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11课梨园春秋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历程与重要阶段,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

二、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盛衰的关系。

三、初步培养学生从文学创作、历史分析、艺术表现等角度欣赏戏剧这一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能力。

四、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如何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依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材分析

一、本课解说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本课第一目“大傩之舞”,讲摊仪的产生发展,特别指出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后人称傩戏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第二日“南戏与杂剧”,讲在宋代南方南戏开始流行,在元代杂剧得到空前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上述两目不做重点,了解即可。第三日“徽班进京”,讲徽班进京之后,各种地方剧种不断融合吸收,最终形成为京剧。京剧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

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发展过程,京剧的形成是古代戏曲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课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本课难点:京剧在北京形成的原因。

二、本课应理解的问题

1.戏剧与戏曲的关系。

本课多次出现“戏剧”“戏曲”这两个名词,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混用?

中国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戏剧”与“戏曲”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戏剧”是一个表演艺术概念,是指戏剧演出;“戏曲”则是一个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性与音乐性相结合的曲本或剧本。王国维后来又阐释认为,“戏曲”是指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即“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体系的泛称”。戏曲的概念更大。

在现代两者关系正好相反。谭霈生说:“在现代中国,‘戏剧’一词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又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诸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等。”(摘自《大百科全书》) 从广义的戏剧概念来看,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戏剧的一个部分(或主要部分)。

2.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戏剧需要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决定了戏剧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歌唱、舞蹈、美术等艺术的综合。戏剧按其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从文学的角度看,戏剧演出是以剧本创作为基础。一个优秀的剧本,包括优美简练的语言、曲折合理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启迪警示功能等,这些要素对于戏剧的成功演出有重要关系。一个好的剧本,往往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琅琅上口,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因而有人讲:戏剧是文学的艺术表现。从艺术的角度看,戏剧最终靠演员的表演来完成。演员的表演艺术与才能直接关系到舞台效果与表演成败。说学逗唱、吹拉弹奏、文说武打,每一样都体现出深厚功底;服饰“行头”的设置,脸谱图案之勾绘,无一处不自有讲究,意味

深长。正由于此,古代戏曲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小小舞台堪称窥探传统

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

我们欣赏古代戏曲,也应从文学创作、艺术表现、历史折射三方面去揣摩体会。

3。蒙古族和满族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作用。

仔细考察可以发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两个高峰,即元杂剧和清京剧的形成、兴盛。而这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两个王朝。为什么偏偏是在蒙古族和满族统治时期戏剧有如此巨大的发展?

除了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需要增加这些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统治政策。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知识分子地位十分低下(“八娼九儒十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只有将满腹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昌盛。二是文化观念。对于正统的汉族文人来说,小说、戏剧、小曲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形式,他们的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做官上。而蒙古族、满族有着与汉族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他们不轻视小说、戏剧等世俗文学,相反对世俗文学十分喜好,大力支持,乃至于积极参加。拿清代京剧为例,清廷上自皇室、王公贵族下到八旗子弟、一般平民,都十分喜好京剧。课本插图《弘历观剧团》就反映了乾隆对戏曲的喜好,慈禧对京剧的喜好支持是很有名的,清代很多王公贵族、八旗子弟还是铁杆“戏迷”,很多人是有名的票友(非伶人演戏者)。正因为这两个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支持,元杂剧、清代京剧才会产生、发展,京剧才能最终形成为“国戏”“国粹”。

三、本课内容解析

梨园与梨园弟子

“梨园”创立于唐代,唐代音乐机构之一。《唐会要》载:“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这里的“上”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精通音律,喜好歌曲,在宫中设梨园,亲自教乐工、宫女演习音乐舞蹈。唐代皇家梨园中,蓄养着许多富有艺术才华的演员和乐工,如李龟年、许和子、雷海青等。

后来,沿用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梨园弟子,也称梨园子弟,指戏曲演员。

傩、傩仪、傩戏的发展

“傩”,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已经相当生僻。《说文解字》对“傩”的解释是:见鬼惊词。即见到鬼发出的惊呼声。《辞海》解释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对“傩”则十分通俗地诠释为:“鬼,请你走开吧;神,你看着办吧。”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傩”是上古先民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祭祀形式,至今已绵延数千年。傩文化是中国原始时代的意识形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文化DNA(基因)。

