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

1.论证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指导意义?

答: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队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队里和统一是哲学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属性又分别称斗争性和统一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矛盾的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一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表现为,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斗争性的作用表现为:为对立面的转化以及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矛盾转化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促成旧的矛盾体破裂新的矛盾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的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和认识上的不足,我们过多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现在我们要认识到矛盾之间的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党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更要重视同一性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谐的本质就是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即是我们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又是我们所追求的历史结果。

2,材料一,泰勒,,,材料二,毕达哥拉斯认为,,材料三,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材料四,恩格斯指出。

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加以评述。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1,3都表现朴实的唯物主义观点,都是同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源。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4说明的是世界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它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原理是发对二元论的有力武器。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3,材料1不塞不流,,材料2任何一种静止,,材料3,,列宁指出,,,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他的发展观依据。答: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实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依据。答:材料2中霍步斯吧理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答: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他揭示了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再扯上第一题的关于矛盾的那堆东西就行了。

4,如何理解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试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答: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是区分相对的,人们不应该把他们截然分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是使劲的基础。如果割裂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错误的,实质在于割裂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有同客观对象想符合的客观内容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其次,人类按其本性来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表现在,第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二,二者是辩证转化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即是绝对真理也是相对真理。他们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因而是绝对真理,所以要坚持。同时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具有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发展长河中的想对真理,因而要发展。

6,材料1,孔子说,,材料2,孟子说,,材料3,荀子说,,材料四,孙中山指出,,(1)简评上述材料给出的观点。

答: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量能”是说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知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是朴实唯物主义的思想。

(2)材料四揭示的知性关系是什么?答:孙中山借人类文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不可能一次就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领悟

到理论的意义,具有朴实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7,材料1,今者臣来,,,材料二,有过于江者,,,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答:第一,认识是客观和主观上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条件及其规律,南辕北辙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使结果离目的越来越远。第二,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8,材料1,孟轲说,,,材料2,梁启超说,,,材料3黑格尔认为,,(1)材料1的合理思想以及局限性。

答: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在于,这些思想已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那一边的,没有真正的为人民群众着想,思想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的思想(2)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答:材料二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历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历史观的典型观点。

(3)2和3的共同点,答: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9,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可能性与重大意义?

答: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在发展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其中蕴含着人类的指挥和价值追求。虽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但是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大量的文化精华,在新时期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总结新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因而在当代中国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10,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杨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理论。第一次确立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的劳动形成的不同价值,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在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创立也和劳动二重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经济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我国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1,试述剩余价值理论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答:第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生产使用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作为使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是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家的目的,资本家的目的是通过生产使用价值来产生剩余价值,是价值增值。第二,价值的形成过程到价值增值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消费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并把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宁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的价值,凝结到了新的商品中去。由于劳动力的使用权属于资本家,所以资本家必然要强迫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形成剩余劳动时间,创造了剩余的劳动价值,这就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增值过程。第三,价值形成过程之所以能发展为价值增值过程,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的使用,既劳动创造的价值总是比劳动力本身要大,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实质。

12,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及其本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额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本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的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阶级的利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生产的无政府壮态,促进经济的加快发展。再次,通过国家收入的再分配,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水平,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之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等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加

快了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更有利于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保证了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高额的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3,论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首先有利于我国引进短缺的物质。其次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化的升级。再次,有利于我国据需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哦最后有利于我国更多的获得国际分工的利润,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力。(2),经济全球化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首先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家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传人中国,引起国内经济的波动。其次在开放型经济中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需要权衡的因素增加。最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我们要顺应历史的潮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对风险要充分估计和做好应对的准备。

14,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

答: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变化,(5)政治制度变化,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利益和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新力量,再次,主张改良注意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也对直奔主义的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的的优越性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的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顽疾。

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划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划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和二元论的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体现在三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有指导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规律和范畴的关键,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给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情的变化都有一个量的积累,没有就发生不了质变。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持续,达到一定程度必然质变。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变化。

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三,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8、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型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管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四个作用: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对立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前提下,肯定主体在认识中的选择等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才能判断是否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客观事物又没有错误与正确,所以它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又能把理论变成现实。

