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3王权与教权

13王权与教权

第13课:王权与教权

上海市育民中学杨霞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加洛林王朝建立、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称帝等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知道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的典型史事。理解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理解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掌握从图片、历史文献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习通过典型事例透视社会基本状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君权神授”等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制造的理论依据,历史地认识它的本质和局限。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过程。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

难点: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封建王权在西欧的发展,揭示了它的基本特征如下。首先,从封建的原则出发,在封君封臣关系作用下的西欧王权表现出相对分割的特点。随着土地的分封,封君封臣在各自的封土上独立地位的确立,原有的属于国家王权的各种权利也就随之分封出去,而为封臣们所占有。这些权利包括土地上的经济收益权、司法审判权及其他各种权利,最终表现为领主对土地上农民的直接控制和剥削。国王对这些权利已经无权过问和干涉了。国王在某种意义上被沦落为一个与封臣地位相当的人物,只能在自己的领地上行使权力。第二,王权的发展表明君权至上及主权在君仍然是西欧封建政治的基本特点。不可否认封建带来政治上的离心倾向,但封建制是王权权威奠定的基础。封建主义并非是一种破坏性和分裂性的政治力量,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有用的政治制度。10、11世纪的封建制为统治者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和军事需要,王权奠基于个人依附的封君封臣关系,有大批的忠诚和追随者。在封建关系中,国王有许多的特权。“王就是特权”,享有许多其封臣不能享受的特权。作为国家的象征,只有国王能处理外交事务、司法最高权威等。第三,封建王权是有限的。显然不能认为中世纪西欧王权无权威,但也不能认为其权威极其强大。受封建原则的影响,封建王权既能够在封建制度发展中努力伸张其权威,又受到各地方分离倾向的制约。但是王权又处处受到君权法律的限制而不能超越。王从属于法,王只有遵循法律的责任,才能确保和行使他的统治权利,若违背法律就会被人民视为暴君而遭到唾弃。在法律、封建关系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西欧王权总在一种欲伸张其权力却总也不能尽情伸张的状态下存在。王权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王权会随着政治经济等社会力量的变迁而得到发展。

在西欧王权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教权的存在一直与其有密切的关系。

新课讲述:

一、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11世纪前。)

早期基督教的历史表明,它只是一个宗教的关于精神领域的组织。但从中世纪开始,它已经要涉足世俗事务了。法兰克王国建立之初,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11世纪之前表现为教会与各地区权力中心的互相利用、互为依存、共同发展。提问:为什么要互相利用?(各自利益所驱。)

重要史实有加洛林王朝建立、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称帝。

1、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矮子丕平(查理·马特之子)篡位,成为法兰克王国君主。此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

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现代的梵蒂冈城国就是教皇国的延续。

3、查理加冕皇帝

加洛林王朝,但新王朝最强大的局面却是由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开创的。查理是位好战的国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他长年累月率军四处征战,使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经过五十多次战争,查理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控制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西临大西洋,东到多瑙河,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差不多囊括了昔日西罗马帝国的全部国土。795年,罗马教皇阿德一世逝世,查理支持利奥三世当选为新的教皇,利奥三世为了答谢查理,在罗马为他大唱赞歌,从而引起了罗马贵族的不满。反对者冲进教皇官邸,逮捕了利奥三世,准备将他送进修道院受刑,扬言要刺瞎他的双眼,割掉他的舌头。利奥首先向拜占庭国王求救,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想法逃出监狱后他又向查理求援,查理亲自带兵护送利奥三世回罗马,用武力平息了这场纠纷。利奥三世对查理感激涕零,不惜抓住一切机会报答他。800年的圣诞节,罗马教皇利奥三世给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

这次加冕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极其深远,奠定了教廷和王廷对西欧进行双重统治的政治思想基础,开创了中世纪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它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受之于教皇,暗含着教皇权力依然高于皇帝的意思,为日后的教权与王权之争埋下了祸根。

“君权神授”等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制造的理论依据。

读图学史:

(《上帝、教皇和皇帝》图略)请分析,宝剑象征着什么权力?钥匙象征着什么权力?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宝剑象征着世俗权力,钥匙象征着宗教权力。这幅图片反映西欧封建统治的特征,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互相支持,共同统治西欧。并且将这种权力归之于上帝所授予。

(其他解释,言之有理的都应鼓励。)

二、王权与教权互相斗争(11世纪后)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1、卡诺莎觐见(王权旁落,教权膨胀)

11 世纪中期以前,教会实际上是世俗王权、领主的世俗工具.追求灵魂拯救、精神生活的教会完全陷入世俗生活,使教会腐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士娶妻,教职公开买卖,称为“买卖圣职”,甚至连教皇职位也买卖。如此,引起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称克吕尼运动(得名于克吕尼修道院)。

