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事业管理系

公共事业管理系

公共事业管理系
公共事业管理系

公共事业管理系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专业剖析自评报告

2008年10月

一、专业概况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为适应我国社区建设人才的需要,为福建省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社区管理人才,于2000年起在全省高校中首次正式招生,2000,2001,2002,2003,2004级采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区管理方向)”专业名称,2004级后规范专业名称,改用“公共事业管理系公共事务管理专业”。2006年开始增招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社区管理方向)的高职班。

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因此学校

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把07级专业培养方向改为公共事务管理(文秘与公关方向),目前共有在校生178人。

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中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主讲教师有8.0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43人,占30.3%;讲师及以上职称的6.31人,占78.67%;研究生学历教师5.7人,占71.07%;“双师”素质教师3.33人,占41.52%。

我院拥有各类综合实验室、实训场8个。其中直接服务于本专业的有校内实训室4个,校外挂牌实训基地4个。主要教学设备利用率较高。教学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可完全满足本专业教学、实训的要求。

我院图书馆现有可供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使用的图书12652册,电子阅览室和电教中

心还有与本专业相关的电子课件和录像资料,可满足本专业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参考使用。

本专业现已与相关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每年学生均可到实训单位进行实践、参观、开设讲座、与共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直接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服务。本

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除有毕业证书外,还须具有相应的职业

技能证书.近年来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上升趋势,2005届达到96.15%,2006届达到96.39%,2007届达到98%,2008届达到100%。

二、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1、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岗位群的需要

本专业着眼于“培养公共事业管理岗位一线管理人才”,针对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社会工作要求为设置课程的出发点,用职业本位的思想指导课程体系的优化,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

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高校管理专业的专家、企业事业单位领导组成。他们是:

陈钟英,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理事会理事长。

朱恒英,原福建中医学院副教授,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主任、理事,现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代头人。

郑元绚,原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办公室主任、理事。退休前为福州市计委办公室主任。

邱永渠,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福建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林怡,文学博士,教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文史部工作。曾任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中共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统战部副部长、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隋爱国,经济师,在福州一化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工作(历任团委书记、动力车间主任、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一化集团纪委书记)。现为福州加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

杨明美,福州市鼓楼区水部街道福新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十五、十六届鼓楼区人

大代表。曾荣获区“十佳社区主任”、“三八红旗手”,“暑期青少年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倪晖,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MBA,历任福州诺威亚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福州福光百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福建澳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松生,福州轻工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文秘与公关方向)对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并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修订,获得通过。

2、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兼备的专业人才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知识面较宽,能力强,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掌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处理公共关系事务能力和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的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如下基础知识结构: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

(2)具有大学专科教育的通识教育素质,包括哲学、人文修养、职业道德、逻辑思维、美学、写作、创新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3)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计划和组织能力。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

(6)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

(1)掌握管理、经济和社会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5)掌握办公自动化相关技术、具有一定的管理专业英语水平,能读懂相关外文资料和简单对话能力。

三、构建“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

本专业在强调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按照“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本专业培养的能力结构的要求,每一种能力都有相应的课程支撑,重在培养学生的立身之本和职业态度,专业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职业能力。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开设基础课(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大学语文、计算机、高职高专英语、女性学、社

会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社会调查方法、基础写作。

专业课(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行政管理常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社区管理、教育管理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秘书理论与实务、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秘书写作、办公自动化、公关实务。

选修知识与技能课:教育管理学基础、物业管理、言语交际实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秘书英语、社会工作基础、秘书心理学、会计学基础。

综合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公共事务管理综合实践、对口单位社会实践

目前专业教学总时数为2600。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为此专业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施实践教学中突出了如下几点: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包括入学训练、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及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养、职业态度、敬业精神、遵纪守法的引导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2)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的比例,强化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学时数1076,占学时总数的41.4%。实践教学学时数1524,占总学时数的58.6%,并且保证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为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到各类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实习,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宏观工作与微观工作并重,集中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效果。

本专业充分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实行“双向开放式”教学。课程内容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教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启发学生,发展学生的理论与知识视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运用实际案例结合理论的分析,角色扮演,多媒体模拟实验室训练,讨论、辩论、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了职业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取在实训室教学,边讲授理论边实践,如专业课中的《办公自动化》〉已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4)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培育人

在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计上,突出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情景模拟、实际观察、上机操作和单独指导等环节,使学生们初步具有感性的管理工作经历,在2001年,专业就开始利用暑期安排该专业的学生到全市二十多家社区兼任社区助理工作,进行实地训练,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以便学生今后能够胜任岗位一线的工作。

