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浅析

文学按体裁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部分。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小说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小说是比较能够直观体会这种差异的文学载体之一,因此文章将对中西小说差异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叙事文体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小说是各民族文学中发展与成熟得最晚的。直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等介入小说研究才使其登上大雅之堂。正是由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小说受到西方文学理念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文章主要选择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文章将从中西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结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中西小说的起源

(一)中国小说起源于史传叙事

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模式、叙事技巧、创作方法都与编年体或纪传体的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这些古代的神话,最初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经过群众长期的艺术加工,日益丰富和系统化,成为小说的起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没有专门的集子加以记载和保存,古籍诸如《山海经》、《淮南子》之类,虽然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话,但大部分是原始面貌的残留,即使后人努力整合,能够复原的也只是神话内容,其文体形态却无法考知。并且由于孔子与老子创建的儒道两家学说弘扬理性精神,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使得神本思想黯然失色,新兴的人文思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使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所以说,史传是中国小说的起源是比较科学的。

(二)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

古希腊神话经过诗史、传奇,进而演变成小说。马克思曾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人的神话思维结构与神话意识,首先为罗马人全盘传承,后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挖掘和重视,又得到广泛传播。并且欧洲自原始社会跨进奴隶社会以后,宗教文化的中心地位伴随着神权统治一直维持到中世纪末,因此神话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各国的文学创作。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方面的内容。荷马史诗是近代欧洲史诗的典范,后来欧洲的许多作家都从这部史诗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取得素材。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在后来的悲剧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西方小说的产生。

二、中西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抒情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发展相对要晚一些。

首先是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史记》《汉书》等大多叙述故事或记录历史事件,没有小说应有的超越故事的寓意,没有创作主体的蓄意经营,没有完整的艺术逻辑,没有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及对引发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思考,所以还不能称其为小说。

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人志怪作品,如《世说新语》《搜神记》等,由于篇制短小,形象单薄,没有最后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为了把它区别于唐传奇以后的小说,人们通常称之为古小说。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传奇直接继承了六朝小说的传统,又接受史传文学的哺育,从而

有了巨大的发展。唐传奇虽有明显的志怪小说影响的痕迹,篇幅也不很长,但记事写人都比较细致,情节的发展,从头到尾,整个故事有始有终,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表现人物的感情,并且注入自己的思想,使读者读了,不但知道故事的内容,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某种人物的启迪。所以,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看,唐传奇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正式诞生。

宋代话本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开端。对小说的内容,表现手法等做了衔接和拓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三国志平话》、《金瓶梅词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等。

明清时期又演进成章回小说,并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著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等,其中又以《红楼梦》文学成就最高,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二)西方小说的发展历程

首先是史诗。公元前九世纪至八世纪出现的荷马史诗,在公元前六世纪正式写成文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重要作品。公元前一世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十一世纪《罗兰之歌》(法兰西史诗),十二世纪《熙德之歌》(西班牙史诗),十四世纪但丁的《神曲》,十五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从描写地府,扩展到地狱、炼狱和天堂,具有史诗传统中的宗教神圣性和口头叙事特点。

作为小说样式出现的最早文学作品是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迦丘的《十日谈》,在欧洲的小说史上开了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而这比中国的唐传奇要晚了500多年。《十日谈》问世以后,给欧洲后来的小说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后,意大利短篇小说风行,许多短篇小说家都继承薄迦丘的传统,写出了反映现实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拉伯雷所写的《巨人传》。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有成就的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唐?吉诃德一直是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典型。它的成功,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八世纪是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是一本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理查生的《帕美拉》是一部书信体的小说,这些小说,已不再是脱离现实的虚构的故事,都是从现实生活取材,以普通人为作品的主人公,小说语言一般是日常生活用语,情节结构注意集中和概括,重视艺术的真实性,塑造了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而且为后世提供用自传、日记体和书信体创作小说的成功经验。所有这些,标志着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到了十九世纪,小说获得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的名家名作,各种各样的小说杰作,层出不穷。

