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终结于

艺术终结于

艺术终结于
艺术终结于

《艺术终结于?》

——论《艺术终结之后》

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之后》一书说道:“历史完结了等于说,已经不再有艺术品会掉出其外的历史范围了。一切皆可,一切皆为艺术。”在80年代,他把精力艺术批评转移到艺术哲学中,他发表的“艺术终结论”核心在于哲学对艺术的剥夺。

随着布里罗盒子[the Brillo Box ]的出现,丹托想要定义艺术的可能性已经有效地关闭,而他认为艺术史也以某种方式走向了尽头。它不是停止,而是终结。这种状态曾在黑格尔的预言中出现过,在20世纪60与70年代的先进艺术中,艺术与哲学突然为彼此做好了准备。为了把它们区分开,而事实上它们却变得互相需要了。艺术不仅仅只是艺术了,它对我们来说已经失去了真正的真实与生命,而且已经被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之中,而不复保持着之前的那种显示必然性,也不再占有较高的位置了。如今的当代艺术在我们身上唤起的东西并不仅仅是即刻的愉悦,更是我们的判断。因此,艺术哲学在如今要比艺术本身更加满足时代的需要,是艺术邀请我们进行智性的沉思。丹托认为正是这样,艺术被哲学剥夺了。

追溯历史艺术哲学产生的必然西方从柏拉图开始,就通过“模仿说”把艺术定义为无用之物,从而置于体系之外。丹托对此深有体会,直接谈到“艺术史就是压制艺术的历史”,“剥夺”就是围绕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艺术长期以来的处境是由哲学给其指派身份。为了清楚地展示艺术与哲学这种古老而又复杂的关系,一种“类似精神与肉体间的关系”。丹托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一剥夺理论做了考古学的研究。

卡罗尔曾经对丹托的艺术终结命题的具体内涵做了总结,他认为,在丹托的文本中,至少存在着三种方式的终结:艺术完成了它的发展规划(例如,通过捕捉到感性外观),这种意义上的终结是指未来不再有技术上的可供预期的突破;第二种是指艺术转变进人无发展的阶段,例如表现主义;第三种则是,如果有一个给定的计划,艺术就能够沿着它的发展脉络尽情发展,而不会成为别的什么东西,正如哲学。

因而艺术的历史重要性就建立在它使艺术哲学成为可能和变得重要的这个事实上。现在,如果我们凭这些条件看待我们不久前的艺术,它们尽管壮观,我们所看到的缺失某种越来越依赖理论才能作为艺术存在的事物,因此理论不是外在于它寻求理解的世界的事物,因此要理解其对象,理论就得理解其自身。不过,这些前不久的作品显示了另一种特色,那就是对象接近于零,而其理论却接近于无限,因此一切实际上最终只是理论,艺术终于在对自身纯粹思考的耀眼光芒中蒸发掉了,留存下来的,仿佛只是作为它自身理论意识对象的东西。

所以,“艺术是一个阶段,哲学则是另一个,而艺术的历史使命就是使哲学成为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后,艺术在巨大的宇宙历史范围内就不再有历史使命了。黑格尔惊人的历史哲学图景在杜尚作品中得到了或几乎得到了惊人的确认,杜尚作品在艺术之内提出了艺术的哲学性质这个问题,它暗示着艺术已经是形式生动的哲学,而且现在已通过在其中心揭示哲学本质完成了其精神使命。现在可以把任务交给哲学本身了,哲学准备直接和最终地对付其自身的性质问题。所以,艺术最终将获得的实现和成果就是艺术哲学。“当艺术时自身内在化时,当它开始处于我们时代而对其历史有了自我意识,因而它对其历史的意识就成为其

性质的一部分时,或许它最终成为哲学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当它那么做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终结了。”

然而艺术真的终结了吗?丹托把潘诺夫斯基与黑格尔作为两级,来说明艺术史的“有结构论”和“无结构论”。在潘诺夫斯基看来,艺术史不存在进步,仅因为不同的象征形式而被开启,知道某个内在的剧变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与一套新的象征形式。并非潘诺夫斯基认为艺术史没有结构,而是没有线性发展的结构,在这个问题中他关心的也是宏观的问题,采取的是宏观的视角,黑格尔认为艺术史的叙事将被哲学史的叙事所取缔,也就是说,哲学与艺术是一种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所以艺术终结了,终结于哲学。而潘诺夫斯基认为一种象征形式将被另一种象征形式所取代,并不存在媒介替代的问题,或者说,它仍然是在艺术的范畴内做出的。因此,对潘诺夫斯基来说,也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艺术的终结”是不可思议的。而对黑格尔来说,艺术的终结时必然的,如丹托所说,它确实是个逻辑问题。

阿瑟`丹托强调:“艺术已经走向终结的一个标志,就是一种正在得到定义的风格已不再具有客观的结构,或者,如果你更喜欢另一种说法,则是,应该存在一种一切皆可的客观历史结构。而丹托所说的“一切皆可”,唯一可能的未来就是走向虚无主义。

