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要死要活得终于整理完了.........不过对考试还是么什么信心==需要滴孩子就参考一下吧,选地概的都是上辈子折翼滴天使呐~还有每年的重点都不一样所以想要明年选修这门课的孩纸就更别指望这份东西了...~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7、地震的意象:印度—大象台湾—地牛新西兰—地母印第安—乌龟

8、弹性回跳理论:美国地震学家里德(H.F.Reid),1910年

9、60-70年代地震成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第二章地震波

1、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不是永远成立,是高频情况下地震波波动方程的渐近解。

2、地震射线能量束,能量分布呈高斯分布,能量束的宽度(d)反比于频率(f)

3、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一般为横波速度的根号3倍)因此,在地震记录上纵波首先到达。所以,纵波也被称为P波(Primary wave),横波也被称为S波(Secondary wave)

纵波——颠横波——摇

4、面波的性质:(1)能量分布(简正振型);(2)频散特征。利用面波探测地球内部构造

5、地球的自由振荡:环形振荡和球形振荡

影响自由振荡周期的因素:(1)自转(2)横向非均匀性

6、波序:P波——S波——Love波——Rayleigh波主要破坏:Rayleigh波

第三章地震仪及基本参数测定

1、第一个远震记录:在德国Potsdam记录到的日本发生的地震

2、全球地震台网:由128个超宽频带数字式观测台组成

3、地震仪: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

4、地震波最初从地球内的一点发出,这点就是震源,位于地球表面的恰又位于震源之上那点称为震中。

5、对一个100千米外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1厘米的峰值波振幅(即1‰毫米的10000倍),则震级4

6、震级相差2,能量相差1000倍

第四章地震机制

一、断层

1、受力状态下,岩石发生变形。冷的脆性岩石容易发生脆性破裂(断层),从而导致天然地震;地球深部的岩石由于温度较高,在受力状态下岩石容易发生弯曲或流动。

2、岩石变形的类型主要依赖于:组合成份、温度、压力、应变率

3、弹性体:处于弹性状态时,岩石在破裂前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应变(应变能)。当应力撤销时,岩石又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4、破裂面的两边未发生相互移动时,叫结合。.

破裂面两边发生相互移动后,叫断层.

5、断层滑动开始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6、较大的地震断层的滑动面也较大.

7、老断层上的地震通常具有周期性

8、倾角:断层面与地球表面的夹角较倾角。范围为0—90度

走向:站在断层的地表面上,上盘在你的正右方,你所面对的方向为走向方向。断层面和地表的交线的走向方向与正北的顺时针夹角叫断层的走向。范围为:0-360度。

滑移:描述断层的上盘相对于下盘滑动的方向。范围-180-180度

9、四种类型: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斜滑断层,断层类型取决于断层的滑移方向。

10、断层面上的应力(单位面积受到的力)超过其摩擦力时断层发生滑动。

11、我们用三种应力来描述地球内部的应力状况,两个水平的一个垂直的.

正断层压力:垂向压力最大逆断层压力:垂向压力最小走滑断层压力:垂向压力中等

二、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12、Wegner提出大陆漂移的证据:(1)形状复杂的板块拟合(利用大陆架)(2)化石(3)岩石(大西洋两岸的岩石组成、年龄、地质结构相似)

(4)山脉(大西洋两岸的山脉具有连续性)(5)古气候数据

进一步证据:海洋钻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同位素测定年龄

13、恐龙灭绝说:撞击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说—大量火山爆发。

14、(1959年非正式)1962年发表《History of Ocean Basins》正式发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教授Hess提出海底扩张假说:熔融的岩浆从地球的深部沿着洋中脊流出产生新的洋壳,并向两边扩展,最后在海沟处消失,回到地球内部,形成洋壳的不断更新和循环。

15、板块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六)七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扩散边界——新的地壳在此产生。汇聚边界——地壳在此消失(消减带)。

转换边界——由于扩散边界的扩散速度差异而产生走滑断层,板块之间在此作相互水平运动。

大洋中脊是扩散边界,冰岛是最好的研究地点;海沟是汇聚边界。

16、洋陆碰撞特点:火山弧,陆壳迅速隆起,深源地震。

洋洋碰撞特点:火山弧,岛弧,大的深源地震。

陆陆碰撞特点:两者都不消减;褶皱隆起;形成高原

17、高原隆起的影响:气候温湿、严重荒漠化、堆积大量黄土、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使长江中下游和我国东南地区成为温暖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18、转换边界(转换断层):把两段扩散边界(大洋中脊)连在一起;一般都在海洋,个别在陆地(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浅源地震

圣安德列斯断层: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在此作相互水平滑动

19、Wilson 1963年提出地幔热柱说,1965年提出转换断层

三、应力及应变

20、物质受到应力作用后:变形、流动或断裂

21、应变:描述介质受应力后介质产生的形变

应变有两种基本类型:剪切应变、体积应变

应变是无量纲量

22、地震是储存在断裂面附近的岩石中应变能的灾变性释放。

能量的来源: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驱动着板块运动.

