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疆历史知识读本

新疆历史知识读本

新疆历史知识读本

目录

一、史前时期的新疆

1.新疆的地理环境

2.新疆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址

3. 史前时期新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

1.汉唐时期的新疆

2.宋、辽、金、元、明时期的新疆

3.清朝统一新疆与新疆建省

三、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祖国边疆

1.历代新疆屯垦

2.丝绸之路

3.农业、牧业生产

四、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

1.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2.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3.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活动与新疆和平解放

一、史前时期的新疆

1.新疆的地理环境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他的东、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接壤,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与俄罗斯为邻,西面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毗连,边界线长达5 600多公里。这里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沙漠,奔腾的河流和生机盎然的绿洲。

在高山之间,沙漠之下,绿洲之中,河流两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

新疆大地,在距今十亿年前,还是碧波万顷,一片汪洋。三亿多年前,由于地壳升降的影响,逐渐成为陆地。到距今六七千万年前,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质运动,这就是现在仍未终止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经过这一变动,昆仑山、天山更加高耸,形成了今天的新疆地貌。

三山两盆地,是新疆最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

阿尔泰山矗立于新疆的东北部,古称金微山、金山,又称按台山,因盛产黄金而得名。它从东南向西北延伸,跨中、俄、蒙三国,长达2 000余公里。发源于阿尔泰山南麓的河流均自北向南流,以梳状水系汇人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是新疆的主要外流河,也是我国属于北冰洋水系的唯一河流。乌伦古河与额尔齐斯河平行西流,汇入乌伦古湖(即布伦托海)。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天山,古时又称白山、时罗漫山,西起乌恰,东迄伊吾,横贯新疆中部,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天山山体宽厚,天山山间有许多盆地和谷地。这些盆地和谷地都是一些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的好地方。源于天山的河流多达160余条,其下游分属于四个内流区:即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巴尔喀什湖内流区和一些封闭性的山间盆地。天山北麓最大最有名的河流是伊犁河。伊犁河,源于天山,在霍尔果斯河注入后,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后流人巴尔喀什湖。源于天山北麓,流向准噶尔盆地的河流主要有奎屯河、博尔塔拉河、精河、玛纳斯河、呼图壁河、乌鲁木齐河等。它们或注入玛纳斯湖、艾比湖,或消失于沙漠之中。源于天山南麓的河流多自北向南,成梳状水系汇人塔里木河,滋润着塔里木盆地北缘各绿洲。

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雄峙于新疆南部,大致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蜿蜒起伏,长达数千公里。它背依青藏高原,与天山南北相

望,所以古时又称为“南山”。源于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并

流向新疆境内的河流主要有叶尔羌河、喀喇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尼雅河、车尔臣河等。这些河流的两岸,便是塔里木盆地南缘各绿洲。

天山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接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古代又被称为“葱岭”,为亚洲诸大山系的山汇。在新疆境内者为其东部,北起克孜河谷,南至塔什库尔干,东达阿克陶县境。帕米尔高原山体高大,地势险峻,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但历史上却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翻越帕米尔高原,便可到达南亚、西亚、地中海周围,直到欧洲的希腊、罗马。

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地带为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属半封闭性内陆盆地,呈三角形,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这里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但在其周围,即阿尔泰山南麓和天山北麓山地一带,年降水量却多达500~600毫米。充足的降水有利于森林和草场的生长发育,适合于畜牧经济的发展。

在天山与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为全封闭性的内陆盆地,北、西、南三面是常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峰。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深处内陆,高山环绕,阻挡了水分进入,塔里木盆地降水更为稀少。但是,由于高山降水和冰雪融化而形成了许多河流,从不同方向流向沙漠,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加之这里的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这就为灌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其在历史上与内地有了相似的区域经济结构。我国内地以长城为界,在战国时期内地便形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经济区域,即长城以南的农业区和长城以北的牧业区。当长城向西不断延伸的时候,它便与天山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天山以北的牧业区与蒙古草原连成了一片,而天山以南的各绿洲农业区,通过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结为一体。

历史上,由于经济结构不同而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首先从东部开始,不断地向西扩散。因而从汉代开始,新疆便开始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

