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利获取_专利保护_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_曹勇

专利获取_专利保护_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_曹勇

专利获取_专利保护_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_曹勇
专利获取_专利保护_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_曹勇

第34卷第8期2013年8月科研管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4,No.8August ,2013

收稿日期:2012-02-29;修回日期:2012-08-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09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JDGC010)。作者简介:曹

勇(1964-),男(汉),湖北浠水人,特聘教授,日本东北大学经营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赵

莉(1984-),女(汉),山东聊城人,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

文章编号:1000-2995(2013)08-011-0042

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1,2

,赵莉

2,3

(1.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0;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3.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专利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其作用已从防御性手段转变成战略性工具。通过对118家高新技术企业363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从资源观的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企业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重点探讨专利商业化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专利获取对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保护对专利商业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则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领域,同时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通过有效的专利管理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提供实践指导。关键词: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技术创新绩效;高新技术企业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Barney 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来源在于拥

有异质性的资源[1]

,无形资产中的专利既是技术创

新的产出又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投入[2]

。从资源观(RBV )视角看,专利是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性

资源,

专利的法律特性也赋予了其异质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等特征,因此,专利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高新技术企业比传统企业对专利有更高的需求。但拥有专利是否意味着良好的技术创新绩效?专利在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中是如何发挥竞争优势、并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专利管理有哪些环节?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何种关联性?企业应如何通过有效的专利管理提升技术创新绩效?这是高新技术企

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也是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根据专利管理的动态性、全面性及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专利管理可分为专利获取、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三个环节,其中专利获取是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的前提,为专利获取和专利商业化提供保障,专利商业化是企业进行专利获取和专利保护以实现经济利益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出发,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环境,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企业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检验专利商业化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不仅对企业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

绩效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同时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有效发挥专利的效用

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提供实践指导。

第8期曹勇,赵莉: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43·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从管理学的视角研究知识产权是一个新的理论前沿,专利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专利立法、专利诉讼等方面[3]。梁峻齐等用关键词和关键词群检索台湾学者研究专利的状况,发现“专利管理(Patent management)”是高贡献度的专利作者常用的关键词[4]。随着专利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角色的转变,专利不仅是防御性手段,更是重要的战略性工具[5],Chesbrough指出专利可以反映创新活动,同时也是企业专属性战略的结果,企业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管理拥有的专利[6]。Hufker&Alpert认为专利管理是企业对不同专利战略的运用,包括市场战略、防御战略、合作战略等[7]。林大器认为专利管理包括产出及运用管理,产出管理是指如何运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来产生专利,而运用管理是如何运用专利防止他人侵权,或如何运用专利与他人进行交互授权谈判[8]。尽管现有研究表明专利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但专利不会自动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实施有效的专利管理是必需的。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需要,学者们将创新绩效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品创新绩效和学习绩效、产品绩效和工艺绩效等[9,10]。Hage-doorn&Cloodt认为创新绩效一般是对企业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活动效率和效果的评价,创新通常与技术有密切联系,采用新技术与抵制新技术的企业在绩效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1],因此,创新绩效主要是指技术创新绩效。广义的技术创新绩效涵盖了从R&D到专利和新产品发布的所有阶段,显示了技术创新从概念形成到成果引入市场的完整路径[12];狭义的技术创新绩效指企业将创新成果引入市场的程度、新产品数、新工艺或新设备的开发等[13]。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包括知识产权、技术多元化等技术因素及人才、市场、战略、文化等非技术因素[14],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包括外部知识源、内部资源、吸收能力、公共创新支持和技术联盟等。尽管学界对于专利如何衡量技术创新绩效存在争议,但都认为在高新技术领域考察技术创新绩效时应体现专利的作用[15,16]。为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特点,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衡量技术创新绩效,经济效益从企业在行业内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速度、专利产品对利润增长的贡献、产品创新成功率和更多的专利数量等指标测度;社会效益从企业专利技术对社会相关技术产品的带动作用、对环境的改善作用、生产过程的环保程度等指标衡量。

2.1专利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

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中日益关注知识产权的作用,专利也因此变得更为重要[17]。Ernst 指出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专利申请[13]。企业将生产经营中的关键技术申请并维持专利能够为其带来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获取专利的途径包括内部研发、许可、外包、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18]。尽管有研究认为授权专利对企业利润率没有影响,尤其是没有规划的专利申请不会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但更多的关于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专利获取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具有相关性:核心专利与企业销售增长和市场价值之间正相关、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与销售额正相关、不同质量的专利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不同的影响[13]。专利申请尤其是三方专利申请是企业技术进步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企业创新活力的表现[19]。专利申请资料被相近技术或知识领域的其他企业广泛用于研发。企业专利规模和专利组合已成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决定因素[20],尤其在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获取是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21]。基于文献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H1a:专利获取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正向影响。

H1b:专利获取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具有正向影响。

2.2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

专利保护可用来防止竞争对手复制或通过反向工程使用本企业的发明,这是专利产生及存在的初衷,有效的专利保护,可以为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22]。特别是近年来专利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看来,专利具有更加广泛的战略意义。专利保护是企业

·44·科研管理2013年

纵向边界和技术市场中的关键因素,有利于企业知识积累。有效的专利保护能增强企业的许可意愿,既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又促进技术的社会扩散。与此同时,知识的高度编码化和保护时间与范围的扩展能够强化企业的专利保护,专利保护可以降低企业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和价值实现的等待时间,有益于企业技术创新。因此,专利保护是企业确保发明价值最大化并顺利获取技术创新收益的保障。企业为了成功地从技术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进行充分的专利保护[23]。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H2a:专利保护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正向影响。

H2b:专利保护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具有正向影响。

2.3专利获取与专利保护

Chesbrough认为企业应根据其拥有专利的不同特性及该专利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专利保护方式[6]。企业拥有的专利数及专利涉及的范围会影响企业在专利保护方面的资源配置,如不同的专利经营公司,会根据专利组合需要组建专利团队,专利池是其主要的专利保护与运营形式。于延顺等认为专利管理系统中的专利开发是企业专利保护的前提与基础,专利保护是专利开发的保障[24]。专利权的获取是企业进行专利保护的基础性措施,专利获取影响专利保护。因此,专利获取是企业进行的基础性专利管理活动,会对专利保护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专利获取对专利保护具有正向影响。2.4专利商业化的中介作用

专利商业化是指在专利技术有效期内,企业将获得的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并满足市场需求或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收回研发成本,获取经济收益的活动[25]。专利开发、专利保护和专利运营构成了企业专利管理系统,三者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关系,其中,专利开发是专利保护和专利运营的前提与基础;专利保护贯穿专利管理全过程,是专利开发和专利运营的保障;专利运营是专利开发和专利保护的最终目的,同时为专利开发和专利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和动力支撑。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专利开发可视为企业的专利获取行为,专利运营是企业的专利商业化行为,专利获取是专利商业化的前提和基础,专利保护是专利商业化的保障[17]。基于文献分析及三者间的关系,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4:专利获取对专利商业化具有正向影响。

H5:专利保护对专利商业化具有正向影响。

Cohen等认为专利申请并不意味着收益的获取[3]。专利的效用原则要求专利必须“为社会所用”,然而,对这一原则的判断主观性较强,通常由市场机制决定。Romijn&Albaladejo指出一项专利的经济价值取决于企业开发专利并从专利转让或许可中获得收入的能力[26]。因此,授权专利的商业化是企业回收研发成本和赚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能够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化。大规模的专利组合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尤其在动态的高技术竞争环境下,高质量的专利组合可以通过商业化获取收益。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专利商业化的形式包括自主转化、许可、销售、成立新公司、建立企业联盟等,专利商业化既能提升经济效益又可增强社会效益。此外,企业的专利商业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市场环境、政府财政资助、生产能力等[27]。在高技术环境下,新产品需要具有高度的新颖性,这使许可活动变得非常普遍。因此,专利商业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尤其显著[21]。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H6a:专利商业化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正向影响。