23、地震能=克服摩擦力消耗的热能+地震波能量

地震效率=地震波能量/地震能

24、地震的过程:断层附近的介质发生变形,并蓄积着应变能。较弱的地方开始发生微破裂(地震前兆)。当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断层开始破裂并释放应力。这就是主地震。断层调整(余震)

25、陆地至今40亿年,海洋<2亿年

四、震源机制解

26、震源机制解:中间黑的是逆断层,中间白的是正断层,黑白相间是走滑断层

黑色部分表示,人站在其表面感到地表上升白色部分表示下降

27、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欧亚、海岭(有时称两个地震带)

环太平洋板块:地壳薄易碎亚欧板块:地壳厚,构造活跃地带,地壳活动剧烈

28、非天然地震:水库地震、地下核爆

水库地震特点:建造水库引起。蓄水一定程度出现小震,满库会发生大震,期限约在两年后,以后会减弱。地震分布在库区附近或者下游,有时在大坝附近,威胁下游

29、鉴别地下核爆与天然地震

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地下核爆的震源深度一般较浅

波形复杂性:天然地震的波形复杂得多

初动解:核爆炸的震源机制解的图示是全黑的

地震波频谱

第五章

Snell定律,临界投射,首波反射波与直达波的问题,波形转换时的Snell定律

第六章地球的内部结构

1、反演:先用观测走时给出距离,并由此推导出速度分布以及地质构造。

2、地震层析成像:射线理论、面波、自由振荡

3、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固体)、地幔(固体)、外地核(固)内地核(液)

第七章地震预报

一、地震预报

1、地震预报的方法:大震前一些物理参数的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预报

2、地震预测:基于地震重复返回周期分析而非地震前兆的识别

假设:(1)均匀应变积累(2)地震不会改变断层的性质

3、应变能可能在一次大的地震中释放,也可能分若干次小地震慢慢释放

4、地震预测面临的问题:

如果可用的地震目录好,预测的效果就好

预测只对少数历史地震目录记载较好的地区效果较好

对地震频度低、震级大的区域效果差

需要更早时间的地震目录记载; 需要更详细的地质构造研究

5、地震空区定义:有地震倾向、地震的能量释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处于断裂活动构造带上的无震区域)

6、利用概率预测将来地震是最有用的方法

7、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

依赖于地震前兆信息

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必须具有可重复性,适用于任何破坏性地震

8、已提出的地震前兆: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变化、气体释放、大气效应、动物异常行为、岩石的电磁性质改变

最有希望的5个前兆: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的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

9、中国的地震试验场:云南滇西地震实验场,投入大,预报经验无法推广

10、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二、防震措施

1、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2、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

3、避震要点: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4、家庭避震、学校避震、户外避震、公共场所避震、野外避震(遇到山崩向垂直方向跑)

5、震后自救: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6、地震脱险后,(1)首先是迅速救人,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互九活动;(2)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回房取东西,谨防余震的发生;(3)尽快与家人或单位、学校取得联系,到指定的疏散地点去。

第八章宏观地震学

1、影响地震灾害的要素:地震震级、人口密集、地震发生时间、房屋抗震性能

其他要素:破坏累积效应:断裂区烈度加大疲劳效应:多次震动或长时间震动

传播(距离)效应:近震低矮建筑危害大,远震高层建筑危害大

2、目前记录的世界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地震

3、按成因分类:天然地震、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92%发生在地壳其余在地幔上部,构造地震占90%以上

火山地震,岩浆上涌改变周围介质的物理性质导致破裂,占7%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较少

4、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0-300km)、深源地震(300km)

浅源地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为720km

5、按震级分类:2级微震2-4级有感地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7级以上强烈地震8级以上特大地震

6、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7、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

注:远震,主要是面波,周期大频率低,高楼易倒

近震,主要是体波,周期小频率高,平方易倒

8、地震震级:M=logA

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纪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

9、震级与能量的关系:logE=11.8+1.5M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注:震级大未必破坏力大

10、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

11、中国采用12度地震烈度表(国际),日本采用7度地震烈度表

12、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13、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设防烈度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4、多遇烈度:重现期50年罕遇烈度:重现期2000年

15、地震烈度、震级与地震影响的关系:

5.0-5.4级,震中烈度6度 5.4-5.9级震中烈度7度

6.0-6.4级,震中烈度8度

6.5-6.9级震中烈度一半为8度一半为9度

5.0-5.9级造成人员伤亡者占24%

6.0-6.9级地震有43%造成人员伤亡

16、地震地面运动的特征:

(1)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2)地面运动的周期(3)强震的持续时间

17、直接灾害:(1)地面破坏(2)建筑物的破坏(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4)海啸次生灾害:(1)火灾(2)水灾(3)毒气泄漏(4)瘟疫