11、如何理解价值观,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的观点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12、如何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三,社会基本矛盾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历史选择性具有三层意思: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二,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5、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是主张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16、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买到劳动力这个特殊产品。劳动力商品的一重要特点在于它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还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大于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性,才使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7、什么是不可变资本什么是可变资本,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不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不发生增殖。可变资本可以用来购买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产生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还有剩余价值,这一部分是一个可变的量。

把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可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8、简述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表现是: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生产过程成为了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各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度增强。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联系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按资本家的意愿进行,产品也为资本家拥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分配。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这一矛盾日益加剧,这就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19、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条件是什么:一、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三部分,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这三种职能形式依次更替,保持循环的连续性。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是说,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必须同时依次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式上。

20、垄断是怎么形成的:垄断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产生垄断的原因有: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获得高额利润。其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最后,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随时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1、简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一、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是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的统治权力。二、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经济手段,还有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复杂激烈。三、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在国内市场进行,而垄断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2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和购买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产生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组织操纵价格的结果是抵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从全社会来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有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产生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做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生产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23、金融资本是怎么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统治: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随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有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密切的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就是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制度。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对国家机器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如金融寡头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是收买高官为其利益服务。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器物阶段的学习;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学习;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层次的学习。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标签: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革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早期的器物学习到政治体制学习的过程,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掀起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又一个新层次——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但在先进的中国人一味地学习西方的时候,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认清了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本文通过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探讨先进的中国人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转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转变过程,并揭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帝国被动的进入了近代化进程,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甚至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于是,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办议会﹑兴民权﹑闹革命,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起的自强运动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不再也没有能力执行“以夷制夷”的对外政策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味地鄙夷﹑抵制﹑不接受到逐渐的接近﹑了解﹑学习,这些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也逐渐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着,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几千年形成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民族心态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更新甚或丢掉。而中国人学习西方也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对西方的器物阶段的学习及其成果,在甲午海战中被敌人的炮火轰得灰飞烟灭。以戊戌变法为标志,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深化到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层次的学习了。辛亥革命则更为彻底的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有皇帝的时代。就在中国人欢欣鼓舞的时候,袁世凯的背叛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埋葬了辛亥革命的光辉。 皇帝没有了,军阀来了;传统被推翻了,而新范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未来的中国该向何处去呢?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敬告青年》的发刊词中,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六项主张〔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哲学、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哲学、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考试内容哲学部分和政治经济学各大致占一半;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约占30分)、简答(约占40分)、论述(约占80分)等。 教育综合的考试大纲和命题原则与教育管理等其它方向完全一致,不另单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考核大纲考查目标 1、系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本体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含义、区别和应用范围;人类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代表;古代唯心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贯穿于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东汉王充的“元气自然”宇宙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主义;范缜的“神灭论”;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及其元气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内容丰富的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五)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错误。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哲学史对实践的不同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系统;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是从自然物质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与自然界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人类

《玛丽与马克思》赏析

《玛丽与马克思》赏析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位笔友之间的故事。玛丽是一个居住在墨尔本市区的胖乎乎的有些抑郁和孤独的小姑娘;马克思是一个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的肥胖的、患有自闭症的44岁犹太人。两个人的通信跨越了两个大洲,持续20年。这份笔友之间的友谊随着一封接着一封的书信,就这么保留了下来。影片把观众带人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向人展示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电影故事题材非常朴实,场景单调寂静,其中的人物造型也说不上好看,甚至有些笨拙,而旁白的声音,书信之中玛丽和马克思的声音,却非常的动人。观看的过程中,你会忘记或者忽略这是动画片,你会被故意不合比例的人物迷惑,为他们的喜怒哀乐所牵绊,这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关于马克思 马克思有不幸的童年,破裂混乱的家庭,他跌跌撞撞,坚强独立地长大。即便这样,他对生活的热情不减,即便有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障碍,但他还是活得很丰富。拥有过八次工作机会,每次都给他不一样的经历;没有恶习,不吸烟不酗酒,崇尚秩序井然的社会;热爱环境,他“固执”地坚持制止乱扔烟头的人,为此给政府多次写信无果;他热爱探索和创造,发明了新的词语和句子,虽然没人认同;他爱护生命,家中收养着很多动物朋友;他与人为善。即使是对待隔壁又老义失明的孤老太太,也小心尊重唯恐伤其自尊;他珍惜感情,家中一条金鱼的死去对他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宽容并勇于自我反省,在给玛丽的最后一封信中,他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的人生:“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不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这就是马克思,一个被医生诊断为精神障碍的病人,一个其实精神无比正常,心地异常纯净的人;这就是马克思,一个被路人和同学嘲笑和戏弄的智力不足之人,一个喜欢玩高智商魔方且很擅长的人,一个可以对语言进行发明创造的人;这更是马克

