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识和注意

意识和注意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意识状态:按一定目的完成任务,意识参与少,变为自动化。注意要求少,并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意识与睡眠做梦之间。醒着做梦。不需要集中注意。意识处于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虽然有意识活动,但自身并没意识到。 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二、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序。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 2.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 2.密不可分: 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 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 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 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刺激物本身特点和人自身状态引起。 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个人意志。 3.随意后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形式。类似随意,但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即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有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人和动物都存在,主要是睡和醒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四、睡眠阶段及脑电波特点! 睡眠作用:1.恢复机能2.保护自己 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为β波,13-20cps,频率快,振幅小。 第一阶段:过渡期,α8-12,频率慢,振幅大 第二阶段:轻睡期,θ4-7,频率更慢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2-4,振幅极大,梦游,呓,尿床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呼吸心跳不规则,难唤醒,做梦。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流派众多,其中精神分析学是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专门发展起来的学说,不仅在医学领域,更在整个人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和他的几位弟子,已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师。如果我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了解,那么不仅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还会在人生意义、文艺欣赏、哲学思想方面都获得深刻认识。何以如此?因为,精神分析是一门教你“如何认识自己”的学问,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你会感悟到普遍的人性,从而拓宽你的意识,心灵世界更加开放,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总而言之,它教你怎样摆脱痛苦与烦恼,走向心灵的幸福,人生的成功。故不光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够从精神分析中受益非浅。我们知道,20世纪涌现的许多文学家,画家,哲学家,在自己的文艺作品、理论著作中都渗透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成果,如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卡夫卡的超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梵高与毕加索的画,等等,同学们若考上大学后接触到此类作品,就必须懂得一点精神分析理论才能理解。 精神分析学说最初是从对人的潜意识(又译无意识)的发现开始的。潜意识,是相对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的,顾名思义,通常指一个人意识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内在的精神领域。现代心理学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自我所意识的到的一切,并不是精神世界的全部,相反,意识只是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有过这样一个比喻:意识是浮在海平面上看得见的冰山的上端,更庞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下看不

到,则好比潜意识的内容。对潜意识的认识是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的震憾之一,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证实人类原本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而弗络伊德则表明个人甚至也不是自已思想的主人,人更多是受内在的潜意识的作用,并不那么自觉的行动。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同学们试想一下:你能完全左右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吗?有些想法不由自主在你脑海中浮现,驱之不去;强烈的感情一下子控制住你,让你忍不住的悲伤哭泣;更何况在夜晚,莫名其妙的梦境不断涌入你的睡眠里。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人主观意识到的一切,只是精神世界的表象,实际上人的精神从来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复合体,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摆脱潜意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靠本能行动。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人类拥有意识能力大概是从几十万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也几乎完全是受潜意识的支配。人类进化到今天,意识是否已强大到可以不必顾及潜意识的地步了呢?绝不。意识从潜意识分化而来,潜意识相当于意识的源泉,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大根基。尽管你也许觉察不到,每个人都是意识与潜意识共同协调作用的统一体。我们不要以为潜意识比意识低级,潜意识是一个人更内在、更深刻的自我,它包含着数百万年来的智慧。大家想一下,蜜蜂没有意识,可它天生知道去哪儿采蜜,怎样筑巢;动物先天的本能就能让它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有些潜意识功能好的人甚至可以像动物一样预知危险从而避开危险,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人类的潜意识中包含着惊人的潜力,丰富的功能。一个意识与潜意识配合良好的人能够发挥更大的潜能,取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功。同学们都知道什么叫“灵感”吧,灵感就是应意识的请求,从潜意识中涌现的创造性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1)含义:一种觉知;一种高级心理官能;一种意识状态。 (2)种类:无意识(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 (3)功能:觉知功能;计划功能;选择功能;监控功能。 2、睡眠 (1)四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 ①第一阶段:轻度睡眠、α波、浅睡、身体放松、呼吸缓慢、易惊醒、10分钟; ②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睡眠锭”、身体放松、较难被唤醒、20分钟; ③第三阶段:出现&波、时有“睡眠锭”、身体继续放松、血压、心跳、体温下降、40分钟; ④第四阶段:深度睡眠、脑电多为&波、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会出现梦呓、梦游、尿床等,很难被唤醒(第三、四阶段被称为慢波睡眠); ⑤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身体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通常伴有梦境(一般规律为:随年龄增长,REM睡眠在总睡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在每次睡眠中,随着时间推移REM睡眠所占比率越来越大)。