18、减轻地震灾害的两种途径:(1)地震预报(2)地震工程途径

19、地震工程的五个部分: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抗震鉴定、加固和抗震救灾

20、地震区划与危险性分析的一些概念: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震级上限

地震动衰减规律:地震烈度的衰减与震级和震源距有关

第九章勘探地震学

1、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地质学、物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钻探法

2、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方法。

3、人工地震相比于天然地震的优势:

(1)天然地震不可控制(2)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大

4、地震勘探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野外工作(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

第二阶段是室内资料处理

第三阶段是地震资料的解释

5、野外工作的重点:干扰波调查、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6、折射波方法可用于确定近地表层的特征

7、反射波方法运用较多,因折射波方法的信号弱

第十章中国汶川大地震与日本仙台大地震

1、时间:2008年5月12日造成约40万人伤亡

2、地震机理:青藏高原向东巨大挤压应力持续释放的结果

3、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影响大的原因:(1)震级大,能量差3倍(2)延迟线厚,地震波衰减慢

汶川大地震伤亡少的原因:(1)发生时间是白天(2)人口密度小

4、汶川地震震级的修订:地震学家在测量地震震级的时候用不同的标度或尺度测量。

5、北大校园没有震感而北京的CBD有震感:远震主要是面波,周期大,高楼产生共振

成都很近但受灾轻的原因:(1)地质结构稳定,位于四川盆地(2)四川盆地被动(3)四川盆地向西南方向移动,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移动,变为走滑断层

6、中国地震工作在汶川地震的抗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国家台网对汶川地震实现了快速、准确测定

(2)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正确解释了地震灾害的分布(有助于灾害救援的重心放于汶川)(3)以现代通信技术装备的余震观测协助实现了实时的大规模研究(有助于道路抢修)7、汶川地震不是三峡大坝引起的原因:

(1)水库最大地震6.1级

(2)重力的水平效应传递较弱,仅20公里以内有震感

(3)洋中脊地震与水有关,至多6.5级(海沟地震由落差引起)

8、青海玉树地震时间:2010年4月1日震级:7.1级

9、汶川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质灾害严重,山坡、河岸滑坡严重,断层错动地表破裂及两侧,引起房屋破坏与倒塌严重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严重:交通破坏、通讯中断、电网破坏

10、日本仙台大地震机理:太平洋板块下插,断层较缓,日本本土下降并且向东平移

第十一章海啸

1、海啸产生的三条件:深海、大地震、开阔逐渐变浅的的海岸条件,缺一不可!

深海:地震释放的能量要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必须在深海

大地震:浪高是海啸的主要特征,m=log2H,H是浪高m是海啸等级

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海啸与海岸线的形状、岸边的海底地形有关

2、海啸是由地震引起,潮汐是由月地引力引起

3、V=根号下gd V是海啸速度,d是海水深度

4、海啸独有的特质:很长的周期(可达1小时)其他特征:速度极快、波长极长

5、海啸与风暴潮的不同:海啸是海水整体的运动,风暴潮主要是海水表面的运动

6、历史上破坏最大的海啸:1755年葡萄牙近海

7、最近的一次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

造成巨大伤亡的原因:(1)8.7级特大地震,符合深海、大地震、断层上下错动的条件

(2)印度洋的历史海啸记录不多,预警系统不完备

8、中国的海啸灾害分析:

(1)只有东海南海的个别地方发生特大地震才可能引起海啸

(2)亚洲东部一系列的岛弧屏蔽了中国的大部分海岸线

(3)中国海域大部分是浅海大陆架地带,向外延伸远,海底地形平缓开阔而不是由深变浅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 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 ◆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 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 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 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地震概论答案

第一章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 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在洛杉矶市发生里氏6.6级地震。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 (三) 日本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碰撞频繁,所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日本关东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是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的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 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直下型地震,5400多人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震后又发生500多处火灾。这是自1923年来在日本城市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共造成数千人死亡,地震给日本造成的全部损失达数万亿日元。 三国地震灾害的不同特点 (一)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 45%。 (1)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陆地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呈带状展布,被称为地震带。且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除了东北(日本海西)和东海一带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大陆东部震源更浅,多在10-20km左右。 (2)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跃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能量积累阶段、能量大释放阶段和能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08 篇一: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08-09-10 年试题合集 2008 春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一 1、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A)。 A、台湾、西藏、新疆、云南 B、台湾、西藏、云南、河北 C、西藏、台湾、云南、四川 D、台湾、云南、新疆、陕西 2、本世纪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 8.7 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 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具体时间是( B) A、2004 年 11 月 26 日 B、2004 年 12 月 26 日 C、2005 年 1 月 26 日 D、2005 年 2 月 26 日 3、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A)。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4、下面(D)说法是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 非常精确; (3)说国外“XX 专家”、“XX 报纸”、“XX 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 (4)说“XX 地震办公室”,“××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5)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 震谣传。 A、(1)(5)B、(3)(5)C、除(4)以外都是 D、上述都是 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C)。 A、浅源、深源两类 B、远震、近震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远震、近震、中 震三类 6、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C),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 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大洋中脊地震带 C、环太平洋地震带 D、大陆裂谷地震 带 7、我国被世界公认成功的一次地震预报是(A )地震。 A、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 B、1976 年四川松潘地震 C、1976 年云南龙陵地震 D、1976 年唐山地震 8、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B )。 A、1923 年日本关东 8.3 级大地震 B、1556 年陕西华县 8.0 级大地震 C、1964 年阿拉斯加 8.4 级大地震 D、1976 年唐山 7.8 级大地震 9、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 D)能有效地减少伤亡。A、不顾一切
1 / 18

