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摘要:《牡丹亭》是《西厢记》后又一影响曲坛的巨著。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以纯、真的性格与杜丽娘在《牡丹亭》中交辉相映,并对戏曲发展有推动作用。从春香在《牡丹亭》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体制对女性的本性的压制以及被压制的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的抗争。

关键词:春香纯真封建礼教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是整个明代传奇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描述的是一名官家小姐——杜丽娘对个人幸福追求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妇女本性的压制。作品主人公为了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束缚私自结合,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礼法规范和门阀制度的反抗,表现出作者民主的思想倾向。

故事是围绕杜丽娘与柳梦梅开展的,但中间却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春香,杜丽娘的贴身婢女。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个性极为鲜明的形象,她热情、开朗、活泼、泼辣,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对于封建礼教来说,她的行为可以说是“闹”,甚至可以说是“胡闹”。但以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可以用两个字表达,就是“纯”和“真”。

(一)

纯,是指单纯、天真烂漫。真,则是指率真、坦率。而这两字着重体现在《牡丹亭》第七出《闺塾》中。

《牡丹亭·闺塾》这一出戏,是杜丽娘走上觉醒之路的起点,而爆发点却是春香。在这出戏中共有三个人物:陈最良、杜丽娘、春香。写的是迂腐学究陈最良为闺阁小姐杜丽娘上课的情形。这出戏是由开场、教书、写字和询景四个情节构成的。

开场时杜丽娘及春香未准时来上课,陈最良就对她们加以斥责。陈最良久等杜丽娘不到,敲云板催促上课,这一行为反映出他那“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春香跟在杜丽娘身后,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她,不耐烦地说着怨言:“《昔事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鹉哥唤茶。”在春香坦率的言语中,可以知道,在她的眼里读书还没有逗鹦鹉说话好玩。这正反映出了春香与死板的老学究陈最良对文化学习的不同理解,同时也显示了两者思想的不同。

教书的情节,陈最良因为她们两人迟到,就进行思想教育,对她们宣扬封建礼教。这个老学究用陈腐的说教教训杜丽娘:

“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陈腐的腔调,严格的规条。春香立刻讽刺道:“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直率的语言,毫不掩饰地表露着她的不耐烦,对读书这一“圣贤事”的反感。

对《诗经·关雎》的讲解,陈最良绝口不提爱情,说那《关雎》第一句:“关关雎鸠”,雎鸠是一种鸟,而“关关”是鸟叫的声音。这时,春香戏弄陈最良说:“怎样的叫声?”并让他学鸟叫。陈最良对后面内容解释更不符合原意,信口胡扯,春香听不懂,总是忍不住好奇地问。一再地发问,让陈最良窘态百出,最后生气地要她闭嘴。好奇是天真的表现,发问则是率真的行为,作者在这些小细节中一一表现出春香纯和真的性格。这段戏里,陈最良歪批情诗,散布封建毒素;春香戏弄迂腐学究,直接揭穿其伪君子本相。在春香与陈最良抗争

的同时,作者也把两人思想的不同正式搬上了舞台。

接下来的写字这一情节,则更突出了春香的活泼、调皮。陈最良要她取文房四宝,她却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细笔、薛涛笺、鸳鸯砚,而这老学究竟不识这四物。这一情节正说明他对生活上的见闻极少,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代表,使人觉得可笑又可怜;身为官家小姐贴身丫鬟的春香并不是不识文房四宝,是她有意戏弄陈最良才拿来闺房专用之物的,真是可爱又可赞。在这段戏里,杜丽娘因为受封建教育的影响,对感情的流露比较含蓄、委婉,不如春香的直率,两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听着陈最良的陈腐讲解,春香就找借口出去玩,发现了自家后花园,回来后不时引逗小姐。

【掉角儿】“溺尿去来。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

春香在自家发现了“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殇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这样的美景让她兴奋不已,这体现了春香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见春香“不攻书,游园去”,在此之前饱受奚落的陈最良这时终于按捺不住,就拿来荆条要打春香。在打之前,他还搬出一套封建文人引以为训的“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大道理,春香不仅不怕,还一针见血地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活支煞。”这更揭露了这个封建文人读书的虚伪性。陈又用“悬梁、刺股”来教训春香,她又讽刺和嘲弄道:“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纳。有甚光华。”在天真无邪的春香看来,女孩子识得几个字就行了,但陈最良却列举的古人刻苦攻读的例子,简直就是在自讨苦吃,自找罪受,真是可笑极了。在戏弄了陈最良后,外边刚好传来了卖花声,于是她建议小姐杜丽娘不要读那害人的书,去听听卖花的声音更有意义。这使陈最良气急败坏地真的打起春香来了。她不但不怕,反而抢过荆条扔掉了。这时,这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最良,被一个小姑娘整治得服服帖帖,却毫无办法;这个时候还是由聪明的小姐杜丽娘出面来圆场,表面上她是在严斥春香,实际上却拐弯抹角地痛骂了陈最良。迂腐憨蠢的陈最良,如何能转得过慧敏透顶的杜丽娘呢?他还以为杜丽娘真是在为他出气,维护了他的师道尊严呢。实际上,在对付礼教害人的问题上,杜丽娘和春香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段戏是由春香主动挑起矛盾冲突并充当了主将,而杜丽娘助战,终于大获全胜;陈最良被动应战,结果理屈词穷,一败涂地。战胜了代表腐朽封建思想的陈最良不但体现出了春香的大胆、勇敢、泼辣的性格,而且充分体现了被压抑的古代妇女想要冲破禁锢她们身心的牢笼的强烈愿望。

