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郭占锋等: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

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郭占锋 李小云

内容提要:近年来,国内外公共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且危害甚大,于是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但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在我国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的非均衡态势。本文就国内学界对农村危机管理过程和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危机管理研究构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危机;农村公共危机;危机管理;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不断蔓延,各种世界性的公共危机频现。2003年SARS之后,公共危机管理不仅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且首次成为中国政府重视的主要管理领域之一。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发轫于城市。与国外相比,虽然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出现了一批富有价值的开拓性研究成果(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2003;薛澜、张强、钟开斌,2003;刘长敏,2004;童星、张海波,2007;闫绪娴,2008;周晓丽,2008)。近年来,马克?赫哲、蓝志勇、Beng t Sundeli u s,Keenet h W H unter,E ric Stern等一批国外学者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进行了探讨(莫利拉、李燕凌,2007)。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更多侧重于政府危机管理和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领域。2004年大规模蔓延农村的禽流感!危机以及2008年初的南方数省特大雪灾和5#12!大地震才将学界的注意力引向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由于当前研究受到学科视角的局限以及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简单套用和复制,因而有不可取之处,原因是农村与城市存有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土壤。如果对转型中农村乡土文化变迁和基层社会组织管理秩序运作逻辑缺乏深入了解,那么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就难以做出深入而合理的剖析,从而使得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处于零散状态,难以深入和系统化。本文认为,要突破研究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思

3 王 晶 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2008(1)

4 王 璐 中美贸易中的农产品问题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

5 朱允卫 中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2005(7)

6 Br l h art,M (1994) M arginal In tra-Indu stry T rade:M eas u re m en t and Rel evan ce of the Pattern of Industri alAd j ust m ent W elt w irtschaftli ch es

A rch i v/Revie w ofW orld E cono m i cs,130(3):600~613

7 G rube,l H ,and L l oyd,P (1975) I n tra-indu stry trade:Th eory and m easure m ent of i nternational trade i n d ifferenti ated

p roducts London:M ac m illan

8 Thom,Rodney and M c Do w el,l M oore(1999) M eas u ri ngM arg i nal In tra-Industry T rade,W elt w i rtschaftli ches Arch i v/Rev i e w ofW orl d E cono m

ics,135(1):48~61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责任编辑:张 宁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10年第8期

维樊篱,应对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使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得到解决。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近十年来,随着全球性危机的不断增多,许多西方学者转而研究危机!并从不同角度予以界定。Rosenthal#U riel(1997)等人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Seeger,1998)。危机是一种情景状态,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前可获得的反应时间很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H er m ann,1972)。同样不可否认,当前国内学者对危机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许文惠、张成福(1998)从社会冲突的视角出发,认为危机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系统或子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统一体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直接的和公开的冲突。刘刚(2004)把危机定义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关键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刘长敏(2004)认为危机通常是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速决策等不利情景的汇聚。

(一)农村公共危机

虽然国内学者对危机做了较多的界定,但是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定义则明显不多。李燕凌(2005)认为农村公共危机是一系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其危害在于对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冲击。但从本质上讲农村公共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共产品供求失衡。

在社会转型的同时,农村公共危机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国内学者对公共危机的划分标准也不一致,主要从危机诱因、性质和影响等几个层面进行分类。李飞星、陈万灵(2007)认为危机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由纯粹自然界引发的社会危机,如没有人为原因的森林大火造成城镇和村庄的毁灭;二是人们行为导致自然界生态系统失衡而产生的自然灾变,如生态系统破坏引发的洪水、干旱、沙漠化;三是基于利益或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而产生非和平的、越轨的、犯罪的行为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动乱,如民族纷争、宗派争斗、宗教冲突等。杨安华(2005)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危机分类更为全面,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型、传染性疾病、文化冲突型、宗教异化型和利益失衡型五大类。胡鞍钢(2003)把危机分为良性危机和恶性危机。薛澜、张强、钟开斌(2003)认为从本质上看我国目前危机事件的主体性质为非政治性,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对社会公民权和利益的维护、关注弱势群体、寻求社会平等,但也不能排除具有一定政治目的或寻求某一社会利益集团局部利益的行为动机。由此可见,危机诱发的原因并非单一,危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分类的复杂性。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

农村公共危机是一系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是农村社会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公共生产严重滞后、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矛盾运动结果(李燕凌、曾福生,2005)。农村公共危机可以辐射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基于实践和思考,国内学者对公共危机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威胁性、非政治性、复杂性、危害性、

*危机!(Crisis)一词在中西文化中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西方,危机!概念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普遍用于医学领域。18?19世纪危机!一词逐渐被引入政治领域,表明政治体制或政府面临的紧急状况(冯惠玲,2003)。中国对危机!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注释,即危险与机遇并存!,庄子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和司马迁的战胜存亡之机决矣!(?史记#苏秦列传%)都有充分的体现;另一种是消极的解释,富贵必履危机!(?晋书#诸葛长民传%)中的危机!被理解为潜伏的祸机,一般指生死成败的紧急关头(李燕凌、周先进、周长青,

郭占锋等: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民族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薛澜、张强、钟开斌,2003;刘辉,2004;杨安华,2005)。笔者认为这些特点基本涵盖公共危机的全部特性。由于农村公共危机发端于农村这个特殊的场域中,除了具备上述公共危机之全部特征,又存在与之不同的特征:乡土社会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农户聚居的分散性、地域的多样性、文化环境复杂性等,这些特殊性都是造成农村危机管理呈现出与城市危机管理相差甚远的根本原因。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从领域、规模、频次、组织等方面来说目前都处于危机事件的多发期(薛澜、张强、钟开斌,2003),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现代化和体制转型又带来了社会风险,使社会呈现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和流动性加强的趋势,削弱了社会控制(李路路,2004)。上层实体化和下层碎片化的社会格局已经形成,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上层精英并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社会秩序,那么挑战只可能来自于社会下层(童星、张海波,2007)。因此,农村群体性事件开始成为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于建嵘,2003;李燕凌等, 2005)。据资料显示,转型中社会不满及借以表达不满的集体行为事件,由1994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增长5倍;规模不断扩大,参与集体行为事件的人数年均增长12%,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多起(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4)。从外部看,我国已置于全球风险背景之中,新的风险源不断出现,最典型的是跨国界、跨地域的传染病,如疯牛病、禽流感、H1N1等新型输入型危机都对农村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农村地域广阔,60%的人口是农民且居住在农村。从实践来看,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面前,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成为脆弱社区(莫利拉、李燕凌,2007)。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面临着内外交加!的双重冲击,这些都构成了当前不容乐观的农村危机管理的现状。

