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目前的教育改革,童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深受儿童喜爱。研究童话教学艺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从童话教学的意义、特征等方面对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进行简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童话教学; 审美教育

一、童话教学的意义

陈伯吹在《作家与儿童文学》里说过:“童话这两个美丽的字眼,标志着一个具有诱人魅力的世界。”[1]童话是儿童的天使。它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在童话里收获着纯真,憧憬着幻想,升华着情感。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小学心理学研究认为,低年级学生产生意义(包括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童话爱憎强烈,是非分明,促人醒目,催人奋进。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话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作者在上《小草之歌》这篇童话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与复述课文,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

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

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

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2]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写套话、大人话,根本没有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文章贵在求真,童话为孩子找到心灵的栖息所——一个儿童的真实情感世界,为学生感受和

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提供了机会。学生在学习童话时培养的想象力对写作文又有促进作用,因为丰富的想象力会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在吉首市光明小学教学时,作者发现平时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的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形象,而缺乏阅读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呆板、简单。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3]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进入光怪陆离的童话幻境,体验现实生活中未曾体验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从童话作家独具特色的审美个性、粗犷的美、幽默的美、抒情的美以及喜剧美、悲剧美……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使心灵日渐丰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4]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

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惟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在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想中,在对动物生活的向往中,都是儿童的想象在活动。童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童话作品能把小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引导他们去向往、去思考、去奋斗。生动的形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飞翔的幻想,可以帮助

他们了解本来比较艰深的思想道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

(一)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

我们看,《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小牛郎说到大牛郎,再说到他与织女的相遇、给合、生儿育女,最后天各一方。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动人,而且形象鲜明,一读不忘。《神笔马良》的故事,说的是穷孩子马良,凭着顽强刻苦的精神,得到了一支神笔。他拿着这支笔,帮助贫苦大众,智斗财主、皇帝,使人读后无不称快。这篇童话的情节生动,马良的形象鲜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

幻想是一种创造想象而不是再造想象。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四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在《皇帝的新装》里,安徒生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位赤裸裸的皇帝和那些虚伪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这么愚昧的人,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就是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意义。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童话这种特定的体裁,又有其独具的特点。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活泼、准确、朴素。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来讲,童话多用似人、对照、反复等表现方法。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金鱼、渔夫和贪婪凶残的老太婆构成鲜明的对比,一些情节、景物的反复叙述,形成了有节奏的反复。这样的语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曲折有趣。

三、小学阶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

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

现了一些问题:

(一)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

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

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

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

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请看童话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5]: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后来,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多次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很多童话的教学与上面的案例相同,只注重故事情节,忽视了其中

蕴藏的深刻内涵。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断童话所表现出来真善美和假恶丑。

(二)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

象力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

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

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

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6]

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面对文本,没有保持一颗童心和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总是想着让学生来接受自己的知识与劝导,没有尽力激活儿童的阅读欲求。

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美妙。“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7]。在儿童眼里,看见波涛滚滚的大海,会以为有个发怒的怪物藏在里面;看见天上的月亮会以为是一张脸。如果告诉儿童大海波涛滚滚是因为潮起潮落,并没有怪物在里面;告诉他们月亮的发亮是反射太阳的光,月亮是围绕着太阳转动。儿童不一定可以听得懂,也没有兴趣听这种“科学”的解释。

四、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教学中,有许多同行提出诸如“抓美育,会不会影响小学语文智育?”“怎样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操作方法?”等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不会。因为美育与智育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相辅相成。认为美育会影响小学语文的智育,大抵是出于把美育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独立出来,分开进行的做法,审美教育须结合教学过程来进行。第二、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概言之,即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有哪些方法。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

老师的描述,感知形象。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主要还是依靠接受性学习。儿童又正好是天生的幻想家,老师可依据他们爱幻想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时,配上音乐、图片,描述故事内容。运

用描述的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引导儿童通过联想走进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

如教学《青蛙看海》时,老师将描述语言导入: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蝇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那么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8]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其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

(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

学生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会导致其解读方

式的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

请看一则《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片段[9]: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说说你是喜欢小白兔呢还是喜欢小灰兔?

