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

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

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

(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

(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

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

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

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

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具有较弱的表义功能,不具语义性。语言是一种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符号,能够表达确切的含义,语言声音中的表情音调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语言中的表情音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展成为音乐的音调,从而为歌曲等音乐的创作提供借鉴。

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本差别是什么?

音乐美学中的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可以表现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实现世界中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其形式可以表现各种非音乐性的内容,而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不表现各种现实中的事物,甚至也不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之外没有其他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念上的对立,是因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它的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我们不太容易发现这种联系。

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我们认为音乐形式产生的根源是现实生活,趋势等音乐形式的产生无疑是伴随着现实生活内容的复杂而不断发展,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也是建立在现实中人们审美心理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音乐的形式绝对不是对现实的概括和美

学提炼,而是不依它表现的对象的变化而改变的,比如乐律和调式等形式的独立性。所以我们认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6. 简述人与音乐形成审美关系需要具备的条件。

人与音乐要构成审美关系,需要处于,审美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审美的能力,审美趣味的音乐类型,进入倾听过程。1.审美目的或欲望。2.合适的音乐类型3.直接的感性接触。

7.简述西方概念的“作曲”需要具备哪些美学原则

1.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3.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8、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存在方式?

音乐形式所赖以存在的客观依据(即时间、空间和运动),与这些依据本身的物质性含义不尽相同,它们往往赋予音乐形式的存在以物质性和客观性以外的某些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成份。音乐中的时间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一种观念性的时间,一种时间表象。音乐中的空间与客观世界中的空间概念也不同,而是在听觉经验基础上由主体想象出来的一种空间幻象。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运动与其实际上的音响运动也不同,是一种由音调变换给主体造成的想象中的运动。所以,音乐的形式存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之中,存在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之中。

9、音乐怎样表现感情?

首先,人的情感可以体现为表情动作,在人体的三种表情动作——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中,言语表情和音乐关系密切,包含情感信息的言语表情的音调可以通过向音乐音调的移植,成为音乐表现情感的内在依据。

其次,人的情感和音乐虽然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是两者都是在时间中伸展变化

的,而且两者在运动结构和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共同点。这种情感和音乐之间的同构关系是音乐表现情感的另外一个依据。

最后,音乐和情感都具有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这造成了音乐表现感情的单纯性和直接性,也是音乐善于表现感情的原因之一。

简述音乐创作的本质。

音乐创作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音乐创作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三、音乐创作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音乐创作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谈谈职业作曲的艺术创作的特点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职业作曲的一般性具有萌发、酝酿、突破、写作的过程性特点。音乐创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声音想象或演绎及其记录几方面。

一般性特点:

(1)萌发。在审美领域,职业作曲家受到外界或内心某些因素的促动,产生创作欲望,便萌发了创作意念。

(2)酝酿。萌发了创作欲望,并非即刻就能进入具体创作过程,而往往需要一段或长或段时间的酝酿。

(3)突破。灵感是为有准备的心灵准备的。

(4)写作。当准备或动机出现,作曲家就可以开始具体写作。

特殊性特点:

(1)声音想象实验。音乐创作声音效果的想象。作曲家为了选择自己需要的声音效果,往往采取音响实验的方法。

(2)声音演绎:套路。经过长期的音乐创作实践,后人在一定时期总结前人的

成功经验,形成系统“作曲技法”,如西方作曲“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和乐器法。

(3)声音记录:乐谱。除了许多后现代主义反美学的音乐不采用常规记谱方式外,常规审美范畴的音乐创作都将乐思落实在乐谱上

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

(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

(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

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

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

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具有较弱的表义功能,不具语义性。语言是一种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符号,能够表达确切的含义,语言声音中的表情音调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语言中的表情音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展成为音乐的音调,从而为歌曲等音乐的创作提供借鉴。

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本差别是什么?

音乐美学中的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可以表现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实现世界中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其形式可以表现各种非音乐性的内容,而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不表现各种现实中的事物,甚至也不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之外没有其他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念上的对立,是因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它的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我们不太容易发现这种联

系。

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我们认为音乐形式产生的根源是现实生活,趋势等音乐形式的产生无疑是伴随着现实生活内容的复杂而不断发展,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也是建立在现实中人们审美心理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音乐的形式绝对不是对现实的概括和美学提炼,而是不依它表现的对象的变化而改变的,比如乐律和调式等形式的独立性。所以我们认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6. 简述人与音乐形成审美关系需要具备的条件。

人与音乐要构成审美关系,需要处于,审美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审美的能力,审美趣味的音乐类型,进入倾听过程。1.审美目的或欲望。2.合适的音乐类型3.直接的感性接触。

7.简述西方概念的“作曲”需要具备哪些美学原则

1.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3.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8、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存在方式?