从“傩”文化诞生伊始,傩仪、傩戏便与之相伴始终。可以说傩仪、傩戏是傩文化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傩戏表演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刻、剪纸之大成,具有极高价值。傩戏表演具有原始、神秘、粗犷、绮丽的特点,它区别于其他戏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难度高,诸如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踩火犁、吞刀吐火、刀枪不入等类似杂技的表演;二是跳傩者必须戴上一个狰狞恐怖的面具,从而被视为神灵在凡间的化身。川剧的变脸绝技、京剧五彩斑澜的脸谱都是从傩面具演变而来。傩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还深刻影响了元杂剧、明清传奇、昆曲、京剧等后世戏曲。傩戏以其独特的原始韵味和深远的影响力,被世人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三星堆出土的傩戏面具图

这是一幅商代晚期的摊戏面具。面具高25、5厘米,宽42厘米,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面具脸宽短,宽额,三角形鼻,鼻梁短直,鼻头肥大,长方形耳廓,饰云雷纹,耳垂穿孔。长刀眉,杏眼,方颐,阔口,闭唇,嘴角下钩,下颔向前斜伸。

额正中及耳上下各有一个穿孔。

瓦舍勾栏

瓦舍,又称瓦子、瓦肆,指宋元时代城市娱乐场所。南宋吴自牧在《宋会要·梦粱录》中载,“所谓瓦舍,谓其时而瓦合,时而瓦解,易聚易散之意也。”

勾栏,也作勾阑,指用各种花纹图案互相勾连起来的栏杆,里面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看席),相当于后代的戏棚或剧场。当时瓦舍中设有大小勾栏。

各种民间技艺如说书、杂技、傀儡戏、皮影戏等,都可以在里面表演,一些商业活动和服务设施如售药、卜卦、饮食等也同时在内设置。当时,汗梁四城遍布瓦舍勾栏,仅东角楼街就有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不论风雨寒暑,常年都有演出。瓦舍勾栏不仅招袜了大批稳定的观众,汇集了各种民间技艺,吸引了一批没能进入官场的民间文人,还培养了很多著名的艺人,推动了古代戏曲的进一步发展。

傀儡戏与皮影戏

傀儡戏,也叫木偶戏,是由傀儡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傀儡,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由于傀儡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悬丝傀儡、走线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

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白色幕布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也叫影戏,在民间流行很广。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国际公认它是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发展的先导。皮影造型古朴典雅,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

南戏的兴起

戏剧发展至宋代开始兴盛。南戏是宋元时代东南沿海一带的地方戏剧,用南曲演唱。南戏是中国最早有剧本保存下来的戏曲,有人认为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南戏萌芽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至元代广泛流传开来,并和新兴的北方杂剧竞秀。元末明初,北杂剧趋于衰落,南戏继续得到长足发展,演变为明代传奇。南戏体制比较自由,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普通百姓生活。南戏代表作有五部:“荆、刘、拜、杀、琵”,目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

元杂剧和散曲

元代,中国戏曲进入黄金时代。元曲是元代最主要的文学艺术形式。“汉文、唐诗、宋词、元曲,各绝一时”。元曲包括剧曲(即杂剧)和散曲,以杂剧为主。

元杂剧是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而形成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基本形态是四折一楔子。折,大体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本意是衔接木器的木片,引申到元杂剧中就是指使剧本结构更加完整、紧凑的短小开场或过场戏。.元杂剧不同于唐宋时期即兴的滑稽表演和结构松散的短剧,它题材广泛,结构严谨,剧情合理,矛盾尖锐,悬念强烈,其唱词、对白、动作更加适于舞台演出,从而标志着中国戏曲走向真正的成熟。元散曲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没有宾白,语言多为韵文,内容以抒情为主,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

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人才辈出,佳作如林,而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就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他们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各阶层人民的心态和情感。

关汉卿,元代最杰出的杂剧作家,被称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字汉卿,号已斋叟。由于他不属于正统派文人,关于他的生平身世,文字记载很少,而且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他是大都人,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5—1307)。《析

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

通晓五音六律,可谓多才多艺。关汉卿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他自

比为“蒸不烂、煮不透、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他毕生从事杂剧创作,创作杂剧60余种,保留至今的共约18种。《窦娥冤》是其不朽的代表作,王国维评价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其作品结构巧妙,剪裁得体,故事情节引人人胜,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文词朴实自然而又豪放,非常适合于演出。被译为英、法、德、日、俄等多种文字,广泛传播。