生1:我喜欢小白兔,因为他自己种菜,有吃不完的菜。

生2:我也喜欢小白兔,他自己种的菜吃不完,还送给老山羊。

生3:我喜欢小白兔,他不像小灰兔那样懒惰,老向别人要菜吃。

生4:我喜欢小灰兔,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忙,他也是爱劳动的。

生5:我喜欢小灰兔,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你”。

生6:我也喜欢小灰兔,小灰兔知道自己错了,就开始自己种菜了,他知错能改,应该表扬。

师: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有很多优点,那我们应该喜欢谁呢?

生(齐):我们喜欢小灰兔,也喜欢小白兔。

教师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还启发了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要全面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

(三)让学生表演童话,走进童话故事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

一位教师教学《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10]:

教师先准备好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然后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小白兔”在“小猴子”的追赶下迅速跑回座位并摘下头饰。“小猴子”东张西望,什么也没找到,最后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通过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演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1]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四)让学生改写童话,体会学习的收获

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有对文本的主人公打抱不平,也有对其行为有疑议,还有对故事的发展所“期待”,所以学生往往有这种改变结局或续编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改编故事的结尾或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情节美,也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像写作练习: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

续编童话故事。[12]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童话教学不够重视,有些童话教学的方式比较陈旧。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童话教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多阅读古今中外的童话名著,采用多样的方式来教授童话,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一颗童心来教学,这样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雷秀明.浅谈童话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1996,(06):16-17﹒

[2]朝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厚琴.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J]﹒语文教学与研

究,2005,(4):42-43﹒

[4]吴小梅.让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J].小学语文教学,2007.

[5]李宣平.童话教学的现实处境与理想追寻[J].湖南教育,2006,(21):21﹒

[6]史桂荣.科学童话教学规律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02).

[7]引自韩进编著﹒儿童文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2﹒

[8]刘显国.语言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9]转引王泉根、郑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0]邹小红.童话的文本特点及教学应对[J].湖南教育,2006,(02):22﹒

[1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王泉根、郑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 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这些童话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反映社会生活,传递人生经验、进行道德训练、幻想未知世界和宣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二是以幻想、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来设计情节,刻画人物;三是故事曲折、语言浅显,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童话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和想象等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指导阅读童话,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楚课文属于那种类型的童话,这有助于记忆故事、理解内容、启迪想象: 1、人物童话,就是以普通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2、知识童话(也叫科学童话),就是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未来世界的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 3.拟人化童话,就是将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语言,成为童话中的“人物”。 4.超人化童话,就是把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 一、童话教学的意义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 (一)幻想和现实的结合 (二)拟人和夸张的运用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小猫钓鱼》,小猫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