H6b:专利商业化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具有正向影响。

评价专利优劣的标准不是技术的高低、投资的大小、制造的难易程度,而是其市场开发、获利和保护前景[17],专利获取和专利保护作为企业专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专利商业化的基础和保障,专利商业化是企业进行专利获取和保护的目的,是企业利用专利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27]。由此可知,专利商业化与专利获取、专利保护和技术创新绩效均存在相关关系,专利获取、专利保护通过专利商业化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关于专利商业化的重要性在现有文献中多有体现,但是作为中介变量,其在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出现相关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本文尝试探讨专利商业化

第8期曹勇,赵莉: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45·

的中介作用。综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7a :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H7b :专利商业化在专利保护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综上述,由研究假设归纳出本文理论框架如图1

图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Figure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hypotheses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和预测试

本文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为确保

问卷的内容效度,

在借鉴前期文献并结合本研究特点的基础上,问卷设计过程中咨询了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两位教授和在企业从事技术创新与专

利管理的五位管理者,同时也征询了研究者所在团队的建议。初始问卷设计好后,在我校MBA 学

员中选择25位研发经理进行预试,

让他们认真填写每个题项,并评价每一题项的描述及适宜性。

据此,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企业基本信息,被试者根据企业情况据实填写;第二部分是关于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观性题项,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打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被试者根据他们在企业的真实感受打分。经过几轮修改和完善确定最终问卷,问卷主要通过电子邮件、邮寄和现场发放三种形式发放。3.2样本和数据采集

本文以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对象,

样本企业主要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中选取,在该网站的公示专区内,有全国

36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等2008至2011年

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我们从具有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的省市随机选取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如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和武汉市。由于本研究的特殊性,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有效,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为对企业研发创新与知识产权比较熟悉的中高层管理者。在问卷发放之前,首先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征得该企业某位被试者的同意,并将其指定为本调研在该企业的联络人。再将调查问卷发出,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问卷回收率和质量。我们总共联系了3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118家企业参与了该项研究。我们给每家企业发放5-10份不等的问卷,共发放560份,回收423份,去除填答严重缺失和明显互相矛盾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3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4.8%。样本特征及其描述性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大部分样本企业为设立不到十年的成长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87%的企业R&D 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10%;半数以上的企业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5%,调

研企业主要以电子与通信技术、

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为主,具有

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些特征符合本研究对样本的要求。3.3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尽量

采用国内外文献中已获公认的成熟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特点、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情况

进行修改(见表2)。本文需测量的变量有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于技术创新绩效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

内外的研究已较成熟,主要参考Guan 等[15]、单红梅[9]

等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本研究基于资源观

的视角开发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量表,经济

效益包括四个测度指标,社会效益包括三个测度指标,

都充分考虑了专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特性。而关于专利管理过程中专利获取、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的测度,目前国内外的文献尚未从管理学视角进行系统研究,只是较零散地出现在相关文献中。本文主要借鉴Ziedonis [21]、Lichtenthaler [28]、Artz 等[29]等学者的

·46·科研管理2013年

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特点、专利管理各环节的地位及作用,开发了专利获取、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的测量指标,如企业专利获取方式方面的测量,表述为:贵公司组建或加入了相关专利联盟组织。其中,专利获取、专利商业化各包括三个测度指标,专利保护包括四个测度指标。这些测度指标主要考察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在专利管理方面采取的相关活动。

表1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N=363)

Table1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sampled firms(N=363)

表2变量的测量

Table2Variable scales

变量名称题项来源或依据

专利获取PA PA1:贵公司在研发和专利引进方面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PA2:贵公司自身拥有生产或提供主导产品或服务的大部分专利

PA3:贵公司组建或加入了相关专利联盟组织

Artz et al.,2001;

Ziedonis,2004;

Lichtenthaler,2010

专利保护PP PP1:贵公司通常将技术创新成果积极申请专利

PP2:贵公司专利部门或专利职能人员能发挥积极作用

PP3:贵公司积极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

PP4:贵公司经常组织人员对相关专利进行风险评估及预测

Czarnitzki&Toole,2008;

Lin et al.,2010

专利商业化PC PC1:贵公司拥有高质量的专利组合

PC2:贵公司拥有生产或提供主导产品或服务的互补性资源

PC3:贵公司有选择地将专利技术进行许可、转让

Lichtenthaler,2010;

Ziedonis,2004;

Cao&Zhao,2011

经济效益EP EP1:贵公司常常在行业内领先推出新产品/服务

EP2:贵公司的专利产品对利润增长有主要贡献

EP3:与同行相比,贵公司产品创新的成功率更高

EP4:与同行相比,贵公司拥有更多的专利

单红梅,2002;

Guan et al.,2009

社会效益SP SP1:贵公司的创新技术或产品能够带动社会相关技术或产品的发展

SP2:贵公司提供或生产的技术或产品具有改善环境的作用

SP3:与同行相比,贵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环保程度较高

单红梅,2002

第8期曹勇,赵莉: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47·

表3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N=363)

Table3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matrix(N=363)

变量123456789 1.专利获取1

2.专利保护0.697**1

3.专利商业化0.591**0.651**1

4.经济效益0.590**0.611**0.640**1

5.社会效益0.545**0.515**0.550**0.709**1

6.企业规模-0.152**-0.260**-0.273**-0.323**-0.122*1

7.R&D人员/企业员工总数0.205**0.266**0.285**0.273**0.120*-0.505**1

8.R&D投入/销售收入0.151**0.166**0.232**0.246**0.126*-0.456**0.509**1

9.行业类型0.001-0.068-0.079-0.141**-0.134*0.224**-0.201**-0.185**1均值4.41694.68604.27924.76935.01193.09092.02481.65012.4050标准差1.42741.34621.29191.25341.18541.24821.23120.70621.4465注:*表示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

本文的四个控制变量为企业规模、R&D人员占企业总员工数的比例、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和行业类型。本文采用员工人数表示企业规模,其中“1”表示员工人数“<100”,“2”表示“100-1000”,“3”表示“1001-5000”,“4”表示“5001-10000”,“5”表示“>10000”;R&D人员占企业总员工数的比例:“1”表示“<10%”,“2”表示“10-15%”,“3”表示“15-20%”,“4”表示“>20%”;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1”表示“3-5%”,“2”表示“5-8%”,“3”表示“>8%”。行业类型:“1”为“电子及通信”,“2”为“生物医药”,“3”为“节能环保”,“4”为“其他”。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3.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与AMOS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具体数据分析方式如下:采用SPSS17.0对样本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运用A-mos7.0对结构方程模型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再对结构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4研究结果

4.1信度和效度

首先采用SPSS17.0对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个变量进行信度检验,采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值)表示样本的信度,当α值大于0.7时,认为可靠性较高。结果如表3,所有的题项-总体相关系数(CITC)均大于0.35,各变量的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各题项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信度较好。对于效度的检验,本文利用Amos7.0软件进行CFA来检验测量模型的效度,获取各项因子的标准化系数。由表4可以看出,标准化系数均大于0.5,而且都在p<0.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达到了效度的要求。通过以上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得出测量指标对于相应的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性,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及建构效度较好。

4.2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本文采用Amos7.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信度与效度的检验结果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接下来主要通过路径分析检验有关系数是否显著。本研究的有效样本363份,符合样本分析容量,而且样本观测量的偏度和峰度都远低于临界标准,在合理范围之内,各题项的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故本研究可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利用Amos7.0软件对结构模型进行分析运算的结果如表5所示。从模型拟合效果来看,各项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模型拟合效果较理想。从表6的路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假设H1a、H1b、H2a、H2b、H3得到证实。