(2)功能:①修整、恢复大脑与身体功能; ②减少个体能量消耗和避免伤害; ③大脑节律性自我抑制调节。 (3)特征:普遍性、必需性 3、梦: (1)精神分析: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弗洛伊德); (2)生理学观点: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神经随机活动的主观体验(霍布森、麦卡利); (3)认知观点: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可意识的知识(福克斯)。 二、注意概述 1、含义: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种类: (1)不随意注意: ①含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影响因素:刺激物特点(相对强度、新异性、对比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和人本身的状态(个人需要、直接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 (2)随意注意:

普通心理学五章注意与 意识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概述 ?意识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一种觉知(一种觉察); ?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对身心系统管理); ?一种心理状态(无意识和意识)。 ?无意识的概念 ?不曾察觉的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却认为是受压抑的观念、愿望等等。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的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脑损伤造成) 睡眠 ?睡眠解释:灵魂离开;生理状态 ?睡眠不同阶段:EEG模式 ?睡眠功能:休息;避免伤害。 ?失眠:入睡困难,睡眠不好。 梦 弗洛伊德观点: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分析梦可以发现精神病人的问题。 心理学观点: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梦是对随机脑活动的注解。 认知观点:是对个体经验的重编码。 催眠 催眠状态:不能独立思考,受催眠师的指使和引导,似乎是睡着了,但是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相同。 容易被催眠者的特征:常白日梦;想象力丰富;容易沉浸当前情景;依赖性强;深信催眠;有经验分离的经历。 催眠的解释: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意识功能分离(监督和执行功能的分离) 催眠的应用:治疗、侦破等。 第三节注意概述 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选择、维持(方向特征) ●集中性:抑制其它,聚集于特定对象(强度特征)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本身不是活动进行的过程。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进行时的意识状态,它伴随一定的外部表现,但有时也有假象的产生 外部表现 ?定向性反应 ?无关行为停止