在《闺塾》这一出戏中,不可谓一个“闹”字,春香处处与陈最良“胡闹”。封建愚昧的潦倒塾师,与聪明泼辣的伴读丫鬟,两者的矛盾冲突处处可见,同时也表现了向往自由之心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正是春香性格中的“纯”使她不了解“情”这个字。杜丽娘为情憔悴甚至忧伤而死的时候,春香对她的情感并未察觉一二。这在第十二出《寻梦》中有具体表现,当杜丽娘在花园寻梦未果,走累了在梅树下打盹时,春香找来,看杜丽娘在打盹便上前询问:【川拨棹】你游花院,怎靠着梅树偃?(旦)一时间望眼连天,一时间望眼连天,忽忽地伤心自怜。(泣介)(合)知怎生泪暗悬?(贴)小姐甚意儿?

【前腔】(旦)春归人面,整相看无一言。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儿问天,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与题笺。(贴)这一句猜头儿是怎言?(合前)(贴)去罢。(旦作行又住介)【前腔】为我慢归休,款留连。(内鸟啼介)听,听这不如归春暮天。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合前)

春香看见杜丽娘情思昏昏,十分关切,一再地追问;但杜丽娘心中有秘密,不方便明说,令春香摸不着头脑。这三段曲词把杜丽娘寻梦不见而黯然神伤以及春香关心杜丽娘但又难测其意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春香在剧中是杜丽娘的对比形象,又是杜丽娘本性中未表现出来的一面。春香活泼、开朗、泼辣、勇敢,与杜丽娘温驯地接受父母安排,成为一名温柔贤惠、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形成鲜明对比。春香性格的最大特色是“憨”,一方面表现为天真,与杜丽娘形成对比,用她的天真憨厚映衬杜丽娘的深沉苦闷;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封建说教毫无顾忌的揭露和嘲弄。春香这样的性格在戏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闹”出了杜丽娘反对封建礼教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及爱情的嫩芽。

不了解“情”字就不理解杜丽娘为什么会为梦中“折柳情人”产生出这样的相思情。第十八出《诊祟》:

【一江风】(贴扶病旦上)(旦)病迷厮。为甚轻憔悴?打不破愁婚谜。梦初回,燕尾翻风,乱飒起湘帘翠。春去偌多时,春去偌多时,花容只顾衰。井梧声刮的我心儿碎。[行香子]春香呵,我“楚楚精神,叶叶腰身,能禁多病逡巡!(贴)你星星措与,种种生成,有许多娇,许多韵,许多情。(旦)咳,咱弄梅心事,那折柳情人,梦淹渐暗老残春。(贴)正好簟炉香午,枕扇风清。知为谁颦,为谁瘦,为谁疼?”(旦)春香,我自春游一梦,卧病如今。不痒不疼,如痴如醉。知他怎生?(贴)小姐,梦儿里事,想他则甚!(旦)你教我怎生不想呵!

梦里的事情是虚幻、不真实的,春香不明白杜丽娘为什么会为了梦里的一个人茶不思饭不想,把自己弄得一副憔悴不堪的模样。杜丽娘对春香说她对“梦中情人”的思念,但春香只回了一句:“梦儿里事,想他则甚!”这样虚幻的事在春香看来是不值得去想的,说明了她不了解“情”字,还是一副纯情无知的模样。

(二)

春香的性格在剧中是十分鲜明的,封建社会是形成她性格的因素之一。“女性是一种没有自我意愿、自我决策权利和自我行为体现的物化了的附庸”①。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只是被看作攀援着男人的植物或被人闲置的纳凉工具。他们用种种规条规范她们的言语、行为,如三从四德、《女诫》、《闺范》等,要求女性要事事遵从规条,不能有半点差池。身为杜宝手中明珠的杜丽娘是如此,更何况是出身贫寒的小小丫鬟春香呢?

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闺门,唯一一次活着踏出自家的门槛的时候就是她出嫁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当她去世的那一天。在封建官僚杜宝的府邸里生活的杜丽娘只能天天在房中做女工,去游一下自家的花园,母亲都会说:

【征胡兵】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朵。问绣窗针指如何?逗工夫一线多。更昼长闲不过,琴书外自有好腾那。(第十一出《慈戒》)

贴身丫鬟春香也只能跟着小姐,三步不出闺门,连自家有个花红柳绿的大花园都不知道。在发现并告诉杜丽娘后,杜丽娘的反应是:“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是否是封建礼教把这些个可怜的女子束缚得太牢固呢?这可否说明封建礼教让她们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有窒息而死的结果?

