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球蛋白E和补体C3的检测结果分析

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球蛋白E和补体C3的检测结果分析

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球蛋白E和补体C3的检测结果分析
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球蛋白E和补体C3的检测结果分析

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球蛋白E和补体

C3的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及补体C3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gE及C3的含量。同时,检测粗针组、药物组各30例治疗前后血清IgE 及C3的含量,并进行IgE和C3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 高于对照组,补体C3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粗针组治疗2周、6周、12周血清IgE水平低于治疗前;药物组治疗2周、6周血清IgE 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12周血清IgE水平与治疗前无差异;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和C3呈负相关。[结论]血清IgE和C3

水平监测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免疫球蛋白E 补体C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era immunoglobulin E and Complement C3 level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Methods] To detect sera IgE and Complement C3 content of 60 cases of chronic urticaria patients and 6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by chemiluminescence and Immunity Transmission the same time,we tested sera IgE and Complement C3 content of both penetration needling and drug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60 cases,and anaylysed the correlation of IgE and Complement C3.[Results]Higher level of sera IgE was detect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however lower level of Complement C3 was detected in the patients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lower sera IgE level was detected 2,6,12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lower sera IgE level was detected,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drug than before treatment ,however there‘s no obvious difference at 12 between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before;the correlation of IgE and Complement C3 was negative in both groups.[Conclusions]Detecting Sera IgE and Complement C3 level have reference valu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Key words:chronic urticaria;immunoglobulin E;Complement C3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

皮肤疾病,主要由环境、饮食、自身免疫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造成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失衡,破坏了正常的免疫耐受机制,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进一步探讨免疫球蛋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我们对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免疫蛋白E

和补体C3含量检测并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青

田中医医院皮肤科诊断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18~60岁,平均岁;所有患者均排除肺、肝、肾、内分泌、肿瘤及精神等疾病,近期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对照组研究对象系随机抽取参加本院健康体检者,共6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18~58岁,平均岁。经相关理化检查,肝、肾功能、肝脏B超诊及心电图正常,并排除肝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等疾病,无荨麻疹、湿疹、过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史。以上资料均无年龄差异。

将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成两组:粗针、药物组各30例。其中粗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岁;药物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19~60岁,平均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①粗针组:采用粗针透刺神道穴,每次留针4h。每周5次,中间休息2d,连续治疗2周。②药物组:服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1~2周,5mg/次,每

天1次,晚饭后服;3~4周,5mg/次,隔天1次,晚饭后服;5~6周,5mg/次,隔两天1次,晚饭后服。共治疗6周。

2 方法

标本采集空腹12h以上,采集静脉血3ml,2h内分离血清用于IgE和补体C3指标的检测。

IgE和补体C3检测补体C3采用免疫比浊法,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每次测定均以罗氏质控血清做室内质控,精度要求:C3:CV≤5%。试剂由上海长征公司提供。而IgE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外送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检测。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①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②皮损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③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④皮肤划痕试验阳性;⑤皮疹经过12周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资料

检验通讯: 免疫球蛋白五项 免疫球蛋白五项指的是IgA、IgG、IgM、补体C3和C4。其浓度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在某些疾病情况下,这些指标的浓度将出现升高或降低,从而具有疾病诊断的价值。 IgG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G含量为7.6~17gL;血IgG含量新生儿为7.0~14.8 gL,0.5~6个月为3~10.0 gL,6个月~2岁为5~12 gL,2~6岁为5~13gL,6~12岁为7~16.5gL,12~16岁为7~15.5gL,成人为6~16gL。患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IgG骨髓瘤、无症状性单克隆IgG病等,会出现IgG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下,会出现IgG降低。 IgA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A含量为0~50mgL; 血内IgA含量新生儿为0~22mgL,0.5~6个月为3~820mgL,7个月~2岁为140~1080 mgL,2~6岁为230~1900mgL,6~12岁为290~2700mgL,12~16岁为810~ 2320mgL,成人为760~3900mgL。在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情况下,IgA 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γ-球蛋白血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A抗体综合症、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后期等情况下,IgA会降低。 IgM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M含量为40~240mgL,血内IgM含量新生儿为50~300mgL,0.5~6个月为150~1090mgL,6个月~2岁为430~ 2390mgL,2~6岁为500~1990mgL,6~12岁为500~2600mgL,12~16岁为450~2400mgL,成人为400~3450mgL。在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TORC H综合症、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肝病、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无症状性单克隆IgM病等情况下,IgM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选择性IgM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抗体综合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情况下,IgM会降低。 补体C3和C4正常情况下,人血内C3(β1C-球蛋白)含量为800~1550mgL,C4(β1E-球蛋白)含量为130~370mgL。血液补体含量与活度在许多病理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临床上应动态观察补体水平的变化。补体含量下降并不一定代表免疫功能障或免疫缺陷,因为在缺血、凝固性坏死和中毒性坏死时,组织能释放较多的蛋白分解酶,导致补体溶血活度和补体分组下降。一般血补体浓度升高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心肌梗死、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急性痛风、急性甲状腺炎、急性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请列表比较死、活疫苗的特点。 2.简述Ig生物学功能。 (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中和毒素,阻断病原物入侵以及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功能。(2分) (2)激活补体:抗体与补体结合后激活补体。(1分) (3)结合细胞 1)调理作用:IgG/Ig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分)2)参与ADCC作用: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识别包被靶抗原上IgG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分)