5)按照“产学结合”思想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学时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在专业课程学习基本结束的前提下进行的综合性专业实践,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按教育部规定文科类高职专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应保持在6:4左右,毕业实习必须保证在十周以上。目前我专业的毕业实习为12周。为保证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专业除与社会相关机构(如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企业、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将这些机构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外,也鼓励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开展实习,以培养学生在基层管理与服务的实际能力。同时根据实习大纲的规定,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习日志、实习总结和实习鉴定等相关实习材料。从组

织、经费、基地和督导四个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实习保障机制,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有总结。从开始到结束保持连续性、分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逐步缩短从学校到一线管理与服务工作岗位的距离,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教学环节。实施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从事科学调查的基本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本专业从2000年9月份招收第一届学生开始,就十分重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毕业论文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结合专业课程和实习内容,根据学院和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规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从而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6)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专业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专业从开办之初,就在学院领导和党支部的支持下,在全院创办了我院第一份由公管学生自主创办的报纸《创新报》。在专业指导下,许多学生都积极参与办报工作。工作中,学生学会组织、策划、排版、采访和撰写能力,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对外交往、写作能力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目前我专业《创新报》已经出版了13期,最近一期的关于校庆100周年的内容正在策划中。如今《创新报》创作室已成为我专业学生实训的有效基地。

另外本专业积极组织大量同学参加校内外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在业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参与社区活动,目前已与实训基地福新社区一起开展了社区科技节,社区文化节、社区服务、及为社区贫困互助活动进行项目筹划等活动,受到了社区有关部门的好评。

3、形成有特色的主干课

根据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和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形成了一套围绕职业能力和结合女性特点的职业课程体系。

(1)以“必须、够用”为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基础知识。为此专业形成了管理学方向的系列课程:管理学基础、行政管理常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教育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

(2)为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掌握社会基本概况和做好社会工作,为更好地从事一线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此专业形成了社会学方向的系列课程:社会学基础、女性学、社会调查方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基础。

(3)通过学习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为今后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的文秘、公关、管理、接待、策划等岗位的工作做好准备。为此专业形成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方向的系列课程:秘书理论和实务、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公关实务、办公自动化、秘书英语、秘书写作、言语交际实务。

4、实施“双证书”教育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参加一种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中高级秘书、公关员,办公自动化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专业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与我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即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合作,为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中高级秘书证,中高级公关员证、办公自动化证等服务,并围绕学生的职业资格的获得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从而保证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上得到培养而且能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成为能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加大课程整合力度,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改革教学手段

1、按实际需要进行课程整合

针对培养目标,在充分对人才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社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改革

科目课程,根据前几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与就业情况调研结果及全国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教学实训等相关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后,确定本专业办学方向为公共事务管理(文秘与公关方向)。并根据专业办学方向调整了课程设置。首先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设了拓宽学生视野的选修课程。其次为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设了《基础写作》、《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言语交际与实务》、《秘书英语》等课程。第三,根据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的原则,精减了课程门类如:将《心理学基础》并入《管理心理学》中,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老龄社会工作》并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内容。还根据女校的特点,增开了《女性学》等特色课程。

2、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因此本专业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并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实行“双向开放式”教学。课程内容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教授基本理论时,遵循“必须够用”的指导思想,充分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贯彻“教、学、做”合一理念,运用实际案例结合理论的分析,角色扮演,多媒体模拟实验室训练,讨论、辩论、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择业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贯彻实施,专业在选择教材时,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尽可能选择优秀的高职高专的教材和参考书,我专业目前在教材选用上高职高专教材达到80%,今后还将加大力度,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推行一体化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的教师力求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备课、课件制作、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

按照专业“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力提倡“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对有些专业理论课及技能课进行有机整合,改理论与实训分别授课为理论实训课都在实训室上,边理论边实训,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授课方式。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内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从我专业的实训教学条件来看,一些课程已具备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物质条件。如《办公自动化》已经尝试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授课教师把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融合在知识点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其他课程也大多应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学院的大部分教室也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或移动多媒体,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效果十分明显。

4、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更好的贯彻“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考试改革,将考核方式从死记硬背的应试型教育方式转变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课程有:

(1)在《办公自动化》这门课程考核中,根据该门课程的授课特点,考虑实践操作更能直接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实际操作的形式,也就是由学生在已设计好的题库中抽签选题,按题目具体要求上机操作考试。

