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爱国词人辛弃疾word版本

爱国词人辛弃疾word版本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

辛弃疾

辛弃疾(1140.5.2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叛徒杀害了耿京。辛弃疾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23岁,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qian)判,自符离之役(1163年)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俯首称臣,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六年后才逐步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

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体现其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但未被实施。

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任职上有大的作为和建树。但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42岁,即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64岁,即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用,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

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65岁,即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

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作品类型

一、爱国诗词:悲壮

二、农村风光:清雅

三、挚爱江山:讴歌

四、少数爱情诗:朦胧、有寓意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位世人皆知爱国之人,他被大家传为英雄;在我小时候,就就被过他写的词。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介书生。不过随着我

知识的增加,就知道他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军。

青年的辛弃疾曾参加耿京精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来反抗金人的统治。在金朝人完颜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有号召了上万人的士兵反还长驱渡淮,直奔向南宋。

这件事看出辛弃疾有当年张飞长坂坡桥前一声吼的威风,亦有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忠肝义胆。改变了我对他的偏见,从此开始敬佩他。他有万夫不可挡的气势,亦有豪气冲天的才气。

他和苏轼、陆游不同,辛弃疾的艺术创作上是以词为主要表现形式。

在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面下,南宋朝廷已麻木到不知痛痒的地步,辛弃疾在词里独独羡慕那些有生气的人并以“元龙豪气”、“刘郎才气”自比。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的统一。而这些也恰恰是辛弃疾的词的主要思想,报答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

每当我读起他的词,都会觉得一股冲天豪气,与想报祖的拳拳之心。我也会每读一次就受到一股精神上的冲击。我似乎感受到他的忧虑之情与英雄不服老的豪壮,激励着我向前。

文章标题:《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作文》辛弃疾——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淄博一中高一语文组张军艳仰望浩瀚沧桑的历史星空,似乎又见刀光剑影,似乎复听鼓角争鸣,在那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辰间,在那沧海一粟的转瞬即逝间,有人间一股英雄气概在驰骋纵横。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在国危民苦之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维护正义,揭露社会时弊,以文言志,有人称其“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出生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从小博览群书,又习武艺,渴望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檄” 。他二十一岁时引领五十人闯入五万金营的勇敢和果断,轰动南宋朝野,声名远播,“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为之赞叹不已”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

相关文档
  • 词人辛弃疾

  • 爱国词人辛弃疾

  •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 辛弃疾的爱国诗

  • 辛弃疾爱国词

  • 浅析辛弃疾的爱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