2.新疆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址

新疆大地,很早就存在古代人类的活动。但受考古工作的局限,我们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化遗址,均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两万年至一万年前。遗址点有吐鲁番盆地内交河故城西南台地旧石器地点,艾丁湖烽火台附近旧石器地点,和布克赛尔骆驼石旧石器地点,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河谷吉日尕勒人类烧火遗迹,阿勒泰哈巴河多尕特彩绘洞窟等处。

吐鲁番交河沟西旧石器地点,位于伊什郭勒沟东岸晚更新世地层中。在这一地层距地表深10米处采集到一件手镐和一件石片;傍近地表采集到580件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类型石器,原料主要为火山凝灰岩、粉砂岩和硅质岩。

艾丁湖烽火台附近旧石器地点,是一处有确切地层依据的重要遗址。小规模试掘显示石器埋藏于地表以下的细砂和粉砂层中,以小型石核、石片、刮削器为主,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骆驼石旧石器地点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面积约20平方公里。石器分布于地表,以大型为主,有砍砸器、刮削器、薄刃斧和手镐等。

塔什库尔干县吉日尕勒旧石器时代遗存,主要是一处人工用火堆迹。位于塔什库尔干河东岸第三阶地晚更新世沉积中,埋藏于阶地表面以下5米多深处。烧火堆残迹在剖面上呈透镜体形状,其中有少量烧骨,灰烬周围的沉积物中也有零星的动物骨骼。在附近堆积的人工挖土内,采集到一件用石英砾石打制而成的砍砸器和若干碎石片。

在阿尔泰山西段哈巴河境内别列泽河谷的多尕特,考古工作者曾发现7处岩洞,留存赭红色彩图画。其中一处洞窟,绘画猎人以投枪、长矛狩猎牛、马等大兽。牛、马等食草类大兽,

是旧

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围猎的主要对象,因而多尕特岩画的绝对年代应在距今一万年以前。

1987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古番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亚里桑那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发现了三处据认为可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一是在和田市哈因达克以南约10公里的玉龙喀什河右岸,河流转折处的阶地上,采集到8件由变质砂岩、安山玢岩打制成的石器,有砍砸器、石锤和石片等。二是在民丰县南尼雅河两主源汇合处北约15公里的纳格日哈西北的干河床岸边,采集到了5件用黑色和灰色角岩砾石打制成的锤击石片。三是在洛浦县东南约25公里的干河床岸边,采集到了用黑色和灰色安山玢岩打制成的石核、石片各1件。上述各处采集到的遗物也向人们提供了一些探索新疆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信息。

新疆地区较为确切的属于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是哈密的七角井和三道岭、鄯善县的迪坎尔和莫都尔库什、木垒县的七城子等遗址。

上述遗址采集到大量的打制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其中细石器主要是各种形状的石核和石叶,石片石器主要是各种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敲砸器、斧形器等。另外,还有少量的石核石器,如砍砸器和斧以及大型打制石器等。这些遗址没有发现磨制石器和陶器。所以,按一般概念,应属于中石器时代。

新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比较多的,几乎遍布全疆各地。主要有吐鲁番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的柴窝堡、尉犁县的辛格尔和罗布泊周围地区、疏附县的乌帕尔等。

阿斯塔那遗址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37公里的阿斯塔那村(三堡)西北方的戈壁滩上。考古工作者曾于1959年、1960年先后进行过三次调查,共采集到760多件石器和110多件陶器。石器主要包括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陶片基

本上是夹砂红陶,少数呈灰黑色。纹饰简单,有按捺纹、编织纹、

划纹、篦纹等。器形主要有缸、瓮、壶、钵、碗、碟等。

柴窝堡遗址位于乌鲁木齐东南约50公里的柴窝堡湖畔。在这里共采集到600多件石器和少量陶器。由于没有一件磨制或有磨制痕迹的石器,柴窝堡遗址可能是属于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遗址。所采集的陶片多为夹砂红陶,少数为夹砂灰陶。另外,还采集到两小块彩陶片,绘有红彩,饰方格网纹。