(2)在较多的专业课程考试中,如《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关实务》等多门课程中,特别注意案例分析在考试中的

应用,以检查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今后还将根据课程的特点,鼓励教师实行开卷式考试和操作技能的考试模式。

五、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校内实验、实训场地

1、校内实训场地

(1)“办公自动化”综合实训室

依托《办公自动化》课程,在学院机房建立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该实训室备有70台电脑和一台一体机,设备总值28.264万元。主要开展《办公自动化》、《秘书实务》等课程实训。通过实训,学生要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文秘岗位职业技能:1)办公软件的丰富与提升:在已有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上,深入挖掘办公软件的技巧,使学生能熟练进行现代化办公文件的批量操作,提高办公效率。

2)多媒体软件的了解和简单运用:掌握常用多媒体软件的简单操作,能进行常用格式的转换,灵活运用于办公软件之中。

3)网络在现代办公中的应用:掌握internet网络资源的搜索及应用,了解局域网共享的的常识。

4)办公设备的操作:掌握打印、扫描、复印和传真的基本操作,了解不同型号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和传真机的共性;掌握一体机及其他办公设备简单的故障排除及安全用电知识。

本综合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1:50—13:50,晚上17:00—21:30向学生开放,实训室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实训流程安排。

(2)《创新报》创作实训室

在专业教师和校党委、校团委的指导下,学生成立了《创新报》编辑部,通过《创新报》进行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训。通过此项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组织、策划、排版、采访和撰写的能力,如让学生参与版面构思、选题和策划,根据版面需要进行约稿,安排人员的采访和拍摄,参与文章的撰写、配合印刷厂完成排版、校对工作。

(3)“文献检索”实训室

该实训室设在学院图书馆,使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掌握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技能以及进行期刊杂志的管理训练。如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上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利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查阅各种期刊,了解和熟悉信息源的搜索、材料收集、整理、加工等文秘岗位技能。

(4)“秘书实务”实训室

该实训室设在学院团委办公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程内容及学院团委学期活动计划,开展活动策划、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实训,学生掌握活动策划、秘书接待、文书、通讯报道等技能,为将来从事文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校外实训基地情况

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专业积极和实训基地沟通信息,组织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达到双赢互利。既为实训基地建设解决了问题,也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如本专业学生在社区的科技节、文化节及扶贫帮困、共建和谐社区中都协助共建单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1、产学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为了使得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设计更能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科学性,本专业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指导委员来自高校和行业一线,他们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仔细的审核和指导,使专业的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面合作

专业课程都根据教学需要到实训基地,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如参观,实践、社会调查、定岗实训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训基地的负责人也直接给学生进行了指导。或为学生开设了相关的讲座。学生还应实训基地的要求,积极参与实训基地的各种活动。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七、加强“双师素质”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打造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

(1)聘用高校高职称的教师来我专业任课

开办初期,先后聘请了福建师范大学高职管理学院的邱永渠教授担任《管理学原理》黄爱玲教授担任《管理心理学》,鄢龙珠副教授教授担任《公关关系学》、谢宏忠副教授担任《社会学》、王信泉副教授担任《应用文写作》、福州市委党校的陈振锟副教授担任《行政管理学》,还聘请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张孝敢处长担任专业顾问,长期给学生开设关于社区建设的讲座。并组织专职青年教师根据今后教学方向跟班听课,以便尽快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2)积极组建自身的教师队伍

1999年全国掀起整合城市街道居民委员会为社区。在我国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当时既无现成教师也无教材,更谈不上办学经验。本院根据社会建设的需要筹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区方向)选定了一位带头人(老华南校友,退休教师副教授)和一位儿童教育专业的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任副主任,边学边筹建,并借鉴香港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和购买有关社区建设的教材作为学习参考资料。

2000-2004年陆续招聘四位本科毕业生(教育管理、社会工作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和引进一名在国营企业从事办公室管理和具有十年秘书工作经验中具有中级职称的同志(承担《秘书实务》和《管理英语》两门课)。

(3)努力提高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

2001年朱恒英主任(专业带头人)应邀参加辽宁商务职业学院(1998年教育部指定的社区管理专业试点校)召开的会议,成立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社区管理专业协作会”。研究决定编写社区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一套,通过每年一次全国协作会议研讨出版教材(包括实训教材)。2005年完成全套教材。朱恒英主任作为教材的编委之一积极参与教材的建设。同时为加强师资培养,全专业教师也轮流参加协作会议及到上海、北京参观示范社区,学习社区管理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对我国现代社区管理的认识水平。