1059 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在教会改革派的影响下,规定以后的教皇必须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希望选举教皇时能排除来自教会以外的影响,当时红衣主教就是罗马城各教堂的教士和附近主教区的主教。这是教权摆脱王权和世俗权力的开始.从此红衣主教选举教皇,教皇转而任命红衣主教。

1073 年,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希尔德布兰当选教皇,称格利哥里七世(1073 ~1085 年).他认为教会应站在尘世社会以外,对人类的全部活动进行判断和引导。社会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宗教共同体,由忠诚笃信、纪律严明的教士负责管理.他要求已婚的教士抛开妻孥,实行教士独身制度。他宣布主教不再是封臣,主教和教士不得接受俗人锡封教职。

这样,格利哥里立即面临一场战斗,要与另一个觊觎世界最高权力和神圣使命的人一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进行较量。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亨利四世。在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拥有大量土地,在皇帝的管辖下,他们按本身的职衔作为封建贵族占有并管理土地。在这些大量的圣职职位上,安插上自己的人作为可靠的封臣,对皇帝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德国“世俗授职”乃是司空见贯的现象.现在格利哥里禁止世俗授职,亨利四世当然不干,并叫名大骂希尔德布兰。因为此前教皇职位都一直由德皇控制,他根本没把教皇放在眼里。结果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诺萨觐见。以后,亨利四世重整旗鼓,带兵进犯意大利进行报复,格利哥里七世于1085 年在流亡中死去。

1229 年教皇格利哥里九世下令设立“异端法庭”,烧死异端,此后,法国、西班牙、德国都设立异端法庭,教权不可一世。

文献选读:

(格列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段略)这一敕令所规定的王权与教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能形成这种关系?

关系:教权源自上帝,教权至上,教权统治王权。

原因:11世纪,西欧的封建国家,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处于分裂割据局面,君主的实际权力有限。而教权则能运用宗教力量,利用世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统治教区内全体教民。当时,教皇不仅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而且,教权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2、阿维尼翁之囚(王权再度兴起,教权衰落)

中世纪欧洲由于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和基督教控制,国家意识淡薄;12、13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方式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有力的国家政权;随着经济交往的密切,地区之间封闭隔阂逐渐消失,生活在同一地域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囿于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人们往往把国王作为本地区的利益代表,民族意识和领土观念也开始出现。每当一次大的冲突之后,这种民族和国家意识就会更加强烈。

教权的过度膨胀,显然不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随着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便逐渐削弱本国教会与教廷的联系。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 ~1303 年)干预法王腓力四世对本国教士征税的命令,并以开除教籍相威胁。但今非昔比,法王召开三级会议(1302 年),并派军队逮捕教皇,又老又病的教皇,遭此侮辱,不久死去。

1308 ~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尼翁,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尼翁之囚”。1377 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尼翁教皇继续与罗马教皇并立,双教皇近四十年(1378 ~1417 年)。这期间于1409 年比萨开会,宣布废黜双教皇另选一个,结果那两个不退又加上一个。直到1414 年才又选一新教皇,让三个旧教皇同时退位,拖到1417 年新教皇才上台。教权大分裂,表明教权的衰落。

探索与争鸣: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卡诺莎觐见”;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发表更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为什么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这反映出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呈现什么趋势?

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

11世纪,西欧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实际权力有限。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当德王亨利四世抵制格列高利七世的有关命令,格列高利七世可以利

用德国国内的部分大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对峙,迫使亨利四世就范,导致“卡诺莎觐见”。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取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加强王权。法王腓力四世断然软禁卜尼法斯八世。此后的阿维尼翁之囚成为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上述史实反映,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王权逐渐加强,教权急剧衰落的趋势。

课堂小结: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各国王权发展过程中,教权无疑充当了阻碍者的角色。它的存在与强大削弱了西欧各国王权的力量,延缓了德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但是,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教权又是维持国家及王权存在的一种重要力量,在普遍无秩序的情形下,是经由教会涂油加冕且得到教皇认可与保护的王权的存在才使西欧仍然保留着某些作为国家象征的东西。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教会是真正的公共秩序与权力的维护者。许多时候教会都以王权的保护者与支持者的姿态出现,当然对于教权的这一作用也不宜夸大。说到底,宗教问题仍然是个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王权的强大必然有损教会的利益,故教会对王权的保护只能停留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王权对教会的作用也同样如此。在王权看来不能没有教会,而教会力量的扩大又必然使王权力量受到抑制。这就决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的冲突、合作,再冲突、再合作。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力量的消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增长,教皇及教会的权威走向衰落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