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一、填空题

1、高尔基的笔名意义:巨大的痛苦

2、高尔基的自传性三部曲:1.《童年》 2.《在人间》 3.《我的大学》

3、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里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

4、海明威的作品:《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5、作家劳伦斯的作品《虹》在整体的框架上套用了《圣经》模式。

6、外国文学作品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

7、“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出自作家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批评家《荒原》。

二、名词解释:

1、音乐小说:小说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的成功典范。《约翰.克利朵夫》小说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有序曲、发展、高潮、结尾,即少年、反抗、悲歌和复兴,气势浑然一体。

2、硬汉形象:海明威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硬汉形象,这些硬汉通常是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精力充沛,面对痛苦和死亡无所畏惧,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进行殊死搏斗中从不丧失人的尊严和勇气,为了荣誉而奋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表现出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优雅风度。他们身上都有着海明威自己的影子,寄寓着作者的同情和理想。

3、现代文学主题: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文学)一般是指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它具体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现象和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当时,文学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些传统作家已将一只脚迈进了现代主义的大门,另外一些标新立异的作家却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学的影响。二十世纪初至这一世纪二十年代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全盛时期。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明显增多。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特征是: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形成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重于创造、工于形式;

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4、迷惘的一代: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来,“迷惘的一代”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并非文学实体,无组织,无纲领,却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是海明威创作的显著特征。代表作品如《老人与海》。

5、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曼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善于透过事物表象来展现内在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心理体验,展现内在生命冲动。它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实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叛,其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家是美国的尤金.奥尼尔,代表作品《毛猿》。

6、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

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着力于表现人内心真实,特别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方法,语言、文体、标点等方面均有很大创新。英国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是其杰出代表,法国的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英国女作家伍尔夫也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墙上的斑点》。

三、简答题:

(一)、《虹》的艺术特色:1、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的复合式叙述。作者在小说中以极大的热情把笔墨倾注于人物的心态情绪或感情流程,以至在相当多的地方外部世界仿佛成了背景式的陪衬,从而强化了小说在心理开掘上的力度。有限的外部现实方面的描写保证了小说情节的必要的、传统式的连贯性和“能见度”,同时丰富的内在心理世界的描写使小说更具有了后来的现代小说的特征。2、在传统的“全知全能”式的作者叙述中注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的意象呈现。劳伦斯既想挣脱传统的束缚,又总是在传统的制约下展开内心独白、意识流动等现代式的描写。3、在传统式常规叙述中包含了非小说的成分。劳伦斯常常在叙述情节、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切入许多诗歌意象和论文式分析,从而使常规式叙述出现了质的变异。

(二)、《荒原》的艺术特色:《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奇地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长诗跨越时空界限,古今熔为一炉。长诗时间无前后,空间无界限,各类人物混杂其中,共同表现主题。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断等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贴在一起,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诗人用这些片断支撑起他的断壁残垣,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2、采用了丰富复杂的象征。艾略特的象征有他的独特性,这便是他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首诗涉及东西方56部作品,35个作家,6种语言。艾略特认为,我们的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复杂,它在一个敏感的心灵上必然会引起广泛复杂的反应。诗中一些基本的意象在不同的层面上还具有不同的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水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又是由繁殖神崇拜引伸而来的、以性欲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的象征。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解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之水”。这种象征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欲望忌太滥,否则同样会溺毙生命。3、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艾略特常用异常怪诞的意象来表现惊世骇俗的主题。如“太阳的鞭打”、“白骨碰白骨的声音”、“老鼠拖着粘湿的肚皮”、“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意象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使读者震惊的是那句:“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被战争、死亡、残酷扭曲了的意象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然而这一切又非常真切。在语言的使用上,《荒原》里有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和外国话。诗中既有像“这年头人得小心啊”这样的大白话,又有仿制莎士比亚等古代艺术大师的古奥英语。

(三)、海明威创作的艺术风格:海明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主要体现在:1、“迷惘”的主题。贯穿了他所有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此外,即使是不屈的桑提亚哥,作者也表现了他必然以失败告终的命运。2、“硬汉”形象。海明威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硬汉形象,这些硬汉通常是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精力充沛,面对痛苦和死亡无所畏惧,在同

