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第二节(1)

第四章 第二节(1)

课时授课计划

课次序号: 29

一、课题:

第四章燃油喷射与燃烧

第二节燃油的喷射和雾化

二、课型:

课堂讲授

三、目的要求:

学生通过该次课的学习,应达到:

1、了解喷射系统种类;

2、熟悉柴油机对喷射系统的要求;

3、掌握柱塞泵式喷射系统。

四、重点、难点:

1.重点:柱塞泵式喷射系统。

2.难点:电控式喷射系统。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板书、多媒体结合。

六、参考资料:

杜荣铭主编《船舶柴油机》、朱建元主编《船舶柴油机》、

孙培廷主编《船舶柴油机》、钱耀南主编《船舶柴油机》。

七、作业:

思考题:柱塞泵式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八、授课记录:

九、授课效果分析:

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十、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

1、复习 5分钟

1)燃油的规格与选用;2)燃烧过量空气系数α。

2、导入课题 5分钟

由柴油机对燃烧过程的要求导入对喷射系统要求。

3、教学内容 75分钟

一、燃油喷射系统概述

对其喷射系统有如下要求:

(1)能产生足够高的喷油压力,以保证燃料良好的雾化混合和燃烧,且燃油油束需与柴油机燃烧室和气流运动相匹配,保证油气混合均匀。

(2)对每一个柴油机运转工况(一定的转速和负荷组成一个工况),精确控制每循环喷入气缸的燃油量,且喷油量能随工况变化而自动变化。在工况不变时,各循环之间的喷油量应当一致。对多缸柴油而言,各缸的喷油量应当相等。

(3)在柴油机运转工况范围内,尽可能保持最佳的起始喷油时刻、喷油持续时间和喷油规律,以保证良好的燃烧并取得优良的综合性能。

图3—2为典型的柱塞泵式喷射系统简图。

这种喷射系统基本组成是高压喷油泵、喷油器及高压油管,称之为泵—管—嘴系统。柴油机工作时,柱塞3由喷油泵凸轮1(又称燃油凸轮)经滚轮2驱动。凸轮1固定在凸轮轴上,并通过由曲轴带动凸轮轴传动机构(图上未示出)。凸轮按一定时刻顶动滚轮,从而保证了喷射定时要求。柱塞3上行其上端面封闭孔A时,泵腔中的燃油受到压缩;当油压升高到克服弹簧5的弹力和高压油管中的残余压力时,出油阀4开启,压力油泵入出油阀空间B,此为供油始点。高压燃油沿高压油管6传递至喷油器8端空间C,当其油压大于喷油器弹簧7的预紧力时针阀向上跳起,高压燃油经喷孔10喷人气缸。当柱塞3下部的斜槽边缘开启油孔A时,泵腔高压燃经斜槽回油至进油空间,出油阀相继落座,此为供油终点。此后当空间C的油压低于弹簧7预紧力时,针阀落座,喷油结束。柱塞下行时泵腔内为充油过程。(4、课堂总结 5分钟)

总结本节内容。

(5、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高一生物必修2第一章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清流一中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生物期末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骆驼的长毛与细毛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西红柿的抗病与易染病 D. 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2、下列能判断具有显、隐性性状的杂交组合是 A.高茎×高茎→高茎 B.矮茎×矮茎→矮茎 C.高茎×矮茎→高茎、矮茎 D.高茎×高茎→高茎、矮茎 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A.A与b B.Y与y C.E与E D.f与f 4、下列各基因型中,属于纯合体的是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5、下列哪项表示的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 A.Aa B.Aabb C.Ab D.AaBb 6、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以下有关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D.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7、具有下列基因组合的植物体进行自花传粉,其后代能产生性状分离的是 A . AAB B B . aabb C . AAbb D . AABb 8、豌豆中高茎(T)对矮茎(t)为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为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则Ttgg与TtGg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数目依次是 A.5和3 B.6和4 C.8和6 D.9和4 9、父本基因型为AABb,母本基因型为AaBb,其F1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10、某种猪的毛色中黑色对白色为显性,两只杂合黑猪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只小猪是白猪,若他们再生第4只小猪,其毛色 A.一定是白色的 B.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一定是黑色的 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11、假如水稻高秆( D )对矮秆( d )为显性,抗病( R )对易感病( r )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 A.1 / 8 B.1 / 16 C.3 / 16 D.3 / 8 12、用矮杆迟熟( ddEE )水稻和高杆早熟( DDee )水稻杂交,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希望得到 200 株矮杆早熟植株纯种,那么 F2在理论上要有多少株 A . 800 B . 1000 C . 1600 D . 3200 13、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F1(全部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F2,F2中杂合的绿色圆粒豌豆占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2020人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第四章第二节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1~2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C) 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2.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A)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 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劳动力成本降低 ④政策优势突显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第1题,在工业化推进的第Ⅰ阶段,珠江三角洲依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一优势,承担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的起步。第2题,进入第Ⅱ阶段,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政策优势已逐渐减弱。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 3.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A)