由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说中国古代小说起步比较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比诗歌等文体而言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大量出现其实比西方早得多。当西方最早的小说样式出现时,中国小说较成熟的样式――唐传奇已经异彩纷呈,当被西方公认为最早的现实主义形象――堂?吉诃德出现时的1605年,中国已经到了明代中叶,此时小说形象塑造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冯梦龙、金圣叹等人开始了小说点评,初步构建了古代小说理论的独特体系。

三、中西小说的结构特点比较

1、中国小说一般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西方小说则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

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比较有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发人深省。不管是长篇短篇,都要从头交待。一个人物,往往从籍贯、出身、年龄、品貌说起,有时甚至还要先述父母出身,再及本人。结尾则不但情节结束,还要说明主人公的

结局。

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的开头都非常讲究。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完整的艺术结构,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

2、中国小说得发展线索往往是单线式的,即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西方小说则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

从整体结构来看,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布局的目的,是把生活中复杂错综发生着的事件整理为头绪分明的线索以表现主题,要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并且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经常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这样能够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

西方小说结构布局与此不同,偏重于将生活中普遍的事加以组合,突出情节的吸引力,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对主题的思考与想象,作者喜欢将种种线索交错在一起。结构的手段不是使矛盾显明,而是使之隐蔽,读者必须各个发掘才能明白主题的全部内涵。

3、中国长篇小说结构既统筹全局,又有相对独立的部分,以独立存在构成完整的艺术体系。西方小说则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

例如,《水浒传》中,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等英雄人物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小红赠帕”之类的场景,都可以单独成篇。

而欧洲小说不按时间发展顺序安排情节,甚至完全颠倒了次序。被视为中间的,可能处于小说的结尾处;小说结束的部分,却正是事件的起因;而小说的开端,也许是事件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与后果。小说完全按自己的需要,颠倒事件的次序以突出最主要、最精彩、最吸引入的部分。欧洲小说的结构利用情节的吸引力,引发主题的张力。

以上三点差别,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中国早期小说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而基督教教义则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

2、与中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

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点有关。像卢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

3、二者起源不同。

前文有介绍过中西小说的起源,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史传,传是信史,不但详尽叙述一个人的一生业绩.还要历叙与之有关的材料及旁证参考。中国小说即使写人物的一个片段也必须交待他的一生,这也正是史传格局的影响。而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

通过以上几点的讨论,我们大致对中西小说进行了一个粗略的比较。小说的对比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我们只是对其中的几个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要想更深入了解中西小说之间的差别,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中西创世神话比较

一、引言

神话是人类蒙昧时代的童话,是人类文明最早一缕绮艳无比的曙光。反应了人类童年时期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和起点,人类各种精神活动:宗教、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等,都是从这里起步,构成人类学科异常壮丽的景观。虽然世界上的文化形态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神话都有十分相似的主题:世界起源、人类起源、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等。

我们无法知道神话起源的时代,它仿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性。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在任何原始部落中,即使没有文字,但图腾崇拜、原始巫术、祖先崇拜、神话传说都是相当繁盛的。在文献资料中,神话总是具有最悠久的历史,它简直是人类各种精神活动的起源,诸如文学、宗教、艺术等等,无不可以追溯至原始神话。倘若我们审视今天依旧在传衍的文化形态,就不难发现,这些文明无不是从原始神话走入现代文明。

如果从原始先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来探讨神话的起源,困惑,恐惧,崇拜是神话产生的心理根源,并且各种神话都有相似的发展历程。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神话传说和原始的基督教文化。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记载也是从神话传说开始,例如已知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卜辞中,触目皆是祭祀祖先之灵的繁琐方式,求助天神地祗赐福的虔诚特写。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殷周民族的起源,是当时史诗性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神话色彩。《诗经》开篇的《五帝本纪》,基本以神话传说为基础,构成了中华民族远古历史。由此可见,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最早的历史文献都是虚构的神话与历史的真实搅拌和在一起的混合物,这因为人类的祖先对历史的起源不怎么了解,他们只有凭借神话才能对那些令人迷惑不解的事物得到一种能自圆其说的解释。又由于最早的历史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人们要追溯的历史就只有那些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了,这些也是最容易流传和保存的了。不过如果从严谨的历史学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些自然算不得信史,但是如果要构筑远古时期文字未产生之前那段历史的话,除了依靠现代的考古学手段,也的依靠这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了。