·48·科研管理2013年

表4信度与效度

Table4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变量名称编码CITC

删除该题

项后的α

Cronbachα

标准化

系数

专利获取

专利保护

专利商业化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PA10.9220.943

PA20.9280.939

PA30.9090.952

PP10.8620.917

PP20.8610.917

PP30.8520.920

PP40.8460.923

PC10.7570.804

PC20.7280.829

PC30.7540.805

EP10.8370.912

EP20.8420.909

EP30.8580.904

EP40.8200.916

SP10.8370.892

SP20.8530.879

SP30.8370.892

0.962

0.938

0.867

0.931

0.922

0.95

0.96

0.93

0.92

0.91

0.86

0.85

0.83

0.80

0.84

0.88

0.88

0.90

0.86

0.85

0.88

0.92

表5模型拟合结果(N=363)

Table5Model fitness results(N=363)

χ2χ2/df RMSEA NFI GFI CFI

结果值196.4652.9320.0730.9620.9350.975参考范围>0<3<0.08>0.9>0.9>0.9

表6路径分析结果(N=363)

Table6Hypotheses testing results(N=363)

路径

标准化

路径系数

路径

系数

C.R.

检验

结果

H1a:经济效益←专利获取0.29***0.245.005支持H1b:社会效益←专利获取0.39***0.306.125支持H2a:经济效益←专利保护0.40***0.366.697支持H2b:社会效益←专利保护0.20**0.165.005支持H3:专利保护←专利获取0.60***0.5611.916支持注:***表示在P<0.001上显著;**表示在P<0.01上显著。

4.3中介效应检验

对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中介作用的验证,设计如下研究思路:(1)不考虑因变量的影响,仅对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专利商业化←专利获取、专利保护);(2)不考虑中介变量,仅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专利获取、专利保护);(3)不考虑自变量的作用,仅对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专利商业化)。结构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各项指标拟合效果良好,每个模型的变量彼此相关,均达到显著性水平。由于本文存在专利获取和专利保护两个自变量,进一步建立中介模型Ⅰ和中介模型Ⅱ,考察中介变量(专利商业化)引入模型前后,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程度的变化。若自变量(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与因变量的相关程度显著降低,说明中介效应存在。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度减少到不显著水平,说明中介变量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自变量完全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因变量;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程度降低,但仍然达到显著性水平时,中介变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自变量一方面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因变量,同时也直接影响因变量。

首先,检验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中介作用。利用Amos7.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运算,结果如图2所示。χ2值为165.913(df=60),χ2/df为2.765;RMSEA为0.070;NFI为0.963,GFI为0.938,CFI 为0.976。从模型拟合效果来看,各项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模型拟合效果较理想。专利获取到专利商业化的路径系数为0.56,且在P<0.001的水平下显著,假设H4得到实证支持。专利商业化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3和0.49,且均在P<0.001的水平下显著,假设H6a、H6b得到实证支持。专利获取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8和0.23,均在P<0.001的水平下显著,但相关程度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7a得到支持。

其次,检验专利商业化在专利保护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中介作用。利用Amos7.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运算,结果如图3所示。χ2值为191.842(df=70),χ2/df为2.741;

第8期曹勇,赵莉: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49·

RMSEA 为0.069;NFI 为0.958,GFI 为0.934,CFI 为0.973。从模型拟合效果来看,各项指标均在

可接受的范围内,模型拟合效果较理想。专利保护到专利商业化的路径系数为0.65,且在P <0.001的水平下显著,假设H5得到实证支持。专利商业化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路径系数分别

为0.63和0.61,且均在P <0.001的水平下显

著,假设H6a 、H6b 得到支持。专利保护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路径系数由原来的显著相关变成

不相关,因此,专利商业化在专利保护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7b 得到支持

表7专利商业化中介变量引入前后的结构模型路径系数Table 7The results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PC imported

中介模型

路径

中介变量

引入前中介变量引入后

标准化路径系数标准化路径系数模型Ⅰ

经济效益←专利获取0.29***0.18***社会效益←专利获取0.39***0.23

***

模型Ⅱ

经济效益←专利保护0.40

***

0.11(n.s )社会效益←专利保护

0.20**

0.02(n.s )

注:***表示在P <0.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P <0.01水平上显著;n.s 表示在P <0.05水平上不显著。

综上述,专利商业化分别引入到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结构模型后,专利获取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专利保护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系数发生明显变化,表7专利商业化中介变量引入前后路径系数的变化表明,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5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

资源观的视角,实证分析了专利获取、专利保护、

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重点研究专利商业化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在文献回顾及访谈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

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11个研究假设,均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即专利获取对专利保护、

专利商业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保护对专利商业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获取、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对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则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专利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指导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通过有效的专利管理来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

研究结果讨论

首先,专利获取对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专利保护对专利商业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专利管理活动的三个环节并非彼此孤立,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

·50·科研管理2013年

响,说明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管理的各环节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均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任一环节。尽管在不同阶段,各环节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

其次,专利获取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又通过专利商业化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即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高新技术企业有规划、有目标的专利获取,会对其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对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获取专利的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而对获取的专利进行及时转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有些专利虽然未进行商业转化,不能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经济利润,但其发挥的战略防御作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节约了成本、扫清了障碍。同时企业还可以围绕核心专利设置“专利丛林”,制定专利群战略,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或通过许可实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这也是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的主要原因。

第三,专利保护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引入专利商业化中介变量后,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正向影响变得不显著,表明专利保护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正向影响是通过专利商业化而发挥作用,即专利商业化在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保护行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资源投入,专利商业化是企业专利保护的回报形式和途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企业保护的是不具战略意义或难以商业化的专利,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而且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企业层面的专利保护,不利于技术的社会扩散与传播,也难以对其社会效益产生正向影响。

5.2研究启示

第一、在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应该同时关注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与专利商业化三个环节的活动在企业经营与研发创新中的作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专利管理的三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认清每一环节在企业专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环节的专利管理,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从资源观的视角研究专利商业化在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同时对企业组织结构、战略管理、知识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首先应重视利用内外部资源获取专利。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除进行自主创新获取有效专利外,还应积极开拓获取专利的外部渠道,通过许可、购买、专利联盟等形式或利用自身拥有的专利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需的专利。专利获取对于以获取并许可专利为盈利模式的专利经营公司尤为重要,如美国的高智投资公司。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制造业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专利经营如果能成为企业的主要盈利方式,将有助于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战略转变。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有时基于战略需要,对获取的有些专利并未及时进行商业转化,但这些专利在企业专利布局中发挥的战略效用,能够为企业赢取竞争优势。

第三、专利保护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在加入专利商业化后变得不显著,证实了专利商业化的完全中介作用。这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意识到专利保护是一种投入行为,首先明确专利的性质与作用,专利保护为专利商业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并以专利商业化作为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途径,只有成功的专利商业化才能为企业的专利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专利商业化的中介效应体现了其在专利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专利商业化是企业专利获取与专利保护的主要目标。鉴于专利管理各环节及其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应尽量摒弃“一成不变”和“一视同仁”的静态、粗放型专利管理模式,根据专利的特性及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采取动态、集成的

第8期曹勇,赵莉: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51·

灵活管理模式。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专利商业化能力,这为本研究框架引入专利商业化机制提供了有力佐证,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5.3研究局限性

本文的局限性为未来提供了研究空间。首先,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是基于不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的,没有考虑行业间的差异。未来可以考虑针对某些特定行业的深度探索或对典型行业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其次,本研究的对象是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地域性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未来研究可以开展传统行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Barney J.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2]曹勇,赵莉,苏凤娇.企业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耦合测度模型及评价指标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

(10):55-63.