为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定期召开教研室活动,组织专职青年教师互相听课,集体研究教学中的主要课题例如,如何选择处理教学资料,备课,制作优质课件、策划课堂互动及如何开展职业技能和实训等。

为提高专业教师学历与教师职称,积极选送专业青年教师就读硕士研究生。同时参加协会和学院的科讨会,撰写科研论文,提高理论水平。

在职业技能方面,组织专业教师暑假带学生深入社区一线结合所教课程参与社会调查,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现有专任教师信息如表所示:

现有专任教师名单

2、专业教师都是专业骨干,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担任了专业的主要课程

3、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编写情况

八、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果

1、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

本专业的多门课程在授课中要利用电子计算机,如《管理学基础》、《办公自动化》、《社会调查方法》、《秘书实务》、《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等等: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普通软件的用法而且要掌握专用软件的用法。而且在平时考核中通过小论文、调查报告、作业、课外阅读、文献检索等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这样使学生整体上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使用的能力。

2006、2007、2008届毕业生100%通过省一级计算机等级考试。

在英语水平上,所有学生完成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高职高专英语、英语口语和管理英语的学时,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四级和应用英语等级考试,但总的来说,学生英语水平有待整体提高。

另外,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基础及专业课程的考核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本专业已有的毕业生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比率呈上升趋势。07、08届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比率达到80%以上。

在毕业综合实践中,学生都能基本独立完成论文项目,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总之,学生通过专业规定的课程学习,她们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都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掌握了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从而基本具备了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文秘、公关方向)的专业能力。

2、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展风采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有突出表现。

每年暑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企业见习实践、暑期“三下乡”等

活动。03级的蔡定良同学被选拔到南平松溪支教,04级的唐善娟同学被选拔到永定支教。

“学雷锋,进社区开展文化宣传、共建和谐社区”不仅是当代青年学生奉献精神的体现,也是本专业学生利用专业技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具体表现。学生从2000年开始就参加社区活动,作为社区主任助理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密切配合,了解社区动态,对于学生了解社区、深入社区、共建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专业还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党课,例如“理想、信仰、信念”、“谈谈入党动机”、“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观看爱国主义系列影片等形式,指引学生正确的思想道路,端正入党动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更好的把握大学好时光,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还举办了丰富多彩各类活动,本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参加体现人文素质的竞赛活动。既有翰墨丹青书画,又有工艺制作相映成趣;既有激昂的演讲,又有有趣的知识竞赛等;还举办了趣味体育运动会。在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中学生是大显身手,荣获多个奖项。

例如近两年举办了“团员意识演讲大赛”、“我为团旗添光彩”、“自行车慢骑比赛”、“茶话会”、“高盖山学雷峰捡垃圾活动”、“观影协会”、“健美操学习”、“交谊舞学习”、“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系标、标语设计活动”、“鸡尾酒知识讲座”、“鸡尾酒舞会礼仪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征稿”和“党团影片展播月”等活动,同时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如五四歌咏比赛;五四系列集体舞比赛;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演讲、PPT文稿设计比赛;商务英语专业英语角活动;三月八日慰问老师活动;学雷峰海报设计和评选活动等。这些活动给同学们带来学生生活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实践等能力,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锻炼的机会。

通过参加学院和专业举办的各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活动,学生们提高了自身修养,加深了她们的集体观念,并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2005级获得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先进团支部、福州市红旗团支部、2006级被评为“2006-2007”年度院“优秀团支部”、院第二届趣味运动会“集体跑比赛”团体第二名、院第二届趣味运动会“吹蜡烛比赛”团体第三名、院第二届趣味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团体第六名、院第二届趣味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五名、院第三届“党团知识竞赛”优秀奖、院第四届“党团知识竞赛”优秀奖、专业获得院第二届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团体第一名、“五四系列活动——集体舞”最具活力奖和“五四系列活动——合唱”最佳合作奖等。

3、完成专业规定的综合实践,能撰写出具有专业特色和女性特点的毕业论文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一贯重视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时数、指导教师、经费投入、论文答辩、论文的学风方面进行了专门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与社会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有的还与女性自身问题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毕业论文全部达到规定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标准,论文全部合格。

4、学生就业形式良好,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专业一贯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配合,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都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讲座,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争取做到及时跟进,对于在就业中的问题和困难争取做到早预防、早解决。

目前专业就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下表)。其中2008届毕业生已经100%就业。