白朴,生于1226年,死于何年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在1306年以后。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号兰谷,今山西省河曲县人。出生于官宦之家。金末元初,社会动乱,少年白朴饱受战乱之苦,后被大文学家元好问收留,元好问给予他很多教诲和指导,使他受益匪浅,对于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有重要作用。白朴一生不走仕途,专心写作,著有16个杂剧剧本,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个完整剧本,目p《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后人评价其杂剧“风骨磊块,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白朴还写了大量的词和散曲,成就也很高。

马致远,其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生卒年代约为1250—1323年,晚于关汉卿和白朴。他年轻时热衷于追求功名,曾做过浙江省务提举这一小官。后因看透元朝官场的黑暗贪婪,辞官云游,流浪江湖20年后重回大都,一心进行杂剧创作。马致远一生创作了15种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八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另外,马致远不满社会现实,好仙慕道,曾皈依全真教。故他的作品中最多的是神仙道化戏,宣扬人生如梦,要人们弃绝欲念,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归隐山林,学仙修道。这反映出他面对强大的异族统治,回天无力、报国无门的一种无奈与抗争。对于其中的悲观主义和消极的宿命论应注意剔除。

郑光祖是元代后期最杰出的剧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代不详。曾经做过杭州路吏9死后葬于杭州。元杂剧家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为人方直,不安与人交。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可见他深受演员和观众喜爱。郑光祖一生共创作了18部杂剧,现存八部全本和一部残本。其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其八部全本中有五部为历史剧。在他生活的年代,杂剧创作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多数作家的作品脱离现实,单纯追求词藻艳丽,唯有郑光祖还保持着关汉卿、王实甫等前期作家触及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

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这是山西洪洞县赵城镇广胜寺明应王殿内的彩色元代杂剧壁画,它反映了元代杂剧演出时的舞台场面。画面上共11人,分前后两排,前排中间一人是主要演员,他身穿红色宽袖长袍,好像正在演剧。其他的演员好像都在为主要演员伴奏。他们有的吹笛,有的击鼓,有的打拍板。壁画生动地刻画了元代戏剧演出的舞台及戏中人物,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演剧的情景,对研究元代杂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元代杂剧陶俑图

该图为吹笛、击节板陶俑,1965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元墓出土。陶俑分别高38.5厘米、36.5厘米。辽、宋、金三朝都有杂剧,但表演方式不尽相同,故陶俑姿势各异。

四大徽班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的四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如年),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人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

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

进京参加微班演出,微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从量变发展为质变。为汇合二黄、

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斑进京,被视为京剧

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相继散落。

慈禧太后与京剧的兴盛

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康熙、乾隆都十分喜好京剧,而慈禧更是铁杆“戏迷”。她曾在宫中组织了一个“普天同庆”科班,由她直接管辖。她还经常请当时一些名角到宫中演出。在今天颐和园内还保留着一座慈禧派人修造的中国最大戏楼。这座戏楼高21米,共有三层,能够容纳数百人,排演各种大戏。

京剧的形成及其特点

京剧是在清代由徽剧、汉剧等多种剧种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因其形成发展于北京,并融入北京方言进行演唱,故名京剧。一般认为;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前奏,道光年间,京剧正式形成,称雄剧坛019世纪末20世纪盛极一时。

京剧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最高成就。京剧唱腔艺术极富特色。对任何剧种来说,唱腔都是最重要的艺术手段,通过唱腔所确立的音乐形象也是最动人的,所以京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舞,唱腔是排在第一位的。京剧唱腔是由湖广方言融入京腔而形成,全国大部分地区观众都能听懂,这就为京剧走向全国成为“国剧”奠定了基础。京剧唱腔讲究字正腔圆,讲究抑扬顿挫,讲究节奏变化,轻重缓急,韵味十足。另外,京剧唱腔感情浓郁,有的优雅,有的沉郁,有的低回哀婉,有的轻快柔媚。如果仔细品味,听流行歌曲,如同喝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而欣赏京剧演唱则如同品一杯茶,清香淡雅,又如酌一杯酒,醇厚绵长,回味无穷。这也是流行歌曲总是像一阵风那样来去匆匆,而经典戏剧会魅力永存的重要原因。

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等。生指男性正面角色,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旦主要指女性正面角色,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刀马旦等分支;净俗称花脸,属男性配角,有正净、副净、武净、红净之分,其脸谱勾绘不下数百种;丑,即丑角,大都动作滑稽,口齿伶俐,一般在鼻梁、两眼之间画一块白粉,属喜剧角色或反面角色,又分为文丑、武丑、丑旦等。