擦亮童话_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擦亮童话 ●江苏吴江 张学青 ———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1.小学各册教材均应有童 话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人教版教材低段的选文中,童话占了26.7%,可见童话特有的价值受到了重视。中高段童话的篇目渐渐趋少,整体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但3.9%的比例还是偏低了些。对于中高段孩子来说,小猫小狗之类的道德教化文章自然显得幼稚而可笑,但优秀的童话故事,往往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及审美价值,是值得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即便我们成人,听《小狐狸阿权》或者《美人鱼》这样的优秀童话经典,一样会动容。童话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因而笔者以为各册教材中都应该有童话的位置。 2.童话选文应视野广阔。 人教版12册教材选入童话40篇,其中,署名的作品29篇, 这些作品大都出自知名的童话作家之手。从被选入的作品看,我国作品居多,国外的作品也安排了一定的比例,体现了编者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对于童话的选择,其实东方的、西方的,古 代的、近代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都应该予以考虑。 3.部分童话说教意味太浓。 从所选文本的内容看,总体比较优秀。像《雨点》、《雪孩子》、《小蝌蚪找妈妈》、《风娃娃》等,这类作品,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但也有部分童话为说教而童话———偏重道德教化,缺乏趣味,选择的形象缺乏审美空间,甚至是生硬的拼接。比如,《两只小狮子》,一只懒狮子和一只勤狮子的塑造,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学生从小学好本领,不靠父母生活,这样的故事无法给人带来新奇感和悬念感。其实,童话里未尝不可有寓意、有教化,但必须做得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又如《从现在开始》,说的是狮王要找动物接替做“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猫头鹰、袋鼠都做得不好,小猴做得好,就成了“万兽之王”。故事里的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童话故事是荒诞的,但应该建立起自身的作品逻辑,并且与现实世界对接。 4.不要拒绝幻想与荒诞。从 表现形象来看,拟人体的童话占多数,超人体童话十分缺乏,童话故事里的基本要素———幻想成分总体单薄。或者说,教材的编者对超现实、重幻想的故事怀有戒备。20世纪30年代,曾经有学者对童话进行抨击,称狗说鸭子说猪小姐狗大哥之类的说法,是蛊惑儿童。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撰文《“鸟言兽语”的读物应当打破吗?》,里面的论述相当有力:“鸟言兽语的读物与吃奶有些仿佛的。年幼的小孩子是很喜欢听鸟言兽语的故事,恐怕在那时候只有讲那些故事给他听,好像一岁的小孩子只有奶是他唯一的营养料,到了大以后,奶应当少吃而鸟言兽语的读物也应当少讲,多给他看些旁的读物。我们绝对不可以说奶是坏的东西,不能给他吃。”幻想和荒诞是童话故事的金线和银线,教材编选的童话还显得相对保守。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与文学不分家,因此,童话编入教材后,往往被用作识字写字、句式段落训练的材料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学、审美价值。语文基础的夯实无可非议,但 当下教材中童话选文的缺陷 使童话故事化育为“我”的精神养料 JIAOXUE 教学 教学大观 JIAO XUE DA GUAN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审美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语文是小学中审美教育内容极大丰富的学科,并在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应重视熏陶作用,着重强调其价值提升,同时也应该尊重每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因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审美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7)08-0167-01 审美的起点很重要,审美教育应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那么通过小学语文开展审美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言:“人与生俱来就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审美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需要目标明确地工作来培养。”也就是说,审美要靠后天培养,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快速性 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思维。由于学

校教育使小学生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新问题,逐渐使他的智力和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 思维为主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与成人,无论是家长、老师都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因为小学生人生经验有限,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比较单纯,做任何事情目的性很强,杂念较少。与青春期的孩子不同,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不会封闭自己,喜欢对外沟通,开放性较强。例如,小学生的情绪大多直接表现在自己的脸上,并且情绪的持续时间短,波动性较大。因此,小学生的情绪我们比较容易把握和了解,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性不强,一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孩子无论是意识还是个性都在快速发展,没有进入平稳而持续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在建立的过程中,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刚要开始形成稳定的习惯和品行,对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非常好的时期。 二、小学语文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如今使用的小学教材发现,从内容到展现形式都有许多美的元素,例如古诗、古画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可见自然美,不仅是“人化”,而且也会“化人”,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高尚。由洞庭阴晴变化,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就是自然美景的崇高升华了。 再说社会美。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美的核心是人。无论是人的劳动,人的自由创造,还是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呈现着一定的社会美、劳动之美、自由创造之美、悲壮之美等等。而学生通过社会美洗涤了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如《愚公移山》不仅表现人征服自然的劳动之美,更是崇高和壮美的体现,“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与自然斗争。而社会美有的是以丑的形态出现,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丑恶的形象。审美就是认识丑、鞭挞丑,而人们在对丑的批判中达到灵魂的净化。科学美也是语文课

浅谈小学语文中童话的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童话的教学 一、童话教学内涵 1、童话的含义 “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 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 童阅读的文学题材,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的手 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2、童话的类别 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等等。有的童话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有的则需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3、童话的特征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五彩缤纷的幻想是童话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童话的核心,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和故事,童话可以使用幻想的力量,让我们经常看到的各种各样普通人和现象,显示出非凡的奇异光彩,为儿童展示“奇思妙想的世界”。童话的幻想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甚至所有一切的限制,在虚拟和现实中如魔法仙境般自由活动,童话的幻想无所顾忌,可以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可以随意变换自己的身份角色,可以死里复活,可以永垂不朽,甚至昆虫、鱼、鸟、动物都可以像人一样有感情有

