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和原因经验教训.doc

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和原因经验教训.doc

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和原因经验教训.doc
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和原因经验教训.doc

背景:

苏联军事化工业的萌芽与发展, 是当时一系列国际国内条件影响的结果。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内背景):苏共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军事工业发展的开始。

1928年,在1928年11月的联共(布)中央全会上, 斯大林强调“迅速发展整个工业

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 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和关键”。而为了集中资源,实现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苏联又相继采取了几个步骤。

1,1929年4月通过了加速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为集中资源,保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防工业的高速发展, 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按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的经济体制。

3,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以行政手段加速了农业的集体化。

这些都表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经济军事化的过程已经开始。

第二(国际背景):一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苏联政权,严防军事技术、设备流入苏联。

自1921年结束战争后初期,西方各国一致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敌视政策,在经济上严密封锁,防止任何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流向苏联。当时,苏联的现代工业仍很落后,不但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更是一片空白。所以更不必说先进的军事工业。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苏联领导人意识到,如果不迅速实现工业化,这个新生的政权就可能面临威胁。而刚上台的斯大林,以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眼光,已经意识到了即将发生的战争正在威胁着年轻的苏联。早期的苏联军事工业在封锁中顽强发展。

第三(国际背景):突如其来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意识形态的分歧退居二线,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这无疑给了苏联大量低价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先进设备、技术和资金的机会。

这一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据说,斯大林后来曾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感慨地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这一难得的机遇使苏联的军事工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原因:

第一: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需要。

当时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干涉苏俄内政的战争也结束了,斯大林上台,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苏维埃政府,迫切的愿望和苏俄国内落后的农业经济。斯大林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第二:发展本国军事实力的必然要求。

斯大林曾表示,“不为国防建立足够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保卫住我们国家的独立。”为了尽快克服落后状态, 斯大林把速度问题放在首位,

他在1931年初强调,“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二段距离。或者我们作到这一点, 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影响:

苏联这种军事化经济对苏联的发展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但也有很大消极影响。积极方面:

第一:长远来看,苏联军事工业的大发展,使其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这奠定了苏联的大国基础,为以后苏联国家实力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短期来看,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展现

了巨大的战争潜力,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却成功击退了法西斯德国的入侵,打赢了卫国战争。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 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爆发, 苏联经济转入了战时轨道。苏联在战时, 资源分配和使用更为集中, 一切服从于战争需要。正是由于这样高度集中地使用资抓、人力, 使得苏联在战争期间, 尽管遭到战争破坏, 重要工业区被占领, 还是大大增加了武器装备的生产。尤其是到战争第二、第三年, 苏联业已基本成熟的军事工业, 发挥了它的巨大效率, 大量军火、军事装备迅速生产出来, 使得苏联最后打败了法西斯德国, 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但是, 这种军事化经济的消极因素也很大。诸如:

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生产, 使经济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失调;

在农业集体化中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严重落后于工业生产;

过分限制消费, 以致人民生活水平过低?;

过分集中的计划体制, 难以发挥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对外经济关系上, 逐渐倾向于自我封闭;

强调保密, 同外界处于某种隔绝状态等等。

这些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正常发展的。

历史教训:

苏联由于长期备战, 拖垮了经济, 教训是很多的。主要的教训, 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第一,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苏联在内战结束后, 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下,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 也以极大努力建设自己的国防?, 为卫国战争作好准备, 这种作法无疑是必须的。但是, 象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国家, 工人阶级取得政权, 结束内战取得和平建设机会之后, 就应该把经济建设作为巩固和发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的中心任务, 正如列宁在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所说,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 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在苏联面临紧张的国际形势时, 备战是必要的, 但必须如实估计形势紧张程度,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斯大林时期在这方面掌握得不够好。在战前儿个五年计划期间, 己经可以看到由于实际上以备战为中心, 因而过分强调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与农业的片面性的倾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后, 本来可以利用战

时盟国的良好关系, 创造缓和的国际环境, 把战时经济转到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是, 由于苏联领导人没有抓紧时机, 没有搞好国际关系, 以致继续紧张备战, 事实上仍以国防建设为中心任务, 战前那种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与轻工业的倾向更加发展, 甚至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从此, 这条路线延续多年, 一直未变。

苏联备战的历史表明,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国防建设放在适当地位, 才能使经济得到协调发展, 而以国防建设为中心, 一切服从于国防需要的那种经济建设, 最后只能使经济走上绝路。