当代艺术的风靡,现成品的出现,以及现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的艺术,这绝不是艺术终结了的现象。反而,艺术的衍生作为一种“现象”来说并没有终结,一切皆可为艺术,扩大了艺术的界限,促成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是艺术家思想的拓宽。历史证明,“当代艺术”并没有被哲学剥夺了,而是两个领域激烈的碰撞,相辅相成。艺术史会由时间的流逝继续演变下去,艺术永不会终结,正因为一切皆是艺术,因为历史也会证明无限的可能性。

林钰玘油画系五工201202011032

对西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活在画里的西方艺术 --浅谈对西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陈晓静 一直以来对西方艺术的认知都不是很多,谈到西方艺术,大都是从画里看艺术,想到的大概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那个以人为本的画风,或者是高中美术课本上的一些名作,诸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毕加索的格列尼卡,梵高的向日葵,又或者是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 而通过这个学期美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方艺术,不仅仅是我认识的那种图片认知,而是从作品的诞生年代,这一段时间的事件以及作者产生作品时的经历与处境,来分析作品真正在表达的内容。从而窥得了对西方艺术的点滴认识。 一幅作品的诞生投入的是作者满怀的热情与期盼,并希望能给予世人以启迪,就像是韩国电影《熔炉》一起性暴力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影片上映后,引起韩国社会沸腾热议,论压力促使案件调查重新启动,《熔炉法》于韩国国会立法成功。西方艺术中的《梅杜萨之筏》),泰奥多尔·籍里柯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这幅画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尽管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当人们站在画作前,似

乎又看到了汹涌的海浪,又看到了士兵们孤立无援的境况,画面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和触目惊心的描绘,强烈地刺激了观赏者的情感。在当时也引发了市民的游行示威。 以及自由领导人民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 西方艺术许多佳作都是在反映当时的一段历史,某个事件,亦或是某个人,比如说拿破仑加冕大典,教皇,无名女郎,我们都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中去发现这个人物的内心,去揣测他内心的想法。还有,大卫创作的《马拉之死》。他曾经这样说到创作的动机:“公民们、人民都在召唤他们的朋友,他们忧伤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大卫,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复仇……我听到了人们的声音。我听从了。”于是他急速绘画,当年就完成了这么一个有力的形象。在大卫的笔下,马拉的形象是理想化的:周围的一切都非常真实,马拉被刺杀在浴盆里,凶器掉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左手仍握着“反革命分子”的名单,连字迹都清晰可见。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

艺术终结之后

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思考 来源:新闻界发布时间:2013-6-27 摘要近年来,在新媒体领域迅速崛起的微电影,由于大量专业制作团队和明星的加盟使得其在广告营销层面上有了新的尝试。本文从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以及阿瑟?丹托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出发,在美学的视阙下去探讨微电影特有的美学特征,以及当今的艺术现象对传统美学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这种艺术与非艺术边界消融的今天,微电影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在创作主体、内容文本、审美过程以及审美结果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艺术终结;生产性受众;日常生活审美化;视觉快感 引言 1895年电影诞生,100多年后“微电影”大行其道。在电影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我们能清楚地说出第一部电影是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却无法轻易分清第一部微电影出自何处。这就是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微电影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区别于经典电影时代的“现代主义美学”的区别之一:即艺术和非艺术的边界被逐渐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也逐渐交融。于是,从1817年起,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终结”的惊人论断[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兼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不仅相信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预言,并以这一观点的当代阐释者著称,1984年,他写了论文《艺术的终结》,1997年,推出了专著《艺术终结之后》。今天,“艺术是否终结”这仍然是无数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在笔者看来,艺术至少在今天还没有终结,毕竟我们还有职业的艺术家和专门的艺术鉴赏机构,离“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时代还有很大差别。如果说“艺术终结”,那么我们可能指的是传统的艺术概念似乎已经终结,艺术的内涵被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扩充了。尤其是近些年网络上出现的微电影让“人人都是艺术家”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现实的证明。需要说明的有两点:第一,我这里提到“艺术终结”,并不是完全赞同黑格尔和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终结”的推断。如前说述,我认为“终结”的只是传统的精英的、高雅的、深度的艺术概念,在新时代艺术的内涵被扩充了。我借用艺术终结的语境主要来分析微电影这种新媒体影像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而这一方面体现在与传统现代主义美学的区别,另一方面也区别于现有的电影长片。第二,需要对“微电影”概念做一点界定。目前,对微电影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比较通行的认识是,从微电影的“电影”属性去界定: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但目前也存在着将“微电影”、“微视频”、“短片”、“短视频”、短电影”等概念交叉混用的情况。这些概念中包含了纪录短片和网友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短片(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等。为了更清晰的表达我的观点,笔者将本文中“微电影”界定在:在新媒体平台(网络、手机、新媒体终端)播放;具有“电影属性”的叙事和表达;短的影像作品。 一、创作主体:从“受众”到“生产者” 受众(audience)是与大众传播相对应的一个主体,也是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一个概念。受众也被称为“受传者”,通常是指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然而随着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受众创造了更多的参与内容生产和实践的机会,受众不再囿于“受”的角色,而是有更多“传”的能力。社会学教授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提出的关于受众研究的新范式:即受众角色从“接受主体”到“诠释主体”再到“表演主体”的演变。 费斯克在《电视文化》中,从“生产性文本”推及“生产性受众”(theproductiveaudience),认为“受众是意义的生产者”,“受众具有‘游牧式的主体性’”以及“受众具有‘生产的快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班级:10美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4号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