3)介导I超敏反应: IgE为亲细胞抗体,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后使其致敏,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就会引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就会产生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超敏反应。(1分) (4)穿过胎盘和粘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的抗体,保护婴儿免遭感染。分泌性IgA可在粘膜发挥抗感染作用。(2分) (5)免疫调理。(1分)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IgE介导,无补体参与。 2.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 3.生理功能紊乱, 组织细胞损伤轻微。 4.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1.防治原则 1)重在预防 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最有效) 2)皮肤试验:取在受试者前臂内测作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 观察结果。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cm为皮试阳性。 3)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者,可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4)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变应原已查明,如花粉、尘螨等,可小剂量、长间隔、反复皮下注射变应原作减敏治疗。 2.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937年,Tiselius用电泳方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及γ球蛋白等组分,其后又证明抗体的活性部分是在γ球蛋白部分。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抗体又被称为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实际上,抗体的活性除γ球蛋白外,还存在于α和β球蛋白处。 20世纪40年代初期,Tiselius和Kabat用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证实了抗体活性与血清丙种球蛋白组分相关。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后可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然后加入相应抗原吸收以除去抗体,将除去抗体的血清进行电泳图谱分析,发现丙种球蛋白(γ-G)组分明显减少,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是存在于丙种球蛋白内。 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区别: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是抗体。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 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清及其他体液或外分泌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 者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重链和轻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eavy 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发现,IgG分子由3个相同大小的节段组成。 1. 重链 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由于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故其抗原性也不同。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IgM、IgD、IgG、IgA和IgE,其相应的重链分别为μ链、δ链、γ链、α链和ε链。不同的同种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包括链内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连接寡糖的数量、功能区的数目以及铰链区的长度等。同一类Ig根据其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重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如IgG可分为IgG1~IgG4;IgA可分为IgA1和IgA2。IgM、IgD和IgE尚未发现有亚类。 2.轻链 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分子量约25 kD,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轻链可分为两型,即κ(kappa)型和λ(lambda)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的型别总是相同的,两型轻链的功能无差异。不同种属中,两型轻链的比例不同,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κ:λ约为2:1,而在小鼠则为20:1。κ:λ比例的异常可能反映免疫系统的异常,例如人类免疫球蛋白λ链过多,提示可能有产生λ链的B细胞肿瘤。根据λ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为λ1、λ2、λ3和λ 4 四个亚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通过分析不同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现重链和轻链靠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ariable