第二, 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两者的关系

苏联在经济建设中, 为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对人民生活, 采取了限制消费的方针, 实行低工资、低福利政策。这在苏联开始建设时期, 或在战后恢复时期,是不可免的

、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快地积累资金, 使苏联得以具有迅速发展的强大基础。但是, 在战后时期, 备战成为长期政策, 于是, 低工资、低福利, 也成了长期政策, 以致苏联在国力有很大增强, 军事力量可以与美国相抗衡, 国家经济实力占据世界头儿位的情况下,民生活水平却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就己经建设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显示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使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果, 应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表现出来。这是社会主

义制度本质的要求。把低工资、低福利作为长期政策, 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第三, 要认真研究苏联出现“为生产而生产”的“自我消耗型经济”的严重教训。

苏联出现“自我消耗型经济”, 是战后时期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和结构, 没有进行深刻改革, 并持续沿袭的必然结果。从经济结构来说, 战后苏联领导人继续高速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比例失调。一些学者认为, 为改变这种比例失调非常严重的局面,主要任务是变革不平衡结构, 办法有压缩重工业投资, 压缩武器生产, 大大增加消费品生产等。为此一些学者都提出, 应不惜降底速度以求得将来更协调的发展。从经营方式来说, 战后时期, 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苏联领导人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有时只是口头说说, 仍然醉心于追求高速度的数量发展, 醉心于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 以致造成原料、燃料、设备的大量浪费, 加速了苏联资源的枯蝎。从70 年代中叶起, 这种趋势更为严重。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经济是“浪费的经济”, 并认为当时没有抓科技革命是“错过了时机”。这个见解是有道理的。70年代中叶是苏联一个转折关头。如果苏联领导人当时抓住

时机, 能够吸收和运用科技革命成果, 逐步转向集约化经营, 苏联的这种浪费经济, 不是没有可能找到某种出路的。在同一时期, 西方国家就发生了这种经济发

展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的变化。从计划体制方面来说, 战后时期, 苏联仍然奉行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追求产量和速度, 搞产品经济, 拒绝利用市场。这就使这个计划体制的浪费性质难以改变。不顾市场需要, 没有市场来检验、监督, 只靠指令性计划, 为追逐完成数量任务, 就必然经常

出现大量不合格产品、积压产品, 就会造成人力、物力极大浪费。从苏联出现“为生产而生产”的“自我消耗型经济”, 得出的主要教训是, 只有对斯大林时期沿袭下来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 而其关键是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第四, 苏联所以长期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直到国力难以承担还要继续支撑下去, 从苏联方面若, 对外关系的理论和政策上的偏差和失误有重大影响。

这些偏差和失误, 可举出以下几点:

第一,苏联在战后时期, 把社会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绝对对立, 对战争危

险的估计简单化和绝对化, 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爆发世界战争的危险,。

第二, 过高估计社会主义国家, 首先是苏联的成就, 认为社会主义已成为世界

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并过高估计第三世界国家同西方国家的矛盾, 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一起就可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力量,

第三,夸大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发展, 认为资本主义很快将崩溃, 并认为,社会主

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可以依靠外部力量(实即苏联自己的力量)的推动来实现。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 在同美国加紧军备竞赛的同时, 借口支援他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利用“经援”和“军援”, 首先是“军事援助”, 在全世界到处伸手, 四面树敌。这种局面反过来又成为苏联加紧备战的推动力。这种错误的理论和政策, 不但把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引入了死胡同, 也把苏联经济推向崩溃的深渊。战后历史的发展表明, 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并非绝对对立, 由于战后历史条件的变化, 包括苏联抓有了核武器, 帝国主义国家的存在, 并不一定要爆发世界战争, 社会主义国家同帝因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而且由于战后世界经济关系相互依存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完全有可能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长处以服务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可以实现竞赛共处。战后历史也表明, 社会主义体系并没有成为“世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作到这一点, 只靠军事力量强大是不行的, 决定意义只能是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 而这在经济不够发达的象苏联这样的国家, 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 必然要出现一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和平共处的历史时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速胜论是不现实的。战后历史也表明, 资本主义制度还有相当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只能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各种矛盾发展和成熟的结果,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有成效地发展经济显示出更多优越性的结果。而这需要比过去设想要长得多的时间。苏联急于在亚非国家以“军援”“经援”来推动它们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终遭失败, 这些事实表明, 从外部来推进革命, 特别是用武力来推进革命, 总是不成功的。以上讲