在艺术终结之后 波普艺术

2013年暑假的时候,我在上海当代美术馆看了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展,展品很丰富,从他的丝网版画到他的影像和宝丽来自拍。安迪的影响力不但在美国,在全世界的艺术圈里都是家喻户晓的。安迪沃霍尔是一个非常会穿着的人,他早年在设计插画上的所体现出来的时尚气质,似乎奠定了他后期作品的流行元素。他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无论这件艺术品是不是一支罐头或一个盒子,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早已被打破,模糊。 实际上如果真的要说波普艺术,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看到艺术与生活彻底结合了这一件事,还应该理解波普艺术,甚至整个70年代,艺术的转型和大的时代背景。亚瑟丹托的思想对我在认识这段时期的变化,有深刻的影响。他让我知道,要真正理解波普艺术,或者整个后现代艺术,我们有一个无法回避的时期:现代主义艺术。而从现代主义艺术转向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这一变化,被亚瑟丹托称为“艺术的终结”。 在亚瑟丹托之前,另一位艺术评论家:汉斯贝尔廷抛出了这样一个概念:“艺术时代之前的图像”,即文艺复兴之前的图像,这些图像例如埃及壁画,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还有早期基督教的地下壁画等等。这不是说这些图像不属于广义的艺术,而是这些图像在创作是根本没有把“艺术”考虑在内,因为当时一般人的意识中还没有“艺术“的概念,而且这些图像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迥异后来的“艺术作品”——事实上这些“艺术时代之前的图像”是有关于宗教,墓葬,礼仪,祭祀等等。在当时人们眼中,它们是一种超自然的展现,

就像耶稣的面容印在了维罗尼卡的头巾上一样。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观念已占有核心地位。这是艺术时代之前的“艺术”与艺术时代时的艺术的交界,跨越这条界线的契机,是资产阶级的崛起,大家族(美地奇家族)对艺术家的供养制,基督教的改革,中世纪的结束等等。 如果以上说法可信,那么在“艺术时代产生的艺术”与“艺术时代终结之后产生的艺术”之间,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断裂。所谓“艺术时代的艺术”即是在我们的美术史课本中占据主要篇幅的,从文艺复兴到1960年代美国抽象表象主义之间的艺术史。具体顺序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巴黎画派,至上主义,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超现实主义,达达,未来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名单不是很严谨,中间其实穿插了大量的小流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印象派之后的时期,这些艺术流派很多时候是存在于同一个时期的。那么作为波普艺术之前的现代主义艺术(1880年-1960年),从印象派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一直在不断革新着画面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加上绘画的语言越来越简练,到80年代曾有一些激进的理论家主张绘画之死,他们的根据是:最先进的绘画似乎想露出内在枯竭的征兆,至少已表现出无法超越的限制。他们脑中想的可能是瑞曼那些近乎全白的绘画,或是法国艺术家布罕那种激进的单色条状画。但是亚瑟丹托和汉斯贝尔廷所谓的“艺术时代的终结“,完全无意否认艺术还是会有极度蓬勃的生机,而且完全看不出任何内在的枯

作文:我对艺术的理解

我对艺术的理解 摘要: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意味的形式的阐述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与内容 一、文学形式的阐述 文学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地形式化,融入到文学形式之中。在文学之美的创造过程中,形式对材料和内容的表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别林斯基曾做过深刻的诠释,他说“对文学作品而言,他的形式对于它并不是外在的而是他自己所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因而在文学创造中,当内容显化成形式并为作家组织起来的时候,内容就消逝,消逝在里面,整个渗透在里面。作家们对文学形式的重要性有着更加丰富的体会。当有人向列夫托尔斯泰讨教他的小说主题是,他说,“艺术品的完整的基本内容只能由那艺术品本身表现出来”,如果要让他说明自己的作品主题,他就得按照小说的标新方式从头到尾的在叙述一遍。匈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说,作家“观察整个生活现实,不过只是从他们的那种艺术形式的观点来观察,这种艺术形式已成为他们表现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宗白华也强调:“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我国现代作家王汶石在谈创作体会时,对艺术构思中材料和内容的形式化过程有过很生动的描述:我们一旦明白了它的内在意义,获得一个深刻而新颖的思想,找到了主题,情况立刻就不同了。思想的火光一旦点燃起,所有的生活现实、情节,都被统统照亮,活动了起