专业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企业、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并结合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的资料,对本专业2006届和2007届毕业生在学生初次就业的时候进行追踪,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熟练程度”“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精神”“遵章守纪情况”“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继续学习、提高能力”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总体评价情况良好。主要汇总如下:

2006届毕业生中,毕业生人数为85人,用人单位认为本届毕业生100%称职,其中优秀率为68.24%;2007届毕业生人数为50人,100%称职,优秀率达到77.1%;2008届毕业生人数为23人,称职100%,其中优秀率为70%。

九、专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比较薄弱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质量虽然经过六年的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相比还是比较薄弱。表现为:高职称人员相对较少、专业带头人年龄偏大、兼职教师担任课程较少。双师型教师具有实际基层工作的经历还比较少,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综合实训基地急需进一步建设

目前专业虽然在校内建有实训室,但设施、设备方面都比较陈旧,需要更新。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以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今后的方向

1、机遇

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建设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我省也为实现这一宏伟的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其中一条就是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形成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要,我省还实施“111”工程,为一线输送基层管理人才。因此面对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现的局面,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势必越来越受到社会欢迎。

目前我省已有许多中专学校设置了与公共事务管理相关的或相近的专业,如福州文教职业学校等,这些学校为保持竞争优势和谋求可持续发展,都希望建构“中专—高职”的人才培养通道,为中专毕业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特别是目前中专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中专生素质瓶颈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加快我院公共事务管理

专业的发展不仅对我省相关中专学校的发展及毕业生就业有实际作用,而且也为福建省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输送高职人才创造条件。

2、对策

专业根据高职高专办学方针和我省人才需求的情况,设定社会培养公共事务管理岗位一线管理人才的目标,应该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加强调研及时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情况和供求情况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继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服务。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继续完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合理的措施,鼓励教师到基层岗位顶岗实践和结合岗位一线的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水平。同时加大力度,根据学院的相关政策引进行业一线人员介入教学和实践指导,提高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争取在今后三年推出校级精品课程2门,建成一支校级的教学团队和校级精品专业。

(3)依托新校区,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加强教学经费的投入,完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训服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强招生宣传及就业指导,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拓宽就业途径。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教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女性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

1、如何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一般管理过程与战略管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事业的一般管理,相对于战略管理,是由中低层管理机构根据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战略所实施的日常性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和实施与从物的角度对公共事业管理对象进行的划分密切相关。 战略管理,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与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而从决策的角度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组织未来发展产生冲击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活动、将整体组织与对其发性冲击的议题进行分析的活动,关注组织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所以,所谓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 第三、战略管理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 第四、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 第五、战略管理是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 2、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问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公共部门有资源和能力能够予以解决的,才能进入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讨论范围,最终通过计划的制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这类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 基本条件: 第一、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即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二、它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 第三、它必须具有公共性。即这一社会问题应是绝大多数人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 第四、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有什么特点? 从一定的社会问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前提条件来看,成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具有下述特点: A、公共性。这是最为基本的特点。这一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它涉及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或者说它与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的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B、可变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于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同一个具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此时可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则可能就不能进入公共事业管理的

公共事业管理

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社会调查、企事业单位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8周。 修业年限 四年 学位授予 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 相近专业 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方向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其他方面 1、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公共责任是何关系?其基本性质、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或者说是公共责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表现,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性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从以公众对政府的希望和要求来认识并划分行政责任的观点角度看,其内涵包括回应、弹性、胜任能力、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廉洁。 2、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基本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即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真正承担起应担承担的责任。公共部门的责任机制,核心就是监督和制约,因而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唯一主体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对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责任机制进行了研究,而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责任范畴的形成,目前一般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或方面出发,来对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进行构建。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立法机构对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责任法律的确立和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控制 5、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主要有行政诉讼机制和行政赔偿机制 6、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公民参与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有公开听证、民意调查、资讯委员会、利益群体等基本方式 7、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什么是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政府组织伦理通常也称为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政府组织伦理或者以政府组织系统为主体,或者以政府组织为主体,是针对政府组织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政府组织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非政府组织伦理是指非政府组织在从事其组织活动,即公共事务或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 8、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是什么?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维护公共服务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伦理规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的;二是指对于政府倡导的这些公共服务活动中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自我评价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设定政策优化的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公共服务中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9、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第一、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要建立政事分开、管理自主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没有众多的高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本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参加MPA考试进行进一步深造。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一、就业优势: 1、实用性社会科学热门专业: 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概括为: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具体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并具有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所以,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注重实用性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就业形势。 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涵盖了体育管理、卫生财会、医药贸易、市政管理、医药经营管理、医院管理、影片制作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图书与情报、应急管理等30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很多,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掌握着多种能力是一种优势,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尤显优势。 3、专业方向多样化 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专业方向。如环境管理方面有环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可以说,就业方向是非常广泛的,这是一种我们来说是有种优势,因为多一个专业方向就多一个选择,也就多一个机会。 5、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 要。迫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许多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事业项目开始了私营化改革,社会资本开始注入这些准公共组织的出现急需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要求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来应对。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各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国外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多由公共管理人员担任.现代教育制度下高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正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弥补了传统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知识储备的不足。加入WTO后,无论是政府或是非政府组织都需要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就业劣势: 1、国内对专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初步建立,第一届毕业生刚刚走入社会,社会普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是干什么的,许多企业不知道高校有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