充满敌意的世界进行殊死搏斗中从不丧失人的尊严和勇气,为了荣誉而奋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表现出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优雅风度。他们身上都有着海明威自己的影子,寄寓着作者的同情和理想。3、“冰山”风格。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总是试图以冰山的原则来从事写作”,他重视思想对于形象的意义,从不过分描写,尽量给读者留下阅读空间,他总是尽力删去没有必要向读者传达的一切事情。他是一个手拿板斧的文学巨匠,“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通过疏疏落落,经受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海明威的这种清新、简约、含蓄而又回味无穷的文体风格曾“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海明威喜欢用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或日常用语,他厌恶“大字眼”,摒弃空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注意语言的韵味和潜台词。

(四)、如何理解《荒原》的晦涩难懂《荒原》的晦涩难懂是可以理解的:1、这是时代决定的。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伦敦坍塌了,巴黎毁灭了,美国变形了,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发现不了。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在这一片神秘莫测的荒漠面前,人们什么也不能理解。2、《荒原》难懂的原因还在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即直觉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艾略特是柏格森的崇拜者,曾听过柏格森的课。柏格森认为,理智是不可靠的,只有直觉的方式才是绝对的、内在的,才能把握生命的本源。因此,对于文学作品并不总是可以依据理智来理解。桑塔亚那的哲学思想对艾略特影响极大。桑塔亚那认为,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对象并不是一个东西,它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概念的中介认识客体的过程。由于中介的歪曲,人的认识不仅有可能产生错误,而且根本不可能获得客体的真相,因此,世界根本就是不可认识的,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的文学自然也就不可理解了。3、艾略特的文艺观也决定了他的创作的难以理解。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将诗看成一种象征。他说:“一首诗实际意味着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意义不过是扔给读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与此同时,诗却以更为具体和更加无意识的方式悄然影响读者。”在艾略特看来,诗中的意义不过是一个骗局,而当人们不理解这一骗局时,自然是以某种无意识的方式理解了诗;反之,当人们自以为把握了诗的意义时,也就是误入圈套而不自知的时候。

五、什么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 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 先驱代表画家: 荷兰人凡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挪威人蒙克爱德华爱德华蒙克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 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其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

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 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个重要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2,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3,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

六、《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是海勒的力作,也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品。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内幕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无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在这个荒诞世界里,到处是一片混乱与疯狂的景象,人欲横流,价值颠倒,道德沦丧,疯人受勋,坏人当道,正义与理性受到无情的嘲弄,人们生活于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环境之中,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正义战争”的障眼法下进行的。在小说所展示的战争、性、军事混乱、黑市生意、人人相残等疯狂场景的背后,实质上也即许多西方人眼中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个机械化、制度化、黑白颠倒了的异化世界。而面临这样的荒诞世界,作者通过小说中众多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在荒诞环境中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

《第二十二条军规》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尤索林是一个降了级的上尉投弹手,一心一意想逃脱这邪恶与荒诞的所在,每当他完成飞行任务,庆幸自己可以复员回国之际,却惊恐地发现规定的飞行次数又增加了。在这朝不保夕、无休无止的作战飞行中,他和其他战士一样变得疯疯傻傻,自暴自弃。他发现自己面临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对此深感不安。不断发生的飞机坠毁和被击落的事件令他心惊胆战,每次轮到他外出轰炸,他总是急急忙忙地乱投一气便逃回基地。只要一想到掩盖在“正义战争”背后的丑恶黑暗的现实,他就如坐针毡,惊恐万状。战友斯诺登的惨死更给了他最直接的血的教训,他开始意识到人的存在是神圣而庄严的,人在这个世界中必须保持个人生存的权利。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嘲笑与辱骂,选择了逃亡之路,在种种努力均告失败之后,最后逃到了理想中的和平圣地瑞典。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所描写的世界是荒诞和混乱的,但它给读者的印象却如此地真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物是这般地痴愚可笑,但又使人觉得个个栩栩如生。它的总体内涵耐人寻味。作者描绘这令人痛苦和迷惘的荒诞世界,暴露“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意在抨击、揶揄恶梦般的社会现实。

小说撕下了“正义、真理、自由、博爱、荣誉、爱国”等口号的欺骗性面纱,揭露了战争荒谬的实质。在官僚军事集团的统治下,根本就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之分,战争成了一些“体面人物”升官发财的手段。这些人利用战争制造混乱,满足自我在社会上和金钱上的欲望,为求飞黄腾达,置他人生命于不顾。这支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卡思卡特上校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个有勇气的人,不管有什么轰炸任务,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他的部下去执行”。他公开声称:“我对损失人和飞机根本无所谓。”为了想当将军,他千方百计地欺世盗名,甚至要随军牧师通过宗教途径为自己涂脂抹粉,把他的照片登在《周末邮报》上以制造舆论。他认为,若要“取得最有效的成就”,就非得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可,为此他不断地提高自己部下的飞行次数,从四十次一直提高到七、八十次,而为了突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才能,他甚至想到可以提高到一百、三百次。书中的佩克姆也“是一个恶劣的家伙”,“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别人的缺点相当敏感,而对自己的缺点则熟视无睹。他发现别人都荒谬可笑,唯独他是例外”。为了哗众取宠,表达“爱国”之心,