从实践层面来看,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大城市相继建立了公共危机管理体系。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各级政府历经数次重大危机的考验,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上积累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但从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来看,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在农村,一方面,农户居住相对分散,使得延迟和虚报危机信息屡屡发生,从而使原本可以控制在很小范围内的危机演变为一个难以控制的局势;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缺乏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且无财政能力提供农村公共危机预警的开支。县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农村公共危机预警工作大多数都是迫于上级行政压力而在场!。因此,村级基层组织就被迫充当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角色。由于村级基层组织人员和大部分农户都缺乏危机预警意识,因此使农村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准备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在预警工作中,各行政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构成预警网络,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缺乏及时相互通报和采取措施,因此难以形成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防御网络机制。

(二)危机识别阶段容易引发农村社会恐慌

相对城市民众而言,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及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往往难以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而且农村地理位置较偏僻,技术专家很难在短时间对某一危机作出科学的识别,因此,民间的各种传言便迅速蔓延,给人们正确识别和应对危机设置了障碍,不利于迅速处理危机和

*农村危机管理与任何危机管理的目的都是一样的。Rob ert G i rr认为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10年第8期

防止危机扩散。长期以来,许多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信鬼拜佛,将人生的希望、命运尤其是大难临头时的解救之法交付给鬼神或灵异之物(周晓虹,2003)。在SARS肆虐期间,农村民众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各种邪教也趁机滋生并制造谣言,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危机隔离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表现被动和无力

在税费改革之后,乡村两级组织的制度性权力大大弱化,基层治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是基层组织无力提供必要的农村公共物品,并且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危机(申端锋,2006)。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两级组织改革时,不但采取撤乡并镇和村组合并,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村民小组这个传递信息的乡土机构。因此,在面临类似禽流感等农村公共危机时,一方面,村民小组缺乏信息传递人,导致信息反馈不及时,使得危机隔离出现延误,不利于农村公共危机的及时应对;另一方面,由于村落合并!导致农村由熟人社会!进入半熟人社会!,使得农民的集体认同和行动单位发生变化,因而在面对村庄公共危机时,村庄基层组织往往无力动员各个村民小组以采取集体行动,使其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四)危机管理阶段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仍然单一化

农村危机管理涉及到许多利益相关群体。从目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来看,政府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以指挥部模式为主,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薛澜,2004)。虽然众多民间机构已开始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寻找自己的坐标,但参与空间仍非常有限。另外,由于政府掌控各种危机管理资源,并把处于危机场景中的农民视为危机处理的客体来看待,于是使得农民在农村危机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其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虽然说政府的政治动员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来自全球的不确定风险和危机,仅凭政治动员和乡土知识是无力解决的,还需要专家的系统专业知识,更需要动员社会各种资源,以便迅速、有效缓解风险和化解危机。

(五)危机后处理阶段缺乏农村发展规划机制

农村公共危机往往对当地民众的生计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且对不同群体所造成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当前对于农村公共危机问题往往是单一的复原式处理,并不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更缺乏农村综合发展规划机制。2009年笔者在陕西某县地震灾区发现,无论是贫困户和富裕户,在修建新房时一律补贴2万元,由于灾后建筑材料高涨,修建普通的房子都需要6~7万元,因此导致许多无存款且缺乏社会资本的贫困户无力重建新房。许多相应的灾后重建政策都过于偏重改善农户住房环境,而对农户的生计可持续问题几乎没有关注。更让人吃惊的是,该县某村在灾后把全村1/3的水田作为新房宅基地,这为将来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由上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可以看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千头万绪,绝不是简单的恢复与重建!过程,更是牵扯到农户生计系统、农民社会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管理秩序的重构!。如果政府不采取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方法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探索出完善的管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这两个关键主体之间构成良性互动的格局,进而使双方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期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用最大化。

四、讨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实现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有效互动则需要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者发挥连结两者的枢纽作用,但国内危机管理研究领域存在许多理论路径和方法论视角上的问题,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还没有达到深入和系统化的阶段。除了莫利拉、李燕凌(2007)从理论层面上展开对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方面的研究之外,目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成果中可供政府借鉴者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研究都缺乏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系统分析。农村危机管理研究目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1)从研究地域来看,大部分农村危机管理研究脱离

郭占锋等: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理研究主要局限于三种学科视角:一是经济学的公共产品供给论!,主要探究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诱因(刘兵,2004),对于具体的应对策略则几无涉及;二是社会学的社会保障论!,强调脆弱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农民在面对农村危机时所遭遇的风险性(刘辉、周慧文,2004),而对于农户面对风险和危机时的集体行动缺乏关注;三是公共管理学的政府应对机制建构论!,强调借鉴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并从理论上推演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和法律建制,而忽视农村特殊的地域和文化背景。(3)从研究路径上看,以借鉴西方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为主,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和教训。C ar o le Lalonde(2007)反思过西方公共危机管理中一个主要的问题:何种原因致使西方人难以从危机管理中汲取经验以促进组织发展,并由此导致危机管理经验在组织之间(Bourrier,2002)、部门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缺乏交流(H art et a l , 2001)。笔者相信,类似的情况在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也同样存在,只是少有人探究。

也正是由于国内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之间的错位甚至断裂,即现有的研究很难给政府的农村危机管理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另外,由于一味彰显政府作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唯一主体,而看不到农村危机管理中的农民这一关键主体在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的重要作用,缺乏对政府和农户这两大主体之间双向平等的互动研究,结果造成农村危机管理中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同时使得目前的研究难以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

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农村危机管理,不仅需要研究者深入分析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的既存问题,而且要极力摆脱自身的研究窠臼,把农村危机管理看作农村发展的一部分去研究,不能脱离农村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在我国危机管理研究初期吸收国外的危机管理研究经验和分析框架固然不失为良策,但是一味脱离乡土文化土壤而简单套用西方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理论和经验就有失偏颇。即使面对全球同一类型的危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区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因此,要开展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就要根植于乡土文化基点,充分理解当前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乡土管理秩序、农户生计境况、乡土资源动员模式等突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本土的农村危机管理研究分析框架和理论路径。