来,向主题四项点聚集,各找各的位置,各显个的面目;一个作品的轮廓就明显起来,形成起来。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内容转化为形式的过程就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在此基础上,作品还要运用各种艺术艺术表现手法,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进一步外化成为或传达为文学作品,至此,文学的形式创造才算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对形式创造在内容表现上的价值功能,古典作家早有深刻的认识。如唐代文学家孤独及说“志非言不行,言非文不彰”意思是说,有了言辞,内容才能成形,而有文采的言辞才能使其赏心悦目。古罗马诗人贺拉更是把形式对内容的表现功能说的明确而具体:“喜剧的主题绝不能用悲剧的诗行来表达;同时,提厄斯的筵席(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情节)也不能用日常的适合喜剧的诗格来叙述。 形式创造在作家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势的生成作用,内容却能得到深化或生化乃至产生审美新质。如现代叙述学对叙述动作和叙述视角都做了精细的分类和分析,认为不同的叙述动作和叙述视角都有各自的艺术效应,也是符合创作实际的。鲁迅的《药》塑造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夏瑜的形象,自始至终用的都是侧面描写。小说从他被害的余波写起,选取几个富有特征的场面,通过一些不理解,不同情乃至仇恨革命的人物的议论予以表现。显然,正是这种叙述视角,与作家冷漠的叙述语调相匹配,让读者心底透出一片冰凉,仿佛空气都因夏瑜与周围社会环境的隔膜而变得稀薄了。从而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群众的悲剧的凄冷范围,如果换上另一种叙述方式,其体现的艺术内容就不一样。 二、有意味的形式

再谈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中国矿业大学 2012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文艺美学 考试时间2013.1.5 学生姓名单良 学生学号ZS12090024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王青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再谈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在《美学》中,黑格尔写道:“就它的最高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 [1] 黑格尔得出“艺术终结论”的结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哲学体系进行逻辑演绎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发展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作为艺术的开端的“象征型艺术”,其主要特征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感性形势)压倒精神(绝对精神)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仅是一种象征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心智的不断成长,艺术创造的内在的(精神的)东西不愿受巨大的物质形式的束缚而逐步从自在走向自觉。艺术创造中的内容和形式开始向新的方向转化,古典型艺术便应之而产生。 在黑格尔心目中,“古典型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精神与质料的最完美的结合与和谐。但理念(精神)是发展变化的,它的运动牵引力必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最终打破古典型艺术和谐的状态,而冲出这种状态,并逐渐超越并控制创作形式成为主体。精神愈感觉到它的外在现实的形象配不上它,它就愈不能从这种外在形象中找到满足,愈不能通过自己与这种形象的统一去达到自己与自己的和解。在这种情形下,“浪漫型艺术”便取代了“古典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绝对精神不断克服外在形式的阻碍而回复到自身的本性,这种主体原则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即一种情感冲动,人之性格独立占主导地位。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进一步的发展必然造成作为主体的精神的超越和作为客体的物质形式之间的决裂。依黑格尔看,这种分裂不但导致浪漫艺术的解体,而且也要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黑格尔认为这种让位或转化的位置理应由宗教或哲学——尤其是哲学——来代替。艺术终结论由此而产生。 由此可知,艺术终结的结论,是黑格尔运用他的整个唯心辩证法体系对此进行了逻辑论证,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在又同时明确肯定艺术发展的永无止境,对艺术的未来充满着乐观和信心,他说:“广大艺术之宫就是作为这种美的理念的外在实现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筑师和匠人就是日渐自觉的美的心灵。但是要完成这个艺术之官,世界史还要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进。”[2]纵观黑格尔的一生,他从未放弃过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他一生结交过许多文艺界的朋友,也不轻易放过欣赏文艺作品的机会。他对歌德一向很崇拜,推崇歌德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伟大贡献,他曾写信给

演讲稿——对艺术的理解

演讲稿——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从哲学和科学角度说艺术是人类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政治学角度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社会角度学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识艺术是人类心理需求的补偿形式;从伦理学角度说艺术是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从工艺学角度说艺术是技艺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变成了哲学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工艺学等的附庸。艺术不直接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法律对话,而是通过美学与他们对话。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结晶,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不是要表达他的政治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其他意识形式的,表达这些意识有比艺术这种形式更便捷、更准确、更适当、更纯粹的形式,艺术是为了表达审美意识而创造的。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享受而创造的,因此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的自由体验而创造的,至少遵从一个愉悦的原则。 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心,兼有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的价值系统,艺术的功能应该主要为我们提供审美愉悦的。 艺术描绘以人为中心,换言之,艺术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卢卡奇在《审美悟性》中认为,审美的真理由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循环,“认识你自己”的冲动把人们引向世界,使人们转向外部,对社会和自然有所认识,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追求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他自己本质的最深层。从写人到写社会,从写社会到写理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往复运动,相互支撑,相互深化。 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儿童舞蹈:对舞蹈艺术的理解