辛格尔遗址位于尉犁县以东辛格尔村西的沙丘中,在这里先后采集到数百件石器和一此陶片。石器主要是细石器和石片石器,还有少量的磨制石器。细石器中有圆锥形和圆柱形石核及条形石叶,石片石器有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磨制石器仅有残破的磨盘和磨棒。陶片为夹砂红褐陶,少数陶片上有划纹或锥纹。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罗布泊地区分布面较大,主要集中在孔雀河人罗布泊的三角洲地带以及孔雀河下游的小河、楼兰城附近。在这些地方,先后采集到细石器数百件。从制造技术上分,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打磨兼施的石器。从形状和用途上分,有石核、石叶、石片、石镞、石矛等。此外,还有磨制石器。陶器为夹砂褐陶或灰陶,有个别彩陶片,红衣黑彩。纹饰有倒三角形、水波纹和竖条纹。

乌帕尔遗址有多处,都处于葱岭东麓群山环抱的山前地带。其中,在霍加阔那勒和苏勒塘巴俄两处遗址,采集到400多件石器,另外还有陶片、骨器和小件铜器等。石器主要有细石器、石片石器和磨制石器。由于出现有铜器,所以有人认为,该遗址时代稍晚或持续时间较长。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4 000年起,约与中原夏王朝相当,新疆大地陆续步人了青铜时代。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小河墓地,天山南麓和硕辛塔拉、阿克苏喀拉玉尔衮、库车喀拉墩遗址下

层,哈密五堡古墓地,阿尔泰山南麓克尔木齐早期石棺墓,准噶尔西部塔城卫校、托里县萨孜村,伊犁河流域巩留县阿格尔森等处,是这一历史时段内比较重要的考古遗存。

上述青铜时代遗址出土资料表明,青铜器已逐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种类包括斧、铲、凿、镰、锥、刀、矛及各种装饰物。不同地点显示着不同地域的特色,同时又表明与邻近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新疆东部(如哈密),就明显地受到甘肃四坝文化的影响;伊犁巩留阿格尔森所见铜斧、镰、凿等工具造型及饰以蕉叶纹装饰,与西邻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有相同风格;罗布淖尔古墓沟、小河等遗址点,僻处于荒漠深处,文化面貌上显示着极为浓烈的个性特征。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新疆开始使用铁器。到公元前三四世纪前后,铁器的使用已较为普遍。

3.史前时期新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新疆地区,一直是东、西方不同人种交汇地带,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曾在这里彼此接触、相互融合,自然就对这片地区古代以至现代居民的种系特征、民族发展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考古资料表明,史前新疆古代居民中不仅存在着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即黄种人和白种人,而且还存在着两种人种的混合人种。人种,也称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各种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最初,是根据人体外部特征,如肤色、发色、身高来区分的,后来增加了某些生理和生化特征,如血型、遗传基因等加以区别。人种(种族)与人种(种族)的分类主要是生物性质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和民族、部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其本质是文化上的人群分类。史前新疆古代居民中存在着的东、西两大人种支系及其混合成分说明,很早以前,这一地区就和东、西方之间存在着人员交往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上的联系。

中国地居亚洲大陆的东缘,东南两面环海,远古海域交通困难;北、西两面自然成为人民交通外部世界较为方便的通途。北、西两面相比较,北行雪盖冰封,寒冷异常;西向循黄河上溯,入

河西走廊,可以说是一路平坦。由此更西,进入新疆,并通过新疆西行,就成为一个自然的趋势。在先秦古籍中,屡说尧、禹曾经西行;周穆王率六军之士,在秦人先祖造父引导下会见过西王母,等等。这些故事都以中原古代王朝向西行进、接触西部世界为主题,绝非偶然,而是有其较为合理的地理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的。

数十年来出土的考古资料,对于史前新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1934年,瑞典青年考古学者F.贝格曼,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调查发掘了小河五号墓地,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研究分析,发现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类贝壳。而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也就是说,在距今近4 000年前,罗布淖尔小河墓地的主人,使用了距离3 000公里之遥的祖国东部海域的海贝,说明彼此间早巳存在着交通贸易联系。

在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西南骆驼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幅岩画。画面是鹳鸟啄鱼,旁边站立一匹马。鹳鸟高20厘米,鱼长30厘米。鹳鸟长颈细曲,尽全力在叼啄相当大而且肥硕的鱼体。值得深思的是,它的画面构图,竟与陕西北首岭彩陶壶上“水鸟啄鱼图”、河南临汝出土陶瓮上的“鹳鸟石斧图”中展现的图形几乎一模一样。陕西、河南出土的彩陶都

