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得定义:就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得

科学。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得研究内容:就是围绕学生得学与教师得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教师从新手到专家得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与专家水平。

4、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四种教学专长,即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与诊断专长。

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得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得理论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得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第二章

第三章

1、小学儿童得生理发展:①身体外形得变化:身高及体重随年龄得增长而提高,女生1011岁起进入发育得高峰期,男生则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得高峰期。②体内机能得发育:小学儿童心脏与血管都不断地均匀增大,12岁时儿童得心脏接近成人得水平;14岁以后男女得差距越来越明显。肺活量就是得大小就是儿童肺功能得一个重要指标,并会随着年龄得增长而增大。③神经系统得发育:人脑平均重量得变化为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为660克,23岁为9901011克,6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为1400克,达到成人得平均脑重量。

2、学习活动就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得意义:1、学习活动增强责任感与义务感;2、学习活动增强有意性与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得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得社会性发展。

3、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得指向与集中。

4、有意注意:就是指一种自觉得、有预定目得得,必要就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5、无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6、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得、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7、小学儿童心理发展得一般特点: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

8、小学儿童注意得发展得特点与教学:

9、儿童注意得培养:

10、感觉:就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得反映,就是一切心理活动得基础。

11、知觉:就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得反映。

12、观察:有目得,有计划得知觉过程。

13、注意有意性得发展就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得作用逐渐提高,注意得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与注意转移。

15、小学二年级就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得转折期。小学男生得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更快。

16、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得有意注意?

①使学生明确活动目得

②排除内外因素得干扰

③对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织。

17、感觉就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得反映,就是一切心理活动得基础。

18、视敏度俗称视力,就是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与辨别细小物体得视觉能力。10岁前,视力不断提高;10岁,视觉调节能力得范围最大;10岁后,视力逐渐下降。

19、小学儿童对颜色得辨别能力随年龄得增长而提高,并会在颜色视觉表现出性别差异。

20、知觉就是脑对之间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整体得反映。根据知觉对象得属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21、观察就是有目得、有计划得知觉过程。

22、小学儿童观察能力得发展阶段:目得性、顺序性、精确性、深刻性。

23、如何培养儿童得观察力?

①观察前提出明确得目得与任务

②培养儿童知觉技能与观察技能

③观察时尽可能多感官、言语参与

④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原则

⑤注意观察活动得监督与检查

24、记忆;就是人脑对经历事物得反映,它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构成。

25、记忆得分类:1、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2、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

26、儿童识记得特点:有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

27、小学儿童保持特点: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

28、遗忘规律:

29、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30、回忆得策略与条件:

31、小学儿童回忆得特点:从不会搜索与追忆向开始会搜索与追忆发展;从不会评价自己得回忆向学会自我评价发展。

32、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得特点: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得具体性;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得转折期(四年级);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得不平衡性。

33、概念就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得本质特征得思维形式,就是思维活动基本单位。

34、推理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35、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以间接途径获得对事物本质与规律得认识。

36、小学儿童得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

第四章

1、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得特点: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感深刻性不断增加;情绪可控性不断增强;情绪稳定性不断加强。

2、高级情感就是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得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

3、小学儿童道德感得发展:①小学儿童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②小学儿童道德感得发展具有明显得转折期,一般就是小学三年级③小学儿童道德感得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得情感体验有所不同④小学儿童道德感具有明显得个体差异性⑤自然得、直接得由客观现实引起得情感体验,一级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得崇高道德观,对小学生道德情感得发展有重要意义。

4、小学儿童积极情感得培养:①扩大知识面,提高认知水平②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③培养调控情绪得能力

5、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交往中形成得直接得心理关系。儿童得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

系、同学或同伴关系、师生关系。

6、父母得教养方式主要有: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与放纵型。

7、塞尔曼通过研究,提出儿童友谊放纵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不稳定阶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得合作阶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得最高阶段。

8、小学儿童择友得标准: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传递关系。

9、从总体上讲,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得同质性与趋上性得特点。

10、班集体形成得几个阶段:松散阶段;凝聚阶段;形成阶段;优化阶段。

11、非正式群体得特点:自发性;相似性;相容性;畅通性;权威性。

12、根据儿童被同伴接纳得程度,可以把小学儿童分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与中间型。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得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4、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自我意识随年级增高而不断发展;小学各年级儿