儿童舞蹈:对舞蹈艺术的理解 首先谈谈民间舞蹈,既然叫民间舞蹈,那就应该是源自于民间的 那些风格鲜明,为生活在最基层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小时生活在遥 远的北疆,逢年过节大人们穿的红红绿绿的衣裳,踩着高跷扭秧歌的 情景仍历历在目。长大后陆续看到了很多颇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如:姿 态优美的傣族孔雀舞,质朴豪放的景颇族刀舞、典雅飘逸的朝鲜族长 鼓舞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国外也是如此,象美国夏威夷的草 裙舞,苏格兰踢踏舞、西班牙的斗牛舞等等都是纯粹来自于民间,不 知朋友们看过电影《巴黎圣母院》没有,,剧中女主角艾斯米拉达那 热情奔放的吉普赛舞蹈,彻底征服剧中的男主角,也征服了场下所有 的观众,,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表达感情的方式,就 会有舞蹈这门艺术。民间舞蹈好象不属于阳春白雪,但经过提炼和艺 术加工依然能够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不知道朋友们是否还记得零六 年的春晚,来自河北唐山的几个老太太表演的《俏夕阳》,把一些地 地道道乡土艺术如皮影、唢呐等搬上春晚的舞台,为我们展示了带有 浓郁乡村气息的舞蹈节目,,最后舞蹈获几等奖我不知道,但留给我 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接着谈谈古典舞,古典舞应该算是纯正的高雅艺术了,有些高深 莫测,好象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古典舞就是在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持续的艺术升华,最终保留下来的舞蹈形式。古典舞同古典 音乐一样,具有严谨规范的程式,,西方的古典舞蹈一般就是指芭蕾舞,世界的三大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我 身临其境观赏过《天鹅湖》,,从头看下来犹如在欣赏一首浪漫的抒 情诗篇,无论是剧情、音乐、还是演员的表演都给我留下了梦幻般的 视觉、听觉享受。我们国家的古典舞蹈可谓历史久远,如取自于敦煌 壁画的敦煌舞蹈《飞天》、《反弹琵琶》、《盛唐古乐》等等,,中 国古典舞蹈讲究神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这是古典舞蹈的精髓。零五年春节晚会上,聋哑艺术家邰丽华等为我们展示的《千手观音》,

论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论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一、艺术能“可持续发展”的潜台词是艺术进步论艺术能可持续发展”的潜台词是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是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拿出来讨论的。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大部分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各国都希望能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此后,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分别致力于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至今已拟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几百条之多,涵盖的范围也包括国际、区域、地方以及特定界别等不同层面。不过,关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最被广泛采纳的定义还是在1987 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提出的。在这篇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不仅仅需要的是经济的单独发展,同时也需要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整个文明系统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应该说,“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代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人们的某种自觉,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如何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譬如其特别强调自身的“五大要点”,即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清洁水源、绿色贸易和发展援助,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优化主要还是作为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外部条件而提出来的。仅仅由是观之,“可持续发展”思想就已存在短视、急功近利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无视“可持

续发展”的这一先天局限性,继而进一步地将这样一个“问题概念”直接搬用到对文化艺术现象的研究中来,那么问题还会更多、更棘手。其中,最值得人怀疑的问题就是:究竟何谓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它是指艺术在横向维度上可以改进、完善,在内部(如文学、电影、美术、音乐之间)协调配合从而更好地为它所身处的经济环境谋利益吗?抑或指在纵向维度上,当代艺术一定要比传统艺术先进,未来的艺术应该又会比当代艺术进步?在笔者看来,艺术能“可持续发展”的潜台词,正是标明的艺术进步论的观点和立场。“进步”乃“发展”的别名,对其朴素的理解可以导源到“进化”的概念。“进化” (evolution)最初用于生物学,意为展开、发展和演化,主要指生2 物由单细胞向多细胞、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化,著名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使用的这层含义。在达尔文的视野里,人和动物原无二致,都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不断向前演化、发展的。于是乎,“进化”的概念对人同样适用,自然也就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包括艺术活动及其物化产品――适用。也就是说,艺术同样是发展、进化的。“通过一种持续不断的进程” ,艺术“由缺乏综合性状态转变到一种比较复杂而具有综合性发展的形式” ,其“进化的变化是一种有明确方向和持续不断的有序变化” [2]对此,达尔文本人也曾有过明确的表述。。在《物种起源》书中,他说:“他们(指上古时代的粗民――引注)在这样的早期,已有很进步的文明;这也暗示前此还有过文明稍低的一个长久连续时期。”