音乐形式所赖以存在的客观依据(即时间、空间和运动),与这些依据本身的物质性含义不尽相同,它们往往赋予音乐形式的存在以物质性和客观性以外的某些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成份。音乐中的时间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一种观念性的时间,一种时间表象。音乐中的空间与客观世界中的空间概念也不同,而是在听觉经验基础上由主体想象出来的一种空间幻象。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运动与其实际上的音响运动也不同,是一种由音调变换给主体造成的想象中的运动。所以,音乐的形式存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之中,存在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之中。

9、音乐怎样表现感情?

首先,人的情感可以体现为表情动作,在人体的三种表情动作——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中,言语表情和音乐关系密切,包含情感信息的言语表情的音调可以通过向音乐音调的移植,成为音乐表现情感的内在依据。

其次,人的情感和音乐虽然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是两者都是在时间中伸展变化的,而且两者在运动结构和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共同点。这种情感和音乐之间的同构关系是音乐表现情感的另外一个依据。

最后,音乐和情感都具有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这造成了音乐表现感情的单纯性和直接性,也是音乐善于表现感情的原因之一。

简述音乐创作的本质。

音乐创作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音乐创作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三、音乐创作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音乐创作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谈谈职业作曲的艺术创作的特点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职业作曲的一般性具有萌发、酝酿、突破、写作的过程性特点。音乐创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声音想象或演绎及其记录几方面。

一般性特点:

(1)萌发。在审美领域,职业作曲家受到外界或内心某些因素的促动,产生创作欲望,便萌发了创作意念。

(2)酝酿。萌发了创作欲望,并非即刻就能进入具体创作过程,而往往需要一段或长或段时间的酝酿。

(3)突破。灵感是为有准备的心灵准备的。

音乐学概论考试

一、音乐美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是什么?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分支,也是美学的分支,因此还可以说,音乐美学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音乐美学是基础理论学科——相对于史学来说,它是理论学科;相对于像音乐批评这样约应用学科来说,它是基础学科。 对象: 其一,音乐的美和审美的基本规律,包括从功能和价值的角度,区分审美的音乐和实用的音乐,以及揭示审美的音乐的功能和价值特点;从多个角度,探讨音乐美和审美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音乐美和审美的特殊性所在(如波兰的索菲亚·丽萨《论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美学基础问题涉及历史遗留的“自律”与“他律”的争论;音乐美究竟指什么,或音乐欣赏所审之美指什么,在哪里;音乐或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音乐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音乐理解问题;从实践中归纳出音乐美学规律,并以此解释具体的音乐现象。 其二,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就目前以都市文化为普遍性模式的音乐生活现状而言,“音乐实践”主要指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的美学问题包括作曲家的审美理想;为了进行美的创造而选择和运用的技法的特点;创作结果——作品的审美特征等等。音乐表演的美学问题包括“二度创作”所依据的美学原则;乐感的美学含义极其对表演的意义,音乐欣赏的美学问题诸如音乐审美的条件;音乐审美的状态;音乐审美的标准;音乐审美规律的具体现象分析;等等。 其三,音乐美学自身的历史。研究音乐美学的历史,对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其间深受中西关系影响,因此就条件而言,目前研究音乐美学自身历史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美学适合中国音乐美学史两个范围,在其他国家,情况大致相同,各国各民族自身的音乐美学史研究成果尚未在国际上流传,西方国家的音乐美学界通过音乐人类学或民族音乐学的途径,逐渐展开了对非西方地区的音乐美学历史进行研究,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出现不同文字版本的专著在世界广泛流传,许多音乐美学资料混杂在世界各地各民族音乐史中,有待于剥离出来建构活补充进各国民族音乐美学史。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有三种。 其一,哲学的方法。音乐美学是基础理论学科,探讨音乐美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它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这就需要采用哲学的方法,或称为思辨的方法。 其二,社会学的方法,将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探究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比如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音乐生活的分类极其特点,以及涉及社会学统计、分析等。 其三,心理学的方法,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对音乐美学诸种问题进行生理、心里层面的探究,为音乐美学研究提供心理科学方面的论据和佐证。例如音乐创作的灵感研究,音乐形式与表现对象的联系的心理学届时,音乐表演心理特点探讨,音乐审美心理规律研究等等,还可延伸至与音乐美学有关的音乐审美教育心理研究。 二、什么叫音乐形态学? 研究构成音乐的一切形式要素,结构,修辞与逻辑规律,并通过这一研究来探讨音乐形式与其风格特征,美学意蕴与文化内涵诸关系的学科,可称为音乐形态学(musical morphology).