[3]Cohen W M.,Nelson R R.,Walsh J P.Links and Impacts,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D[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23.

[4]梁峻齐,阮明淑.台湾地区专利指标应用之书目计量学研究[J].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2009,47(1):19-53.[5]刘林青,谭力文.为研发而申请专利还是为专利申请而研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0(7):86-93.

[6]Chesbrough H.Open Business Models,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7]Hufker T.,Alpert F.Patents,a Manageri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roduct&Brand Management,1994,(3):44-

54

[8]林大器.建立更有效的专利管理制度[J].智慧财产权管理季刊(台北),1998,31(19):6-7.

[9]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2,23(6):120-124.

[10]Cockburn I.M.,MacGarvie J.M.,Muller,E.Patent Thickets,Licensing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3):899-925.

[11]Hagedoorn J.,Cloodt M.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Re-

search Policy,2003,32(8):1365-1379.

[12]Hopkins M.S.,Brynjolfsson E.The Four Ways It Is Revolu-tionizing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0,51(3):51-56.

[13]Ernst H.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

lyses on the Firm Level[J].Research Policy,2001,30

(1):143-157.

[14]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10):19-33.[15]Guan J.C,Richard C.M.Y,Tang P.Y E,Lau K.W A.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during Economic Transi-

tion:Evidences in Beijing,China[J].Research Policy,

2009,38(5):802-812.

[16]Yam C.M.R.,Lo W.,Tang P.Y.E.and Lau K.W.A.A-nalysis of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

pabilities,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Hong

K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11,

40(3):391-402.

[17]Lichtenthaler U.The Role of Corporate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Patent Portfolios in Low,Medium-and High-Technol-

ogy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9,38(3):559-569.[18]Cao Y.,Zhao L.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Model in Enterprises:a Technology Life Cycle Perspective[J].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1,8(2):253-272.

[19]Baudry M.,Dumont B.Comparing Firms’Triadic Patent Applications across Countries:Is There a Gap in Terms of

R&D Effort or a Gap in Terms of Performances[J].Research

Policy,2006,35(2):324-342.

[20]Lin B.W.,Chen C.J.,Wu H.L.Patent Portfolio Diversity,Technology Strategy,and Firm Value[J].IEEE Transac-

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6,53(1):17-26.[21]Ziedonis R.H.Don’t Fence Me In,Fragmented Markets for Technology and the Patent Acquisition Strategies of Firms

[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6):804-820.[22]Allred B.,Park G.The Influence of Patent Protection on Firm Innovation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Jour-

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7,13(2):91-109.[23]Czarnitzki D.,Toole A.A.Patent Protection,Market Uncer-tainty and R&D Investment[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1,93(1):147-159.

[24]于延顺,于丽艳,陈伟.协同视角下企业专利管理实证研究-以医药制造业企业为例[J].情报杂志,2011,30

(7):85-88.

[25]Martinez,L.M.Patent Licensing:Global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of Case Studie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52·科研管理2013年

Rights,2010,15(6):440-446.

[26]Romijn H.,Albaladejo M.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rms in Southern

England[J].Research Policy,2002,31(7):1053-1067.[27]Roger S.Commerci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External Financing during the R&D Phase[J].Research Policy,2007,36(7):

1052-1069.[28]Lichtenthaler U.Technology Exploi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Open Innovation,Finding the Right’job’for Your Technolo-

gy[J].Technovation,2010,30(7-8):429-435.[29]Artz W.K.,Norman M.P.,Hatfield E.D.,Cardianl B.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D,Patent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27(5):725-740.

Study on 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patent acquisition,patent protection,

patent commerci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ao Yong1,2,Zhao Li2,3

(1.School of Management,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430200,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3.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patents has changed from defensive tool into strategic tool in high-tech enterprises;thus,pat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According to the363valid samples collected from118high-tech enterprises,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by use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is paper explores empirically the 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enterprises’patent acquisition(PA),patent protection(PP),patent commercialization(P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TIP),and then examine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C between PA,PP and TIP.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A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P and PC;PP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C;and PA,PP and PC al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IP;while PC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 and TIP and PC plays a complet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P and TIP.This study not only expands the academic research fields on patent and TIP,bu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underpinning to the enhancement of TIP in high-tech enterprises through committing targeted patent management under open innovation.

Key words:patent acquisition(PA);patent protection(PP);patent commercialization(PC);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TIP);high-tech enterprises

技术创新管理期末作业模板

技术创新管理 期末作业 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分析以及我国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 激励机制方法 学生姓名:邹浩

学号 : 0801082228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我国专利制度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我国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若干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是从发明创造到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的过程。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史显示了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专利制度能够实现对技术创新激励作用的关键在于它是关于产权界定的制度。专利权是私人财产权,也是人们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对这种产权进行界定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新活力。因此,专利制度是一种最有效的创新机制。作者认为,在依法保护专利同时,应对这种独占权给予必要的限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持社会恒久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专利制度;激励.问题.方法 专利制度的产生,几乎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同步。科学技术发展史告诉我们,近代科学始于15世纪下半叶,而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产生于1474年(威尼斯),这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良性互动的一种客观反映。 1创新的概念 所谓创新,是指“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创新不仅包含科学性、技术性的创新,亦包含社会性的创新。 与专利制度密切相关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创造主体通过企业组织创新、工艺创新把技术发明方案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它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次商业化。台湾学者刘尚志等认为,技术创新是经由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努力与活动所形成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产品或程序,其不同于现状同时对于资源的分配更有效率。美国学者Frankel认为,创新是技术商品化的过程而言,是指一个有别于现存状况之概念,经由改进与发展其具有的功能而推广到商业用途。另外,前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1997年全国专利工作会议上,认为“技术创新指的是从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到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产业化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应该从激励发明创造,到面向市场全线推进。” 2 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英国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实行专利制度最早的国家。1624年,英国颁布了堪称现代专利法鼻祖的《垄断法》。由于专利制度的实施,

新产品开发的主要阶段和程序

技术工艺规范 一、决策阶段 是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及必要的先行试验,作出开发决策的工作阶段。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初期工作,对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包含下列程序。 (一)市场调查和预测 内容包括: 国外市场有无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 1、国内外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技术水平对比; 2、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价格及市场竞争能力等; 3、顾客对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的使用意见和对新产品的要求; 4、提出新产品市场预测报告。 (二)技术调查 内容包括: 1. 国内外技术方针策略; 2. 过内外现有的技术现状,产品水平和发展趋势; 3. 专利情况及有关最新科研成果采用情况; 4. 功能分析; 5. 经济效果初步分析; 6. 对同类产品质量信息的分析、归纳; 7. 同类企业和本企业的现有技术条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特点; 8. 新产品的设想,包括产品性能(如环境条件、使用条件、有关标准、法规、可靠性、外观等),安装布局应执行的标准或法规等; 9. 研制过程中的技术关键,根据需要提出攻关课题及检验大纲。 (三)先行试验 根据先行试验大纲进行先行试验,并写出先行试验报告。 (四)可行性分析 进行产品设计、生产的可行性分析,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其内容: 1. 分析确定产品的总体方案; 2. 分析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含功能参数; 3. 提出攻关项目并分析其实现的可能性; 4. 技术可行性(包括先行试验情况,技术先进性,结构,零部件的继承性分析); 5. 产品经济寿命期分析; 6. 分析提出产品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 7. 企业生产能力分析; 8. 经济效果分析: (1)产品成本预测; (2)产品利润预测。 (五)开发决策