?生理变化:血液和呼吸 ?假象问题:不完全对应 生理机制 ?觉醒机制 与有机体觉醒有关的生理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状结构的功能。二是神经介质和觉醒因子的作用。神经介质有儿茶酚胺和乙烯胆碱。 ?大脑皮层的作用 海马等是精确行为的重要神经结构。额叶在调节和计划行为上有重要作用。 定向性反应 无关行为停止 生理变化:血液和呼吸 假象问题:不完全对应 作用 选择功能(基本功能) 维持功能 整合功能 调节功能 启动效应--前注意的作用 种类 ?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本质是内部言语形式实现的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无意识现象()。 A.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 B.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思考 C.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D.由于脑损伤引起的盲视 2.意识的特点有()。 A.感觉性和心理性 B.控制性和调节性 C.变化性和连续性 D.局限性和能动性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意识状态的正常变体()。 A.睡眠 B.白日梦 C.幻想 D.幻觉 4.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阶段的是()。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5.睡眠状态的脑电波主要是()。 A.δ波 B.α波 C.β波 D.ε波 6.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 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7.注意是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 A.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持征 C.组织特性 D.认识过程 8.发现与矫正错误是注意的哪种功能?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与监督 9.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的特点不包括()。 A.负启动现象 B.顺发抑制现象 C.注意瞬脱现象 D.返回抑制现象 10.()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A.注意的持续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指向性 D.注意的集中性 11.“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是注意的哪种品质特性()。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12.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种活动必须达到怎样程度? A.熟练 B.迁移 C.稳定 D.兴奋 1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的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14.实验发现,人很难做到在左手画圆形的同时右手画正方形,这涉及()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强度 D.注意的稳定性 二、填空题 1. 是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意识状态。 2. 会引发意识状态的改变。 3.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或活动的和。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单选题 1.( )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B.记忆 C.表象D.想象 2.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 )。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 3.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D.持续性注意 4.人们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的现象可以用 ( )来解释。 A.过滤器理论B.衰减器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 5.研究者通常用 ( )来研究分配性注意。 A.双耳分听实验B.警戒作业 C.双作业操作实验D.速度实验 6.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D.朝向反射 7.梦通常出现在 ( )。 A.以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的浅睡阶段 B.出现 "睡眠锭"波的阶段 C.深度睡眠阶段 D.快速动眼睡眠阶段 8.下面对催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催眠是另一种意识状态B.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个体都可以进人催眠状态C.催眠状态与睡眠状态是不同的D.催眠已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等行业 9.在嘻杂的环境中即使我们的名字被很小声地提及,仍然能被我们接收到,( ) 对此做出了较好解释。 A.过滤器理论B.衰减器理论 C.多阶段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 10.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 )。 A.注意不集中B.意志努力的结果 C.刺激的意义性D.注意的动摇 11.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有关。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稳定性 C.背景的绝对强度D.对象的绝对强度 12.一个熟练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对此做出了较好解释。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 C.多阶段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 13.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 A.脑干网状结构B.边缘系统 C.选择过滤器D.朝向反射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意识与注意练习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一、填空题 1、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室(白日梦状态)。 2、睡眠可分为两种状态:(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做梦是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睡眠窒息和(嗜睡)。 4、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 二、单项选择题 1、(A l p ha)波出现在睡眠的(A)阶段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2、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 A.注意的起伏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3、梦境在(D)开始出现。 A睡眠初期 B 睡眠中期C睡眠晚期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三、名词解释 1.意识:意识是指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觉知。 2. 注意:是我们从无线的信息(外界、信息加工过程中)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集中、激活和抑制。 3. 有意注意:即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即随意后注意,兼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点。它像有意注意那样有预定目的,但又像无意注意那样不需要意志付出努力,因此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但又像无意注意那样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5.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6.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是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问答题 1、意识有哪些不同的状态?㈠可控制的意识状态;㈡自动化的意识状态;㈢白日梦的意识状态 2、什么是生物节律?生物节律对人的生活有何影响? 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人处于正半周期为节律的高潮期,高潮期内人的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 人处于负半周期为节律的低潮期,低潮期内人的心情不佳,容易疲劳、健忘,工作效率低;正弦曲线与横轴交点这一天称为“临界点”,三节律的3个临界点互不重叠称为单临界点;2个临界点重叠称“双临界点”;3个临界点重叠称“三临界点”;临界点及前后一天为临界期,三节律同时在负半周期重叠的日子,也称为“临界期”;在临界点及临界期内,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极不稳定,做事非常容易出 现失误。 3、人的睡眠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一阶段:过渡期。心跳呼吸变缓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脑电波变为规律的α波。