另外,京剧在场面组织、后台管理、服装设计、脸谱勾绘上极有讲究。以脸谱艺术来讲,脸谱常采用写意和夸张的手法用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是理解剧情的关键之一。因而脸谱被称为角色“心灵的画面”。举例来说,开朗乐观的性格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庚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如关公、秦琼;黑脸为中性,代表勇猛憨直,如张飞、包拯;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如单雄信、程咬金;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如曹操、赵默;青脸多为妖邪;金脸和银脸代表神怪仙佛。悟空、八戒、牛神、鹤童,其面部则勾猴、猪、牛、鹤诸形。张飞面上绘一彩蝶,乃言张手飞去之意;赵匡胤眉间绘一龙形,示其有九五之尊;张顺善泅水,面勾水波纹;孟良能放火,则绘火葫芦。其中规定完备而严密。

“同光十三绝”图解

所谓“同光十三绝”,描绘的是清同治、光绪年间13位杰出的京剧、昆剧演员。这13位人物分别是程长庚饰《群英会》中鲁肃,卢胜奎饰《空城计》中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中莫成,杨月楼(杨小楼之父)饰《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徐小香饰《群英会》中周瑜,谭窒培饰《恶虎村》中黄天霸,梅巧玲(梅兰芳之祖父)饰《四郎探母》中萧太后,朱莲芬饰《玉簪记·琴挑》中陈妙常,时小福饰《桑园会》中罗敷,余紫云饰《彩楼记》中王宝钏,郝兰田饰《钓金龟》中康氏,杨鸣玉饰《思志诚》中天明亮,刘赶饰《探亲家》中乡下妈妈。

关于“同光十三绝”画像由来,戏剧界存在争议,一说为晚清沈蓉圃亲自绘制(落款确是沈蓉圃)。另一说是,画像成于20世纪40年代,由北京“三

六九画报”朱复昌等人仿照“京腔十三绝”,以沈蓉圃戏画中的人物拼凑而

成,并非沈蓉圃原作。“同光十三绝”并不能完全代表同治、光绪时期北京舞台上最为杰出的演员,其中甚至没有一个花脸演员,名实不尽相符。但图中人物形象颇为难得,值得珍惜,其所附《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式的建议

由于学生对戏剧领域比较陌生,缺乏戏曲欣赏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建议本课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取模仿性学习的方式,即通过教师引导,由师生合作探讨,完成学习目标。如果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上本课前教师应先做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

①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对戏剧的基本认识,发现具有一定戏剧表演才能的学生。教师可事先安排2—3名学生做好准备在上课时进行戏剧表演;②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戏剧知识介绍,特别是关于京剧特点的介绍要有补充材料与图片(可从京剧角色分类、脸谱勾绘、服装设计、唱腔艺术等方面找材料与图片);②搜集京剧或本地地方剧种的代表曲目或片段。教师做好以上准备工作,是为了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剧,避免“以空对空”,提供教学平台。可以这样讲,教师对材料的占有程度是关系到本课成败的关键。

2.通过问读教材与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理清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历史线索,教师提出问题:“以宋代南戏、元代杂剧、清代京剧的形成兴盛为例,分析戏剧发展与特定时代特征的关系”,师生讨论得出答案。

3.本课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习京剧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表演,师生共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解京剧i欣赏京剧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接触与领悟戏剧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活动的建议

学生对戏剧知识比较陌生,他们接受流行歌曲比较容易,接受和欣赏戏剧比较难。本课采用模仿性学习的方式,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师生合作,才能初步培养欣赏戏剧的基本能力,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或多媒体上查阅戏剧(特别是京剧)发展的相关资料,或让学生了解地方戏剧,增加对戏剧的认识、了解o

2。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师生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文学、历史、艺术的角度去理解京剧、欣赏京剧。

3.上完本课后,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对戏剧有兴趣的学生能继续查阅相关知识,多接触一些民间戏剧艺术与艺人,从事一定的研究性学习。

三、使用本课附件的建议

1.解析与探究

主要介绍京剧行当和脸谱勾绘,引导学生欣赏京剧。本专题应该与课堂上多媒体展示结合使用,由学生讨论完成。这个专题可再设一问,以引导学生从剧本创作(文学)、剧情阐释(历史)和表现手法(艺术)等角度重新欣赏已学过的某篇戏剧作品。