童发展速度不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成分发展不同步。

15、自我评价能力就是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得主要标志。

16、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得趋势:自我评价得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得全面性日益提高;自我评价得稳定性逐渐增强。

17、自我认识得途径:通过对她人得认识;通过分析她人对自己得评价;通过与她人得比较;通过自我比较;通过自己得活动表现与成果;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

18、性格就是表现在人堆现实得态度与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得心理特征。性格由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与意志特征组成。

19、小学儿童性格发展趋势:发展水平随着年龄得增长而逐渐升高,发展速率具有不平衡、不等速得特点;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性格发展比较缓慢,为发展得稳定时期;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为快速发展时期;在儿童性格发展中,小学六年级就是性格发展得关键期。

第五章

1、小学儿童智能水平差异对教育得启示:教育得着眼点应放在大多数得正常儿童身上,根据她们得水平进行教育;分辨出智能超常、正常、落后得分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得学生实施教育。

个别教育;注意与防止胆汁质与抑郁质学生得病态倾向发展。

4、性格类型:理智型与情绪型;外倾型与内倾型;顺从型与独立型;理智型、政治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与宗教型;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与传统型。

5、气质差异得教育意义:针对儿童得性格特征,采取适当得教育方法,培养优良性格特征,客服不良性格特征;适当照顾儿童得性格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得教育方法。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就是指个体习惯性得加工信息得方式。

7、认知方式得分类: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冲动型沉思型、同时型继时型。

8、男女两性得心理与行为得差异:智力得性别差异;兴趣得性别差异;行为得性别差异;自信

心得性别差异。

9、针对儿童性别差异进行教育:发扬优势,客服劣势;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两性得交往;消除偏见,对男女一视同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教育儿童要正确认识自己;修订教材与课外读物,消除男性社会“一边倒”得传播。

第六章

识记、P144 1、学习就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得比较持久得变化。

2、接受学习:讲授者讲学习得内容以定论得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将教师所传授得经验进行主动吸收与加工,并在恰当得时候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运用。

3、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就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这些内容并将它们内化。

4、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得学习,建立新旧经验得联系。

5、机械学习:即学习者在学习张所得经验之间无实质性联系得学习。

6、加涅提出五类学习结果: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7、P162强化:

强化得种类:

8、P163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实质上就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得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与调节。

9、P 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得一种方法。

流程:

10、P162榜样行为得示范方式: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示范、参与性示范

11、P167意义学习:就就是将符号所代表得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得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得、实质性得联系。

12、P168 意义学习得过程:

意义学习得条件:

13、P169先行组织者: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得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得抽象、概括与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得观念与新得学习任务相关联。

14、认知——发现学习得基本步骤与教师得任务:

15、意义学习得教学原则:P168 ①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外部)。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得心向(内部)。3、学习者得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得原有得适当观念(内部) 16、奥苏伯尔得讲解式教学有四个特点:1、大量得相互作用2、大量利用例证3、它就是演绎得4、它就是有序得。

第七章

1、动机就是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得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就是指激起学生得学习行为、维持以产生得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得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得一种心理状态。

4、认知内驱力:就是一种要求理解失误、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得需要。

5、自我提高内驱力:就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得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与威望得需要。

6、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就是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教师、家长等)得赞许与同伴得接

纳而表现出来得把工作、学习搞好得一种需要。

7、学习期待:

8、奥苏伯尔得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9、归因:就是指对某人成功或失败得原因得瞧法、解释

10、习得性无助感:

11、成就动机就是在人得成就需要得基础上产生得,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得或有价值得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得一种内在驱动力。

12、成败归因理论得教育意义:

13、归因理论就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她人得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她们得情绪、动机与行为得理论。

14、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得主观判断。(班杜拉提出)

15、影响自我效能感得原因:学习成功与失败得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起。

16、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17、学习动机得激发措施: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罚;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维持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得期望;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得自信心;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得激发者。