论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论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作者:郑友德本站发布日期:2003-5-17 19:53:51 郑友德伍春艳* 目次 一、商业方法发明的背景 二、国外对商业方法发明专利的保护 三、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实质性条件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根据美国资讯业的权威机构IDE估计,1997年到2003年之间,全球上网人数的年增长率高达56%,上网交易金额将超过875亿美元。[1]原有的电脑公司以及一些传统商业企业纷纷转向商机无限的因特网以谋求发展,然而在网络世界中公司的高速成长不再仅仅依赖于硬件系统或者说单纯的技术,而在于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方法(business method,Geschaeftsmethode)。并且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利用这些技术所产生的新的商业方法发明的专利申请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商业方法发明也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其中包括传统的专利法一般只保护工业方法,商业方法能否构成法定专利客体,如何判定其新颖性和创造性等,亟待我们研究。 一、商业方法发明的背景 商业方法发明亦称为商业相关发明,它作为因特网中一种支撑商业基础结构的技术,早在进入商业性应用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类发明包括有关制造业中生产计划技术或生产控制技术的发明,以及将制造业和销售业中的技术相融合的销售管理技术的相关发明。这些发明作为计

算机软件的相关发明长期以来备受争议。近年来,计算机基础技术、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出现了戏剧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将这些技术用于因特网之类通讯基础结构的计算机软件也发展迅速。这些发展促使支撑商业基础结构的技术不断涌现,例如电子清算系统和电子货币系统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发展。在此期间,因特网的广泛商业应用导致全球性和开放性的新商业形态逐渐形成,由因特网商店和家庭银行为代表的商业系统逐步开始建立,商业技术(支持商业基础结构的技术)系统的计划不断更新。这些商业系统已开始被视为商业方法发明的核心,即一种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的核心。简而言之,所谓商业方法就是借助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媒介实施的用于经营活动或处理财经信息的系统性技术方法。 商业方法发明通常通过两种方式获得: 一是以扩大计算机软件相关技术的应用领域获得,例如扩充制造业销售业中已完成的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的应用范围。这类发明包括利用计算机或网络的新商业方法,比如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的网上电子商务或网上中介业务。[2] 另一种是以扩展与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相联系的经营方式获得。目前不仅制造业和销售业,甚至连传统产业上认为与专利很少关联的金融业、保险业和服务业也逐渐提出商业相关发明的申请。这类发明包括金融商业方面的安全技术(securitigation)、派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的开发、金融相关操作技术、金融交易技术和资产管理技术等。[3] 二、国外对商业方法发明专利的保护 如上所述,商业方法有别于传统商业方法,是一种在电子商务中依赖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系统性技术方法。传统的商业方法通常被认为

技术保护方式选择:创新技术申请专利前的技术布局思路总结(DOC)

技术保护方式选择:创新技术申请专利前的技术布局思路总结 创新技术的保护方式是在进行技术布局即专利布局时首要考虑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内容采取不同的技术保护方式,以获取最大化的技术控制能力和竞争能力。其通常表现为专利申请前的决策过程。专利申请前的决策是指企业在申请专利之前,根据企业技术研发方向、市场战略定位、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形式、申请专利的客体类型、申请专利的时机、地域以及数量的分布等方面进行的决策。专利申请前的决策对于企业专利管理而言非常关键,亦是专利布局策略的起点。一方面,企业选择最佳的保护途径充分利用创新成果为企业参与竞争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要确保其自身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并得到预期的回报。 通过专利申请前的决策和准备,企业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目的: ◇确保属于商业秘密范畴的技术方案不被公开,保持企业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优化保护方式构成,灵活运用防御性公开、避免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专利申请前提前进行专利检索分析,及时发现和排查专利风险,为潜在的纠纷做好准备;◇申请专利时多维度挖掘,形成专利组合,促进企业在市场中形成有利竞争地位; ◇对费用提前做好预算,确保重点项目的资源投入,实现收益最大化。

下面就技术保护策略及专利申请策略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一)专利申请前决策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专利申请前决策的目的是集中有限资源对创新成果讲行最有效的保护,其宗旨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获得利润。对于不同的创新成果,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 首先,考虑创新成果的最佳保护形式,确定是否申请专利。其次,在确定专利保护的方式后,从企业的布局和需求出发,对具体的申请类型、申请时机、地域以及相应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设计和部署,以实现对创新成果的最大保护,建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1.创新成果的保护形式 在针对技术方案提出专利申请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就是否应该提出专利申请。虽然专利权的保护对专利权人非常有利,但一项发明创造是否采用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需要综合考量专利制度本身的特征和技术方案本身的特点,否则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 (1)不同的保护形式及特点。 企业的创新成果通过技术来展现,对技术的直接保护方式一般包括专利保护和商业秘密,而防御性公开是利用专利制度的特点,以主动提前公开技术信息的方式避免他人对该技术进行专利申请以获得独占权。

《新时代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与严格保护》题库

《新时代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与严格保护》题库 (一) 单选题,每题5 分,共5 题。 1. 专利质量主要是指专利的法律质量、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其中(法律质量)是决定性质量。 2. 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这体现了专利具有(经济价值)。 3. 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共同构成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其中,(专利数量)是构成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基础。 4. 专利具有时间性,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10年),过了保护期,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5.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道,全球每年发明成果的(90%-95%)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 (二) 多选题,每题5 分,共5 题。 1. 根据本课程,专利的权利特点是指专利具有()。 (A)独占性(B)地域性(C)时间性(D)可转让性 2. 对一个概念下定义至少要遵循()个准则 (A)简练(B)完备(C)准确(D)易懂 3. 企业到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申请专利的时候,审查员会依法审查,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审查()。 (B)新颖性(C)创造性(D)实用性 4. 本课程提到,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 (A)制度价值(B)经济价值(C)文化价值(D)市场价值 5. 高价值专利的“高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价值高低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下列各项中,属于因事而异的是()。 (A)专利主体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充分发挥专利的制度价值功能(C)专利主体想和竞争对手开展市场竞争,更多关注专利的市场价值(D)专利主体想建设企业文化,更多关注专利的文化价值 (三) 判断题,每题5 分,共10 题。 (是)1. 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制度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2. 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 (是)3. 本课程提到,高价值专利是指有用性强的专利。对于国家来讲,高价值专利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 (否)4. 很多企业往往只认识到知识产权具有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同时知道知识产权还有制度价值和文化价值,知识产权的制度价值是最重要的。 (是)5. 高价值专利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 (否)6. 本课程提到,专利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随着使用会产生损耗,因而会在使用中不断贬值。 (否)7. 高价值专利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专利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并不是,因为法律赋予专利“独占性”。 (是)8. 专利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并不是,因为法律赋予专利“独占性”。 (否)9. 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标准,凡是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一定是高价值专利,同时,高价值专利也一定是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

新产品开发的主要阶段与程序介绍

新产品开发的主要阶段和程序 一、决策阶段 是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及必要的先行试验,作出开发决策的工作阶段。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初期工作,对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包含下列程序。 (一)市场调查和预测 内容包括: 国外市场有无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 1、国内外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技术水平对比; 2、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价格及市场竞争能力等; 3、顾客对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的使用意见和对新产品的要求; 4、提出新产品市场预测报告。 (二)技术调查 内容包括: 1. 国内外技术方针策略; 2. 过内外现有的技术现状,产品水平和发展趋势; 3. 专利情况及有关最新科研成果采用情况; 4. 功能分析; 5. 经济效果初步分析; 6. 对同类产品质量信息的分析、归纳; 7. 同类企业与本企业的现有技术条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特点;