《音乐美学基础》练习题

《音乐美学基础》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2、物质材料在构成艺术作品时被称为它是沟通人与艺术作品的媒介。 3、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音色。 4、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包括和,前者一般包括。 5、从音乐存在方式的角度来看,音乐通过自身的特性创造出一种时间的、空间、运动。 6、音乐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种含义,一种是直觉的/非想象的的内容因素,另一种是非直觉的想象的可以称之为的内容因素。 7、在音乐声音的表现性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8、音乐中的文学性因素一般包括等。 9、音乐表演的本质是。 二、简答(每题5分,共40分) 1、音乐材料的表现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2、音乐美的范畴一般包括哪些? 3、音乐一般来说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分别包括哪些要素? 4、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有哪些? 5、如何看待美的本质这一问题的? 6、如何理解音乐创作的本质? 7、如何认识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 8、音乐欣赏过程中涉及哪些心理因素?如何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三、论述(共20分) 1、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音乐美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美学规律 2、感性材料 3、力度(音强)速度节奏音程(音高)音色 4、传统作曲技法现代作曲技法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 5、表象虚幻想象中 6、音乐性非音乐性的 7、表情性 8、过程冲突(戏剧性)抒情 9、二度创造 二、简答 1、音乐材料的表现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音乐的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它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它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上,而这种创造性的因素又蕴涵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表现手段之中。因此,从总体上说,音乐的声音是一种表现性的声音,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即使是现代音乐中的噪音,也没有摆脱这个基本的原则。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在弦乐曲《祭广岛受难者的哀歌》中,采用弓根和指尖敲击乐器的面部,在琴马和系弦柱上拉奏等手段,由这种新的演奏法所造的噪音,也同样是一种表现性声音。那些尖锐刺耳而又十分奇特的噪音,无疑能造成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气氛,同时,在这种气氛中又蕴涵着一种极度痛苦的感情。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音乐性就是声音的表现性,没有表现就没有音乐,音乐作品的成功与否也完全取决于它的表现性程度如何。表现性是衡量是否作为音乐的声音的最高标准。 2、音乐美的范畴一般包括哪些? 优美壮美崇高喜剧美欢乐美悲剧美 3、音乐一般来说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分别包括哪些要素?

西方哲学史—物质与精神

古希腊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 学院:******** 学号:******* 姓名:*** 从现代哲学观点看,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人的世界也因此具有物质精神二象性。自古希腊哲学文化开始繁荣之际,在大量众多的神学论中开始诞生如米利都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等的自然哲学思想,与宗教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即人类对物质的客观存在具有初步认识,即便当时还不成熟。而自苏格拉底起,他主张客观真理,认识事物的可能,并且首次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这就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雏形。古希腊哲学与现代哲学的渊源都是可以逐步去深究的。物质精神二象性 人的本质问题,就是哲学的本质问题。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从人的角度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不少人对物的偏执崇拜是唯物主义,对精神的单纯追求则出现不完整的世界观。道德冲突的实质就是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冲突。物的功能迅速提高,人的道德却徘徊不前,这是人类的智慧与道德的“精神分裂症”。 爱因斯坦写道:“物理学当前的局面可以概括如下:有一些现象可以用量子论来解释,但是不能利用波动理论来解释,如光电效应;有一些现象只能用波动理论而不能用量子论来解释,如光遇到障碍物会弯曲的现象;但是又有一些现象既可用量子论又可用波动论来解释,如光沿直线传播。那么对于这么多对光的定义,到底哪一个才能确切说明其特性,最终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一个最合适不过的结果。波粒二象性是物质的辩证属性,从此也体现了现代物理学的新思维方式,更反映出,在辩证物质与精神的观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质与精神的在当代社会下的相互依存关系。 不得不说,物质有点像粒子,精神有点像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是互补的。例如:物质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物; 物质是实体,精神不是实体; 物质无需载体,精神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物质受时空限制,精神不受时空限制; 其次,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是必须的,故从哲学的立足点出发,我们必须同意物质精神二象性这一说法。至于物质衍生精神,精神创造物质,则就类似电磁原理一样,互生互利。 古希腊时期的”物质“ 物质是现代对各种形式的物质形态的统一称谓,而古代对物质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物体“、”实体”等层面。在古希腊,对“物质”的认识还处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上。

