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楹联平仄理论

楹联平仄理论

楹联平仄理论

一、平仄的划分须按古四声,按现在普通话四声划分不成立

“平仄”是一个历史沿用概念,一提到“平仄”,就必然是古“平、上、去、入”四声的归类,而不是现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归类。

为什么叫“平”和“仄”?“平”就是平读,不升也不降;“仄”就是不平读,读音不是上扬就是下降,或者弯曲、短促。四声中只有“平声”是平读的,所以独自作一类,叫做“平”;其他上、去、入三声都不平读,故合并为一类,叫做“仄”。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是这样描写四声的:“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平道”就是平平地读,“莫低昂”就是念的时候不要降低,也不要上扬;上声就是往上扬的声调,所以要“高呼猛烈强”,相当于今天我们读阳平(第二声)的调子;去声是往下降的声调;入声短促,韵尾还有堵塞,不能拉长。

根据他的描写,模仿普通话的标调方法,可以表示如下: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

(平) (仄) (仄) (仄)

再比较现在普通话的声调情况:

阳平阳平上声去声

→↗√↘

(平) (仄) (仄) (仄)

今天普通话的阴平是平读的;而阳平是往上扬的;上声是先降后升,是弯曲的;去声是下降的。如果按照声调的实际情况划分平仄,那么,现在普通话的阳平就应该归到仄声,因为它是个往上扬的调子,相当于古代上声的调子。

这样一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的说法还能成立吗?

我们平时说的“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是运用现在普通话的四声来辨别平仄,而不是按它来划分平仄,这两个问题不能混淆。况且,以这种方法辨别平仄并不彻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二、自唐宋以后,实际读音的平仄,已逐渐演变为概念上的平仄

上文说了,一提到“平仄”,就必然是古“平、上、去、入”四声的归类,而不是现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归类。这是指近体诗、楹联和词的平仄。

南北朝齐梁时期,文学家沈约发现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将其进一步归纳为平仄两类应用于诗歌的创作上,于是产生了近体诗,也因此形成了近体诗的声律。近体诗中有对仗,因而又形成了对联的声律。唐宋时期产生了词,词应用了诗、联的平仄,便形成了词的声律。平仄声当时的确是按实际读音来分的。

但是,语音是在不断地缓慢变化的,除了共同语(相当于现在所指的“普通话”)本身语音在变化之外,还分化出许多方言。因此,平、上、去、入四声自唐宋以后,其实际读音就

未必是上述所描写的那种情况了。如平声本来是读平调的,可能变成了降调;上声本来是读升调的,可能变成了平调;去声本来是降调的,可能变成升调。如此等等。但不管四声的实际读音如何变化,其声调系统却没有变化或变化甚微,即无论共同语还是方言,声调仍然是那几类,每一类仍然是那些字。这时的平仄已经不是实际读音的平仄,而是概念上的平仄了。正因为如此,诗人不管生于何籍,用什么方言来创作,只要按照原来声调系统对平仄声的划分和已经定型的诗律、联律、词律来写,就能合律。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按原来实际读音来划分平仄,诗、联、词的声律是和谐的,语音改变以后如按概念的平仄写作诗、联、词,声律岂不是不和谐了?

回答是:不必如此担心。

原来实际读音的平仄,在应用于诗、联、词时,其实是造成一种声调高低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同和异交替,形成抑扬顿挫的变化。语音变化以后,按照原来的格律安排字词,便形成另一种高低变化、抑扬顿挫的规律。美感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如果说按照原来实际读音的平仄依律入诗、入联、入词能给人以音乐的美感,那么,在语音的渐变中,审美标准也在渐变,人们同样感到以概念平仄依律入诗、入联、入词也是美的。

三、入声作仄不仅有诗、联规则维系,还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诗、联作品作支撑

上述所谓“概念平仄”,就是按传统平上去入四声划分的平仄,而不是以某时某地声调的实际调值划分的平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的分法,同样是概念平仄,因为归入平声的阳平,其实际调值并不平。

“平仄以平上去入四声划分,入声作仄声”,这已经成为一条规则紧紧地与近体诗、对联、词等文学体裁连结在一起,成为这些体裁的特征了,人们要么不写近体诗或联、词,要写就必须按照这些规则去写。反过来说,若不按这些规则去写,就不能成为这些体裁。

