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

据说,距今10万至4万年之前遍布欧、亚、非散三大洲的“古人”(尼安德特人),并无体质、毛发、肤色等差别,直到距今2万至4万年前的“新人”时代,才逐步分化为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说明了人类自身及其文化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和政治生态环境等。这种人文基因层面上的根源性差异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思维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说,生活环境、发展模式与文化心态有着同构关系,所谓“得江山之助者”,各民族的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地理环境给予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某种特定的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人们文化创造的发展趋向,从而塑造了各种不同文化类型和文化特性。导源于自然崇拜的古典园林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在驾驭地形、地貌,选择构园素材、经营山水与建筑、创造艺术意境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中国、西亚伊斯兰与欧洲。中国为自然山水写意式园林,西方园林和西亚园林则都以几何式园林形态为基本特征。即使同属于中国造园系统的日本园林,也呈现出同源异质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的园林文化基因,源自先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源自对自然的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并由此产生的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诸如产生了神话中的天宫、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构想等。秦汉帝王宫苑,主要模仿幻想中的天上世界和神话仙境。汉代私家园林开始模山范水,至魏晋,既富且贵的门阀士族,侵淫于玄佛之中,“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亩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人士山水园林。中庸士大夫们找到了可供人日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开中国文人写意园的先河。宋代则是世俗地主阶级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时期,园林主题园大量出现,文人将绘画所用笔墨换成山石花草,完成三度空间的立体画。元代带有不同于汉族的异域文化因子的皇家园林放出异彩,随着经济文化的恢复,江南私家园林在城镇星罗棋布。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王学左派的高扬人欲,明末清初迎来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最后辉煌,文人将园林作为“地上之文章”。但随后逐渐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鼎盛后的滞化现象,园林趋向定型化和程式化。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融和碰撞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异质文化因子逐渐增多,出现了以传统为主、中西合璧的园林,或以西洋园林为主,辅之以传统艺术手段的园林样式。

·发展简史

·上古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上古时代的人来说,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现

象都充满神秘性,于是人们便对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了某种精神崇拜。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都是先人们心中的图腾,都是他们祭祀的对象。古人对祭祀活动非常重视,部落首领的更换、丰富的收获以及祈祷来年丰收等大小事宜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祭祀活动。祭祀之后通常还会有宴乐活动,气氛由庄严肃穆转向欢娱,随之祭祀的场所也便带有了娱乐的性质。而用于摆放贡品的神台也逐渐向登高远望和观赏风景的方面发展,其最原始的用途逐渐淡化,而成为中国园林中最早的建筑形式。中国的园林滥觞于这种原始(自然)宗教的祭拜形式。首先跃上人类祭坛的是自然崇拜,天地山川是其崇拜的核心。

(1)天和日月崇拜

(2)山岳灵石崇拜与昆仑神话

(3)灵水崇拜和蓬莱仙岛

(4)动物、植物崇拜

这一时期殷商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囿”字,囿是在一定自然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植物、挖池筑台,然后供皇家打猎、游观、通神明之用。囿中有三台,各有其不同功能:“灵台”用以观天象,“时台”以观四时,“囿台”以观走兽鱼鳖,囿中还建有璇宫、倾宫、琼室等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群。所以,园林界认为“囿”乃是中国园林之根。这样,供人登高眺望的台,成为最原始的园林中的主要形式(这种高台也是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囿台以满足“人王”精神需要为主要特征,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中产生的第一种价值形式——功利价值,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了。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的灵台、灵沼就是这种“囿”的典型代表。周文王之囿,方圆七十里,并允许老百姓在里面打柴和捕猎野鸡、野兔,所谓“与民同乐”。周文王的灵台是展示他的“仁义”、推行礼乐文化的载体。同时,“灵台”的娱人色彩更加明显,所以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史传中最古老之公园”。狩猎与通神是中国园林最早的两种功能。

·秦汉

随着国家型态的日益成熟,礼制、政务、生活等社会活动日益清晰,原始宗教的迷雾日渐消散,使得山水之美呈现出本来的面目,人们渐渐从超自然的崇拜中抬起头,开始领略和赞美水光山色。秦汉时期迎来了造园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营建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班固《西都赋》以天体地貌作为象征的外化)既是象征着天帝所住的“天宫”,又是人间帝王居住享乐的“人间天堂”。宫苑是秦汉造园的主要样式,崇尚空间的广大,追求风格的壮丽,讲求景象的充盈,注重装饰的精巧,是皇家园林固有的美学品质。秦汉宫苑开创了后世皇家园林的基本型制,形成了皇家园林崇尚壮丽、象征写意的美学思想和造园技法。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建都咸阳。他集全国物力、财力、人力将各