(0844)《音乐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844)《音乐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填空题]3、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造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兼顾真实性与______两个方面,并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 参考答案:创造性 2:[填空题] 1、音乐表演是一种___________的创造行为。 参考答案: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 3:[论述题] 音乐表演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于欣赏的中介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从而促进和推动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的使命;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听众提供审美享受,并进而影响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情趣,音乐表演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与这两个环节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第一,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造的再现环节,在准确、完美并富于创造性地表演作曲家的作品的同时,又可以使作曲家通过表演出来的实际音乐,检验和校正自己的创作构想,并从听众的反馈中了解作品的社会效果,以改进自己的创作。 第二,发掘和演奏早已被淹没在历史沉积中的音乐作品。 第三,对音乐听众的巨大影响。任何音乐表演都是以把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为目的的。 …………………………………… 总之,音乐表演者的崇高使命就在于,通过自己的表演把音乐的美沁入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下心地变得更高尚、更纯洁,使人们由于有了音乐的而感到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音乐的作用将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4:[判断题] 3、音乐表演的创造既要忠实于音乐作品的原作,又要体现出表演者的具有个性的理解和创造,将两者融合起来创造。() 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 2、乐谱是音乐表演者演奏的唯一依据,音乐的真实性仅仅局限于照谱演奏。()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李曙明先生《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一文,该书对美学思想进行了充分解读,此后,我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愈发深远,怎样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中成为当前首要问题,并轩起了一场辩论的学术浪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音乐进行研究,并对其真正含义进行全面的解析和研究。和一般的音乐美学进行比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来源于生活。作为音乐美学的一种,它不仅要将生活状态和现象进行诠释,同时也要将

自己的含义进行全面的表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在传统美学的根本上进行建立的,并借助一些西方音乐美学中的特点进行借鉴,进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诠释。因此,文章就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含义进行阐述,进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进行全面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以及发展提供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建设;问题;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它也得到了音乐节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很少人清楚它真正的意义。他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科学,谁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在意的是学术上面的研究。很少会在站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具备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完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真正含义。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进行探究。

音乐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展望

音乐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展望 音乐学是对音乐及其相关事务进行学术研究的学问的总称。 回顾以往的音乐学发展历程,无论中外,可以看到,学术的推动和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学科内在问题和逻辑的展开与变化,另一方面有必然受到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在这其中,既有某种必然如此的客观规律,但更有诸多克变的、人为的建构。每个国家的具体音乐情况、学术传统的压力、社会智力气候的冲击以及个别学者的才能与兴趣都会对音乐学的内涵、走向和重心产生影响。显然,中国音乐学在借鉴西方音乐学的结构框架和成长经验时,需要的不是僵死的仿制,而是有弹性的改造和有活力的创新。放眼世界,立足当下,中国音乐学在经历了并不平坦的曲折历程之后,目前正面临一个从未有过的良好发展前景,但也面对这很多尖锐的艰巨问题和挑战。如何针对当前中国高度复杂的音乐现实和高速发展的文化生活提出具有深度的理解阐释,并在总体上凸现应有的当下意识与当代立场;如何进一步拓宽眼界和视野,加大引进、消化世界范围内的有益学术成果并进一步增强国内外音乐学术的交流互动;如何避免或消除音乐学内部的“知识零散化”与“科目细碎化”现象,并在子学科间和姊妹学科间打通壁垒,跨越屏障;如何构建和巩固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音乐学教学体系和知识学统,抵抗和扭转已经出现的学术泡沫乃至学术腐败现象。我希望这些情况,在音乐学这个学科在外来发展的道路中得到改善。 这学期老师只给我们介绍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人类学,音乐传播学等。我就把所知道我这几个子学科预想一下吧。 音乐哲学:关于音乐同创造者、观众的关系,我们的理解可以拓展,充分考虑西方哲学家如何理解非西方文化的许多民族音乐,以及如何理解西方非古典音乐类。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对熟悉的问题提出新的视角,并提出没有讨论过的问题。即使讨论西方古典音乐,我们问题的范围也是有局限的、有偏见的,比如:焦点多在作品上,不再表演上;多在纯音乐上,不在器乐类上,不在类型上;多在表现性上,不在本体论上;多在观众共同反应上,不在不同的反应上;多在孤立的音乐上,不在其同道德、个人特征和社会关系的联系上。而且哲学家也不注意现代科技对我们音乐经历的影响,不注意录音和现场表演的差别。我觉得在未来中,这些矛盾都能一一的引刃而解,都能够不断的去完善,一切的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中,随着时间的变迁,音乐哲学也会下过去的历史发展那样曲折前进中,逐渐的从量变走向质变的飞跃。 音乐美学:2008年,韩锺恩会长在1979——2008三十年历史简单回顾与2005——2008三年历史重点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做出基本估计和总体评价:立足当下,以学科自觉姿态,通过深入发掘与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寻求并逐渐回归学科原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队伍素质愈益精良——由粗放到集约;学科意识指向愈益明确——由铺张到聚焦;基本进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自觉转换——由学术泡沫到学科软着陆;特性研究与个性写作逐渐占据主位——规模一统性范式消解;通过研究教学拉动产学研互动——学术共同体逐渐成型;通过问题驱动研究——当代意义愈益凸现。进而提出:在引进消化在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集成创新乃至原始创新,应该成为音乐美学自身建设的学科关切;具体设想:通过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融资融智、乐学互动,去孵化与培育更多更成熟的学术共同体。 毫无疑问,和一般学科建设的状况类似,音乐美学学科要想在现在条件下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样也要在学科基地、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学辐射等方面不断地明确建设目标,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不仅要依托一个个可靠的常态体制,而且还要依靠一个个可行