二、中西神话中的“创世”

有关天地形成或起源一定时古人感到最困惑的事情吧,因而他们创造了很多的神话来试图圆满地给以解释。他们认为天地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载体,现有天地然后才有了万物。没有天地,自然也就没有了万物。关于创世神话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具有特色的创世神话。本文主要以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创世记》中五则神话的前三则:创世神话,伊甸园神话,挪亚方舟,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兄妹和女娲补天分别作对比研究。

(一)上帝造人与盘古开天辟地

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创世记》开篇便说上帝创造万物的事。上帝是《圣经》中唯一的神,也称为“神”。《创世记》中记载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花了六天时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有光之后,光被称为昼,暗被称为夜,这是第一天。第二天“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神称空气为天。”第三天,“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集处为海。”水陆就这样分开了,然后神又让地上生出青草和结了种子的菜蔬,还有结着果实的树木,让它们“各从其类”。第四天和第五天神分别造出了管理昼夜的太阳月亮和水里地上天中的活物。第六天就是神造人的日子了,“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出男女。”如此这样天地万物算是全部创造出来了,于是“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要提到的是犹太系基督教的安息日就来源于此。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有关天地开辟的传说恐怕要数盘古开天辟地了。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文献就是三国时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遗憾的是这本书已经佚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我们只能在后人转述的著作中见到它的影子。“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除此之外,以后的历代神话典籍中也颇有记载。托名梁朝任昉所撰的《述异记》在记述了盘古一系列开天辟地的事迹之后写到:“昉案: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这里“生物始于盘古”指的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身体的四肢五体化为天的四极和五岳,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血液成为江河,经络成为地理,须发化为满天繁星,肌肉化为肥沃的田地,皮毛化为草木,牙齿和骨头化为金石,声音化为雷霆,呼吸化为风云,汗水化为甘露,而他身上的无数小虫变化成了千千万万的人类。所以他也是人类的始祖。

上帝造人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都是人类祖先在蒙昧时期对天地起源,万物之始的思考。虽然都具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但是从客观上讲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这两个传说都秉着天地先生,而后万物,最后是万物之灵长———人类的诞生。所不同的是《圣经》中上帝创世只用了区区六天,而盘古开天辟地却用了几个“万八千年”。从两者所经历的时间来看,后者的传说更接近于近代关于地质年代的考证:天地形成与亿万年之前。而且《圣经》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沿袭至今,对基督教尤其是犹太系基督教影响甚大,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虽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并流传了千古,但是它并没有宗教色彩,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不大。

(二)亚当夏娃与伏羲、女娲兄妹

亚当和夏娃在西方的基督教史中,尤其是犹太教中,被视为人类的始祖。亚当是上帝创世时仿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的第一个人类,为男性,被上帝安置在伊甸园之中。上帝又见他独自一人没有伴侣,就将“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没有预见配偶帮助他。”于是上帝就让他熟睡,取他的一块肋骨造了一个女人,领到亚当面前。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亚当让女人做了他的妻子。在他们偷吃智慧之树的果实被被赶出伊甸园之后,给女人取名为夏娃,也就是众生之母。他们就在大地上繁衍生息,渐渐地,地上便充满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亚当夏娃也被西方尊为人类的祖先。

在中国也有与亚当夏娃类似的神话传说,即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由来已久。清朝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引《春秋世谱》: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这说明伏羲、女娲是兄妹关系。关于他们成婚的情况,唐朝李冗的《独异记》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而后闻名远古的伏羲氏族便这样形成了。