2.本课自我测评题在教学目标二、四中已有体现,可让学生课后书面练习完成。

3.建议设置课外活动问题,可从两方面选择其一:

①调查一下,你的家乡有没有地方戏曲或其他说唱艺术,了解这些戏曲或说唱艺术有什么特点。并试着学唱。

②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戏剧发展不景气,唐老鸭和米老

鼠大有取代孙悟空和猪八戒之势,戏剧(特别是京剧)应该如何适应时代发展

而不断变革?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案设计的建议为了调动学生对戏剧学习的兴趣,本课导人可

以采用多种方式。可采用问题提出、引人思考的方法,比如可以这样设计语言:“京剧与前面课文中学习过的书法、图画同为中国‘国粹’,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京剧堪称窥探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那么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如何?戏剧曾为无数人喜爱的奥秘何在?今天我们怎样来接受和欣赏京剧?也可采用播放代表性的戏剧曲目或片段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导人新课。

本课基本目标之一是要理清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过程。可以这样设计:古代摊戏——萌芽;宋代南戏——开始成熟;元代杂剧——真正成熟3清代京剧——高峰。要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古代摊戏在今天文化生活中还有没有保留痕迹?”“从南戏、杂剧、京剧形成发展来看,影响戏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本课重点是熟悉京剧特点从而能看懂京剧、欣赏京剧,这需要教师占有丰富材料,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师生配合,方有很好收效。

本课结语可以这样设计5古老的戏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繁荣的历程。但进人当代社会,它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变革创新呢?这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五、教学媒体的使用建议

1.使用多媒体放映有代表性的京剧、地方曲目或片段。

2.使用多媒体展示京剧的脸谱与服饰等素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 A.魔术 B.戏剧 C.绘画 D.杂技 2.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3.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C.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D.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4.徽班进京后能在京扎根,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剧,主要因素有 ①北京社会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 ②皇室等上层权贵的喜好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吸收外来艺术的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6.下列有关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京剧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D.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 7.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8.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①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 ②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 ③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 ④老四去了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9.与元杂剧相比,京剧的特点是 A.融合多种表演形式 B.吸收汉调、昆曲和秦腔等剧种腔调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同步课时训练 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3、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4、京剧的前身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表演,使徽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5、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6、古代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注重人物性格多样性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 7、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 “今有人焉,聚徒讲学.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是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也。”其意在强调(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0课 梨园春秋2-岳麓版

第10课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京剧的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二.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探究分析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利用电教手段:播放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加深对古代戏曲的印象。 3、组织分组讨论:理解京剧成为国粹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基本的史实有一定了解,但是基础不夯实,尤其是缺少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因而本节课的授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剖析,以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请你猜一猜

导入京剧脸谱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从而导出本课内容——戏曲。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正课: (1).探究一:提出问题—什么是戏曲?从而导出戏曲的起源 先民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这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之一—傩戏 进一步引出世界性文化共生现象,傩文化在世界其它地方的遗留表现,让学生深刻分析古代戏曲的特点 (2).探究二:为什么把本节课内容成为“梨园”呢?它有哪些含义 (3).探究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结合PPT材料,找到宋代南戏的兴起和形成的原因 此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4)探究四:展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概括南戏的特点 ⑴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⑵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5).探究五:结合材料和史实分析元杂剧产生原因和特点 举例包括元代四大悲剧,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 (6).探究六:欣赏昆曲片段并小组合作总结昆曲特点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深刻了解不同戏曲的不同特点 (7)探究七: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点最后展示一段京剧经典片段《将相和》,欣赏国粹的精髓 五.小结: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历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岳麓版 必修3 《梨园春秋》是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最后一课。本课既是本单元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前面四个部分的一个总结。要求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并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文化发展关系的认识。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教材共分三目:戏曲的起源、元杂剧与昆曲以及“国粹”京剧,以此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辉煌的戏曲艺术成就。 1、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2、有利之处: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音乐课及日常生活中也能偶尔接触戏剧这种艺术,对它的一些形式不会陌生。 3、不利之处:现在的学生对戏剧这种相对古老的艺术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对于它的现状关注不够;学生还比较缺乏把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相结合学习分析的能力。 1.课标要求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相应课件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戏曲知识,准备一段家乡地方戏的表演;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拓展自己的戏曲知识。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黄梅戏《女驸马》片断)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黄梅戏中经典的《女驸马》片断,除了黄梅戏,大家还了解哪些戏曲形式? 中国的地方戏多达360多种,称得上世界之最。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三者当中,中国戏曲成熟最晚,到12世纪(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形态。然而,800多年来,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现今仍然存活的古老戏剧。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梨园春秋,聆听梨园弟子的心声,感悟中国戏曲之美。 (设计思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艺术作品导入新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提高对本课的学习期望值。) 讲授新课: 追朔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的一种巫术仪式:傩仪。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仪 创设情境一:傩仪是怎样产生的呢?设想一下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 问题1: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傩的图片资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创设情境二:展示“傩”的两种写法 通过对“傩”字的分解,更深层次理解何为傩。教师讲解先秦时傩仪的发展。 创设情境三:展示傩与戏曲的图片 问题2:为什么说傩是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两者之间有哪些异同? 学生通过图片对比及已学知识分析得出,教师总结。 创设情境四:由标题和河南卫视《梨园春》引入 问题3:为什么把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课堂检查预习情况,并补充说明。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图片,由生活引入,给学生以直观贴近的印象,设置相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 过渡:傩仪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戏曲形式相差甚远,仅仅是蕴含着古代戏曲的萌芽。中国古代戏曲初步形成:宋代南戏。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创设情境一: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 问题1:图中人们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创设情境二:展示宋代经济分布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0课梨园春秋( 测试)