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技能和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该专业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

一、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问题和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发展前景广阔、有较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更对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技能及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要求。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对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实践教学也是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很重要的作用。探讨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1.1 转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要求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独立学院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实践教学存在着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欠缺、师资力量的提高、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1.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决策等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仅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1.1.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就是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培养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多种形式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弥补其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社会竞争力。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类型及分值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计10 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 (计30 分,每空1分) 三、名词解释题 (计10分,每题2分) 四、简答题 (计30分,每题6分) 五、论述题 (计20分,每题10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 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B 二、填空选择 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选)* 三、简要说明 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A1 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 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2.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以独立、公正为原则, 并凭借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A1 3.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 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B1 4.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

公共事业管理试卷3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三套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题分15 10 20 24 31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所谓_____,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A、战略管理 B、战略规划 C、战略 D、策略 2、从卫生事业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产品的角度看,卫生事业产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 A、准公共性 B、公共性 C、综合性 D、社会性 3、职业体育活动的主要承担机构是_____。 A、健身俱乐部 B、半职业性体育俱乐部 C、职业体育俱乐部 D、球类俱乐部 4、计划职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 A、基本职能 B、首要职能 C、重要职能 D、管理职能 5、长期计划是指实施时间在()的计划 A、五年或五年以上 B、四年或四年一上 C、三年或三年以上 D、两年或两年以上 6、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叫做() A、内部沟通 B、正式沟通 C、非正式沟通 D、外部沟通 7、元政策是指() A、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和。

B、用以指导某一方面公共问题的主导性政策。 C、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问题做出的政策性规定。 D、实施的效果常常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观察到并可以评估的。 8、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方法可以分为() A、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 B、刚性方法和柔性方法 C、抽象方法和具体方法 D、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 9、科技事业产品属()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企业产品 10、目标管理,是以____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A、科学管理和行为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科学管理 D、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 11、常见的时间预算法有三种,只考虑最少的问题和困难的是:() A、乐观预算法 B、中性预算法 C、保守预算法 D、中和预算法 12、拟订方案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 A、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公共项目实施的客观环境条件,来制订公共项目的运作方案 B、尽可能地拟出包括所有实际上可以实施的方案,不能将有可能通向目标的任一途径遗漏 C、要求所拟订的多个备选方案之间必须要有原则的区别,是不可兼容的,也就是说,各个备选方案在内容上应是各自独立、相互排斥 D、就是必须在拟订方案时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公共项目的目标进行 13、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 A、政府部门 B、公共部门 C、企业单位 D、私人 14、目前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最重要的是( ) A、法制监督 B、行政监督 C、舆论监督 D、内部监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是在哪一年正式通过的,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实施政府侵权赔偿责任制度。() A、1992 B、1993 C、1994 D、1995 得分评卷人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论文参考题目 1、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研究 2、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3、我国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改革路径 4、公共事业组织管理中的财政监管问题研究 5、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出路的探讨 6、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事业发展关系研究 7、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8、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 9、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探微 10、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公共事业管理的伦理价值建设研究 12、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模式选择 13、公共事务责任的分担与利益分享—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14、试论公共事业存在的制度基础 15、我国传统体制对公共事业组织发展的影响分析 16、新形势下政府与公共事业组织互动关系发展的现实困境 17、我国政府对民间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8、浅析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19、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构成及特点分析 20、公共事业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分析 21、公共事业组织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分析 2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特点分析 23、公共事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探析 24、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事业发展的影响 25、公共组织管理研究(例如学校管理,学校各职能管理,科研管理或者教学管理等,也可以是其他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的管理).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市场化路径研究(比如医疗保障的市场化、消防服务的市场化等)26 、试析公关在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中的运用27 、浅析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的承担28 、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探析29 、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分析30 、公共事业管理效率评估中的困境分析31 、试析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2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电子化服务初探33 、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初步思考34 、试论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障碍及对策35 36、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及改革 37、试论教育产品的公共性 38、关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39、从教育公正透视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 40、发展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41、论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42、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43、西方教育券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45、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完善 46、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目标模式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李冠一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社会需要的呼唤下诞生的。近10年来,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考察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进行着积极研究和大胆探索。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北派南派之论争,对于增强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尽快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南派;北派 中图分类号: C9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3192 (2008) 03 - 0098 - 05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政府的规模日益扩张起来,政府机构臃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政府机构改革,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成为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政府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在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中,不仅能够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压缩政府的规模,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使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过程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兴的管理领域,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我国新兴的学科,且被予以国家重点扶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场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重组,渐渐形成了新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讨,积极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目前所见材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正式提出源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在1997年向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报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本科生教育指导目录,目录中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作为首批试办院校,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我国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2001年增加到107所, 2003年为224所, 2004年更增至327所[ 1 ]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高等院校目前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途径有 二:一是一些学校(如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而建立,属于新

