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教案1

第二章教案1

第二章教案1
第二章教案1

韶关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学时)

教学过程、内容(含教与学的方法)

第二章群论

有了前一章的准备工作以后,我们就来研究我们抽象代数中重要的代数系统——群.

群是一个只有一种代数运算的代数系统,我们知道,一个代数运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是可以由我们选择的,可用o,也可用.群的代数运算普通为方便起见,不用o来表示,而用普通乘法的符号来表示,就是我们不写a b,而写ab.因此,我们就把一个群的代数运算叫做乘法.当然一个群的乘法一般不是普通的乘法.如向量空间的加法一样.

§2.1 群的定义

群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它的很多性质可以作为它的定义.荷兰数学家罗伦茨(1853-1928)曾举出了40个以上的群的定义.有的不用乘法而用除法来定义,常见的是我们书上的两种(或三种).

一、群的第一定义

1. 定义 设G 是一个定义了叫做乘法的代数运算的非空集合,若:

I .G 对于这个乘法来说是封闭的;

II .结合律成立:,,,()()a b c G a bc ab c ?∈=有;

III .,a b G ?∈,方程ax b =和ya b =都在G 里有解.

则称G 对于这个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

注意:1.定义了叫做乘法的代数运算的非空集合G 称为一个群胚.

2.满足I ,II 的代数系统G 称为半群.

3.群是:一个集合,一种运算,三条公理.

2. 例

例1.{}G g =,乘法:gg g =,则G 对于这个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这是因为: Ⅰ. G 是闭的;

Ⅱ. ()()g gg gg g g ==;

Ⅲ. gx g = 有解,就是g

y g g = 有解,就是g .

例2.整数加群:Z G =,乘法是普通加法,则G 对于普通加法来说作成一个群.这是因为:

Ⅰ. 两个整数相加还是一个整数;

Ⅱ. 整数相加适合结合律;

Ⅲ. ,a b G ?∈方程ax b =和ya b =在G 中有整数解.

例3.G =,乘法是普通减法,则G 对于普通减法来说不作成群.因为:I ,III 成立,但II 不成立:3-(2-1)≠(3-2)-1.

例4.*G =,乘法是普通乘法,则G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不作成群.因为:I ,II 成立,但III 不成立:32x =没有整数解.

例5.*G =,乘法是普通乘法,则G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

3. 性质:若G 是一个群,则

IV .e G ?∈,使a G ?∈有ea a =(这个e 叫做G 的一个左单位元).

[证明] 由II ,对于一个固定的元b ,yb b =在G 里有解.取一个解e :

eb b =.a G ?∈,又由III ,bx a =有解c :bc a =,()ea ebc eb c bc a ∴====.这就证明了e 的存在.

V .a G ?∈,1a G -?∈使1a a e -=(1a -叫做a 的一个左逆元,e 是一个固定的左单位元).

[证明] 由III ,ya e =有解1a -:1a a e -=.

命题1. 设G 是一个定义了乘法的非空集合,则I ,II ,III ? I ,II ,IV ,V.

二、群的第二定义

设G 是一个定义了叫做乘法的代数运算的非空集合.若满足I ,II ,IV ,V ,则称G 对于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

命题2. 设G 是一个定义了乘法的非空集合,则I ,II ,IV ,V ? I ,II ,III.

[证明] 我们分三步来证明:

(i )“一个左逆元一定也是一个右逆元”,这句话现在还不能这么说.

“若1a a e -=,则1aa e -=(e 是左单位元).”因为:由V ,a G '?∈使1a a e -'=,所以11111111()()()[()]()aa e aa a a aa a a a a a ea a a e --------''''======,即1aa e -=.(注意:这时1a -还不能说是a 的右逆元,因为e 还不一定是右单位元.)

(ii )“一个左单位元一定也是一个右单位元”,即a G ae a ?∈=有.因为:

11()()ae a a a aa a ea a --====,即ae a =.

(iii ),a b G ?∈,1V a G -?∈由,又由I 1a b G -∈.取1x a b -=,则它就是方程ax b =的解,因为:11()()a a b aa b eb b --===.又1V a G -?∈由又由I 1a b G -∈.取1y ba -=,则它就是方程ya b =的解,因为:11()()ba a b a a be b --===.

