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课堂中如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生态课堂中如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生态课堂中如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生态课堂中如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生态课堂”中如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内容摘要】:“生态课堂”中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首先要了解如何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运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做到评价及时、灵活、客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珍视独特感受体验获得展示评价

【正文】: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或讲解、或提问、或分析、或板书,竭力让学生接受并记住阅读的结论,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接受并记忆“标准”阅读结论的过程,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阅读主体缺失的“伪”阅读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学生形成“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是学生形成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具有独特性。”所谓“独特”是指个性化的、深刻的、非标准化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不是肤浅的、表面的、标准化的,更不是人云亦云。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呢?

一、了解课程标准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的不同的阅读要求。

课程标准在阅读阶段目标中,根据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内容,同时也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体裁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教学,以引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努力想象,尽量根据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还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换位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形象的教育。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蕴涵的浅显道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情动辞发,展开想象,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有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读书有个人的感受,并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完善和提高。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引导、促进学生抽象思维,使学生逐步掌握方法,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提高阅读的能力水平。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倡自读时做笔记,在交流后修改、完善各自的概括文字,既可以加深记忆,同时也拓展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

二、运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要想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这是学生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课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际上是有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给予学生更多感知课文的时间,使学生与文本有更为深入的对话,进一步探究才会水到渠成。

(一)、教师自己品出文本的独特味道。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经常说:“备课的诀窍就是翻来覆去的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

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便敢走进课堂。教师自己首先学会打开自己的眼界,不一味怕劳心费神或唯教参论,这样自己会有很多收获,也能影响到学生。”

(二)、不要求学生预习。教师将第一次阅读的环节移到课堂中,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加强了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实践,同时教师还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可依据他们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真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在不预习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更佳:有了时间的限制,有了明确的任务,阅读速度有所提高,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三)、课前不导入。目的在于让教师把解读文本的权利还给学生,同时也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感悟思考,形成个人独有的阅读感受,实践证明,课前不导入,绝不会削弱教师教学环节的完整,相反,学生更乐意自己去与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嚼老师“嚼过的馍”。

(四)、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阅读文本后,给学生以自我思考的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下,学生将自我的阅读体验通过语言外化出来。这样的过程,既珍视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三、为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读,而是教师一味的讲授、分析,然后让学生记住阅读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觉得阅读索然无味。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阅读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同样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这些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汇集、碰撞时,既可以丰富每个学生的阅读乐趣,也有可能激发更多的乐趣。因此,在阅读的起始阶段,

“学生的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以及得出最后的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获得与否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只有有了自我的阅读体验,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才有可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从而在体验、合作与探究中发展思维。如果未能获得自我的“独特”体验,合作、探究就只能流于表面。因此,合作、探究的前提应该是“自主”,即“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以自己的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使阅读成为个人化行为。

(三)、营造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课标,关注教育动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把微笑和赞誉作为联系的纽带。课堂活跃了,师生平等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谁担心说错了会被别人笑话呢?还有谁不敢、不愿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展示出来呢?

四、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格局是教师设计好的一套程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在学习。对教师设计的程序必须在规定的课堂上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能力是否达得到,都必须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作出回答。这样的课堂格局,虽有时也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体验等,但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主动参与、自

主探究的机会被剥夺,不可能充分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一)鼓励学生和同学交流。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阅读时独特的体验和不同理解,鼓励学生充分地交流,大胆地表达。当然每个学生的认识都可能存在着合理性和局限性,还应引导学生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互相参考、借鉴,从而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二)用词语来表示自己内心的理解。

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的《百合花开》教学中,在学习大家如何欣赏百合花后,要求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你最欣赏百合花的什么?把她变作一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果你写下了第一个,你还要争取写第二个,第三个……学生默读后依次板书: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努力自信、美丽、有责任心、心怀希望、洁白秀挺、不甘平庸、执着、不屈不挠、乐观向上、谦虚、默默奉献、知难而进、有理想、意志坚强……每一个词语都是同学们阅读后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都值得教师为他们喝彩。