简论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简论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想扫清这些障碍,重新理顺改革思路,不但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更要从理论深度上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指导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本文将基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绩效评估解决方法 正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简单概述 “公共事业”主要是涉及到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给的行业和部门。纯公共物品一般与政府的公共行政密切相关,如消防、司法等公共服务,必须遵循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性目标,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有重大意义,应该由政府作为此类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①。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追溯历史,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公共生活,因而也就有了原始的、经验的公共管理。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起源于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的规模也日益地扩张起来。例如,在1870-1970年的100年里,特别是二战以后,英国的公共部门文职人员从5万发展到80万,增长了16倍②,随之带来的是政府作用的无处不在,最终造成了我们现代文化中的一致性、呆板、商业化、不平等及个人自由和尊严的丧失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政府面临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于是,英国撒切尔政府“私有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其主要目标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撒切尔主义公共管理新思维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的转移。这场运动也称“新公共管理运动”。它集中体现了政府退却、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特点。这股潮流一直持续到今天,它所倡导的企业化政府、学习性政府的改革理念极富现实意义,它要求政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公共事业管理人员专业化成为必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2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近400所,但该专业整体上依然面临着定位难、发展难的状况。今后必须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就业专业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那么,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呢?我们先来做一些回顾。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催生了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的产生,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国际新公共理论运动的进程分不开。国际经济一体化迫使中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原来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调度、支配的决策、生产、经营事务都转由企业与市场承担。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转变牵动着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都指向同一个公共管理目标——“小政府、大社会”,即政府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事务和职能交还给企业和社会。在中国,生产、经营等营利性事务与职能由企业和市场承担,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非营利性公共事务则由相应的事业单位来承担。其中“政企改革”进程较快,成效较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因此越办越热;“政事改革”起步相对较 晚,首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办,较之工商管理专业的开办整整晚了十六年。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与迟缓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公共管理事业专业的办学现状 (一)专业发展过程与就业形势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从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回国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大学生。到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次作业答案

的得分: 80.0 完成日期:2014年02月16日 18点23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10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共事业所具有的特征() ( B ) A.准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B.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C.准公共性、私人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D.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营利性 2.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如果主要提供公共物品,那么其所从事的活动就是 () ( C ) A.企业事务 B.经济事务 C.公共事务 D.私人事务 3.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 ( B ) A.广播、教育、卫生、气象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B.基础设施、医疗、体育、动植物检疫 C.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D.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出版 4.由一批学者设立的公共事业组织国际分类体系的简称是()。 ( B ) A.NACE B.ICNPO C.ISIC D.NCNPO 5.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

( B ) A.公共事业组织和准公共事务 B.公共事业组织和公共事务 C.非公共事业组织和准公共事务 D.非公共事业组织和公共事务 6.公共事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把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合而为一的社会 结构转变为()。 ( C ) A.国家—公共事业组织—民众 B.政府—公共事业组织—民众 C.国家—公共事业组织—团体 D.国家—私人组织—团体 7.公共事业领导者素质特征()。 ( C ) A.稳定性、综合性、层次性 B.时代性、单一性、层次性 C.时代性、综合性、层次性 D.稳定性、综合性、层次性 8.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 ( B ) A.马克思 B.马斯洛 C.斯金纳 D.弗鲁姆 9.公共事业管理最本质的特点是()。 ( C ) A.政治性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