故公理I ,II ,III 成立.

命题1和命题2说明群的这两个定义是等价的.

例6.{1,1}G =-,乘法:普通乘法,则G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这是因为: Ⅰ. G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是闭的;

II .普通乘法适合结合律,对于G 的元当然也成立;

IV .1G ?∈,使111,1(1)1?=?-=-,即1是左单位元;

V .111,(1)(1)1?=-?-=.

它的乘法表是:

例7.{,}G a b =

则G 是一个群,同例6.

又若{,}G a b =

I 成立显然,II 成立同学自己验证.

IV ,a G x G ax x ?∈?∈=使有,,b G x G bx x ?∈?∈=使有.

V 不成立对于a 有ba=a ,对于b 有ab=b 但yb=a 无解.所以,V 不成立,G 不成群. III 不成立:方程yb=a 无解.

注意:1. 一般第二定义比第一定义更方便,用的更多;

2. 若成群一般用第二定义,若不成群一般用第一定义

三、群的第三定义与公理比较

定义:设G 是一个定义了乘法的代数运算的非空集合,若满足I ,II 及

IV ' ,e G a G ae a ?∈?∈=使有(这个e叫G的一个右单位元).

V ' 11,,a G a G aa e --?∈?∈使=(1a -叫做a 的一个右逆元,e 是一个固定的右单位元). 可证I ,II ,III ? I ,II ,IV ',V ',也可证I ,II ,IV ,V ? I ,II ,IV ',V '.

下列各组公理能不能作为群的公理呢?(246C =). (A )I ,II ,IV ,IV '; (B )I ,II ,IV ,V ';

(C )I ,II ,IV ',V ; (D )I ,II ,V ,V '. 答:(A )不能作为群公理:

例8.G =,乘法:普通乘法.I ,II 满足,而左右单位元都是1,满足IV ,IV ',但G 不是群.

(B )不能作为群公理:

例9.{,}G a b =

I 成立,II 也成立:考虑()()xy z x yz =,当x a =时,()()ay z yz a yz ==;当x b =时,()()by z yz b yz ==.IV 成立:有两个左单位元a ,b :,ax x bx x ==.V '成立:对于给定的左单位元a :a 有右逆元a :aa=a ;b 有右逆元a :ba=a.但G 不构成群.

(C )不能作为群公理:

例10.{,}G a b =

它满足I ,II ,IV ',V ,但不构成群.

(D )不能作为群公理,显然.

四、几个名词和符号

1. 有限群——若群G 的元的个数是一个有限整数.

无限群——若群G 的元的个数不是有限整数.

一个有限群G 的元的个数叫做这个群的阶,记为|G|.

例1、例6是有限群;例2、例5是无限群.

2. 群G 的乘法适合结合律,∴12()n i a a a a G ∈有意义,且属于G.当12n a a a a ====时,我们称12

n n a a a 次

(n 是正整数)是a 的n 次乘方(简称n 次方),记为n

a aa a =或规定11n n a a a a a +?=??=??.

性质:n m n m a a a +=;(),(,)n m nm a a n m =∈.

3. 设G 是一个群,若,a b G ?∈均有ab=ba ,则称G 是交换群,也叫阿贝尔群.(在群的公理中没有要求交换律成立,所以在一般的群里交换律未必成立,但也有成立的群,这种群叫交换群).

性质:穿脱原理:,a b G ∈(群),111()ab b a ---=.

[作业] 一. 设n n ?是实数域上的所有n 级矩阵的集合.根据群的定义判断下列代数系统是否构成群?