属于新石器时代,主题是祈求强大生殖能力,绝对年代早于4 000年前。阿勒泰所见岩刻完成的年代,目前还难以判定,但这三幅雷同的圆面,出现在相隔如此遥远的三个地点,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们背后蕴涵着的文化联系,是相当清楚的。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其中,玉器共见756件(少量残片未计),有

青玉、白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材质分析,认为这几种玉料基本都是新疆玉。特别是有3件小型玉雕,都是用新疆和田的羊脂玉制作的。其中,两件白玉羊、鸟,更具有典型的和田羊脂玉特征。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在妇

好墓中发掘出土的玉器表明,皂在巡多年前,新疆和田地区的玉石已经远销中原地区。

20世纪7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还在天山阿拉沟发掘过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在一座晚到公元前3世纪、处于战国晚期的大型墓冢内,发现了来自中原的菱纹罗、凤鸟纹刺绣、漆器。天山阿拉沟峡谷,不同于通衢大道,是比较偏僻的山区。在这里竞也发现战国时期的丝、漆器,则说明当年进入新疆大地的中原物品,肯定是不会太少的。

新疆与中原大地的这种经济、文化联系,对祖国内地和新疆地区的开发、建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这一基础上劳动人民间相互的认识和了解,为西汉王朝“通西域”的重大战略抉择及随后的汉王朝统一西域,新疆进入伟大祖国的政治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新疆古代居民,与西邻的联系,同样广泛而久远。

阿尔泰山不少地点的岩洞中发现过赭红色彩绘,内容主要是以巫术祈求狩猎成功、部落人丁兴旺。这样的思维方式,用巫术祝祷的办法,与欧洲西部法国、西班牙一些旧石器时代的洞窟绘画,颇有相通之处。

从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学者对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地理、物产、居民,已有一定的了解。他说,该地区盛产黄金,这里有格里芬看守黄金。“格里芬”,是在埃及、西亚相传很早的一种神兽,鹰头狮身带双翼,威猛有力。“格里芬看守黄金”的故事,换成现实的概念,就是说在盛产黄金的阿尔泰山地区,居住着一个信奉“格里芬”神话的部落。他们控制、开采山区特别丰富的黄

金矿藏,掌握着令人羡慕的黄金财富。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阿尔泰山地区发现了黄金制作的鹰头带角双翼神兽饰牌,证明古代阿尔泰山游牧人确实也尊崇“格里芬”。

另外,在阿尔泰山区发现的规模宏伟的巨型石堆墓,墓前往往挺立纪念性石标,上面刻画奔鹿或鸟头鹿身的形象,人称“鹿

石”,这也是公元前7世纪一前6世纪的遗物。这类鹿石,在西伯利亚、黑海周围也都能见到。相同的葬俗、相同的艺术创作,表明了相同的文化心理,这后面同样凝聚着经济、文化的联系。

史前新疆,从来就不是一块孤立、封闭的土地。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与南亚印度河流域文明、西亚早期波斯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希腊文明在这里交汇。新疆大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古代新疆人民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早期新疆历史上满溢光彩的一页!

二、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

1.汉唐时期的新疆

(1)两汉统一西域

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西域”。当时,在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仅一两千人。由于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汉书》称其为“西域三十六国”。又由于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其大概分布是: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东而西,有婼羌、楼兰(后改称鄯善,在今罗布泊西北尚存其遗址)、且末、精绝(今民丰县)、抒弥(今策勒县)、于阗(今和田县)、皮山、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沿塔里木盆地北缘自西而东,有疏勒(今喀什)、姑墨(今阿克苏)、龟兹(今库车县)、乌垒(今轮台县)、尉犁、焉耆、车师(今吐鲁番)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在天山北麓有东、西蒲类,东、西且弥等;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麓有西夜、子合(均在今叶城县境内)等;在帕米尔南部有蒲犁(今塔

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北部有休循、捐毒(均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等。

在伊犁河流域,则先后有塞人、月氏人、乌孙人逐水草而畜牧。

汉朝统一西域的过程是与各族人民反对匈奴统治者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群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公元前209年,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射杀其父,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天子”),在蒙古高原建立政权。