奥修:意识、觉知与觉醒

奥修:意识、觉知与觉醒 觉醒与觉知有什么不同? 觉醒(awareness)和觉知(witnessing)有很多不同。觉知仍然是一个行为,是你在 做它,有自我在。所以,觉知这一现象分成主体与客体。觉知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觉醒则绝对没有任何主体性与客体性。在觉醒中,没有一个正在觉知的人,也没有一个被觉知的人。觉醒是一个整体的、完全的行为,主体与客体与它没有关系,它们被溶解了。所以觉醒并不意味着某个人是觉醒的,也不意味着某个东西是被注意到的。 觉醒是整体的——整个的主体性与整个的客体性作为一个单独的现象,而在觉知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一个两分性(duality)。觉醒是无为,觉知则暗示了一个做的人。但 是通过觉知,觉醒是可能的,因为觉知意味着它是一个有意识的(conscious)行为;它是一个行为,但是有意识的。你可以做某件事而没有意识——我们平常的活动都是无意识的活动,但是如果你在其中变得有意识,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觉知。所以,从平常的无意识活动到觉醒,有一个空白,而它是可以用觉知填满的。 觉知是朝向觉醒的一个技巧,一个方法,它不是觉醒,但是,与平常的行动、无意识的行动相比,它是更高的一步。某些东西已经改变了:行动已经变成有意识的,无意识已经被意识取代了。但是还有一些东西必须被改变,那就是:行动(activity),必须被无行动(inactivity)取代。那将是第二步。 从平常的无意识的行动跳跃到觉醒是困难的,这是可能的,但是艰难的。所以,在两者之间加上一个步骤是有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从觉知、有意识的行动开始,那么,跳跃会变得容易一些——不带有任何有意识的主体,不带有任何有意识的客体,根本不带有任何有意识的活动而跳跃到觉醒。这并不意味着觉醒不是意识,它是纯净的意识,但是没有人意识到它。 意识(consciousness)和觉醒(awareness)之间还有一个区别。意识是你的头脑(mind)的一种品质,但它不是你的整个头脑。你的头脑既可以是意识的,又可以是无意识 的,当你超越了你的头脑,那么就没有无意识,也没有相应的意识,只有觉醒。 觉醒意味着整个头脑都成了觉醒的。现在,旧的头脑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一种有意识的品质存在着。觉醒已经变成了整体,而头脑本身现在成了觉醒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头脑是觉醒的,我们只能富有含义地说头脑是有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对于头脑的超越,所以,并不是头脑是觉醒的。只有通过对头脑的超越,通过超出头脑之上,觉醒才变得可能。 意识是头脑的一种品质,觉醒则是超越,它超出头脑之上。头脑最多是两分性的工具,所以意识永远不可能超越两分性。它总是指意识到某个事物,或者某个有意识的人。所以,意识是头脑的一个部分,而头脑,最多是所有的两分性、所有的分裂的源泉,不论它们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行动与不行动之间,还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两分性的每一种类型都是头脑的产物。觉醒是非两分性的,所以,觉醒意味着“没有头脑”(no mind,无念)的状 态。 那么,意识与觉知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觉知是一种状态,而意识是朝向觉知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开始变成有意识的,你就会达成觉知。如果你开始对你的行为变得有意识,对你的日常发生的事变得有意识,对围绕着你的每一件事物变得有意识,那么你就开始觉知了。 觉知是作为意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而来的。你无法练习觉知,你只能练习意识。觉知是作为一个自然结果、作为一个影子、作为一个成果、作为一个副产品而来的。你越是变得有意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心理学学习知识意识和注意.doc

心理学知识-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

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基本问题 一、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分的觉知。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①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②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③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正是通过意识,我们分析因果关系,想像现在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我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 二、意识研究的重要性 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意识曾经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心理的结构、构成心理和意识内容的元素,以及把各元素组合为意识内容的基本规则。20世纪初,行为主义兴起。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以人们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外。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家重新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恢复了对意识的研究。除认知心理学本身对意识的研究之外,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推动了意识研究的发展。1929年,汉斯·伯格(Hans Berger)发明了脑电图仪,为心理学家研究意识提供了新的手段。人们可以通过纪录脑部生理电流的变化,来探讨人脑的内部过程。60年代,斯佩里(Sperry)关于裂脑人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对意识的研究和思考。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在吸毒、催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后,充分肯定了个体的潜能和价值,个体被视为是独一无二的,可以通过意识执行其意志和愿望,意识经验因而受到特别重视。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将人的认知过程、神经机制以及病理学的临床发现结合起来,从而提供了一种综合的视角,对推动意识研究的进展有重要意义。近30年来,对意识的研究吸引了众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第五章注意 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 2、普通心理学: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工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 (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心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一样,是以一定阈限为边界的一个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在该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一。(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里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 有人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 过滤器模型 衰减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 5、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又重新回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示意图: 实验验证: 1 刺激呈现是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耳=734,右耳=215。任务是,被试自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方式(大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第一种是(报告单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左耳=734,右耳=215;正确

3.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心里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知觉,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及物体相区分的基础。 (二)意识的种类 意识是一种心理心态,它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意识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由于疲劳、谵妄、精神恍惚、催眠或药物等原因,人的意识会与正常状态下的意识有明显的不同,比如睡眠、做梦、白日梦等都属于异常意识状态。 (三)意识的功能 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意识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它增加了 个体的生存机遇,因为它使人们把有目的的意志行为建立在对现实的最佳解释和最佳决策的基础上,使人们能够把握感知觉信息的意义以服务于具体时间、空间上的生存目的。 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意义。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的规律,把连续不断 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 输入信息做出最佳判断和行为。正是通过意识,人们才能够分析因果关系,想象现时不在眼 前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向着人们预期的目标指引行为。 意识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人们在经验的背景上,有选择地分析客体和事件,对客体现实进行主动的稳定的认识。只有在意识水平上,高级的心理过程才得以发生。而这使人们具有灵活