A.江苏省B.河南省 C.四川省D.海南省 4.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D)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5.该省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A)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省区判断。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说明该省经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该省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由此判断该省区为江苏省。故A项正确。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特点。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故D项正确。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故A项正确。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6~7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预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尝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 预习内容 第一课时:遗传信息的转录 1. RNA 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1)基本单位: ,它是由一分子 、磷酸和碱基组成,组成RNA 的碱基有 。 (2)结构;一般是 链,长度比DNA 短,能通过 ,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分类:①在翻译过程中起模板作用的是 ; ②起转运作用的是 ; ③参与构成核糖体的是 。 2.转录(1)场所: ⑵模板: ⑶原料: ⑷配对原则: ⑸产物: (主要是mRNA ) ⑹过程:①解旋:________解开。 ②配对:细胞中游离的________与供转录用的DNA 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③连接:在________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新的分子。 ④脱离:合成的________从DNA 链上释放,而后DNA 双链恢复。 第二课时:遗传信息的翻译 1.翻译 ①概念: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________的过程。 ②场所: ③模板: ④原料: ⑤运载工具: ⑥产物: 2.密码子 (1)概念:_______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这3个相邻碱基称为_______。 (2)种类:共有_______种,决定氨基酸的有_______种。 3.转运RNA (1)结构:形状像三叶草的叶,一端是携带______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每个tRNA 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为______。 (2)种类:______种 小结: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 ( ) ( ) 基因 mRNA 蛋白质 细胞核 细胞质(核糖体)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⑴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⑵理解遗传信息与“密码子”的概念 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探究活动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为什么RNA 适于作DNA 的信使?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蛋白质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在两者之间需要一个传递信息的信使——RNA 。能完成此任务的RNA 与其成分和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1)基因是有_________的_____片段; DNA 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_______中进行的。 (2)RNA 一般是____链,比 DNA 短,因此能够通过_______,从________转移到______中。 2.DNA 3.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讲解

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学生: 学生:地形复 杂多样,地势 起伏大,中间 高,四周低 1.地势特点: 中部高四周 低,地势起伏 很大 2.主要地形: 中部:地势高 峻,青藏高原 和帕米尔高原 四周:较低的 地形单元,西 西伯利亚平 原,中西伯利 亚高原,东西 伯利亚山地, 东北平原,华 北平原,恒河 平原,德干高 原,印度河平 原,伊朗高原 3.北纬30°纬 线由西向东, 地势变化特 点:“低——高 ——低” 二.主要河流: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教案设计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能源的主要来源。能书写简单代表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煤的成分;知道通过煤的干馏可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及其用途;知道煤的气化和液化可减少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了解石油的成分;知道通过石油的分馏及裂化可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及其用途。 二、能力目标 通过书写乙烯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聚合反应的原理。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三、德育目标 了解煤、天然气、石油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使用煤、天然气、石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体会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升综合利用化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石油的利用。 教学难点石油裂化的原理、加聚反应的原理。 教学方法启发、阅读、分组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等。 教学用具实物、模型、图表、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04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原油煤炭天然气水电核能全世界36.8% 27.2% 23.7% 6.2% 6.1% 中国22.3% 69.0% 2.5% 5.4% 0.8% 要的化工原料,如乙烯和苯就是从石油和煤中提取出来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其综合利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二、新课教学 第一课时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迄今为止,煤、石油、天然气仍是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何实现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煤的组成及其综合利用 1.煤的组成 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C元素,还含有少量的H、O、N、S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 煤的综合利用主要是通过煤的干馏、煤的液化、和气化,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多种化工原料。 (1)煤的干馏 煤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高温使之分解,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煤干馏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煤干馏产物中可获得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氢气、甲烷、乙烯、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萘、酚类等。 煤的干馏实验装置如图: 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和用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知识问答归纳