1. n n G ?=

,乘法:矩阵的加法; 2. n n G ?=,乘法:矩阵的乘法;

3. {|,||1}n n G A A A ?=∈=,乘法:矩阵的乘法;

4. {|,||0}n n

G A A A ?=∈≠,乘法:矩阵的乘法. 二.P 35 3.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心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听音乐:高山流水 师:这首古筝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经常的一年。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 生:嫦娥1号卫星胜利发射。 师: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统统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加加林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板书:地球?水球? 师:虽然我们不能像加加林那样遨游太空,亲身观察我们的地球家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到这个现象。 游戏:滚动地球仪 (通过滚动地球仪,大部分同学接触到海洋部分。以此证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刚刚通过这个游戏,接触到洋部分的同学请举手。你有什么收获? 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展示地球卫星图片)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2019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有性生殖教案苏教版必修2

有性生殖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 1.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二、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 1.有性生殖及其意义 (1)含义: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生殖 (1)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双受精 ①含义: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

②过程: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 a.一个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 b.另一个精子+两个极核→受精极核→胚乳。 ③适用范围:被子植物。 (2)子房的发育 ①果实的形成 ②胚乳的发育 a.一些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因被子叶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的种子。 b.一些植物种子的胚乳发达,大量的养分储存在胚乳里,如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 ③胚的发育 a.实质: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b.发育结果: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4.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配子的来源 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在精巢和卵巢中经减数分裂形成的。 (2)生殖过程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 ①含义: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②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和原肠胚等阶段。 ③三胚层的发育: (4)胚后发育 ①含义:幼体从卵膜中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出生后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②类型: a.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小,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胚后发育。 b.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如蛙的发育。 一、受精 1.结合细胞膜的成分,讨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精子与卵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 提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是否意味着父、母双方各为后代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名师精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5

专题二:地质灾害之 中国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特点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4、以某地质灾害为例,提出相应防御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归纳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区域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联系实际生活,把握地质灾害避险小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利用图表信息,分析问题;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重点】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 的原因 2、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难点】 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地质灾害专题学习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 成原理,基本把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地质灾害分 布特点,并根据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原因,阐述灾害防御措施,聊聊日常生活避险。 ,归纳我国地震灾害分布特点。

结合以上特征,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尤其是青藏和云 (板块交界,构造运动频繁,多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地质灾害如何防御(提示:可从形成原因入手)归纳 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知识 【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53、P58,第14题,测评:P4,第24题 【板书设计】专题二地质灾害 二、中国地质灾害 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地震:东部和西部板块交界处,西多东少 滑坡、泥石流:地形阶梯交界处,中部季风气候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分析 2、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修筑护坡、固坡工程;保护植被,改善地表条件;完善排水工程建设非工程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等

选修六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教学课题: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天然水的自净能力 2.水污染的现象 教学难点: 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1节 教学过程: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世界文明发祥地大都与河流相伴。然而,随着生产发 展,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 题。 一.天然水的自净能力 1.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 (回顾高一内容)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 3.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比较: 根据水体的流动性强弱比较:河流水强于湖泊水强于地下水。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4.水污染: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 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分析图 2.2 位置净化物质过程 上层藻类和其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补充由于污染物的氧化消耗的氧,去除过多的CO2 中层河水物理作用: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 化学作用:使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浓度降低 底层河床底泥和微生物河床底泥吸附部分污染物;微生物通过生化过程把污染物分解、吸收、转化 二.水体污染现象 1.水体污染物具有多样性,污染现象也不相同,主要污染现象有三种,归纳如下: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案

第1节感觉世界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2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结合本章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的各种感觉,感知周围的运动和变化环境。学生能够说出各种感觉器官对应感受到的不同环境刺激,从人的感觉为主线展开学习,便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加深学习记忆。 3重点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重点 认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对应的感觉,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难点 认识到人多感觉不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而是在大脑中形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以导激活学】 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是用身体的哪些结构来感觉的? 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 2、闻花的人能感觉到花的香味,是用鼻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花真香,开心…… 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以吃棒棒糖的人为例:是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与你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2、以听音乐的人为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首歌?你是不是喜欢每一种类型的歌曲? 3、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4、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音乐可以听得更清楚;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学生和生活。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活动2【讲授】【多元立体学】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可能的答案:热觉、触觉、痛觉…… ,皮肤的触觉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3课时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4、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分裂示意图的能力。 '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引入: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问题探讨: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二、减数分裂 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的。 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P16,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减数分裂特点。) 、 强调:(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三、精子的形成过程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1、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SPSS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教案 教师姓名朱兆军课程名称统计分析与SPSS的 应用 班级10会计与统计 授课日期2012年3月1日第3周1 课时 2 课型新授课章节名称第二章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管理 教学目的1. 明确SPSS数据的基本组织方式和数据行列的含义; 2. 掌握应从哪些方面描述SPSS数据文件的结构特征; 3. 熟练掌握建立SPSS数据文件以及管理SPSS数据的基本操作; 4. 熟练掌握在SPSS中读取Excel工作表数据的基本操作,了解读取文本和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SPSS数据的录入 2.SPSS数据的保存 教学难点SPSS数据的录入 补充、删 节、更新 无教具多媒体 课外作业预习下一课 课后体会