他发出命令,要求所有地中海战区军营中的帐篷统统并排搭起,帐篷的门要朝国内华盛顿纪念碑方向,而且还要有气派。而德里德尔将军根本不买他的帐,他认为这种做法完全是胡扯蛋,二人为此打了一场官司。他们作为前线指挥官却常常为一些区区小事互相纠缠不清,在精神上骚扰对手,甚至在电话中互相捣鬼,“冥思苦想”地玩弄种种无聊的游戏,其堕落之甚可见一斑。谢司科普夫少尉原是一个预备军官训练队的毕业生,战争爆发使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军官制服”。他是一个野心勃勃、一本正经的军官,总是铁板着脸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一心渴望自己的部下能在检阅中赢得第一名,为他脸上贴金,为此他煞费苦心,不厌其烦地操练士兵,还异想天开地设想请一位在金属商店里工作的朋友把镍合金的钉子敲进每个士兵的股骨,用几根三寸长的钢丝把钉子和手腕连接起来,以此来控制士兵手臂摆动的幅度。就是这样一个近于白痴的野心家后来却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从少尉晋升到中尉最后还爬上了将军、司令的宝座。另一位中队指挥官梅杰·梅杰少校的军衔是因为一台电脑出了故障而莫名其妙地获得的。他升任中队长后,既不愿干事也不愿负责,甚至根本不愿意与人接触,他最后躲进了丛林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隐士”。而与他性格相反的情报官布莱克中尉因为嫉妒他的官职,竟然在背后宣布他是共产党人。布莱克在中队大搞“忠诚宣誓活动”,使中队的士兵受尽威胁、侮辱和折磨,而他却因此“欣喜若狂”。《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揭示了在官僚军事集团统治下,无辜的人们处于被异己力量所支配、吞噬,传统道德准则被视为异端,整个社会黑白颠倒甚至出现了生死错位的可悲场景。军规作为官僚统治集团的金科玉律,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作者在小说的扉页上明确地告知,它只是一个圈套而已。但它却又是一个无法规避的圈套。这项抽象的不成文的军规,可以看作是官僚专制意志的一种体现,是套在一切弱者身上的枷锁。从现实世界看,它或许是荒谬的,不真实的。但它确确实实是一种象征着统治世界的疯狂力量。要说清它的具体内容当然是白费劲,但它处处存在,处处施展威力。在军队中,根据军规,任何人都得无条件地执行上司的命令。没有人敢对卡思卡特上校无限制提高飞行次数提出抗争就是慑于这军规的“威力”;尤索林想以健康原因回国,而军医丹尼卡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可以停飞回国,但同时又规定,任何想停飞回国的人必须自己提出申请,而提出申请的人都不可能是疯子,因此他不可能回国。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一副无法挣脱的枷锁,一个圈套。所有底层的人们在它的制约下就如小虫撞上了蜘蛛网,无可奈何又无法脱身,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而且这项军规的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皮亚诺扎岛。当尤索林在罗马看到那些妓女被美军赶出寓所而感到大惑不解时,他问那个奄奄一息的老太婆:“那他们凭什么这么做呢?”“第二十二条军规”,她回答。尤索林惊呆了,“他感到自己整个身体都哆嗦起来”,那个老太婆又毫不含糊地告诉他:“第二十二条军规说他们有权为所欲为,我们不能阻拦他们。”这恐怕是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好的注释了。而且,一旦你陷入这条军规的陷阱时,一切想投诉、想反驳,想抗争的行为都是徒劳的,甚至连生死都无法说清。尤索林帐篷里的小战士还未到队部报到已死于空战。尽管人们都知道他早已不在人世,但自上至下谁也不承认他的死亡。相反,军医丹尼卡为了冒领飞行津贴,挂名于麦克沃斯的飞机上,当麦克沃斯自杀毁机后,丹尼卡的名字也被从队部的花名册中勾去。虽然他活生生地生活在军营中,但“证明他阵亡的材料却像虫卵一样迅速繁殖,而且无可争辩地相互证实”。他回去求助,辩解自己的困境但却无济于事。于是,他最后“就像一个到处出现的幽灵”,连自己也确信已经死了。在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荒诞世界里,人们都似乎变成了没有人性的东西,作战队伍暮气沉沉,士气低落。士兵中有的酗酒闹事,有的想开小差,更多的则是醉生梦死,浑浑噩噩,找妓女胡混,互相敌视,驾了飞机作超低空飞行以吓唬同事,冒险解闷。有的拿了45毫米口径的子弹打田鼠,看到血肉飞溅的小尸体而感到十分满足。总之,在官僚军事专制统治下,皮亚诺扎岛几乎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疯人院,多数人在此丧失了人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于是,在这样一个颠颠倒倒的荒诞世界里,人们应该作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就成了