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1、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燃料);社会经济因素有:动力(电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 提示:我们在解答某地发展某工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之类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是从这些因素去分析的。所以我们应该熟记这些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2、哪些工业部门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这些工业部门的区位如何选择?为什么这么选择?答:原料导向型工业有: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这些工业部门应接近原料产地。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这类工业部门的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3、哪些工业部门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这些工业部门的区位如何选择?为什么这么选择?答:市场导向型工业有:啤酒厂、瓶装饮料、家具厂、印刷厂、炼油业、棉布厂。这些工业部门应接近市场。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4、哪些工业部门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这些工业部门的区位如何选择?为什么这么选择?答:动力导向型工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如电解铝)、电镀厂、化学等重工业。这类工业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提示:由于这类工业要消耗大量电力,所以对电价特别敏感。我国一般对这类工业实行差别电价。 5、哪些工业部门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这些工业部门的区位如何选择?为什么这么选择? 答: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有: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包带、皮革。这类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之所以这么选择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提示:这类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对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比较敏感。趋向于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方。这类工业经历了几次产业转移的过程: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泰国—我国。现在有从我国沿海转移到内陆的趋势。 6、哪些工业部门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这些工业部门的区位如何选择?为什么这么选择?答:技术导向型工业有:集成电路、生物制药、飞机、卫星、精密仪表。这类工业应接近高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技术要求高。 提示:以上提到的工业部门,属于哪种导向型,我们应该熟练掌握。当然我们还必须清楚以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教学设计4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 (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λ1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 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和习题(含答案)_new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 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M +n (化合态) M 0 (游离态)。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 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NaCl (熔融) 电解 2Na +Cl 2↑ MgCl 2(熔融) 电解 Mg +Cl 2↑ 2Al 2O 3(熔融) 电解 4Al +3O 2↑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Fe 2O 3+3CO 高温 2Fe +3CO 2↑ WO 3+3H 2 高温 W +3H 2O ZnO +C 高温 Zn +CO ↑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 、H 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 Fe 2O 3+2Al 高温 2Fe +Al 2O 3(铝热反应) Cr 2O 3+2Al 高温 2Cr +Al 2O 3(铝热反应)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 △ 2Hg +O 2↑ 2Ag 2O △ 4Ag +O 2↑ 5、 (1)回收金属的意义:节约矿物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2)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3)回收金属的实例:废旧钢铁用于炼钢;废铁屑用于制铁盐;从电影业、照相业、科研单位和医院X 光室回收的定影液中,可以提取金属银。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 、Na 、K 、Mg 、Ca 、S 、C 、F 、B 、Br 、Sr 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浓缩海水 溴单质 氢溴酸 溴单质 有关反应方程式:①2NaBr +Cl 2=Br 2+2NaCl ②Br 2+SO 2+2H 2O =2HBr +H 2SO 4 ③2HBr +Cl 2=2HCl +Br 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 - 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 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 Mg 、Al Zn 、Fe 、Sn 、 Pb 、(H)、Cu Hg 、Ag Pt 、Au 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 强 弱 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 弱 强 主要冶炼方法 电解法 热还原法 热分解法 富集法 还原剂或 特殊措施 强大电流 提供电子 H 2、CO 、C 、 Al 等加热 加热 物理方法或 化学方法 得电子、被还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二节--自然环境01--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上册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的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3、通过对教材文字阐述的理解,把握归纳一个地区地形、气候和水系的一般方法。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有关亚洲自然环境典型图片的视频,引入亚洲自然环境一词。然后,告诉学生所有这些图片和歌词展示的是亚洲自然环境的部分,亚洲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需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学过程

1、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他们的大致海拔。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读图得到的信息,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活动:阅读“亚洲地理集锦”,将文中所提及的地形单元,逐个在图6.6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让学生描述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这些地理事物的。如:珠穆朗玛峰用一个黑色小三角表示,旁边标注8844.43米、西西伯利亚平原用一大片绿色表示等。通过这些描述,学生可进一步熟悉并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方法。 2、结合“活动”第一题第(1)、(2)问,引导学生就阅读“亚洲地形图”获得的经验和方法,阅读“北美洲地形图”,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3、判读“亚洲大陆沿北纬30o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验证已经分析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