亚当夏娃虽然被西方尊为人类祖先,但其意义基本也就止于此了。而伏羲在古史系统中位列三皇之首,女娲在一些典籍的排列中也被列为三皇之一,他们二人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有关他们的记述在先秦典籍及以后的历史古籍中屡见不鲜。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总结各种古籍补写《史记》之《三皇本纪》,比较全面地勾画了伏羲的事迹、功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 "另外,伏羲传说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于儒家经典和诸子之书后,伏羲不仅被纳入了我国的古史系统,而且位居首席,是一位集始祖神和发明神于一身的中华人文始祖。与他同时代的

女娲与他是兄妹成婚,共同繁衍了人类。因而伏羲、女娲被尊为始祖,也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民族最早和最具广泛代表性的始祖。

(三)挪亚方舟和女娲补天

洪水是远古人民记忆中最深刻的大事件,大灾难。作为当时人们难以抵挡的大劫难,各民族的神话中常常把这劫难作为改天换地的转折,于是就有了借助于某种工具而留下幸存者,幸存者又继续造就人类的神话模式。

《创世纪》中的挪亚方舟便是遵从这个神话模式的一个典型。从上帝创世造人,将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他们在大地上生息繁衍了千百年后,人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于是神要降下大水,淹没世界。然后这个时候有一个叫挪亚的完人,与神同行,于是神就他建造了可以躲避这场灭绝之灾的方舟———挪亚方舟,带着其全家和天下的鸟兽各取一公一母避于舟上。后来神降的大水淹没了一切高地,也淹死了一切活物,只剩下挪亚方舟的人和动物活了下来。当洪水退却,人们和动物走出方舟,重新繁衍生息,当然这个时候的人都是神眼中洁净的人,世界也就被更新了。

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另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往古之时,天塌了,地陷了,到处是浩渺的大水,没有水的地方便是熊熊烈焰,猛兽恶禽袭击百姓。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而且凭人类本身无法消除这些灾难。于是超自然的女娲就出现了。“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于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女娲在补天的传说中所充当的角色类似于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所不同的是上帝是“灭世”,而女娲是“救世”。这一“灭”一“救”就体现了在不同的文化概念中,神在人心目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上帝先创造了人类,然后又企图毁灭人类,最后拯救人类的也是上帝,这与基督教教义中将上帝看作是唯一的,不可亵渎的,与之同在即可得永生的理念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西方人心目中的神有着神圣不可侵犯,一担拂了神意了便会招来灭顶之灾,可以说是畏神。而中国的女娲“救世”则与其明显不同。女娲是人类在面临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人类自身无法自救时,女娲是作为一个超自然力的代表出现,补天立极,使天地恢复正常,止住大水,杀死猛兽,彻底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使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而女娲在神话中是一个女性形象,历来中国女性都被颂为具有自我牺牲的美德,女娲在补天之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元神惧灭。女娲救世牺牲了自我,也没有像上帝那样要求人类必须服从她。或许中国的神比西方的神更具有人文关怀与自我牺牲的精神吧。

三、结语

以上是本文对西方《创世记》中五则神话中的前三则神话:创世神话,伊甸园神话,挪亚方舟,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兄妹和女娲补天分别作的对比研究。对神话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文字产生之前,没有文献资料记载的人类蒙昧时代的历史进行研究。因为正像古老的问题:世界上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人类困惑的是天地如何形成,人类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些的起点又是什么呢?时至科学发达的今天对这些问题也不能完全正确回答,因此借助那些从祖先开始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让我们能一窥真相的一角,这是研究神话的意义所在。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阅微草堂笔记》与《伊索寓言》之比较