(三)写一段话或几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时候,教师通常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来了解同学们的阅读感受,相对于说和写,写更需要时间,也许教师是为了节省时间,殊不知,说虽然能够节省时间,可就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和感受也不会很深入,有些理解是片面的,浅显的。这显然和教师所期待的不符。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整合,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会更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五、做到评价及时、灵活、客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后,教师应采用恰当的形式及时、灵活、客观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一)、学生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交锋,碰撞出新的火花,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自己展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起同学的重视和争论,本身就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评价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时不能“一刀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客观、公平地加以“裁判”。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给予了学生自由多元的精神空间和自主探究的现实可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和生命活动的尊重。只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宇文森、连榕、洪明.课堂教学技能[Z].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儿童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我们应该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我班制定的

“值日生”制度正是针对此而设的,即每天安排两个学生维持班级纪律、负责班级的简单事务,如:值日分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个孩子都可以做,所以在此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发展,不仅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事务,变的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独立性。因而成人应该看到,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强加和包办代替就会使学生失去选择的主动权,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事事处处依赖成人或者出现逆反心理,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思维能力都十分不利。成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想法,不应用成人的看法去评价孩子。 二、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热爱普教这个岗位,我捧出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孩子,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

丰富课堂形式 珍视独特感受--《平平搭积木》教学片断.doc

丰富课堂形式珍视独特感受--《平平搭积 木》教学片断- 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有学生自主学习,有学生合作学习,更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在课堂中,学生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路是广泛的。新的教学方式,点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多一些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形式 民主 自主 创新

活跃 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开始,我们的课堂形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与以往不同了。以下举几个例子。 [案例2] 很久没在课堂上问这个问题了,在学生初读完《平平搭积木》后,我问他们:你们读懂了什么?其实我也不希望他们说出什么正确的答案,只要他们能说就行。可结果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我读懂了平平会搭积木。 我读懂了平平搭了四间房。

不敢再请了,我是犯了一个大错了,书还没读通,学生如何能悟呢!记得上次听课,就有提到对于初读的要求不要过高。认识到错误,忙引导学生反复读。读了多遍,最后请大家思考平平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你再读读书,要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 在一遍遍读的基础上,这一次可以说的小手如林了。 我觉得平平是一个乖孩子,因为 我认为平平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因为 我认为平平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孩子,因为 平平是一个很会关心别人的孩子,因为 平平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孩子,因为

接着还有懂事、天真、可爱、活泼、爱学习等,每一条他们都在书中找出依据了。连我认为最不沾边的爱学习他们也解释为:不爱学习就搭不好积木!读确实能读出东西来啊!那你们认为哪一个特点最主要?这下好,都说自己说的特点最重要,真是一个乱字了得!下面老师读,你们接着读好吗?我引导他们读书上主要的几句话,读了两遍后,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来:是平平很关心别人!平平心里为别人着想! 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得到升华。 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 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环境也应该造就一群聪明可人的、欢快活泼的小朋友的,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只有让孩子民主、自由地成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奇思妙想。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

《猫》课堂阅读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二、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1、2只猫? 三、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3只流浪猫。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 四、文章的开局有什么特点? 五、文章的结局又有什么特点? 六、请分别摘录描写第1、2、3只猫的语句各一句,并作分析。 ① 分析: ② 分析: ③ 分析: 七、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八、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1、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九、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 ..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 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 ..还在吃着什么。”中 加点的“似乎 ..”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好象 十、你学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想法? 七下郑振铎的《猫》课堂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二、第3只猫,揭示文章中心,写第1、2只猫是为了突出第3只猫,与它对比. 三、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四、开门见山,照应结尾,奠定基调。 五、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六、略 七、1、对失去美好事物的伤心。 2、因主观臆断至猫死掉,而内心后悔内疚。 3、因为是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4、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八、因为以“毛凝望鸟笼”为依据,责怪刘嫂会多一点,而稍微责怪猫,但会原谅。 九、表示猜测,因为这而判定猫吃了鸟,突出我的主观臆断。 十、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不能主观臆断而因根据事实来判定。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吉林省汪清一中孙海英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大都是语言优美、思想内容丰富充实,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是课堂教学中无可非议的好教材。但教材阅读的数量太少,众所周知,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没有好的阅读质量。然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又是一个常数,大量阅读课外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尝试性的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现在就此浅谈几点体会。 一、养成海量阅读的习惯,课堂答疑。 语文学科其宗旨就是读和写,读是写的基础,是学生认知的延伸与巩固。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认、读、写三结合”的新理念教学的目的。 从这一目标出发,我从初一开始尝试了海量阅读实验,要求我们加快上课速度,上完课后进行海量阅读。对于这点要求,我尽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我认为这样做既能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把教学与阅读有机结合,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每一篇课文作为一个读书的范例帮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的书海中遨游,学以致用,这样会对他们帮助更大。 首先,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导读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文。 例如,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