授课主要内容 第二节SPSS数据录入和保存 一、SPSS数据的录入和编辑 1、SPSS数据的录入 2、SPSS数据的编辑 (1).SPSS数据的定位 (2)插入和删除一条个案 (3)插入和删除一个变量 (4)数据的移动、复制和删除 二、SPSS数据的保存 格式主要有:SPSS文件格式;Excel文件格式;dbf文件格式;文本文件格式 将数据保存为SPSS数据文件或其他格式的数据文件的基本操作是: File+Save,对于新的:提示文件名和类型;对于旧的,覆盖原来的,不再提问; File+Save As,另存一个数据文件,也有格式(类型)问题; Variable按钮允许用户指定保存哪些变量,不保存哪些变量,变量名前画叉的变量将被保存到磁盘中。 将数据保存为Excel文件格式时,Write variables names to spreadsheet选项呈可用状态,它的作用是指定是否将SPSS变量名写入Excel工作表的第一行上。

七下数学北师大版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七下数学北师大版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准备 实物图片、ppt课件。

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师生活动: 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板书:①平行、②相交、③重合,并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2、凡未作特别说明,我们只研究不重合的情形,则去掉重合这种情况,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板书:去掉③重合,并总结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3、若两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什么位置关系? 板书:(留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做平行线。 4、出示立方体框架,谁能指出 图1 立方体框架中哪些棱既不 平行也不相交呢?为什么? 5、在留空之处用彩色粉笔填上“在同一平面内。” 6、那么理解平行线时,必须注意什么? 重点给学生强调平行线的三层意思: (1)“在同一平面”是前提条件; (2)“不相交”是指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有时我们也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市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两支笔动手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

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案.doc

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本节重点为:①氨基酸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难点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学中应该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主线,联系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有关蛋白质消化与吸收、重要功能等知识,首先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认识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再结合教材中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最后,阐明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的观点,让学生认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氨基酸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年级属于平行分班,各班平均分配生源,没有重点班、实验班,所以各班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生虽然有一些蛋白质的初步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有机化学知识(如化学键、结构式等),以及数学的排列和组合的有关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教学中,我借助球棍模型来增加学生的空间感,认识氨基酸是一种空间结构;通过安排学生活动来弥补知识不足带来的困难。从学生日常生活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入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起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制学案,提前下发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4新版沪科版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讨论与交流。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课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板书: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师: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 板书:一、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

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 生甲: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生乙:比“米”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微米”(μm)、“纳米”(nm)。 师: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大家抢答。 生甲: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教师将以上关系板书。 课堂巩固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 1μm=?mm 18km=?m 130nm=?m 10dm=?mm 2?102cm=?μm 78mm=?m 师:你知道我国以前使用的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 生:尺、寸 1尺≈0.33米 1寸≈0.033 师:你知道英、美等国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可?请抢答。 生:英里、英寸、英尺、码 1英里=1609米 1英尺=0.305米 1英寸=0.0254米 1码=0.91米 师:你知道航海、天文学家中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 生:海里、光年 1海里=1852米 1光年=9.46053?1015米 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妙”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抢答。 生: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妙”(μs) 师: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请抢答。 生: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教师将时间单位换算关系板书 课堂巩固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 60min= s 2h= s 100s= sm 1h= μs 15min= h 108μs= s 评出抢答获胜小组,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通常我们测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你知道还有什么测量工具? 生甲:刻度尺。