诸侯国的建筑式样建于咸阳北陵之上,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形成规模庞大的宫苑建筑群,建筑风格与建筑技术的交流促使了建筑艺术水平的空前提高。在渭河南岸建上林苑,苑中以阿房宫为中心,加上许多离宫别馆。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把人工堆山引入园林。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即肇始于此时。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修复和扩建秦时的上林苑,“广长三百里”,是规模极为宏大的皇家园林(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为明清紫禁城约0.72平方公里的20余倍)。苑中有苑、有宫、有观。其中还挖掘了许多池沼、河流,种植了各种奇花异木,豢养了珍禽奇兽供帝王观赏与狩猎,殿、堂、楼、阁、亭、廊、台、榭等园林建筑的各种基本类型的雏型都已具备。建章宫在汉长安西郊,是个苑囿性质的离宫,其中除了各式楼台建筑外,还有河流、山岗和宽阔的太液池,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自此,由秦始皇开其端,而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山”(通常中央有一池塘,象征大海,在池塘的中央有三个小岛,象征海外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也成为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这种摹拟海上神仙境界,在池中置岛的方法逐渐成为我国园林理水的基本模式之一,还对日本的园林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汉代后期,官僚、地主、富商营造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发展起来,并开始形成以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的风景式园林的造园风格。其中的园林建筑为取得更好的游息和观赏的效果,在布局上已不拘泥于均齐对称的格局,而有错落变化,依势随形而筑。(相对于帝王宫苑,私家园林在汉代虽已开始,但并未形成气候。)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连年的战争使原来的社会体系逐渐瓦解,而这一时期人们思想却最为自由。儒学失去了支撑社会心理的功能,带来了文化的多元走向。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接收外域文化的障碍。由老庄无为学说与佛学糅合而成的玄学(道家与易学、儒家、佛学结合产生的一种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它以道统儒,思辨精密,上纠两汉经学之流弊,下启隋唐佛学与宋明理学。),成为社会思潮,玄学在社会心理失衡时给人以新的心理支撑,“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反而更能体现“士”的精神(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精神,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根据文化的分殊具有不同的层面,包括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内在结构,分别对应着雅俗文化。这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他们主张毁弃礼法,追求自然。他们深情于人生,慨叹、悲哀、迷惘、彷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们的宇宙观、宗教观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漠视天国,更加关注人生。也恰在此时,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形态中,迅速发展着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保障了士族阶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与创新,他们除了畅游自然山水,还设法在自己的住所营造出山林的景象,以

求山林野趣、田舍风情,由此产生了私家园林的最初形态。于是,远离城市与风景优美的庄园,逗留在有若自然的小园,成为士族进行游赏活动的人化环境。反映了人的意识的觉醒、人的本质力量的觉醒。士人“以玄对山水”,从自然山水中领悟“道”,唤起了人的自觉、文学艺术的自觉,在这种时代精神气候下,士人中出现了为后人所艳称的“魏晋风度”,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诗、书、画、乐、饮食、服饰、居室和园林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特别是幽远清悠的山水诗,潇洒玄远的山水画和士人山水园林,作为士人表达自己体玄识远、高寄襟怀的精神产品,呈现出诗画兼融的发展态势。创作实践上的繁荣也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象“心师造化”,“迁想妙得”,形似与神似,“以形写神”,以及“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等理论(“六法”是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是南北朝画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都超越了绘画的范围,对园林艺术的创造也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文学艺术对自然山水美的探求,促使了园林艺术的转变。

·私家园林

在上述精神气候的沐浴下,士人、官僚、富商的私园如雨后春笋,绽芽破土。特别是时代文化的代表士大夫门,更是领时代潮流之先,普遍追求“五亩之宅,带长阜(fu,土山,表示地势升降),依茂林”的高品味的精神生活。私家园林有位于郊外、宅内者,有供豪门士族“肥遁”(《周易》,《易经》的《遁》卦的卦象,义理对仕和隐的原则、时机、方法、途径做了全面的剖析。《遁》卦中的“遁”为隐遁、退隐之意。《遁〃上九》爻yao辞所说的“肥遁无不利”。“肥”,通蜚,即“飞”。此爻辞以“飞遁”比喻上九居《遁》之极致,高飞远引,遽ju然退避,畅飞无阻,逍遥已极,是君子隐逸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宏阔庄园,也有“少寄情赏”的一壶之园,但都以有若自然为宗旨。这一时期私家园林以城市山林和庄园化园林两种形式出现,前者精致高雅,后者淳朴自然。

金谷园,一称河阳别业,是建于郊外的别墅园,位于洛阳城西十三里金谷涧中,太白原水流经金谷,称为金谷水。石祟(sui)因川谷西北角,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bi)翳,(yi)”,金谷园是当时全国最美丽的花园,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梨花泛白,桃花灼灼,柳绿袅袅(niao),白花含艳,鸟啼鹤鸣,池沼碧波,楼台亭榭,交相辉映,犹如仙山琼阁。石祟结诗社24人,史称“金谷二十四友”,朝夕游于园中,饮酒赋诗。寓人工山水于天然山水之间,是生活,游赏和生产于一体的庄园式园林。·帝王宫苑

士人园的书卷气和文化的高品位,对皇家宫苑都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冲击波,帝王园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魏晋六朝时期帝王宫苑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在布局和使用内容上既继承了汉代苑囿恢宏壮阔的某些特点,又增加了较多的自然色彩和写意成分,规模较秦汉山水宫苑小,开始走向高雅,同时也增加了若干世俗的生活内容。

如后赵石虎役使十于万人修御园,最著名的是华林苑,苑中三观四门,其中三门通漳水。北齐武成帝时,又增饰“若神仙居所”,改称仙都苑。武成帝又于仙都苑内“别起玄洲苑,备山水台观之丽”。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邺下》云:“苑中封土为五岳。五岳之间,分流四渎du为四海,汇为大池,又曰大海。海池之中为水殿。其中岳嵩山北,有平头山,东西有轻云楼,架云廊十六间。南有峨嵋山,山之东头有鹦鹉楼,其西有鸳鸯楼。北岳南有玄武楼,楼北有九曲山,山下有金花池,池西有三松岭。次南有凌云城,西有陛道,名曰通天坛。大海之北,有飞鸾殿。其南有御宿堂。其中有紫微殿、宣风观、千秋楼,在七盘山上。又有游龙观、大海观、万福堂、流霞殿、修竹浦、连璧洲、杜若洲、蘼mi芜wu岛、三休山。西海有忘秋观、临春观,隔水相望。海池中又有万岁楼。北海中有密作堂,贫儿村,高阳王思宗城,已上并在仙都苑中。”筑五岛以象征五岳,四个水域必四渎,已经开始容天下于一园,模写山水,有写意象征的意义。

