为法律鹰犬的职责无法协调。在矛盾痛苦之中,他选择了跳河自杀。可以说,沙威这种不完全的转变是雨果的人道主义的又一胜利,是冉阿让在接受米里哀主教感化之后,通过自身的爱进行感化的结果。沙威与小说中另外一个体现人的一切丑恶品质的“集大成者”德纳第有本质的区别,德纳第是一个流氓,一个被钱财、私利彻底异化的人物。

(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征

《悲惨世界》对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使之具有了现实主义品格,但小说同样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性。首先,人物关系和情节充满奇遇和巧合。冉阿让、沙威、德纳第和后来的马吕斯等各个人物的命运随着故事情节经常纠缠在一起,如冉阿让带着珂赛特逃离修道院时正好遇到了他过去曾经救助过的割风老人,再如冉阿让在巴黎下水道救马吕斯出来时碰到的人正好是德纳第等情节。其次,表现人物奇迹般的行为,如冉阿让一次次凭着自己超人的体魄和勇气救人。再次,作者喜欢展示人物之间强烈的善恶对比关系,为此,不惜将他们类型化、符号化。如冉阿让是善和爱的化身,德纳第是恶的代表,珂赛特是体现少女童贞美的天使等。最后,对于所爱的人物,作者不惜使用充满热情和富于抒情性的语言来热情讴歌。这些都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的共同特点。

(四)雄辩性叙事,大胆宕开笔墨进行了大量处于游离状态的叙述、议论、抒情。说它们游离,是指和情节的关系比较疏离。小说写到许多人物,如米里哀主教、冉阿让、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德纳第等,第一次出场,雨果总是先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地方的历史、人物的祖先。他能把背景铺得非常开阔。比如在小说中,米里哀主教只是个穿插性角色,作为人

物的唯一使命是感化冉阿让,具体事情也只是留宿这一件。但作者写他时,交代了他的一生,他如何行善,如何感化强盗,如何穷困,他的家里是什么样子等等,不厌其烦,用了很多篇幅。尽管使作品更加庞大,一定程度上也给读者制造了麻烦。

8.试析《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深刻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由于成功塑造了娜拉这一典型形象,尽管易卜生从未声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事实上该剧极大地推动了女权主义运动。19世纪的社会,男权至上,妻子只是家中不可或缺的“摆设”,没有丝毫话语权。婚前,娜拉屈从父亲的意见,婚后,又一切唯海尔茂是瞻。结婚八年来,娜拉和丈夫从来没有在正经事上认真地谈过话,从来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丈夫,就连吃一块杏仁甜饼干这种小小的嗜好,都要背着丈夫偷偷地吃。可是,娜拉一直没有认识到这是种畸形的家庭关系或两性关系,没有意识到社会的不正常、不平等、不公平。她依然全心全意地爱着丈夫和孩子们,完美地承担了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了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准备割舍生命。可是娜拉的牺牲,换回的是社会的抛弃,丈夫的百般辱骂,以前被称为“小鸟”、“小松鼠”,现在变成了“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甚至还要被剥夺教育儿女的权利!至此,娜拉完全觉醒了,决定要“对自己负责”,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易卜生准确、生动地展示了娜拉觉醒的整个过程,通过描写娜拉的“玩偶”处境、最后的醒悟以及海尔茂的那场辩论,不仅提出了父权社会里的妇女的地位和出路问题,还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玩偶之家》在五四时被译介到中国来,对当时的反对封建男权制度、提倡解放女性的社会思潮和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胡适的剧本《终身大事》就是在其影响下创作出来的。鲁迅的小说《伤逝》也探讨了娜拉出走的问题。在鲁迅看来,娜拉要想获得完全的自由,必须首先要有自主的经济权,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妇女能否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法律地位。

不过,如果仅仅从男权主义角度去分析这部戏剧,将娜拉和海尔茂分别看做是女权主义、男权主义者,某种程度上就没有完全掌握住剧作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我们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娜拉形象时,会有更深入的发现。女主人公娜拉在觉醒之前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玩偶”:婚前是父亲的玩偶,婚后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觉醒后,她终于意识到,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要有自我的精神和意志。因此戏剧的主题是在倡导人对自我的追求。毋庸置疑,作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一位立志以戏剧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哲学观点的艺术家,展示人的生存状况,表达人的渴望,揭示人性的本质特征,为人的自由而战是易卜生的目标。“真理和自由”是他进行创作时所遵循的原则。这条主线一直贯穿他的所有戏剧。由此看来,《玩偶之家》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某个特定的阶层,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义。

9.试论博尔赫斯在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时间”观念。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核心问题是自我的存在形式及其与时间的关系。在博尔赫斯看来,现实中具体可感的人的存在其实是虚假的,自我和时间呈现出无限的复杂性,相对性,多维

性,世界也因此呈现出多元性,或然性。按照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个体的人是确定而独特的,他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具有不可重复性。但博尔赫斯却展现了自我的另一面,他描述了个体的人的变幻和生生不息。一些人类先贤们在抓捕自我的不同影像方面有出色表现,但博尔赫斯走得更远。