《公共事业管理》作业3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事业事业单位与企业得以区别的基本特征(B) A.服务性 B.公益性 C.实体性 D.公有性 2.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得以区别的基本特征(C ) A.服务性 B.公益性 C.实体性 D.公有性 3.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基本的取向是(B) A.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B.政事分开 C.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D.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规范化 4.民办非企业单位区别于事业单位的最大特征是(B) A.公益性 B.民间性 C.非营利性 D.服务性 5.民办非企业单位区别于社会团体的最大特征是(D) A.公益性 B.民间性 C.非营利性 D.实体性 1.B 2.C 3.C 4.B 5.D 二、多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按资金来源划分,事业单位可分为(ABC) A.全额拨款型事业单位 B.差额拨款型事业单位

C.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 D.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 2.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按职能划分,事业单位可分为(ABCDE) A.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单位 B.准公益事业单位 C.生产经营性或开发性事业单位 D.管理型事业单位 E.中介和服务型事业单位 3.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作用包括(ABCD) A.促进社会交流与沟通 B.政府职能转变 C.创造就业 D.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ABC 2.ABCDE 3.ABCD 三、简答 1.分析我国的事业单位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答:(1)联系:我国的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都提供非营利性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成立的组织。(2)区别: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与社会组织类型,大致上,我国的事业范围内的各类组织在国外分属于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 [或称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第三部门组织(the third sector)等]并适用不同的制度。也有部分属于企业组织,适用企业制度,如,我国事业单位范围的新闻出版、机关后勤服务及其他经营开发性的事业单位在国外多属于企业组织。大体上,是否以营利为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

,第一章导论 案例1 政府雇员制——一种新的政府用人制度 2006年3月,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中国内地年薪最高的政府雇员颜兵面临下岗的命运。两年前,颜兵受聘为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税后年薪50万元。然而,在第二日期即将结束之际,他因未能完成5000万美元的招商任务,可能无法与无锡市政府继续签约。这一报道让人想起了政府雇员制缘起的背景和推广进程。 2002年6月,吉林省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成为国内首个“吃螃蟹”的地区,开始了政府雇员的探索。随后,上海,武汉,无锡,长沙,珠海,青岛,芜湖,深圳,广州等地纷纷效仿,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政府雇员制在海外比较流行,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推行政府雇员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都广泛推行,目前这些国家的政府雇员在政府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占到20%-40%。因此,中国推行的这种用人制度可以说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目前我国政府雇员制的适用范围主要在专业技术领域。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许多国家和地区原来的公务员难以胜任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但由于公务员的公务员的薪酬刚性强,政府不能随意给他们加薪,而一些技术性人才在社会上有比较吃香他们很容易在社会上找到待遇比较好的工作。如果仅仅囿于传统的公务员制度,就有可能难以吸引这一部分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因此需要打破公务员的框框,以较高的报酬吸引他们,这就是政府雇员制施行的初衷。

政府雇员制没有全国性的统一部署,各地采取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有相同之处,是作为现行公务员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政府雇员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别于公务员:第一,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国家公务员受公务员法的调整,而政府雇员则是依照劳动法合同来规范其与政府之间的权利和业务的关系,即按照劳动法约束双方的行为。第二,用人房是不一样。无论是选任的公务员还是委任的公务员,其任用方式都是刚性的,一般来讲,公务员身份具有“终身性”。而政府雇员制的用人模式与企业一样,是市场化的,其任期按照合同的规定,都有一定的期限。第三,管理方式不一样。对公务员的管理,如录用,考核,惩罚等都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而雇员则完全按照合同进行管理,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模式。第四,薪酬待遇不一样。公务员制度有一条完整的工资体系,按照职务级别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工资,是刚性的薪酬体系。政府雇员制则是按岗定酬,薪酬标准参照市场薪酬行情和职业风险程度上下波动。在我国,政府雇员的收入是公务员的2-15倍。第五,法律地位不同。公务员行驶共公权力,占行政编制。而这功夫雇员不行使公共权力,也不占行政编制,主要从事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工作。 在各地政府雇员制实践中,深圳市的做法与其他地方的做法不太一样。深圳市把政府雇员分为高级雇员和普通雇员两类。其中,高级雇员可以担任行政领导职位,行使行政管理权力,占行政编制,而普通雇员和吉林等地的做法是一样的。另外,深圳市政府雇员的服务范围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政府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政府雇员的工作范围也覆盖一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与公务员在分工上有交叉。 有人认为,政府雇员的推广,会对公务员的队伍产生“鲶鱼效应”,即一条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