其次,六朝佛玄道兴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中国式的寺观园林。

对神仙境域的想象性模仿的“秦汉模式”,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林对大自然山水的“模山范水”,“宛若自然”成为品评园林的重要美学标准,这是中国园林发展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园林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文化两个因素。经济和文化是园林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物质条件,一个为精神条件。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园林的数量多寡,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建造园林;文化的发展程度,影响着园林的质量,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文化意蕴丰富,而文化意蕴无疑直接来源于社会文化。

·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重要历史时期,特别是唐朝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灿烂辉煌的历史阶段之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坛艺苑的百花齐放局面。书法、诗歌、绘画等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促使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标准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隋至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隋唐统一大帝国,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唐代最高统治者视“华夷如一”的文化心态,对外交通和商业的发展,远远超越前代,在中国的都城里定居的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与吐蕃人等,形成了开放的文化环境。隋唐时代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文化发展的水平,而且,广泛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的营养,西方宗教诸如摩尼教、伊斯兰教、拜火教等传入中国,与盛行的道教、佛教、儒教并存,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繁荣时代。雕版印刷、天文历算、医学、地理学都有发明和发展,文学艺术更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学、史学、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绘画书法交相辉映,画论诗论交融渗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艺术家的思想,扩大了艺术家们的视野。

吴门画家张噪在《绘境》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

——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情思有机统一了的东西。)的著名艺术创作观点。运用到艺术上,则强调了“心悟”、“顿悟”等心理体验,艺术成为一种“自娱”的产物、或成为寻求内心解脱的一种方式。唐人将晋人在艺术实践中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形似”发展为“畅神”(“畅神”是宗炳《画山水序》中所提出的。它是山水画创作要求的一个著名论点。在创作思想上,要求画家要体现自然内在的精神运动,而不是自然影物的机械摹拟。画家必须融会贯通地把自然的现状集中概括成为更理想、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其次,还要通过山水画的面貌抒发自己心灵的情感,并达到使山水画观者“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指导下的“神似”,自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艺术包括构园艺术创作所遵循得原则。

园林成为文人名士风雅的体现和地位的象征。诗人画家直接参与营构园林,讲究意境创造,力求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从美学宗旨到艺术手法都开始走向成熟;大体上都是借助真山实景的自然环境,加上人工的巧妙点缀,诗画意境的熏染,虽然依然属于自然风景庭院的范畴,但已经呈现出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度的趋势,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帝王宫苑

隋唐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之西苑和唐之禁苑,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隋炀帝在洛阳兴建的别苑中以西苑最为宏丽。《大业杂记》上说:“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丈,上有通真观、习灵台、总仙官,分在诸山。风亭月观,皆以机械,或起或灭,若有神变,海北有龙鳞渠。屈曲周绕十六院入海。”可以看出,西苑是以大的湖面为中心,湖中仍沿袭汉代的海上神山布局。湖北以曲折的水渠环绕并分割了各有特色的十六个小院,成为苑中之园。”其中有逍遥亭,四面合成,结构之丽,冠于今古”。这种园中分成景区,建筑按景区形成独立的组团,组团之间以绿化及水面间隔的设计手法,已具有中国大型皇家园林布局基本构图的雏型。

唐长安禁苑,在长安城东北三华里之龙首原最高处,原大明宫正殿含元殿北面。苑内共有宫亭24处,禽兽疏果莫不具备,凡祭祖需用供物,各族朝贡来京都宴会,果肴可以自给,似比隋朝的十六院自产方式,组织和规模上更为严密和庞大。内苑有鱼藻宫,南北望春亭、春坛亭,青门亭、樱桃园、临渭亭、桃园亭、梨园、南北昌国亭、流杯亭、洁绿池和咸宜宫、未央宫等。西内苑有冰井台、大安宫等。大安宫内,多山村景色。东内苑有龙首殿和龙首池等。

隋唐宫苑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隋唐宫苑中的宫殿与园景紧密结合,愚变化于严整之中。宫苑本身仍袭仙海神山的传统格局,但吸收了私家园林追求诗画意境的构园经验,以山水为骨架,尤其以缅邈(mian miao)的水景为主,讲求山池、建筑、花木之间

的合理配置,注重建筑美、自然美之间的和谐,将人工美融于自然美之中。

·私家园林

唐代的自然山水园也有所发展,如王维在蓝田筑的“辋川别业”,白居易在庐山建的草堂,都是在自然风景区中相地而筑,借四周景色略加人工建筑而成:由于写意山水画的发展,也开始把诗情画意写入园林。园林创作开始在更高的水平上的发展。

王维隐居的“辋川别业”,原为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山庄”,位于今陕西蓝田县西南10公里处的辋川山谷。当时辋谷之水,北流入霸水。园林就建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冈峦环抱中的山谷之中。王维以画设景,以景入画,使辋水周于堂下,各个景点建筑诸如孟城坳(ao)、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砦(zhai)、木兰砦、宫槐陌、临湖亭、南坨、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都散布于水间、谷中、林下、隐露相合。

王维营造的辋川别业,将诗画禅理互渗互融,辋川的空山、深林、云彩、鸟语、溪流、青苔,乃至新雨、山路、桂花、斑驳的色泽等,统统都浮动着空灵与恬静。山川草木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却都具有了喜怒哀乐。诗中的山水,乃为心中的山水,物色带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恬静而幽深,冷、暖色相映,诗歌交响。《山居秋瞑》,雨后秋山充满着生机与高洁的情趣,在恬静优美流爽自然的景物描写中,蕴涵着诗人归隐山林的热望。王维对大自然中的声音、色彩特别敏感,他用身心去体验自然美的内涵,并进行了审美的选择过滤,再经过主观情思的熔铸,融化进辋川的山水之中,使其情韵悠长,形神兼备。“自然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王维《文杏馆》),是山野茅庐的构筑,极富山野趣味。“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芙蓉花显然有着诗人孤寂的心境,而充分理解那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的高人雅士的“知音”,不就是主动来“相照”的“明月”吗!这些诗,或景以情观,或缘景生情,或移情于景,达到了物我交融、情景融浑妙合无垠的境界。辋川诗和辋川别业已经融浑为一,诚如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