汉初,匈奴乘汉朝初建,无暇北顾之机,越黄河,吞并楼烦、白羊河南地,占据了河套一带,并多次侵袭燕、代(今河北、山西等北部),威胁汉朝北部边境。当时,由于汉朝经济尚未恢复,内部也不够稳定,所以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初年的60多年里,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汉朝的和亲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匈奴侵犯边境之事仍不断发生。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又入河套以南地区为寇,遭到汉文帝的谴责。匈奴单于自知理亏,遂致信汉文帝说,由于汉朝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没有经过单于的允许,作了一些“绝二主之约,离兄弟之亲”的事情,“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结果,匈奴不但消灭了月氏,而且占领了西域,“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三)十六国皆已为匈奴”

④。匈奴征服西域后,将其臵为右贤王的属地,后来又遣日逐王统辖西域。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这时,汉朝经过60多年的发展,内部稳定,国库充盈,且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对汉朝来说,制止匈奴的侵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了。为消除匈奴对北部边境地区的威胁,汉武帝一面派遣军队抵御匈奴,一面争取曾经或者正在受匈奴奴隶制政权统治和压迫的

民族和地区的支持,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

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意在联合与匈奴有仇的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然而,这时月氏已经西迁阿姆河流域,生活较为安定,已无意东返,张骞无果而还。但是,张骞等人的出使,却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密切了西域各地与汉朝的政治、经济联系。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率军出陇西、北地两千里。击匈奴。而后,过居延(泽),攻祁连山,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同年秋,驻牧于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西汉王朝于其地先后臵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并移民屯垦。河西四郡的设臵及其农业开发,隔断了匈奴与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西羌人的联系,使汉朝的辖地直接与西域相连,西域进而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要场所。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乌孙的联系。接着,乌孙派遣使者朝汉,献良马千匹,求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先后将解忧、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昆莫(王).进一步加强了汉朝与乌孙的关系。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与汉朝作对的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几经周折,迫其降汉。李广利伐大宛的胜利,极大地震动了西域,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客观上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公元前101年,汉臵使者校尉,率士卒数百,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积谷,以供应来往使者。可以说,使者校尉是后来西域都护的雏形,而轮台、渠犁的屯田区则成了西汉王朝设在西域的第一个据点。此后,汉朝与匈奴在西域争夺的战场主要集中到了车师地区。

车师在今吐鲁番地区,它既是匈奴进入西域的门户,又是由玉门关沿北道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是汉朝进入西域和抗击匈奴的战略要地。因此,汉匈之间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西汉王朝与匈奴争夺车师,前后凡五次,互有胜负。至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日逐王先贤掸囟与新单于争夺权位而处境危机,遂率众归属汉朝。汉宣帝令郑吉率龟兹、渠犁诸国兵五万人迎接日圣量次年,汉宣帝任命郑吉为都护,设立西域都治乌垒城(在今轮台县策大雅附近)。自此,新疆就正式列入了汉朝的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加强和巩固对西域的统治,西汉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其中主要是:委遂宜吏,册封地方首领并颁发印绶,驻兵屯田等。

西汉末年,外戚作乱,王莽篡位,对边疆少数民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动摇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再次陷入纷乱状态。东汉建立之后,“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并多次遣使,请求东汉王朝向西域派遣都护。公元73年,东汉分派四路大军出击北匈奴。其中奉车都尉窦固率兵出酒泉,在天山东部一带打败匈奴呼衍王,遂留兵伊吾(今哈密)进行屯田,并臵宜禾都尉以统之。接着,他又派遣假(代)司马班超和郭恂率36人出使西域,利用军事上打击和政治上瓦解两种策略,全面展开统一西域的斗争。第二年,东汉以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分别屯驻车师后部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和车师前部柳中城(今鄯善县西南鲁克沁),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然而,由于汉明帝驾崩,章帝初立,北匈奴又策动焉耆、龟兹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围攻己校尉关宠于柳中城。东汉不久就决定撤回戊、己校尉,命班超回朝,暂时放弃西域。但是,班超并未从命。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依靠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始终控制着南道诸国。乏里互9年,东汉联合南匈奴三次出兵讨伐北匈奴。班超也加紧活动,征发疏勒、于阗的军队,平莎车,击月氏,收降龟兹、姑墨、温宿。东汉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以徐干为长史,驻疏勒;又重新设立戊己校尉屯驻车师前部之高昌壁,再次统一西域。