艺术终结之后

中国美学的西方化,其实质是思辨哲学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黑格尔化。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深受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认真研读过黑格尔的《美学》,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美的规律”的思想,恩格斯的悲剧理论,都和黑格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P14)。因此,在建国后长达数十年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岁月里,黑格尔在中国美学界都享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任何解释都是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沟通,“我们要对任何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就一定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具体的境况里对它进行理解,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进行沟通的运用”[2](P9),换言之,也就是由于当下的现实需要,解释主体才激活了文本与现实相连的某些方面。朱光潜翻译的黑格尔《美学》第1卷于195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年,全书3卷共4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译后记》中,朱光潜一共列出了黑格尔美学的7个关键性问题,包括:一、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和历史辩证法的矛盾;二、《美学》的结构,美的定义:“理念的感性显现”,理性内容被提到第一位;三、在改造自然中实现自我,环境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实践观点的萌芽;四、《美学》作为艺术史大纲:三大历史阶段和三种艺术类型;五、哲学取代艺术说,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六、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七、《美学》的历史背景,它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这7个关键性问题比较典型地代表了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美学界在比较封闭的历史语境中关注黑格尔《美学》的主要方面,

对于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巨大转折和黑格尔《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个时代的中国美学界未能予以相应的重视,就连朱光潜这样的学术大师也未能例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30年过去了,我们对20世纪包括近期的西方艺术与美学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逐渐意识到:黑格尔美学思想中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当今艺术的急剧发展,要求美学理论做出新的积极回应并增添鲜活的内容。这一切,都使得我们感到有必要重新反思黑格尔在19世纪提出,但长期未能引起国内学界应有重视的观点,即“艺术终结论”,这是连接并理解现代艺术和美学转向的一把钥匙。 一 黑格尔美学的特点在于对艺术的高度关注。他的《美学》副标题为《关于美的艺术的讲演》,这足以说明他不同于休谟或康德,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审美趣味或美的经验,而是艺术[3](P80)。朱狄认为:“美学的艺术哲学化”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是从黑格尔开始的[4](P1)。由黑格尔和谢林《艺术哲学》开创的这一变化为越来越多的美学家所接受,并且以多种方式加以发展[4](P2)。其中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就是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思想的研究。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兼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他相信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预言,并以这一观点的当代阐释者著称,1 984年,他写了论文《艺术的终结》,1997年,推出了专著《艺术终结之后》,此书的中译本由王春辰翻译,于200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近年来,艺术终结论也逐渐引起国内学界关注,一些相关论著相继发表,刘悦笛的《艺术终结之后》也于2006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但艺术终结论中关于当今艺术与美学的深刻转向,依然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浅谈对艺术理解

浅谈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从哲学和科学角度说艺术是人类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政治学角度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社会角度学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识艺术是人类心理需求的补偿形式;从伦理学角度说艺术是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从工艺学角度说艺术是技艺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变成了哲学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工艺学等的附庸。 艺术不直接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法律对话,而是通过美学与他们对话。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结晶,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不是要表达他的政治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其他意识形式的,表达这些意识有比艺术这种形式更便捷、更准确、更适当、更纯粹的形式,艺术是为了表达审美意识而创造的。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享受而创造的,因此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的自由体验而创造的,至少遵从一个愉悦的原则。 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心,兼有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的价值系统,艺术的功能应该主要为我们提供审美愉悦的。 艺术描绘以人为中心,换言之,艺术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卢卡奇在《审美悟性》中认为,审美的真理由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循环,“认识你自己”的冲动把人们引向世界,使人们转向外部,对社会和自然有所认识,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追求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他自己本质的最深层。从写人到写社会,从写社会到写理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往复运动,相互支撑,相互深化。 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艺是指工艺,术是方法、途径。艺术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道德理念下,经过人为的发现和改变,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最为美好的事物的生动再现,是一种方式、方法或技巧。在这里有个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方法必须得到多数人们按照当时审美观念的认可,艺术才能够成立。若不认可的,也就称不上是艺术。艺术是伴随时代的境迁而发生变

艺术的终结

艺术的终结 艺术,已经终结,抑或行将终结,抑或永远也不会终结? 这似乎是个历史弥新的问题。 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古典哲学巨擘黑格尔就提出了“艺术终结”的观点,而在当今的欧美艺术界或是美学界,像“艺术死亡了”、“艺术的终结”、“艺术史结束了”、“艺术家之死”、“审美经验的终结”……这样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 那么,艺术真的终结了吗? “艺术的终结”这个观念,最早来自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又译为《美学》,他说“艺术却已实在不再能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至少是宗教和艺术联系的最紧密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希腊艺术的辉煌时代及其中世纪晚期的黄金时代都已一起不复返了……因此,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至于实践的艺术家本身,不仅由于感染了他周围盛行的思考风气,就是爱好艺术进行思考判断的这种普遍的习惯,而被引入歧途,自己也把更多的抽象思考放入作品里,而且当代整个时代精神文化的性质使得他既处在这样偏重理智的世界和生活情境里,就无法通过意志和决心把自己解脱出来,或是借助于特殊的教育,或是脱离日常生活情境,去获得另一种生活情境,一种可以弥补损失的孤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在黑格尔美学那里,是两种东西使艺术走上了终结之路:一是思想体系方面的“内在矛盾”,这是黑格尔所“思”的,另一个则是黑格尔所处的时代的整体艺术和文化状况,正如他所说的“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这是黑格尔所“感”的,应该说是理性与感性,所思与所感促使黑格尔那里的艺术不可避免的走上了终结之路。黑格尔认为艺术在现实中的职能是满足所谓的“精神需要”,当这种现实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实现的时代,也就是当“内在理念”超越了“外在形式”、“思考”霸占了“艺术”、“理性”驱逐了“感性”的时候,现实的艺术便走向终结了。 黑格尔也说:“从这一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现代艺术品在我们心里所激发出来的,除了直接享受以外,还有我们的判断,我们把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以及二者的合适和不合适都加以思考了。所以艺术的科学在今日比往日更加需要,往日单是艺术本身就完全可以使人满足。近日艺术却邀请我们对它进行思考,目的不在把它表现出来,而是用科学的方式去认识它究竟是什么。”黑格尔要求艺术要趋近于宗教而给艺术“赋魅化”,要维持它在现实中的崇高地位,而我们这个时代却不是这样,我们要求理智,要求科学,要求“祛魅化”,因而艺术已不能实现现实中的最高职能,而只能向观念转移,