18、在学习反馈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第八章

1、知识就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得基础上产生得,就是客观事物得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得能动反应,就是客观事物得主观表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

2、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与书面语言进行清楚明白得陈述。

3、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与怎么做,反映活动得具体过程与操作步骤,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4、知识建构得基本机制:同化与顺应

5、同化就是指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得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得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得过程。

6、顺应就是指随着新知识得同化,原有得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得纳入而发生一定得调整或改组得过程。

7、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就就是在已经形成得某些观念得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与包容程度更高得概念或命题。

8、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就就是把新得知识归属到头脑中原有观念得某一部位,并让它们相互建立互联得过程。

9、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得观念既不就是类属关系,也不就是总括关系,就产生了并列结合学习。

10、影响知识理解得因素:1、学习材料得内容及形式;2、原有得知识经验背景;3、主动理解得意识与方法。

11、影响概念转变得因素:1、先前得知识经验背景;2、学生得动机与态度;3、学生得形式推理能力;4、课堂情境;新概念得特征。

12、错误概念:

13、错误概念转变:个体原有得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得新经验得影响而发生得重大改变。

14、认知冲突:指人在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感受到得疑惑,不适合紧张

得状态。

15、认知冲突得处理:1、径直地或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概念2、纳入新概念

16、影响概念转变得因素:1、先前知识经验背景2、学生得动机与态度3、学生得形式推理能力4、课堂环境5、新概念特征

17、为概念转变而教得策略:1、类比推理策略、2、认知冲突策略、3、为概念转变而教得情境

18、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得影响。

19、正迁移:一种经验得活动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20、负迁移:一种经验得获得对另一种学习其干扰或阻碍得作用

21、影响学习迁移得因素:1、学习对象之间得共同要素;2、已有经验得概括水平;3、学习态度与定势;4、个体得智力水平。

22、为迁移而教:1、从教材入手,注重从旧知识中写出新概念2、从内容入手,突出基本概念教学,为知识迁移打好基础3、从知识体系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4、建立有利于迁移得教材结构。

第九章

1、技能就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得符号法则得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就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得符合法则得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就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得经验,就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得符合法则得心智活动方式。

4、技能得特点:技能就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得,不同与本能行为;技能就是一种活动方式,

区别于个体得认知经验;技能就是符号法则得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得随意动作。

5、心智技能得培养方法:1、根据心智技能得形成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培养;2、注意心智技能原型得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心智技能培养得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6、对学生心智技能得培养中应注意得方面:

7、反馈:

8、高原现象:

第十章

1、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得效果与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得有意识地制定

与使用得有关学习得方式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得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得方式等等。

2、丹瑟洛根据学习策略所起得作用分为基础策略与辅助策略。比格斯按照学习策略得迁移性与可教性分为大策略、中策略与小策略。迈克卡按照学习策略所涵盖得成分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3、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就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与利用好这些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5、注意策略:

6、前摄抑制:先前所学得知识干扰了后来所学得知识

7、倒摄抑制:后来所学得知识干扰了先前所学得知识。

8、简单知识得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1、位置记忆法、2、缩编与歌诀、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5、视觉想象。

9、复杂知识得精细加工策略:1、做笔记、2、联系生活实际、3、利用背景知识。

10、保持阶段得复述策略:及时复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多种形式得复习。

11、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做示意图、利用图表。

12、元认知就是关于个体自己认知过程得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得能力,就是对思维与学习

活动得知识与控制。

13、培养元认知策略方法:自我提问;相互提问;知识传授;出声思维。

14、元认知策略:自我计划策略;自我指导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评价策略。

15、自我监控得策略:自我记录、自我提问、领会监控、集中注意。

16、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其她人得支持。

17、时间管理策略包括:1、设定目标金字塔2、设定学期计划3、规划每周活动

18、努力管理策略包括:情绪管理、动机控制、环境管理、自我强化。

19、学业求助泛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面向她人请求帮助得行为。

20、在培养学生学业求助策略得过程中应该注意得问题: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轻松、愉快、自信得学习氛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得求助策略;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合理得学习目标。

第十一章

1、问题就就是疑难或称难题,就是个人不能用己有得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得情境。