笔者在结合已有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和抽象,尝试着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最突出的创新点是将农户这一行动主体纳入与政府主体对等的分析位置上,并对农村危机管理过程分解化,即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划分,并且对事中!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同时强调各个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该框架主要是基于全球化风险增加的大背景下,面对农村社会出现公共危机时提倡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政府和农民的各自行动逻辑以及两者之间互动情境进行分析,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展开危机管理经验的纵向对比,同时结合全球化和地方化两大层面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横向剖析,力图避免单一学科的理论分析路径所造成的缺陷,注重多学科协作!研究(见图1)。

具体而言,与以往的单一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相比,这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质:

1 政府?农民!两大主体的平等对应。毫无置疑,政府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对资源的动员和调度能力尤为凸显。但是,危机管理过程中农民不应被看作是以弱者!出现的救助的对象!,更要看到其在危机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他们的角色在不断地转换而非固化,在危机不同阶段均有不同角色。

2 危机管理过程!的抽象分解化。从抽象层面上分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使得危机预防、隔离、管理、恢复等各个阶段的责任和义务明晰化,在危机管理过程分解研究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三步分法!、四步分法!、五步分法!等研究成果,同时要结合我国农村公共危机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民众

图1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分析框架

3 历史?现实!二维的纵向对照。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充分了解传统乡村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经验及教训。虽然作为全球危机之一的人类瘟疫长期被历史学界所遗忘应该不是偶然的,个中的缘由除了史料中有关瘟疫的记载相对较少、瘟疫本身不具有规律性等自身因素以外,恐怕主要还与学术理念乃至思想文化取向有关(余新忠等,2004)。但是这并不妨碍研究者从史料中检视国家、乡土社会组织、民众在面对各种农村公共危机时各自所采取的举措和行动的逻辑。另外,研究者要考察现代国家与乡土社会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乡土社会基层组织的运行逻辑,这对于不断受到现代国家权力监控的乡土社会在出现大规模危机时,国家、社会、乡土社会组织和农户之间展开良性互动都是一种借鉴和启示,从而使其他外部的非政府组织拥有更多的空间来回应和参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同时,要从农村社区内部探究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户参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动力机制以及村落之间信息通报联络机制,进而缓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主体化、单一化的局面。

4 全球?地方!两层次的横向比较。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许多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趋势,SARS 、禽流感、H 1N1流感等具有很强的全球化特征。因此,要对国内农村某种公共危机进行研究就不能忽视对全球其他国家出现的相似危机进行跟踪关注和判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正确指导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5 宏观?微观!两层面的结合。纵观当前绝大数农村危机管理研究内容,大部分学者都在进行宏观的甚至 经院式!研究,很少有学者深入田野对某一种危机事件做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禽流感为例,虽然黄德林等(2004)提出对扑杀的家禽必须给予补偿,并组织技术力量及时恢复疫区畜牧业生产,保?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10年第8期

郭占锋等: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

养户、非养殖户)、基层政府、相关技术部门等在参与禽流感危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冲突,以及国家制定的疫区养殖业半年间歇期!和扑杀补偿政策!对不同类型农户家庭生计系统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农户参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动性问题。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与农村发展研究同出一辙,研究者需要在农户等微观层面上进行细致研究,并且要重点考察不同群体的需求以及不同群体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进而探索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与村庄整体发展规划之间的整合机制。

6 多学科协作!分析。基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这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可以有效识别和分析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多学科协作!不是将单一学科知识简单叠加,而是将其有机综合。譬如,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可能会涉及贫困、农村社会恐慌、农户生计脆弱性以及基层组织建构等一系列衍生性问题,因此要研究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绝不能局限于某一学科范畴,而是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贮备和剖析。

总之,这种分析框架只是从多维度、多方位给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理论分析视角上的启发,但是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研究中更需要研究者关注不同主体、维度、层面、层次等之间的有机关联性和整合性,要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平行堆积。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进一步讨论

在全球快速步入风险社会!过程中,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不仅成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我国农村发展管理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处于转型社会中的乡村如何面对来自全球的风险和危机事件是农村发展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因此,在社会转型之际,基于农业大国以及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的特殊情况,深入而细致地研究风险社会下的农村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如何更好地抓住契机展开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研究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框架作为指导工具!,这是因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不仅会挖掘很多的研究盲区!,而且还可以在既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而使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系统化和深入化。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将会成为一个主流研究话题。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无论在实践层面上还是理论研究层面上都具备可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因为从政府?农民!、历史?现实!、全球?地方!、宏观?微观!等结构性对照中可以不断创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就拓展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笔者提出四点建议:首先,政府和研究者要走出自然学科研究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误区,走出单一学科孤军作战!的区隔困境,大力提倡人文社会科学参与农村危机管理实践研究,使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协作以便化解农村公共危机。其次,在全球风险叠出的时代,考虑到地域广阔、人文复杂等情况,研究者要转变把政府作为唯一危机应对主体的观念,要关注能动性长期被忽视的农民这一关键主体以及其他弱小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基层政权代理人的村级基层组织的角色和功能。再次,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要类型化!和深入化!,即对某一类型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过程要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要及时总结其发生、演变的规律以及管理经验和教训,以便对类似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提供借鉴作用。最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不但要强调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路径,更要与国际学术界形成对话!,以便与发生类似公共危机的其他国家分享我国的经验和教训,这种学术上的对话!和分享!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 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薛 澜,张 强,钟开斌 危机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10年第8期

4 童 星,张海波等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闫绪娴 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 周晓丽 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 莫利拉,李燕凌 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7:2

8 李燕凌,周先进,周长青 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 农业经济,2005(2)

9 许文惠,张成福 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2

10 刘 刚 危机管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

11 李飞星,陈万灵 社会危机的经济学本质剖析 经济问题探索,2007(5)

12 杨安华 构建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体系 公共管理评论(第三卷),2005(7)

13 胡鞍钢 如何正确认识SARS危机 国情报告SARS专刊,2003(9)