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艺 术 概 论 论 文 艺术设计学院

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摘要】 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 【关键词】 现代艺术 【正文】 一、现代艺术的出现 认识现代艺术,要从它如何出现谈起。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镌刻的“认识你自己”1的箴言开始,艺术始终凝结着时代的文明和人类的文化智慧。人类社会的历史,每一个文化类型都有着表达自己时代的方法与技巧,如古埃及文化、中国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等。现代艺术也同样表达着我们所处时代的意志,只是

时代不同,表达的方法也不同。现代艺术出现在19世纪末,壮大于20世纪初,正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人们的知识体系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仅使物质生活的内容和质量都有大飞跃,而且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以一种无可回避的现实摧毁了一切传统,接着是巨大的空白。 现代艺术首先是从西方的印象派的出现开始的。从而艺术家们开始反对传统的绘画观念,走向主观的自我表现为中心的现代工绘画艺术开始了。 正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艺术是价值空虚的填补者,赋予世界新的意义,并把信念,救恩和爱赋予这个世界,艺术作为抗拒贫乏时代的本真力量,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①。现代艺术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们发现过往的手法变得难以实现,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现实主义已丧失了真实感,所以现代艺术需要以抽象的,变形的方法重新获得激情,需要“荒谬与不和谐”来刺激人心,以达到“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的目的。可以说,现代艺术不是源于艺术而是源于生活,它的形式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的反映,现代艺术也是总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扭曲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二、现代艺术的发展与成长 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这些变革自然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定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曲折折的不平之路。 现代艺术是为反对传统艺术而生,而它却又在遭受传统艺术家们的嘲讽、讥笑中成长。然而它却在当今的艺术之林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量,这可以说明现代艺术具有相当顽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和为它付出的汗水的艺术家们是分不开的。 现代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精神,尤其是她那顽强的生命,同时也能够表现艺术家的生命。若是处处都是崇拜模仿那就要受其支配,则艺术家表现的绝对不是自己的生命。最高尚的艺术家必不受人的制约,对外界的批评毁誉也能视之漠然。因为我的艺术是我自己生命的表现!著名画家凡·高就是典型的代表。 别人怎么见得知道我绘画时的情感呢?别人又怎么知道我当时的内心变化呢?所以说肤浅的批评,是没有价值的! 何以艺术能够表现艺术家的生命呢?因为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感觉而表现的。因感觉而生情,才能产生艺术。换而言之,就是我对现实世界的感受而产生艺术。譬如:个性刚强的人喜欢热烈的色调,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就喜欢冷静的色调。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去画同一对象,他们所表现的色彩感觉,也是不相同的,如果强使他们一样的话,那就不是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东西了。所以现代艺术家作画都是从内心有感而发。如若不把内心感受表现出来,就必然不会快活,便象是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做似的,心里不会舒服,一定要把它表现出来。倘若艺术家在没有感受时而作画,那么就成为一种虚伪的技巧化了,纯粹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艺术。那作画之人也顶多算是个比较好画匠,而不能算是个艺术家。所以我要说艺术家表现在画面上的线条、韵律、色调都是艺术家本人的情感。因为艺术家作画时带有情感,自然画面也就有情感。因此是精神在统治整个画面,生命自然也就存在与画面中。赏画者也必然能够感受到画中有生命的存在。