学习马克思心得感想

免考生心得感想 非常荣幸可以获得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免考生资格,在这里非常感谢老师的帮助与信任。 在学期伊始的第一节课上,我了解到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有免考生制度,便怀着一种上进心报了这个免考,接受之后严格的课堂考勤并认真完成作业。我主动报名作为三名免考考勤纠察生的一员,主要负责课前的点名考勤,所有迟到缺勤被视为自动放弃免考生资格。为了公正公平,老师给我们三个纠察生分工安排,一个点名,一个登记,一个检查。开始合作有些不协调但很快就协调了。每当出现部分免考生被点名未答到时,我们都会重复点名以确保该生听到。但是部分免考生由于迟到而被淘汰,我们也会很惋惜。 要想最终获得免考资格除了很好的考勤还需要我们用心完成好相关作业或者积极参加活动获得加分。活动主要是演讲,我的口才不好,说话缺乏表现力与说服力,语气没有足够的气势,性格有点腼腆,在人前说话会很紧张,所以我没有参加演讲。我只有认真的完成我的作业,主要是:一、自学自讲二、读书简报三、拓展训练——需要每专题记录的两句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句子撰写一篇文章。就我的感觉而言,自学自讲比较容易,但需要四个人的通力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结合我的特点,我选择做教案和讲课PPT的初稿。我的任务相对简单,因为我们组

选的课题是货币,高中老师讲过。可以回忆当初老师的课程,按照当初老师的思路查找资料组合成为我们的成果。在查找资料中,我又重温高中的知识,也学到很多新知,并且把它们梳理清晰。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把握货币这节课的相关内容,让我对这节内容有了更多的掌握与更深的理解。 读书简报主要是自主的学习马克思的相关知识,将其整理变成一份报纸,其中体现你的学习与思想。其中需要一篇自己的读书感想,体现了自主学习马克思的意义所在。我读的是《资本论》比较难,读得是简版,还查阅了很多的电子资料,通过别人对《资本论》的整体概括和分析,帮助我去学习理解,做了一个粗犷的大致了解,写的读后感不是太满意。但是整个的简报外观漂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很有成就感。 还记得当初在报名表中对于“为什么要报免考生?”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1马克思理论需要认真学习2对考研究生有用3是一个努力上进的方向也是一项荣誉。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可现在发现努力之后的我获得了比预想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在做思维拓展的时候收获最大,因为这个相对比较难,它考察对课程理论的把握,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是思维与观察生活的能力。我每专题都会找出不止两句话,因为我的主题并没有确定好,自然不知道用怎样的句子。由此,我每节课我都会选择我容易理解的,生活中经常可以体现的原理作为备选句子,有长有短,为了之后方便写作时选择好用的句子。很快,课程就快要结束了,这个思维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不过,在开始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

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瞿秋白说:“中国人民几十年受剥削,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乏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答:一、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人。 1898年夏,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将英国人柯卡普撰写的《社会主义史》一书翻译成中文,题名《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讲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著作。1899年初在《万国公报》上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中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只不过是在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的“夹带”而已,显然是西学东渐潮流中的附属品,不带任何的“阶级属性”和功利目的的。 在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最早介绍与评论。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马君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让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 苏俄政府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苏俄政府曾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苏俄政府的对华态度与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压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使他们同情十月革命,在感情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从1918年7月到1919年1月,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旗帜鲜明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思想史上具有标界性的意义。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的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由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决定的。这时,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它要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以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也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二者在实践中的有力结合,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广大青年与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明显趋势和思想主流,很快便涌现出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恽代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另外一批进步青年,如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在其留学期间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

姓名:张兴宝 专业:小学教育(2011级) 作业题目: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 作业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经历和马克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先是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受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他们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这个中间环节,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揭示了自然界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学习感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想 经过一段时间对马哲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由毛泽东最先倡导的。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实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马克思在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是恩格斯,他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大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主观符合客观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和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观点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这一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发展的部分,也是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实践的哲学。邓小平依据实践的具体发展,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也突出地表现了对主体能动性的重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一贯的和论述最多的一个中心思想。科学的生产力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向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