14 李燕凌,曾福生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表现及其化解????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优化的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 农业经济问题,2005

(12)

15 刘 辉 社会突发性事件中面向农民的应急型社会保降研究???从非典事件中社会保障对农村人群的支持作用谈起 农业经济

问题,2004(7)

16 李路路 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17 于建嵘 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中国农村经济,2003(6)

18 汝 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 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7

19 周晓虹 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学研究,2003(6)

20 申端锋 禽流感与农村基层组织的重构 现代乡镇,2006(6)

21 薛 澜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公共危机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论坛,2004(11)

22 刘 兵 公共风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另一个角度看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问题,2004(5)

23 刘 辉,周慧文 社会突发性事件中面向农民的应急型社会保障研究????从非典!事件中社会保障对农村人群的支持作用谈

起.农业经济问题,2004(7)

24 余新忠,赵献海,张笑川,惠清楼,乌云格日勒,赵琦 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 中国书店,2004:4

25 (英)吉登斯(G i ddens A)著 现代性的后果 田禾译 译林出版社,2000:56~57

26 黄德林,董 蕾,王济民 禽流感对养禽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业经济问题,2004(6)

27 李小云 参与式发展概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0

28 S eeger,M W,SelIno w,T L &U l m er,R R Co mmun icati ons,organ i zation,and cris i s In M i chael Rol off(Ed),C o mm un i cati on Yearbook21

(pp 230~275) Thou sand O aks,CA:S afe Pub lications,1998:64

29 H er m an C harles F,ed In t ernational Crisis:Ins i gh ts fro m Beh avi oral Research Ne w York:Free Press 1972:13

30 U rielRos entha,l A lexander Kouz m i n,Crises and C ri s i s M anage m en t:To w ard C o m preh ens i ve Gover nm en t Decis i on M ak i ng,J ournal of Publi c

Ad m i n istration Res earch and Theory:J-P ART,Vo l 7,No 2 (Apr 1997):277~304

31 C aro l e La l onde;The Poten ti a lContri bu tion of the F iel d ofO rgan i zati onalDevel opm en t to C risisM anage m en t;J ournal ofC on ti ngencies and C ri

sis M anage m entV ol um e15Num ber2June2007:95~103

32 Bourri er,M (2002),Bri dg i ng Research and Practice:Th e Chall enge ofNor m alOperations S t ud ies,Jou rnal of Con ti ngencies and C risisM an

age m en t,Vol um e10,Numb er4:173~180

33 Petak,W J (1985),Em ergency M anage m ent A Cha ll enge f or Pub li c Adm i n i strati on,Pub li c Adm i n i strati on R evie w,Vol um e45:3~7

34 Lagadec,P (1991),La Gestion des C ri ses Ou tils d e Re fl ex i on a l Usage des De cideurs,Ed is cience Internationa,l Pari s

35 Lagadec,P (1996),Un Nouveau Cha m p de Res pon s ab ilit e pou r les D i rigeants,Revue Franc?ai se de G esti on,Vol um e108:100~109

36 Ros en t h a,l U and Kouz m i n,A (1996),C ri s i s M anage m en t and I n stituti onal Res ilience:An E d i tori al S t ate m en t,J ournal of Conti ngen ci es and

C ri s i s M anage m en t,V ol um e4,Nu m ber:119~124

37 Nat han,M (2000),The ParadoxicalN ature ofC risis&,R evie w of Bu si ness,Vol um e21,Nu m ber3:12~16

38 H art,P ,H eyse,L and Boi n,A (2001),Guest E ditori al I n trodu cti on N e w Trend s i n C risisM anage m en tP ractice and C risisM anage m en tRe

search:Setti ng the Agenda,Jou rnal of Con tingen ci es and C risisM anage m en t,Vol um e9,Number4:181~188

39 Roux-Dufort,C (2000),W hy Organ i zations don&t Learn fro m C ri ses:The Perverse Po w er ofN or m ali zat on,Rev i e w ofBu si ness,Vol um e21,

Nu m ber3:25~30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责任编辑:李玉勤

Vol 32,SerialNo 368

cle exp l o res the reasons f o r the gender w age d ifferential a m ong rural urban m igrant w ith B ro wn m odel Excluding persona l endo wm ent d ifferences,there are still80 7percent can not be exp lai n ed by d iffer ences in i n 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 iscri m i n atory part Our fi n d i n gs ind i c ate:i n additi o n to ad m inistrative and legalm eans to e li m i n ate gender d iscri m i n ation to narro w the gender w age gap a m ong rural ur ban m i g ran,t i m pr ov i n g t h e education leve l o f ruralw o m en i s also an i m portant factor A co m parison w ith ano ther study on Ch i n a s ur ban labor m arket is m ade,w hich suggest that co m petiti v e m ar ket forces deteriorate the gender discri m i n ation to so m e ex tent

Co m parati v e Anal y si s of Si n o US Agri c ultural Sci e nce and Technol o gy Devel o pment …………………………………………………………………………………………

WANG Xuejun(52) The Instituti o nal Constr ai n ts and Optm i i z ati o n D esi g n of the V ill a ge Banks

………………………………………………………………

WANG X i u hua,HE X iaoji n and HE J ing(57) W ith the i n cre m enta l refor m of r ura l fi n ance as the background,t h is paper stud ies the f u nda m ental state and practice effect of v illage banks A profound d iscussion is then conducted on a series o f i n stitu ti o na l constraints i m posed on the further deve lopm ent for v illage banks,i n cluding si m ple m i x and de m andi n g requ ire m ents o f sponsori n g agencies as w ell as i n co m pleteness of the basic syste m and support

i n g po licies Suggesti o ns for i m prove m ent o f village banks are fi n a lly proposed i n the paper

The Research on t h e M i c ro cr editM echani s m of Precauti o n agai n st Far mers&Oral R isk:Based

………

on the Theor y of the Devel o p m ent of F i n anci a l PANG Ruizhi,LV Yue and LIU J ianm ing(63) Th is paper focusi n g on the issue of far m ers&breach of contract in th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vel opm ent fi n ance prov ides a ne w m icr o cred it pattern wh 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 f the deve l o p m ent o f fi n ancial Dyna m i c ga m e m odel analysis sho w ed that under the gu i d ance o f the theory of the deve l o p m ent o f fi n anc ialw e can so lve the proble m of Far m ers&M oralR isk A t las,t w e m ake reco mm endati o ns for m icr o cred it i n China w ith govern m ent polic ies