音乐美学考试重点(借鉴相关)

音乐美学复习资料 绪论 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1.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2.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3.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中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的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制约,成为礼乐; 2.以平和恬淡为美; 3.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统一”;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对音乐抱有实用主义的态度;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西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强调实证,重视逻辑思维(他们更倾向于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2.注重音乐本体研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3.由古至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4积极杨弃传统,不断开拓创新; 5.崇尚理性,忽视感性 音乐美学——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首次使用 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 1.音乐的本质与特征 2.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3.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与欣赏) 4.音乐的功能(非倾向、倾向、审美) 5.音乐的美与审美 6.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基础(理论基础); 2.心理学方法; 3.社会学方法 4.20世纪现代美学新方法 音乐美学主要研究的课题: 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

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 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 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5.关于音乐美与审美的研究; 6.关于美学史的研究 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1.正确认识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有助于提高音乐学生的美学修养,丰富理论知识。 3.它对于提高学生美学修养和丰富理论知识具有一种综合的效应和融会贯通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所以它在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的思想 第一章 音乐材料 1.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材料,并不是用来满足生理需求而是一种作为满足心理需求的物质手段,与心理有直接联系; 2.是一种艺术媒介; 3.具有非实用型 (同样的材料只有当它充当一种艺术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声音,只有它充当音乐艺术的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 音乐材料的基本属性 (1)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的,是通过人的的思维创造出来的的音响,是一种创造性的声音。即与人的心理行为直接发生关系。 2)非语义性----表情性(与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它本身没有确定的含义,是非语义性的。 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表现性) a 模仿性(有相同点,出来颜色和气味,其他都能模仿)音乐中的声音模仿现实或自然界中的声音,音乐声音的模仿是针对同类的物质而言; b 象征性(无共同点,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外一种不同形式的现象)用声音象征声音意外的其他事物; c 暗示性它的寓意性模仿不同,并不是从模仿对象的声音对象处罚,而是通过声音的特殊氛围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 d 表情性及其主导主用(表情性,无论是模仿、象征还是暗示都渗透着表情因素)音乐声音是一种表现性的声音,没有表现就没有音乐,表现性就是衡量是否作为音乐的声音的最高标准。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与音乐美学研究

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与音乐美学研究 修海林 【专题名称】音乐、舞蹈研究 【专题号】J6 【复印期号】1997年05期 【原文出处】《人民音乐》(京)1997年05期第34-37页 一 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第一性的问题;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 美学研究中第一性的问题,都属于本体论的研究。但是,不无遗憾的是,这一 问题在音乐美学乃至一般美学的研究中,却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并投入更多 的力量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一问题作为音乐美学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以往研究中理不清的问题与 症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忽视了音乐哲学美学研究中这一本体论的问题而 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认识论的问题上(例如音乐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内容与 形式、音心对映等问题上),结果,当问题恰恰出在音乐存在方式这一本体论 问题上的失误时,就很容易导致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中的失当甚至错误。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一般认为属于音乐美学中的本体论研究,其研究方法,以往亦多取形而上学的、纯思辩的方式,保持着美学研究中的西方哲学传统,更多地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但是,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实际上又并非 仅仅属于音乐美学的哲学传统,只与音乐美学的研究有关。 关于音乐的存在方式,可以、而且也应当有多种认识角度。例如从音乐美 学的角度来谈音乐存在方式的哲学美学基础,是其认识角度之一。但是,从最 基本的意义上讲,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不仅是音乐美学要研究的问题,并且 也是整个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只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理所当然 地要由音乐美学承担。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同时意味着,音乐的存在 方式问题,作为音乐学的基础理论问题,除了音乐美学的认识角度,还有音乐 史学、音乐民族学以及音乐文化人类学这类具较强实证性学科提供的认识。当然,从音乐美学的研究来讲,也由于音乐美学学科本身具有的心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传统,也必然决定其研究决非是纯思辨性的,而是追 求历史与逻辑、现象与思辨的统一。就象音乐美学这一学科在实际的发展中, 往往是从哲学美学的研究中寻找自己可靠的理论基点那样,一旦进入具体的对 音乐审美现象的研究,就尤其需要以音乐学诸学科具实践性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对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决非限于主体的审美经验,同时包括构成音乐审美实 践活动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给以高度的概括、提炼,在对审美实践活动以充分 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其基本的概念体系。 总之,音乐美学的理论研究不是一般哲学美学概念体系在音乐艺术哲学领 域的平移,不是单纯思辨性的,而是以丰富而充实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为对象,对之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 多层概念体系。尤其是在本世纪以来,美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审美经验、现象 及其实践活动的研究,注重从文化的(包括跨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心 理的多种角度对美学研究以新的开拓的情况下,音乐存在方式的美学研究,便 更加具有新的学术意义。