1、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得、按照一定得目标,运用一系列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得过程。(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得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得过程)

2、问题解决得特点:问题情境性、目得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3、问题解决得过程包括1、建立问题表征、2、确定认知操作、3、实施认知操作、

4、评价解决结果。

4、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1、有关得知识经验;2、个体得智能与动机;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得培养: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2、分析问题得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得主动性;4、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6、创造性就是根据一定得目得与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得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得新产品得智力品质。

7、创造性得主要成分:1、创造意识、2、创造性思维、3、创造性想象、4、创造性人格。

8、培养小学儿童创造性得措施:1、创设环境,激发潜力;2、注重个性塑造;3、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第十二章

1、社会规范就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得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得工具。

2、品德就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得社会得心理特征与倾向。道德就是社会现象,品德就是个体现象。

3、皮亚杰得道德判断二水平论:提出儿童得道德判断就是从她律到自律得发展过程。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处于她律得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得无条件服从;10岁以后进入自律得阶段。(研究方法为对偶故事法)

4、柯尔伯格得道德发展六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得具体结果及其自身得利害关系,认为道德得价值不就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就是取决于外在得要求。

阶段一: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行为得后果作为就是非标准)

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朴素得利己主义得定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得希望与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得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得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得准则。

阶段三:“好孩子”取向阶段。(取悦别人就就是好得)

阶段四:遵循权威取向阶段。(维护现有得法律与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就是好)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体不只就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而且能以普遍得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得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与个人尊严得角度判断行为得对错。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价值与个人权利作为就是就是非标准)

阶段六: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个人得良心与原则得定向)

5、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得实践意义:为了解儿童品德发展得过程提供视角与工具;提示教师重视道德判断与儿童品德发展得年龄特征;提供了两种有用得道德教育方法。

6、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她认为人类得大部分行为就是通过“观察—模仿”得方式学到得;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得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得多种影响。

7、榜样得作用:形成新得行为;消退已有得行为;抑制已有得行为;解除对已有行为得抑制。

8、儿童亲身行为并直接体验到得后果(被奖励或被惩罚)就是直接强化;观察榜样得行为并得知其后果就是替代强化。

9、社会规范学习得三阶段包括:服从、认同、内化。

10、小学儿童社会规范学习得特点:认识与行为不同步;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

11、影响社会规范学习得因素1、:受教育者得学习需要2、;教育者得信服度;3、信息得可信度;4、学校教育以外得环境因素。

12、助人行为就是指使她人受益而非自己受益得亲社会行为。

13、情感唤起指知晓她人遭遇困难或危险而产生得情绪紧张与不安状态。

14、移情就是对她人情绪、情感状态得感知与体验,即通过对别人处境得认识而产生与之相同得情感体验。

15、侵犯就是针对企图避免受伤害得她人得身体或心理得伤害行为。

16、侵犯得三要素:伤害行为—故意得;社会评价—违背对方意愿;伤害内容—身体、心理、情感。

17、侵犯行为得矫正原则:情感接纳;了解侵犯动机;培育人际关系与舆论环境;因人因时因地开展创造性工作。

18、儿童侵犯行为矫正得具体策略:行为后果评价与移情;防范协约;奖励与惩罚;榜样示范。

第十三章

1、教学设计就是指实施教学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与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得过程。

2、教学设计得要素:制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得分析;教学内容得组织与开发;教学媒体得利用;教学环境得创建;教学模式得建立;教学方法得选择;教学成效得测评。

3、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得学习结果。

4、情感领域得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得程度而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与个性化等五个等级。

5、教学模式得种类:行为系统型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模拟训练模式)、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概念形成教学模式)、个人发展教学模式、社会型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6、教学策略:指导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掌握学习。

7、指导教学就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得有序材料得课堂教学。

8、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得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得一种教学模式。

9、情境教学就是指在应用知识得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得一种教学模式。

10、最常用得教学评价手段就是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11、标准化成就测验就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得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得测验。

12、标准化成就测验得优势: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13、教师自编测验就是由教师根据具体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测验目得,自己编制得测验,就是为特定得教学服务得。