天天练 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4章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天天练 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4章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单选题 1. 关于RNA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RNA中都不含氢键 B.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 C.RNA能在细胞内传递遗传信息,也能携带氨基酸 D.某些RNA能在细胞内催化化学反应 2.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某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为转录,方框A表示的结构为核糖体 B.图示过程需要用到解旋酶 C.合成图中①时,所利用的模板是② D.图示过程所利用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3. 如图表示在人体细胞核中进行的某一生命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仅发生在细胞核内 B.该过程与DNA复制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该过程涉及ATP的消耗 D.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有秩序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 4. 在同一生物体内,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DNA分子中,可能含有储存相同遗传信息的基因 B.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 C.不同mRNA分子中,可能含有相同的密码子 D.相同DNA转录出的mRNA也一定相同 5. 某段DNA片段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中腺嘌呤(A)占碱基总数的10%,尿嘧啶(U)占碱基总数的30%,则转录出该mRNA的DNA片段中,腺嘌呤 (A)所占的比例为() A.40%B.30%C.20%D.10% 6. 如图为生物体内转运亮氨酸的转运RNA,对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转运RNA还能识别并转运其他氨基酸 B.亮氨酸只能由该转运RNA转运 C.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是AAU D.转运RNA由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2013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2课时)word教案

第四章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2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3、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 2、课堂中,通过观看放录像,了解化石燃料的存在和利用。 3、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设计对化石燃料燃烧产物成分分析的定性定量实验,使学生学会解决物质(气体)检验的 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2、知道学好化学等科学知识,为保护环境,解决能源危机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 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焦炭、氨水、苯、甲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卡片】 【引入课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同时 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乙烯和苯就是从石油和煤中提取出来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其综合利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探讨如何实现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提 高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从煤、石油、天然气获得基本化工原料。 1.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成分:煤是又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组成以碳元素为主, 还含有H、O、N、S 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途径:通过煤的干馏、煤的气化和液化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多种化工原料。,

①煤的干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叫做没得干馏,也叫煤的焦化。 气体:焦炉气: H 2、CH 4、C 2H 4、CO (燃料、化工原料) 粗氨水 :氨、铵盐 (化肥) 液体 粗 苯 :苯、甲苯、二甲苯 (炸药、染料、合成材料) 煤干馏的主要产品 酚类、奈 (染料、农药、合成材料) 煤焦油 沥青 (筑路材料、制碳素电 极) 固体 :焦炭 (冶金、合成氨造气、电石、燃 料) ②煤的气化: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 过程。(主要反应是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等) 主要反应: C(s) + H 2O(g) CO(g) + H 2(g) 水煤气 直接液化:煤 + H 2 液体燃料 ③煤的液化 间接液化:煤 H 2 + CO 甲醇(CH 3OH ) 2.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1)气体燃料的优点: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充分,容易完全燃烧,与固体燃料相比有较高 的利用率。气体燃料便于管道运输,使用方便(易点燃,易熄灭), 且清洁卫生。 (2)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燃料:随着我国“西气东输”管线的全面贯通,越来越多的 地区将使用天然气。2007年7月4日前,北京将完成全部煤气置换天然气,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的大型城市。广州市也将在2010年全部完成天然气的置换。一个“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花更艳”,生活更美好的天然气时代即将到来。 (3)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以及合成分子内含两个 或多个碳原子的其他有机化合物。 3.石油的综合利用:石油炼制后的产品绝大多数用作燃料使用,不到10%的石油转化为 化工原料。 I.石油的成分: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烷烃、环烷烃及少量的芳香烃)组成的混 合物。 (没有固定的沸点) 原油: 未经加工的石油叫原油,是一种棕黑色粘稠液体,不能直接使用。 Ⅱ.石油的炼制 (1)石油的分馏(物理加工过程): A.石油分馏的原理:利用各种烃的沸点不同,将石油不断的加热----汽化----冷凝--- 液化,把石油分离成不同 沸点范围 的蒸馏产物(叫做馏分, 仍然是混合物)的过程叫做石油的分餾。 B.实验室蒸馏石油的装置(如下图): 高温 催化剂