中西方_文化_差异比较分析

第28卷 总第118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8,Su m No.118 2010年 第1期SC I ENCE?ECO NOMY?S OC I ET Y No.1,2010 【文化艺术】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雷兴长 (兰州商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兰州 700020) 摘 要: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是导致东方文化多元化与西方文化一元化生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建设和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中西方;多元文化;一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1-0173-04 The New Com para ti ve Theory of Ch i n ese and W estern“Culture” LE I Xing-chang (L anzhou Co mm ercial College,Institute of Econo m ic Research L anzhou,L 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D ifferent physical geography and cli m atic conditi ons led t o the the diversity of eastern culture and unitariness of western culture.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 estern cultural will p r omote the internati onalizati on and worl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east and the west;multi-cultural;unitary culture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国家、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发展历程不一,必然导致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样,不同的文化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能小视。目前,文化的地位日益上升,已经被认为是国家经济社会不断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这就更有必要探讨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的优势在哪里?西方文化的长处有哪些?这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老问题。 一、中西文化的环境差异 大自然对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培植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与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河流,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海洋。海洋无比广阔,是无法征服的,只能顺其势,利用海洋,欣赏海洋;河流相对狭窄,是有可能征服的,集中社会力量,利用人力,征服河流,利用河流,就成了中国古人的愿望和使命。 大自然决定着社会文化,生存的自然环境特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广阔的海洋成了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养育了西方人的自由个性、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创造力的文化基因;由于奔腾的河流成了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培育了中国文化的社稷为上、循规蹈矩、顺势而为的文化基因。海洋变化无常、无法驯服,滋生了西方人自由奔放的个性文化;海洋的一望无际、变化多端,给予了西方人想象力丰富的思想文化;海洋的深不可测、无穷无尽,培植了西方人不断探索的创新文化。河流的可征服、可利用,滋生了中国人善于凝聚力量的社会文化;河流的顺势而流、不破不泛,培植了中国人善解人意、循规蹈矩的行为文化;河流的水到渠成、可堵可导,培育了中国人无为而治、灵活机动的哲学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含义差异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的“文化”含义更多的是教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在汉语中,文化是一个词组。“文”是指文章、典籍,“化”是指教化、训化。用著名的文章、典籍教化、训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就成了“文化”这一词汇的基本含义。 收稿日期:2009-0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文化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项目———批准号08XZX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兴长(1959—),男,陕西武功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国际经济研究。 371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6114446.html,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黄幼岚. [2].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 《戏剧之家》.2014年8期.张冰. [3].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 《文教资料》.2015年7期.张华艳. [4].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4期.毕懿晴. [5].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芦红娟. [6].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 《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1期.马晖. [7].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5期.易小斌. [8].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潘利锋. [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张沁文. [10].中西文学比较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王晓丽.李云. 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即彼显我——从钱穆对西方文学的解读看其文学观.被引次数:1 作者:翁旻玥.文艺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2].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被引次数:1 作者:李玲.中国古代文学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6114446.html, [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诗经三译本比析. 作者:卫欣.英语语言文学天津财经大学2010(学位年度) [4].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被引次数:1 作者:江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南昌大学2010(学位年度) [5].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以中国第三次翻译中小说译序跋为例的研究. 作者:贾慧.英语语言文学西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当代文学中同性恋形象解析及作家创作心理探寻.被引次数:1 作者:王婧.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大学2008(学位年度) [7].同样渔夫异样情——中西渔夫形象之比较. 作者:陈婷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安徽大学2009(学位年度) [8].狂欢化视野下中西“重述神话”项目作品之比较.被引次数:2 作者:杨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西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9].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被引次数:3 作者:邵芳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10]跨艺术、跨文化的创作视野——论西西小说的文体创新. 作者:凌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山大学2006(学位年度) 三、中西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 童庆炳,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2]近代中西小说比较中的想象西方问题. 赵炎秋,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3]跨文化的环形旅行中西文学关系再思考. 李庆本,2013“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 [4]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批评术语的演变. 孟庆枢,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5]浅論民國學界的中西小說比较研究. 汪龍麟,2005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小说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凯瑟琳一死,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恨,是爱的异化”。在女作家心中,对立的爱和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斯克利夫对整个人类的憎恨来自他的爱。而“爱”,是“恨”的归附。因此,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爱的亨德雷自然会不满,我们不必要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报复: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亨德雷和林顿。佛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哈里顿成了亨德雷的牺牲品,伊莎贝拉成了林顿的牺牲品。只是因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终死去,仇恨已将他完全控制。当然,他也有爱,对凯瑟琳的爱。彼此相爱的没能在一起。爱与恨之间,有时那样遥远,有时却又那样接近。在爱与恨的选择中,希斯克利夫不是个悲剧,无法想像,当他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凯瑟琳的向往时,他是多么得痛苦。但最后的他是幸福的——当他笑着死去时——他也应该由恨而得到了解脱。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伦理性与宗教性(一) 1【单选题】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 A埃及文明 B伊斯兰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单选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 A政治的 B审美的 C伦理的 D宗教的 3【判断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4【判断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伦理性与宗教性(二) 1【单选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 A地域联结 B等级秩序 C信仰对象 D经济阶层 2【单选题】(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A尼采 B黑格尔 C康德 D歌德 3【判断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4【判断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C)? A阶级性与整体性 B阶级性与独立性 C合群性与整体性 D合群性与独立性 2【单选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思想 D伊斯兰教 3【单选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 A超越死亡 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 C寻找希望 D提供帮助 4【判断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 A神曲