春香一句“《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就说出了封建礼教对人身心的束缚。仅仅一本用格言编成的启蒙读本,就已经是这样了,更高一层的读本呢?结果自然是造出千千万万个陈最良,腐朽不堪。在第三出《训女》中,在杜宝喝了女儿敬的酒后,心里十分高兴。在杜丽娘退下后,杜宝便叫春香问话:

【前腔】……(外)叫春香。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贴)绣房中则是绣。(外)绣的许多?(贴)绣了打绵。(外)甚么绵?(贴)睡眠。(外)好哩,好哩。夫人,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叫女孩儿。(旦上)爹爹有何分付?(外)适问春香,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杜丽娘严格遵守礼教,对父母非常孝顺,但父亲杜宝对她还是很不放心,听说杜丽娘白

日闲眠一事他很不开心,马上叫她上前来,教训她,而且还把这个责任归咎在夫人的身上。父母对杜丽娘管教得严,并无任何自主权可言,被死死地拘禁在绣房。而春香也只能和杜丽娘一样,不能到处跑,接触外界,自然其性格也较为单纯。

在第五出《延师》中:

【前腔】(旦引贴上)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贴)先生来了怎好?(旦)那少不得去。丫头,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净报介)小姐到。(见介)(外)我儿过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日吉辰,来拜了先生。(内鼓吹介)(旦拜)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末)愚老恭承捧珠之爱,谬加琢玉之功。(外)春香丫头,向陈师傅叩头。着他伴读。(贴叩头介)(末)敢问小姐所读何书?(外)男、女《四书》,他都成诵了。则看些经旨罢。《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礼记》,又是孤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其馀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为了能让杜丽娘“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杜宝让她去拜老学究陈最良为师,向他学习《诗经》——他们口中所谓的“后妃之德”。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能“相夫教子”的女性在那时更为人喜欢,所以让杜丽娘读书是让她嫁得更好的条件。

在去见陈最良的途中,杜丽娘对春香说:“丫头,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一句话就说出了很多。一是封建礼教已经有意无意地渗入杜丽娘的骨中,说出今人要学古镜模的话语,要知道当时能列入古镜模的,都是符合封建礼教的。二是当时奴仆身份低微,稍知书达礼些,就能让他们过得好些,其中的话中话不言而喻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已禁锢了他们的灵魂,认为只有读了书的人才有出头之日。

从杜宝为杜丽娘选择的学本,可以了解到封建礼教对古代女子的束缚。男、女《四书》已成诵,两套《四书》都是为施行封建教育而编写的书籍,杜丽娘都已经能读熟;义理深奥的不学,与妇女没相干的不学,孤经不学,只学开首是后妃之德的《诗经》。话语后还感叹一句“可惜他是个女儿”。男女之分,由此可知。

由于身份的不同,春香所受到的约束并没有杜丽娘的多,对她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她只须做好分内事便可,并不需要象杜丽娘那样一定要“知书知礼”,在“他日到人家”时“父母光辉”。这样她性格上的率真就不被限制了。

虽说对春香的要求不高,但封建礼教对其的要求仍是存在的。古代女子被要求三从四德,而卖身为奴,那便只能听主人的话。陪伴在小姐的身边是她的幸,也是她的不幸。幸的是不会被人太过欺压,她的勇敢也不会因为了生存而被磨灭;不幸的是对杜丽娘的束缚,一部分的春香也得承受。整日只能待在绣房,毫无自由。拘禁着身,也束缚着心,不由对自由渴望不已,萌生了反抗的念头。

(三)

汤显祖非常敬仰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李贽和名僧紫柏禅师(达观),并提出了著名的“情至说”,以此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与封建主义“理”的教义相对立。这种先进的哲学观点,同复杂的政治斗争历程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溶汇在一起,为他的创作活动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牡丹亭》是汤显祖在他的政治理想幻灭以后,难以压抑内心的悲愤,要发泄其心中不甘而作的,体现了他“至情”的观念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其中,杜丽娘就是最能表现他的思想观念的一个形象。在《牡丹亭·闺塾》中,杜丽娘走上了觉醒之路,而春香在《牡丹亭·闺塾》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杜丽娘思想行为的另一面。汤显祖借春香之口插科打诨,无情地嘲弄、毫无顾忌地顶撞陈最良,痛快淋漓地向封建礼教宣战,体现了他渴望人性自由的理想。