关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 发表时间:2019-05-09T11:53:30.4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6期作者:赵旭静[导读]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之一,其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文学载体。 赵旭静(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八小学浙江乐清 325600) 摘要: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之一,其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文学载体。教师作为成年人,在进行童话教学时,通常会加入个人的情感色彩,或是替代儿童思考,或是缩小了其想象与思考空间,儿童表达机会减少。这些都是在童话教学中容易犯的教学错误,也是笔者于本文所重点反思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6-200-01 前言 童话教学非常重要,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来叙述故事、生活场景等,与儿童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保持一致。童话也是儿童最喜欢阅读的载体之一,语文教材中童话所占比重也比较大,其中的稀奇幻想符合儿童的想象。阅读童话是一种能力,学习童话更需要技巧。童话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听、说、读、写的习惯。童话教学更能将学生引入社会,体会“真善美”;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感。反思童话教学现状,仍有几点需要改善,且任重道远。 一、反思童话过度修改,应加入童话原文教学 童话故事的主旨,大多是弘扬真善美,表达主人公机智、勇敢、顽强、善良等优秀品质,它在语文教材中,除了文学教育的意义之外,还须承担德育的责任。这就使得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内容,往往过于说教,刻意强调道德教育,却也扭曲了童话的本质。孩子们阅读很累,教师教学也缺少灵活性。其实教材中的童话往往是从童话故事中截取的,因为童话原文比较长,而教材内容受限于版面篇幅的限制,所以不得不进行改写。但是在改写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情感色彩,甚至改变了原文的主旨。因此在童话教学时,应当加入原文的指导教学,这也是出自对童话原著作者的尊重。教师可以筛选部分比较有趣、内容意义较为深刻的童话原文,向学生推荐。在课下或者是语文阅读课时,自主进行阅读。在没有其他人干扰的情况下,儿童可以慢慢进入作者打造的童话世界,感受新奇和趣味,也通过自主思考去理解童话世界,理解每个故事结局所背后的涵义。更能尽情享受作者的想象力,也激发自己的趣味联想,体现童话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反思童话分数化教学,应注重童话人文性、工具性 上学便要考试,便要用分数来衡量学习的好坏,学习能力的高低。虽然是最简单、公平的方法,但是在教学中,也需要综合考虑,或者是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就以分数为标准,这样只会让教学变得更加单调和功利,例如童话教学。目前,童话教学也存在重视分数的情况,如果不是考试内容,教师往往就不讲解,或是教学中直接给出考试重点,讲授方法单一、古板,学生从童话教学中无法获得乐趣。这就违背了童话教学本身的“天马行空”,更无法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纠正分数化教学的方式,关注童话的人文性。在教师潜移默化的人文教学中,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提升,也能更加自如地应对考试题目;从长远来看,更有助于其阅读习惯和爱好的养成,提高“情商”。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要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来引导学生使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在童话教学中的有机统一,从现实生活的教学角度出发,联系生活,乐享童话。 三、反思童话教学形式单一,应优化教学方法 在实际童话教学中,教师容易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教”,忽视了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使其存在训练过度、主体缺失的教学现象。教师本身的童话知识不完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不知道讲述的重点是什么,导致对童话原文阐述不够充分。教师在教学方面,应当创新童话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开始课堂前,准备瓶子、石头、海绵、沙粒等,让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演示和体验小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尝试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喝到水等等。通过这样实际的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想象力,理解童话传递的真正内涵。 四、反思童话教学主体错误,应提高学生地位 小学阶段,学生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童话故事更是简短生动、有趣味。学生可以在童话世界里和小狗、小猫对话,可以和小鸟、青蛙共舞,富有奇幻色彩。但现阶段,学生对童话的感受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教学主体错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往往得到的是学生的被动学习。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童话,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用学生的眼光来理解童话故事,将好奇真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利用童话打开学生的世界,爱上文学。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展示童话人文性和工具性来提高童话学习效率,更增加童话原文内容,丰富童话内涵。 参考文献 [1]林琼. 关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J]. 文理导航旬刊, 2017(4). [2]范琦, 吕继美. 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J]. 中华少年, 2017. [3]尚荣. 关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教学的几点思考[J]. 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4(22):94-9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02T11:11:44.68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仇素平[导读]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仇素平(河北石家庄平山县两河乡完小河北石家庄 050400)【摘要】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培养学生对美 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美审美素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1-044-02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春》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动,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春》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 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 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 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 。