D荷马史诗 2【单选题】(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单选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 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 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 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 4【判断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伦理性与宗教性(五) 1【单选题】(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A萨特 B海德格尔 C胡塞尔 D德里达 2【单选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尼采 3【单选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 A尼采自己 B教皇 C马丁·路德 D耶稣 4【判断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 1【单选题】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 A礼 B法 C合 D分 2【单选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 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3【单选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 A诗 B书 C礼 D乐 4【判断题】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朱受川国际软件学院 200732580289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湘西凤凰——这也正是他的小说《边城》的故事发生的地方。故事中的湘西处处体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一种远离了现代工业文明,遗世独立的保守着故有的生活韵律的原生态的美,满溢了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地方风俗人情,也深深的蕴含着作者对这篇土地的眷恋流连。 哈代,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文坛巨匠。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地区——多塞特郡,多切斯特。而他的小说也常常以他所生长和生活的英国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笔下的英国西南部农村是幽雅的——正如他在1874年出版的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的书名中说得那样,而小说中的威塞克斯(Wessex)也几乎成了静谧而浪漫的田园牧歌生活的代名词。 沈从文和哈代都是以自己的故乡为小说中的生活场景、叙述空间的。沈从文与哈代都深深挚爱着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但两人又有所不同。哈代用英国南部的故乡多赛特郡为原型,创造出一个“威塞克斯”地区,而沈从文的湘西虽真实地存在于中国南部,但小说中的世界与当时湘西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小说中的湘西是生成于沈从文理念之中,经过他的笔加以理想化的世界。湘西世界与威塞克斯世界虽然出于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小说家之手,远隔万水千山,但只要我们细心体察,不难发现它们在内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他们描写的世界,都是原始、封闭、神秘的世界;他们的表现手法,都善于从寓意深刻的意象中,显示浓郁的抒情风格。 在创作悲剧的过程中,两位作家都对悲剧生成的原因作了思考(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并对悲剧生成的根源进行挖掘和作出批判。虽然他们都从道德的观念来解释历史,评价现实,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批判力度和批判精神的彻底程度也不同——这一方面,沈从文远逊哈代。 沈从文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思索是严肃认真的,但由于其本身思想的局限性,他单纯地用道德的价值尺度和自发的朴素情感将田园生活与现代文明作对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文明的侵入,使道德沦落——这是故事中湘西的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沈从文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生花妙笔,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湘西。这种以理想批判现实的方式,固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使人在这种对比中看到现实的丑恶,但终究因其曲折隐晦而缺乏力度。其次,由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他的人性本善的道德观念,使他的小说也显得特别的“仁慈”,对于丑恶的事物,都尽力回避。他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即使写到丑恶的事物,也是轻描淡写,调侃多于讽刺,极少用挖苦的语气强烈的批判——他的作品不像绝大多数中国现代悲剧作品那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启蒙特色,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致力于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性,探索救国救民救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希望通过艺术力量来唤醒和推动人们参与民族独立、民主解放的社会实践。他的悲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是人与世界之间,个体与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6114446.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 “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浅谈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 (