8. 新产品的设想,包括产品性能(如环境条件、使用条件、有关标准、法规、可靠性、外观等),安装布局应执行的标准或法规等; 9. 研制过程中的技术关键,根据需要提出攻关课题及检验大纲。 (三)先行试验 根据先行试验大纲进行先行试验,并写出先行试验报告。 (四)可行性分析 进行产品设计、生产的可行性分析,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其内容: 1. 分析确定产品的总体方案; 2. 分析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含功能参数; 3. 提出攻关项目并分析其实现的可能性; 4. 技术可行性(包括先行试验情况,技术先进性,结构,零部件的继承性分析); 5. 产品经济寿命期分析; 6. 分析提出产品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 7. 企业生产能力分析; 8. 经济效果分析: (1) 产品成本预测; (2) 产品利润预测。 (五)开发决策 1.对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技术文件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报告及开发项目建议书一类文件。 开发项目建议书内容: (1) 新产品开发项目(顾客需要、目标预期效果); (2) 市场、顾客调查结果(市场动向、预测需要量); (3) 技术调查结果(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分析); (4) 新产品基本构思和特点(初步设想、包括外观要求); (5) 开发方式(自行开发或需引进技术,确定先行研究的内容);

新产品开发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新产品开发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开发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开发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指运用国内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所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开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选题(构思、调研和方案论证)_样(模)试_批试_正式投产前的准备这些骤。 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求、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2.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情况; 3.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刊,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可行性分析: 1.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2.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及外购外协件配套等)。 (三)决策: 1.制定产品发展规划: (1)企业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产品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和技术改造方向、赶超目标以及企业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制定企业产品发展规划。 (2)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经厂总师办初步审查,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慎密的研究定稿后,报厂长批准,由计划科下达执行。 2.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赶超目标,为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方面的应用研究: (1)开展产品寿命周期的研究,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预测企业的

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

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 (一)我国的实践 商业方法软件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柱, 而虚拟空间地域性的淡化会使这些专利比以往任何时间发挥的独占性都要大, 开放与电子商务有关发明的专利保护对于专利大国来说绝对是利益获得者。可以说, 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的问题, 国家利益和经济扩张是目前专利大国扩大商业方法软件专利的深层原因。 (二)专利保护立法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给专利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同时也使专利制度原有的矛盾更加突出, 产生出了一些新的专利保护问题。欧洲专利局对于与商业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授予专利一直是非常严格的, 发明的技术性质是欧洲专利法关于专利性主题的基石。而《欧洲专利公约》、《欧洲专利授权的实施细则》以及《欧洲专利审查指南》是专利保护的依据。欧洲专利局认为, 存在技术性质的商业方法可以授予专利。并在2001 年的10 月公布了修改后的审查指南。欧洲专利局将开放保护政策在这一指南中给予了肯定,这一审查指南将软件专利申请合法化, 由于商业方法与执行商业方法的软件之间界限并不明显, 商业方法专利也随之合法化。我国至今尚无商业方法专利。我国专利局的《审查指南》明确规定: 涉及计算机程序本身或者数学方法本身的发明专利申请是不能授予专利的。笔者认为, 一个国家选择专利保护的范围是与该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有关。当前是我国电子商务急需发展的时候, 我国应该大力支持网络的发展, 而且应当看到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不足, 因此,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先拒绝赋予商业方法专利,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 目前仍然是美国主导发展趋势, 在对待商业方法专利问题上, 美国更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 欧洲虽然持保守态度, 但也开始调整策略, 跟进这一趋势。而中国已经成为WTO 的成员, 对商业方法应该提供什么程度的保护, 这是学者和方法者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来, 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的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了知识产权法的发展, 这种影响可能在某些方面只需要对知识产权法作出技术处理, 或是通过司法解释可以加以解决。但在某些领域就要对于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和具体规定予以重建。笔者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问题。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 管瑞哲 【关键词】网络犯罪知识产权犯罪刑法保护立法完善 【全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产权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它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伴随的是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进一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网络环境下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日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是乃至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两者在知识的呼唤下进一步起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成为法律界和共同的呼声。本文着重论述两者的,最后谈如何增加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实力。 1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 的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创造的活动,这种创造的过程和成果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比如,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创新中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等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如果创新的成果投入市场时辅以商标战略,就涉及到商标的保护了……因此,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方面,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保护。此外,知识产仅制度与的技术创新还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以下将详细论述。 从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完善和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几乎是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同步。近代科学始于15世纪下半叶,而世界上第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第一部专利法产生于1474年的威尼斯,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互相呼应的一种客观反映。 保护领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延伸 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专利法开始。到1623年,英国为了发展新工业,颁布了《垄断法》(被称为现代专利制度的“鼻祖”),1803年法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带有商标法性质的《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1857年法国又制定了关于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期,也是技术创新最活跃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从专利、著作权到商标,逐步拓展,其基本法律体系也逐步形成。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的要求日益迫切,以高新技术为例,组成高新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生物工程与新材料技术之间是相互、相互渗透的,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边缘科学。在法律上与之最密切的知识产权中各个专门法也不应再孤立地加以对待或人为地划分种种界限,例如计算机软件需要著作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乃至商标法的

新产品开发部门工作流程图

新产品开发部门工作流程图 新产品开发策略 主要方式 呈 报 新产品样品开发 产 品开发过程

附件一:内部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指运用国内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所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励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开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选题(构思。调研和方案论证)样(模)试批试正式投产前的准备这些重要步骤。 一、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求、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同类 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2、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 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

使用情况; 3、广泛收集国内部外有关情报和专刊,然后进行可行 性分析研究。 (二)可行性分析: 1、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2、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含物资、 设备、能源及外购外协件配套等)。 (三)决策: 1、制定产品发展规划: (1)企业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 产吕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和技术改 造方向、赶超目标以及企业现有条件进行综合 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制定企业产品发展规 划。 (2)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经厂总师办初步审 查,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慎密的 研究定稿后,报厂长批准,由计划科下达执行。 2、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赶超目标,为提高产品质量进 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方面的应用研究: (1)开展产品寿命周期的研究,促进产品的升级换 代,预测企业的盈亏和生存,为企业提供产品

在新产品开发时如何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检索,有实例

在新产品研究开发时如何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检索,举例说明。 答:新产品研发之前,一般都要做一个检索,尤其是专利相关的,以防止重复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密,开发之中属于公司的商业秘密,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知识产权,要做好保护措施。之后,根据产品的特性,要不要申请专利,如果产品更新极快,那么不妨不要申请专利,直接产品进入市场,这样别人即使有相同的技术也无法申请专利。如果产品更新较慢,不妨申请专利以求得法律的保护。切忌写成论文之类的文章予以发表,那样会导致无法申请专利。第二个问题,知识产权主要无非是,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像可口可乐这样的适合用商业秘密保护,著作权保护一般价值不大。而应该着重考虑商标和专利保护。 举例如下:现在要在中国开发一种新药物,因为药物开发方面的专利主要有化合物专利、方法专利、生产工艺专利、剂型专利共四种。得到药物的配方后,根据以上四种专利方向予以检索。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信息网、中国知识产权网、易信网等一些国内各大网站中检索与自己的专利相关的文献资料,以确保自己开发的药物别人没有做过,或者别人做过与自己相关的药物,但是与自己的有很大的不同,在与专利相关的法律上并不构成侵权之类的违法侵权做法。由于,药物的开发周期一般比较长,因此,在做完此次对专利的全面检索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化合物专利、方法专利、生产工艺专利、剂型专利四种中的相关专利,予以申请专利来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同时作为以后进行维权自己权益的有力武器、重要依据。 在得到法律的保护后,药物可以说正式进入了开发阶段,而开发出来后,则要对药物进行包装、商标注册方面的保护,此时,应该去相关部门申请注册商标以求的法律的保护。同时,商标注册要防止相似的商标被别人注册来冒充自己的商标,因此,与自己商标相似或相关的也可以予以申请注册,但这样经济成本会相对高一些。这样就要根据自己相关情况来全面权衡,选择适当又经济的做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探析