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笔下的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伟《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1年11期 2、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教资料》2005年34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刘庆云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德育的必要补充;同时能开拓学生的智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潜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本文就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同时,通过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极有利于美语的施行。 根据自己半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我总结出了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将美育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去。用审美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社会美,挖掘科学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美的氛围里入境、品情、悟理。在吸收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一、展示教师美,诱发审美情感。 创造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我们知道,情感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先导作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独特的形象感染人。试想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又有什么美育可言?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尤其要讲究语言美。标准、流畅、富有感染力而又不乏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诱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童话课程理论、童话教学理论、儿童童话学习心理发展理论、童话的价值理论为理论依据,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大量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的两条对策,对于改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一、童话教学 (一)童话概念概述 纵观童话理论及相关研究,“童话”的定义尚未明确统一,各有说辞。由此可见,以简约化的定义来呈现童话这样的文学样式,是十分不易的。综合各家之言论,本研究从多版本的定义中概括出童话的基本特质。 第一,童话属于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第二,童话是虚幻的故事,是在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但是童话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愿望,却是人类真实的情感和愿望。它能引导读者在虚幻的世界里,释放现实生活中郁积的喜怒爱恨,并且找到心灵困境的出路,塑造高贵的内心。 第三,童话展现奇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主要表现手段为夸张、拟人、象征。艺术形态突出表现为幻想。童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合理的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它是真实生活的投影。 第四,童话所展示的是儿童独特的价值观,展现的是儿童普遍的精神世界,而非成人的。童话的幻想是以儿童意志为主的幻想,而非成人意志为主的幻想。其思想内核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儿童,从儿童的原始欲求出发解放和发展儿童。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 通俗的说,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以适宜儿童阅读阅读的作品。 本研究中的童话主要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文本(童话课文),这些文本多半经过改编选进教材。 (二)童话教学概念阐述 “童话教学”在查阅的相关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定。本研究的童话教学,从属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文本大多经过改编选进教材,教师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其间蕴含的童话精神内化进学生的心灵,并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语文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指小学教育中,师生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文本(童话课文),如何进行教与学的问题。 (三)儿童 本研究中童话教学的主体,是特指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不包括学前儿童及其它阶段的儿童。儿童与童话有着天然的契合,童话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没有童话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他们在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如下。 1.小学低年级儿童特点 在语言能力方面,以“说”为主,对话语言占主导,书面叙述以词为主,复述能力以记忆性复述为主。在思维力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没有批判思维能力,对教师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在注意力方面,以无意注意为主,注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童话课程理论、童话教学理论、儿童童话学习心理发展理论、童话的价值理论为理论依据,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大量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的两条对策,对于改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一、童话教学 (一)童话概念概述 纵观童话理论及相关研究,“童话”的定义尚未明确统一,各有说辞。由此可见,以简约化的定义来呈现童话这样的文学样式,是十分不易的。综合各家之言论,本研究从多版本的定义中概括出童话的基本特质。 第一,童话属于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第二,童话是虚幻的故事,是在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但是童话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愿望,却是人类真实的情感和愿望。它能引导读者在虚幻的世界里,释放现实生活中郁积的喜怒爱恨,并且找到心灵困境的出路,塑造高贵的内心。 第三,童话展现奇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主要表现手段为夸张、拟人、象征。艺术形态突出表现为幻想。童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合理的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它是真实生活的投影。 第四,童话所展示的是儿童独特的价值观,展现的是儿童普遍的精神世界,而非成人的。童话的幻想是以儿童意志为主的幻想,而非成人意志为主的幻想。其思想内核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儿童,从儿童的原始欲求出发解放和发展儿童。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 通俗的说,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塑