知道什么?”调动学生的思维。课中,让学生读课文后圈画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间寻求解答,再在班上汇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提问解疑中发现和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在师生关系上,注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做到学生会的就不讲,不会的就引导他去学习,注意使学生经常获得自己学会愉快体验。这样,学生慢慢的学会了提问解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己阅读的兴趣。 其次,我规定每位学生在阅读中用好一个本。 在课外海量阅读中积累词语,用积累到的好词好句诵读到自己的脑海中,并要求每天至少30分钟的课外阅读,读完后摘抄,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又促进了学生在阅读中巩固汉字,提高识字效率,形成习惯后再摘抄词语,摘抄后再进行写字训练。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轻松地由积累过渡到运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定期开展读书交流和知识竞赛,通过这样的激励手段,使学生以读书为乐,以多读为荣。现在我摘选了一些精美的阅读文章,制定成册,并设计了相关的质疑,让学生本着这本阅读小册,进行海量阅读,把课内的美文和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比学完教材再去阅读效果会跟好。 二、做好教师“导”的作用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本着这一理念,教师的“导”就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上,

“生态课堂”的解读汇报

“生态课堂”的解读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创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为促进教育发展,“生态教育”的研究也应运而生。生态教育是运用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教育、运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考量教育。 一、“生态课堂”的诗意解读 “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 1.生态的课堂回归自然生长。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让我们的课堂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生态的课堂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训技强化般的鞭打,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2.生态的课堂提升生命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要渡过自己的几年、十几年的时光,这时的课堂体验再也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不仅要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还应当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学生不只是为了未来而生存,那么关注学生当前的生命状态同样重要。我们提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做题与考试的机器,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关注的中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天是否幸福。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人格的完整,为了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还孩子一片清新明净的心灵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3.生态的课堂充满智慧挑战。 生态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他们如同一个交响乐团,和谐地演奏着美妙的乐曲,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3篇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3篇 篇一:师德与师爱心得体会3篇 师德与师爱心得体会3篇 师德是师爱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下面是师德与师爱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师德与师爱心得体会 细细品味《师德与师爱》,感觉就像在炎热的夏季里喝上一口凉凉的冰水,舒服极了。其精彩内容无刻不在拨动着我内心深处的琴弦。 是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要说到师德。说到师德,就得谈到教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就是师爱。师爱,实际上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根本所在,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师魂。简而言之,师爱就是让人崇敬的师德之魂!那么怎样才能让师魂永驻呢? 一、爱事业,体现师爱之美 如果说爱是人类的灵魂,万物的精华,那么对于教师的用心工作来说就是教育事业的命脉。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并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一个具有献身教育、用心工作的教师,事业上必然表现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师爱之美才会熠熠生辉。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呵护、关照、关心、关怀。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师生的关系必然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爱是实施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更蕴含生本