初级计量经济学复习整理.docx

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给出的判断标准是:二者之差的平方和 最小。 称为OLS 估计量的离差形式(deviation form )。 称为样本回归函数的离差形式。 对于最大或然法,当从模型总体随机抽取n 组样本观测值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 组样本观测值的概率最大。 在满足基本假设条件下,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于是,Y 的概率函数为 或然函数(likelihood function)为: ∑∑+-=-=n i i i n i X Y Y Y Q 1 2102 1 ))??(()?(ββ??? ??? ?∑-∑∑∑-∑=∑-∑∑∑-∑∑=2212220)(?)(?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n X Y X Y n X X n X Y X Y X ββ?????-=∑∑=X Y x y x i i i 10 2 1???βββi i x y 1??β=i i i X Y μββ++=10),??(~210σββi i X N Y +2102 )??(2121 )(i i X Y i e Y P ββσ π σ--- = ) ,,,(),?,?(21210n Y Y Y P L ???=σββ2102 2 )??(21 )2(1i i n X Y n e ββσ σ π--∑- =

高斯—马尔可夫定理(Gauss-Markov theorem) 在给定经典线性回归的假定下,最小二乘估计量是具有最小方差的线性无偏估计量。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ordinary least Squares Estimators)称为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best linear unbiased estimator, BLUE) σ2的最小二乘估计量为 它是关于σ2的无偏估计量。 2 1 2 * ) ? ? ( 2 1 ) 2 ln( ) ln( i i X Y n L L β β σ σ 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1 2 2 2 ) ( ? ) (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n X Y X Y n X X n X Y X Y X β β ) , ( ~ ? 2 2 1 1∑i x N σ β β) , ( ~ ?2 2 2 σ β β ∑ ∑ i i x n X N ∑ =2 2 ? / 1 i x σ σ β∑ ∑ = 2 2 2 ? i i x n X σ σ β 2 ? 2 2 - = ∑ n e i σ

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

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 断层;向右就是右旋 或者说,从上往下看,顺时针是右旋,逆时针是左旋 【在imcinderella (Cyndi|小心火烛) 的大作中提到: 】 : 啊那太好了~~ : 我搞不懂那个左旋和右旋的问题。。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 远离 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正如第8章课件上说的,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 较大.所以,汶川的高建筑倒塌的少,低矮的建筑夷为平地.北京CBD震感强烈,北大却没有什 么感觉. 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时面波很强啊

,高层建筑对面波本来就敏感阿.至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跟共振有关系. 顺祝学祺! 【在daerduo (我想要一个马甲)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关于近震远震的问题…… : 老师讲过,远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近震对低层建筑的影响更大…… : 原因是不是因为面波随着距离的衰减比体波更慢呢?可是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 : 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我好象不是很清楚 : 谢谢老师~! 很简单的,因为两盘相对错动了,所以断层面和其垂面把地球分为四个区域,两个是挤压 区,初动方向向上冲,用黑色记;另两个是舒张区,初动向下凹用白色记。图案就像bea chball. 【在tothepast (十月二日,深巷酒吧)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四章震源辐射图案那块听的不是太懂,四个区域的方向是怎么回事? : 还麻烦赵老师解释

地震学基础复习整理 (量稳版)

地震学基础复习题 1.地震学的四大研究内容:a.传播、结构, b. 仪器, c.震源形成机制, d. 工程方面:抗震设防 2.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即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 震中:过震源做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阵中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台站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 3.烈度的六大影响因素: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岩土和地质性质,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 4.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 5.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 6.波阵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同一相位点连成的面 波前:起始点连接的面,即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 波线:为了形象的描述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引入的沿传播方向所画的带箭头的直线(与薄面垂直) 7.波动的基本性质:反射、透射、折射 8.地震方法的基础: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 9.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塑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线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力发生形变,力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的性质 脆弹性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破碎而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0.应力:介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 应变:由应力作用产生的形变 S 面波的性质:a.面波是干涉醒地震波,由地下介质和结构决定,与震源无关 b. 首波: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着一种波,叫做首波 13.love波:平行于地面的质点位移没有垂直分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Rayleigh波:质点的运动为逆进椭圆,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长轴垂直于传播方向 注:与Rayleigh波相比love波传播速度较快