Em piri c al Studi e s of the Int e rnati o nalM ar ket Power of Chi n a s T il a pi a Industry:Case of

………………………………………………………

Am eri c an M arket LI X iaozhong and WANG B in(70) Dyna m i c Evol u ti o n ofAgri c ultural T r ade M odel i n Zheji a ng:Based on Empiri c al Research of

…………………………

T r ade Index i n D ynam i c Industry Z HANG P ing,W UH ong and Z HOU Q i(76) So m e Issues on Rural Publi c C ri s is M anagement GUO Zhanfeng and LI X iaoyun(81)

……………………

In recent years,do m estic and internati o na l public crisis happen frequently,and bring great har m, so the pub lic crisism anage m ent studies beco m e a ho t acade m ic topic But the public crisi s m anage m ent stud ies i n China sho w the non equili b riu m sit u ation o f focusing on the urban,igno ri n g the rural!

China s rural public crisis m anage m ent stud i e s beg in fro m the21st century,so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 su lts are still ver y fe w W ith the e m erg i n g o f global risk situations,streng then i n g stud i e s on rural pub lic crisism anage m en t is beco m ing ver y urgent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puts out that severa lkey issues a

Vol 32,Seri alNo 368

bout the rural public crisism anage m en t process and study m et h od and on this basis he proposes a ne w theoretic analysis fra m e w or k on the stud i e s for r ura l pub li c crisis m anage m ent

Potenti a l Assessment of Parti c i p ati n g Car bon Trade f o r C hi n ese Agri c ultur e Green House

Gas(GHG )Em issi o n i n I n ternati o nal Market H UANG D elin and CAI Songfeng (89)…………………A s for the research of reduction o f Ch i n ese agricu ltural greenhouse gas e m issions ,car bon trad i n g w hich be l o ng to Tokyo Protocol is i n troduced as a m ethod to governance GHG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gas e m issions w ill be integ rated i n to the i n ter national e m issions trading m arke,t prov i d i n g a w ay to re duce e m issions o fGH G ,In order to t h eo retica ll y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tudy ,fis,t estab li s hed theoretica lmode l o f i n ter national e m issi o ns ,the abso l u te and Intensity control w as defined to analyze the ro le of countries played i n i n ter national e m issi o nsm ar ket A s a resul,t i n tensi v e contro l ism ore li k e l y to beco m e supp liers i n i n ter national e m issi o ns m arke,t ho w ever ,The resu lt depends on the re lative val u e bet w een deg ree o f the intensity e m ission and i n tensity contr o ,l If the level of intensity contro l e m issi o n is lo w er than the level o f i n tensity e m ission of th is country ,t h e country w ill beco m e suppliers i n i n ter national e m issionsm arket In or der to verify conc l u sions ,GTAP E m ode lw ith the data o f Chi n ese greenhouse gas e m ission is used to eva l u ate t h e potential o fCh i n ese ag ricult u re green house e m ission i n participati n g carbon trade in i n ter nationalm arke,t fi n ally t h e theoretical conc l u sions is validated The Spec i a l Pr obl e m s D i s cussi o n of Evol u ti o n Path i n M ari n e Industry

Z H U J ianzhen and SU N P eng (97)…………………………………………………………………………By summ ing up the perfor m ance of t h e specia l prob le m s of evo l u ti o n path in m ar i n e i n dustry ,the reach conclusion is t h at traditional path of evolution of three i n dustries do not apply to the m ar i n e indus try ,and the reasons for such non app licab ility is analyzed And thus shou l d exp l o re the unique evolu ti o n path ofm arine i n dustry by establish i n g ana l y sism atrix on t w o aspects o f degree o f difficulty and ur gency Lastly ,po int out re levant po licy priorities for differentm anage m ent types ofm arine i n dustry Econo m i c Anal y si s of F i n anci a l Subsi d i e s i n Secondary Vocati o nal Educati o n :Based on Perspecti v e ofP r ef e r enti a l Poli c i e s to Rurual Students and Agri c ulture r el a ted Speci a lty

I s sues i n Agri c ultur al Economy(I A E)is pub lished jo i n tly by the Ch i n ese A ssoc i a ti o n o f Agricu ltural E cono m ists (CAAE )and t h e I nstitute ofAg ricultura lE cono m ics and D evelopm ent (I A ED ),Ch i n ese Acade m y ofA gri cultura l Sciences(CAAS),si n ce 1980

Chief o fEd itor i a l Board :Y I N Cheng jie Address :12Zhongguancun Southstree,t

Editor-i n -Ch ie:f Q I N Fu B eiji n g 100081,Ch i n a

Te:l (8610)82108705Overseas D istri b utor :China Internati o na lBook T rading Fax :(8610)82109791 Corporati o n(P O Box 399 Be ijing ,Ch i n a) E-m a i:l ny jj w @t m ail caas net cn Code No M 571WANG F engyu and LIU Zhongqin (104)……………………………………………………………………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 26 1、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和()。 A、加强教育培训 B、遵循市场原则 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加大资金投入 答案:C 2、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答案:A 正确答案:B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 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答案:D 4、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 )。 A、1-2人 B、3-9人 C、10-29人

D、30人以上 答案:C 5、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做好()。 A、领导体制 B、组织体制 C、一案三制 D、信息体制 答案:C 6、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 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答案:A 正确答案:B 7、 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A 正确答案:D 8、 ()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B、突发事件的处理

C、突发事件的运行 D、突发事件的善后 答案:A 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的建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答案:A 10、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这个行为就成为()。 A、紧急规范 B、模范作用 C、带头作用 D、群体作用 答案:C 正确答案:A 11、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B 12、经济安全危机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 )。 A、流动性风险 B、资金风险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 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 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是带来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利用年底两个月的时间,组织机关领导干部参加公共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在线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对于公共突发事件以及如何应对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将自己的学习感想和体会表述如下: 我国正处在突发事件高发时期,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无以数计。20XX年从无情的暴风雪到汶川大地震国人的心还没有从冰冷中温暖过来,就又经历了大地无情的撕扯;当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流行,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应急预警和处理机制。突发事件有其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将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作为一名机关的领导干部,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应急管理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的工作责任体系,确保能有效预 防、及时处理公共突发事件。