补体结合

第十一节补体结合反应技术 (Complement fixation reaction technique) 一、概况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质和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抗原抗 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察觉,如再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即 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来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或抗体。这个反应 就是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古老的血清学技术,Bordet和Gengou在1901年设计这一 试验,由于有敏感性高和适应性广的优点,尽管操作繁杂,目前仍被有效地应用。 (一)补体及其作用特点 补体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中,各种动物比较,豚鼠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成分 较全,效价稳定,采取方便,故通常将豚鼠的全血清作为补体。56℃30min可使补 体失去活性,称为“灭能”或“非动”。 补体的作用为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与抗原单独结合,也不易与 抗体单独结合;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它能 与红细胞(抗原)和溶血素(抗体)的复合物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溶血),也能 与细菌、病毒成分及其相应抗体的复合物结合。 (二)溶血反应 将红细胞多次注射于动物(如将绵羊红细胞多次免疫家兔)可使之产生相应的抗体(溶血 素),这种抗体与红细胞结合,若有补体存在时,则红细胞被溶解,这种现象称为溶 血反应。红细胞和溶血素被称为溶血系统,常在补体结合反应中用作测定有无补体 游离存在的指示剂。 (三)补体结合反应及其原理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病毒等或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 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觉察。如再加入红细 胞和溶血素,即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来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对应的抗原 和抗体。此反应即为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中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 反应的原理在于补体本身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以检查 鼻疽病为例,先向试管中加入已知的抗原(鼻疽菌的浸出液),再加入被检马匹的血 ? 1 ?

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试验中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使用粗制抗原时,须经同样处理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分的非特异性反应。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与抗体按一定比例结合,因而应通过试验选择适宜的浓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在肾病综合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6261630.html,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在肾病综合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万绍勇鄢军李玉玲易丽琳丁云鹏曾凡茂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性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和补体检测在肾病综合征患者诊治中的作 用和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5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观察 组)和同期接收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IgA, IgM)和补体(C3, C4)水平进行检测对比。结果观察组IgG和IgA水平 显著低于对照组,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明显的异常,对二者进行检查有助于该病的及时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诊断治疗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伴或不伴有高脂血症。目前,临床上对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实验室检查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常进行的检测项目有 尿常规、血生化测定、生功能测定和脲酶检测等[2]。在本研究中,笔者为了探讨血清免疫球 蛋白和补体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的关系,对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5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补体检查,旨在为肾病综合征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所有45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3]且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对照组所有5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并自愿接受本研究的健康人群。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 2.4±11.7)岁,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 3.5±10.8)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组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次日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德国Eppendorf生产的台式高速大容量离心机于4000 rpm条件下低温(4℃)离心10 min,保留上层血清于-20℃低 温冰箱待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样本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 C4)进行测定,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检测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和仪器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免疫球蛋白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五类Ig的特性哪项是错误的 A A.IgG是唯一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B.SIgA多为双聚体 C. IgM分子量最大 D.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是 IgG E.正常血清中IgE含量最少 2.Ig分成五类的依据是 B A.V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B.V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C.CL抗原特异性的 不同 D.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E.CL及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3.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是 D A.IgM B.IgG C.IgE D.IgA E.IgD 4. IgE C A.为单体分子 B.有高度细胞亲和性 C.有CH4区 D.可介导过敏反应 E.以上均可 5.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A.IgM B.IgE C.IgG D.IgA E.IgD 6.Ig分成各种型及亚型的依据是 A A.V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B.V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C.CL抗原特异 性的不同 D.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D.CL及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7.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位于 B A.VH和CH B.VL和VH C.FC段 D.VH和CL E.CL和CH 8.在局部黏膜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g是 D A.IgM B.IgG C.IgE D.SIgA E.IgD 9.关于IgG的特性,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D A.C区有4个功能区 B.是胚胎晚期合成的主要抗体 C.是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 D.是天然的血型抗体 E.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 10.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 A A.IgM B.IgG C.IgE D.IgA E.IgD 11.免疫调理作用最强的Ig是 B A. IgM B.IgG C.IgE D.IgA E.IgD 12.关于ADCC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A.IgM可介导ADCC B.Mφ不具有ADCC C.CTL可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D.ADCC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E.ADCC需要补体参与13.关于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粘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一、免疫球蛋白检查 1. 免疫球蛋白G (IgG) 参考值:7—16 g/L 临床意义:IgG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淋巴肉芽肿、IgG骨髓瘤。IgG下降常见于:无γ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G IgA缺乏症、肾病综合症、IgA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 免疫球蛋白A (IgA) 参考值:0.7—4.0 g/L 临床意义:IgA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IgA骨髓瘤。IgA降低常见于:无γ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G IgA缺乏症、抗IgA血症、肾病综合症、IgA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 免疫球蛋白M (IgM) 参考值:0.4—2.3 g/L 临床意义:IgM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IgM降低常见于:无γ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M IgA缺乏症、肾病综合症、IgA IgG骨髓瘤、肝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补体检查