地震学复习

1. 地震强度—地震烈度、 震级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影响或造成破坏的大小;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的大小。 2.宏观地震调查方法的意义及限度 ① 意义: * 积累了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资料数据(不可能处处、时 时设仪器,不可能测出一切破坏现象;新发现,发震 地质条件等……) * 至今仍有实用价值(震灾描述;抗震规范等……) ② 限度: * 只限陆上地震,精度有限 * 物理意义不是十分明晰 3.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4. 程涵方程 它是一个具有纯粹几何形象的波面方程式,通过它波动地震学 就过渡为几何地震学了。上式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表征的是波阵面(同相面)的空间 分布形态,是由地震波速度的空间分布决定的。如果介质的参数c(x,y,z)已知, 利用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就可求得时间场t =t (x ,y ,z ),从而可知任意 时刻波前在空间的位置,也就求得地震波传播的全部情况,而用不 着求波动方程的解。因此,上式是几何地震学中最基本的公式。 5. 三类典型地球速度结构中射线路径与走时曲线特征 ),,(12222z y x c z y x =???? ????+???? ????+???? ????τττ

(1)在地球内部大部分区域,属图(a)情形,速度随深度基本上是平稳增加的。可以看到射线轨迹是平稳上弯的,走时曲线是单调的增函数,射线参数是震中距的单调减函数。 (2)在地球内部还有一些深度处,如图(b)所示,存在速度出现跳跃式增长或速度梯度显著增大的层,然后又恢复到正常增大的情况,即存在高速层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穿越高速层的射线上弯的曲率将突然增大,从而导致射线出露地面的区域与仅穿越高速层上方介质的射线在地面出露区域部分重叠,形成地面运动的异常区(图中BC段)。走时曲线将可能出现三重结,其中AB段对应于射线仅穿越高速层上方正常介质;BC段对应于射线穿越高速层内介质;CD段对应于射线已穿越高速层下方介质。可以设想,若高速层足够薄以至退化成一个间断面,那么走时曲线上将不会出现BC段。震中距与射线参数的关系在重叠区是复杂的多值函数关系。所幸的是(p)仍然是单调的减函数,不过形态较前一种情况有所变化,这也是勘探地震学中倾向应用(p)法开展结构反演的原因之一。 (3)在地球内部还有一些深度处,如图(c)所示,存在速度出现跳跃性减小或速度梯度显著减小甚至为负的层,然后又回复到正常增大的情况,即存在低速层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低速层内的射线段将变为下弯,从而导致射线出露地面的区域前移,在地面形成一个无射线出露的影区(图中BD段)。实际观测中发现了在震中距5°~15°间存在一个影区,记录的地震波异常弱,这个影区是上地幔中存在低速层的直接观测证据,对应的P波低速层深度约在60km~150km之间。走时曲线上出现间断和分岔点,从理论上说分岔点D所对应的震中距附近也是地面运动的异常区域。AB段对应于射线仅穿越低速层上方正常介质;CD段对应于射线穿越低速层内介质;DE段对应于射线已穿越低速层下方介质。震中距与射线参数的关系在重叠区CD 是复杂的多值函数关系。(p)仍然是单调的减函数。 6. Benndorf 定律 Benndorf 定律 (从实测走时曲线求p) 考察相邻两射线EA EB AA’为波阵面,A’B=C0dt,E A B A 球 状 地 球 模 型 中 的 相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2014年地震学期末考试

2014年地震学期末考试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根据Snell定律判断,在地球上无法观测到的震相是: A.pPcPS B.sSKSP C.SKiKS D.PcPPKIKP 2.关于均匀半空间中瑞利(Rayleigh)波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非均匀P波沿自由表面传播产生的。 B.存在频散 C.在地球表面的震动为逆进椭圆 D.群速度小于相速度。 3.对于均匀水平层状地球模型,地震记录的垂直分量中不包含的地震波包括: A.P波 B.SV波 C.Rayleigh波 D.Love波 4.下面那个图像可以表示环形自由震荡102T A. B. C. D. 5.如果介质模型为包括低速地壳的半空间,按照到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P波,S波,Love波,Rayleigh波 B.P波,S波,Rayleigh波,Love波 C.P波,Love波,S波,Rayleigh波 D.P波,Love波,Rayleigh波,S波 6.有关地球介质的品质因子(Q值),正确的是: A.品质因子是表示介质刚度的物理量,品质因子越大,地震波速度越大。 B.品质因子是表示地球非弹性衰减的物理量,品质因子越大,衰减越强。 C.品质因子是表示地球非弹性衰减的物理量,品质因子越小,衰减越强。 D.地球内部,地壳中的Q值最小。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什么叫震级饱和,为什么会发生震级饱和 2.简述地震层析成像的基本思想