辋川别业是天然山地园,具有湖山之胜,诗人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成为一幅淡雅超逸的山水画卷,王维的《辋川图》就以之为无上粉本。据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开创了后世写意式山水园的先河。

北魏的孝文帝元宏曾提出园题的“名目要有其义”,但真正有深刻思想内涵的题名出现在中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景题名作为一种点景的方法,应用极为广泛,它既是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与西方园林相比又是中国园林特有的内容。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并以匾额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因此,园林的题名、题词往往成了气

氛渲染、意境创造的点睛之笔。)丞相牛僧儒的“归仁园”,因所居“归仁里”而得名,但题名取意的是《论语》“吾欲仁,则仁归焉”,亦带有较深刻的意义。

晚唐司空图别墅中有“濯缨亭”,显然取自《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歌”。司空图易名作“休休”,《唐书·卓行传》载:“司空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因自目为耐辱居士。”所作《休休亭记》言:“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耋(die老年)且聩(kui耳聋),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又作《耐辱居士歌》,题于北楹曰:“咄咄duo,休休休,莫莫莫……”源于《世说新语·黜chu免》篇中殷浩被废黜后终日恒书“咄咄怪事”之典,有退隐休闲、保其本真的意味。宋辛弃疾有“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句。显然,“休休亭”已经融入了园主的主观情思,成为园林的“灵魂”,因而已经具有“主题园”基本思想要素,可视为后世主题园的滥觞。

晚唐五代主题园的萌芽,标志着文人园林正走向成熟。

士人园(文人园)的较大发展,归功于盛堂文学的高度繁荣,而公共游娱园林的出现,则是开明的社会政治中培育出来新的园林语系。从造园艺术方面来讲,唐人造园崇尚建筑、多凿池、少开山。山在园林造景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题材。唐代园苑多建在地势高阔颇具山势的“原”上,大明宫就在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是城内的最高点,登原南望,街巷如织的城市景观收罗眼下,因此其宫苑就没有必要堆人工假山登高远眺,这是其一。此外,唐代建筑宏阔大气,雍容典雅,无须以山石增加园林的气势。唐园中多开池,这与长安城发达的供水系统是息息相关的。

·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是一个崇文尚雅的王朝,文化成就斐然可观。宋画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说明了“对景造意,造意而后自然写意,写意自然不取琢饰”的道理。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山水园林也开始呈现出理想画论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特点。两宋的山水画,讲究以各种建筑物来点缀自然风景,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人文景观的分量,呈现出自然风景与人文相结合的倾向。两宋时期园林景色和园林生活越来越多的成为画家们所倾心的题材,不仅着眼于园林的整体布局,甚至某些细部或局部,如叠山、置石、建筑、小品、植物配置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许多文人甚至亲自参加园林得营造,把山水画论带到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如苏舜钦有沧浪亭、范成大有石湖别墅、叶清臣构筑小隐堂、史志正的鱼隐……这是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已完全确立。与隋唐相比,宋代似乎更注重生活环境的舒适与美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热衷于园林。

皇家园林发展到宋代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与汉代皇家园林引导私家园林正好相反,

皇家园林开始受私家园林影响。宋代最有名的皇家园林艮岳,是座典型的山水宫苑。

从中唐到两宋,是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成熟的时期。宋代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农业生产发展,也是中国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启动时期,是中国早期市民文化发展时期。北宋京城汴京,城内已经“比汉唐京邑繁庶,十倍其人”,“甲第星罗,比屋鲮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浮华享乐之风盛行。从张择端描画开封极盛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出,在物质生活上讲,12世纪的中国无疑已领先世界各国。南宋虽经“靖康之难”的重创,面对半游牧民族的挑战,但南宋地处江南,繁华不下汴京。面对满目佳山水,特别是“满湖醉月摇花”的西湖,那些“会享人间清福”的皇帝贵族文人雅客,踏花寻月,惯看瘦石寒泉,吸尽杯中花月。诗画渗融的写意式山水园林,作为寄寓理性人格意识及其优雅自在生命情韵的载体,在这文运独盛的宋代更走上精雅一途,且遍布城乡:士人宅园、皇家宫苑、酒楼花园……北宋的洛阳私家园林之盛,几与汴京相伯仲。南宋临安的园林,见诸《都城纪胜·园苑》上的著名园林就有近60个,至于一般士大夫的私人宅园,更不计其数。他们将文人情致浓浓地浸润在园林中,通过文学题咏表达出来,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园出现了。

·私家园林

宋代士人园,大多为“主题园”,他们往往通过园林题咏,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政治愤懑寄寓其中,园林成为重要的抒情载体。园中景点都有寓意隽咏的题名。从唐朝中后期延续下来的“园虽小而诸景皆备”的“壶中”范式在宋代发展成为高度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典范。

“归来”即回归江湖和田园,是宋代文人园林不倦的主题。(宋代苏州文人园有50多处,大多属于“归来”的主题:苏舜钦的沧浪亭,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

·帝王宫苑

艮岳是宋代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制中华大地山川的优美范例。艮岳,一名万岁山,或称阳华宫。是宋徽宗亲自设计的杰作。艮岳位于北宋首都汴梁(开封)城东北隅,《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因名艮岳,周长约6里,面积约750亩。具备了写意山水园的主要特点:

该园是“按图度地”,按照宋徽宗构想的山水景色图绘,作为施工的指导。园林在构图立意,对远近不同景区的布局安排上,都符合山水画理,全园以艮岳为园内各景的构图中心,以万松岭和寿山为宾辅,形成主从关系。介亭立于艮岳之巅,成为群峰之主。左为山,平地起山,右水,池水出为溪,自南向北行岗脊两石间,往北流入景龙江,往西与方沼、凤池相通,形成了谷深林茂、曲径两旁的完好水系。艮岳东麓,植梅万株,辅以“萼绿草堂”、“萧森亭”等亭台,之西是药用植物配置。西庄是农舍,帝皇贵族在此可以“放怀适情,游心玩思”欣赏田野风光。艮岳中的亭台楼阁,依自然地势而建,

因地制宜,隐露相间,使艮岳如“天造地设”一般自然生成。

艮岳这座典型的山水宫苑,构园设计以情立意,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品题为景观主题。

艮岳突破了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传统规范,进行了以山水为主题的创作。建筑物具有了使用与观赏的双重功能,园中的禽兽已经不再供帝皇们狩猎之用,而是起增加自然情趣的作用,作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艮岳在造园上的一些新特点:首先,把人们主观上的感情、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及追求,比较自觉地移入了园林创作之中,它已不像汉唐时那样截取优美自然环境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领域,而是运用造园的种种手段,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表达出深邃的意境,把主观因素纳入艺术创作。其次,艮岳在创造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风致园林景观效果方面,手法已十分灵活、多样。艮岳本来地势低洼,但通过筑山,象余杭之凤凰山,号曰万岁山,依山势主从配列,并“增筑岗阜”形成幽深的峪壑,还运用大量从南方运来的太湖石“花石桩砌”。又“引江水”,“凿池沼”,再形成“沼中有洲”,洲上置亭,并把池水“流注山间”造成曲折的水网、洄溪、河汊。艮岳在掇山理水上所创造的成就,是我国园林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对后来的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园林建筑的市局上,艮岳也是从风景环境的整体着眼,因景而设,这也与唐代宫苑有别。在主峰的顶端置介亭作为观景与控制园林的风景点;在山间、水畔各具特色的环境中,分别按使用需要,布置了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依靠山岩而筑的有倚翠楼。清澌阁;在水边筑有胜筠庵、蹑云台、萧闲馆;在池沼的洲上花间安置有雍雍亭等。这些都显示了北宋山水宫苑的特殊风格,为元、明、清之自然山水式皇家回林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园林与唐代园林有着比较分明的审美界限,魏晋至唐天然的、客观的因素所占比重大于人工的、主题的因素;宋代以后与之正好相反。如果把中国园林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前者可以看作是它的发展期,宋代以后则是其成熟完善期。

隋唐园林开始将诗画与园林景观创造结合起来,抒情写意成为园林创作的基本艺术观念,特别是中晚唐开始,园林规模越来越小,融进园林的思想内涵却越来越丰富,主题园林萌芽,直到宋代主题园的确立,园林成为容纳士大夫荣辱、理想和审美感情的诗画艺术载体,完成了园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辽金元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的政权,也是传统的中原农耕文化和特点鲜明的蒙古游牧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但也是各民族文化沟通、融合的时期,并以蒙古文化的汉化为基本特征。

中国皇家宫苑打破了一元格局,体现了汉族和蒙古族文化的融汇,出现了鲜明的游牧文化成分。但相对宋朝来说,皇家造园活动处于迟滞局面,除元大都御苑“太液池”,

别无其它建设。

元代民族压迫深重,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汉文人失去了传统的“学而忧则仕”的进身之路,加上落后的宗教、喇嘛教、道教的哲学,消极遁世以及复古主义思想泛滥。儒学沉沦、文人地位的下降,文人园林比较萧条。官家园林寥落,私家园林也屈指可数。

·明

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致力于恢复中国固有文化的历史,朱元璋决心固守中国“内地”,不再向外发展。对北方民族,则借长城以作防卫。所以黄仁宇称明朝特点是“内向性和非竞争性”。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其中央集权的朝代。

明代园林经过了明初一段时间的沉寂,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明中叶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士人园林再度掀起高潮,一般府邸均有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在宋元基础上继续写意化,园林创作中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其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成为融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宫殿。城市山林,成为“大隐于朝”、“中隐于市”的理想环境和生活模式,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佳构。它以清雅、高逸的文化格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正宗代表,也是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及王侯贵戚园林效法的艺术模板。

·清代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清代,从风格上讲更趋于精熟,内容上已经由单纯地畋猎上升为集观赏、游乐、休憩、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总而言之,清代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由大到精这一过程中的尽端,走到园林辉煌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园林的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美绝伦的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筑的数量、造型、形制直接影响着园林的布局和风格。早期园林建筑极少,只有少数用于祭祀或登高远眺的台。清代园林中建筑种类繁多、造型丰富,灵动的小亭、多姿的水榭、轻盈的石桥、俊秀的楼阁、典雅的厅堂、逶迤的长廊以及造型多变的画舫轩馆等,把园林中不同的情调与意蕴用个性鲜明的建筑形象进行了诠释。

2.合理得体的园林布局

园林布局即山水建筑之间的关系。秦汉苑囿直观而便捷,在山水秀美的地方圈出大片的土地,圈养灵禽异兽以供畋猎之用。至于山水的比例,建筑的密度以及园林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没有触及。在以后历代园林发展过程中,建筑的密度以及园林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到发展完善。到了清代,园林布局方式不仅多样,而且相当合理自然。简而言之,清代园林的布局已合乎天然比例,适合人居住、游乐、观赏、休息等多方面