1. 补体C3 (C3) 参考值:0.9—1.8 g/L 临床意义:C3增高常见于:各种转染病、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急性肾炎、肝癌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正常或略有升高。C3降低常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增殖性慢性肾小球肾炎(MPGN)、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GN)、狼疮性肾炎、反复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疾患和关节疼痛等。 2. 补体C4 (C4) 参考值:0.1—0.4 g/L 临床意义:C4增高常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肾炎、组织损伤、多发性骨髓瘤等。C4降低常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感染、狼疮性症候群、肝硬化、肝炎等。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3)红细胞寿命缩短。(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 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 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青年男性多见,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抗dsDNA和抗Sm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SLE的实验诊断:(1)抗核抗体1)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该法以小鼠肝细胞、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胞株)、Hela细胞(官颈癌细胞株)或小鼠腹水癌细胞等作为抗原片,以Hep-2细胞抗原片敏感性较高。2)抗DNA 抗体:分为天然(双链)DNA(ds-DNA)和变性(单链)DNA(ss-DNA)抗体。Ds-DNA抗体的测定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以短膜虫或马疫锥虫为抗原)、间接酶标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补体结合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以抗人C3荧光抗体为第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DNA为抗原)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即Farr法)等多种方法。前四种方法检测到的都是低亲和力的抗dsDNA抗体,或敏感性低,或检测结果不稳定、重复性差。Farr 法检测dsDNA抗体的特异性最高,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因此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测抗ds-DNA抗体的标准方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20%时对诊断SLE有意义。3)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目前抗ENA抗体的检测方法有双向免疫扩散或对流免疫电泳和免疫印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以重组抗原为底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4)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2)抗组蛋白抗体。(3)抗核糖体抗体。(4)抗Ku抗体。(5)皮肤狼疮带试验。与SLE病情判断有关的免疫学检测包括:1)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SLE活动时血沉增快,CRP改变不明显。2)血清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冷球蛋白冷凝集素等。3)血清补体,包括总补体(CH50)和Cl、C3、C4、C2及C9. 4)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聚乙二醇(PEG)沉淀法。5)类风湿因子。6)细胞免疫功能。六、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特征是关节及周围组织呈对称性、多发性损害,部分病例可有心、肺及血管受累。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及滑膜液中出现类风湿因子,血清IgG、IgA和IgM水平升高。其他自身抗体也可出现:例如,抗角蛋白抗体;抗RA33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抗核周因子

免疫球蛋白检查的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查的意义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清和体液中具有抗体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又称丙种球蛋白。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强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在补体的协同下,杀灭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抗御疾病的重要成分。 血清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种类型,即IgG、IgM、IgA、IgD、IgE。其正常值由于检查的对象、年龄、地区和方法不同而差异。 各种免疫球蛋白不但量上有区别,而且在功能上也各有特点: IgG: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作用的大部分抗体属于IgG。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病、黑热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某些肿瘤、白血病、重链病、轻链病及某些免疫缺陷病。 IgA:IgA具有抗细菌和抗病毒的作用。不能通过胎盘,小儿只能从母乳中得到。 免疫球蛋白A(IgA):参考值:成人0.7~3.9克/升。在人体的血液中IgA分为两型,即血清型和分泌型,前者以单体形式存在,后者是由一种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且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因此主要存在于

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是参与粘膜部位免疫的主要抗体,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婴儿正是通过初乳获得分泌型IgA,达到自然被动免疫的效果。 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等疾病。降低见于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某些免疫缺陷病、反复呼吸道感染、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IgM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杀菌力强,特别是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免疫球蛋白M(IgM):参考值:成人0.4~3.5克/升。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在胎儿发肓晚期即可产生IgM,在新生儿中含量极微,出生逐渐升高,到1/2~1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在脐带血中此抗体含量增加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由血型不合的输血所引起的溶血反应亦是由此抗体所致。当机体遇有病原体感染时,IgM是体液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的抗体,在临床上检测此抗体可特异性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病毒感染、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降低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烧伤、营养不良和免疫低下疾病。

