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01知识点总结复习题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01知识点总结复习题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01知识点总结复习题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01知识点总结复习题纲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

本单元三位人物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封建皇帝。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第1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注意问题: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秦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①政治制度: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③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拓疆、交通和文字: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直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3、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①吸取教训——心存百姓;②广揽人才——知人善任;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④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第3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注意问题: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贡献是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面临的问题:①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②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③沙俄势力东进。

2、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④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①功绩: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先哲

第1课先师孔子★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2、主要思想:①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②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3、地位和影响:①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②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③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

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注意问题: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思想比较。

1、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②政治思想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③伦理思想:中道理论;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2、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①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段论”、“中道”、“法治”;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2课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注意问题:概述华盛顿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1、主要事迹:①领导独立:1774年,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任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宣布独立;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②开国立制: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任第一届美国总统。③确立国策:制定了许多开创性的政策;功成身退,不迷恋权势。

2、评价:①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功绩卓著。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③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不再次连任,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树立了范例。

④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3课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注意问题: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主要活动:①军事起家:独特的性格;军事生涯的开始;在土伦战役、保卫巴黎和远征意大利过程中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法国的最高军事统帅。②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雾月政变和拿破仑称帝;《法国民法典》。③从帝国皇帝到孤岛囚徒:扫荡封建势力称霸欧洲大陆;两次退位。

2、评价:①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②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③领导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国的危机。

④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法律平等,严格规定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通过征服战争,将民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⑤拿破仑不断发动的对外征服战争,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深渊,也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第四单元

第1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注意问题:孙中山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作用。

1、主要活动:①辛亥革命前: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运动。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收回部分“关余”斗争。

2、评价:①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②甲午战争后,孙中山上书遭拒绝后,认识到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③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④为了维护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坚持斗争。⑤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第2课圣雄甘地★注意问题:“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评价。

1、主要活动:①早期斗争;②宣传甘地主义思想;③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

2、评价:①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被尊为“圣雄”。②进步性: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多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③局限性:采用非暴力手段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崇尚印度传统文明,反对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倒退。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课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问题: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1、理论贡献:①《神圣家族》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标志在创立科学理论方面迈出重要大步。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学说。③《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还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④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⑤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⑥1871年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认真总结公社经验教训。

2、革命实践:①积极投入到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动员工人参加起义。②领导第一国际支持欧洲各国工会反对雇主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③巴黎公社成立后,提供各种帮助。④第一国际解散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3、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注意问题:结合史实,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1、主要活动:①建党工作: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②领导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号召人民武装夺取政权;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巩固苏维埃政权。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④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评价:①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②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③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④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注意问题:认识毛泽东创新精神;历史地位评价。

1、主要活动:①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中共一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领导长征;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亲赴重庆谈判;领导三大战役;建立新中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建成;晚年错误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造成了很大损失。

2、评价:①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②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领导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晚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⑤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第4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注意问题:毛泽东是让中国的站起来,而邓小平则是让中国人富、强起来。这也是时代给两位伟人赋予的使命。

1、主要活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文革后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评价:①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②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③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④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港、澳问题,逐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3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1、主要成就:①地质力学:进行石油勘探,摘掉贫油帽子;发展核能事业;地震预测。

②冰川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③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寻找开发煤炭资源。

2、评价: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人民,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打破两个“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不是贫油国,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4课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主要贡献: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发现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第5课 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1、主要成就: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2、评价:爱因斯坦是历史上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突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矗立起的一座新的里程碑。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蓬勃开展起来。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捍卫者,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事业,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航海家国籍开辟的新航线所经大洋扶持国家方向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葡萄牙向东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大西洋西班牙向西 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大西洋、印度洋葡萄牙向东 1519-1522年麦哲伦等葡萄牙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班牙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1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民俗风情) 2 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旅游资源的特点:1)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5)吸引力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4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是旅游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 1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宇宙等自然要素及其互相组合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地文景观类、气象气候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宇宙类) 2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技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活动、科技与建筑成就、文化娱乐活动等人文景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古迹和古建筑类、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共同财富。它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2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略) 4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中国南方喀斯特。 5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6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7 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8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三个负责”态度: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第三,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的交给子孙后代。 9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 自然旅游资源有:长江三峡(湖北、重庆);桂林山水(广西);黄山(安徽);杭州西湖(浙江);日月潭(台湾)。人文旅游资源有: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苏州园林(江苏);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陵兵马俑(陕西)。 10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 1 旅游景观的观赏要注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5)提高审美素质。 2 如何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3 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 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形象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5 自然景观位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6 把握景观的观赏时机 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参考名师伴你行) 一黄山 1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 特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 3 成因: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黄山典型的花岗岩和断层构造,使黄山成为一座花岗岩断块山,但是由于前山的岩体中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不一,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空气湿度大,所以经常出现云海飘渺、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 二夏威夷 1 特点: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 2 成因:1)热带风情——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2)火山景观——较频繁而宁静的火山喷发活动,没有强烈的爆炸过程;3)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多样。 三长城 1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全长6300千米。它因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奇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的特点: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2)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3)重视气候、水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 说知识点归纳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 纳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 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历史背景:春秋末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社会状况: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4、文化上:学术下移,“士”阶层出现。 (二)、成就: 『思考』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背景: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目的: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1、开创儒家思想(基本思想和主张) ①礼:即周礼,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②仁:即仁者爱人;对统治者: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杀。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对普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③中庸:在协调礼与仁的关系上,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④三者之间的关系:“仁”是核心,属于伦理范畴;礼是表现,属政治范畴;两者结合不可分割;用“中庸”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用“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 2、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②教育内容:《诗》《书》《礼》《乐》《忆》《春秋》;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③教育目标:“成人”、成“君子”; 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⑤办学形式:收徒讲学,开创私学。 3、整理文化典籍:“六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他的思想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局限性:目的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阶级局限性。(四)、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五)、影响:1、对中国: ①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③教育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如开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对人类文明: ①对亚洲:传入韩国、日本等,使儒家思想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对欧洲:18世纪传入西方,被启蒙思想家所借鉴。 [拓展延伸] 孔子哪些思想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提示: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②“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长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他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禁令以防僭差,察苛刻以绝烦暴”;“政不分于外戚之家,权不入于宦竖之门”;“核才艺以叙官宜”;反对“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他认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 材料二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但他又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仲长统的主要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这一观点。(7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身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9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詹姆斯·瓦特1776年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经过无数次实验,阿克莱特于1768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次年申请了专利。1771年,他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棉纱工厂,雇用了五千多名工人,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机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 贵族之间尖锐矛 盾 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 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 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 奴隶主阶层与贵 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 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 执政官,立志各 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 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 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 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 改革 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 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内容影响 颁布 ‘解负 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 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 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 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 产等级 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 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 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 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 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 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 家权力 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 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 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 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 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 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 展农工 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 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 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 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 人迁居雅典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 (2017·全国卷Ⅱ)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 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 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下图所示) 分述如下: 1事迹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线索提要: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线索提要: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线索提要: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