东汉统一西域后,在西域职官的名称与职掌同西汉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从班超的儿子班勇时起,西域长史成了西域最高军政长官,担负着“督察”西域诸国的重任。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接着是西晋的短暂统一。期间,曹魏、西晋都像汉朝一样,保持着对西域的统治,进行有效管辖。他们设臵西域长史和戊已校尉分驻海头(在罗布泊西北)和高昌,对西

域各地首领进行册封,并颁发印绶。西域各地首领不断向中央王朝派遣侍子,保持着“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①的局面。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在我国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许多地方政权,西域各地一直与他们保持着隶属关系。327年,前凉在车师前部(在今吐鲁番地区)臵高昌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郡县制推行到了新疆地区。381年,车师前部王弥阗、鄯善王休密驮亲至长安,请求前秦皇帝苻坚设臵西域都护,于阗王、大宛王等也纷纷遣使朝贡,他们都受到了前秦的册封。386年,吕光占据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后凉政权,委任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西将军、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驻守高昌。420年,沮渠蒙逊据河西建立北凉政权,“西域三十六国皆诣蒙逊称臣贡献。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我国北方地区。在南方,刘裕于420年建立刘宋王朝,我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北魏多次派遣使节,与西域各地建立起联系。鄯善、车师、焉耆、龟兹、疏勒、蝎盘陀等西域各地方政权,也纷纷遣使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表示臣属。北魏还先后设臵鄯善镇、焉耆镇,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不已,不少汉人迁往河西,有的又从河西辗转到新疆。后来,他们逐渐

与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在今吐鲁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汉族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从公元460年时起,这里先后建立了阚氏、张氏、麴氏等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特别是高昌麴氏政权存在长达140余年之久。

高昌麴氏政权典章制度完全承袭内地的中央王朝。其中央机构除有高昌王外,有令尹一人,相当于内地诸侯王国的相国,统管朝中大事。其下,有兵部、民部、祀部、库部、田部、仓部、都官、主客等八部长史。长史之下又有司马、主簿、门下校郎、通事舍人等下级官吏。地方官的最高级别为“公”,有“田地公”一人,主管王国东部领域;“交河公”一人,主管王国西部领域。其下有各城的“城令”,主管该城所辖一郡或一县的民政。其属

官有客曹、户曹、兵曹、田曹、功曹、贼曹、杂曹等部门的司马、参军和主簿等。高昌麴氏政权武官的最高级别为左、右卫大将军,其下又有冠军将军、奋威将军、建武将军、宁朔将军等中级军官,低级军官则有三门子弟将、三门散望将、内斡将、厢上将、曲尺将、巷中将等。

高昌王及其僚属都按“孔孟之道”的原则办事。为了学习和贯彻儒家思想,高昌麴氏政权设立有“国子学”。在吐鲁番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高昌王国时期用来教学的儒家经典《诗经》、《书经》、《论语》及史籍《战国策》、《三国志》等。

高昌麴氏政权的建立,并推行一整套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学习和贯彻儒家思想,在新疆历史进程中,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个重要事件。

(3)隋唐时期的西域——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在结束了内地南北分裂的局面以后,隋朝便积极采取行动,统一西域。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便派杜行满、韦节等人出使西域。与此同时,他又派裴矩到张掖,通过来自西域的商人,了解西域的情况。608年以后,隋朝在西域先后设臵了鄯善郡、且末郡、伊吾郡。隋朝虽然没有来得及

完成统一西域的大业就灭亡了,但新疆与祖国内地进一步统一的大趋势并未改变。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高昌、龟兹等地纷纷遣使长安,表示臣属。特别是在630年唐太宗在铁勒诸部的配合下,平定了活动于蒙古草原的东突厥政权以后,西域各地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的联系。然而,此后不久,在西突厥的挑唆下,高昌转而反对唐朝,不仅阻断商道,扣留内地流亡人口,且与西突厥联兵准备攻打伊吾。639年,唐朝遣兵征伐高昌,次年十月于其地臵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治交河城,总领西、伊二州。657年,唐朝两路出师,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灭西突厥政权,统一了包括河中地区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于是,唐移戋酉壑塑斑王色莛,并晋级为大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唐朝根据西域各地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今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和吐鲁番地区,实行同内地一样的县、乡、里制度,建立了伊、西、庭三州。三州共辖12个县,40多个乡。在天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等地区则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实行县、乡、里制度的地区,各州刺史、县令诸官均由唐朝廷委派;而实行羁縻府、州地区的官员,则由唐中央王朝册封各地首领充当。