2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前言 上次课我们介绍了免疫学检验的绪论,了解了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学检验的工作研究方面,更是知道了什么是免疫、免疫功能有哪些,也介绍了免疫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物质:抗原。对抗原的两个特性及决定两个特性的因素进行了具体的认识,也知道了医学上有哪些种类的抗原。那么这次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与抗原相对应的,在消除抗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质:免疫球蛋白(抗体)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抗体(Antibody,Ab):是指能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存在血液中,也可以存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1937年Tiselius用电泳的方法将血清蛋白分成白蛋白、α1 、α2 、β 、及γ 球蛋白等组分,其后证明抗体活性是在γ 球蛋白部分,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抗体就称为γ 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实际上,抗体的活性除γ 球蛋白外,还存在α 和β 球蛋白处。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的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球蛋白。包括抗体球蛋白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出现的尚未证明有抗体活性的异常球蛋白。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并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 由二硫键连接四条肽链形成的Ig单体分子。 (一)重链和轻链 1、重链(heavy chain ):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简称H链。H链约由450—550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50—75KD。Ig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抗原性就不同,可将血清中的Ig分成五大类:IgG、IgA、IgM、IgD、IgE,IgG的H 链为γ 链(gamma ),IgA的H链为α 链(alpha ),IgM的H链为μ 链(mu),IgD的H链为δ 链(delta),IgE的H链为ε 链(epsilon)

抗体

抗体 (免疫细胞分泌免疫物质)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抗体(英语:antibody),(免疫球蛋白不仅仅只是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1]。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中文名 抗体 外文名 antibody 性质 免疫球蛋白

分布 脊椎动物的血清等体液中 产生细胞 浆细胞(效应B细胞) 构成 以免疫球蛋白为主 目录 .1简介 .2命名 .3抗体的结构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 .?二、抗体的结构域 .?三、J链和分泌片 .?四、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4抗体的主要功能 .?一、中和毒素和阻止病原体入侵 .?二、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使细胞溶解破坏.?三、调理吞噬和ADCC .?四、介导I 型超敏反应 .?五、穿过胎盘屏障和黏膜 .5各类抗体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6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7抗体的多样性 .8抗体规律 简介 编辑 抗体是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按其反应形式分为凝集素、沉降素、抗毒素、溶解素、调理素、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等。按抗体产生的来源分为正常抗体(天然抗体),如血型ABO型中的抗A和抗B的抗体,和免疫抗体如抗微生物的抗体。按反应抗原的来源分为异种抗体,异嗜性抗体,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按抗原反应的凝集状态分为完全抗体IgM和不完全抗体IgG等。抗体在医疗实践中应用甚为广泛。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用丙种球蛋白预防病毒性肝炎、麻疹、风疹等,国际上用抗Rh免疫球蛋白预防因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症。诊断上如类风湿因子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精子抗体用于原发性不孕症的诊断等;治疗上如毒素中毒用抗毒治疗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等。[2] 命名 编辑 19世纪后期,V on Behring及其同事Kitasato研究发现,用白喉或破伤风毒素免疫动物后可产生具有中和毒素作用的物质,称之为抗毒素(antitoxin),随后引入“抗体”一词来泛指抗毒素类物质。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1937年,Tiselius和Kabat用电泳方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及γ球蛋白等组分,并发现抗体主要存在于γ区,因此抗体又被称为γ球蛋向。随后,经1968年和1972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和圈际免疫学会联合会讨论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可分为分泌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篇一: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

机会。 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 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试验中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使用粗制抗原时,须经同样处理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分的非特异性反应。 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与抗体按

抗体和抗体的结构详解知识讲解

抗体和抗体的结构详 解

抗体和抗体的结构详解 2014-10-21 00:00 来源:丁香园点击次数: 3476 关键词:抗体结 构 抗体,也叫免疫球蛋白 (Ig),是一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糖蛋白,而抗原是在易感染动物体内引发抗体产生的物质。在体内,抗体是由于外源性分子的侵袭而产生的。抗体以一个或者多个Y 字形单体存在,每个 Y 字形单体由 4 条多肽链组成,包含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轻链和重链是根据它们的分子量大小来命名的。Y 字形结构的顶端是可变区,为抗原结合部位。 任何一个抗体的轻链都可以分为κ或λ型(基于小分子多肽结构上的差异),每一个抗体的重链则决定了它的类或型。 抗体结构 重链 哺乳动物 Ig 的重链一共有五种,分别用希腊字母α、δ、ε、γ和μ 来命名,相对应组成的抗体就称为 IgA、IgD、IgE、IgG 和 IgM 五种抗体。不同的重链在大小和组成上有所区别,α和