首先,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内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启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 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其次,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3年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 26 1、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和( C )。 A、加强教育培训 B、遵循市场原则 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加大资金投入 答案:C 2、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 B )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答案:A 正确答案:B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 D )。 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答案:D 4、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 C )。 A、1-2人 B、3-9人 C、10-29人 D、30人以上 答案:C 5、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做好( C )。 A、领导体制 B、组织体制 C、一案三制 D、信息体制 答案:C 6、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B)。 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答案:A

正确答案:B 7、 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A 正确答案:D 8、()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B、突发事件的处理 C、突发事件的运行 D、突发事件的善后 答案:A 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的建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答案:A 10、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这个行为就成为()。 A、紧急规范 B、模范作用 C、带头作用 D、群体作用 答案:C 正确答案:A 11、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B 12、经济安全危机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 )。 A、流动性风险 B、资金风险 C、房地产风险 D、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答案:D 13、下列事件中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 A、高速列车碰撞 B、南方雪灾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公共危机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危机基本特征的是(D)。 A、危害性 B、不确定性 C、超常性 D、不可转化性 2、发生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地)以或是波及两个市(地)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的危机事件,应属于(C)。 A、一般危机事件 B、较大危机事件 C、重大危机事件 D、特别重大危机事件 3、政府采取危机应对措施必须有宪法上的授权,并且政府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即告诉我们,政府在危机应对中应当遵循(A)。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责任原则 D、时效原则 4、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B)。 A、《紧急状态法》 B、《突发事件应对法》 C、《中华人民国戒严法》 D、《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5、我国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D)。 A、上级政府管理为主 B、县以上政府管理为主 C、基层政府管理为主 D、属地管理为主 6、下列关于危机决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条件充分的情景下做出的 B、危机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景下做出的

C、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时间不充裕的情景下做出的 D、危机决策往往是在后果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的 7、在公共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建设中应避免出现的情况是(A)。 A、保持沉默,少说为佳 B、保证正规渠道畅通 C、保持信息口径一致 D、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8、下列关于危机发言人应具备的相应技能中,不应有的是(C)。 A、质疑不准确的信息 B、解释有些问题不能回答的原因 C、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D、压力下保持冷静 9、关于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一定要及时、准确,争取先声夺人。 B、充分考虑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有些很严重的危机事件暂时说得轻些。 C、不能因为没有弄清楚情况而对相关信息不予披露。 D、新闻发布可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新闻通稿、记者采访、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 10、当强烈地震发生时,民众在自救中不应有的行为是(C)。 A、躲进卫生间 B、就近找个枕头、坐垫、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 C、赶快乘坐电梯下楼 D、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公共危机教育,提高每个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 B、我国大量已有的突发事件显示,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不容乐观,普遍缺乏危 机应对技能训练。 C、在危机的经验中,民众相信传闻而不相信政府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答案

1、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 A、比例原则 B、非可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非程序原则 答案:A 2、发生Ⅰ级或Ⅱ级突发公共事件应在()内报告国务院。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D、5小时 答案:C 3、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公安部 D、民政部 答案:D 4、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在()内报至农业部。 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小时 答案:C

5、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 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地)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 答案:B 6、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A、预警指标体系 B、政府监管 C、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D、行业自律 答案:A 7、危机决策机制主要由危机决策主体和危机( )两个方面构成。 A、决策客体 B、决策信息 C、决策制度 D、决策结果 答案:C 8、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D 9、在重要场所、重点地区聚集人数在10人以上,100人以下,参与人员有明显过激行为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B 10、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属于()。 A、非克减原则 B、非歧视原则 C、比例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A 11、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 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B 1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公共管理机构特别是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外,还取决于()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 A、全社会力量

18年12月考试《公共危机管理》考核作业(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危机管理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共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公共危机 答: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2.政府危机管理 答:政府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轻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国家安全的行为。 3.合法原则 答:合法性原则,是指执行机关在执行活动中的执行根据要合法,执行程序要合法,采取的执行措施要合法。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公共危机管理中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的关系。 答:科学决策是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决策活动。它的特点是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经验决策主要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而做出的决策。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是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它们的结果并非完全对立。科学决策的结果并不必然是科学的、准确的,而经验决策的结果也不一是非科学的、不准确的。传统社会主要以经验决策为主,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

学决策逐渐占据上风。但是,经验决策在当代社会并没有随着科学决策方式的诞生而消失,在特定的情况下它成为科学决策的有益补充。 2.简述危机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答:一般来说,危机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机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危机的检测和预警;危机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危机应急处理技术和检测机构及其任务;危机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危机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危机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危机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危机的变化和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3.简述如何实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 答:在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对政府公共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了改革契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把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地探讨和论述,其目的在于为政府更有效地管理公共危机提供合理的思路和有益的建议。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责任之所在,政府必须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其重要职能:从理论上言,政府权力源于人民,为人民谋求福祉而存在,而公共危机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政府承担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是政府存在的目的使然:从实践上看,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国家政权兴亡,政府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管理的现实价值更加彰显。为此,必须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模型,明确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现实中,由于政府对危机认识不足、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缺位、政府奖励与惩罚体系错位、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滞后等原因,公共危机管理中还存在诸多政府责任缺失行为,其表现在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管理模式单一、危机管理协作机制不完善、危机管理制度缺失、危机反馈控制缺乏等方面。为使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得以有效强化,就必须借鉴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先进经验、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及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健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协作机制、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反馈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公共危机的特点分析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时间原则。政府在危机事件中,在时间及信息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下,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危机,以避免人员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危机事件通常都具有突发性、震撼性的