生物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1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基因的表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的内容,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基因的表达》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主干知识点主要是概述遗传信息转录的的场所、模板和过程,揭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信使RNA、核糖体和转运RNA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概述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遗传物质作用原理的核心内容,在必修二的模块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后续选修模块必不可少的基础。 二、设计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是生物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生物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生物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 本节课程的设计,力求以高中生物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由于本节内容不仅微观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因此学生不易理解,同时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都懂,学完了都不懂”的困惑中,尽量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材简析: 本章是在前两章解决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紧接着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基因的表达问题,除了顺理成章外,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后续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采用的是在讲述转录和翻译的主干知识过程中,插入讲解tRNA、密码子等侧枝相关知识。这种逐步展开知识的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旧教材思路基本一致,但不同的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种独立成段的问句,有利于启发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同时能够突出转录和翻译的主干过程,保证主线清晰。另外教材强调了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两个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转录和翻译过程。在本节开头,教材首先从细胞水平引导学生思考位于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的,然后再将学生引导到分子水平的学习。在从分子水平认识蛋白质的合成后,教材又回归到细胞水平。学生通过转录和翻译的学习,对中心法则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本章教材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基因表达概念和DNA与RNA的比较及转录过程和原理的教学,第二课时学习翻译的过程和原理,第三课时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由于第三节《遗传密码的破译》是选学内容,而我校学生基础不太理想,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没有安排,而把该节内容放在高二生物X科中去学习。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是生物学基础知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物体遗传物质在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发育与分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关“DNA的转录和翻译”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少的问题,特别是这部分内容中的“DNA转录过程”、“RNA如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等内容比较抽象,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成为本章的难点内容。 关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使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第2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2课时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一、环境污染及其保护 1.环境问题的含义 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____________,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当今化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环境情况的监测、三废的治理、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等。 3.三废 (1)废气: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__________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______及其 ________________。 (2)废水(废液):往往含有复杂的成分,任意排放会导致______、______的污染。 (3)废渣:对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兼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重要目的。 二、绿色化学 1.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经济的含义 原子经济要求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__________,这时原子利用率达到______。 知识点一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为了减少大气污染,许多城市推广汽车使用清洁燃料。目前使用的清洁燃料主要有两 类,一类是压缩天然气(CNG),另一类是液化石油气(LPG)。这两类燃料的主要成分都是 () A.碳水化合物B.碳氢化合物 C.氢气D.醇类 2.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因含有氮的氧化物而污染大气,产生氮的氧化物的主要原因是() A.燃烧含氮化合物燃料引起的 B.燃烧含铅汽油引起的 C.是由于燃烧不充分引起的 D.是在气缸中N2被氧化生成的 3.当前,传统的塑料包装正日益被纸包装所取代,下述几种观点是对其原因的说明,其 中正确的是() A.纸包装比塑料包装便宜 B.纸包装比塑料包装美观 C.纸包装比塑料包装更易制作

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教学案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一课时教学案】 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 族,原子结构: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 - ,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主要以NaCl 的形式存在于海水和陆地的盐矿中。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2、制法: 它是在1774年由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时发现的。后来在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予以确认并命名为chlorine.中文译为氯气。 MnO 2+4HCl(浓) MnCl 2+2H 2O +Cl 2↑(是目前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常用方 法) 对应离子方程式4H + +2Cl -+MnO 2Mn 2++Cl 2↑+2H 2O 3、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4、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①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2Na +Cl 点燃 2NaCl (白烟) 2Fe+3Cl 2(棕褐色)(常温Fe 不能与干燥Cl 2反应,液氯用钢瓶盛装运输) Cu+Cl 2 点燃 CuCl 2(棕黄色的烟) ②与非金属的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然后把导管缓缓深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 2识?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另外:还可以与其他非金属反应,如2P+3Cl 22PCl 3(液),PCl 3+Cl 2=PCl 5(固) 反应现象:有白色烟雾生成 ③与水的反应: 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 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 水 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Cl 2+H 2O HCl+HClO (歧化反应) + - 2HCl === 2HCl + O 2↑

生物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4

___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___ ___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布置作业】 1.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 氨基酸、葡萄糖、碱基 B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 核糖、碱基、磷酸 D 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2.下列选项中,肯定属于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 A.ACGAG B. GUACC C.ACGTA D. CAUGG 3.与DNA相比,RNA所特有的成分是() A脱氧核糖和鸟嘌呤 B核糖和尿嘧啶 C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D核糖和胸腺嘧啶4.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指:() A 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B转运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信使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D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5.真核生物染色体DNA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中,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 A 复制 B 转录 C 翻译 D 转录和翻译 6.某蛋白质由65个氨基酸组成,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的碱基数至少有() A 390 B 195 C 65 D 260 7.与构成蛋白质的20多种氨基酸相对应的密码子有() A 4个 B 20个 C 61个 D 64个 8.已知某物种的细胞中含有26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各含有24000个碱基,由这两个DNA分子所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中,含有()氨基酸 A 8000 B 4000 C 16000 D 20 9. 某转运RNA下端的三个碱基是AGU,则它携带的氨基酸及相应的密码子是( ) A.苏氨酸(ACU) B.丝氨酸(UCA) C.苏氨酸(ACA) D.丝氨酸(AGU) 10.遗传密码和遗传信息分别存在于() A DNA分子和信使RNA 分子 B信使RNA 分子和DNA分子 C 信使RNA 分子和转运RNA 分子 DDNA分子和转运RNA 分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