“情”与“理”的对立,在《牡丹亭》中“情”站在了胜利的高台,这可从杜丽娘为情

而死,为情复生,冲破种种阻隔,冲破“理”的罗网,冲破阴阳的界限,不懈追求爱情的行为中;从春香戏耍陈最良,以天然性格对抗腐朽学究的行为中可以看到。但现实中,“情”与“理”的冲突,“情”始终无法与“理”相抗衡。封建礼教已渗透了人们的骨髓,侵占了他们的头脑,一切都按照着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教义走。

无法在现实中与封建礼教对抗,汤显祖就只能在创作中发泄情绪,表达渴求。借春香之口直接嘲弄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其知识的浅薄、言行的迂讷、思想的空虚;借杜丽娘之行为间接表达对人性自由的渴望。

人们常把《牡丹亭》和《西厢记》作比较,在这里,我们也把同是丫鬟的红娘和春香作一个比较。

红娘和春香都出身贫寒,都是贵族小姐的贴身丫鬟。本质上,两人都是相同的,红娘富于正义感、泼辣、机智、乐于助人;春香热情、开朗、活泼、泼辣,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在《西厢记》第四本“拷红”一折中,充分体现了红娘的泼辣机智的性格;而在《牡丹亭》第七出“闺塾”也充分表现出春香活泼大胆机智的性格。

两人虽同为丫鬟,在剧中红娘与春香不同的是,红娘在帮助小姐成全爱情婚姻上至情热心,尽其智慧、能力。她热情地支持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思想弱点,大胆地促成他们自由结合,并机智、勇敢地想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保证了张生与崔莺莺爱情的成功。相对地,春香在这方面则没有那么重要了。春香在剧中只能算是杜丽娘爱情的引爆线,为她提供了“惊梦”的前提,这都是间接的、无意的。春香对杜丽娘为梦憔悴、相思而死,十分不解,体现出她对“情”一字完全不懂,也从未想过这些;红娘则是不同,在崔莺莺焚香祷告,祝第三柱香,含羞迟疑的时候,她马上接口:“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这里说出了红娘在考虑自己的归宿问题。而且,“据相貌,凭才情,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更说出了张生的到来,也是她春心荡漾。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春香较单纯,性情也不如红娘的多变。

但春香的活泼、大胆、泼辣、聪明,无一不让人叫好。她让人看到对封建礼教的嘲弄,对美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忠实地表现出自身的需求。在《闺塾》中尤为明显,她让腐朽儒生陈最良束手无策,让封建教育期望的肃穆凝重的书塾气氛荡然无存。一出戏,让春光添上了喧闹,让人感到生机昂然,真是怎一个“闹”了得啊!

注释:

①(《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刘慧英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4月第1版)第18页

参考书目:

1.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出版社,1963年4月北京第1版

2.何铭,《怎一个“闹”字了得——谈〈牡丹亭·闺塾〉的喜剧氛围》,《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

3.石群英曹勇军,《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牡丹亭·闺塾〉备课札记》,《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

4.刘琳琳,《〈牡丹亭〉人物简介》,《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20卷第1期

5.颖卓《紫鹃与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第一辑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上周三,我们在文学鉴赏课上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 通过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和老师的介绍,我深深体会到昆曲的韵味。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里,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我对它的灯光运用和环境的营造印象深刻。极简的舞台设计加之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察觉到剧中环境的变化。但是这部昆曲运用到电影手法,用灯光在同一舞台上营造不同的环境,这样既方便了演员情绪的抒发,也使观众能更清楚地觉察到场景的交替。刻意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落得个不伦不类的境地。所以适当的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传统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时代在变,美学在变,说故事的方法也在变,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把古典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第二: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每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饰都没有重样,服饰还要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春香在做侍女时穿的是裤子,在丽娘死后,她被收作杜家的义女,便换做裙装。编剧不止注意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注意

