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发表于 2010-4-27 15:08

[摘要]大学生考证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从资本、场域等相关概念的角度认为,大学生考证是为了获得更多资本在场域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关键词]考证资本场域

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我国已在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职业准入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市场机制的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导向,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股“考证热”,并大有越演越烈的势头。当问及大学生为什么如此的热衷考证时,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就业和发展。关于考证这一社会现象,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杨晓、杨微等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认为大学生考证功利化形成,目的直指就业以及获得证书后的利益;[1]汤燕娜等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两个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考证现象;[2]杨跃等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大学生考证热是出于“逃避自由”的社会心理。

[3]本文则试图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即资本、场域等相关概念对大学生考证热现象进行探析。

一、资本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为我们解读大学生考证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在布迪厄看来,资本的总量和构成决定了行动者在一定社会空间上的占位。关于资本,布迪厄曾经下过一个定义:“资本是积累的(以物化的形式、具体化的、肉深化形式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物化的或者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4]布迪厄所认为的资本并非传统经济意义上的资本,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名目繁多各式各样的资本,但总的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形式的资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布迪厄谈到:“资本的不同类型的转换性,是构成某些策略的基础,这些策略的目的在于通过转换来保证资本的再生产。”大学生想要通过文化资本(证书)来获得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当前文凭略显贬值的情势下,大学生诉求于各种资格认证书,也是追求一种符号权力的占有。在基于这种符号资本的占有上,给别人的思想强加以一种视觉的权力,同时获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位置的认同,将他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比如工资、福利等)和社会资本(比如各种头衔),文化资本成了进入现代社会分层秩序的一个重要的砝码。同时文化资本以身体化、客观化、制度化的形式存在的这一特点,给了文化资本的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长期不变的、得到合法保障的价值[5]。我们知道,身体化的文化资本的获得是一种文化内化的过程。当知识、修养、技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精神于身体的一部分时,他在某一领域就具有专业的话语权。在用人单位追求综合素质于专业素质同时兼备的

高级人才的时代,资格认证书则是一种比较好的能够彰显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直观的方式,考证成为大学生获取这一权力象征的策略。而最重要的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如学历认定、各种资格认证书等,它表现为官方认定和社会认同。在制度上的承认,赋予了文化资本一种集体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文化资本在体制上的被承认,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确立了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货币价值,并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和保障。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今天,规格统一的人才批量生产又日益巩固着这种公认的体制文化的权力话语[6]。为此,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纷纷逃课,花比放在专业课还要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相获得官方认可的文化资本(各类证书)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由于证书成为新的社会信任系统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大学生在价值功利的驱使下,各种证书被视为更好就业、更高工作收入及福利和更高职位等的有效途径和凭借,更甚者将其视为财富的化身。各种形形色色的证书,被迫接受为社会的权力话语。正如布迪厄所说:“它在官方认可的、合法化的能力于简单的文化资本之间确立了一种根本的差别,而那种简单的文化资本则需要不断去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制性权力、自我表达的权力和捍卫信仰的权力魔力。一言以蔽之,看到强迫他人接受社会公认性的权力。”

二、场域

布迪厄认为行动者拥有的资本必须在场域中展开。关于场域的概念,布迪厄说:“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

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分配结构中实际潜在和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等)。”[7]显然,在职业场中,大学生必须具有这样的意识,随着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条文来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形成双向选择的机制买方市场形成。在职业场中处于弱势位置的大学生,在游戏与博弈的过程中,必须承受着国家与市场对人才更高要求的压力,必须遵循着文凭+证书的潜规则,才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职业场中更好的通行方式,改变自己在职业场中被动的位置。

布迪厄认为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中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运用影响。这说明行动者占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的多寡也就决定了他在场域中的地位和权力,场域充满着对资本的争夺,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资本都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的又是手段。在职业场中,国家部门采取政权干预的策略,将体制化权力具体化为一定的符号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条文决定、授予证书等的形式对文化资本