的需要。

3.娴熟精辟的造园手法

清代园林艺术的辉煌是由多种因素造就而成,这其中既包括前面提到的园林建筑的精益求精和园林布局的自然和谐,同时叶包括丰富的园林内容,增添趣味的造园手法。诸如框景、借景、对景之类。

明清时期,随着园林艺术理论的发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创作原则,园林的文化艺术体系高度完善,宅院式的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中国园林的大宗,完成了中国园林创作的最后的飞跃。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 l ofHU BEI Co rrespondence U n i versity V o.l 22N o .2 Jun .2009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袁长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袁长青(1969-),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认为,中国大学的起源可以溯源到五帝虞舜时期。五帝时代,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宗教、军事等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为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大学;起源;五帝时代 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2-0007-02do:i 10.3969/.j i ssn .1671-5918.2009.02.03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 张祥平先生在5人生六境#心智6中说,心有二义,即心脏与神志;智分六等,即初智、天智、理智、言智、仁智、大智。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心智的进化史。从远古时代的钻燧 取火、结绳记事,到上古时代的刻符造字、化民成俗,再到信史时代的授业解惑,设科取士,人类的心智一直在发展。文字与教育就是心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大学则是人类用于传播心智的高级场所。 一般认为中国大学发端于殷商时期。但也有史料佐证中国大学起源于五帝时代的虞舜时期。据53礼记#文王世子4注6,中国的五帝时代(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就有大学,那时的大学叫做/成均0。所谓五帝时代,是指黄帝(姬轩辕)、玄帝(姬瑞顼)、喾帝(姬夋)、尧帝(伊放勋)、舜帝(姚重华)统治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时期。黄帝、尧帝、舜帝因常被史学家和儒者所称道而为人所周知,玄帝与喾帝却鲜为人知。远古的/帝0,并非现代意义上人格化的/上帝0,甲骨文中的/帝0是指能够与/天0沟通的烟火,也就是说,尊称某人为/帝0,意味着他具有与/天0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 在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造就成中国特有的方块字。史载,仓颉造字之日,天上突然落下雨点般的粮食,入夜之后,还听到鬼神的痛哭!传说固不足信,但也许蕴含着两层意思:天降粮食意味着开启了民智,物质进步,而鬼神痛哭,则意味着文字将扰乱心智,人类烦恼从此始! 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仰韶时代(距今约6500至4600年)前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中已经出现作为文字前驱的刻划符号,到了仰韶时代的后期和龙山时代(距今约4500至今4000年),刻划符号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刻划符号出现形体趋同的现象,另外,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均发现图画文字,它与刻划文字一起,共同构成甲骨文的来源。也就是说,距今约 4500)4000多年即父系氏族的晚期,文字在古中国已出现!复杂的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在一天一夜完成的,但中国人喜欢把历史与文明的进步归功于某些/超人0或/伟人0,譬如,史 载黄帝就发明了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陶器、阵法、音乐等多种东西,缧祖发明了养蚕抽丝,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等,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个人的超能力,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时代成就的反映!文字的出现,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为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媒介。 二、五帝时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政治保证 黄帝时代的古中国,已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和养蚕抽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除发明了文字外,还制定了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黄帝还设官治民,草创了古中国的政治制度。颛顼则将散于民间的祭祀权收归中央所有,专门设立了管理祭祀的官员和从事教职的巫师;尧帝曾派人测定过日月位置,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差数,创立了闰月制度。舜帝在五帝中政绩卓勋,其一,任命禹为治水大臣,治理肆虐已久的洪水。禹采用堵、疏、蓄并用的方法,并取得了其他部落的支持,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终于取得了成功。其二,改组政府,设九官分管工程、农业、内政、司法、建筑、林业、祭祀、典乐、纳言;其三,鉴于幅员辽阔,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以便管理;其四,为各部落解决纠纷,征收税赋,统一法律。 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初具规模,部落首领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思想文化,正如5礼记#学记6中所说,/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0),5尚书#兑命6也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0。(/念终始典于学0)。舜帝于是设立学校,为子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中国最早的大学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5礼记#王制6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0。有虞氏,即舜帝,在舜帝摄政、执政期间(公元前2285年至2208年),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帝,就开始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将贵族子弟集中在/上庠0、平民的子弟集中在/下 7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一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一一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3、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一一纽约中央公园” 4、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一一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天然山水园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皇家园林一一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 私家园林一一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寺观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一一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英国园林(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中国园林(感性的、主观的写意)同为风景式园林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一一尤其是人工造园,它是判断园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天人合一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一一殷、周、秦、汉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囿:王室专门圈养禽兽的场所

2、台: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3、园:种植树木的场地 以上为三个源头,视为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一一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意识形态因素一一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二、殷、周(最大的奴隶制国家) 贵族园林”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前半段为春秋、后为战国) 这时候的宫苑游观已经上升到主要地位,植物成为造园要素,建筑结合天然山水地貌而发挥其观赏作用,开始有了游赏为目的的水体。 楚国的章华台一一’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两个都是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的优势 三、秦 皇家园林的起源 1、上林苑--- 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是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群,最主要的阿房宫,其中的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的位置: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堆筑岛山,求仙的功能 四、西汉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山水;植物、动物;苑(园林);宫(宫殿建筑群);台(地势较高的建筑物);观;生产基地 它是一个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是一个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2、甘泉宫——类似后世的离宫御苑 3、未央宫一一相当于后来的宫城 4、建章宫一一类似于后世的大内御苑 他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备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 5、兔园 宫苑是当时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苑:建 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诗文、楹联、匾额、绘画以及园林的陈设、鉴赏、游观等各项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的古典园林又称山水园林,向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殊风格,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综合来讲中国的古典园林从吴王姑苏台开始就奠定了山水相依、自然浑朴的格局,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的发 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汉代园林 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园林艺术亦是如此。汉代不仅有汉武帝广袤壮观的皇家园林——上林苑,还有袁广汉、梁冀等富豪摹山范水的私家园林,但是由于一般的地主阶层和平民尚未将筑园提上议事日程,所以汉代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贵富们修造园林不仅为了游乐玩赏,而且还带有扩张地盘、开拓生产的目的,因此他们往往把园林建于郊野之地。如汉初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兔园、东汉恒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以及袁广汉的园林,都占有方圆数十里的地面。就园林艺术而言,汉代各种园林强调对真实山水的利用和模仿。梁孝王的兔园有百灵山、落猿岩、雁池、凫渚;梁冀“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袁广汉则“垒石为山,聚沙成洲,引水