教育之内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的环境、家庭结构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在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如:三人家庭的增多,离婚率的增多,使得一些孩子们变得孤独、冷漠;生活优裕,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宠爱,使得一些孩子心理脆弱、意志力不强;学习生活枯躁,社会竞争激烈,使得一些孩子生厌世心理;信息、经济、商品化的社会发展带来些消极影响,也使得部分孩子变得狭隘、自私等等。为此,在工作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情感的投入,用师爱浇灌孩子的心田,切实做到以爱育人。正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学生一旦 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无可置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到学生健康和发展、个性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以至于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有这种爱,才能够实施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爱学生,体现人格魅力 热爱学生是做一名教师的天职,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台湾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一切对教师的要求,都可以集中到教师的人格上。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魅力主要是通过人格来体现出来的。历代教育家所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引入,而后讲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概念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但本身联系非常密切,而且与其它各部分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及时回顾原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部分知识,并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启发引导联系事例,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创新习作指导 学习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一直在习作教学方面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 1、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3、拓展广泛的习作空间。 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下面我以一次习作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我创新的灵感 习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有效的“关注”不应当是一种旁观,而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甚至自己当一当儿童。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反之,学生的心扉不会向老师全部敞开。一次,我听一节三年级的习作指导课,题目是《介绍自己》。正当习作课进行到高潮的时候,一位同学兴奋地发言说:“老师,我想写自己是一片云,可以吗?”听到这个另类问题,我眼前一亮,多可爱的学生啊。授课教师被这个意外的问题拦住了,他迟疑一下说:“今天我们只说真实的,不说想象的,好吗?我发现那个同学的创作欲望似乎全没了。而此刻,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二、文前开源,寻找自己 我深知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于是,我决定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只是说想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我告诉学生不要急,还是出去看看再说。走出校园,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在树林中,小河边,飞过来,飞过去,寻找着,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同学们不断地向我讲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老师,我看到槐树的果实了,是扁扁的。”“老师,你快闻一闻这片叶子!”“老师……”此刻,我感到学生的心灵之门正向我敞开。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学生说:“那么,同学们就比一比自己心目中的树吧。”于是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赞美自己喜欢的树。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暗暗地高兴。看来,大自然能够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果再创设出良好情景,便可以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 三、创设情境,抒发自己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心灵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表达”才可能出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专项练习:篇阅读链接专训卷18课内阅读

18课内阅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松鼠(节选)(20分)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询训)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骄娇)健,四肢轻快。玲 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 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掠晾)。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象)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 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选择括号内正确的字打“√”。(4分) 2.选文从松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来说明松鼠外形漂亮的特点。(5分) 3.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选文中找出几个体现松鼠漂亮的词语写下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3分) (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节选)(21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

读《让爱成为一种习惯》心得体会

读《让爱成为一种习惯》心得 体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真心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称为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爱就像一座大楼的根基,爱就像夜航中的明灯,爱就 像庄稼离不开的水。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爱的滋润,而学困生更 需要教师的爱。 今天,我拜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中的主题3《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青年人的心灵”。做为教师,让爱成为自己的教育习惯,你会发现这些柔和的力量 是巨大的,会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能“润物细无声”。 教育的真谛就是爱,这是全世界的共识,也是成功教育的规律。教师的点滴关爱,犹如春日窗外的淡淡暖阳,轻轻地让学生 感觉沐浴在金色的光辉之中。当一只小虫子欲振翅高飞时,它需 要的是风和日丽的天气间有一阵清风助力,它会充满自信地飞得 更高远。这就是教师爱的“魅力”。孩子可能会尽享父母的爱, 却一定会珍惜老师的爱。老师一句平常的关心话语,一件可能是 不经意地不眼的小事,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而被学生珍藏一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基础,是师生间最有力量、最自然的链接。只有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课堂必须包含爱,教师必须让爱成为一种教育习惯,这样我 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是课堂的润滑剂,她能消融师生的 隔阂;爱是课堂的催化剂,她能让知识更有效地传递与接受;爱 是课堂的核心,她能让教育彰显神奇的力量。我们教师上课时应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真诚地倾听每一位学 生的心声,给予恰当的评价。每个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都有充分 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到尊重。老师所说的每 一句话都流淌着无限期待与鼓励。那鼓励的话语,那期待的眼神,让多少孩子由拘谨变得放松,由怯懦变得自信。孩子们听到的是 老师对他真诚地爱,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与赏识,而赏识变成了课 堂上孩子们积极学习的动力。当爱成为一种习惯,在课堂上你就 会尽力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新颖的师 生关系。让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所欲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 主人。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找回自尊产生自信。课堂上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真诚与温暖。找一个理由为他 们喝彩,及时送给他一屡“爱的阳光”,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赞 扬中增强信心。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 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用爱心去陶冶他们的情操,才能发展他们的智力。让爱 沉浸于课堂,让课堂充满朝气,让我们一起把爱带入课堂,迎接我 们的将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个人课题教学案例.doc