三、如下图所示的分层模型中,如果平面P 波以30度的入射角入射到z=40km 的moho 面上,试计算最上层中P 和 SV 波的出射角,并求地表台站P 波和S 波的到时差(12分) 四、已知地震波的标量势函数为 0.5cos 2(0.150.2)x z t (m*km) 请给出(25分) 1. 此地震波的频率,传播方向和纵波速度 2. 给出此地震波的位移矢量 3. 给出此地震波产生的应变张量 4. 如果此介质的为泊松介质,请计算出应力张量。 五、某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走向45, 倾角90, 滑动角0, (共计25分) 1. 请在直角坐标系中写出断层面的法线矢量和滑动方向的单位矢量。 2. 写出该断层的地震矩张量 3. 画出该地震的震源机制球 4. 画出在z=0面上远震P 波和S 波的辐射花样。 5. 如果震源时间函数为Ts=2s 的斜坡(Ramp)函数,请画出在(100,0,0)和(100,100,0)处接收到的远震波场示意图。(Vp=5km/s, Vs=2.5km/s)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第4章习题答案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提纲 1、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现在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解释这种特点? 呈带状分布。 无论是震源几何位置(地理的、深度的)、震源强度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均与板块学说中的大断层十分一致。断层说是板块学说的组成部分,板块学说中的断层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震活动。板块学说的主要论点: ①软流层(热、粘)上驮着岩石层(冷、脆)一起移动; ②海岭~张裂、发散; ③海沟~腑冲、消没 ④转换断层~剪切、滑移; ⑤各板块绕轴旋转。 2、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公式bM a N -=log ,估计某地区所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假定a=6.7,b=0.9) 3、评定地震烈度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1)自然景观的变化 2)建筑物的破坏 3)人和动物的反应 4、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 地震本身释放的能量、观测点与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类型、调查人本身的因素、当地人对地震的经验等 5、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 地震烈度:按一定的宏观(野外场地调查)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称之为地震烈度。通常用I 表示。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量度,常用字母M 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根据统计结果,震级M 和震中烈度I0之间有下列关系: 0321I M += 6、全球地震带的分布特征,三个主要地震带? 全球的地震带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即海洋构造和大陆构造的过渡地区。全球80%的浅震,许多中源地震和差不多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包括大部分灾难性地震。 (2)欧亚地震带 沿欧亚大陆南部展布,欧亚地震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它是最宽的地震带。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 几乎包括全部海岭构造地区,沿洋中脊展布,又称为洋中脊地震带,它是最长的地震带。 7. 哪个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我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8.面波震级是依据地震记录的什么量来测定的?什么是面波震级饱和? 在浅源远震记录图上振幅最大的波是面波,利用面波最大振幅测定震级称为面波震级,用Ms 表示。 里氏震级标度出现饱和,即当地震能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计算出的震级值不随能量的增加

北京大学计算概论综合练习

题目- 求序列中的众数 来源BatmanFly(ZHAO Xin) 描述 输入一个长度为N的整数序列(不多于128个整数),每个整数的范围在[-10^52,10^52],计算这个序列的众数。 众数是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如果有多个数出现的次数都达到最多,则取在原序列最先出现的数为众数;如果所有的数都相等,则返回"no"。 关于输入 第一行为序列长度N。 然后是N个数据,每一个数的范围都是在[-10^52,10^52]。注意,这N个数之间可能有若干个空行隔开。 注意,输入数据可能有一些冗余表达信息,具体来说: 1)正数和0前面可能有前导0和'+'符号,例如 +000123=123 +0000=0 -0000=0 2)每个数字中不含有空格和其他非数字字符,例如不会出现"100 0"或者"- 100"。 3)每个数字前面至多有一个符号,即不会出现+(-1)、-(+4)和-(-1)等情况。 关于输出 输出只有1 行: 该序列的众数或者”no”。 如果有多个数出现的次数都达到最多,则取最先出现的数为众数,并且输出形式应该最简形式。 例如,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123,则输出123;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0或者-0000或者0000,输出0。 负数正常输出,例如: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000001111,就输出-1111。 例子输入

6 -00001 10000 00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1 +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0000000000001 例子输出 -1 提示 -1出现3次 告诉你们多少次了数组开大点!!!!!By 脸哥 题目- 寻找山顶 描述 在一个m×n的山地上,已知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请求出所有山顶所在的地块(所谓山顶,就是其地块平均高程不比其上下左右相邻的四个地块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小的地方)。 关于输入 第一行是两个整数,表示山地的长m(5≤m≤20)和宽n(5≤n≤20)。 其后m行为一个m×n的整数矩阵,表示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每行的整数间用一个空格分隔。 关于输出 输出所有山顶所在地块的位置。每行一个。按先m值从小到大,再n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 例子输入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 911 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榫,以柔克刚。 4、 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 年左右的时间。 5、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 地震波 1、 泊松比υ:—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 0 , 0.5 ) 金属:( 0.25 , 0.33 ) 地幔:0.25 外核(液态):0.5 其他: 杨氏模量E :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 体变模量K :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 切变模量μ:刚性系数 2、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 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 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 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 波; 主要差异: P 波速度快,√3 倍(泊松介质) 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 一般情况,P 波垂直分量较强,S 波水平分量较强 S 波低频成分丰富 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 波能量比P 波强 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 波:无旋波;S 波:无散的等容波 3、 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 Rayleigh wave :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 Love wave :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 小 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 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 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 ? 地球的自由振荡 ? 脉动 4、 一般到序:P 波、S 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 ρE V P =ρμ=S V