第10课梨园春秋(测试) 一、选择题 1.有人曾对下图反映的戏剧表演形式进行如下描述“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这一著名戏剧( ) A.由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B.是士人群体逐步形成的直接产物 C.与理学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有关 D.被称为“百戏之祖”且享誉世界 2.下图是山东汉代墓室中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石拓片。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中国( ) ①戏曲表演的发展②绘画艺术的演变③墓葬文化的沿革④火药武器的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3.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③产生的宋元时期古代戏曲形式是( )

A.皮影戏 B.南戏 C.杂剧 D.京剧 4.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赞美古代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5.明朝吴江派代表王骥德的《曲律》记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戏曲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呈衰落态势 D.经济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6.南戏和元杂剧得以流行的共同原因是 ( ) 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汉族文人地位低下 C.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7.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用铜锣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D.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8.山东剧院演出的京剧《郑和下西洋》,创造性地将传统京剧与交响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东西方文化很好地在一部戏中体现。由此说明( ) A.京剧应主要学习西方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京剧的传统部分已经过时 D.事物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9.下列有关昆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0课梨园春秋 教学设计(庞小戈风闻录)

第10课梨园春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京剧的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探究分析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利用电教手段:播放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加深对古代戏曲的印象。 3、组织分组讨论:理解京剧成为国粹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你猜一猜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打一艺术形式 戏剧 情景教学 简介庞晓戈:女,洛阳偃师人,梨园春节目主持人、河南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全国十佳金话筒”奖得主。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主持人,被广大戏迷朋友成为河南戏曲的代言人。2003年荣获二十一届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庞晓戈为了提高自己的主持水平,丰富自己的戏剧知识,决定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究戏剧的发展史。 自主探究一:庞晓戈不明白为什么我国习惯把戏剧称为“梨园”?你能告诉他吗? “梨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后世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皇帝梨园弟子)。 探究二:庞晓戈来到原始社会,看到了下列情景,她非常害怕,这是什么呢? 先民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这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之一—傩戏 探究三庞晓戈来到宋朝的温州,她在这里可以听到什么戏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 探究四:庞晓戈想知道听南戏产生的原因,一位民间老艺人给她提供了下列材料,她该如何解密南戏形成的原因呢 材料一:南戏最初流行于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而得名,这些地区地处东南