诗律、联律、词律等,作为一种体裁的规则,经过一个朝代的酝酿阶段而形成,又经过若干朝代磨合、考验、完善而成熟,期间一千五百多年,是历史和社会的约定和俗成,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不可能轻易被更改和突破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因为现在普通话入声的消失而轻率地改变近体诗、对联和词格律。北京话入声的消失不是近代、现代才发生,至少在六、七百年前的元朝就已经发生了;动过不考虑入声、“让它在研究室中凉快去”的念头的人也不是现在才有,早在六百多年前元代杂剧家们就尝试过。那时的杂剧家撇开入声,用当时的大都话(北京话)创作词(为曲子配词),其原理与唐宋的词是一样的,然而由于在平仄和韵部上不按词的规则(平仄方面不考虑入声),后世并没有把这些作品词看作词,而是另外起一个名,称为“曲”,把它看作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宋代周邦彦的词《满庭芳》中有“黄芦苦竹”一句,“竹”为入声作仄;元代王实甫也写有《满庭芳》,其中有“险化做望夫石”句,把古入声字“石”作平声,但人们没有把这首《满庭芳》称作词,而是称为曲。尽管杂剧家用当时的口语来创作杂曲,但剧中人物吟诗作对时,也还是按诗、对的规则把入声归于仄声。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大胆冲破旧文化,最大力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之,作对联时还是把古入声作仄声:

不眠忧战伐(“伐”入声作仄)

无边正乾坤

文字收功,神州革命

生平自许,中国新民(“国”入声作仄)

启功先生是数代地道北京人,又是现代人,写楹联还是把入声归仄声:

能将忙事成闲事

不薄今人爱古人(“薄”入声作仄)

花里帘栊晴放燕

柳边楼阁晓闻莺(“阁”入声作仄)

名园绿水环修竹(“竹”入声作仄)

古调清风入碧松

若问这是为什么,回答是:因为对联这种体裁的规则所规定。

一种文学体裁的规则也是一种文化,它也是经过长期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不知多少人用这种对联的规则创作了卷帙浩繁的作品,这些作品为世世代代华夏子孙所学习、欣赏和传承,又不断创作出更多的楹联作品。因此,楹联规则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厚的作品作为载体,因而有着无比稳固的支撑,这又岂能是我们几个人在这个栏目喊几声就能改变的?如果相约三五个人或一二十人作些对联,并相约“让入声在研究室中凉快去”,那是可以的,但是倘若拿出去参加更广泛的对联评比或参展,人家就会让我们的对联一边凉快去了。来这里写对联玩玩取悦的人,可以不必费工夫去辨别入声,甚至不必费工夫去辨别什么平仄,因为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不是那么好辨别的。但是如果真心想学写对联,真心想欣赏对联,我认为还是不要怕麻烦,一点一点地,正正规规地学。

四、入声作仄的规则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学规则是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它的广泛性不仅仅表现在一个时期的涵盖面广,还表现在其历时的涵盖面广;它的长期性也不仅仅是几十年、百来年或者一两个朝代,而是动辄千年数个朝代;它的稳定性表现在它不受因改朝换代而引起的政治制度变更的影响,不受标准语变迁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种文化得以延续而不灭。因此这种规则的形成并不是刻意的人为,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主张平仄不考虑入声而以普通话(实际是北京语音系统)四声为划分标准的人,其理由是:现在的北京语音是标准音,而北京语音分不出入声来。

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是建国之初五十年代的事,至今仅仅五十年。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因为共和国建首都于此,它是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但历史是前无头后无尾的,首都地址不是永远不变的,首都迁移了,其政治文化中心无疑也会随之转移,试想,国家的标准语音是否也会改变呢?

中国历史上朝代迁都次数繁多,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历史:

夏朝建都于河南登封东;

商朝于河南商丘,盘庚东迁河南安阳;

西周于西安;

东周于河南洛阳;

秦朝于陕西咸阳;

西汉于西安;

东汉于洛阳;

三国魏于洛阳;

三国蜀于四川成都;

三国吴于江苏南京;

西晋于河南洛阳;

东晋于江苏南京;

南北朝间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于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于山西大同,后又迁都河南洛阳;

北朝东魏建都于河北临漳;

西魏于陕西西安;

北齐于河北临漳;

北周于陕西西安;

隋朝于陕西西安;

唐朝于陕西西安;

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建都于河南开封;

五代后唐于河南洛阳;

北宋建都于河南开封;

南宋迁于浙江杭州;

元朝建都于北京;

明朝建都于江苏南京,后又迁往北京;

清朝初期都于辽宁沈阳,后迁往今北京

每次首都的更换,都以所在地的话为标准,假若中国的诗、联、词的平仄也以当地的实际语音来划分,规则就得改来改去,当时是痛快的,但以历史观之就不痛快了,后世的华夏子孙会因这种规则的混乱而痛苦不已。

入声在北京话中的归并,自元朝以来就在不断地变更着。根据元代杂剧家周德清著的《中原音韵》看,当时入声并入其他声调是很有规律的:全浊声母的入声归阳平、次浊声母的入声归去声,清声母的入声归上声。那时的入声,多数归入上声,且没有归入阴平的。