地震学复习

1. 地震强度—地震烈度、震级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影响或造成破坏的大小;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的大小。 2.宏观地震调查方法的意义及限度 ①意义: * 积累了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资料数据(不可能处处、时 时设仪器,不可能测出一切破坏现象;新发现,发震 地质条件等……) * 至今仍有实用价值(震灾描述;抗震规范等……) ② 限度: * 只限陆上地震,精度有限 * 物理意义不是十分明晰 3.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4. 程涵方程 它是一个具有纯粹几何形象的波面方程式,通过它波动地震学 就过渡为几何地震学了。上式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表征的是波阵面(同相面)的空间分布形态,是由地震波速度的空间分布决定的。如果介质的参数c(x,y,z)已知, ) , , ( 1 2 2 2 2 z y x c z y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τ τ τ

利用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就可求得时间场t=t(x,y,z),从而可知任意 时刻波前在空间的位置,也就求得地震波传播的全部情况,而用不 着求波动方程的解。因此,上式是几何地震学中最基本的公式。 5. 三类典型地球速度结构中射线路径与走时曲线特征 (1)在地球内部大部分区域,属图(a)情形,速度随深度基本上是平稳增加的。可以看到射线轨迹是平稳上弯的,走时曲线是单调的增函数,射线参数是震中距的单调减函数。 (2)在地球内部还有一些深度处,如图(b)所示,存在速度出现跳跃式增长或速度梯度显著增大的层,然后又恢复到正常增大的情况,即存在高速层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穿越高速层的射线上弯的曲率将突然增大,从而导致射线出露地面的区域与仅穿越高速层上方介质的射线在地面出露区域部分重叠,形成地面运动的异常区(图中BC段)。走时曲线将可能出现三重结,其中AB段对应于射线仅穿越高速层上方正常介质;BC段对应于射线穿越高速层内介质;CD段对应于射线已穿越高速层下方介质。可以设想,若高速层足够薄以至退化成一个间断面,那么走时曲线上将不会出现BC段。震中距与射线参数的关系在重叠区是复杂的多值函数关系。所幸的是(p)仍然是单调的减函数,不过形态较前一种情况有所变化,这也是勘探地震学中倾向应用(p)法开展结构反演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复习整理

地震概论复习材料 1、课件 2、笔记 3、计算题和时间 4、往年样题 5、讨论报告ppt 震级、体波、地震延迟线、LOVE面波、球对称介质的射线参数和垂向变化介质中的射线参数、秒差距求法、圣安德烈斯到洛杉矶的距离(纬度差)、计算内核半径Rcos(θ1/2)、各种震相、反射波直达波首波的走时方程和曲线、春季试题最后几道论述题、走滑断层、 ?绪论 1、秒差距(pc):恒星间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天文单位(AU):日地平均距离。1天文单位=1.495亿公里。 2、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决定地球演化的能量来自引力势能和放射性衰变能。 4、金星是启明星。 木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形成了小行星带。 陨石撞击地球的几率小: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 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5、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是它不具备行星的性质,而并不是因为它周围无小行星物质. 6、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一、地震学研究范围和历史 1、气象灾害是频度最高的,而地震灾害(突发性、毁灭性)是损失最大的。 2、唐山地震或汶川地震与日本福岛地震的比较,结合09考题与台湾差别。 二、地震波 1、控制地震波传播的最基本定理是牛顿定律。 2、地震学中的费尔马定理(高频近似解)。 3、地震射线:能量束的宽度反比于频率,f→ +∞,d→0. 4、弹性波基本的有纵波和横波(在无界弹性介质中):纵波的速度一般是横波的根号3 倍。 5、面波类型:Love波(像抖毯子一样前进),Rayleigh波(回旋前进)。 6、自由震荡:环形震荡(上下两半球不同向转)、球型震荡(像瘪了的皮球、不规则)。 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横向非均匀性。 7、地震波的波序:纵波→横波→面波。 三、地震仪和基本参数的设定 1、现代地震仪 2、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3、地震定位:震源、震中(震源之上,确定震中十分重要)、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要死要活得终于整理完了.........不过对考试还是么什么信心==需要滴孩子就参考一下吧,选地概的都是上辈子折翼滴天使呐~还有每年的重点都不一样所以想要明年选修这门课的孩纸就更别指望这份东西了...~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4 (共四部分)