中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大起底:已经远超俄罗斯

中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大起底:已经远超俄罗斯 中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大起底:已经远超俄罗斯 2013-08-16 14:08:42| 分类:情系中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资料图:中国海军新型两栖气垫登陆艇据俄罗斯媒体8月14日报道,过去十年里,中国军队改头换面,自信十足地跻身全球最强大军队前三甲。其实,说中国军队排第三也许有些保守。俄媒称,在保持军事装备数量几乎没变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新装备,质量突飞猛进。中国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当强大。 全世界目前有三个国家的军工企业有能力制造几乎所 有类型的武器装备,不仅能满足本国需求,还能用于出口。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重走了苏联的道路,甚至表现更优秀,因为与苏联的情况不同,中国整合了行政和市场手段,借鉴外国技术的能力也更强。不出意外的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5至20年后就能在各方面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军队。 中国一直坚持自主国防装备建设的宗旨,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端军事技术的长期封锁,这两点是造就中国军工现有不菲成就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单靠军购是买不来强大的国防的,而外购装

备在保养维修上的瓶颈也是制约国家军事斗争方向的关键条件,印度的万国牌装备就最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就其外购的美欧俄三种不同制式弹药的火炮,就足以让印度在弹药储存和战时供应上头痛不已。更重要的是战争启动后的三军装备战损,会因为不能自产而严重削弱自身的战争潜力。中印如果开战的话,印度就将面临这个躲不过去的难题。 俄罗斯媒体盛赞的中国军工的能力和成就总体是比较客观的,可能存在诸如航空和舰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上的落后,但是这不影响中国生产全部军种的所有装备的能力。如果不是唯武器论者,那么可以说中国在战争潜力上应该是与美俄两大国平起平坐的。 而苏联解体后造成的原军工企业分布格局的变化和人才的分散流失,使俄罗斯已经丧失了很多主战装备的制造能力,从这一点讲,俄罗斯媒体用苏联时期的军工能力来与中国相比较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军工也一直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成就。 俄罗斯媒体说“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重走了苏联的道路”这句话的观点我不同意。 因为苏联的军工企业是建立在与美国冷战的基础上,穷兵赎武的装备赶超、竞赛比拼式建设思路,最终被美国通过星球大战陷阱把整个苏联都拖垮掉了。 苏联军工发展思路与中国本质的区别在于,中国只从国

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改革的发展与展望(一)

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改革的发展与展望(一)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我国国防工程基础改革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两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未来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国防工业改革发展展望 一、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改革的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国防工业基础也随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国务院、中央军委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要执行“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方针,贯彻“成套论证、成套设计、成套试制、成套交付”的原则,对型号研制普遍实行总设计师负责制的技术指挥线和各级行政调度负责制的行政指挥线。坚决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及科研项目,集中较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保证重点任务尽快完成。在导弹和航天技术方面,确定20世纪80年代前期重点任务是研制远程导弹、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通信卫星以及为这三大任务试验所必须的各型远程测量船。如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导弹成功;1982年10月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1984年4月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

2、1985年中央军委举行扩大会议,根据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分析,对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做出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决定 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战备状态,转入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国防科技工业从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转移到为国家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服务。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国防科研、生产能力,合理安排军品、民品生产结构,并腾出力量大力发展民品。国防工业企业进行了产品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大多数企业已开始由过去单一的军用品生产转为多元化的品种生产。3、1998年3月,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总装备部成立 国防科工委作为国务院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部门,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监督等方面的行业管理。总装备部主管武器装备的计划和采购,它们为国防工业运行机制带来了新的政治影响。1999年7月,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总公司等五个军工总公司改组为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十大集团公司。通过改革,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优化结构和改革布局,精干军工队伍,增强平战转化能力,努力建立开放式的新军工体系。 4、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完整版军事理论答案