毛概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 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毛泽东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毛泽东在军 事上的原则,然而打仗要如此,领导革命也要如此。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 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国共产党 要在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了解中 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而毛泽东也最喜欢阅读《资治通鉴》,他从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成败种 汲取经验教训,并且结合近代中国国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 1、近代中国的国情 (1)1840年之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虽然比较落后但是领土完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2)1840年之后,爆发了鸦片战争。而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 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3)近代中国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原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4)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观点: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独立不存在必然的关联?。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 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②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有了某些发展,但很微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③中国形式上 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失去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 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④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 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⑤封建主义统治者顽固地推行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帝国主义则宣扬与推行殖民主义思想文化,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⑥由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极端贫困化。 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则 是最主要的矛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案)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①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 ②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 和功能不同,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③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④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难点:理解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差异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不同国家疆域、人口、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不同等级城镇的数目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城镇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少。) 2.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欣赏马甲镇图片若干(鸟瞰图等)、泉州市图若干(中山路图、中心客运站、泉州大酒店图等)、上海市区图,并提出问题:这三个城市是否是同一个等级的城市? 图片欣赏引起学生视觉的冲击,特别是马甲镇图,同学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过渡】这三个城市是不同等级的城市,这三个不同等级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正是由于这地域结构的不同,导致这三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否一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教学师板书课题。 新课教学 【图片引导】展示三个城市的图片,同时展示上海市20XX年人口1334万,泉州市(城区主要包括鲤城、丰泽两个区)人口约为70万,马甲镇人口规模几万人。提出问题:我国最大的城市是哪 思考:我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城市的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学法导引 1、在本实验中,求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时,应把刻度尺按在纸带上,一次性读取各点所对的刻度值,再依次 ,这样做可避免多次移动刻度尺带来的 。 2、本实验采用包含某计数点的适当长度△x 与这段运动所需时间△t 的 ,即这段长度的 来粗略代替该点的瞬时速度。 3、本实验采用 处理数据,在绘制的v-t 图象中,斜率的大小等于 的值。 4、实验中应当 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放开小车让它运动,打完纸带后应 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二、经典题型 【例1】如图,是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的一截纸带,测得A 到B 之间的距离是3.00cm ,B 到C 之间的距离是5.00cm ,AB 间、BC 间都有4个点没有画出,试粗略求得B 点的速度。 【例2】如图是A 、B 、C 三辆汽车在同一平直 公路上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a 、b 、c 如图所示, 关于它们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车速度不变,为16m/s B 、B 车做加速运动 C 、C 车运动方向与A 、B 运动方向相反 D 、D 点表示B 、C 两车在2S 末一定相遇 【例3】张明坐在一辆汽车的副驾驶位置,汽车从高速收费站出发进入高速公路,他看着车速表记录速度(比较粗略)和对应时刻,填写在下表中。 1、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16 8 4 2

四、双基训练 1、日本民用交流电频率是60Hz ,在日本,打点计时器每隔多长时间打一个点? 2、关于打点计时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打点计时器都是使用10V 以下的低压交流电 B 、交流电源的频率是50Hz 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2秒打一个点 C 、纸带上的点记录了时间和位移 D 、如果纸带上打下n 个点,则记录的时间是0.02n 秒 3、如图所示,是按照教材《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实验得到的纸带,则可判断,纸带的 端与小车相连。 4、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①详细说明OA 、AB 段表示的 运动情况。②根据图象求出汽车在OA 、AB 段 中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5、如图是一物体在一条水平直线上运动,以向右 为正方向,则 A 、OA 段表示物体向左运动 B 、OA 段表示物体向右运动,速度减小 C 、AB 段表示物体速度减小 D 、全程的加速度是—0.5m/s 2 A B 5 10 5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与电极反应。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分析,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 3、通过对构成原电池条件的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练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初步感受其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 3、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同时,原电池也是高中阶段电化学部分知识的重点之一,因此学好其概念、原理、组成、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由于学生高中阶段对电化学的学习才刚刚起步,对于微观原理的认识能力尚有欠缺,故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电极反应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学会正确判断并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理清电极反应方程式与总反应方程式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小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自主学习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