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学案例分析——《黄金分割》案例背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轰轰烈烈地推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课改热潮,我校也积极响应,全面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本节课就是在县分片教研活动中,精心打磨的一节“建构式生态课堂”观摩课—《黄金分割》。它的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互动,测试评价效果明显,符合课改精神.它的教学模式是“目标导学一预习提纲一质疑展示一合作探究一测试评价”.我有幸观摩了这一课,感触颇多. 教学内容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求作任意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增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现实情境与素材加强对线段的比的认识,了解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从学生乐于接受的现实背景中学习黄金分割,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通过对黄金分割的理解和掌握,明确黄金分割的作图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作出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教学难点:会用线段的黄金分割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节课运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所见教学案例和反思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所见》 教学案例和反思 【案例】 《所见》这首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读感悟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们图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他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这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大意。)那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们自身读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边读边看看我们59页这幅精美的图画。想想它是什么意思,把这句诗读熟、读透,再读给同座的小朋友听。 (生自由读,互相读)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 师:请你说说看。 生:牧童看见树上有只知了,他想去把它抓住,就不唱歌了。 (一年级学生的古诗学习重在吟诵,对于古诗内容的理解,只需了解大意就可,其实古诗大意的理解是为了协助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当我正想要对这位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时,却

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小手。 师:有什么问题,请说吧。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古诗的意思是“蝉为了怕被牧童捉住,它突然把嘴巴闭上了。” (我吃了一惊,觉得这位学生的想法不可思议,单单联系上面一句诗就可推断出是“牧童忽然闭口立”而不是“蝉忽然闭口立”。虽然对这位学生的想法持否定态度,但我还是微笑地请他坐下。)师: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当当小裁判,评评哪位小朋友说得有道理。(一石激起千层浪,生争相标明自身的想法。) (班里大多数学生“拥护”第一位学生的想法,但有几位学生还是很“顽固”的站在了第二位学生的“阵营”。这个时候,我在想:自身是直接将答案告诉给他们呢,还是采用其它的方法?比方“装傻”。)师:小朋友们,老师也被你们搞糊涂了,你们说怎么办呢? 生:老师,我们去找课外书,看看到底谁对,好吗?(第二位学生仍不服气地说。) 师:好!老师请小朋友们各自下课后向我们的课外书爷爷请教(或老师请小朋友们各自下课后到课外书中去找找答案,赵老师,麻烦您帮我看看哪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 ●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尊重、唤醒、激励生命 生态课堂的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 生态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学生感兴趣的,想知道的,想做的,都可以在生态课堂里畅所欲言,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课堂的特点: 1.民主平等。这包括生生平等,师生平等 2.自然和谐 3.自主与合作。生态课堂并不是传统课堂的满堂灌,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做到先交后学,能学不教,以学促教。 4.探究与生成 5.开放与选择 6.多元的评价方式与个性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勇于表现自己。 ●如何构建生态课堂

1.改变观念 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培训、专题会议和学习理念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涵养,提高教师对生态课堂理念的认识。 2.转变教案的设计思路 教案设计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传统的教案设计基本依据课本从头讲到尾,贯穿始终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参与的练习较少。生态课堂强调学生全程参与课堂学习,决不能把学生排除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的同时了解学情,认知备课,设计学案。让学案、探究、谈论等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全程参与。 3.改革教学评价标准,改变课堂教学行为 4.建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构建小组文化、帮扶模式 5.设定缓冲期,允许教师适当介入、适应。 6.适当改变教学时间的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关于关爱学生的心得体会

教师关于关爱学生的心得体会 在开展“提升教学质量,树立教师新形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大讨论活动中,作为从事近十年教学工作的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做教师就要做关爱学生的老师,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呢? 一、爱学生就要关心、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他在办儿童教养院时,对儿童的要求十分严格,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自尊心。他从不提学生犯错误的历史,甚至在一定场合把8岁的学生称为同志,其用意是激发学生做人的自尊心。我们常说要坚持正面教育,什么是正面教育呢?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后进生感到最困难,最没有信心的是学习,而学习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自尊心和培养成为人才的重要问题。