到了年龄的变化。桌围椅披都不能出丝毫差错,需与人物服装色彩相适宜。十二花神每一位身上的花都不同,然图案又在相互区分中有着统一,其细微处用心如此。 第三: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文化遗产"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认为它很宝贵,另一个是认为它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有人说现在学生都不爱看传统戏曲,因为节奏太慢,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有兴趣。在大学里,让同学们经常接触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这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一代都变成"读图"一代,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肤浅的民族。不读经典,不读《老子》、《孔子》,不读《红楼梦》,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因此,我们的媒体要加强对昆曲、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要在校园里不断培养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应该强调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要接触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到了大学,就应该多读读经典。如果抛弃了民族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很难继承下去。我们自己文化的经典怎样承传下去?不读这些经典,不研究这些经典,我们的"魂"都没有了。"民族魂"在哪里呢,就在这些经典里。经典代代传下去,才成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声高过了那些流行歌曲,就标志着国民素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 1.1相知相爱 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可见,世钧对曼桢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感觉很好。之所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因为世钧总去找叔惠,总是能看到曼桢,可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印象,是世钧认为不该多看女人的,见到女人总是不自在,大概是害羞的缘故。他们真正认识是除夕那天,世钧是请叔惠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他们一起去吃饭,巧遇到曼桢,自这次吃饭后,两人才渐渐熟悉了起来。自此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便产生了情愫。本来世钧就是老实,不善言语的,这正是曼桢喜欢的,曼桢看惯了她姐姐那些客人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她便明白作为人老实是好的。 世间上的人都说: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世钧觉得曼桢有些地方很奇怪,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而她并不是一个一味天真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怕羞的人。她这种矛盾的地方,实在很让人费解。世钧对曼桢表白是从南京回来以后,两个人只有几天没见,可两人却觉得是十年八年没见,世钧刚下火车就直接去厂里了,想尽快的见到曼桢,而曼桢也很想他、担心他。世钧说:“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很多话对你说。”这样,他也算对曼桢表白了,而他看得出曼桢很高兴。正在这时,工厂里其他同事来了,两人怕其他的同事知道,便分开了。曼桢叫世钧晚上带她家,两人方便讲清楚。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两个人确定了关系。 1.2相守相离 自从两个人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世钧便总去曼桢家找曼桢,曼桢的家人同样也十分高兴,认为不久以后就有一场婚礼要忙,而曼桢却与世钧商量,不要尽早地结婚,家里还需要她。世钧因执拗不过她而同意了。两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吵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直到张豫谨来了,世钧吃了张豫谨的醋,两个人便吵架了。从这一方面表现了世钧有点小心眼,而且对爱情不坚定。曼桢对豫谨的感情更像是亲哥哥,同样也为儿时对他的作弄作一点补偿,这便让世钧误会了。同时,世钧不小心偷听到曼桢的奶奶和妈妈都想要曼桢代替曼璐的位置嫁给豫谨,也说世钧是在耽误曼桢,有了这样的想法,曼桢的妈妈对世钧的态度便冷淡了起来,世钧便觉得无限委屈,也不怎么去曼桢家了,而曼桢也奇怪了,世钧怎么这么快转变了对她的态度。直到豫谨临走前跟她表白,她才明白是因为豫谨的原因,她变得非常的生气,他这么不信任她,认为她很容易就变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是明代流传很广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女主角,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并且经由《牡丹亭》而闻名于世。《牡丹亭》中的许多部分还沿用了话本中的故事情节,如:【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着话本中的若干原句。下面是给大家的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舞台形象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 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 ---白璧有瑕仍倾城 内容提要: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因其独特的文风,精妙的比喻,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世事琐细的深切洞察而受到关注,而其本人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更为她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纵观占张爱玲的人生,与胡兰成的爱情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爱玲大半生的迹遇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只是从一个女人爱情的角度出发,探究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关键词: 孤傲,寂寞,爱情,温暖 几十年前,张爱玲孤身一人踏上通往大洋彼岸的客轮,在隆隆的汽笛声中结束了她传奇的半生,不算完美,也许,那天正是风和日丽。江南好风景,熏得游人醉。那喧嚣华丽的十里洋场,那灯火通明的秦淮河岸,依旧是美人如玉,车水马龙,却再也找不见那个冷艳倾城的女子.这个把生命看作一裘爬满了虱子的华美的袍的女子,似乎一直都站在世外人间,不疾不徐,不悲不喜,嘲弄并悲悯着繁华热闹又千疮百孔的人生.这个用最犀利的语言最缜密的思维将世事洞察的女子,却独独看不透花前月下的温柔陷阱握不住漂泊多舛的人生.此情可待,只是当时.罢了,就这样走吧. 张爱玲生在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其祖父是前清重臣

张之洞,其母则是李鸿章之女。父亲虽然具有一切纨绔子弟所有的不良嗜好,却也是风雅成性。生在这样的家庭,真不知道是一种幸运或者悲哀。当秋雨绵绵密密的网住整个世界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张公馆昏昏暗暗永远烧着鸦片的小灯,和泛着幽暗的光的长长的走廊。张爱玲在这里积淀了她足以应付半生的知识,却没有收获足够温暖片刻的温暖。这豪华的建筑如同一座坟墓,埋葬了张爱玲本该有的所有的快乐和希望。她像一只即将破茧的蛹,一次又一次拼命的撞击束缚生命的痂茧,妄图求得真正的爱与自由。 十八岁的时候,张爱玲无法忍受继母,离家出走,她终于走出了一个痂茧,却又套上了更大的枷锁,这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的乱世,生存是最大的奢侈又何来温暖与爱。张爱玲是无奈的,灰心的,冷漠的,骨子里的苍凉和孤独让她选择了深居简出,不问世事,即使是在她已经蜚声文坛生活稳定之后,也再没有什么值得去留恋。如若胡兰成没有在此时出现,张爱玲的生活就该是一潭死水般平静而无波澜,可是造化弄人,这一场相见终是激起了波澜,最终演变成惊涛骇浪。 中国的女子,青史留名的---无论留的是英名还是骂名---总是有不同常人之处的:如王昭君之流,深明大义,在国家利益面前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以一己之身换取国家的安宁;或者如緹索救父,,在封建统治的酷吏严刑下尽微弱的人力不屈的抗争;近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姓名:刘作林考号:210110100112 考区:昭通市昭阳区 摘要:《牡丹亭》是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它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歌颂妇女个性解放的赞歌。剧中的女主角不仅外貌端庄,而且具有过人的才学和智慧。杜丽娘从小就在被培养成世人眼中的大家闺秀,那个时代女子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而她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痴情”。 关键词:杜丽娘;美貌;一往情深;睿智 《牡丹亭》成功的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剧本我们了解一个至情至深的杜丽娘。曾有人把杜丽娘的形象概括为“妖”。我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杜丽娘做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不敢为之的事情,她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坚持不懈地与封建制度抗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那么,大剧作家汤显祖是怎样塑造这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呢?我将重点从“聪明美丽”、“一往情深”、“因痴而亡”、“因情而生”来论述她的性格。 一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的美貌和才智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绝无仅有。有人曾赞誉为“西施之貌、文姬之才”。而如今的茫茫人海中实难再有这样的绝世才女。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一、体裁: 《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 《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