而现在北京话,许多原来归入上声的入声字变成了阴平,如“说脱发泼杀瞎刮漆戚昔惜息锡吃失湿击激吸黑扑秃哭窟屋忽粥出叔曲屈摘拍剥托捉戳郭钵泊割鸽削缺贴接”等;

有的原来归上声的入声字今变为阳平,如“得德国福拂卒足则责隔格革驳阁觉爵別竹烛泊察节折洁”等;

有原来归去声的入声字今变为阴平的,如“约压押鸭刷”等;

有原来归去声的入声字今变为阳平的如“额”;

有原来归阳平的入声字今变去声的,如“复述术划缚鹤镬挞踏沓洽涉”等;

有原来归阳平的入声字今变为上声的,如“蜀”。

等等等等。可见在北京话中,古入声字读音一直是摇摆不定的,时而归入仄声,时而又归入平声。如果在元代就把归入平声的入声字定为平,把归入仄声的入声字归入仄,那么,到今天还要重新定其归属。

并且直到今天,入声字在北京话中的读音还在摇摆不定。这里举些例子(以下所举例字都是古入声字):

“迹、绩”,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和1989年版《辞海》注音为jī(阴平),而1997年版《新华字典》注音为jì(去声)。

“脊”,《新华字典》注音jǐ(上声),《现代汉语词典》注两个音jí(阳平)、jǐ(上声)。

上述三部字典都是权威性的工具书,其注音的不统一,反映了古入声字在当今的北京话

里,其读音还在游移不定。此外,没有反映在字典里而实际上在北京话对中古入声字读音有分歧的例子还较多,如“室、质”有上声和去声两读、“执”有阳平和去声两读等等。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举出很多例子证明这个问题:

“答”,在“回答”中读阳平,而在“答应”中读阴平,两个“答”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回应的意思,不用别义,两个读音就是多余的了。

“作”,在“作弊”中读去声,在“作弄”中读阴平,而在“作践”中又读阳平了。这三个“作”都是“为,干”的意思,用不着三个读音来别义。

“节”,在“关节”中读阳平,在“节骨眼”中读阴平。

“结”,在“开花结果”中读阴平,在“比赛结果”中读阳平。虽然两个读音有别义作用,但后一“结果”的意思是从前一“结果”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可以不必以音别义,很多多义词都无需以音别义的,真正的原因是“结”字游移于阴平和阳平两个读音之间。

诸多证据证明,古入声字在北京话中的读音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我们如果按现在的北京话读音来处理古入声字的平仄,若干年以后,恐怕还要推倒重来,可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诸如以上的入声字例子很多,我们还可以举一些,如“一、八、不”等。“一”在元代《中原音韵》中既读上声又读去声,不读平声,到今天北京话,上声的读音没有了,却又多出了一个阴平和一个阳平来,在“第一”中读阴平,在“一个”中读阳平,可在“一行白鹭”中又读去声了。

“八”在元代已由入声变为上声,到今天的北京话,其上声又消失了,变为阴平和阳平,“八路军八年抗战”前一个“八”读阳平而后一个“八”读阴平。

“不”在元代已由入声变为上声,到今天的北京话,上声消失了,却又生出一个去声和一个阳平来,“不是不好”前一个读阳平后一个读去声。

这些入声字在今天的北京话中往往具有平仄对立的几个读音,而这些分歧的读音都没有别义作用的,那么这些字到底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

关于北京话,我们遇到的问题还不止这些,还有诸如连读变调、轻声等问题。

先说连读变调。北京话若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读,则前一个要改读为阳平,如柳宗元人称“柳柳州”,念出来就成了“刘柳州”;如果三个上声字连在一起,前两个也改读为阳平,如“两伙草寇”读成“良活草寇”,这样一来,若按北京话划分,字面上的平仄便与读出来的平仄脱节了。如“两起火灾人不信”字面上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实际读“良齐火灾人醭信”平仄是“平平仄平平平仄”,要害处第二、第六字由仄声变成平声了。

再说轻声。北京话名为四个声调,实则五个,即还有一个轻声调。轻声调常在双音节词中的后一音节,哪些字该读轻声全凭习惯。轻声调除了念得轻之外,调值也不固定,应列入仄的范围吧,如此则“核桃、外边、秀才、烟筒、心思”等一大批词字面和实际读音平仄就不吻合了。

这样看来,按照普通话实际读音来分平仄,也遇到不少像分不清入声字一样的难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易利索。