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探析 本文阐述了商业方法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现状,并对美欧日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建议:确立商业方法的独立客体类型;合理限定商业方法专利的调整范围;细化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标准;增加网络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提高企业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意识。 标签: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审查标准;完善建议 一、商业方法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 1、商业方法概念的界定 商业方法这一概念自贸易活动发展之初就已产生,通指商业经营方法,即经商、交易、做生意的策略,其内涵丰富又往往多来自于经验传承,传统商业方法早已產生,一直以来被排除在专利法的保护客体之外。到20世纪末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商业方法借助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发挥作用,在一些特殊领域中不断创新并创造出巨大商业价值,才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被赋予了法律意义。 传统概念的广泛界定已不适于法律调整范围内的商业方法,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对商业方法法律保护的不同需求,产生出不同商业方法的概念。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分类第705类对商业方法的定义是:“在商业经营和行政、公司的管理中形成的决定商品及服务资费的文件处理和运算程序的方法。”[1]日本专利审查部长井上正的观点是:“商业方法专利是指依靠计算机系统完成创造的发明。”[2]国内有学者认为,商业方法是依靠计算机与媒体信息实施的商业经营活动方法。 [3]将以上商业方法的定义予以分析可以看出,专利保护中的商业方法概念不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规则或方法,它的实施往往需要借助某种技术手段,多数是计算机技术。综上所述,将商业方法定义为借助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可以反复应用于商业运作过程中,对经济类数据加以筛选处理。 2、商业方法的特征分析 (1)商业方法具有基础性。商业方法作为商业活动运行的基本方式和程序,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过程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只表现成其中纯粹的营销手段或者管理方法,也会涉及到企业运行的每个细小甚微的动作。商业方法往往涉及很多商业活动的基本方式和程序,一旦被个体权利人所垄断,势必会影响到相关社会行业的正常经营。因此,应当限定合理保护范畴,严格授予标准,力求在发明创造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2)商业方法具有智力成果的属性。在一般的传统看法中,商业方法是对人们日常经营过程中全部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性和技术支持。但随着科学网络

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步骤

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步骤 现在我们来真正看看外企是如何完成新产品开发以及推广这一国内企业最为头疼的工作,看看他们是如何系统地做着项工作的: 首先是产品前期的可行性分析阶段。这个阶段他们也会去观察竞争对手有什么动作,也会听取渠道、终端商有哪些要求,当然更不会放过生活中对消费者需求研究的灵感发现,不同的是这些工作都要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工作流程中,具体步骤是: ㈠产品分析: 通常利用贝尔实验室对于知识度及参与度分析模型来判断,目前产品发展的前景如何,这里包括了自身与竞争环境的分析。 ㈡消费者需求分析: 这一步一般是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式,把消费者需求分成1-3级。一级指导战略方向、二级指导品牌定位、三级指导产品功能开发,并采用重要及满足分析模型进一步确定产品定位及功能属性。 ㈢资源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前面的分析结果与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对比,从中找到对于自身资源而讲哪些是可以立即着手的,哪些需要等待,因为只有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㈣立项,成立新产品小组: 如果经过分析找出了可以立即着手的产品方向,第一件事情是形成项目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时间。而这项工作是国内企业存在极大不同的一点。在几十次新产品上市的经验来看,新产品的失败80%不是由于技术能力的不足,往往是因为管理与协调的不到位。因此说:新产品的成功是企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成果。而这方面国际公司成熟的做法是解决国内企业执行力最有效的模式。 ㈤确定目标市场: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国内企业惯常使用的细分市场的方法,如:年龄、收入、性别等等是一种早已陈旧的模式,在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这样的分法几乎无法形成区隔,而目前国际通用的细分方式大致有以下六类: a个性细分、b动机细分、c需求细分、d态度细分、e决策模式细分、f环境细分 ㈥生成产品概念:

新产品开发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产品设计管理 新产品试制与鉴定管理 新产品开发周期 新产品成果评审与报批 新产品移交投产的管理 第五章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指运用国内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所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

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开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选题(构思、调研和方案论证)_样(模)试_批试_正式投产前的准备这些骤。一、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求、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资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2.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及使用情况; 3.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刊,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可行性分析: 1.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2.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 3.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及外购外协件配套等)。 (三)决策:

1.制定产品发展规划: (1)企业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产品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和技术改造方向、赶超目标以及企业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制定企业产品发展规划。 (2)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经厂总师办初步审查,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慎密的研究定稿后,报厂长批准,由计划科下达执行。 2.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赶超目标,为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方面的应用研究: (1)开展产品寿命周期的研究,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预测企业的盈亏和生存,为企业提供产品发展的科学依据; (2)开展哪些对产品升级换代有决定意义的科学研究、基础件攻关、重大工艺改革、重大专用设备和测试仪器的研究; (3)开展哪些对提高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新材料研究; (4)科研规划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交总师办组织有关部门会审,经总工程师签字报厂长批准后,由计划科综合下达。 二、产品设计管理

企业专利保护策略和方案

企业专利保护策略和方案 《专利法》实施至今已十七年,我国已建立了基本完备的专利保护制度。数量逐年增加,专利转让、许可交易也日趋增多,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专利纠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虽然逐步增强,但仍不能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专利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未建立专利保护制度,或专利保护制度不健全,进而导致企业专利保护不力,企业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尤其是目前,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专利法》修正案的公布,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并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专利保护战略,加强对专利的保护,以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 本人认为,一个企业系统、完善的专利保护战略应由以下四个部分有机构成: 专利开发、研制阶段的保护战略 专利开发、研制阶段的专利保护,是专利保护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一直以来,专利保护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认为专利保护从企业的新产品研制成功或新技术开发成熟,可以申请专利时开始。这样的错误认识使得企业重复开发,引发专利纠纷;或因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开发人员擅自以论文的形式对外公布成果,而使技术丧失“新颖性”,企业无法申请专利。因此,企业应纠正这一错误认

识,重视专利开发研制阶段的专利保护。 在专利开发、研制阶段,企业对专利的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专利文献信息的检索、查询。 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制前,首先要做好专利文献的检索、查询工作,通过专利文献所提供的技术资料,了解本技术领域内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研究动态,从而减少专利纠纷,避免重复开发,以降低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制中的风险,节省研究经费,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为企业的专利申请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订立开发协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利技术的开发形式趋于多样化,由此而产生的专利纠纷数量日益增多,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因此,为避免纠纷的发生,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企业在专利开发时,应通过签订专利开发协议明确专利开发各方的权利、义务,以保障专利开发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对于参加开发的有关技术人员的有关保密、成果发布、资料保管、利益分配等均应有明确规定。 3.重视开发、研制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目前,各企业的保密意识已经有所增强,但对于专利研制、开发阶段的保密工作,重视程度还很不够,侵权事件屡有发生。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企业内部成立保密领导机构,制定健全的保密规章制度。如对于企业的图纸、计算机软件、工业配方、工艺流程、客户名