读者所关心的问题。海勒的看法是,在荒诞世界中,好人的命运不是逃亡便是死亡。他以尤索林这个人物形象地表达了这种观点。尤索林是皮亚诺扎岛上难得的“清醒者”,但他只是一个无法抗拒非正义的小人物,也不试图改变他所轻蔑的社会,他采取了一系列的“逃避”、“不介入”或称“反叛”的行为,是因为不愿意死于非命,也不愿丧失了自我的道德原则和正义感,与丑恶的现实同流合污。他曾求诸于法律与秩序,但他失败了,因为法律与秩序是站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边的。他接着又求诸于人道却同样惨遭失败,那个奈特雷的妓女恩将仇报,执意要杀死他。同样,他想求诸于理想主义与逻辑,也一样失败,因为这些东西在荒诞世界中毫无意义。在四处碰壁之后,尤索林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逃亡。应该说,他的这种选择是明智的。虽然表面看来,尤索林避死求生的行为并不光彩,但实质上他却是一个被颠倒了的英雄,他不仅不是道德上精神上的死亡者,而且还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具道德震撼力的一个形象。他的这种选择可以说是海勒对荒诞世界的价值和社会行为之否定的一种体现。也因此,作者在写他最后逃往瑞典之前还不避艰难,千方百计地寻找奈特雷妓女的妹妹,想救她出火海。事实上,在尤索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自由选择、勇敢生存的原则。

《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在思想意义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艺术成就也令人瞩目,突出地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特征。

1、它具有独特的戏剧性结构,全书写了四十多个人物,这种被称为“人像展览式”的描写手法最能反映广阔的生活画面,构成一个喧闹的荒诞世界。

2、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有些事件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人物的观点加以反复阐述,粗读时给人重复、拖沓的感觉,但细读之下却感到十分巧妙,互为补充,同时又是人物性格塑造的有力手段。如斯诺登的死,虽然发生在小说开局之前,书中四处提及,每一次都透露更多的信息,这样既为情节铺设了悬念,又不时地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且还与全书的荒诞氛围互相呼应。

3、小说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和反讽式的语言来反映这个恶毒世界。它那些合乎逻辑或不合逻辑的细节使读者在荒谬中看到严肃,在不可能中看到可能,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既给读者以忧虑和恐惧而又不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也即一种“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形式。尤索林一丝不挂地站在那儿受勋、丹尼卡医生变成一个“活死人”、一些飞行员在弃机逃生时发现他们的救生衣不会膨胀,原因是迈洛把里面的二氧化碳胶囊偷去制造冰淇淋苏打等情节给人以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但转眼间又体会出其愤世嫉俗的深层含义,令人伤心和悲痛。

由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成功,今天,“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词的涵义已远远超出原来小说的范围,它已经成了一个代名词而正式进入美国的日常用语。

四、论述题:

一、你如何理解《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形象。桑地亚哥是“硬汉”形象系列中最具光彩最富意义的一个。他热爱大海,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年岁虽高,但雄心不改,坚毅乐观,顽强坦诚,他的人格力量是人类奋斗精神的象征。桑地亚哥是“硬汉子”性格的化身。他的思想和行为,象征了海明威所理解的人的力量、尊严、勇气和精神。首先桑地亚哥身上体现出了一般“硬汉子”所共有的勇敢、顽强,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特点,他苍老却不衰弱,屡遭失败却不气馁,一次次向命运挑战。在远航捕鱼中,他先与马林鱼交手,接着又与抢食马林鱼的大鲨鱼进行殊死搏斗。最终他失败了,但在睡梦中仍”梦见狮子“,体现了他不懈的追求,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二、分析《静静的顿河》中葛里高里形象:格力高里是中农“哥萨克”的独特代表,“哥萨克”源于突厥语,是“自由人”之意,泛指15-17世纪从农奴制压迫下逃亡出来的,迁移到边远各地的农奴、仆从、市民。南方顿河两岸的大草原是这些“自由人”聚居的地方之一,是俄罗斯民族中一个特殊群体,热爱劳动,崇尚自由,粗犷善战的特质。在沙皇的愚民政策下,哥萨克阶层保留了许多中世纪的生活习惯。葛利高里受到哥萨克落后的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他勇敢善良,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富有同情心,三又盲目崇拜军人荣誉,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治权高于一切。他爱阿克西妮亚,对妻子也十分愧疚。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都发生过冲突,葛利高里的矛盾痛苦是显然与他所属那个特定群体不可分开的。他是最早的觉醒者,又是最晚的归来者。葛利高里爱好思想,勤于探索,他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真理,葛利高里堕入匪帮,是历史悲剧在葛利高里身上的体现,是国内战争中哥萨克悲剧性曲折道路的延伸和深化,而这种历史的悲剧性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的。他毅然脱离匪帮,不仅是他对苏维埃政权认识上的深化,而且也同样具有历史必然性。走向苏维埃政权,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以葛利高里为代表的广大劳动哥萨克的必然归宿。不管葛利高里走过什么样的曲折道路,不敢他为此付出什么样的沉重代价,他是一定会走向这个历史的必然归宿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葛利高里形象最能征服读者的“人的魅力”在于他在动荡年代真诚地寻求正确的哥萨克道路而同时陷入不正确的选择的悲剧。在这点上,葛利高里形象的意义扩大了,与20世纪世界文学中探索真理、选择人生道路的人物形象是相通的。

三、论述《尤利西斯》的艺术特色

1、为了逼真地再现都柏林的生活气氛,作者在细节描写上不厌其烦。都柏林这座城市每时每刻的变动,这里芸芸众生的生活作品都极其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乔伊斯创作《尤利西斯》的重要材料包括1904年6月16日出版的都柏林报纸和一张都柏林地图,都柏林的城市布局、街道、商店、展览馆、报纸、书店、铜像、修道院、当天法院正在审判的案件、书摊上正在出售的书刊、人们常常哼起的歌曲,等等,都被作者以极严格的写实手法描写出来。乔伊斯几乎在小说的每一章中都不厌其烦地提到人物经过的街道,就是为了制造逼真的生活氛围,这样的描写令读者如身临其境。其中的许多人物和场景很少在后面重新出现,这是与传统不同之处,但生活却以它前所未有的原生的形态出现在小说中。这里的人物、事件都普普通通,全无传统小说里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物的活动就像漂在水面上的一片片木屑,本身没有方向,没有目的,事件也只是一连串在时间上先后承续却很少逻辑联系的日常生活的碎片。

2、《尤利西斯》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不同,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点已由外部彻底转向了内部,即人物的意识,但是人物的意识流决不是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封闭的。一方面,人物过去的全部经历,他们彼时彼地的许多感受都零乱地、时浮时现地出现在“此时”的意识流中,细心的研究者甚至不难把它们从中“清理”出来;另一方面,引发出那如缕不绝的意识之流的不是别的,而恰恰是眼前的外部世界。同时,这种意识流又与传统小说中条理化、逻辑化、井然有序的内心历程显然有别。小说所追踪的是人物意识活动的原始状态,他们的意识流动飘忽不定,不受时间、空间和逻辑的制约;这种表面的紊乱其实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本来状况。这既反映了在现代心理学成就启发下人们对自身意识活动的更深入的认识,在文学上也是对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一个重要突破。总之,在《尤利西斯》中,人物的意识流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人物内在特征的外化,在跳跃性、随意性之中,处处显露出人物过去的经历、教养和气质。具体地说,布卢姆的意识流总是带着务实的色彩,斯蒂芬的意识流常常引经据典,既有哲理性,又有诗歌的形象性,莫莉的意识流则更生活化,更多鲜艳的色彩,更多花草,她生性坦荡,少有顾忌。

3、在传统小说中,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与此相反,在《尤利西斯》中作家好像“退出”了小说,人物仿佛越过了作家而“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乔伊斯大量地、成功地运用了直