因此,一直以来作近体诗、对联、词其平仄都是按传统的四声平、上、去、入来划分的。这传统的四声系统,就是《切韵》《广韵》的四声系统。

传统四声的确立,源于齐梁时期沈约的发现,到了隋朝,陆法言等精通音韵的语言学家分析研究并综合了古今南北各地方言,写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反映汉语综合语音系统的著作《切韵》,成为官方规定的作诗押韵调平仄的依据。到宋代,更由朝廷组织人员对《切韵》进行修订增广,命名为《广韵》,因此《广韵》的语音系统也就是《切韵》的语音系统。

由于《切韵》是对古今南北各地方言进行综合归纳出来的,是一个综合语音系统,所以顺着《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它以前的古音,下推其后的各地方音(包括北京话,因为北

京话也是汉语的一个方言),由于各方言语音与《切韵》存在着很规整的对应规律,尤其是声调,因此,直到现在,各种方言的分析研究都要与《切韵》语音系统进行比较,都可以在《切韵》系统中得到解释。下面只就平、上、去、入四声谈谈各方言与《切韵》四声的对应规律。

《切韵》把所有的汉字都分别归拢在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之下,分成四大部分。这四个声调在后来的各方言中可能有一分为二的现象,如果一个声调分化为两个声调,就在其前面加个“阴”字和“阳”字以示区别,如:

平声:可能分化为阴平——阳平

上声:可能分化为阴上——阳上

去声:可能分化为阴去——阳去

入声:可能分化为阴入——阳入

各地方言的声调,有的可能只是平声分化,上、去、入三声不分化;也有的可能平声、上声分化,而去声、入声不分化,等等。没有分化的声调前面就不用加“阴”“阳”二字。各方言声调不管如何分化,都超不出上述八类(粤语例外,入声多分出一类来,成为九个声调),有的方言是四个声调,有的可能是五个、六个或七个。

关于汉语方言,学术界公认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

这七大方言中,有六大方言的声调保留了入声。以下是七大方言的声调情况,请注意它们与古四声的对应关系:

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官话方言(4):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湘方言(6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赣方言(6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吴方言(7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闽方言(7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客方言(6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粤方言(9个):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阳入

就是在官话方言中,也还有些具体的方言保留入声的,如晋语、徽语、南京话、扬州话等等。

各类声调在各方言中的实际读音(实际的读音称为“调值”)不同,如阴平在北京话中实际读音是高而平的调,而在南昌话中是下降的调。不管各类声调在各方言中实际读什么调,该方言的阴平字和阳平字合起来就是《切韵》的平声字,其他声调也按此类推。

因此,按照传统四声划分平仄具有普遍性,人们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方言来辨别字的平仄。在保留入声的方言中,只要知道一两个字是属于阴平和阳平的,就可以按自己熟悉的方言的实际读音来类推平仄,例如只需知道“东南”二字分别是阴平阳平,各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言语音,凡是调子和“东南”相同的字,都是平声字,调子不同于这两个字的都是仄声。这样,不管国家的标准语如何更换,平仄的辨别都不受影响,平仄的规则也不必改变,保持了规则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北京语音作为标准语音,它是用来交际用的,就是说用语音传达信息时如各自用自己的方音会有隔阂,必须用一种标准的语音进行交流,故统一用北京语音。但是这并不妨碍各方言的人用自己的方言去思维,去读书读报,事实上大多数人在思维和阅读书报时都是用自己的方言进行的。

自然的北京语音也仅仅在北京城内,出了北京城,恐怕语音就有不同。北京坐落在河北省内,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方的语音都不同于北京语音。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写诗作联时,都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方言进行构思,而不是首先用北京语音进行构思的。

同样,吟诗也未必都用北京语音来吟,除了公开的、多少带有点作秀式的场合用北京语音朗读外,诗人、联人是会用自己的方言来吟诵的。

就像中国的汉字不管用什么方音来念意思都相同一样,按传统四声的平仄而作的诗联,在各方言都是合律的(包括北京话,因为北京话也是一种方言),因为这种平仄规则是涵盖各方言的。

五、平仄的划分和辨别

作楹联要讲平仄。平仄要按传统的平、上、去、入四声来划分,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但是我们不必细究平、上、去、入四声在古代各自的具体调值如何,只要能分辨出每个字属于原来的平声还是属于原来的仄声就可以了。

辨别平仄可以而且总是利用普通话和任何一个自己熟悉的方言进行的。

㈠利用方言辨别平仄

如果自己熟悉的方言是保留入声声调的,则利用该方言来辨别平仄是较准确而且简易的,只要稍加练习即可。方法如下:

1.选一个阴平字和一个阳平字(可用普通话选,最好是有鼻韵尾的字),如“春、联”或“东、南”或“天、凉”或“心、情”等。选定两个字后,用该方言反复念几次(两个字最好不要连读,以免有变调),注意体会这两个字的方言声调,而忽略它们的声母和韵母。