音乐美学基础期末考试范围

音乐美学基础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答: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它的认识和思考,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并且称作音乐美学,那还只是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18世纪的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中提到的。 2、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 想》(1806年出版)一书中提到的。 3、1900年里曼出版他的《音乐美学的要义》,才可以说音乐美学已经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4、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 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a、哲学的方法b、心理学的方法c、社会学的方法 6、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应成为我们研究音乐美学的方法论根本。 7、音乐的感性材料是声音,特殊的艺术化的声音。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特征的 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艺术的物质材料与一般的物质材料不同,它并不是作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作为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基础。 8、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a、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b、非语义性 ——表情性(与语言比较)c、非对应性(一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和暗示性) 9、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一是 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三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10、音乐的意义: 音乐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外观信息;二是结构信息,它可以表现为音乐的组织,即音高、音色、音质和音强,其中,音高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音色主要体现在乐器方面的差异;音质是由声音的音高、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色三方面决定的;音强则是强调合理安排音乐结构。三是内部信息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社会方面主要靠自然习得,如音乐的结构、风格和流派。四是联结信息,如作品中的文化意义,作品的指向性内容,如海顿的《告别》主要抒发的是思乡和想要离开之情。 12、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三大环节,音乐创作是其中的基础。 13、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产劳动。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 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14、音乐创作的本质:一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 精神活动三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15、音乐创作的过程: 我们把音乐创作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曲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作曲家把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阶段。” 音乐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共性方面。无论是音乐家、画家、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在二十九岁时所著述的一本东西方文化比较著作,也是他部分的演讲集。我最初看这本书是源于我系邓俊辉老师在“人文清华”里推荐书目里提到这本书,遂借来拜读。 身处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迷茫。列强凌辱的时代所去不远,老祖宗几千年的国粹和文化,也越来越被恨铁不成钢的知识分子所诟病和摒弃。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一群西方文化的拥护者,批孔反儒,主张从语言、文字到风俗思想全盘的西方化。 年轻的梁漱溟,以研究佛学出身,对待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说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我们先说这个问题是个很紧迫的问题,并非是个很远的问题,可以俟诸将来解决的……于是大家都传染了一个意思,觉得东西文化一定会要调和的,而所期望的未来文化就是东西文化调和的产物。 【《东》P11-P13】 也就是说,梁漱溟并不觉得西方化完全的好于东方化,甚至怀疑东西调和的可能。在他的观点下,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两者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再探讨西方化的可能和利弊。

首先声明的是,这本书的后面若干部分是梁先生讨论西方化和东方化的可能,这一部分据梁老自己描述都是“晚年看来颇多幼稚,不忍卒读”,而我也没有细读只是略看,所以读书笔记的重点放在前面梁漱溟对于中国、西方、印度三方文化和哲学的分析和比较上,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和要义。 梁先生首先提出了几个其他的同时代对于东西文化的见解,仅仅是只言片语,已然打开了思路,例如 前三四年只看见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做了一篇《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大要以为东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于静,西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动。 初次读到便觉得惊艳,后面的解释里提到大抵意思是:西方总认为这一切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而印度文化哲学则几乎彻底在俗世失去念想,认为生活即是受苦,大乘佛教里的苦行、禁欲、转世,都是推崇来生的那片极乐净土,而在实际生活里完全一任向后而回避需求。 而后,梁也对民主和科学两大西方的核心精神作了阐释。事实上,这也和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主,是一个中国走过帝制之后一直呼唤的理念,而它也正是西方政治、社会思想的核心。令人惊奇的是,梁漱溟在书中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当头泼了一桶冷水,他说:若要提民主,则要看自由和权利……然而中国人的意思里,第一层便是有权、无权打成两截;第二层便是有权的无限有权,无权的无限无权。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中和”为核心,以虚实相生为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本文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 “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乐者,天地之和也”。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渔舟唱晚》、《关山月》,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这些音乐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如琵琶曲《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著名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