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 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

牡丹亭教案

第三章《牡丹亭》 ?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一些中外学者曾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平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

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见教材)

传奇体制概说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 –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一楔子; –传奇分出(相当于“场”),“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 ?汤显祖称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 词》)。 ?《牡丹亭》实以《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为蓝本。汤显祖点石成金,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 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 –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 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婚姻观 韩淑鋆 摘要:本文以《倾城之恋》的文本为基础,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所体现的婚姻观进行分析,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婚姻对于女性的禁锢。对于研究女性解放以及婚姻自由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婚姻观 张爱玲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渗透了她的传奇人生,还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在短小的篇幅中阐释了她的人生观念,比如《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表现和思考。 要讨论《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首先需要站定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我的观点是范柳原爱着白流苏,白流苏却未必爱范柳原。 在白流苏遇见范柳原之前,她的处境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白流苏与前夫早已离婚多年,在她前夫死后,她的哥哥却竭力劝服她去给前夫守寡——“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现在人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个,过继过来……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守祠堂,也饿不死你们母子。” 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流苏的哥哥对于婚姻的看法。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当初白流苏前夫死了没有关系,他们早已离婚没有关系,他曾对白流苏不好没有关系,没有孩子也没有关系,那么白流苏回去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饿不死”,为了一张“免费的饭票”而已。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婚姻不需要感情,不需要后代,甚至不需要双方都在,只需要能提供稳固的物质供给就行了。 白流苏两个哥哥花完了白流苏的钱之后,开始阴阳怪气地想将白流苏撵走,连白流苏的母亲也说“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在白流苏的母亲看来,婚姻中的束缚是自然的牺牲,只需要“熬个十几年”,“就有出头之日”了。 徐太太给白流苏的七妹宝络和范柳原做媒这一段则集中体现了白流苏两个嫂子对于婚姻的看法。徐太太告诉他们,“范柳原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无数的太太们急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硬要挜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这一捧却把他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于是白四奶奶就说:“这样的人,想必是喜欢存心挑剔,我们七妹是庶出的,只怕人家看不上眼。”在三爷说明范柳原也是庶出之后,白四奶奶又接着说,“可是人家多厉害呀,就凭我们七丫头那傻劲,还指望拿得住他?倒是我那个大女孩机灵些,别瞧她,人小心不小,真识大体。”这才将她的真实目的说出来——她想钓到范柳原这个金龟婿。在三奶奶提出范柳原和她女儿之间的年龄差几乎快二十岁时,她说出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三嫂,你别那么糊涂!你护着七丫头,她是白家什么人?隔了一层娘肚皮,就差远了。嫁了过去,谁也别想在她身上得点什么好处!我这都是为了大家好。”从这一段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庶出”依然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卑贱的,在四奶奶看来,嫁女儿是一项投资,而且是一项家族投资,只需要考虑家族的利益。在她们的观念中,婚姻中根本没有把感情作为考虑,女性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自由。然而可怕的是,连女性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婚姻观念对女性的伤害,并且在持续地给自己的后代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 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 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杜丽娘历尽艰辛,终于在幽冥中找到了梦中的爱人。在这样一个阴阳合二为一、没有封建礼教压迫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闺塾>>赏析 汤显祖 1.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 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 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

