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8单元译文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8单元译文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8单元译文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8单元译文

【第十八单元】

米芾狂放

【原文】宋徽宗闻米元章①]有字学②。一旦,于瑶林殿设纸砚笔墨,召米书之。上映帘观看,令梁守道相伴,赐酒果。米乃反系③袍袖,升高就上④,跳跃便捷⑤,落笔如云⑥,龙蛇⑦飞动。闻上在帘下,回顾抗⑧声曰:“奇绝,陛下!”上大喜,尽以砚纸之属赐之。寻除书学博士⑨。

【注释】①米元章:即米芾(fú),字元章。②有字学:精通书法。③系:穿。

④升高就上:登高。⑤便捷:轻便敏捷。⑥如云:像云一样飘忽不定。⑦蛇:即龙。⑧抗:高。⑨书学博士:官职名称。

【译文】宋徽宗听说米芾精通书法。一天,在瑶林殿摆放纸砚笔墨,召来米芾让他写字。宋徽宗隔着帘子观看,叫梁守道陪伴米芾,(还)赏赐酒与果品。米芾便反穿袍子,登上高处,轻便敏捷,下笔如云飘,犹如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米芾)听说皇上在帘子下,回头高声说:“皇上,好极了!”皇上大喜,把纸砚笔墨之类全部赏赐给他。不久又任命他为书学博士。

1 李白狂放

【原文】白既①嗜(爱好)酒,日(每天)与饮徒醉于酒肆(店铺)。玄宗度曲②,欲造(创作)乐府③新词,亟(急)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拿)笔,顷之(片刻,一会儿)成十余章,帝颇(很)嘉(赞扬)之。尝沉醉殿上,引(伸,此指伸脚)足令高力士④脱靴,由是斥(排斥,受排挤)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注释】①既:一向。②玄宗度曲:唐玄宗李隆基谱写乐曲。③乐府:此指配曲的诗歌。④高力士:当时极有权势的太监。

【译文】李白一向爱好喝酒,每天和喜欢喝酒的人喝醉在酒店里。唐玄宗李隆基谱写了乐曲,想要创作配曲的新词,急切召令李白(进宫),李白已经躺在酒店里了。召请(他)进了宫,用水泼洒(他的)脸,就立刻叫他拿笔(写词),一会儿写成了十多篇文章,唐玄宗很赞赏他。(李白)曾经深醉在大殿上,伸出脚叫高力士给他脱下靴子,因此受排斥离开(京城)。于是,(李白)浪迹江湖,整天沉溺在喝酒之中。

2 赵孟頫过扬州

【原文】元①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②,多未当意(中意,适合他心意)者。一日,赵子昂③过扬,主人知之,迎致(到)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提)笔书云((写)道):“春风阆苑④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之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子昂。

【注释】①元:元朝。②春题:春联。③赵子昂:即大书法家赵孟頫(fǔ),字子昂。④阆(làng)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是赞美明月楼。

【译文】元朝兴盛的时候,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有座明月楼,人们(替他)写春联,大多没有适合他的心意的。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了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酒席上)所用的都是银制的

器皿。酒喝到一半,(主人)拿出纸和笔请求(赵孟頫)写春联。赵孟頫拿起笔写道:“春风阆(làng)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非常高兴,把撤下的银制喝酒的器皿全部赠送给赵孟頫。

3 宋元君将画图

【原文】宋元君将画图①。众史②皆至,受③揖(打拱)而立,舐(shì)笔和墨,在外④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⑤然不趋(小步快走),受揖不立,因之舍。宋元君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盘腿而坐],裸袖握管(笔)。君曰:“可矣,此真画者也。”

【注释】①图:地图。②史:负责文书的官员。③受:接受命令。④外:外行。⑤儃儃(chǎn)舒闲从容。⑥般礴:盘腿而坐。

【译文】宋元君将要画地图。负责文书的官员都到了,接受命令拱手行礼站立在一边,(他们把)画笔濡湿,调好墨,在外面等待进殿的还有一半人。有一个后到的官员,他舒闲从容地不急着快步进殿,接受命令后并不站立,接着到住的屋子里。宋元君派人去看他,(他)却解开衣襟,盘腿坐着,捋起衣袖,裸露手臂握着笔。宋元君说:“行了,这才是真正的画师。”

4 章惇书绝壁

【原文】章惇(dūn)①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到达)仙游潭,潭下临(面对)绝壁万仞(丈(古代八尺为一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子厚履(踩)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某来。”轼拊(拍)子厚背曰:“子厚异日(往后有一天)得士②,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

【注释】①章惇:宋朝人,字子厚。②士:同“仕”,做官。

【译文】章惇曾经和苏轼一同游南山,到达了仙游潭,潭的下面面对着万丈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两岸非常的狭窄。章惇推让要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字留念,苏轼不敢。章惇(就)冒险踩着石壁下去,用笔蘸着黑漆在石壁上写大字,道:“苏轼、章某来(过此地)。”苏轼拍着章惇的背说:“章惇(你)往后有一天做了官,必定能杀人。”章惇说:“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己拼命的人必能杀人。”章惇大笑。