第四章 地震波的速度 1影响速度的各种因素 还有: 与温度的关系: 随着温度的增加, 波速地降低 与频率的关系 频散是液体在孔隙空间中流动造成的; 随着孔隙度或压力增大,频散变 弱; 含泥量或流体粘滞性增加,频散增大。 2 速度各向异性 地震速度各向异性:地震波速度随测量方向变化。 3 几种速度概念 1》、平均速度Vav 平均速度定义为:“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是 另一定义: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所需总时间之比。 但此时要注意:这里的地震波传播,真正遵循的是“沿最小时间路程传播”,在非均匀介质(如层状介质)中,最小时间路程将是折线而不是直线。 可见这样引入平均速度时所作的“地震波沿最短路程直线传播”的假设就是对一种实际介质结构的近似简化。 2》、均方根速度VR (对于水平多层介质) 问题引出: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否还是双曲线?如果不是的话,能否近似地把它看成双曲线? 均方根速度的假设条件:把不是双曲线关系的时距方程简化为双曲线关系 均方根速度定义: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在一定的近似之下,便可得到在形式上与均匀覆盖介质情况下完全一样的双曲线型的时距 曲线方程: VR 就相当于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波速,称为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n i i n i i i n i i i n i i av t v t v h h v 1 1 11 2 2 2 02R v x t t +=∑∑ ===n i n i i i i R t v t v 11 2 /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期末必考翻译复习课程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期末必考翻 译

1. "I n most cases, these sig nals origi nate as sen sory data from the real world: seismic vibrati ons visual images, sound waves, etc. DSP isthe mathematics, the algorithms, and the tech niq ues used to man ipulate these sig nals after they have bee n con verted into a digital form."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 些信号来源于人对真实世界的感觉,比如地震的震动,视觉图像,声音波形等。数字信号处理是一种数学工具,是一种用来处理那些将上述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后的信号的算法和技术。 2. Fourier ' s representation of function sas a superpositi on of sines and cos ines has become Ubiquitous for both the an alytic and nu merical solutio n of differe ntial equatio ns and for the an alysis and treatme nt of com muni cati on sig nals 函数的傅里叶表示, 即将函数表示成正弦和余弦信号的叠加,这种方法已经广泛用于微分方程的解析法和数值法求解过程以及通信信号的分析和处理。 3.lf f (t ) is a non periodic sig nal, the summatio n of the periodic fun cti ons ,such as sine and cos ine, does not accurately represe nt the sig nal. You could artificially exte nd the sig nal to make it periodic but it would require additi onal con ti nu ity at the end points . 如果f(t) 是 非周期信号,那么用周期函数例如正弦 和余弦的和,并不能精确的表示该信号 f(t)。你可以人为的拓展这个信号使其 具有周期性,但是这要求在端点处附加 连续性 4. A digital filter is a mathematical algorithm impleme nted in hardware, firmware, and software that operates on a digital in put sig nal to produce a digital output sig nal for achiev ing filteri ng objectives. 数字滤 波器是一种数学算法,它可以用硬件, 固件和软件来实现。它作用于数字输入 信号产生数字输出信号从而达到滤波目 标。 5. The basic idea of Fourier series method is to desig n an FIR filter that approximates the desired freque ncy resp onse of filter by calculating its impulse resp on se." 用傅里叶级 数设计FIR滤波器的基本的理念是计 算出此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来逼近所 期望的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II 6. "If the sig nal has sharp tran siti on s, it is n ecessary to win dow the in put data, so that the secti ons conv erge to zero at the en dpoi nts" 如果 信号有急 剧的过渡,就有必有对输入信号加窗, 这样信号在端点处就会收敛于零。 7. " The concepts of signal s and systems arise in a wide variety of fields, and the ideas and techniques asso ciated with these con cepts play a n importa nt role in such diverse areas of scienee and techn ology as com muni cati on, aeron autics and astr on auti cs, circuit desig n, acousti cs, seismology, biomedical eng in eeri ng, en ergy gen erati on distributi on systems, chemic al process con trol, and sp eech process ing. " 信号与系统的 概念出现在广阔的范围内,在科学技术 的不同领域,如通信、航空航天、电路 设计、声学、地震学、生物学、生物医 学工程、发电和输电系统、化学过程控 制和语音处理中都离不开这个概念的思 想与技术。它在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8. " Without some restrictio ns, when the characterizati on of a syste m requires a complete inpu t-out- put relatio nship, knowing t he output of a system to a certa in set of in put doe not allow us to deter mine the output of the sy stem to other sets of inp uts."当系统的特性描述要求完整的输 入输出关系时,如果没有约束 条件,即使知道了系统对某些特定输 入产生的输出时,我们也并不知道系统 对其他输入产生的输出。 9.A n example of a fin ite- en ergy sig nal is a sig nal that takes on the value 1 for 0< t < 1 and 0 otherwise. 举一个 有限能量信号的例子:信号在0W t < 1,而在其他时间范围取值为0。 10. This, of course, makes sen se, since if there is a non zero average en ergy p er unit time, the n in tegra ting or summing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