的持有者大学生进行筛选和确认,并对其拥有的文化资本提供经久不变的合法性支持,对用人单位的专业性、安全性和合法性进行有效的掌控,保证场域的合法运作。在场域中处于统治地位的用人单位,面对同是刚步入社会一样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群体,在短暂的几分钟面试过程中,最有效和便捷的了解大学生能力的策略就是通过文凭和证书的符号象征体系获得一种认同的感知认识。有的用人单位更是明确应聘的大学生要拥有何种证书才给与面试机会的规定来提高就业的门槛。比如,一些外企公司一定要求应聘的大学生具备英语六级证书,也比如若要做老师,普通话一定要过国家二级甲等。另外,现在的用人单位在遵循国家实行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体制化权力干预的同时,又需要对新进的员工进行专业的上岗培训,而高额的培训费用则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因此,用人单位就希望大学生能够具备专业技能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并且用人单位依然普遍认为大学生通过“考证”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所以那些持有体制化文化资本又具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就成了职业场上的宠儿,成了用人单位竞相争夺的资本了。在职业场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在遵循职业场中的游戏规则的同时,采取考证以获得一种符号权力,通过补充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素质来增加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以在职业场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改变自己在职业场中被统治的地位。同时在同处于相同阶层的大学生当中,通过各种有价的证书,占据更多的文化资本,使自己在同一群体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三、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活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场域中,根据自己所占有的资本数量和质量来决定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总之,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出发,考证是大学生采取的一种策略,是为了获得更多所文化资本,提升其在场域中的位置。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一种权力,一种生产力,知识可以转换成其他诸如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符号资本等我们所要的资本形式。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为了在社会空间获得更有利的位置,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就会采取各种获取文化资本的方式典型如考证。

注释

[1]杨晓,杨薇.大学生考证的功利化现象剖析[J].高教研究.2006(5)

[2]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J] 2005(4)

[3]杨跃,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4]包亚明译,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0

[5]包亚明译,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

[6]杨跃,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7]包亚明译,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2

马克思课程论文

论现代社会实践与理论之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心得摘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研究受到教育界、档案学、图书馆学等应用学科的青睐。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对社会工作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展开大量研究,并探索出整合二者的若干方法。因此,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进行相应研究。 关键字: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虚拟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想必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这句话具有深远的普适性,而它的普适性不止体现在哲学研究上,更多是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表达。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大家同样不陌生,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固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这方面来说,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饱受争议的。 在哲学上,实践的定义是这样的,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理论则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早已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且对这一概念做过很多论述。可惜最终都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实践观,没有真正阐明了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其中的合理之处,加以融合,最终正确的定义了实践的本质,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也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更加强调实践是哲学改造世界的工具与途径。 理论是从客观事实总结提取的经验与规律,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武器。 从这两点上看,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成熟以来,对于实践与理论的态度,那就是辩证统一,相互发展。 事实也的确如此,正确的实践是基于对理论的深刻认识,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持,所以我们避免了盲目,逃过了盲从。也同样是因为我们的实践,所以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总结了更多理论。两者的结合是如此紧密,这样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有了两者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才得以飞速进步。但我们也要明白,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并不是让我们死守规矩固步自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统一的统一性包罗万象,是理论与实践继承的统一,也是创新的统一;是总结的统一,也是开拓的统一。 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中,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对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性定义,再次被扩展,于是产生了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伴随着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新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虚拟实践不但影响着我们以往形成的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甚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图景,同时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来了冲击。虚拟实践观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起的是作用是促进其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马克思实践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即实践是主客体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使主观存在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虚拟实践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

婚姻家庭社会学期末试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一般是指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以家长为内 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具体分为(1)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冷暴力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 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 7.“普纳路亚”家庭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 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 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8.家庭生命周期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 (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 (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 (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 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 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 (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 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

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 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④家庭的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

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 (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 (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 (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 (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 (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 (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 (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 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一、选择题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该关系存在于个人意识和意志之外,它并非人们之间互动或主体间的纽带。场域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个人所提出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福柯 B.布迪厄 C.卢曼 D.科林斯 E.舒茨 【答案】B 二、填空题 1.“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更多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______提出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布迪厄 2.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对的重新说明,它试图解释的是______,在各类行动者有目的的行动之下,社会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社会秩序