宇宙存在一个客观的物理时间,它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永恒不息单向发展。但爱因斯坦的相对沦指出:如果我们能够获得超过光速的速度,挣脱三维空间的束缚,我们就可以使时间倒流。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三维空间中看似客观的物理时间也是可以改变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更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柏格森在《创造性的进化》(1907)一书中认为,人的意识犹如一段绵延不绝的洪流,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这股意识的洪流包含了各种感觉、情绪、意志和思想,它“随着绵延的积累而不断增长,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柏格森指出,意识的洪流所挟裹的时间(即心理时间)不是机械的、单向度的物理时间,它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如果我们将绵延视作融为一体的许多时刻,就像被线穿在一起似的,那么,不管这个被选定的绵延有多短,那些时刻的数量是无限的……这种绵延发展到极限便是永恒……意志生命的永恒……一种集中了全部绵延的永恒。”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柏格森对心理时间的论述极大地开拓了20世纪小说家的视野,激励他们去探索小说叙事时间的新维度。博尔赫斯的创新是把对时间的种种可能性的认识变成文学现实,并将其推到极端。

《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余准、艾伯特、马登等人物,都不能将他们视为现实世界中具体可感的独特的“这一个”,他们的自我丧失了实体性,是流动变化的,是多向度的,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时间是多维度的、复合的、分岔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依据艾伯特的逻辑,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一个同样的推论。例如星期五上午有二节课。作为学生的你,有去或不去两种选择。你选择了上课,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假如你选择不去上课,之后也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故事就这样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下去。而接着又有选择,故事就变成四条线。接着又有选择,故事就有八条线索。如此照几何级数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故事的版本就会累积到一个天文数字。再看这个故事的开头,其实这个开头的“第一个选择”,也是你此前众多选择中某一个选择发展来的结果。这样往上推、往下推,就形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同理可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余准做德国间谍就是他众多选择中的一种。从这个时间向上追溯,我们假定余准24岁那年有一个机会离开中国去德国,这样余准就有了两种选择:出国和不出国。余准出国了,出国那条线索中的一支发展到现在,此时此刻,他在艾伯特的家里,正在望着花园。而余准没出国这条线索分岔后的一支,发展到现在,此时此刻、他正在中国某个高校的教室里上课。这样,就有了两个余难在同一时间维度中存在。而事实上,我们知道,出国和不出国这两条线索在随后的发展中又有无数的分岔,就有无数的余准在同一时间维度中存在。这就是小说中所说的“房屋四周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艾伯特和我”的意思。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6、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7、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 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 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 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 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 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 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 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 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 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名词解释答案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以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古诺解:在分析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上,假定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成本为零,并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制订能够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厂商生产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市场的这一产量称为古诺解 规模报酬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基尼系数: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整理

名词解释 【肽键】 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形成的酰胺键。 【等电点(pI)】 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此时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呈电中性,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为零。符号为pI。 【融解温度(Tm)】又称解链温度, DNA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到达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融解温度。(最大值是完全变性,最大值的50%则是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融解温度依DNA种类而定,核苷酸链越长,GC含量越高则越增高。 【增色效应】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为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必需基团】 酶分子整体构象中对于酶发挥活性所必需的基团。(教材)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活性中心】 或称“活性部位”,是指必需基团(上述)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能与底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米氏常数(Km)】 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给定底物的动力学常数(由反应中每一步反应的速度常数所合成的)。根据米氏方程,其值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符号Km 。 【糖异生】 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丙酮酸、甘油)转变成糖(如葡萄糖,糖原)的过程,对维持血糖水平有重要意义。在哺乳动物中,肝与肾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糖酵解】 是指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生成少量ATP) 【酮体】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4.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 5.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 6.构型(configuration)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8.构象(conformation)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10.结构域(domain)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12.氢键(hydrogen bond)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 14.离子键(ionic bond) 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17.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18.盐析(salting out) 19.盐溶(salting in) 20.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21.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precipitation) 23.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24.层析(chromatography) 第二章核酸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 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 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 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 11.噬菌体(phage) 12.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 13.DNA 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 14.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15.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第三章酶与辅酶 1.米氏常数(K m 值) 2.底物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 3.辅基(prosthetic group) 4.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5.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 6.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7.激活剂(activator) 8.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 9.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10.同工酶(isozyme) 11.诱导酶(induced enzyme) 12.酶原(zymogen) 13.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 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第四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 磷氧比P/O(P/O) 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能荷(energy charg 第五章糖代谢 1.糖异生(glycogenolysis) 2.Q 酶(Q-enzyme) 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 4.发酵(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8.肝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0.D-酶(D-enzyme) 11.糖核苷酸(sugar-nucleotide) 第六章脂类代谢

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网络广告 是指利用互联网这种载体,通过图文或多媒体方式发布的,旨在推广产品、服务或站点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一种由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在网络上发布的有偿信息传播。2.电子支付 是指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体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 3.客户关系管理(CRM) 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它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 4、移动电子商务 是指移动用户利用移动接入设备(手机、笔记本式计算机)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Internet 上从事的网上商务(电子交易)活动,是与无线上网技术相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用户可以获取信息服务,进行购物、交易、交纳各种费用等。 5、EDI 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文档数据格式,以及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的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或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或自动处理。 6、支付网关 是网上银行和Internet间的接口,是将Internet上传输的数据转换为网上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数据的设备,通常由第三方商家提供。 7、网络证券 是指投资者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国内外各交易所的即时报价,查找国际国内与投资者相关的经济金融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并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户、委托、支付、交割和清算等证券交易全过程,实现实时交易。 8、物流管理 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各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2.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3.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4.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5.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6.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7.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8.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9.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 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 11. 反密码子:在tRNA 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 链上的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12. 顺反子: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 13. 核酸的变性、复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 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 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 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14. 退火: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 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15. 增色效应: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 处的吸收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