必修三《第10课 梨园春秋》 教学设计与反思

(岳麓版) 【教学目标】: 1、展示课标并解读(学生学习目标) 课标: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解读:通过理清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各剧种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2、教师任务(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列举出古代戏剧的名称、流传时代、著名作家或演员;让学生列出自己还知道的戏剧与喜欢的戏剧;帮助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含义分析 (2)帮助学生对促进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分析归纳京剧在清代兴起的原因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原始的“傩仪”,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等发展历程,走向繁荣、辉煌。 本课分三目: 1、戏曲的起源:介绍戏曲的萌芽—傩的出现及唐宋戏曲发展状况 2、元杂剧和昆曲:介绍元明戏曲的主要形式 3、国粹“京剧”:介绍京剧产生及主要代表成就 【学情分析】: 1、由于语文课里已有的戏曲知识和我们的学生老家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实际,学生知道很多剧种;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戏曲而又对戏曲本身了解甚少。所以教学中必要的图片资料必不可少,直观性不言而喻,这样也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及人文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对戏曲产生、发展背景不清,故教师应根据经济史、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与处理方法】 重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处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感悟戏曲艺术 难点:戏剧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处理:运用政治必修三《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自主分析归纳 【教学方法】 1、问题法:调动求知欲,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自主学习、合作归纳 【板书设计】 一、戏曲的起源——傩,南戏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成熟 2、昆曲: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小小戏台展现大千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1、通过多媒体展示戏曲发展历程图片 2、导语:(课文序言)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10课梨园春秋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10课梨园春秋 在学生用书中,此内客单独成丘@ 、选择题 1 ?判断右图中戏剧人物所属的剧种是 ( ) A. 京剧 B. 昆曲 C. 秦腔 D. 不能得出结论 解析:选D 。中国戏剧艺术以京剧为代表形成一个体系,各剧种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互通有无,但凭戏装是无法作出判断的。 2.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哪一社 会阶层的需要( ) A 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解析:选B 。话本、杂剧的出现主要是满足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3. 认为中国的戏曲成熟于元代的理由是 ( ) A 元杂剧具备中国戏剧的表演特征 B. 结构完整的剧本出现 C. 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深入 D. 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A 。中国戏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虚拟性、程式化、综合性和夸张性等方面。如 果说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那么它必然具备中国戏剧的这些表演特征。 4. 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烤的甘薯,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感天动地窦娥 冤》,这位农民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在 ( ) A. 北宋 B.元朝 C.唐朝 D.明朝 解析:选D 。《感天动地窦娥冤》属于元杂剧,甘薯则出现在明朝。 5.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戏曲发展的历程。 其中包括我课时作业

国戏剧发展的起源和成熟的标志, 它们是() ①雜戏断只②兄葩剧墅理③生曲t牡丹亭〉④京谢£玉堂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傩戏是中国戏剧的起源,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6?关于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宋代的南戏主要是官府的有关机构创作 B. 南戏主要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面貌 C.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 元杂剧兴起是在南方地区 解析:选C。宋代南戏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主要在民间流行,比较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故A、B两项叙述错误,而元杂剧是在北方兴起的,故D项错误。 7?中国戏曲如元杂剧、昆曲和京剧在历史上都有非常辉煌的时代,如今元杂剧已经消失,昆曲和京剧则日趋衰落,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家不扶植 B.脱离群众 C.表演手法落后 D.不能表现现代内容 解析:选B。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脱离群众,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便会丧失自己生存的基础。 8. 戏曲表演十分讲究“功法”。甩发功戏曲表演中经常使用。多为男性角色甩动头顶 扎束的一绺长发,表现惊慌失措、悲愤交加、疼痛欲绝以及仓皇逃命、垂死挣扎等激烈异常 的情绪和情境的一种表演特技。这说明中国戏剧的什么特征( ) A.虚拟性 B.程式化 C.舞蹈性 D.声情并茂 解析:选B。中国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程式化,即用固定的格式进行表演。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材料二京剧的传统剧目有:《野猪林》、《林冲夜奔》、《武松打虎》、《挑帘裁衣》、《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水帘洞》、《安天会》、《十八罗汉斗悟空》、《沙桥饯别》、《五百年后孙悟空盘丝洞》、《十八罗汉收大鹏》、《无底洞》、《金钱豹定军山》、《阳平关》、《五截山》、《水淹七军》、《走麦城》、《受禅台》、《伐东吴》、《连营寨》、《白帝城》、《别宫祭江》等。 材料三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化异彩纷呈,冲击着祖国传统文化, “国粹”京剧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京剧。 (1)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京剧与明清小说有什么关系?