音乐美学与声乐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基于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为研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艺术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实践是音乐美学的基础,是音乐美学的主要来源,它与音乐生活紧密相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音乐美学也反过来影响着音乐实践,并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音乐美学应当结合实践。声乐研究者更加重视的是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而很少人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音乐美学研究当以实际的音乐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对音乐美学的新感悟和新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实践演唱艺术】 音乐美学包含音乐与美学两方面意义,它寻求音乐的本质,如同尼采不断的用神话人物和现实生活中哲学思想来描述,研究音乐美学。探索音乐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联系,音乐的各种形式以及内容的表现手法。它研究着音乐与人、音乐与和谐的社会关系、音乐与情感、心理、爱情等的关系,可以说,音乐美学是一门综合的、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学科。而音乐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对声乐表演的指导作用。音乐包含演唱、鉴赏、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其中声乐艺术是与音乐美学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一、音乐美学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音乐美学早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存在了,只是由于当时缺乏记谱方式而没有完好的保存下来。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就记录着最早的民歌:“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古代,诗歌都是用来唱的,当时的乐师将民间歌谣编成词,并将这些歌词汇集到宫廷唱给天子听。在早期,歌唱更注重实用性,但随着人民精神生活要求日益增高,声乐艺术已开始向审美艺术方向发展,而声乐艺术无论以何种形式发展,它始终都引导者演唱艺术发展前进。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同步诞生并发展的艺术形式,始终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生活,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比起其他的表演艺术形式,歌唱更能直接的抒情达意。从最原始的歌唱的实用性到如今审美欣赏的丰富性,音乐美学始终指导着声乐演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作品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高度综合,它不像绘画、雕塑、文学作品一样是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品。声乐作品以乐谱的形式存在,它是没有生命的,还不是真正的音乐,只有通过歌唱家的演唱才能把词曲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现在的声乐教育中,老师在指导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观,普及相关音乐美学的知识,指导学生将音乐美学用于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如果仅仅通过乐谱形式是传达不出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情感的,由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应当通过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尽量传达出作品的真实情感,这样传达给观众的歌曲才能真正打动人,从而以再创造形式将作品进行丰富和升华,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演唱者能够通过专业性的演唱技巧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能够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这有利于推动音乐创作的发展。在演唱者对作品进行诠释和再创造的过程中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满足,从而能够提升观众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演唱者的美学素养对做作品的在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美学的学习对声乐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不同的歌曲给听众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例如,抒情、节奏缓慢且带有伤感歌词的歌曲会让听众感觉忧郁、寂寞;激情高亢、动感的节奏的歌曲带给人活力。总之,不同的歌曲带来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声乐的同时,要先了解美学中对于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 二、声乐学习所遵循的美学原则