三、爱学生就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进步。作为教师应信任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儿童的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昨天告别”。一个教师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后进生则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有许多缺点,而缺点是不可爱的。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尚在发展形成中,应善于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再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慢慢改正缺点。教师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四、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是爱,宽是害。有些优生认为自己学习优秀,往往在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老师也认为这个学生学习不错,于是姑息、放任这个学生,对他的一些“毛病”也从不过问,认为情有可原,久而久之,这个优生变得高傲自大,目无师长,无视学校纪律,学习虽好道德品质恶劣,也逐渐让老师反感,因此热爱不等于溺爱、骄惯、姑息、放任。当然,执教要严,并不是说可以简单粗暴,而要严而得当,严而有效。 五、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做了积极的尝试。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教师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的同时,仍不可忽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一: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他们在提问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愿望,而揣摩老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其二: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学生虽然已拥有较多的想象机会,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烂漫的思维,想象罩上了囚笼。其三:学生的表达丧失个性。提倡答案的多样化,虽然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但由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达机械单一。这样的课堂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哪有半点学生的主体性,课 堂又怎能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生命的原生态严重失落了!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色调”。如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延长课时”、“加班加点”等做法,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它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师的看法高于一切。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多的是“起立式”而不是“启发式”,忽视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生为主人” 的教育原则,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偏爱学习成绩优异者,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对同一课堂环境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么讽刺、挖苦,要么置之不理,打击受教育者的自尊,毁灭了他们独立的人格,摧残着受教育者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方法,颠倒了教育主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尊严,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这是比体罚还严重的“心罚”。它使教育成为“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学生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人本,人际,人境是人和谐发展的三元素。为此,要营造和谐生态的绿色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理念,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案例]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朝阳小学刘丽华 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丑小鸭的曲折历程:自从出世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处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了。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学到这,大家都为丑小鸭的曲折历程又悲又喜,想一吐为快,谈谈读课文后的感受,体会。 有的激动:“丑小鸭,太棒了!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地活了下来!” 有的高兴:“丑小鸭美梦成真,我真替它高兴!” 有的生气:“这些动物真是欺人太甚,就因为丑小鸭丑就这样欺负它,虽然丑,但它有长处啊!” 有的明辩:“外表丑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 有的领悟:“对伙伴要诚恳友好,互相尊重、帮助”“遇到困难时坚强、不气馁,战胜困难,就能梦想成真” [反思] 不同读者有不同的体验。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统一,要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同一的教学目标,规定同样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用同一种学习方式,最后得出同一的结论(教参上的说明、教案上的设计作为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容许有任何的偏差和背离,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和反思。在这种教学制度中,怎会真正学好语文?怎会有个性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阅读课堂训练7W2(生)

《阅读课堂训练》一课时(7w2)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包拯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闻者皆惮.之/肆无忌惮. B.不伪辞色 .. ..悦人/未尝稍降辞色 C.虽.贵/故虽.有名马 D.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 .. ..时/平民布衣 10.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1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二、实用文本阅读走出自闭症怪圈 每一万名儿童中至少有5人患有自闭症,研究者尚不了解自闭症的病因。“从前的说法是,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这是无稽之谈。”法兰克福大学儿童及青年精神病研究所所长弗里茨·保斯特卡说。现在人们确信这种病与遗传有关。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 自闭症患者自我封闭。他们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例如患儿埃迪,他常莫名其妙地跺脚、叫喊,而且往往一闹就是1个小时。父亲克里姆说:“我们无法让他静下来。”也许父母曾要求他做不愿做的事,也许是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总之变化会让他异常暴躁。 起初医生建议埃迪的父母送他去儿童疗养院,但埃迪要等2年才能得到入院治疗床位。心急如焚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于是请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来为孩子治疗。应用行为分析的发明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伊瓦尔·洛瓦斯。他早在1987年就宣称这种疗法取得了成功。保斯特卡说:“我们不应给父母打包票。”他认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疗效几乎是无法预知的。 与其他自闭症疗法不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患儿传授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与医生就像作拼图游戏那样将许多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组合在一起。小埃迪首先要学习说话,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并改善身体的运动机能。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母亲玛丽昂拿着一箱玩具和图片走到埃迪身边。“你的鼻子在哪儿?肚子呢?你叫什么名字?我是谁?拍一下小手。”她一口气说道。埃迪答对了所有问题。“太棒了!”母亲叫了起来,然后抱起孩子,托着他转圈。表扬非常重要,