三、名词解释 1.布迪厄(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 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此外,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惯习 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

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在他看来,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关系。 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布迪厄超越了古典社会学的实体主义方法论,而且也使他论述场域结构和实践逻辑等方面问题时展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现 ①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 布迪厄认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是现实世界的两种方式:“初级的客观性”和“次级的客观性”。 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这些分类系统和图式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简言之,初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物质构成或物质关系,次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意识因素或意识关系。 ②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 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论布迪厄实践理论重要概念的辩证关系(一)

论布迪厄实践理论重要概念的辩证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实践理论场域资本惯习 〔论文摘要〕场域、惯习、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下个概念的提出,使社会学的研究呈现新的视角。布迪厄力图通过场域、惯习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从而超越社会科学的一元对认。本文思考焦点即为社会实践理论的这下个核心概念。 作为当代世界一流的社会学家之一,布迪厄坚决反对二元论,他毕生致力于克服社会学中流行的二元对立,他的理论旨在消除主观和客观、行动者个体与社会结构分析之间的分歧,力图摆脱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对立的二者择其一的困境,达到主观和客观融合的效果,为此,他提出了他的“实践理论”,又叫“生成性结构主义”理论。 布迪厄认为,要有效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使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就不能作为旁观者以一种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跳出现实生活之外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应避免客观主义以‘局外人’的眼光看世界和主观主义从‘局内人’的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的做法,通过参与生活实践来获得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这样,实践能使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达到一种和谐与整合”,而这种整合是通过“参与性对象化”,即对客体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加以全面的社会学的对象化 途径实现的,实践本身又是在这种对象化的过程中展开的。 在布迪厄看来,实践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独立于时空之外的实践是不存在也是无法理解的;同时,实践又是模糊的、盲目的和不确定的。社会生活的紧迫性使得人们无法质疑而是想当然地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实践更具有策略性。策略是实践之源。策略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惯习”。布迪厄对于实践的讨论主要围绕场域(结构)和惯习的关系展开的。他因此提出了生成性结构主义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这就说明了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要更好地认识布迪厄的实践观,就得认识他的实践理论中用来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的主要概念工具:“惯习、资本和场域”。 一、场域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既不是单纯的个体,也不是理想化的抽象社会,而是由无数个体所构成的“场域”以及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的“场域综合性结构”。关于场域的概念,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正是这种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结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位置的客观性才得以界定。布迪厄本人认为,只有场域和社会空间的观点才能够揭示社会的真实结构,因为“一个分化的社会并不是一个由各种系统功能、一套共享的文化、纵横交错的冲突或者一个君临四方的权威整合在一起的浑然总体”而是各个场域的聚合。 在理解场域概念时,首先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都不能仅凭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予以解释。其次,场域也不是一般性的空间结构形式,它是一个充满冲突和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不过,布迪厄特别强调,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从场域的这一特征来看,行动者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知,这种认知又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也就是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最后,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人们深陷其中的实践信念并非一种心灵状态,也不是武断遵从一套外界灌输的教条;而是一种身体状态,是被各种社会秩序加以系统利用的体现在身体上的性情倾向,也就是“内在性的外在化”,即布迪厄所谓“惯习”。 二、惯习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社会秩序是何以可能的