2.以选定的两个字的方言声调为标尺(权且称这两个字为“平声标尺字”),去量度一副对联的每一个字(用方言来读),凡是与“平声标尺字”调值相同的字都是平声字,否则是仄声字。

熟悉该方言的人,最好进一步了解该方言中入声的读音特征。

㈡利用普通话辨别平仄

若自己母方言的声调没有入声,则可用普通话来辨别平仄。方法是:

1.凡是普通话读上声和去声的字,都可断定为仄声。

2.用普通话读为阴平和阳平的字,暂时当作平声字,权且称为“准平声字”。准平声字中可能混有古入声字,有待进一步辨别,择出归仄声。

3.在准平声字中,读音有鼻韵尾(包括前鼻音尾-n和后鼻音尾-ng)的字可以确定为平声字,不会是入声字。如“干、关、兼、真、神、心、琴、昌、黄、良、东、雄、灯、逢、星、零”等等。

4.利用普通话可以在准平声字中辨别出部分入声字:

①没有鼻韵尾的阳平字,如果声母是b、d、g、zh、z、j的,是入声字,如“搏夺国逐贼急”。我们即可用“搏夺国,逐贼急”这六个字作记忆:这六个字都是普通话的阳平字,即记住这个方法只适用于阳平的字;这六字都不是鼻韵母,即记住此方法只适用于没有鼻韵母的阳平字;这六字的声母分别是b、d、g、zh、z、j,即记住只限于这六个声母的非鼻韵母阳平字。(附例:拔伯薄白别达得读笛叠国格闸翟卓折直竹逐砸凿昨则足及节结)

②普通话üe 这个韵母是从古入声变来的,所以韵母是üe的字绝大多数是入声字,不管在普通话中读阴平还是阳平。如“厥绝决觉爵掘缺薛削学”等。

但不要误认为用上述的几条方法就可以把入声字完全辨别出来,有些混在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还需要别的方法辨认,比如记住一些常见的入声声符,根据它来辨别入声。如“各、白、甲、吉”等是入声字,用它们作声符的字也是入声字“格骼阁搁拍伯铂泊帛鸭押匣柙洁结桔

拮”等。

其实在楹联中需要辨别入声的地方并不多,像下面的情况不用辨别入声:

①已经用了普通话上声字和去声字的地方不用辨别入声字;

②鼻韵尾字不用辨入声,阴平阳平必是古平声,上声去声必是古去声;

③可平可仄的地方不用辨别入声字。

这样一来,辨别入声字的难度就不大了。平时多留意一些入声字,逐渐积累就熟练了。等到自己能辨别出大多数入声字的时候,会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楼主介绍了一个显示平仄的网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5100955.html,/cgi-bin/mz/poetry/dispingze.asp?

在这个网页查询框中输入句子查询,便知道每个字的平仄了。如果遇到某字在普通话中是阴平或阳平,而在查询框中显示为仄声的,该字便是古入声字。如“白日依山尽”显示为“仄仄平平仄”,“白”字普通话为阳平,而查询结果为“仄”,则“白”字是入声字。

还有两个网页可供查询平仄:

1.“汉字古四声平仄显示程序”网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5100955.html,/pz/pz.asp

2.“中华诗韵速查表”网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5100955.html,/poem/default.htm

后一个网页不仅标明每个字的平仄,还具体标明哪个字是入声。不过此表须用繁体字输入。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送春联活动方案(最新)

【篇一】送春联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精神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满足周边居民春节贴春联的民俗需求,同时也为了锻炼培训班学员们的胆量、技艺,太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于2012年1月13日上午在县教育局楼门前举行了“迎新春送春联”活动。 二、活动主题:挥毫泼墨送春联,龙飞凤舞迎新春 三、活动地点:县教育局楼门前 四、活动步骤: 1、由中心语言专业教师杜佳欢主持本次活动宣布活动开始。 2、由中心表演班学员助兴表演增强活动氛围。 3、由中心部分书法班学员按照教师安排逐一书写春联。 4、由中心美术教师画“福”。 5、由中心书法教师书写春联。 6、现场采访群众。 7、书法教师组织学员给群众送春联。 8、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五、注意事项: 1、准时到达目的'地,路上注意安全。 2、参加活动教师负责学员的组织、书写、安全等。 六、人员分工: 略 【篇二】送春联活动方案 一、活动概况:

临近新年佳节之际,邀请xx县知名书法家及xx书画院部分优秀获奖学生代表现场书写春联免费赠与市民,为即将到来的新春节日营造喜庆的氛围。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宣传,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二、活动意义和主题 意义:1、回馈市民,回馈社会,展示中华民族书法的艺术魅力;2、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3、增进社会和谐度和人民幸福满意度。 主题:“迎新春、送祝福。 三、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xx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单位:xx县文化馆、xx县图书馆、xx管仲博物馆 四、活动执行安排: 1、活动时间:2021年1月21日 2、活动地点:xx县邮政广场 五、活动实施: 1、由画院成员根据市民的要求喜好书写并赠送春联。 2、交流环节,相互探讨书法,春联的知识。 3、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维持好现场秩序。 六、宣传方式: 1、横幅: 悬挂地点:xx县邮政广场 悬挂时间:2021年1月21日 横幅内容:活动主题 2、宣传栏:

七律平仄表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基本句式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平起首句起韵型 2、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3、仄起首句起韵型4、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送春联活动方案

送春联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展开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精神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满足周边居民春节贴春联的民俗需求,同时也为了锻炼培训班学员们的胆量、技艺,太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于2020年1月13日上午在县教育局楼门前举行了“迎新春送春联”活动。 二、活动主题:挥毫泼墨送春联,龙飞凤舞迎新春 三、活动地点:县教育局楼门前 四、活动步骤: 1、由中心语言专业教师杜佳欢主持本次活动宣布活动开始。 2、由中心表演班学员助兴表演增强活动氛围。 3、由中心部分书法班学员按照教师安排逐一书写春联。 4、由中心美术教师画“福”。 5、由中心书法教师书写春联。 6、现场采访群众。 7、书法教师组织学员给群众送春联。 8、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五、注意事项: 1、准时到达目的'地,路上注意安全。 2、参加活动教师负责学员的组织、书写、安全等。 六、人员分工:

略 【篇二】送春联活动方案 一、活动概况: 临近新年佳节之际,邀请xx县知名书法家及xx书画院部分优秀获奖学生代表现场书写春联免费赠与市民,为即将到来的新春节日营造喜庆的氛围。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宣传,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二、活动意义和主题 意义:1、回馈市民,回馈社会,展示中华民族书法的艺术魅力; 2、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3、增进社会和谐度和人民幸福满意度。 主题:“迎新春、送祝福。 三、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xx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单位:xx县文化馆、xx县图书馆、xx管仲博物馆 四、活动执行安排: 1、活动时间:2021年1月21日 2、活动地点:xx县邮政广场 五、活动实施: 1、由画院成员根据市民的要求喜好书写并赠送春联。 2、交流环节,相互探讨书法,春联的知识。 3、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维持好现场秩序。 六、宣传方式:

平仄格式对照表

平仄格式对照表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规则-----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规则-----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子-----(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规则-----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规则-----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子-----(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消愁斗几千

七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规则-----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送春联活动活动方案

送春联活动活动方案 导读:本文送春联活动活动方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为丰富村民文化内涵,增添春节节日气氛,展现我村村民书法艺术水平,经研究,我村举办“迎春节,送对联”活动,现将具体方案布置如下: 一、活动主题:迎春节,送对联 二、活动时间:2月5-8日任意一天上午9点 三、参加人员:螃蟹矶村工作人员 四、活动地点:东升小区 五、具体方案 1、活动安排: (1)8:50东升小区内集合 (2)9:00—11:30创作并赠送对联给路过的村民并散发计生宣传画 2、工作人员: 活动负责:潘有明,负责活动整体安排。 宣传报道:张悦,负责活动现场拍照、摄像,活动后通讯稿件发送。 后勤服务:桂婷,负责活动的后勤保障。

现场管理:朱正军,负责活动场地秩序维护和桌子摆放。 人员召集:潘有明,负责召集书法爱好者按时到位。 六、领导邀请 龙湖街道办事处具体工作人员对接。 七、前期准备: 1、活动前,准备好创作所需材料。 2、活动前,与龙湖街道办事处和螃蟹矶村相关书法爱好者做好对接。 3、活动前,制作好宣传横幅。 4、活动前,做好群众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村民领取春节对联的积极性; 4、活动前,安排好创作桌椅、茶水等设施的摆放,安排好活动现场的进场秩序; 5、活动时,维护好现场秩序,确保活动顺利完成。 八、经费预算: 1、写作材料: 2、横幅,茶水等材料经费: 龙湖街道螃蟹矶村 20XX年2月1日 篇二 活动目的: 1、梓山湖·领御做为一个中式项目所传递出“中国世家”的意义