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并嘱咐家人,她死后,一定要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丽娘死后,家人悲痛之余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并为她修建了一个梅花庵。 再说,广州地方果然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他也曾梦见在一个花园的梅花树下,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对他脉脉含情。从此,他也经常忆起梦中情境。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借宿梅花观,游园之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了丽娘画像。柳梦梅非常吃惊,画中人正是他三年前的梦中人,于是留连于后花园中。当晚,丽娘魂魄与他幽会,并诉说自己因情而死的悲伤,叮嘱柳梦梅如何如何挖坟开棺使她还魂,梦梅一一照办,丽娘终于起死回生,于是陪梦梅去了京诚,后来梦梅高中状元。并在回乡探亲的路上遇到了因家中变故已经逃难在外的丽娘的母亲与春香,最后大团圆。 析:“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主要写私塾先生陈最良秉承杜宝旨意,以诗《诗经》训导丽娘美德,因为此时丽娘《四书》之类早已成诵,杜宝认为《诗经》开卷便是后妃之德,且四个字儿顺口,最为合适。可在解读《关雎》时,尽管千百年来不少人强调这篇诗是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 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我的爱情观15000字论文参考范文2篇

我的爱情观15000字论文参考范文2篇 我的爱情观范文一:我的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不是简单的喜欢,爱是永恒的感动。爱情是纯洁的,爱情需要忠诚、用心、勇敢和倾听,爱是一种责任,是一辈子的承诺。爱情的真谛我现在不懂,在这我只能谈谈我对爱情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恋爱是每个人必经的一个感情过程,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也是一个必经历的阶段,这是每个青春期的男女感情的真实流露于宣泄。因为青春期的我们没有一个人耐得住寂寞,异性对青春期的我们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他们都期待内心的情感找到寄托。谁也不想一个人孤独的流浪,用扯淡的幸福面对世间的残酷。作为八零晚期的我,对爱情有保守的一面,从骨子里坚信缘分,认为爱是一种责任,是一辈子的承诺。我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觉最重要,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天涯海角同在。男人一生只为一个人而憔悴,只为等待心仪的那个她的出现。幸福就是找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我认为爱情首先需要忠诚,何为忠诚,是对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种必备的东西,没有了忠诚也就不会再有爱情的存在,双方都要将自己的爱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方中,是对自己爱情观的一种见证,对自己爱情的负责。总之忠诚是真正爱情的必备之物! 爱情还需要用心,对自己所爱的人用心,当然同样也不要忘记对自己用心,如果一个人都不能对自己用心,那还能对谁用心呢?所以对自己用心,善待自

己,也是不可缺少的,用心是双向的,用心去理解爱情,才会让双方的爱情更加牢固。用心就是爱情的桥梁通往彼此心灵的深处! 爱情需要勇敢,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爱情,让自己的爱情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勇敢的去为自己的爱情而打拼,勇敢的为自己多爱的人而努力奋斗。爱情同样也需要双方的倾听和理解。爱就是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求,并且予以协助。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需要双方不断地付出更多的爱,只有相爱才能幸福,单方面的爱不值得去珍惜。只有在双方付出与回馈的不断互动中,渐渐加深;在相互宽容与体谅中得到升华。爱一个人就要学会爱上她的一切,包括她的号和她的坏,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她。漂亮的容貌只是暂时的,心灵的融合才能让两个人相守一生一世。只有这样的爱情才会幸福而没有遗憾。有一种力量叫做相信,相信彼此,相信未来,相信有你的幸福,相信时间会证明我们的选择是真确的。如果爱,那就狠狠爱!不求爱的轰轰烈烈,只求两个人长相厮守,细水长流,平淡中见真情。感情对我来说只是图个安稳。我不会轻易说爱,因为我怕 受到伤害。但说出口的爱,就是一种承诺,就要用一辈子去守护自己的承诺。女人就是用来呵护、用来疼爱的,作为一个男人要担负起这样一个责任,给自己的爱人一辈子的幸福。真爱是你哭泣时对方递过来的一条毛巾;是你无助时,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你走进人生低谷时的不离不弃真爱朴实无华,需要用心去感受。爱情给人的感受是浪漫又不失安全感,彼此把对方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去对待,共同创造属于两个人的完美人生。愿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浪漫的爱情爱情=脸皮+功夫+嘴巴+投其所好。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 至于《牡丹亭》的现场表演,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过。虽然看过几个相关的折子戏,但也是电视上偶然碰见。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很好看,记忆还没《烂柯山》里的《痴梦》深刻。 《牡丹亭》青春版出现后,昆曲才在我内心活了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基本保留了原作者的面貌,青年演员拉近了青年观众和戏的距离,也和戏中人物的年龄距离不是太离谱,让人觉得亲切。 服装、舞美、灯光富有现代意识,杜丽娘在阴间那件大红外衣,婚纱般,耀眼。音乐也加进现代元素,用了和声,也增加了一些前奏间奏。这些使《牡丹亭》富有了现代意识。 电视里总是在播出《游园》《惊梦》,实际上《寻梦》最为精彩,《写真》《离魂》《拾画》《魂游》《幽媾》《冥誓》都很不错。这几折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误以为除去那些政治因素会更加动人,看完张继青版《牡丹亭》后才知道纯爱情版并不见得就比保留政治副线高明,观后感《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当然,张继青唱的非常好,但这个电影或戏剧背离了原作者对情的深刻描画,看起来更唯物,但实际上审美观念机械。 问白先勇先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否定政治线索的。但这几天看完整部作品,觉得还是白先生这个版本好。 纯粹的爱情戏,一来情节发展有所限制,二来容易引起观众视觉听觉疲劳,三来,一个戏可展示多种角色。 汤显祖编纂的荒诞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至情的戏剧,因梦而情、因情而亡、因情复生,有谁还能写出这样的本子? 难怪四百年来,无论戏剧的盛期还是衰期,《牡丹亭》还活跃在舞台。 青春版挨近了青年,粮仓版娱乐了小众,园林版走向了自然,《牡丹亭》就这样成为爱好昆曲的人们保存昆曲的首选剧目。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感谢您的阅读!