社会秩序是何以可能的 宋鑫 “社会秩序何以生成”或“社会何以可能”是一个深刻的学术命题,它甚至成为一个学科的研究主题。社会秩序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与神秘。从人类诞生开始,人类就表现出明显的“群居”倾向,而后逐渐演变为“社会”。本文从以下几位社会学学者的理论进行简单阐述: 首先,在社会学理论发展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个人和社会的二元对立,这是社会学的经典问题。在西方社会学领域中,这一经典问题是以结构和行动的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学家在发展自己理论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倒向其中一方。孔德、涂尔干,帕森斯等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结构决定个体行动,社会结构规范个体的行为;韦伯、戈夫曼等抗议结构对个人的抹杀。他们都试图沟通个人与社会,客观与主观。吉登斯、布迪厄、加芬克尔分别用“结构的二重性”、“惯习”“主体间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来沟通个体与社会,从而解释社会是何以可能的。 首先,吉登斯(结构和行动) (1)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二元论。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有两个要点。第一,结构是动态的,循环的。要在社会实践或社会声场的不断展开和循环的过程中动态的理解结构。第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社会层面上,而且也存在于个人的思想意识当中。(2)吉登斯根据结构二重性原则对社会行动和结构进行了分析。 吉登斯认为,行动是具有能动性的微观个人行动。第一,人的行动是一种绵延发生的,持续不断的行为流。人的行动具有反思性的自我控制,但是这一有意图的行动可能带来意外后果,意外后果又作为一种未被行动者认识到的条件,成为下一次行动的前提。这是个循环往复、不断积累的过程。大量的意外后果的不断积累成了人们认可并受制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第二,这里的有意图行动不仅仅有个人的个别性,同时有“类同性”,即被结构化的意识。 吉登斯对结构进行了解释。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资源和规则。同时,它又作为“记忆痕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体现在行动的实践当中。吉登斯强调结构是被行动者使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学中的运用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中的应用 社会学研 2015211536 李敏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中的应用 摘要 通过六周的系统的学习,深入浅出的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本次学习六个专题,分别为,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笔者的研究方向为社会学中的社会政策,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社会政策中的应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当今各个学科普遍运用的研究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就是将社会政策与理论结合在一起,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政策理论研究,并以理论指导实践。本文首先阐释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内容及该方法的应用,进而结合当代中国政策进行了实际现状分析,最后指出了这一方法在我国运用中的不足之处。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活动,她不仅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都是通过对原有的思想变革实现的。实现这种变革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实践。用实践的方法来重新定义以前的经验,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思想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毛泽东也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

传播学理论基础

《传播学理论基础》开题报告 论文研究题目: 国内学者对布尔迪厄研究概况综述 论文研究领域及研究目的: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的皮埃尔·布尔迪厄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他被誉为与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齐名的当前欧洲社会学界三大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研究和著作打破了学科界限,广泛涉猎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新闻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与新颖的学术框架。从1958年到1995年,布尔迪厄出版过超过30本专著,以及340篇论文。其中《区隔》(nistinetion)和((实践的逻辑))(The Logic of Practice),这两部重要著作为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然而,中国学者对于布尔迪厄的引进和认识还比较滞后,专门研究布尔迪厄的中国学者比较少,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也比较少,最早的关于布尔迪厄的专门研究是高宣扬在1940年所著的《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在收集到的文献中大约有30多篇研究布尔迪厄思想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其“场域”、“惯习”、“文化再生”“社会资本”等理论要点的阐释,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系统梳理目前已知的国内研究布尔迪厄的文献(主要是论文文献),对他们的研究进行分类、评价和解析,同时结合布尔迪厄的著作文选对其理论主要着眼点进行深入阐释。 论文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布尔迪厄的主要文献研究,旨在探究国内学者对布尔迪厄思想的研究程度和集中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其理论要点的阐释,为后继研究者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和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参考,为今后深入切入布尔迪厄思想的某个面向提供理论支持并指明可能的研究方向。 论文参考文献: 佘碧平《“结构”谜思:从列维·斯特劳斯、梅洛·庞蒂到布尔迪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李艳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决策与信息2008(6) 裴仁伟《走近“习性”、“资本”和“场”——读布尔迪厄访谈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萧俊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和文化再生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6(4) 朱彦明《布尔迪厄对库恩“范式”的批判》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8) 卜长莉《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学习与探究2004(6) 王宏伟《布尔迪厄评介》当代思潮2000(12) 包亚明《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初探》社会科学1997(4) 冯芹《布尔迪厄的媒介文化观》2004(5) 朱彦明《布尔迪厄的“科学场”观念》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 文九《文化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关键概念辨析——对布尔迪厄的“资本”、“场域”、“惯习”概念的解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余乃忠、陈志良《习性:“具有席卷一切的解释力———布尔迪厄建构的结构主义神话》现代哲学2009(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