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贴春联的意义不谋而合; 2、在淡化商业氛围的同时引起目标顾客的注意和认可,传递本案的中式概念以及相关信息; 活动时间:2011年1月22日——2011年1月23日 活动地点:梓山湖·领御外展点 物料准备: 1、印刷有本案LOGO的春联专用纸500副,高级墨汁,砚台2块,毛笔2支,桌子2张,桌布2条,椅子2把(书法家休息用); 2、本案宣传相关的单张、折页、手提袋各1500-2000份; 3、小蜜蜂扩音器1个,红色横幅1条; 4、活动背景板一个; 注:每个外展点将配备以上所有物料,所有物料1月20日必须准备完毕。 人员配备: 注: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调整。 1、书法家N名(每个外展点最少2名,建议多请1位,天气冷,可轮换休息); 2、每个书法家助手各1——2名(建议女性); 3、每个外展点维持秩序2名(建议男性); 4、每个外展点宣传员1——3名; 活动执行: 1、1月22日上午10点前,现场布置完毕,10点整活动正式

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问题

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问题 诗词中的平仄格式篇一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 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 I 、, G > : 注意: (),内的字宜平可仄: (平);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 (仄) ; 2、括号 我们先复 (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平

3、括号《》,变格时宜平可仄:《平》; 4、括号《》变 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 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 的格式)。二、七言律诗的平仄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 3、4 的 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 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 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 X 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 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2017喜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总结

春节是中华平易近族传统节日,为弘扬平易近族文明,丰富节日时代社区大众的文明生活,修建欢快喜庆、平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下面是小编整顿的2017喜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总结,欢迎大年夜家浏览! 【2017喜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总结1】 人逢浊世肉体爽,年根岁末送春联。红红火火的春联表达美妙欲望、欲望,使新年有个新气象,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中间价值不美观,迎接猴年春节的来临,修建节日喜庆的气氛,我社区联合书法协会志愿者在板桥社区文体中间举办“迎猴年,送春联、献爱心,送祝愿”活动,为社区居平易近收费送春联,送祝愿。 19日上午9点末尾,板桥社区文体中间人头攒动,六张大年夜桌子一字排开,6位书法教员旁边围满了接春联的居平易近,陈景爹手里拿着书法教员方才写好的一副春联乐呵呵的对社区干部说:“过去家里,周围邻居家过年贴的春联都是在市场上去购置的,逝世板,没朝气。明天据说文体中间举办现场写春联,送春活动,书写的春联有中国传统文明特点,喜庆,我一大年夜早就过去等着,请教员帮我写了一对春联,带份祝愿归去。” 居平易近们都拿到自己爱好的春联满意而归,活动一共送出150副春联,此次活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明艺术,传承汗青文明外延,展现书法艺术魅力,丰富了社区居平易近文明生活。 【2017喜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总结2】 为弘扬故国传统文明艺术,提高广阔大众书法观赏水平,增强全县师生对进修书法的兴味,同时扩大黉舍书法教导在社会上的影响力。1月19日和20日,绥德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间组织书法培训室局部在书法艺术上有必然基础的师生辨别到县当局广场和运动场收费为全县市平易近送春联送祝愿。 11点,广阔市平易近就在活动现场列队等待,因为气象较为冰冷,为了便就手平易近,原定于12点的送春联活动提早半小时就末尾了,市平易近选好自己爱好的春联内容,等待小书法家的书写,拿到春联后的市平易近脸上弥漫着幸福的愁容。春联虽小,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快。活动现场春意融融,温馨热闹。桌上、地上铺满了春联和“福”字,好像彷佛一片喜庆的“红地毯”,把广场烘托得非分特别斑斓。繁荣的现场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市平易近,大年夜家热忱很高,原定于4点完毕的活动也延迟至4点半才完毕,短短几个小时,活动中间的师生们共送出1000多幅春联,遭到了广阔市平易近的称赞。 此次活动弘扬了中华传统文明,添加了节日气氛,同时也让书法走向了庶平易近,更将党的惠平易近政策落地了实处。 【2017喜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总结3】 弄好“送文明下乡”活动是实际“三个代表”主要思维,单方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具体表现,是亲密联系下层大众的主要方法我单位不时保持以“三个代表”主要思维为指导,积极贯彻“三下乡”活动请求,精心组织,扎实展开“送文明下乡”,。往年年关我单位和千里山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 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

寒假送春联下乡活动策划书

( 校外活动策划书)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4054 寒假送春联下乡活动策划书Planning book of sending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to the