音乐美学三大基本问题课后感

音乐美学三大基本问题课后感 在〈〈音乐美学三大基本问题〉〉课程后,我学到了很多,对于音乐也有了不同的见解与认识。曾经束之于楼台高阁的高雅艺术彷佛在学习了这个课程后便得是我这个俗人也能理解的了。 首先,音乐美学课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改变了只要听音乐就一定要听懂音乐的观点,我也终于明白貌似音乐是一种美丽的感觉,那感觉彷佛是不可言说的,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彷佛就是想要表达却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因此却又只能郁积心中,虽然郁积在心中却可以依然快乐,感觉到这是自己的小幸运。比如我在听〈〈乘着歌声的翅膀〉〉时,其实是听不懂的,只觉得这歌声柔美,旋律清扬。让我想到的是随着歌声,神思飞扬,感觉自己好像置身金黄的麦田里,温柔的风吹过。后来我知道〈〈乘着歌声的翅膀〉〉原本是海涅的诗,诗歌本身辞藻美丽,恰与这美丽的歌曲相得益彰。也是这样,我才明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与文学相似,其实我们都没有必要带着功利的心去想着一定要读懂,只要享受其中的美好就好。 第二,我更加系统的了解了音乐。虽然课时很短,但是在那样简短的时间内,我还是听到了你织体,复调等专业的音乐术语,以及也对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音高,音色,音强等词语有了更好的了解。我开始触及音乐在客观上是什么,在主观上又是什么的问题。音乐在客观上可能真的是美好音符的和鸣,乐器的狂欢。在个人体验上是美丽的享受。比如老师在课上给放的《盖邮戳》。《盖邮戳》这曲子其实很简单,就是邮政工作人员在那里盖邮戳,当然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听到工人们吸取着蓝调音乐因素的口哨声。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从前一直因为音乐嘛,不是西方古典音乐,诸如莫扎特,贝多芬那种大家的传世名曲,就是中国古代器乐如古筝,二胡之类的传统民族音乐;要不就是中国陕北民谣那样的艺术,或者也得是经过专业的音乐人创作的类似于周杰伦那样的现代音乐。可是《盖邮戳》却以它美妙的音乐告诉我,其实音乐是可以雅俗共赏的艺术,它可以高雅,也可以让人觉得平易近人。想到这里,不仅很纳闷翻腾的骇浪,以及海面上的鸥鸣,如果可以录制下来的话,是不是也会成为一首美妙的曲子呢?这也可以算得上是自然的馈赠吧。 第三,学习了这么课程后,让我觉得其实我们不可以逃避那些真正经典的艺术,譬如西方的古典音乐,抑或是中国的古典音乐。我们承认现代音乐有它的长处,它更适合普通大众,更加通俗易懂,是大众都可以接触的音乐。现代的年轻人们也主要喜欢这些大众的流行音乐,那些高雅的音乐似乎已经离我们太远。所以上完这门课让我觉得其实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听不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刘承华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有着与西方音乐美学很不相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思路运行遵循的是内涵逻辑而非外延逻辑,审美判断的价值取向更强调互文性而非独创性,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体验与实践而非单纯认知。这些特点与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传统有直接关系。了解这些特点及其成因,对于当前中国音乐美学(包括传统音乐美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义阐释;内涵逻辑;互文性;知行合一;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特的理论形态,它不同于西方音乐美学,也不同于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甚至也与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有着不小的差别。但是,我们要建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乃至中国现代音乐美学,却不能忽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不能不借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成果,不能不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中获取资源和灵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在前辈及当代许多学者的努力下,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果。我们有了对孔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乐记》、《淮南子》、《声无哀乐论》、白居易、欧阳修、《溪山琴况》、《乐府传声》等一大批音乐理论家和重要论著的微观研究,有一些还形成较为长期的讨论,研究相当细致;有了对“移风易俗”、“乐而不淫”、“大音希声”、“以悲为美”、“心物相感”、“声无哀乐”、“雅与俗”、“声、腔、韵”、“移情”、“传神”、“意境”等重要命题和范畴的专题研究,使我们对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同时,我们也有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通史性著作,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做了历时性的梳理,描述出较为连贯而又完整的历史发展轨迹。①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时必须做的工作;而且,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上述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入。但是,在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目前还缺少对它的理论特点作整体的研究。如果仅仅掌握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单本著述和单个命题,而看不到整个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就好像见木不见林;整体认知不明确,必然会影响到对具体理论命题的理解,使我们难以准确把握古代音乐美学的真谛,因而也难以有效地投入到新的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当中。 一、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 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科学,因而也自然具有人文科学的一般特性。由于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在西方形成的,故而必然会打上西方人文科学的烙印。我们知道,西方文化最初是从航海文明和狩猎文明发展起来的,这两种文明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文明主体(人)和自己的对象(海洋或野兽)都是对立关系,长此以往,便形成西方特有的主客二分的文化模式。这种主客二分的格局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关系,又推动了认知行为的发展,强化了对对象内 ①如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根据老师的推荐,我借阅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刚开始只是翻看了一下序言,就觉得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了。由于个人平时知识储备确实有限,且不爱思考,再加之这本书的语法逻辑与现代有些相异,因此我只是粗略的通读了一遍,略懂了本书的内容与主旨,下面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一.内容浅析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当时的中国正是被西方人用火炮利器轰开大门的时期,无论从器物、制度、还是文化,西方文化都潮涌般的侵蚀着人们的心理,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东方文化步步后退,到了是否要存在的必要的地步了。面对这种形势,梁先生写了这本书,对东西文化的内涵和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从这本书的框架看,其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东方化和西方化;其二,世界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第一个问题中谈及西方化时,梁先生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给出了对于文化的看法: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样法,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也就是说“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之样法。”意欲不同,生活的样法不同,文化也就不同,而所有人类的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路向,梁先生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它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遇到问题都是对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二是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是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他并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的意欲调和罢了”。这种精神态度的典范,在梁先生看来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三是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对于这三种文化的优劣,梁先生认为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他认为人类文化是由发展阶段的,这三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虽然三条路在实际中是“共时”的存在,因此在当今现实中发生冲突,但在理念上却是一个“历时”的序列。他认为:现在的西方文化以改造外在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会开始注重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