一、中国国防复习题Goodbye 1、国防的含义、目的、手段 答:含义:国家为防备和抵制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方面的活动。 目的: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 手段: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答:①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力量做后盾②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③巩固国防必须建设质量高、数量足的军队④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⑤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防⑥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定的精神根基 3、我国武装力量的构成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部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的人民武装力量。 4、我国国防的基本目标。 答:巩固国防,防备和抵制侵略②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③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④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⑤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5、我国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哪一天 答:每年的九月第三个星期六。 6、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海洋国土面积、大国土面积分别是多少 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约1260万平方公里。 7、我国的陆地边界线和海岸线分别是多少 答:陆上国界线长达22300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8、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构成 答: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 9、建国后三次大裁军的概况。答:1985年-100万,1997年-50万,2003年-20万 10、《孙子兵法》的作者、产生时间答:作者:孙武;产生时间:中国春秋末时期 11、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的内容 答: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的根本原则②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④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12、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答: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 13、新时期军队建设“五句话”总要求 答:"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14、江泽民的“科技强军”战略 答: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能效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把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摆在提高军事实力的突出位置;把人才培养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15、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答: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6、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治军思想 答: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科技强军”

德国顾问与国民政府的抗日战备

德国顾问与国民政府的抗日战备 1937年夏季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时,南京国民政府指挥的中央军是由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其中最精锐的“示范军”装备的是清一色的德式武器,中国主要的兵工企业依靠德国设备进行生产,甚至连中国的防御计划也是由德国军事顾问制订的。开战后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八·一三淞沪抗战,有大约70名德国军事顾问参与,以致一些西方人和日本人将这一仗直呼为“德国战争”。考虑到纳粹德国与日本的关系,这一幕似乎是奇特的;然而,这奇特的一幕自有其历史的缘由。德国军火输华的源起在中德关系的早期发展中,德国便是向中国输出兵工技术、制造设备、船舶和军火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德国已成为向中国输出军火的头号国家。据台湾学者陈存恭统计,1911年至1913年三年合计,来自德国的军火已超过中国输入军火总值的60.8%。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输华军火急剧减少。战争后期中国对德宣战,两国间的军火贸易中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丧失了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是,历史却为战败者提供了另一种机会。1920年代中期,中德关系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显露出诱人的前景。在一些中国人眼中,德国是唯一一个可以在平等基础上与之交往的先进工业国,中国不仅需要德国的投资,还需要德国在军队建

设和工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战后德国被闲置的军工人才也可以到中国来一展身手。而在一些德国人眼中,中国恰好是重振德国经济所需要的一个可以进行互利贸易的伙伴,中国既可以为德国工业制成品提供市场,又能提供德国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一时间,无论是中国北方的北洋政府,还是南方的革命政府,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军阀,都迫切地希望同德国开展经济军事合作。只是由于中国政局过于混乱,德国魏玛政府迟迟不知究竟把赌注押在哪一方才好。虽然这一时期中德关系尚缺乏巩固的基础,德国的军备发展亦受《凡尔赛和约》约束,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两国间传统的军火贸易已迅速恢复起来。1924年至1928年五年合计,从德国输入的军火占中国输入军火总值的41.87%,远远超过挪威、波兰、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德国再次占据了军火输华第一的位置。蒋介石聘请德国顾问1927年4月,蒋介石开始实行反苏反共政策,并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这为中德之间开展军事和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此之前一年,蒋介石就委托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曾留学德国的朱家骅物色适当人选,以便同苏联决裂后由德国人填补苏联军事顾问离去的空缺。蒋介石十分清楚,要在中国执政必须拥有一支效忠自己并具有战斗力的军队。蒋之所以青睐于德国人,直接原因是他认为德国军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可作为改造中国军队的借鉴,更深层的原因