公元702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朝于庭州建立北庭都护府。709年,北庭都护府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而天山以南地区则仍由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这样,北庭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就成为唐朝在西域设臵的两大军政管理机构。

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按照统一的编制,分军、守捉、城、镇等数级,分别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率。龟兹镇、焉耆镇、于阗镇、疏勒镇就是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的四个镇一级的军事机构,史称“安西四镇”。唐朝在新疆驻军有伊吾军、天山军、保大军、于阗军、金牙军、玉河军、翰海军、静塞军,帕米尔高原则有葱岭守捉。

唐朝的政令,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稽查户口等,均在西州、伊州、庭州长期推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西州户籍与敦煌出土的沙洲户籍是古代中国最完备的户籍古本,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唐玄宗时,下令在南疆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和北疆的轮台(在今乌鲁木齐市南郊)征收行商税。上述各项政令的实施,使新疆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经济及社会制度方面与内地也逐渐趋于一致。

2.宋、辽、金、元、明时期的新疆

(1)喀喇汗王朝、于阗李氏王朝、高昌回鹘王国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我国内地先是五代十国争强,接着又是宋、辽、金对峙。在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也出现了三个地方政权,即喀喇汗王朝,于阗李氏王朝和高昌回鹘政权。

9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操突厥语族语言的诸民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它以喀什噶尔和巴拉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为中心,辖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部分中亚地区。喀喇汗王朝的首领多冠以“桃花石汗”(当时西域及其以西诸国对中国的通称)的称号,并把其所辖地区称为“下秦”,即中国的一部分。

9世纪中叶,于阗摆脱吐蕃统治,恢复了尉迟家族在该地区的统治。912年,尉迟僧乌波为于阗王,“自称唐之宗属”,随以唐朝国姓李氏为姓,名“圣天”,故后人称于阗政权为“于阗李氏王朝”。938年,李圣天主动遣使中原,后晋王朝册封他为“大宝于阗国王”,并派册礼使张匡邺、高居诲出使于阗。于阗李氏王朝沿用唐朝旧制,历代国王都依照中原传统设立年号,官制和赋税制度也多借鉴唐朝的有关制度。唐朝时期,曾经在于阗设立了10个羁縻州,五代、北宋时期,于阗国仍然保留着这些行政建臵。

高昌回鹘,也称“西州回鹘”,因其政权首府设在汉之高昌壁,即唐代的西州而得名。高昌回鹘是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以后,西迁至今吐鲁番盆地会合后的一支。他们初居北庭(即唐之北庭,今吉木萨尔),后移都喀喇和卓。高昌回鹘王国辖境以

吐鲁番盆地为中心,东至哈密,西抵库车,南界于阗,北越天山达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昌回鹘王国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951年,高昌回鹘王国遣使中原,与后周建立了联系。962年,在得知宋朝建立的消息后,高昌回鹘遣使入宋。981年,“其王始称西州外生(甥)师子王阿厮兰汉,遣都督麦索温来献”①。回鹘并始,用甥舅关系表达过去与中央政权(唐朝)的亲厚之情,以加强与宋朝的联系。作为回应,宋朝派遣王延德出使高昌。

辽被金灭亡以后,王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于1132年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建立西辽政权。两年后,他又乘东喀喇汗王朝内部动乱之机,和平进驻巴拉沙衮,并逐步将新疆以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直至咸海一带臵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根据文献记载,西辽的官制体系沿用了辽朝的北、南两部制。北面官署

治理契丹和近族等游牧民,南面官署治理直辖地境内农业城郭的定居居民。西辽入主中亚,使西域出现了汉文化西渐的又一次高潮。西辽皇帝的诏令,官方的公文、文牒多用汉文书写,西辽发行的钱币形制也与中国传统钱币完全相同。

(2)蒙古西征及其后裔对新疆的统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继而率军西征。1209年,高昌亦都护(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即前述之高昌回鹘首领)毅然杀死西辽派往该地的“镇守官”,率先归附蒙古。成吉思汗以其为第五子,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接着,蒙古大军灭西辽,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攻人钦察,进掠斡罗思(今俄罗斯)南部边境地区。