的、适宜的、反应的潜能,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四)睡眠与梦2 睡眠时并非完全失去意识,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睡眠分成四个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阶段。第一阶段: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眠阶段,身体放松,呼吸缓慢,但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这一阶段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睡眠锭”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个体很难被唤醒。这一阶段大约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3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的脑电波。 身体继续放松,血压、心跳、体温下降。该阶段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都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3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身体各项指标都变 慢,梦呓、梦游、尿床等大多发生在这个阶段。个体在此阶段很难被唤醒。 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 )。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 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快速动眼睡眠:3波消失,高频率,底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身体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睡眠者的眼球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 如生的梦境。 第一次快速动眼睡眠一般持续5至10分钟,大约90分钟后,会出现第二次快速动眼睡眠, 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在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中,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会重 复几次。随着黎明的接近,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最后一次快速动眼随眠长达 1小时。 二、注意概述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1979年冯特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把意识当做心理学研究对象;冯特用自我观察的内省方法来研究意识,反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的观点,华生的行为主义就是此观点。 1、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2、无意识:是人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3、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梦。 4、睡眠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有脑电波的频率较低、波幅较小。呼吸变慢,容易惊醒,10分钟左右。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很难被叫醒,20分钟左右。第三阶段的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40分钟左右。第四阶段20分钟,四个阶段共90分钟左右,此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个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5-10分钟左右。 5、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之后,又会重复睡眠的四个阶段,第四阶段结束后,又会出现一次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且时间会比第一次长。直到最后一次可长达1小时。像这样的睡眠周期不断循环,直至醒来。不过,随着黎明渐渐到来,第四、第三阶段会逐渐消失。 6、梦的由来是通过对欲望的满足、对现实的刺激、或具有象征意义。 7、梦的特点: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8、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10、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梦,他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人的一些冲动或愿望不符合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不能得到实现,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但是,在睡眠状态下,由于意识的控制能力降低,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这些冲动和愿望,便会以改变的形态在梦中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把分析梦作为了解决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陈定学:意识和精神的区别与关系

陈定学:意识和精神的区别与关系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3962 次更新时间:2011-07-22 21:20:08 进入专题:意识精神●陈定学 长期以来,意识和精神是两个最容易纠缠不清、最容易互相混淆的概念,有很多人认为精神就是意识,意识也是精神,所以他们经常把这两个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人们为什么会把意识与精神混淆起来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意识是一个极其深邃难解的谜,意识一直缺乏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人们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意识。由于对意识缺乏准确、清晰的了解,所以人们常常把意识和精神混淆起来。要想搞清精神与意识的区别与关系,我们首先就必须搞清意识的定义,搞清意识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作者在《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一书中曾为意识拟定了一个新的定义,其内容如下: 意识是大脑在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意识是主体对自我以及非我的反思与觉悟。[1] 由于意识是一种极其深邃玄奥的现象,所以意识的定义也比较复杂。定义中涉及到“主体”、“自我”及“非我”,为了帮助非专业的朋友们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解释。我们在思维的定义中已经解释过“主体”与“客体”的含义,主体也可以把自己作为认识活动的对象从而产生“自我”,这里所说的“自我”其实就是指主体自己。“客体”不同于“自我”,所以人们把“客体”也称为“非我”。定义中还使用了“觉悟”一词,那么什么是觉悟呢?按照《辞海》的解释,所谓觉悟“就是从迷惑中醒悟过来”。当然《辞海》解释的只是“觉悟”的字面意思,其实认识主体的觉悟有着更深刻的含义,作者认为,觉悟中的“觉”是指觉知、感知;觉悟中的“悟”则是指主体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种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如同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对人生真谛的豁然贯通、大彻大悟。 新定义告诉我们,意识不仅是主体的“思”,而且更是主体的“反思”;意识不仅是主体的“觉”,而且更是主体的“悟”。通过意识的新定义,我们就有可能对意识形成一个比较准确、清晰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识呢? 所谓意识其实就是指这样一种精神现象,在意识状态中,主体能够对自己、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所认知的对象进行反思并产生出主观的觉察和体验,认识的主体能够进入一种“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高级精神境界,这种高级精神境界就是意识。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弗洛伊德分析法)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 影片《盗梦空间》自上映以来,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票房居高,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然而,作为一部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的影片,很多影评家及文学研究者将光聚集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这部电影将潜藏在人性中最神秘的潜意识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面对潜意识,这个貌似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概念,玄妙的让人难以捉摸。 迄今为止, 对潜意识的研究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即使对潜意识的概念也很难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而潜意识产生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更少。潜意识是无自我知觉的主观现象。弗洛伊德的体系告诉我们,所谓的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的理论中,就提出将心理生活分为意识与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而潜意识则与之相反,不能为