工作能力的六种境界:军工六性

工作能力的六种境界:军工六性 军工产品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它是战场上用的,生死攸关,是在人类最复杂的互动场景中使用的。一把枪,一门炮,一颗导弹,一件仪器,它自己的质量和性能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把它放在复杂的协作网络中看,它必须和军队组织和战场环境充分协同,才能发挥出它的性能。 用“军工六性”的要求来看看一个人怎么培养自己的工作协作能力。 一、稳定性 一把枪,总得能稳定地发挥自己的性能。对照到工作场景中,就是你得靠谱。靠谱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不需要你有多大的能力,但是,能让你的协作伙伴知道你的能力边界和行动进度,就叫靠谱。这是最简单的社会化要求。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是一个合格的职场人了。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人,其实刚开始并不多。 二、适应性 一把枪,能够在各种极端情况下,比如极寒、极热、高山、沼泽都能使用,这就叫适应性。那对应到工作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变量,那就是环境。 工作中的协作对象,不仅是同事啊,还有供应商、资源方、用户、技术、媒体、政府等等,这些因素和一个组织里的同事不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些因素一旦发生巨大的意外变动,你能不能适应呢?比如,技术突然奔溃、愤怒的客户投诉、供应商突然毁约、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这些事如果你再能从容应对,你的工作能力就上了一个台阶。对照军工六性,就可以说你具备了适应性。这个能力台阶,叫职业化。就是你能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和个人角色区别开来。 比如你是一个客服,用户打电话暴怒地骂你,你得能知道,这不是骂你的个人角色,而是在指责你公司的服务或者是产品。所以你就用你的职业角色平和应对,而不是用个人角色觉得对方怎么素质这么差,干脆跟他对骂。做到职业化,实际上,你就把自己的“价值输出”稳定下来了。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尽人事,听天命。

东欧各地废弃的前苏联军事设施

东欧各地废弃的前苏联军事设施 摄影师丽贝卡Litchfield前往九个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或接受卫星国她的书“苏联鬼”。这张照片拍摄于Buzludzha,在保加利亚废弃的军事基地,废弃的医院和电影院,现在只是一个影子的昔日辉煌——这些都是震慑人心的画面背后的鬼魂前苏联的铁幕。摄影师丽贝卡Litchfield冒着辐射,甚至逮捕和审讯在她为了照片军营,实验室、墓地老战斗机、竖井和健身房。Litchfield,32岁,来自伦敦东南部,前往九个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或接受卫星国她的书“苏联鬼”。她的第一次访问是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性的核事故发生在1986年,2012年10月。她继续在俄罗斯访问的地方,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前东德、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她说:“没有多少探险者前往俄罗斯,规则是非常不同的,位置是戒备森严的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于每个地方。对被抓的有严重的后果。我们设法保持隐藏的所有旅行,我们最大化隐形,闪避和深入灌木和溜过去睡觉安全。但第三天我们好运耗尽我们参观了一个绝密雷达安装。我们看到了雷达,对,只是米开外突然之间我们也加入了军队和他们不快乐。Litchfield女士冒着辐射,甚至逮捕和审讯在她照片苏联帝国的遗迹。如图所示是一个苏联潜艇因为424蒸汽火车坐在破旧的单位在匈牙利。摄影师已经决定不透露确切位置的废弃的建筑物

里Litchfield女士说:“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一次的废墟是破坏性的,但我看到了美丽的衰变像挂在记忆很快就会消失在微风。上图是普里皮亚季游乐场从未正式开放,因为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灾难Litchfield女士不得不忍受过多的官僚机构,军事力量和冻结东方风来捕获遗址可以追溯到冷战。见Buzludzha,前共产党总部位于保加利亚Litchfield女士参观的地方在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前东德、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图中是一个被抛弃的德国医院前俄罗斯电影是废弃的,从前的阴影,废墟散布在地板上,墙纸挂在墙上摄影师说她绝不从个人观点的时代,试图保持相对中立。上图是Patarei监狱,在爱沙尼亚火箭一个废弃的军事基地在斯洛伐克已经允许失修,碎石和垃圾躺在地上医疗设备、床、奶瓶和婴儿床被留下在普里皮亚季医院不得不被放弃后突然由于切尔诺贝利灾难战斗机受损的鼻子在于车辆墓地在拉脱维亚。Litchfield女士说:“这不是一段纯黑色和白色,所以我这本书的目的是捕获它,因为它是现在的一个废弃的大厅切尔诺贝利体育中心,在乌克兰,已经离开了,接触到的元素,在1986年的灾难Litchfield女士说:“有些地方会一直蓬勃发展和其他可怕的地方,你可以看到这反映在我的书和一些相应的文本。如图所示是一个废弃的体育馆在拉脱维亚一个娃娃是放弃了窗台,覆盖着灰尘和碎石,在切尔诺贝利托儿所。摄影师Litchfield女士可能辐射为了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国际政策和军事战略始终是积极防御,这是中国根据自己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外部安全环境做出的基本战略选择,也是优秀的中国军事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升华。 China’s 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military strategy have always been those of positive defense. This is the basic strategic choice China has made according to its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o its exter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t also reflects the continuation and distillation of China’s outstanding military tradition in the new era. 中国军事传统的基本特色是谋求和平。对内主张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对外一贯奉行睦邻友好的方针和防御战略,以“非攻”球和睦,以自卫保安宁。万里长城所象征的就是这种防御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在统一中求强盛,在强盛中求和平,在和平中求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有决心和能力保卫自己多国家安全利益,中国是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China’s military tradition is characteristically one of seeking peace. Under this peace-seeking policy, internally, we resolutely defend national unity and oppose to any attempt at national separation; externally, we follow a good-neighborly policy and a defensive strategy, seeking friendly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 through what is known as the “non-offensive” approach and securing peace through self-defense. The Great Wall is symbolic of such a defensive concept. Ever since its foun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en consistently seeking prosperity through unification, seeking peace through prosperity, and seeking development through peac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it will be even more apparent to the world that China is determined to defend it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s capable of doing so, and that China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safeguarding regional and global peace.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决定了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针。中国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强权政治,不对外搞军事扩张。中国的战略疆界不会超出其自然疆界,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也不会超出防御和自卫的需要。中国多次进行裁军,充分显示了中国军事战略的和平宗旨和防御性质,同时也反映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国的理性战略思维和新的安全观念。