接引语,它抹去了小说叙述人存在的一切痕迹,好像人物的内心语言未经任何中介而直接外显。同时,它没有引述句和引号,这样小说中的意识叙述和行为叙述就融为一体,从而使“故事”和人物的意识活动之间无间断,更为逼真。4、《尤利西斯》运用了多种文体和语言。写报社里的片段,就摹拟报纸标题的写法;描绘学术讨论,就采用呆板、迂腐的文体;最突出的是写产院的一章,作者顺次模仿了从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各个阶段的英语文体和风格,他模拟了班扬、笛福、斯泰恩、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史上二十多个散文大师的文体和风格,以及二十世纪初期的新闻体及科学论文文体,越到后面越通俗,作者意在用英国散文文体的发展来象征婴儿从胚胎到分娩的各个阶段。作品的语言是个难题,其中除了英语外,还用了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梵文等多种文字,并掺杂了不少方言、俚语,作者想以此来创造一种真实的生活和文化气氛。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填空题 1.这部作品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行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品的名字是《——》。 2.长篇小说《V》的作者是——。 3.英国大涛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所处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土比亚和歌德相提井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请写出这三位作家所属的国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4.约翰·巴斯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式改写,这部小说是《——》。 5.T.S.艾略特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一一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6.智利大诗人——称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7.《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 1.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 A.《尤利西斯》 B.《鼠疫》 C.《静静的顿河》 D.《魔山》 2.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 ) A.萨特B.罗曼·罗兰 C.娜塔莉·萨洛特 D.海德戈尔 3.余琛、崔朋,阿尔贝,这些人物属于下列哪部作品( ) A.《母亲》B.《交叉小径的花园》C.《阿莱夫》D.《约翰·克利斯朵夫》 4.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曾经被定为一个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是(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写作 5.文学评论界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于( ) A.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B.评论卡彭铁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C.马尔克斯创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D.评论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6.“零度写作”是以下那位评论家提出来的?( ) A.罗兰·巴尔特 B.什克洛夫斯基 C.汉弗莱D.亨利·柏格森 三、简答题 1.以下选段选自(尤利西斯',叙述的主人公是摩莉。请写出选段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的 名称及其定义.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响都快要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 2.请简要解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对福克纳的评价(“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试验者”)。 3.索尔·贝娄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4.根据教材,试解释新小说派“消解深度”的含义。 四、论述题 试论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墙2.托马斯·品钦3.①意大利②英国③德国4.白雪公主5.乔伊斯6.①聂鲁达②百年孤独7.卡夫卡 二、单项选择髓(每2分,共12分) 1.B 2.A 3.B 4.C 5.D 6.A 三、筒答题(每履12分,共48分1 1.选段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技巧。(2分)直接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直接内心独白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4分) 选段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另一重要技巧——自由联想。(2分)“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4分)这就是自由联想。 2.“南方史涛作家”主要表现为福克纳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在福克纳创作的全部19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小说系列表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兴衰史。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表现了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7分)“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试验主义者”主要指福克纳的小说中很少有两部以上在技巧上是雷同的,同时也表现为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5分) 3。索尔·贝娄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坚守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信念。他引用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思的话说:“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他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这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状况的深切关注。而对人的处境的关怀,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传统。(6分)2、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力图展示小说人物所处的现实境遇,他在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6分)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第一、二点要点概括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一、二要点概括 (汉语言文学本科)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的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革命和战争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遍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传统的资本主义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人与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对立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世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博格森的生

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以理性为基石的西方哲学;博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费罗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总结而言,20世纪的欧美文学与以上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紧密,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遍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界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次意识。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着作100部

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 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 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部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第九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 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思想、艺术表现) 思想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上:()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表现内心生活和心里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化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五大流派?基本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1)后期象征主义:法.瓦莱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海滨墓园》、奥地利.里尔党《豹》、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2)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3)未来主义:马雅可夫斯基 (4)超现实主义:布勒东 (5)意识流小说: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英.伍尔夫《达罗威夫人》 诗歌创作方面,后期象征主义成就最高的是英.艾略特《荒原》(现代派诗歌里程碑) 什么叫“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 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欧美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而表现内心世界,突破表象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暂时偶然现象,而表现永恒的品质与真理,他们往往把人物和客观事物变形为荒诞的形象,用以表现和象征某种思想。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奥涅金《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什么叫“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称为“卡夫卡式”,包括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思想上卡夫卡接

从流派的角度论20世纪西方文学

从流派的角度谈20世纪西方文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李莹莹 学号:20101501057