浅谈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 “灵感’’说之比较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构思活动;神思;灵感 [论文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为杰出的著作,他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神思”这一理论范畴,对文于学创作的构思活动进行了极为精辟的把握。而在此之前遥远西方的古希腊,柏拉图师徒同样有过关于类似概念的精彩论述,这便是其关于文艺创作的“灵感”说。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经典学说的理论内涵的分析和比较,做出对于东西方文学、艺术构思活动的一些理解,这一分析对于探索中西关学对话也能够有所启发。 一、关于刘姆的“神思”说 刘舰的《文心雕龙》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为杰出的重要著作,这部宏博精深的巨制,以它的体大虑周而笼罩群言。其体系之严谨,结构之填密,组织之庞大,都堪称千年绝响。《文心雕龙》恰如一部蕴藏极富的宝山,使后人为之神往,以致“龙学”终于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文学雕龙》主要探讨为文之用心,即写作的原则与规律,同时包括具体的方法。创作的构思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刘姆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文心雕龙》专门设了《神思》一篇,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并将其作为下部之首。所以也可以认为,《神思》篇是其文学创作论的总纲。 中国人传统的散点的、突发的和妙手偶得式的思维,导致中国古人在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只是突发的、顿悟式的只言片语。而《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实在是一部难得的著作。笔者从“神思”说这一论题人手,比较柏拉图关于文艺创作的“灵感”说,做出一些理解。关于这两种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它们都是东西方古典艺术范围内对于文学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构思方面的阐发,因此我们可以基于这一共同的论域,做一点思考。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阔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类。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味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健;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健将塞,则神有遗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怪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取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神思》 这段论述以“想象”这一精神活动为中心,论述了“神思”的定义、特征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以及“神思”的培养等。在刘鳃看来,“神思”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能力:“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紧接着刘棍论述了想象在创作上反映的效果,即想象孕育出了种种“意象”,作者据以创作,于是吟咏当中,将如吐纳声气似的发放珠玉般的韵调;而在读者眼前,又会呈现风云那样的茂盛辞采。刘招进一步探讨了这

中西文学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之文学 诗歌比较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 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劳者歌其事”“诗缘情”“愤怒出诗人”“诗言志”抒情小诗居多弱化叙事重表现论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叙事文学诗化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田园诗 1.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2.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改变,锡德尼《阿卡迪亚》、斯宾塞《牧人月历》 19C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露西》拜伦雪莱济慈 3.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人大多是中小地主知识分子中较为软弱的一群。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4.不同: 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

12.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第十二讲中西小说比较研究(2学时) 教学重点:中西小说美学精神的差异极其成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 一、政治、经济背景 (一)经济背景 小说是一种市民文学,在其产生伊始,便具有浓厚的平民气质,而这种平民气质又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分不开。中国小说的兴起始于城市经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一种满足市民阶层世俗要求的通俗小说样式形成了。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唐传奇。 在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同样反映了特定经济类型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明,就是一种商业文明。商业的发达和城邦的林业是平民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产生了与之相协调的文学形式,史诗与戏剧就是典型例证。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史诗和戏剧对于小说的产生影响巨大,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西方小说的题材、结构和叙述方法等。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诞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兴起的时期。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表现的非常聪明机智,显然,小说是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同时出现的。 (二)政治背景 中国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是唐传奇,这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体现在文化上,就是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此,外来文化在唐代也找到了自由伸展的空间。这种较为开明的政策和文化观使得各种类型的文艺可以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彼此交融,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形成。除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大大推进了小说创作。行卷。 西方:骑士小说-中世纪政治的产物;人文主义小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启蒙小说-启蒙思想。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可以将《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吗?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 相同点: ①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②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并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③从对男女主人公死后的反响来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长辈后悔不迭的举动。《孔雀东南飞》写双方家长求合葬,满足男女主人公生不能相随,死亦要相伴的愿望,而他们自己,可以推想将要在漫长的孤苦岁月中独自咀嚼丧失亲人的悲痛;《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写出了两大家族的长辈后悔自责,并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好。而且还在维洛那城为这一对青年男女塑像,让他们的友爱永远照耀维洛那城。应该说,两篇课文写到的双方家长本质上也是善良的,并不是生性邪恶。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使得他们顽固地逼迫自己的亲人,在这样的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受害者。 不同点: ①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孔雀东南飞》塑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主要还是平民的形象,作为平民的家庭妇女和作为平民的衙门差吏。平民首先关心的是在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他们好象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不会像精卫一样要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在他们的心目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那使两心相悦的爱情,而狭隘的家族私利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则显得荒唐可笑、丑陋卑劣。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他们也毁灭得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 ②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