策划书| Proposal 校外活动策划书寒假送春联下乡活动策划书 活动名称:德江大学生联谊会xx年寒假送春联下乡活动 活动主题:感恩故土,回报家乡主办单位:德江大学生联谊会一.活动背景德江大学生联谊会在德江县团委的领导下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贯彻着“感恩故土,回报家乡”的活动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表达对故土的感恩和回报。今年暑假我们“德江大学生联谊会——星星之火支教队”在德江县复兴镇土井小学开展了为期15天的义务支教活动,深受广大父老乡亲的支持和爱戴。为了进一步展示德江大学生风采,本着为家乡办好事办实事的精神,以国家提出的当代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在德江县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更多的志愿活动。在此背景下,今年德江大学生联谊会利用大学生寒假回家过年之机,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特策划组织广大热爱软笔书法的德江籍大学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免费送春联下乡活动。二.活动主题感恩故土,回报家乡三.活动目的及意义通过送春联下乡活动,可以让广大百姓进一步地认识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满腔的热情和他们想用切身实践来回报家乡的急迫心情,以表达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懂得感恩和有强烈责任感的青年,让更多家长坚定送自己子女上大学的决心。同时,也借此机会给那些热衷于软笔书法的大学生以展现自我的舞台,真 第2页

近体诗格律(平仄格式)

教學活動 第七至九課節 學習重點 聆聽範疇: ?安靜、耐心、專注地聆聽 ?有禮貌,不隨意插話 ?仔細聆聽,認真思考 說話範疇: ?按表達需要確定說話內容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話語 ?主動發言,積極參與討論 寫作範疇: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寫作內容 ?樂於嘗試不同類型的寫作,把想像和感受寫出來:嘗試創作至少有─句 合乎帄仌的五言古詩 ?與其他說話、聆聽、閱讀活動結合,欣賞他人的作品,分享寫作心得與 樂趣 其他: ?文學:分辨帄仌; 初步認識(1)近體詩的格律特點:帄仌安排、押韻、對偶; (2)輔助作詩的古書 ?品德情意:友愛同儕──培養學生珍惜友情的態度 ?中華文化:認識對聯在中國人社會的廣泛應用 ?思維:高層次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思考能力 ?語文自學:主動尋找閱讀材料,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步驟

近體詩格律(帄仌格式) 五絕 1.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仌仌仌帄帄」 2.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五絶仌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帄帄仌仌帄」 七絕 在五絶的每句開頭,加上兩字,如該句開頭是「仌」,加上去的便是兩個「帄」,如此類推。 1.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改為「帄帄仌仌仌帄帄」 2.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七絶帄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改為「仌仌帄帄仌仌帄」

词牌格律大全(上)

平仄有声词牌韵律大全(上) 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韵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词牌名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词牌名 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社区2015送春联活动方案

太西街道太西社区开展 “弘扬核心价值观,家家户户贴春联”活动方案 福赠春联祈平安,名家挥毫迎新春。春节前,为营造文化氛围,弘扬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社区将辖区部分“草根书法家”召集起来,到液压小区现场以“弘扬核心价值观,家家户户贴春联”为主题为小区居民义务为居民书写春联送祝福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将平安、和谐、祥和的气氛传到我辖区的每个角落。 一、活动时间:2015年2月11日 二、活动地点:液压小区 三、主办单位:太西街道太西社区 四、参加对象:辖区书法爱好者、社区工作人员 五、活动准备:(由太西社区负责) 1、活动现场横幅一条内容: “弘扬核心价值观,家家户户贴春联” 2、文房四宝:(笔、墨、红纸、砚): 周妍马亚蓉 3、场地布置:(桌、椅子等) 姜相翠刘红霞郭岩峰原少华候海涛 郭二英李淑宋艳霞

4、春联内容: (1)诚信待人友善迎来新春好 真心爱国敬业才觉佳节乐 横批:福满神州 (2)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全面倡导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力弘扬 横批:家国昌盛 (3)倡核心价值观社会和谐 创富强民主路阖家幸福 横批:福祉荣兴 (4)万众同心寻梦追梦圆梦 九州励志爱国建国富国 横批:家国昌盛 (5)强国富民宗法治 忠诚守信本和谐 横批:祖国昌盛 (6)一年四季春常在姹紫嫣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7)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山河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8)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9)事事如意大吉利家家顺心永健康 横批:四季兴旺 (10)东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11)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12)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13)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14)一年四季春常在姹紫嫣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六、活动要求: 1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突出此次活动的主题,传递祝福和爱心。 2、要及时做好此次活动的宣传工作,整理文字图片资料,积极上报,营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太西社区 二O一五年二月十日

七律平仄表

七律平仄表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基本句式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平起首句起韵型2、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3、仄起首句起韵型4、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升级版)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陈林·湄潭求是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注:加()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平[韵]表示押韵的字。出句是起句;对句指双句对单句,“对”指的是这两句的平仄相反,即第二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三句,第六句对第五句,第八句对第七句,;粘句指除第一句以外的单句粘双句,“粘”指这两句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相同,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 一、五言绝句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二、七言绝句 在上述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绝。平前加仄仄,仄前加平平。则变为: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三、五言律诗 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七句相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