童话教学

童话教学,润泽心灵的快乐 ___小学生学习童话后的乐趣培养 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孩子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根据低年级的儿童特点进行童话教学?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整体解读童话,充分体味童话的“想象味”,理性分析童话的“教育味”,适时把握童话的“生活味”。通过抓导入,促想象;抓语言,细品读;抓情景,促体验教出童话的语文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童真,呵护童心,留住童趣,引领孩子们入文本,出文本,超文本。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来的作品。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在小学语文教材的低中年段中有许多精彩的童话,适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对于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都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年龄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用想象和幻想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据统计,人教版教材低段童话占了26.7%,中高段童话占3.9%。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中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由于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童话教学中应该主动积极地调整阅读经验,调动起富于童趣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思维力,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要以儿童的视角透析童话,充分诠释童话的意蕴。 一、童话文本的解读思维 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幻想与想象而创作出来的奇异故事。作为儿童文学的其中一种文体,童话有着切合儿童年龄特征,通俗易懂和具有情趣性的特点。童话教学要真正让孩子入情入境,就必须做到以孩子的视角解读童话,让童话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神奇的种子。

[语文教学,小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为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审美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论是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帮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帮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贯穿的教育内容,它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可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观 当前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是重视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教他们如何做人,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和升学率,集中于客观知识的传授面忽视共他方面的教育。这种现象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固然,我们应看到语文在实用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更应注意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负面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行为、思想的可塑性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更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语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人格美。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乃至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少年记忆”往往给人一生带来影响,是每个人最长久的记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性: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因而,语文教学不光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鲜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和人格个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三、贴近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里有限的篇目,而应力图使学生走近形形色色的生活,体悟不同的人生,让学生在自已身边的广阔生活天地里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对真、善、美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所以,为了学生以后的生存、社会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应尽量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内容,使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大胆创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 文学体裁。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管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童话,怎样才能教好童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学: 一、情趣?提问?,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要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改变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合作质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当同学们读到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时。老师借机而问:?同学们读到这,你有问题要问吗??要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来发问,的确是一个尝试,可是这难不倒孩子们?是呀,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教师则相机评价?会提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了,那么能否自己解决问题呢?课堂上我们见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七嘴八舌,自己打开了话匣子,这就是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要比教师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好得多。此时,作为教师要学会调控热闹非凡的场面,做到收放自如?太美了,我也想要一幅画。哪匹小马来帮帮我?快踩两脚,帮我画幅梅花图。(不行?为什么?不愿帮我?)小鸭子来帮吧?那我该找谁呢?(一块说——小狗)??我明白了,小动物们虽然有绝活,但只能画出和自己脚印形状相同的图案。但是不要紧,就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齐心协力画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咱们再读读这部分(教师引读: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此时教师的问答真是点睛之笔,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二、个性朗读,独特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是心智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读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成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便常常褒贬不一,我们更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同一 的认识,课标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尊重并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情 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有童心、童趣。 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中,教师在指导?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这句话的朗读时提示学生,?转来转去?读得慢些,?跳起来?速度轻快,要读得快点。此处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过于牵强,新课标中指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当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时,他朗读的语气也会因人而宜,所以当狐狸吃不到葡萄在葡萄架下急得抓耳挠腮时,它可能会心急如焚,急得团团转,这时他应是焦急的,语气应稍快;而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狐狸边转边想办法如何去摘葡萄,这是在思考时动作应会比较慢,所以语气读得稍慢些。对课文的理解不同体会也就不同,朗读时的语气和语速也就会不同。而教师在上课时,只想到一种语气的读法,没有考虑学生们个体的不同感受,一味地强调?转?应读得慢,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及对文本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独特感

浅谈童话教学的美育功能

浅谈童话教学的美育功能 梅列实幼许丽萍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和谐统一的奇妙故事,是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历史和人类共享性的文学样式之一。它是以“幻象”为一岸,以“真实”为另一岸,其间流淌着对孩子充满诱惑的奇妙故事。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情感,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 在童话教学中美育则侧重于以美动人,以情感人。常常可以使孩子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能激发孩子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感;可以使孩子学到助人为乐,勇敢顽强的精神,可激励孩子热爱生活。童话教学寓教于乐的特点可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孩子情感的共鸣,使孩子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美的熏陶,获得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美育功能是童话教学中最深刻的特殊功能之一,它的特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童话教学能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是指审美者凭借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而发现美就必须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幼儿对童话一直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个趣就带有情感意味的注意。兴趣愈浓,观察就愈仔细,感受亦愈强烈。童话的这一美育功能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体现得更充分。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童话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信息集合体。幼儿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了幼儿“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幼儿兴趣盎然的去欣赏和表演童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