泛雅最新答案-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高旭东

哪一项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 A、 含蓄 B、 淡远 C、 阳刚 D、 空灵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中国思维偏向》的作者是? A、 鲁迅 B、 林语堂 C、 郭沫若 D、 张岱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尼采在以下哪部著作中提出日神酒神精神问题? A、 《悲剧的诞生》 B、 《权力意志》 C、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D、 《偶像的黄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哪一项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A、 分析 B、 整体 C、 综合 1

直觉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D 1 以下关于佛教说法错误的是? A、 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B、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 它在西汉时传入中国。 D、 它是佛陀的教育。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位心理学家认为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想象?A、 弗洛姆 B、 荣格 C、 弗洛伊德 D、 华生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理与审美。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中国文化石以宗教为根本的文化。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 A、 宗教和审美 B、 伦理和宗教 C、 伦理和审美 D、 理性和伦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地球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7 武则天在上位后排斥道教,推崇佛教。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 A、 进取性 B、 攻击性 C、 安宁性 D、 冒险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老子》的文本中体现了对女性文化的崇拜。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 以“威武不能屈”为大丈夫标准的是以下哪位?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自谁之后西方哲学就分裂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A、 笛卡尔 B、 3

浅谈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 -----从中国文学的特点出发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班级:0912082 前言: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包含着各个方面,提到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一定是跨越了整个文化文学发展历程的差异,其中包含着时间的跨度,本文就从中国文学的特点出发,浅谈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 一、中国文学的特点 1.中国文学以“诗”为主体,以“意境”为艺术追求,是在主观情感在客观环境的引发下创作的,其内容大都含蓄多义并具有教化意义。包括散文小说戏曲曲艺似乎都追求一种“诗”的风格,如《红楼梦》、《西厢记》等,虽为小说却以诗词贯穿。 2.中国文化文学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为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成为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征。 3.独特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中西文化文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差异 1.就题材方面而言,中国文学从发展之初以抒情为主,例如《诗经》、词赋等,叙事写实则出现在古典文学的末期。而西方文学在最初的古希腊时期却产生了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印度也产生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大史诗。中国的小说戏剧发展更推到了明代,仍充盈着浓厚的抒情气息,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 2.从创作方法上讲,中国文学重在写意而非写实,如古典诗歌中的山

川游记、凭吊古迹的题材,可以成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是在众多的诗歌中,往往是代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艺术手法,虚化眼前所见的景象,从而借景抒情使情景交融。反观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悲剧到《神曲》,以及后来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虽是以虚构的情景却真实的写出了宗教、人神。 3.就思想而言,首先,从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了解到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无论是古典神话还是中世纪的宗教,都令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的地位,与神的关系等。相比而言,中国文学则很少体现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宗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什么地位。西方的诱惑,谴罚,拯救等观念并不存于中国。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中国文学中人物冲突则是人伦的。由此,也可以解释中国文学似乎重于抒情,西方文学则强于想象,运用思想。中国古典文学长于短篇抒情诗和小品文,文学批评则散漫而无系统,戏剧的创造也比西方迟了几乎两千年,这也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其次,中国的文学文化的发展可谓是一脉相承,犹如一座肃穆沉静的山,万变不离其宗,很早就建立起了比较成熟封建的伦理道德进行约束。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却像是一条澎湃激荡的河,多变、否定,在古希腊时期尚未有的廉耻之分,西方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宗教或神话的,其主题,则凸显人与神的冲突。 4.在我国文学发展中,民间文学总是与正宗文学并驾齐驱,成为推动正宗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强大潮流。如《诗经》中的“风”,基本上是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