五年级语文线上线下课堂链接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 2、能够背诵三首古诗并开始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教学用具:ttp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是我们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现在老师就你们在线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请大家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直接提问老师。 2、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第一单元。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两篇为课内自读课文,一节口语交际,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二、复习字词。 1、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多,我们首先从课文中的字词入手,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上的生字词,自己先默默地读一遍,然后老师来找同学朗读。 2、听写字词。现在老师从刚刚大家认读的几个词语中挑选

一些,请大家做好准备,马上听写。 3、对照答案,同桌批改。 三、默写古诗 1、本单元一共有古诗四首,现在请同桌之间相互背诵。 2、说一说你的同桌背诵的如何? 3、老师请个别同学背诵,并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相互点评。 4、默写古诗。分小组默写,同桌之间默写不同的古诗。 5、教师收上来准备批改。写错的同学回头继续订正。 6、请几位同学就古诗的意思说一说,并当堂订正。 四、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一)第二课《祖父的园子》 1、第二课《祖父的园子》一文表达了作者萧红怎样的情感? 2、课文的重点句子,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3、很多同学已经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请大家想一想,作者生活的地方呼兰河是一个美丽而充满爱的地方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在这篇祖父的园子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情感呢? 五、第三课《月是故乡明》 1、这一篇课文关于思想之情的优美散文。请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围绕月亮写了故乡的哪些往事? 场院数星星;点篝火捉知了;望月梦月

与孩子一起徜徉于生态阅读课堂——对创设生态阅读课堂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与孩子一起徜徉于生态阅读课堂 ——对创设生态阅读课堂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麦丽梅 (广东顺德区大良街道顺峰小学) 【摘要】从巧妙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时调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分层练习,提高训练的针对性;拓展阅读,突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引领孩子们徜徉于生态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和谐生态课堂阅读 一、巧妙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阅读心境会使学生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就会兴趣盎然,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阅读过程。他们的个性,情绪得以健康发展,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都能在最佳状态下得到训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二、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创新。换言之,阅读教学必须保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主体性,这样,学生才能自由、主动、健康地发展。我们营造绿色生态阅读课堂,就是要充分信任学生,充分依靠学生,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环境,为他们创设问题情景,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 阅读教学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如果没有学生的阅读,或者学生阅读不充分,那么,教师就算讲得精妙绝伦,对学生而言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己去读,去感悟,去品味,去发现,不但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智慧和情感,使他们能有效地消化课文,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主动性。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到位也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一环。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人人主动参与,不流于形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因此,我们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阅读,专心聆听,互相评价,主动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就有保障。 三、及时点拨、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生态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的过程,那么,是否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在生态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自主阅读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自己作为“当局者”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并且,这些障碍的现实存在,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这时,老师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激励。教师的适时介入,适度点拨引导,能让学生豁然开朗,与此同时,教学也更顺利地向纵深推进。 四、分层练习,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因此,阅读教学离不开字、词、句、段,听、说、读、写等系列训练。在一节阅读课上,阅读的练习是根据阅读本身的要求而制定的,但所有的学生不分程度就去完成一样的题目,也很容易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下”的局面。分层设制阅读练习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进行训练。 五、拓展阅读,突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拓展阅读就是最经常的、直接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开放的语文课程,应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课外阅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处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熏染,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与长效。 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去打造凝聚着生命绿色的生态阅读课堂,就能不断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与学生一起徜徉其中,生机盎然地探究、求知,提升学习和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3]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 版社,2005. [4]吴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6. 5 4 1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课堂内外 04/20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