第10课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 编者:张庆君审核:邱昌满、王凤霞使用时间:2012-09-20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 面批时间__________ 【课程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元杂剧、京剧的形成。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重点问题】京剧兴起的背景以及其特点和影响。

? 综合性:京剧将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 写意性: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舞台行动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文学讲究含蓄有余味,“无字处皆有意”;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艺术。建筑提倡“透风漏日”,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虚拟性或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舞台布置: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象征性,既可以作为普通的桌椅使用,也可以用作其它东西的代用物。如桌子可以是床铺,如果将两张桌子相迭,就表示「点将台」;两桌前后并列,就表示高山、楼船……。同样,舞台上的椅子也可以当作山、当作门,还可以当作云,剧中人站在上面就意味着腾云驾雾……。 人物化妆:戏曲脸谱:根据不同性格勾画不同的脸谱来表现人物,以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等。观众睹脸则知其人。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 人物服饰: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课中探究案(B层) ★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织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及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谈班。——清钱泳《绿源丛话》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戒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⑵.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⑶.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种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梨园春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2)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元杂剧、京剧的形成。 难点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唐代华清宫梨园、唐玄宗 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三者当中,中国戏曲成熟最晚,到12世纪(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形态。然而,800多年来,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现今仍然存活的古老戏剧。 那么为什么人们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呢?

新课学习 一、戏曲的起源 (一)傩 展示图片土家族傩堂戏 1.产生的背景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为了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一一“傩”。 2.傩的发展 先秦时期,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时期,傩仪还很盛行。功能上开始由祭祀转为娱乐,由娱神(祈求神灵保佑)转为娱人。 傩距今年代久远,不过这种古老仪式现在在中国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中国湖南土家族、贵州彝族、广西融水苗族仍存在傩仪。 (二)春秋至宋代戏曲的发展 1.春秋至唐代戏曲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原先城市中封闭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废弛,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戏曲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很大发展。 (2)流行区域 【学生回答】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看地图,明,确方位)。 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 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

第10课 梨园春秋

教学设计 《梨园春秋》 王巍 哈四中历史组

第10课梨园春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历程与重要阶段,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 2)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盛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从文学创作、历史分析、艺术表现等角度欣赏戏剧这一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如何以“吸取精 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依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京剧在北京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设问导学、阅读归纳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戏曲起源 [问答法、阅读教材归纳] 1起源:原始宗教歌舞 [教材拓展]西周和汉代,宫中设有驱傩的专职官员,扮方相氏的一个巫师带头大歌。方相氏身披熊皮,头戴黄金面具,有四个眼睛。方相氏一手拿着戈,一手拿着盾,率领率从人扮的“侉子”和十二兽,每逢腊月初一,举行大傩,在宫内边舞边喊,驱逐疫鬼。后传入民间,演化成傩舞和傩戏。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共同点。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所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设问导学、总结归纳] 2春秋战国以后:戏曲元素 3唐代:“梨园” 二、宋元戏曲艺术的成熟 1宋代:“南戏”——完备的戏曲形式 [教材拓展]南戏形成于宋末元初,戏曲史界向来认定是单指温州一地,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设问导学:据材料分析戏曲在宋代形成完备形式的原因] [分析讨论:对比世界三大戏剧产生的时代,明确中国戏曲流传至今的原因] 2.元杂剧——古代戏曲的成熟 [教材拓展]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

梨园春秋教案

《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2、通过聆听、赏析,能够感受和体验国粹京剧的唱腔及其音乐情绪,初步地分辨京剧的行当、角色。 3、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能够熟练的学唱一段京剧唱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国粹京剧的唱腔及其音乐情绪。 2、培养学生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的情趣。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唱腔、行当、功法、文舞场等不同角度了解京剧戏曲艺术。 2、学生参与实践演唱、表演、演奏等。 三、课前、教具准备: 1、电脑多媒体课件。 2、京剧武场的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京剧音乐(《京调》),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能听出这段音乐是我国的哪一种戏曲的音乐? 2、生:……京剧。 师:对了。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资料说给同学们听听,(学生回答京剧的有关知识,当学生回答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写上板书) 4、京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 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

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京剧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 5、你听过那些京剧剧名?你知道四大名旦分别有谁? 让我们带着这些有关内容一起走近《梨园春秋》——京剧。 三、新课教学: 1、京剧的形成:(知道即可) 师:对京剧的形成,同学们讲了很多的内容,我们对京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请看(媒体出示一)图片或文字,教师口头归纳) 2、京剧“四大行当”(角色) 1)教师讲解:京剧的行当来源于生活,就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媒体演示二)京剧根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及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划分为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1、“生”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比如:年纪大的叫老生,年纪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 2、“旦”是指女性角色,如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的叫花旦,中年妇女叫青衣。 3、“净”则是指“花脸”。 4、“丑”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分为文丑和武丑,女性丑角叫彩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