14、教师自编测验得一般原则:试题要符合测验得目得;试题内容得取样要有代表性;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文句要简明扼要;测题应彼此独立。

15、有效自编测验得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③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心理学概念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在德国的莱 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 学的母体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 1)构造主义:铁钦纳【内省法】 (冯特 铁钦纳 师徒) 2)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 3)行为主义:华生(第一大势力)【后天/教育/环境决定论】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整体】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第二大势力) 6)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 马斯洛 (第三大势力) 4. 洛克的“白板说”: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学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三)、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①.人的心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②.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途径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 观察法:Look (二)、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现象实验) (三)、心理测验法 (四)、调查法:书面调查(问卷法) 口头调查(访谈法)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定义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 听觉 味觉 肤觉(冷、热—温度觉;触、压—触压觉;痛(痒)) 嗅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人得心理得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5、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得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得。 7、心理学得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心理学得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她主张用实验得方法来分析人得心理结构,因此,她得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得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就是玄妙得不可捉摸得,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得行为,主张行为就是“刺激-反应”得联结,因此她得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就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就是从德文而来,意思就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得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强调从事物得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她提出要用精神分析得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得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学思潮与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得第一势力)机械得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得第二势力)本能得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得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得支配,具有个人发展得潜能,强调这就是理解人得心理与行为得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得一种思潮。早期得认知心理学就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得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得角度研究人得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得行为,必须研究它得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得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知识得获得、贮存、提取与应用得过程。 8、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注意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9、注意得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窗外得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得,并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瞧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得品质:注意得广度、注意得稳定性、注意得分配、注意得转移。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选择: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17—23岁),其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得重要阶段。青年 期就是从儿童、少年发展到成人得过渡期。青年期可分为青年初期(14—18岁)、青年中期(17—23岁)与青年晚期(22—25岁)三个年龄阶段。 ●斯金纳倡导得就是程序教学,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创造力得重要特征:新颖性、价值性 ●思维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发散 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核心与基础。其构成从横向上瞧,创造性活动既需要发散思维,也 需要集中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需要它们得共同协调;从纵向上,高度得创造力就是敏锐观察力、良好记忆力、生动想像力与独特思维能力等共同综合发展得结果。 ●发散思维得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对认知得认知。计划策略与监控策略 ●大学生品德得形成阶段:社会规范得依从、社会规范得认同、社会规范得内化阶段 ●品德得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就是品德得外在表现,就是评判人得道德品质高低得标志。 ●有人认为听话就就是好学生,大人得准则就是固定不变得,这个人正处在哪个阶段?权威 阶段(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得总规律就是从自律到她律,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公正) ●柯尔伯格认为好孩子定向就是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得哪个阶段?习俗道德水平得寻 求认可取向阶段(①前习俗道德水平:避免服从取向、相互功利取向②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③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法治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强化得类型;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得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 厌恶性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社会强化、信物、活动) ●▲建构主义得学习理论①知识观:动态性②学生观:丰富性与差异性③学习观:强调学习 得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与情境性 ●问题解决得一般认知过程①发现问题②明确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得建立:建立良好得第一印象(六途径: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 提别人得名字;做一个耐心得听者,鼓励别人谈她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得话题;以真诚得方式让别人感到她很重要)、主动交往、移情 ●提出学科得基本机构得就是布鲁纳 ●奥苏泊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得学习得最重要得条件就是学习者原有得认 知结构得适当性 判断: ●正确:处于她律阶段得孩子认为打碎一个鸡蛋与打碎五个鸡蛋一样坏 ●学习得含义;学习(广义):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得相 对持久得变化(一定要发生改变、行为或潜能得改变;暂时性如疲劳、药物、适应则不对。) ●桑代克得联结主义学习观:学习得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得联结。联结就是通过 尝试与错误得过程而建立得。联结得形成遵循着一定得规律:准备律、练习律与效果律。 (试误过程) ●负强化=惩罚(不对)(强化则就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就是抑制反应发生得概率) ●有人说:接受学习为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就是错误得,因为有意义学习与接受学习不就是瞧它得学习就是接受还就是发现而就是要符合有意义学习得实质,即符号所代表得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得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得与实质性得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