军工企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军工企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军工行业主要是由航空航天工业,船舶制造业,核工业,电子工业和兵器工业等子行业构成。从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情况来看,1999-2014年,我国军费支出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中国军费预算占GDP的比重预计为1.32%,说明了中国军工具有蓬勃发展的前景。 “十三五”期间,军工行业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军工企业要善于把握机遇,科学制定切合发展实际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仁达方略为多家军工企业提供了深度的咨询,对军工行业的发展热点和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军工企业制定十三五规划,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首先,全面回顾“十二五”的发展情况,总结发展经验。 企业应回顾“十二五”期间在市场开发、业务发展、投资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梳理集团积累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以确定“十三五”规划方向。在这一阶段的总结回顾过程中,企业可以从自身角度审视自己的优势资源及不足之处,从而为制定下一阶段规划奠定基础。 其次,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环境。 企业应分析宏观环境中政策因素,思索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评估行业的市场情况、竞争情况。既考虑行业热点,也深入探索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力求全面客观了解行业整体发展环境。 政策因素。07年以来国家推出政策推动军工企业改革,借助资本

市场的力量为国内军工产业做出巨大贡献,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2015年1月23号,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会议强调了安全性在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性,为军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支撑。 行业热点。比如,在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军民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军工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军工科研院所的改制尤其受到关注。科研院所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其高精尖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如果这些科研院所改制注入上市公司,将是提升军工上市公司盈利的重大举措。除此之外,资产证券化也是军工行业的发展热点之一。 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军工产业发展迅速,却一直存在结构性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国有资本在行业占比过大,国有企业在军工产业的地位不可撼动,这样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削弱了行业竞争性,对行业的创新力和发展潜力都产生了较大制约。 第三,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企业应借鉴“十二五”的经验与教训,本着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适应快速发展需求的原则确定企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军工企业只有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执行军民融合,提升资产证券化,才能立于基业长青之地。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思路,如: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对军工工业改革进行整体的规划,积极推

周有光《苏联大清洗70年祭》

《苏联大清洗70年祭》摘评 独角兽资讯发表于 2010-2-28 13:35:00 (《凤凰周刊》2008年第1期,主笔黄章晋)摘要略评 作者:周有光 国家自戕:1937-1938年,苏联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自戕?先例:一个政党将自己一半的成员逮捕,一个政权将自己多数的上层成员处决,一支军队的军官团在和平时期几乎被全部消灭。后世称?大清洗?。 2007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前往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原为步兵训练基地)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死于斯大林大清洗的遇难者。整整70年了! 普京曾负责的?联邦安全局?,其前身便是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克格勃?(KGB),它正是大清洗的最重要执行者。 历史谜案:基洛夫,苏共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他党内资格不老,却拥有极高声望。1934年12月1日,夜间,一名叫尼古拉耶夫的青年工人在?斯莫尔尼宫?内近距离枪杀了基洛夫。尼古拉耶夫被捕后供称,刺杀动机是基洛夫介入了他的感情纠葛。 基洛夫之死,广泛传播的说法是,斯大林自己的阴谋,因为基洛夫迅速上升的声望威胁到了斯大林。基洛夫原来是