第二讲 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第二讲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博士论文(Distinction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Demokritus and Epikurus)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1839年,马克思开始研究古代哲学,当时的马克思具有无神论思想,因此伊壁鸠鲁这位古代杰出的思想家的哲学,尤其是其关于人与周围世界关系问题的理论,激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兴趣。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即1839年写作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以及古希腊哲学的兴趣有增无减。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马克思写作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以作为计划中对古希腊罗马哲学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部分。同时,马克思将此文作为申请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授予博士学位。马克思还计划将此文发表,为此他写了献词和序。但不知因何原由,当时未能发表。直到1902年,此文才第一次 (删节后)发表于《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裴迪南·拉萨尔的遗著》第1卷 (斯图加特版);1927年,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注集》第l卷第1分册 (国际版第一部分),署名为"哲学博士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此文现收录于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1982年)。 马克思选择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晚期希腊的政治生活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论只有向内以求得身心安宁,不为外物所纷扰,在抽象的哲学外衣下表达反抗现实、否定现实的政治思想。而当时普鲁士国家的政治状况与晚期希腊有些相似。这样,青年黑格尔派就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了与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除此之外,马克思重视古希腊哲学还有自己的考虑:第一,马克思希望通过考察自我意识,找到一种定在中的自由,找到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马克思希望借助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宗教,因为当时的普鲁士封建专制国家与宗教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与保护。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由两个献词、两个序言,以及两部分正文和附录的片断所组成的。序言对整个论文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了研究伊壁鸠鲁学派等晚期希腊哲学的意义,即"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表明了马克思坚持无神论的政治目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揭露和反驳了哲学史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误解;第二部分以原子学说为重点,揭示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附录批评了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论战,维护了伊壁鸠鲁为无神论所作的辩护。概而言之,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强调了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对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虽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同为原子论者,但是两人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即伊壁鸠鲁在继承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同时也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马克思强调了自我运动的辩证原则,批判了哲学史上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及整个晚期希腊罗马哲学的通俗看法。对伊壁鸠鲁哲讲究、为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尤其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一)批判考察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 对于德谟克利特及晚期希腊哲学,哲学史上早有定论。西塞罗说:伊壁鸠鲁在他特别夸耀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 9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1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指任何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都必须要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回答的问题。12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核心是矛盾论。1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之中表现出的使用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所产生的功用,它与存在于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作为潜在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不同,它是人运用到体力和智力综合产生的某种使用价值或者功用,它具有大小和对象性,这种对象性表现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相对性,一般来说,当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之后其使用价值的对象性是作为劳动力商品买者的货币所有者。 15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16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1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8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9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0规律: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基本理论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Xxxx 摘要:从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际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穷,一步一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而我们大学生,正是需要需要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关键词:认识,成长,作用 在本学期的马克思课程学习当中,我们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它的发展还有意义。马克思主义目的在于培养和确定科学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

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大学生是特殊群体,是从学生时代到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说大学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是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修正一个人的信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而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 从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际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穷,一步一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而我们大学生,正是需要需要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

马克思基本原理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主要知识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共6个定义,主要是广义狭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有哪些?(社会背景、理论背景及相关人物著作)P6最下一段, P8P9的三段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所包括的四个方面及其各自内容P12到P16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P24倒数第3段最后一句,物质、意识、P26,P27实践、联系、P35倒数第三段发 展、P36倒数第一段第一句新生事物、下一句量变、质变、P40倒数第三段度、P40倒数第3段倒数第二句辩证的否定、规律、P47抽象与具体等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5第2段 3、物质概念的意义P26最后几句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P28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P31第二段,P34最后三段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各自在发展中的作用P38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40第二段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0P41 9、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P41 10、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48 1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从P49到P50的4点 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0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P50倒数第二段的中间P58最后一段感性认识、P61理性认识、P61真理、P64 价值、P70倒数第一段第一句非理性因素、P62第二段自由、必然、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P80第二段第三句及其那段下面几句等概念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57四点 3、认识活动的三要素P56最后几句 4、两条认识路线的区别P59第一段 5、新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P59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1概念下面那一段 7、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或者规律P62最后一句到P63第一段第一句 8、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66最后两段 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8的(一) 1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 14、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73 15、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P74 16、党的认识路线貌似书上没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