《公共危机管理》作业3参考答案

《公共危机管理》单元作业题(3)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广义)P125 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狭义)P125 3.危机信息(广义)P153 4.志愿精神P193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ABC )。 A.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B.在结构合理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中,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单元功能的简单总和。 C.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应以减少层次、提高效率和节约资源为目标。 D.横向的组织设置将同一性质职能的权限范围进行不同层次的分解,每个层次管辖的业务性质基本相同,但管理权限范围随着层次降低而缩小。 2.在危机决策过程中,由于要在压力大和时间紧的形势下做出关系重大的决定,部分决策者为避免承担个人责任而不愿意或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往往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这种现象被称为( B)现象。 A.雁阵效应 B.集体动力 C.鲶鱼效应 D.蝴蝶效应 3.(C)认为决策是国家政府成员间讨价还价的产物。 A.理性行为决策模式 B.组织过程决策模式 C.政府政治决策模式 D.精英团队决策模式 4.下列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等级协调机制的表述正确的有(ABC )。 A.等级协调机制主要是指有隶属关系的政府或部门在危机管理和应对时的协同运作机

制。 B.等级协调机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下情上达,保证上级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C.等级协调机制主要以明确的上下级间责任关系和行政命令为主要形式。 D.与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会公众以及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都是属于等级协调机制。 5.下列关于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的表述正确的有( ABD )。 A.是由美国政府于1979年建立的。 B.是直接向总统报告的专门负责灾害应急的独立机构。 C.下设“三部一院”,即评估部、行动部、政策部和紧急事务规划学院。 D.是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6.在公共危机信息搜集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包括( ABCD )。 A.及时性原则 B.可靠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7.英国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特提出的关于危机沟通的“三T”原则是指( ABC)。 A.主动沟通 B.全面充分沟通 C.尽快沟通 D.媒体沟通 8.危机沟通的核心是( ABC )。 A. 媒体联动 B. 信息的共享 C. 对危机沟通的过程进行总结 D. 不确定的消除 9.在危机爆发期,沟通要注意把握的问题有(ACD )。 A. 引导公众情绪,统一舆论基调 B. 有效利用媒体发动全社会对危机事件进行理性思考 C. 要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形象 D. 要稳定民心 10.安全文化诞生于( B )。 A.20世纪80年代初

2020年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引导语: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是带来的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危机是种普遍现象。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危机 危机的爆发大致分二类:一是事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爆发,可称为“积发”;二是不可预测的事物的突然袭击,可称作“突发”。危机发生之后必然会集结不同利益群体,表现为媒体追逐、舆论责声、情绪对抗、群体间搏奕谋利等等冲突。企业如何应对,进行危机管理?关键在于事前预防,检视潜在危险,研定防范措施;危机来临时,准确判断危机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风险,尽快结束危机,把负面效应减至最小或转化为企业有利因素甚至机遇。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统筹兼顾,谋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机意识至关重要。中学时读《扁鹊见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对扁鹊的提醒无动于衷,最后竟从“汤熨、针石之所及”的小毛病变成“在骨髓,无请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没有危机意识。比尔盖茨缔造出世界电子帝国,在于他有“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危机理念。必须让每位员工知道:我的一

言一行,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影响着公众对公司的印象。市场经济下正视危机,对企业成长是一种考验和砥砺。 二、正确处理危机 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二点: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质;二是主管单位和新闻媒体对事件的评论。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质并非不能改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在于如何与当事方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特别要化解媒体的过度报道和聚焦,尤其是网络媒体,要设法引导舆论、分散或转移媒体视线,迅速减轻危机的负面影响。平和心态、主动积极、低调处理、控制范围、好的定性,对危机管理最要紧;主要手段则是刚柔相济、整合资源、先急后缓、着眼稳定、内外有别、主动积极。 1、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对机制、健全危机预案,才能发现危机,临危不惧,快捷响应,正确处理。危机可分三级:一般紧急、重要紧急、特别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机状态,启动相应的处置方案,才能保证危机处理组织有力、人员到位、物资支援、信息通畅,工作有序高效。 2、构建和谐媒体关系 网络时代和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和谐的公司媒体关系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企业要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众多案例说明,好的媒体关系能为企业所用,对宣传企业形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体关系不仅不利于企业营造良好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和答案

1、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和()。 A、加强教育培训 B、遵循市场原则 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加大资金投入 答案:C 2、强调设置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并不排除极端特殊情况下成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临时机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 ) A、统一领导与指挥原则 B、常设性原则 C、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D、属地管理原则 答案:B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 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答案:D 4、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 A、研究所 B、科研机构 C、咨询组织 D、高校 答案:B 正确答案:C 5、通过对危机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的功能属于()。 A、信息收集与分析 B、危机预报 C、危机监测 D、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 答案:A 正确答案:C 6、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D 7、经济安全事件属于()。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答案:D 8、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属于()。 A、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答案:B 9、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B 10、在非常规状态下依法行使行政紧急权力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后,如果损害是普遍而巨大的,政府可只提供有限的救济,如相当补偿、适当补偿等等。这是指()。 A、救济有限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A 11、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来分级。 A、伤亡程度 B、严重程度 C、发展事态 D、可控程度 答案:C 12、紧急行政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必须在紧急状态下才能行使,紧急行政权力主要包括紧急决定权、紧急征用权和()。 A、紧急控制权 B、紧急强制权

《公共危机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 罗森塔尔对危机的定义。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2.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包括: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 3. 应急管理中的政府责任有哪些?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利降低社会危害开展危机教育 4. 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的特点有哪些?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大规模的特点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危机波动方式多元,震动频度增大危机事件国际化程度加大 二、论述题 1.分析中国目前危机决策的弱点及改进措施。 弱点:危机决策意识不强 危机决策机构存在缺陷 危机决策的公开性和可预测性较差 危机决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危机决策工具缺乏创新 改进措施:作为危机决策者的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把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在组织的正常运转中以常规决策为主,危机决策为辅,加强日常管理中的疏导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进而从根

本上改善我国的公共治理结构,从源头上遏制危机的发生。 2.公共危机管理与企业危机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答: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中两种不同形式。企业危机管理是对解决企业面临的危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的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则是针对大众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危机状态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危机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预防和化解危机而言,两者是相似的。就企业和公共部门需要树立危机意识而言,它们也是相似的。但是,两者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危机管理目标。公共危机管理以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为目标。企业危机管理者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公共危机管理则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社会大众的利益,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有社会的,政治的方面的内容。其次,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对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很难对其他企业的危机给予同情和援助,除非收购、兼并处于危机中的企业成为自己企业的一部分。公共危机管理是面对社会公众的,其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甚至是相互配合的。再次,危机管理的手段,公共危机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则,依法行政。此外,由于公共危机管理是要应对紧急的、危害性大的事件,因此公共危机管理必要时可以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权力。企业危机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最后,公众的监督和约束。由于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活动,也是政

