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课程论述大题汇总(2017版)

《毛概》课程论述大题汇总(2017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述题集(一)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两大理论虽以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但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例如,他们都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都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等。

1、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2、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和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不断发展,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振兴,也会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也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3、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支撑。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

一心,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包括:(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着宝贵的理论指导。

(3)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的时代主题虽与毛泽东所处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然具有普遍和长久的指导意义。

(4)我们要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党坚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为我们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准确完整

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自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答:(1)德治以道德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受到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道德是一种被内部化的、自律性的规范,主要利用文化沉淀中的善恶标准来影响人的行为。法治是通过既定规则的遵循和实施而发挥其功能的。法律则是一种外在的,他律性的规范,具有强制力。法治与德治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二者应统一起来,相辅相成。

(2)我国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1、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2、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论断,有以下基本点:

(1)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

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的重要基础;

(4)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3、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世界仍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1、在当前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执政考验,是指如何实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做到长期执政而不变质。这是党所面临的长期而严峻的危险。改革开放考验,是指能否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市场经济考验,是指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外部环境考验,是指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当在新形势下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文献、消极腐败的危险。我们应高度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有

能力不足的危机感,努力增强本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党要保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

2、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我们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影响着中

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它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有下面五种方法:

1、要形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要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秀文化产品活跃繁荣文化市场。我国低端文化产品存在过剩,中高端优质文化产品相对缺乏,因此应推进文化领域结构性改革。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引导扶持力度,使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3、要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如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实力、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

4、要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如推动文化资源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衔接,更好发挥资本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5、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如对接“互联网+”战略、“文化+”行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教育、信息、旅游、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等深度融合。

1、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具有无处不在的普遍性、无隙不入的渗透性、无往不复的连续性。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坚守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途径。

(3)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坚持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坚持在扬弃继承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转化创新;把握好“中”和“外”的关系,坚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向现代性的转变,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公平精神等理念。

(5)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打造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

系;坚持正面宣传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述题集(二)

答:(1)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

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如果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力。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党内民主。这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成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答:(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有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答:(1)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经济新常态内涵:

从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等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2)经济新常态特征:

第一,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任务依然很重,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脚步;另一方面,只有保证合适的增速,才能防止就业出现问题,这是经济工作的底线。

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第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因为,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要素价格上升,外贸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等旧的增长动力减弱。我们鼓励科技创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

答:(1)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2)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3)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样的关键发展时期,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4)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