个体当时直接感知。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又可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不允许的,一种是可以达到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时刻在寻求发泄和满足,进入意识。但在进入意识的通路中,它们必须要经过“检验”或“稽查”。前意识即是属于潜意识中通过了检查可以进入意识的部分,而潜意识则是在检查时遭到拒绝而受到压抑的部分。 潜意识的内容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也不断地被修正。在早期,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被压抑的东西,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的邪恶的、阴暗的东西。其中尤其以对性的作用的强调为突出,认为性本能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但在后期,弗洛伊德指出:“无意识与被压抑的东西并不一致,所有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无意识的。这仍然是正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无意识都是被压抑的。” 弗洛伊德理论在提出之始,其惊骇之处在于他否定了人们通常认为的意识是心理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的观点,而提出许多直接感知以外的潜意识的内容才是心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和个性心理的主要动力。弗洛伊德承认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存在。但他认为在心理结构中,相对而言,潜意识是主要的,潜意识的内容要比意识的内容丰富得多,潜意识的力量也比意识的力量强大。意识派生于潜意识,是为了使潜意识中的内容和欲望能够得到发泄和满足的中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潜意识服务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目的即在于疏泄潜意识中的能量,因此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不断将潜意识的内容引入意

7.1意识与无意识

第七章意识状态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意识的本质、特征及意识水平,阐述注意的本质特征,注意的理论,分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阐述注意品质及其培养,介绍睡眠的本质及其表现,介绍梦的功能及对梦的解释。介绍常见的药物依赖表现种类,剖析其药物依赖的形成因素,并初步对控制药物依赖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学习目标】 1.识记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睡眠、药物依赖等基本概念。 2.识记睡眠的阶段以及催眠等无意识现象。 3.理解注意的特征和注意品质的培养。 4.理解常见药物依赖的种类及药物依赖的形成原因。 5.运用所学知识对药物依赖个体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用语言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意识一经产生,又会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关于意识的定义。在哲学中,意识等同于心理。在心理学中,意识和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 1.觉知性。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周围世界的存在,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的存在是能够觉知到的。正是因为意识具有觉知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才成为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 人不仅觉知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察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能评价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 2.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些他急需的、符合他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思维活动是意识的主要成分。通过思维活动,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心理不可能得到的。

意识与注意练习题

三、意识和注意 一、填空题 1.注意的品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人们对事物注意时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梦多发生在() A.过渡期 B.轻睡期 C.沉睡期 D.快速眼动睡眠期 2.双耳分听实验多被研究者应用在()研究中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选择性注意 D.非选择性注意 3.夜晚的霓虹灯广告主要在于吸引人们的()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4.注意的初级生理机制是() A.大脑皮层功能 B.特异通路 C.朝向反射 D.边缘系统 5. 一般在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之后,仅相隔2?3秒就发出起跑信号,是为避免运动员成绩受()的影响。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动摇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6.注意的衰减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布罗德班特 B特瑞斯曼 C.诺尔曼 D约翰斯顿 7.()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 C 认知资源理论 D多阶段选择理论 8.人们对自己的名字之类的刺激比较敏感,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这种现象可用()解释。 A.过滤器理论 B.后期选择理论 C.衰减理论 D.认知理论 9.人在每一瞬间,将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这一特点指的是注意的()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目的性 D.能动性 10.“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始不能成”,这说明了() A.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B.注意分配的规律 C.人不能同时干两件事情 D.动机定律 11.人们每天晚上大约经历()次快波睡眠阶段,且每次快波睡眠时间逐渐()。 A.7?9次,增加 B.7?9次,减少 C.4?6次,增加 D.4?6次,减少 12.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特性有关 A.强度 B.兴奋性 C.灵活性 D.平衡性 13. 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反应选择的注意选择理论是()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后期选择理论 D.多阶段选择理论 14.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们同时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注意理论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