从流派的角度谈20西方文学 [内容摘要]:20世纪的欧美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更迭频繁的各种社会思潮,使20世纪的欧美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类的精神文化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流派林立错综、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无法像以前那样雄霸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文坛。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潮流。 [关键字]:现实主义、俄苏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20世纪的欧美文学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格局和新特征。文学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格局。那么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学有哪几个组成单元,其个部分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的组成单元及其特征 (一)、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普遍的艺术倾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模式。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这是20世纪人类主体意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点: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

2、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对人的内部心灵世界的开掘; 3、越来越淡化情节,不是塑造典型人物,而是对气质更感兴趣。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的一个变化特点是“向内转”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 (二)、俄苏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马主义和西方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开始传播,欧洲有些的艺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俄国,这为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并促成了新的文化高潮(所谓“白银时代”)的到来。 1、文学创作五光十色,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诸多流派。 (1)现实主义文学又可以分成三种倾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文学、肯定现实主义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了各种流派:象征派、印象派、阿克梅派、意象派、未来派和先锋派等。它们都以反对传统方法即反现实主义为标榜,在写作技巧和技巧上刻意求新,不惜流于怪诞。 (3)非主潮文学:以四位作家巴别尔、扎米亚京、布尔加科夫和普拉东诺夫为代表,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侨民文学、“异样文学”等形态。 2、各阶段俄苏文学的基本面貌: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对外汉语102 王卓2010221636 二十世纪初,战争的四起和屠杀引起了动荡的政治余波,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这一社会秩序的动荡使以其进行统治的种种文化价值标准也陷于一片混乱。在这种广泛的意识形态危机中,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试图去寻找并发展一种新的哲学,即一种可以绝对的确定的给予一个分崩离析的文明的哲学方法。胡塞尔以暂时拒绝尝试普通人的那种信念来开始他对确定性的追寻。 自然态度认为客体独立于我们,而存在于外部世界,并且我们对于它的知识是普遍可靠的。但这种理论很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于是胡塞尔主张,尽管我们无法确信事物的独立存在,我们却可以肯定他们直接显现于我们的意识。这与我们正在经历的那一事物是否仅仅是幻觉无甚关系。但为了建立确定性,我们首先必须忽略超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一切,必须把外在世界完全还原成我们的意识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学还原,同时也是胡塞尔建立哲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胡塞尔为他的哲学方法赋予了名称---现象学,而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现象学的目标是要回到具体之上,回到坚实的根据之上。它能够提供一个让真实可靠的知识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也可以提供一个可以用来研究任何事物的方法。现象学并不是一种经验主义也不是一种心理主义,它要揭示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并且在同时揭示一切现象本身。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现象学对俄国形式主义有着一定的影响。现象学批评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的一种尝试。在现象学批评中,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历史语境,它的作者和创作条件都被搁置一旁,置之不顾,因为现象学批评的目标在于对文本进行全然的内在的阅读,这是一种根本不受外在任何影响的阅读。为了能够渗入作者的意识内部,现象学批评力求的是达到完全的客观和中立。对于现象学批评来说,一部文学作平的语言不过是其内在种种意义的表达而已。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能不先拥有语言就占有种种意义呢?这是胡塞尔德体系所无力回答的一个问题。 对于意义,最有历史性的承认是胡塞尔最著名的学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虽然是胡塞尔的学生,但也是与胡塞尔思想体系决裂的人。胡塞而是从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学生:陈向荣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

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20世纪西方文学(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

20世纪西方文学(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1. (单选题) 半径为R的均匀磁化介质球,磁化强度为,则介质球的总磁矩为( )(本题2.0分) A、 B、 C、 D、0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0 2. (单选题) ( )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它确立了艾米莉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题2.0分) A、 《简爱》 B、 《呼啸山庄》 C、 《教师》 D、

《傲慢与偏见》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3. (单选题)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雨果所著的是()。(本题2.0分) A、 《悲惨世界》 B、 《巴黎圣母院》 C、 《九三年》 D、 《高老头》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0 4. (单选题)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用这种语言深刻剖析自己性格内在矛盾的人物是( )。(本题2.0分) A、 哈姆莱特 B、 浮士德 C、 俄狄浦斯 D、 恰尔德·哈洛尔德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5. (单选题) 巴尔扎克《高老头》中塑造的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是()。(本题2.0分) A、 于连 B、