(精选)西方现代艺术赏析尔雅答案

1.现代艺术导论 1. [单选题]请问西方现代艺术的灵魂是什么? A.怀旧情结 B.新之崇拜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质是() A.再现性 B.表现性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泉》 B.《欧米哀尔》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 A.创新精神 B.怀旧情结 我的答案:A 5.[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现代艺术的有() A.罗丹的《欧米哀尔》 B.范安格尔的《泉》 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D.埃菲尔铁塔 我的答案:ACD 6.[多选题]“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我的答案:AC 2.印象主义艺术:阳光下的诗篇 1.[单选题]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的艺术家是() A.爱德华·马奈 B.爱德华·德加 C.克洛德·莫奈 D.雷诺阿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若一物体不吸收任何光谱色,则该物体呈现出什么颜色? A.灰色 B.白色 C.黑色 D.七彩色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阳光下的裸女》 C.《草地上的午餐》 我的答案:C 4.[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3.jpg A.《印象·日出》 B.《睡莲》 C.《威尼斯大运河》 我的答案:A 5.[单选题] 构图上被称之为“钥匙孔美学”的是哪位艺术家() A.爱德华·马奈 B.埃德加·德加 C.克劳德·莫奈 D.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我的答案:B 6.[单选题] 《阳光下的裸女》的作者是谁? A.爱德华·马奈 B.雷诺阿 C.克洛德·莫奈 D.爱德华·德加 我的答案:B 7.[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莫奈的经典艺术有() A.《睡莲》 B.《鲁昂大教堂》 C.《印象·日出》 D.《福利斯·贝热尔的吧台》 我的答案:ABC 8.[多选题]促进印象主义产生的原因有() A.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 B.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 C.前辈艺术大师对光线和色彩的实践 D.浮士绘艺术 我的答案:ABCD 3.新印象主义艺术:点上去的艺术 1.[单选题] 这件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C.《草地上的午餐》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艺术终结”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自黑格尔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讨论。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面对20世纪艺术的新进程,尤其是面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情况时,这一问题则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瞩目。“艺术的终结”、“艺术理论的终结”、“艺术世界的终结”,甚至“美学的终结”都得到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持续性争论和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论阐述,探讨“终结”问题的意义和理论实质。 一、黑格尔与艺术终结问题 黑格尔之前就出现过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片言只语。有研究者观察到,在早期关于艺术的历史描述中,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认为,青铜艺术在第121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就停止了。G.瓦萨利1550年出版的《意大利杰出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的生平》描述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时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艺术的终结和完美”(theendandtheperfectionofart)。画家普桑曾经抱怨卡拉瓦乔走到了毁灭绘画的世界;保罗?

德拉罗奇在1839年观看银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时说:“自今日起,绘画已经死亡(fromtodaypaintingisdead)。,这些言论是就某一具体的艺术而言的,并不具有某种艺术史的基本哲学和美学意识,真正从哲学意识的高度提出艺术终结问题的是黑格尔,他在《艺术哲学讲演录》中谈到浪漫艺术时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个概念。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既与他对艺术史发展进程的历史意识有关,也与他的理念学说的哲学目的论密切相关,并且哲学目的论支撑着他关于艺术史的历史意识。黑格尔写道:“每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无论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活动,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极其必要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合适的艺术表现。”p]既然时代发生了变化,那么表现时代精神的理念的艺术也就必然会发生变化,某个时代及其时代精神的终结似乎必然导致某种艺术形态的终结。黑格尔艺术终结的观点直接来自于这样的认识,即古典艺术在古典雕刻中到达了其高峰,古典艺术是艺术作为时代精神自我意识的最完美表现的历史时期。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美是时代精神本身的纯粹的感性现象,古希腊的艺术最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丹托在艺术哲学成为现实的基础上,作出了艺术愈加依赖于理论的判断,从而得出了艺术家正将工作移交给哲学家的结论。黑格尔始终是 在思想体系内推断出艺术衰亡的命运,认为艺术会逐渐丧失真理和生 命而日渐式微,而丹托则在狂飙突进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反思,预言艺 术发展的动力已经枯竭,我们终将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即使 黑格尔和丹托对于艺术终结的命题有着不同的阐释,但他们的预言却 昭示着相同的未来图景:艺术终将被哲学取而代之。时至今日,艺术 从来就没有真正终结过,不过自杜尚开启了观点至上的历史,艺术语 言与观点表现出割裂的态势,科技理性在漠视生命个体性的同时也在 消解艺术的功能,使我们意识到艺术终结论并不是虚妄的预言,而是 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命题。 理性主义与艺术的冲突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对理性的信仰。 启蒙思想家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 “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正是 这种理性思想的锋芒,让黑格尔看到了艺术必将衰亡的命运。在他看来,艺术的最高任务是用感性去显现理念,在一个“偏重理智”的时代,艺术会逐渐丧失它自身的水平———感性,所以,艺术已经不再 是实现人类心灵的最高旨趣的必要方式,因而艺术会向宗教过渡,最 终将被哲学取代。他说:“从这个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职能来说, 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情了。所以,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 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 宁说,它已经转移到我们的观点世界里去了。”[1](P15)在 丹托看来,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着一个“理论氛围”,只有在艺术 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才能把握其特性。丹托说:“授予《布瑞洛 盒子》和《泉》以艺术地位,与其说是一种宣告,不如说是一种发现。那些专家是真正的专家,就像天文学家是关于某个东西是否是星星的 专家一样。他们发现那些作品具有意义,而它们那难以识别的类似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