成吉思汗西征,历史七年,蒙古铁骑踏遍中亚以及里海周围的欧洲地区。1225年,成吉思汗将其征服的土地,分授给三个儿子:长子术赤统辖今里海以北及原花刺子模王国的领土;次子察合台统辖东至伊犁河流域,包括焉耆以西地区,西至阿姆河流域的土地;三子窝阔台统辖准噶尔盆地北部、阿尔泰地区和蒙古的西部。另外,由于最先降服蒙古,高昌亦都护被允

准保留自己的领地。成吉思汗三个儿子的封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钦察、窝阔台、祭合台三个汗国。三个汗国的汗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开府设官,但必须接受蒙古大汗任命的总管和各地的达鲁花赤(断事官)对封地实施行政管理。就连封地内的赋税,三个汗国的汗也不能征收,而只能分得其中的一部分。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在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和阿姆河等处设立行尚书省,管辖新疆和中亚地区。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先后在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哈刺火者(高昌)、和阗等地设立元帅府以管理军事,设立按察司、宣慰司、提督司、交钞库等机构以管理民刑、财政。除此以外,元朝还在新疆实行屯田,设臵驿站,发行货币,建立织造局和冶炼场等,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元末,由于元朝内讧迭起,无力西顾,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后裔实际上控制着新疆和中亚地区。1347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广大的中亚绿洲地区,后来演变为帖木儿帝国;东部为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史称“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王驻阿力麻里,蒙古贵族充任各地长官,管理军政事宜。

(3)哈密卫

1368年,明朝建立,西域各地纷纷遣使朝贡。为开辟同西方各地的陆路贸易通道,明朝亦曾派军西行。1391年,因哈密蒙古宗王时常阻止使臣商旅往还明朝,企图垄断贡利,明太祖令左军都督、佥事刘真、宋晟率军征伐之。哈密蒙古宗王兀纳失里率残众逃匿。次年,“遣使贡马骡请罪”。1404年,明朝封哈密王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使守其地,绥抚其民”。1406年,明朝设哈密卫。哈密卫的建立,使该地区臵于明朝直接统治之下。“由是,诸番唇齿之势成,华夷内外之合力,边境守谧余八十年”取一种较为松散、灵活的羁縻方式,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东察合台汗国诸首领亦视明朝为其共主,

遣使朝贡,乞请册封。凡来朝觐贡献者,明朝俱予以赐赉;乞请册官者,细经查询,也予以委命。先后受到明朝册封的有别失八里王、亦力把里王、吐鲁番王和瓦剌王等。然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实际上为东察合台汗国以及后来的叶尔羌汗国所控制。

3.清朝统一新疆与新疆建省

(1)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

准噶尔本是西蒙古的一支。明朝时,西蒙古称瓦剌。15世纪中叶以后,喀尔喀蒙古势盛,屡次兴兵征讨瓦刺,迫使其放弃漠北西部领土,不断西迁。17世纪初,瓦剌逐渐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四部总称“卫拉特”,也称“额鲁特”、“厄鲁特”。其大致分布是:准噶尔以伊犁河流域为活动中心,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和硕特活动于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土尔扈特则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今

塔城)及其以北一带。四部各有首领,互不统属。但出于共同抵御外敌和协调各部之间关系的需要,四部首领经常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盟,即“丘尔干”,逐渐形成为松散的联盟。时至17世纪40年代,由于沙俄不断南侵和诸部牧场紧张,加之准噶尔恃强,导致联盟内部矛盾激化。先是土尔扈特部离开原游牧地,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又有和硕特部南徙至青藏高原,而杜尔伯特则为准噶尔吞并。这样,准噶尔便由卫拉特蒙古的一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1679年,准噶尔出兵南疆,灭叶尔羌汗国,基本上控制了整个新疆地区。

与此同时,准噶尔还不断出兵蒙古,威胁清廷,以致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

至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上层连年内讧,仇杀不已,加之长期割据西北,与清廷对峙,边患无穷。所以,乾隆皇帝决计出兵,以了结自康熙以来“数十年未了之局”①。1755年3月,清廷调集大军,兵分两路,远征伊犁。准噶尔各部望风归附,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