γ包含大约 450 个氨基酸,而μ 和ε则有大约 550 个氨基酸。 每个重链有两个区:恒定区和可变区。所有同一型的抗体其恒定区都是相同的,不同型的抗体之间则存在差异。重链γ、α和δ的恒定区的组成为 3 个前后串联的 Ig 结构域,并有一个铰链区增加它的灵活性;重链μ 和ε的恒定区则由 4 个 Ig 结构域组成。不同 B 细胞产生的抗体其重链的可变区不同,但同一种 B 细胞或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其可变区则是相同的,每一个重链的可变区都是大约 110 个氨基酸长度,并组成一个单独的 Ig 结构域。 轻链 哺乳动物只有两种轻链:λ型和κ型,每条轻链有两个前后相连的结构域:一个恒定区和一个可变区。轻链的长度大约为 211~217 个氨基酸, 每个抗体包含的两条轻链总是相同的,对哺乳动物来说每一个抗体中的轻链只有一个型:κ或λ型。在一些低等的脊椎动物中,像软骨鱼类(软骨鱼)和硬骨鱼类体内也会发现其他型的轻链如ι(iota) 型。 Fab和Fc段 Fc 段可以直接结合酶或荧光染料来标记抗体,是在 ELISA 过程中抗体铆钉在板上的部位,也是在免疫沉淀、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中识别并结合二抗的部位。抗体可以被蛋白水解酶如木瓜蛋白酶水解成 2 个 F(ab) 段和一个 Fc 段,或者被胃蛋白酶从铰链区断开,水解成一个 F(ab)2 段和一个 Fc 段。IgG 抗体片段有时是非常有用的,由于缺少 Fc 段,F(ab) 段即不会和抗原发生沉淀,也不会在活体研究中被免疫细胞捕获。因为分子片段较小,且缺乏交联功能(由于 Fc 段的缺失),Fab 段通常用于功能性研究中的放射性标记,Fc 段则主要用做组化染色中的阻断剂。 抗体同型:

免疫球蛋白49977

1、简述各类型人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1、1 Ig与Ab的区别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Ig。抗体(Antibody Ab):B 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2 Ig的分类 在同一种属的所有个体内,Ig重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可将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分为5种(重链AA组成以及排列顺序不同):g、a、m、d、e,与此对应的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class),分别就是IgG、IgA、IgM、IgD、IgE。同一类的免疫球蛋白中,根据其重链抗原性与二硫键的数目与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subclass)。IgG有IgG1~IgG4四个亚类;IgA有IgA1与IgA2两个亚类;IgD与IgE尚未发现亚类。 1、3 Ig的功能(Ab的生物学活性) ①识别并特异性结合Ag:Ig单体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为双价 ②激活补体:IgG1-3、IgM 型抗体结合抗原后,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活化补体 ③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调理、促吞噬作用,IgG(IgG1、IgG3);Ab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即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IgE能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IgG)与粘膜(SIgA)。 1、4 五类Ig的特性与功能