技术创新方法TRIZ与专利规避

技术创新方法triz与专利规避 信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受知识产权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影响尤其重大。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还主要依靠进口等等。因此,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突破,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关键问题。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要加快提升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率,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体系是强有力的支撑。韩国三星电子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典型代表,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从一个技术上的跟随者成为领跑者, triz 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功不可没。三星电子自从1998年引进技术创新方法triz,通过应用triz,产生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并为保障核心专利、降低成本和解决工程问题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专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2年实施了23个基于triz 的亚哈项目,节约成本2400万亿美元,至2005年,三星电子以1641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超过micron technology和intel。同时,在三星电子通过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高技术和尖端设计为核心的追求高利润品牌生产营销模式,实现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 技术创新方法triz,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对2500万份发明专利进行研究、整理、归纳、提炼和重组,总结出的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常用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流程与triz方法体系。它包含着40个发明原理、最终理想解、矛盾敌国、进化法则、物场分析、知识效应库、功能分析、创新原理等一整套工具。 三星电子应用创新方法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应用知识产权来提高其技术壁垒,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专利分析与专利规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专利规避主要是指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找出其在在保护地域、保护内容等方面的漏洞,利用这些漏洞,实现在不侵犯专利权的前提下,借用该专利技术。专利规避的优点主要有:一是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强化原有产品的优点,改良缺点;二是可能产生一项或多项新的技术专利,逐步构建自己企业专利壁垒;三是可能避免被判恶意侵权之虞。应用triz进行专利规避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手段。通过功能分析,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矛盾分析,功能导向搜索以及技术进化法则来进行分析和实现。 1、通过裁剪法对竞争专利规避:是指通过消除专利独立权利要求的一个或以上组件,将其功能转移至系统或超系统其它组件完成,从而绕过竞争对手专利保护。 2、物场分析与标准解: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如果发现需规避专利所构成的技术系统存在作用不足、产生有害作用的情况下,可以抽取出该问题部分系统的物场模型,利用标准解系统的解题思路将其消除,转化为详细设计的概念方案,也可形成新的专利。 3、矛盾分析:分析需规避专利,对比专利中的问题描述与解决方案,若专利技术是解决了一个矛盾问题,可以用矛盾矩阵表和创新原理再次解决该矛盾问题,规避专利,将得到的解决方案申请了专利。 4、功能导向搜索(function oriented search,缩写fos)是一种基于对目前世界上跨领域已有成熟技术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开放创新性。 5、技术进化法则:若需规避专利采用了技术系统进化路线中的某个方案,则可继续沿进化路线找方案,若需规避专利采用了进化路线的所有方案,则尝试用其他进化路线找方案。 笔者在从事防监控系统设计过程中应用triz来进行专利规避的实践。该项目的任务是设计一套安防监控系统,系统具有对异常信息(如异常气味、温度、湿度、烟雾、异常闯入等)

26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分析

26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分析 已知:某企业具备利用某种数量有限的甲材料开发一种新产品的生产经营能力,现有A,B两个品种可供选择。A品种的预计单价为200万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160万元/件,消耗甲材料的消耗定额为10千克/件;B品种的预计单价为100万元/台,单位变动成本为70万元/台,消耗甲材料的消耗定额为6千克/台。开发新品种不需要追加专属成本。 要求:作出开发何种新品种的决策。解:∵A品种的单位贡献边际=200-160=40(万元/件) B品种的单位贡献边际=100-70=30(万元/台) ∴开发A品种时可获得的单位资源贡献边际=40/10=4(万元/千克) 开发B品种时可获得的单位资源贡献边际=30/6=5(万元/千克) ∵5>4 ∴开发B品种比开发A品种更有利。 27已知:仍按例8-1资料,假定企业现有甲材料60 000千克。要求: (1)计算利用甲材料分别开发A,B 品种方案的相关业务量。 (2)用贡献边际总额法作出开发何种新品种的决策。 解:(1)开发A品种的相关业务量=60000/10=6000(件) 开发B品种的相关业务量=60000/6=10000(台) (2)开发A品种方案可获得的贡献边际= (200-160)×6 000 = 240 000(万元) 开发B品种方案可获得的贡献边际 =(100-70)×10 000 = 300 000(万元) ∵300 000>240 000 ∴开发B品种比开发A品种更有利。当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方案中涉及追加专属成本时,可以考虑使用差别损益分析法进行决策。 28已知:开发A品种和开发B品种的相关产销量、单价与单位变动成本等资料均同例8-2,但假定开发过程中需要装备不同的专用模具,相应分别需要追加专属成本8 000万元和70 000万元。 要求:用差别损益分析法作出开发新产品的品种决策 解:依题意,两方案增量成本分别为它们的变动成本,编制的差别损益分析表所示: 评价指标差别损益为+2 000万元,大于零,可以据此断定应当开发A品种,这样可以使企业多获2 000万元的利润。

论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创造性标准(一)

论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创造性标准(一) OnInventiveStepofBusinessMethodSoftwarePatent --ComparativeStudyonexaminationguidelinesunderUSPTO,JPO&EPO目录 一.美国专利审查的创造性标准2 二.日本专利审查中创造性的标准4 三、欧洲专利局的创造性标准5 四、三方专利局在创造性判断上的比较5 五、在先技术(PriorArt)对创造性判断的影响6摘要:在讨论商业方法(Businessmethod)和计算机软件(computersoftware)是否合适于专利保护之初,美国、日本、欧洲等国更多关注的是在专利法理论上对这两种客体(subjectmatter)能否给予保护的问题。随着美国1998年StateStreetBank一案的终审判决,三方专利局重新修改了各自的专利审查指南,增补了许多有关商业方法软件发明的审查指导意见,可以认为目前三方专利局已不再注重这两种客体的可专利性问题的讨论(尽管在国际社会上,有关商业方法软件能否构成专利保护客体尚有非常对立的观点)。三方专利局更多关注和讨论的是商业方法软件发明所的具体判断标准,即专利审查的第二道门槛:专利三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方专利局在有关商业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发明上对创造性(non-obviousnessorinventivestep)审查要求的比较研究,分析三方专利局在创造性标准上的异同,以此对我国制定相关审查政策提供参考。 美日欧出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在有关商业方法软件的专利的保护上目前的主要分歧点在于创造性标准的严格程度上。商业方法软件大部分是营销模式的网络化或软件化。现实中大部分商业方法软件使用的计算机技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专利,首先是搭了软件专利的便车,然后由于其具有实用价值而获得可专利性。商业方法本身的创造性很难从技术角度来评价,大多是对实用价值的考量。但是用实用价值来代替技术价值后,很容易造成商业垄断。这是商业方法软件给予专利保护的致命问题。可以说,创造性的标准已成为掌握专利保护之门放开程度的尺度,这也是其他国家在决定这类发明是否采取跟进保护或保护程度弹性选择的关键点所在。 一.美国专利审查的创造性标准 美国专利法第103条是关于创造性即非显而易见性(non-obviousness)的原则规定。对于一项商业方法软件专利来说非显而易见性的审查同一般专利申请的审查一样,首先要看是否符合Grahamtest的要求:1)确定保护范围和在先技术的范围;2)确定在先技术和权利要求范围的不同;3)决定同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4)评价所有与非显而易见性的有关的证据。对于商业方法软件发明的非显而易见性的判断难点显然不在这些方面,而在于判断是否有技术上的实现手段和技术效果。依据StateStreetBank一案的判决,“技术上的实现手段”这一点在美国专利局已经不重要了,这个判决宣告了专利审查的重点从技术性(usefularts)转向了实用性(practicalutility)。从而意味着有关计算机软件的专利申请已不限于机器、装置或方法,而将公司的经营策略、管理方针、投资模式等原本属于“抽象概念”或“智力活动规则”等以“与机器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可受到专利保护。按照美国法院的观点:“一台一般用途的计算机……一旦编程来执行特殊的功能并符合软件要求就变成一台特殊用途的计算机”,而在这台计算机上运行的商业方法软件也就具有了实用性。而关于是否有技术效果的审查对于一个计算机应用软件来说太容易满足其标准了。可以说目前在美国专利局,对非显而易见性的判断较比普通专利的申请更主要的落在了确定“在先技术”(PriorArt)的范围和同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的判断上。目前,美国专利局还不能给出一个这类普通技术人员的标准──既懂商业经营又懂计算机软件的普通技术人员的标准,尽管美国专利局将商业方法软件的专利申请划归到美国专利分类705类上,并且有一个专门工作组──2160工作组,这些审查员在计算机,商业,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都非常有经验,有些获得MBA学位,但是,这类审查员的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