5、晏子谏齐景公

【原文】齐景公①为高台②,劳民。台成,又欲为(铸造)钟③。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你)不胜(尽)欲,既(已经)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搜括)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释】①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②高台:高楼。③钟:古代的一种乐器,青铜铸成。

【译文】齐景公建造筑高楼,使老百姓劳累。高楼建成后,又想铸造上名为钟的乐器。晏子进言劝告说:“国君,不能把百姓的哀痛作为自己的欢乐。您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楼,现在又要铸造钟,这是加重对百姓的搜刮,百姓必定会哀怨。国君以搜刮百姓

作为欢乐,是不吉祥的,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这才停止(铸造钟)。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VS《范仲淹有志天下》 A组 【甲】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 ..衣食仅自足而已。()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甲】【已】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⑷【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 ⑸【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乙】文中范仲淹“被馋受贬”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回答) B组 【甲】阅读“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 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媵人持汤沃.灌() D、感泣辞.母() 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 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 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 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 【乙】文范仲淹是。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要求填写两个)。 苏秦苦读拜相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2019年最新部编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翻译大全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非常惊异。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的源头处就到尽头了,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后,很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尤其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 屿. 堪. 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使人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寂静而且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

曹竹虚族兄遇鬼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都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鬼就唾骂道:?又是那个扫兴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词解 1族兄:堂兄。14亦:也,也是。 2歙:古地名,今安徽境内。15何:怎么,为什么。 3延:邀请。16足:够得上,值得。 4是:这。17案:几案,矮长桌。 5魅:鬼。18技:技艺,本领。 6蠕蠕:小虫爬动的样子。19穷:穷尽,完结。 7乃:原来是。20倏(shū):迅速,极快。 8殊:很。21再:第二次。 9作:做,进行工作或活动。22甫:刚。 10状:......的样子23辄:就 11犹:副词。24唾:轻视,鄙弃 12还,仍然。25竟:最终 13但:只是。 句子 暮欲下榻其中。 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 忽披发吐舌,作缢死状。 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 鬼技穷,倏然灭。 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 疑鬼 译文 姓毛的人是浙江一带的人。当时他正逢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准备伞,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急忙狂奔离去。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姓毛的人)便进了这家饼店,身体发抖。

八年级文言文归纳

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 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四)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定语后置)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语后置)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 (7)吴儿善泅者数百。(定语后置)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9)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0)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的类型: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

一、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有《刘宾客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课前练兵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陋( ) 铭( ) 德馨( ) 鸿儒( ) 案牍( ) 调素琴( ) ②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诵读欣赏 欣赏朗诵,在文中划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街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我也来读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停顿。 三、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四、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分为几层?如何划分? 答: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3句):点明全文主旨。 第二层(4---7句):写陋室环境和主人的生活情景。 第三层(8---9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3、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会觉得“陋室不陋”?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答: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布满香气,也就不感到它简陋发、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室不陋。 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作者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作者活情趣。 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操和志趣?(各抒己见) 练一练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小石潭 记》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小石潭记》,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 d n竹:成林的竹子。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 xx 都是玉质装饰物

7.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 伐:砍伐。 9. 取:这里指开辟。 10.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11.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 凉。 12.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13.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 靠近。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 为坻(ch),为屿,为嵁(k a 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15. 翠蔓:xx 的藤蔓。 16.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19.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20.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然)呆呆的样子。 21. 俶(ch (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第十三单元】 诸葛亮“空城计” 【原文】 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计出。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 【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②并:联。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④拒:对抗。⑤错道:交错进军。⑥侦候:侦察兵。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⑧敕(犮犺ì):下令。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侦察兵回来报告,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司马懿后来知道了(实情),深感遗憾。 1 七擒孟获 【原文】 建兴三年①,诸葛亮率军至南中②,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③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④。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 获对曰:“向(早先)不知虚实,故败。今蒙(承蒙)使观营阵,若止(同“只”)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还)欲释获。获曰:“公天威⑤,南人⑥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平定)。 【注释】①建兴三年:建兴是蜀国皇帝刘禅的年号;建兴三年为公元225年。②南中:古地名,在今云南、四川、贵州交界处。③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④生致之:把他活捉后送上。⑤天威:天助的威力。⑥南人:孟获自称。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军队到南中,所打的战役都取得胜利。听说有位孟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导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 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篇一:《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篇二:《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翻译及赏析(上) 《桃花源记》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渔人一五一十把自己所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个朝代了。 九、《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间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可以弹奏朴素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十、《爱莲说》 1、世人盛爱牡丹。 译:世人大部分都喜欢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翻译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 【第一单元译文】 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第二单元译文】 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 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您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鲁人锯竿入城: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第三单元译文】 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一箧磨穴砚: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 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掩耳盗钟:范氏被韩、赵、魏、智四家贵族联合打败,逃亡齐国。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最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 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 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 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 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最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古诗翻译汇总

八年级下册翻译资料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