一、IgM 1、脾脏中浆细胞合成,分子量最大,五聚体,称巨球蛋白 2、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母体中的IgM不能通过胎盘,如果胎儿或新生儿的血液中发现有IgM,说明已发生过宫内感染。 3、Ag刺激后最先产生的Ab,早期免疫防御;血清中IgM增高,就是感染早期的诊断依据。IgM就是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的抗体,一经感染快速产生,经过一段时间,IgM抗体量逐渐减少而消失(半衰期短)。它们在与抗原结合后启动补体的级联反应。它们还把入侵者相互连接起来,聚成一堆以便于巨噬细胞的吞噬。IgM 的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 4、B细胞表面的Ag受体之一。 5、天然的ABO血型Ab、类风湿因子等均就是IgM。 二、IgG 1、脾、淋巴结中浆细胞合成,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含量多,分布广。就是唯一能在母亲妊娠期穿过胎盘保护胎儿的抗体。还从乳腺分泌进入初乳,使新生儿得到保护。母体传递给胎儿的IgG于生后6个月几乎全部消失,而婴儿自身产生IgG从3个月时才逐渐增多,故6个月后易患感染。 2、IgG抗体激活补体,中与多种毒素,调理吞噬、ADCC及结合SPA等作用。发挥主力免疫作用。IgG就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其中40~50%分布于血清中,其余分布在组织中。 3、感染后产生较晚,但在血清中半衰期达20-23天,体内持续的时间长。 三、IgA 1、按其免疫功能又分为血清型及分泌型两种。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 原理:补体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但不能与单独的抗原或抗体结合。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体系。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现象。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1)检测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待测抗体(或抗原);(2)指示系统,SRBC、溶血素。待检测系统与补体作用后,加入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表示待测系统中的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消耗了补体,无游离的补体与指示系统结合,故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方法: 1.取五支试管,依次做好标记,放在试管架中。 2.按照下表加样。 结果: 结果分析: 1.羊血用前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正当引起溶血。 2.各种试剂的吸管不要混用。 3.补体的性质较不稳定,低温保存,加样时再从冰箱里取出。 4.水浴时避免水滴滴进试管。 5.本实验影响因素很多,对照组的反应情况是否正常是判断实验可信度的参照。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原理:常用来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液是由聚蔗糖和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它分子量大又无化学活性,20摄氏度时比重约为1.077kg/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重略小于分层液,为1.070kg/L左右。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比重大,为1.092 kg/L左右。通过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位于分离液的上层,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沉于离心管的管底,从而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方法: 1.抽取1.5ml静脉血至肝素抗凝管,加入1.5ml Hank’s液 2.混匀后取3ml稀释液,沿试管壁缓慢加入到2ml分离液中。2000rpm,离心20min。

免疫球蛋白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一、抗体(antibody, Ab ) 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曾称γ球蛋白。 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范围比抗原大) 一般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通称为Ig。 Ig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即BCR。 抗体是Ig,并非所有的Ig都具有抗体活性。 Ig(IgG IgM IgE IgA IgD)--------------------------------------------------Ab 与Ag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相应作用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一、Ig结构概述 根据Ig分子重链的理化特性及其抗原性,分为IgG、IgM、IgA、IgE和IgD。 IgG、IgE和IgD由Ig单体构成;分泌型IgA由2个单体组成;IgM由5个单体组成。 二、Ig的单体结构 1.重链(heavy chain,H-链) 重链约为轻链的2倍,含450~550个氨基酸残基,不同Ig的H链氨基酸的组成、排列顺序、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不同,其抗原性也不相同,根据H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5类:μ链、γ链、α链、δ链和ε链,对应的Ig分别为IgM、IgG、IgA、IgD和IgE。 2.轻链(light chain,L-链) 轻链大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链共有两型:κ与λ,同一个天然Ig分子上L链的型总是相同的。 3.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 H链和L链N端110个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结构是随抗体分子的特异性而变化,称为可变区(V 区),为分别用VH和VL表示。 (2)恒定区 H链和L链V区以外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轻链C区仅一个功能区,称为CL;重链C区一般有3个功能区,称为CH1、CH2和CH3。 铰链区:富含脯氨酸,可使Fab段易伸展弯曲,从而可结合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有的Ig的铰链区较长,有的较短。IgM和IgE无铰链区。 4.高变区(真正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在轻链和重链的可变区内都有) 在重链的可变区内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变异度最大,称为高变区(HVR,)分别用HVR1、HVR2、HVR3表示,一般HVR3变化程度更高。 VL的三个高变区:28-35、49-56和91-98位氨基酸; VH的三个高变区:29-31、49-58、95-102位氨基酸。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簇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被称为互补决定区(CDR),分别用CDR1、CDR2、CDR3表示。不同抗体的CDR序列不同,由此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高变区以外区域的氨基酸变化相对于高变区来说较小,称为骨架区。共四个骨架区(FR1~FR4)。 5.Ig的功能区 VH-VL:抗体分子结合抗原的所在部位。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的高变区(互补决定区)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位点。 CH1-CL:为抗体的遗传标志所在。 CH2:为抗体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与补体的活化有关。 CH3:与抗体的亲细胞性有关,是某些Ig与某些免疫细胞的Fc受体的结合部位。 CH4:有的Ig如IgE的恒定区较长,还有CH4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