浅谈古诗词中的爱情观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爱情观 1009160115 胡文广 爱情是个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了,且不谈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莎翁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就算是与爱情毫无关系的作品当中也要夹杂一些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为什么?因为爱情是人类情感当中最为珍贵也是最为高尚的情感之一,它对人类永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永远也说不完。有人这样形容它:爱情是水晶,但它比水晶更清澈;是美酒,但它比美酒比香醇;它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甜蜜;它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幸福;它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而诗词呢?它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的长河早已渺不可寻,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和心灵的智慧,它以其特有的馨香和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饱经风霜而历久弥新准确地抚摸着人类心灵柔软而脆弱的部分,化养着我们的灵魂。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但仍有读诗词的必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古人对人生的感悟,对功名事业的感触,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这些历经千年的智慧果实可以使现实的我们受益良多,即使抛开这些不谈,张中行先生幽默地说,学好诗词还可以用它来骗骗自己的心上人,应付现代佳人,哼几句古典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那多有味道,你要是老是捧着一束玫瑰,翻来覆去地说“我爱你”,怕就差点事儿吧。 由于爱情和诗词的这些特点,所以古人的诗词中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古诗词中的爱情观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合理的。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诗词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来看一首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如果你失掉了财富,那你只是失掉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你失掉了荣誉,那你将失去许多;如果你失掉了勇气,那你就失掉了一切。”爱情也需要勇气,张先在他的词中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人生智慧。此词中,相爱双方的青春初恋宛如青涩的梅子,刚刚萌动,就遭无情风暴的摧残,眼见爱情就像柳絮一样飞走了,悲痛之下,主人公生出抗争的勇气,“天下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他说只要天不老,他们的爱情就不会断绝,在他们用真情密密织就的网里,两情缠绵纠结,早已把彼此牢牢系住,难解难分,任凭谁也拆散不了。爱需要共同面对风雨克服阻碍的勇气,该勇敢时要勇敢,太畏首畏尾只能牺牲自己的感情,在相爱的路上可能都会遇到狂风暴雨肆虐,遇到流言蜚语四散,甚至遭到世俗的强烈反对,爱情不被父母亲人祝福,如果双方没有爱的勇气,他们的爱情势必会春残花落,风吹云散。当然,爱需要勇气,不是一个人的勇气,而是双方的勇气,才能对抗人生的风雨。如果对方是真诚地爱着你,那拿出勇气是应该的;如果对方自私懦弱,不值得你爱,那你用单方面的勇气撑着自己飘摇的爱,只能说是一种坚持,勇气越大,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爱是需要勇气的,不知你是否已经做好准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纵观明代后期的戏剧作品,不难看出汤显祖以其华丽的文辞、卓越的才情、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以及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格律独树一帜,并创下了“临川”一派。翻开汤显祖的传奇作品,其中“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 在“临川四梦”中,作者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牡丹亭》)。作者自己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叙》引)沈德符《顾曲杂言》描绘《牡丹亭》问世的轰动效应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为杰出的最受读者欢迎的爱情戏剧。此剧的问世,赢得了当时和后世许多青年女子的同情之泪,留下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357页) 可自我认为《牡丹亭》之所以在戏剧史上千古流芳,独居魅力,主要归功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在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科举制度森严的明清社会,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为爱情而战的叛逆的反封建的女性形象。其中最令世人称道的女性,不外是,相国千金崔莺莺(王实甫的《西厢记》),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孔尚任的《桃花扇》),世外仙姝林黛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而我则认为,杜丽娘是集这些女子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几乎挑不出瑕疵的、最为完美、最为理想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我对杜丽娘性格特征的四点分析: 一、知书达理,本性善良 1、尊敬老师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千金小姐,属于名门贵族之家,但她并没有看不起穷酸潦倒的陈最良老师,而是表现出了一个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尊重,每次见到老师,她都能向老师行礼问好。 其实,陈最良是个迂腐守旧的老秀才,他自幼习儒,头脑冬烘。他“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牡丹亭·肃苑》),向学生解说《毛诗·关关睢鸠》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牡丹亭·闺塾》)时含糊其词。其人,不但自己迂腐守旧,还用荆条责打春香,禁止春香领小姐去花园,“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牡丹亭·闺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