浮士德 C、 伏托冷 D、 拉斯蒂涅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0 6. (单选题) 恩格斯称( )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本题2.0分) A、 薄伽丘 B、 但丁 C、 莎士比亚 D、 彼特拉克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7. (单选题) 亚里士多德称( )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本题2.0分) A、 《俄狄浦斯王》 B、 《美狄亚》 C、 《普罗米修斯》 D、 《特洛伊妇女》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0 8. (单选题) 《伊利昂纪》构思巧妙,围绕的结构线索是( )。(本题2.0分)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转载) jhmpmj 收 藏 于 2011-10-07 阅读 数:1 被 转 藏: 95 公 众 公 开 原 文 来 源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1947 )、《天象馆》(1959 )、《金果》(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 )、自传《童年》(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1954 )、《时间的运用》(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1957 )、《变》(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1958 )、《弗兰德公路》(1981 )、《风》(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1953 )、《窥视者》(1955 )、《嫉妒》(1957 )、《在迷宫中》(1959 )、《快照》(1962 )、《反复》(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生命的律动 ---昆德拉小说中存在之谜诗意思考 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 [摘要]:探究存在之谜是可以用许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但是我相信“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昆德拉把小说里的人物称为“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在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对灵与肉的疑问,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的困惑。 [关键词]:存在价值遗忘昆德拉 1.存在是什么 小说是什么?它是“关于关于存在的就一种诗意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存在是什么呢?历代思想家对“何谓存在”就争论不休,存在成了千古难解之迷。亚里士自从古希腊以来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成了文化发展的计程器。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但那时“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一感觉不乏蒙昧。文艺复兴时,上帝从人们的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这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说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1]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畸形的性格,体现了“自我的分裂与丧失”。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因此“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用萨特的话说,就是“存在先与本质”。[2] 与存在论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人类所生存的现实境遇也就是我们所身存的环境出发来看待,审视和思考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在与抓住对自我的观察审视和深思。他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根本问题之一。”[3]对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地发问。于是渐渐地人们明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存在的质询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的出来的”[4]“在一个成为陷阱的世界中,究竟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哪些?”[5] 因此,存在——及研究为使命的小说——不是什么。 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第二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乔伊斯、海明威、萨特、加缪、卡夫卡、奥尼尔等重要作家的基本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作品的主要内涵。 2.理解西方文学史中英雄形象的流变过程,掌握西方文学对人的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 3.重点掌握西方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所出现的英雄形象的主要特点,理解反英雄的概念。 4.通过对英雄母题的分析,理解掌握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二、讲课内容及涉及的作家作品: (一)英雄母题的流变与发展 (二)二十世纪的反英雄形象 乔伊斯《尤利西斯》、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三)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四)人的异化问题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尤奈斯库《犀牛》 奥尼尔《毛猿》 (五)关于存在的拷问 萨特《禁闭》《苍蝇》《墙》 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的神话》 注:红色为精读,蓝色为阅读,绿色为了解

三、思考题: 1.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哪些特点? 2.怎样理解二十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学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讨论课 当前抗日神剧盛行的背景下,如果你是导演或编辑,将如何塑造一位英雄形象,为什么? 五、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尤利西斯》的神话对应结构与艺术特点 2.冰山原则、硬汉子形象、迷惘的一代 3.存在主义文学、极限境遇剧、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4.《变形记》的艺术特点 5.异化 6.黑色幽默尤索林的艺术形象 6.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 第三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追寻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的基本概念、主要作家作品。了解作家索尔·贝娄及其创作。 2.理解中西方文学中追寻母题的基本内涵及主要表现,重点掌握追寻母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表现。 3.理解卡夫卡《城堡》中城堡的象征意义。 4.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不屈服精神的象征意义。 5.重点掌握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主题。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

20世纪欧美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2)后期象征主义一是更注重诗歌的复杂性、暗示性、神秘性和音乐,强调通过象征,实现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实现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对话;二是创作变得愈来愈隐秘与个人化,诗人仿佛神庙中祈祷的神甫,试图在喃喃自语是创造某种奥秘的迷;三是更加强调形式的“纯粹”,试图创造一种“纯诗”。(3)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有:瓦雷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 2、意识流小说: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20年代出现于英国,代表作家为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在法国和美国以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为代表。其理论基础包括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意识流”一词首先在此书中提出)意识流小说主要包括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观印象三种基本形式,它使文学描写领域从社会表层进入意识深层,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来安排情节的直线结构方法,使故事情节随着人的意识而展开,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靠自由联想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在时间上产生大幅度跳跃和倒错,产生逻辑上模糊,混乱的感觉。 3、荒诞派戏剧: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法国巴黎的一群剧作家开创的一种戏剧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该戏剧流派得名于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思林。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等。 4、境遇剧:境遇剧又称情境剧、自由剧,是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是萨特为宣扬存在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