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

微信号:1 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的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构建一个城市的安全体系,其目的是()。 在危机事件后重塑政府形象要做到()。 在下列建设项目中,哪些属于邻避效应的项目()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约两万人死亡,并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日本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恐慌,和杭州一样也发生了抢盐事件。 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来看待。 东黄爆炸事件,总书记在现场提出的方针是()。 我们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的群体,网民就是公众,网民代表了一个国家,也代表了社会的中间力量、青壮年、甚至一部分老人,它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所以说我们从网民就可以看到社会的()。 本讲认为,在突发事件中,哪些心理传导的效应会对公众的心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导致产生公众心理恐慌() 根据本讲,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包括哪些方面() 对于有些隐患的排查,客观地来看,还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专业知识,还要导入专家制度。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 政府信任指在突发事件后,在社会关系中,公众、非政府组织或社会组织,对政府秉持的信赖状态。 美国的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由哪些子系统组成() 本讲认为,在突发事件当中公众产生心理恐慌的原因是:() 国务办二号文当中明确指出,城市面临的风险特点包括()。 本讲提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第38条新增,对生产经营单位未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给予处罚。 做应急管理工作,做安全工作,等到出事之后要加强处置动作。把整个的工作重心是放在处置上。 政府信任修复阶段的即时性修复指在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时,可以边工作、边提高、边改善。 随着科技的发展情况,对地震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已有突破性进展,但完全能够预警还有一定的差距。() ()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一杭州网友在网上传播了日本大地震,造成核泄露污染海水,食盐不能吃的消息,引起抢盐事件,在本讲中被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叫什么() 根据本讲,我国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对突发事件做了界定。 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鼓励引导各部门和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上。新技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集成创新需要利用()技术。 ()第22条,明确提出来,所有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 根据本讲,()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 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答案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答案

3、简述事故灾难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案:事故灾害的机理分析;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急预 案管理;应急过程动态管理; 4、简述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 答案:①第一时间报告疫情,并先期处置;②组织专家开展紧急救治,必要时实施隔离,控制传染源,严防疫情扩散;③加强疫情的调查、监测、评估工作,密切注视动态,尽早预防和控制;④及时、准确、公开发布信息,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⑤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二、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自然灾害发生后,应从哪些方面、如何妥善做好受灾群众生活 保障工作? 答案: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要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1.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救灾指导。2.快速反应,及时调运应急救灾物资。全力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确保“五有”。灾害发生以来,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 采取动员投亲靠友、互助互济安排一批;3.超前谋划,做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由政府组织协调,在附近没有受灾的村屯分散安排一批;4.及时查灾核灾,为科学救灾提供依据。 2.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事故灾难预防及抢险救援工作中如何做好协调联动?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对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就是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1)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保障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应急预案是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应对事故灾难,开展抢险救援的前提。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要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协同配合、快速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在指挥控制、组织协调、预测预警、决策部署、通信联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与抢险救援工作中的主导作用。(2)补充完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在发生事故灾难时,要按照事故性质类别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开展现场救援,把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完善,在抢险救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3)加强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企业安全生应急预案建设,是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关键。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做到食品安全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答案:(一)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主动监测制度,做到“早发现”。1.检验检测。从地区源头管理情况、产品特点、生产工艺、企业信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行业、消费者反映等信息,组织开展专项风险监测。省局和各分支机构要及时收集、整理、汇总监测数据和信息,落实每季度食品检测数据分析制度。2.收集风险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应当认真筛选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报送。对需要采取处置措施的要同时实施,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3.组织明查暗访。(二)对工作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要做到“早报告”。 1.核准信息。对工作中收集到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从速核准,确定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答案(66分版)考试中途请不要离开,即使您关闭浏览器或电脑,系统也将持续计时。 (一)单选题:每题1分,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天津爆炸案出现没有总指挥的状况,该如何解决。 A.警察局长总指挥 B.事故公司领导负责 C.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选任 D.武警交通队长担任 2.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 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全力扶贫 B.政府作为 C.全力合作 D.经济发展 3.“表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这位官员被调查了,调查他并不是他在处理这场危机应对的情况怎么样,反而是由于现场一个表情引发了一场审判,最终这位官员还被判了刑,很多人开玩笑叫一场微笑引发的审判。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与特点。 A.集体性的行动(抗争) B.公众终止与政府积极的互动 C.集体性的行动(诉求) D.政府官员容易成为焦点 4.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 A.媒体导向 B.心理挫伤 C.公共直接利益 D.公共间接利益 5.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A.恐核症 B.恐水症 C.急性焦虑症 D.慢性焦虑症 6.根据本讲,()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A.技术水平 B.措施手段 C.领导作用 D.制度设计

7.本讲提到,现在基尼系数过高,贫富差距较大,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集体焦虑,通过哪种措施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 A.调节分配制度 B.城乡医保同筹制度 C.廉租房制度 D.提前退休制度 8.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 A.不确定性 B.目标 C.风险 D.消极影响 9.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鼓励引导个部门和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上。A.政府引导 B.科普宣教工作 C.处置工作 D.隐患排查治理 10.到今天为止使用互联网网民的人数规模已接近()亿。 11.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怀疑,不仅有怀疑也有批评,甚至还有其他衍生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去考虑()。 A.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B.立即着手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C.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公众给予的怀疑和批评给予立即回复 D.对公众的怀疑和批评避而不谈 12.根据本讲,我国2017年颁布并实施的()对突发事件做了界定。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B.《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通知》 C.《安全生产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3.本讲认为,隐患排查工作,首先要加强(),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看待。 A.风险管理 B.风险与隐患清单 C.科普宣教工作

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76573

篇一: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公司举办了为期5 天的培训班。下面谈谈个人体会。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 2 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学习、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突发事件预警的起点。在和平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培养危机意识。篇二:应急培训心得体会 应急办培训学习心得 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结束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这次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新的飞跃,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落实各自承担的专项预案,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