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常用简答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常用简答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期末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概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

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②.基本特征:

→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i.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ii.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

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iii.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它公开声明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为无产阶级大革命斗争服务

2.【物质定义及意义】

①.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②.意义:i.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ii.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iii.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iv.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辨析题→物是感觉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

①.此观点错误

②.此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其承认了意识是第一性,而物质是第二性,颠倒了顺序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果割裂运动与静止会导致什么?】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物质转移起直到思维;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

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与静止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主观能动性是指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②.客观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④.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⑤.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在其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

利用规律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

形而上学则认为它们是彼此孤立的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形而上学则认为他们都是静止的、不变化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外部寻找事物运动的根源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怎样的哲学原理】

①.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

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

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因永远是根据,外因

永远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8.【“矛盾就是斗争,斗争就是对抗”】

①.该观点是错误的

②.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矛盾不只是斗争性,包括斗争性和同一性。故,矛盾即斗争是错误的。

③.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否定、相互限制的属性,

体现为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具有多种形式,而斗争就是对抗

这种说法将矛盾斗争形式单一化了,由一种斗争形式否定了其他斗争形式,故为错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

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

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④.对立统一规律是判别和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

10.【“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

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

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内部和外

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1.【“一刀切”】

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不同的事物及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特殊

性。所以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

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

发展和解决,且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

盾,也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2.【什么是度?认识与把握度的意义?】

①.定义: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度的两端存在关节点、临界点。

②.意义:i.一定坚持适当和适度的原则

ii.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度,而且一定要把握最佳的度,使事物的质和量达到

一个最佳统一

iii.不要把度凝固化

13.【在实际中为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在党的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etc.

①.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辩证法的两点是在坚持了重点前提下的两点,否则会陷入均衡论

④.辩证法的重点是在坚持了两点前提下的重点,否则会陷入一点论

14.【辨析题:“人的手如果脱离了人的有机整体,虽名可以叫做手,可它已不是实际意义中

的手”观点是否正确?】

①.该观点正确

②.这句话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任何事物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都处于联系当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整体而

存在。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全面整体的看待事物。

如果手脱离了人,功能也失去了,便不可能存在,故该观点正确。

15.【辨析题:欲速则不达】

①.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

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的连续性

②.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

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i.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ii.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iii.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④.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而割裂二者会导致两种

错误倾向,一种是庸俗进化论,一种是剧变论

16.【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

渗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相互转化

③.同一性是相对的,即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双方才能共处于一个统一

体中

17.【辩证的否定观】

①.内容:i.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ii.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

iii.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②.意义:i.对待一切事物都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就是不能绝对的否定一切,

也不能绝对的肯定一切

ii.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也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即不能绝对的肯定,

也不能绝对的否定

(*.形而上学否定观不是一种事物自身的否定,而是一种外在的否定;

不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是一个中断;不是一种扬弃,是一种抛弃)

18.【新事物为什么不可战胜?】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物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

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在社会领域中符合了人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1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①.该观点是错误的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承认了

认识主体的差异性,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以及是否是真理,要靠实践来检验,故

该观点是错误的

20.【运用真理的辩证性说明为何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及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

无条件性

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③.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也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因其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要

坚持;鉴于其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要发展

21.【能动的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共有的特征】

①.该观点是错误的

②.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包括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它是离开实践谈认识,离开辩证法

谈认识,能动反映论把实践当做基础,把辩证法观点引入。故该观点是错误的

2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①.该观点是正确的

②. i.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ii.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iii.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iv.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3.【地理环境及其社会作用】

①.定义: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②.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有以下四点:

i.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源

ii.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iii.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iv.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旅游等

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

③.所以我们要合理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当、适度的原则

24.【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

②.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的作用,而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坚持时势造英雄,唯心史观坚持英雄造时势)

25.【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①.产生条件不同: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

法律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

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

②.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

形式表现出来

③.调整范围不同:道德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

法律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只惩戒客观存在的违法行为

④.作用机制不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⑤.内容不同:道德只规定义务不规定权利;

法律即规定义务也规定权利

26.【我国宗教信仰的政策和意义】

①.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信与不信的自由)

②.意义:i.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

ii.为了加强睦邻友好关系,进而维护世界和平

27.【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①.社会存在:人类物质生活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本质

的最根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②.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中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

等)是社会存在在人们的意识中的反映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

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不同步性、不平衡性、积极性,能反作用于

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

存在的发展

+ 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28.【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生产者只有让步使用价值商品才有价值,消费者只有让步价值才有使用价值。

29.【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①.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②.货币的职能:i.价值尺度ii.流通手段

iii.贮藏手段iv.支付手段v.世界货币

30.【辨析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变化就是价值变化表现。】

①.该观点错误

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如市场的供求关系,突

发事件的发生,还有政策的变化。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反作用)】

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其本质是价值规律自发使

社会资源在各生产部门间流动

②.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③.作用:i.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ii.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iii.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导致优胜劣汰

④. 副作用:i.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ii.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iii.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

失调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

32.【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否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①.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的商品数量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

33.【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使其产生产品的价值相对较低,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①.该观点错误。

②.个别劳动时间提高,是商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

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才能提高

34.【什么是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二者划分意义?】

①.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②.不变资本: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

③.划分意义:i.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ii.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5.【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①.形式不同:买卖顺序不同;起点终点不同;媒介物不同

②.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为不同使用价值交换,资本流通为货币增殖而交换

③.目的不同:商品流通是为获得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则为获得更多的货币

④.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有限性流通,资本流通是无限性流通

36.【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劳动的全部价值】

①.该观点是错误的

②.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而不是工人劳动的全部价值,工人劳动

包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

37.【什么是资本积累?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什么?】

①.概念: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影响因素:i.在剩余价值已定的情况下,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

和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的比例

ii.在积累率已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iii.剩余价值率

iv.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v.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距

vi.预付资本的大小

③.结果:资本扩大再生产

38.【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及决定因素】

①.构成:i.维护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ii.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iii.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②.决定因素: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及其构成

39.【,什么是产业循环?什么是资本循环?单个企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①.产业循环:产业资本是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的资本

②.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又回到原来

出发点的运动

③.必要条件:i.空间上的并存性,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比例分成三个部分,

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职能形式上

ii.时间的继起性,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

的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40.【什么是垄断?产生条件?】

①.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

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②.产生条件:i.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利润

ii.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iii.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