入园中,激水为波 潮。” 上林苑 汉代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而上林苑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园林。上林苑位于长安之西,本属秦时旧苑,汉武帝刘彻扩建,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华丽而庞大。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此写有《上林赋》,详细地描述了上林苑的地理形胜、山谷水泉、宫阙楼阁、果木花卉及天子射猎之盛况。严格说来,上林苑与后世专供游赏的园林性质不尽一致,它的建造在相当程度上还存有早期园圃生产经营的目的。作为宫苑,它还供帝王田猎弋钓所用,因此园内珍稀动物、罕见植物不可胜数。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汉代的园林建设尚未着力于景点的规划和景观建筑的修造,因此虽然有“重坐曲阁”、“步榭周流”,却并未细微发掘其园林功能的意义。然而,与以猎杀野兽飞鸟为趣、以纵情声色为乐的商纣王相比,汉武帝的上林苑毕竟增加了不少景观建筑和园林生活的内容,多少显示出对大好河山的依恋。这种完全凭借天然山水修建而成、或摹写真实山水的园林,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更有益于花木禽兽的生长繁殖,表现出当时园林较少观赏目的,更多自然经济性质的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上林苑是中国古典园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M.G.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 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2.4kbit/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83年,AMPS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1985年,已经扩展到47个地区。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各自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800MHz 汽车移动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大阪等地投入商用,成为全球首个商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前联邦德国于1984年完成C 网,频段450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球接入通信系统(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ACS),频段900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动电话系统(Mobile Telephone System,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NMT-450(Nordic Mobile Telephone, NMT)移动通信网,频段450MHz。这些系统都是双工的基于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中国古典园林史 (2)

名词解释部分和填空题部分 1、园林: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2、园林史:园林及其相关因素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3、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要素构成)按照园林匠师的审美意识所创造出的时空的动静空间艺术 4、园林美的衡量标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5、园林艺术的特征:艺术同性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有特征有园林艺术的综合性,园林功能与审美的协调性,在工程技术、经济与艺术方面的统一性 6、中国古典园林类型: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7、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造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或借助于原有地形的营造,加以艺术的加工,把天然山水风景移缩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在城镇内居多 8、天然山水园:局部或全部作为建园基址,然后再配置花木和建筑营造,将原始的地貌因势利导适当调整,加工,改造。关键在于选择基址。一般建在城镇附近的山野风景地带(如避暑山庄) 8、皇家园林:秦汉至明清均有,皇帝个人和皇家私有;自然式但也要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气派和皇家至尊 9、私家园林:属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们所有。受到封建理法的制约。无论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不同于皇家园林(多为宅园,在邸宅后部,前宅后院。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 10、寺观园林:佛寺与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环境。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多以栽培名贵花木文闻名(如杭州灵隐寺)

11、皇家园林的分类: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12、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内,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如故宫内御花园) 13、行宫御苑:建置在城都的近郊的风景地带,供皇帝偶一游憩或驻驿之用 14、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远郊或者更远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地方 15、中国古典园林雏形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16、囿的定义:囿是围了一定的地域,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和收养其中,还筑台掘池,以帝王贵族 17、台的定义:用土堆筑成的方形高台。功能是古代人登高观天象,通神明。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如殷纣王沙丘苑台,文王灵囿,灵台) 18、园圃的定义: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蔬菜的场地,除食用、药用外,也发展为观赏用。 19、苑的定义:是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苑继承了囿的狩猎传统,但其主要目的已不仅是供狩猎,而是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注意自然景色与人工造景的观景内容的结合。叠山理水,聚山理水,聚土为山,辟池凿沼,种树植卉,养育禽鸟,并布置众多的建筑群供临朝、居住、游览等多功能结合的园林形式。 20、汉代奠定了中国至今的梁架结构法式。 21、一池三山: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我国古代神化传说中的神仙境 地。最初在上汉代林苑建制,模拟海上神山,后来演变成历代皇家园林的一种传统格局,在一 个宽广的水域中筑三岛象征一池三山的神仙住所。对我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的创作均有深 远影响。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 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6、 NCFC是我国最早的Internet网。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曾为中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今专业发展囧态连连,前景甚是堪忧。 追溯我国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列举教育学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解决当今教育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是一件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引入初创在中国,教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和《学记》等古籍,百家争鸣的儒、法之争却将其淹没。 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孔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康有为、蔡元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但其思想并未系统化、理论化。 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并未出现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从国外引入的。 [1] 1.学科引入 1894 年,中日甲午战败,激起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作为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主张自办师范学堂。 1902 年,清政府在举办高师教育之初,借鉴日本设置教育学课程, 1 / 11

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1903 年,延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将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每级都设有教育学,规定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德育、智育、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事授业。 [2]教育学凭借甲午战争的契机,正式被中国引入了。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材几乎都是翻译日本的著作。 如熊谷五次郎著、范迪吉译的《教育学》;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的《教育学教科书》等等[3]。 教育学科师资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师。 在大量翻译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外著教育学逐渐融会贯通,继而出现了中国教育学著作。 如王国维的《教育学》;刘以钟的《新制教育学》;彭清鹏的《实际教育学》等等。 [3]然而,1914 年以后,由于北洋政府的约束和对教科书编撰制度的改革,使得有关教育学的翻译和编著都处于停滞状态。 2.仿美学德 20 世纪 20 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学校由仿日转向美国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联盟学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开始传人我国了,尤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华讲学,进行教育演说,发表教育著作,使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达到顶峰,其著作被广为翻译。

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历史

关于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历史的调研 报告人:唐思静学号:201054080306 我国的通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进入到现在业务种类丰富多彩、服务质量节节高升的时代。回顾了我国通信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可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电报到无线电话,从人工控制到程控交换,从架空明线到光纤传输,从固定通信到移动互联网,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通信技术和产品服务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繁衍”,中国通信产业这几十年来“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1949年以前—通信产业萌芽阶段 解放前我国通信的发展还停留在电报和无线电机的层面,通过引进国外的电报设备到自行开办磁石式电话局,再到成立沈阳国际无线电台。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国的通信一步步发展起来,为后来的腾飞式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开办了磁石式电话局。 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20年9月1日,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1928年,这一年全国各地新建了27个短波无线电台。 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1946年,中国开始建设特高频(超短波)电路。 二、1949年—1978年通信行业起步阶段 这期间我国通信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服务于党政军各部门的通信需求展开的,普及范围非常有限。 1950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北京至莫斯科的电话电路开通。 1954年,研制成功60千瓦短波无线电发射机。 1963年,120路高频对称电缆研制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装使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 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 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

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王哲 (安康学院农生院,陕西安康,725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其中“囿”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关键词: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时期 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浑厚沉淀,孕育出中国古代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应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它的“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老庄思想和佛教的传入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是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唐宋时期达到成熟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活动,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从而使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达。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皇家园林都到达了一个高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充分体现了古代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生活起居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还是在景物构成上,皇家园林都与整个都城建设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具有私家园林所不能企及的特殊功能和宏大气魄。皇家园林对于帝王,绝不仅仅是一个供游赏的后花园,它承托着重要的实用功能和政治意义,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把皇家园林作为与宫殿、坛庙同等重要的建设来精心营建。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1997年10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3月5日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 2003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2.34亿户,普及率为18.3部/百人。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用户发展达到55万户。 1998年8月一纸“军队不得参与经商”的禁令使“电信长城”运营者的身份变得格外敏感,CDMA在中国的前途因此备受关注。 1999年6月联通在香港举行的全球CDMA大会上宣布其CDMA发展计划,但因知识产权谈判等因素,该计划没有实施。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但是,框架协议签署仅仅两周之后,联通CD MA项目便被政府暂停。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副总裁王建宙宣布将重新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几个月的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2001年2月27日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2001年5月15日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结果公布,10家中标厂商与中国联通所属联通新时空签订了总金额RMB121亿元的合同。CDMA网络建设全面启动。 2001年6月联通在2001年3G大会暨第六届CDMA年会上与世界13家著名运营企业签署CDMA网间漫游谅解备忘录,包括美国斯普林特、加拿大BellMobility、日本KDDI、澳

清华大学发展史

清华大学发展史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6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

中国通信标准发展历史(免费)

小述中国的通信标准发展情况 **** *** **** 摘要:本文通过对时间的划分和2G,3G的技术阶段划分,介绍了我国在通信标准发面的 发展情况,介绍了我国通信企业的专利情况,分析了我国通信企业在标准及专利方面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通信标准通信企业3G 专利 按照时间划分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化发展历史沿革、,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 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1978年中国固定电话仅有119.1万部,电话普及率仅有0.38部/百人。通信技术是模拟技术、传输媒介是明线、同轴电缆、对称电缆,通信业务是电话、(明码)电报。标准的种类寥寥无几,主要是模拟电话网的技术体制和标准,如:《人工电话技术体制》、《公用电报网技术体制》、《自动电话交换网技术体制》、《数模混合网技术体制》、《N0.1信令规范书》、《电话网编号》等。 第二阶段是1979-1997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通信事业进入大发展时期,邮电部是通信行业主管部门。通信技术开始由模拟向数字、步进制、纵横制、准电子交换机向程控交换、固定向移动、窄带向宽带、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过渡。移动电话从零发展到2500万户,固定电话增长了73倍,达到8735万户。专业标准研究单位以跟踪、消化、吸收ITU 国际标准为主,完成了大量技术标准,主要有:《程控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N0.7信令规范书》、《SDH传送网技术标准》、《900MHz蜂窝陆地移动电话网技术规范》等,为通信的高速度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1997年以后: 1998年3月信息产业部成立,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电信改革重组,引入竞争,出现六个电信运营商。我国光缆建设已呈现高潮,截止到2006年9月底,固定、移动电话已达8.3亿部。 随着2002年12月18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英文译名为:China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ssociation,缩写为:CCSA)成立,在这个协会的努力和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这么多年来,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主持和推动下,制定了各种技术标准约有1100项。 说及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标准等情况,我国的通信企业的技术标准又可分为以下若干阶段 一阶段: 2G时代,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话语权 在2G时代,蜂窝移动通信领域有两大标准,一个是欧洲通信巨头们主推的GSM标准,另外一个是美国高通主推的CDMA标准。但是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基本没有企业有能力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别说将自有的技术纳入到标准中去。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国通信企业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二阶段: 3G时代,中国努力扭转被动局面 在3G时代,中国通信企业的研发实力与2G时代企业自身相比,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国外先导性企业的实力相比依然相差甚远。因此,尽管类似于华为、中兴这样已经跻身国际市场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参与了由美国高通公司主导的CDMA2000标准及欧洲通信巨头主导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