斯大林一手提拔的亲密盟友;他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是斯大林在1926年战胜党内对手季诺维也夫之后,在对手势力范围内?掺沙子,甩石头?的安排。 基洛夫并非手软之辈,他清洗季诺维也夫、消灭富农,一点不含糊。他用25万劳改犯完成?白海-波罗的海远河?工程,当时被称为?白骨与鲜血?的运河。 斯大林亲自为办理基洛夫案的内务部负责人雅戈达指 示方向:?政治谋杀?。雅戈达在极短时间内,将数千人流放、判处徒刑,枪决了一些人。斯大林的敌人、已经倒台的前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成为被告,判处有期徒刑。 但是,这不是斯大林想要的结果。于是,全新的人马重审基洛夫案,不久有了令斯大林满意的结果:1936年8月1 9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案?在莫斯科开庭。 掌声太久:1934年1月,苏共举行十七大,基洛夫给斯大林捧上许多响亮的头衔:伟大的?掌舵人?、伟大的?战略家?,?斯大林的结论就是党的法律。?但是,斯大林没有糊涂,他敏感地意识到,长久的掌声,潜伏着正在发生的阴谋。 在苏联,掌声时间有规定。按规定,斯大林上台时,掌声应当为10分钟,政治局委员应当控制在2分钟以内。可

股权结构与军工企业融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716403610.html, 股权结构与军工企业融资能力 作者:余祥波汪梦溪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3期 【摘要】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军工企业主动参与军民融合战略,实现军工业企业所有制改革是重要的一环。军工企业融资能力提升一方面。从企业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摆脱自身困境,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是为了企业能够在未来经济全球化及公司治理全球化环境下健康发展开创道路。本文通过对股权结构对上市军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机理分析,最后根据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权结构军工企业融资能力 一、引言 在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过程中,军工企业必须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军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其本质在实现中华民族富国强军,使我国军工企业不仅能够实现持续发展,还能助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军工企业由于之前一直都是封闭状态,使得其行业长期处于独立的生态系统。要使军工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军工企业所有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在于解决融资问题。从党的19大以来,一系列关于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文件相继发布,同时也象征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式进入新的篇章。社会资金融入将会推动军工企业市场化进程。以此实现军工企业能够实现富国强军的伟大使命。在激流勇进的市场中,身躯庞大的军工企业如何能够在市场中实现稳定发展,避免在市场中出现休克现象。因此,军工企业能否正常转化社会资金资本为自身发展的新鲜血液,实现与市场有机结合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分析军工企业融资能力对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化改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军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解决军工企业市场化经营的战略性决策,军工企业有着建设国防事业的神圣任务,与传统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区别,同与于普通企业有着更加明显的区别。 二、股权结构与军工企业融资能力的内在机理分析 军工企业一直致力于高端产业研究,在保证国防建设不被影响下,将部分军用技术和产品转为民用,一方面能够将高投入的军品实现价值化以及利用领先民品的技术水平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民口的领先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多元化人才资源以及庞大的社会资本的注入将会增加军工企业的市场适应的免疫能力,以及社会资本的加入,一般能够实现金融市场的资源合理引导配置,同时也能社会资本的加入能够减轻国防开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1]。因此军工企业实现军工企业的融资能力是衡量军工企业市场化的重要 指标之一,军工企业的融资能力体现资本市场对军工企业的认可以及企业自身公司管理能力的体现。结合军工企业的自身特性,对军工企业进行融资能力进行微观公司治理层面进行分析。

难得一见的前苏联军事基地旧址

难得一见的前苏联军事基地旧址 心路独舞 (1) 这组照片和介绍是从非常难得一见、完整的文字图片记录中选取的。 柏林墙被摧毁的时候,意大利摄影师埃里克·鲁斯托(Eric Lu sito)只有12岁,那时他还很难理解这件事将对欧洲和亚洲产生的深远影响,但电视中人们如释重负的表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工业界工作了几年之后,埃里克辞去了工作,带着相机开着面包车开始了在欧洲漫无目的的旅游,途中他邂逅了一个捷克的地理教授,并受邀一起去探索了一座废弃的前苏联军事基地。 这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埃里克一生的轨迹。“我开始理解红军所代表的势力和因此引发的恐惧,我决定在所有的前苏联领土上寻找更多的军事遗址,因为它们是前苏联野心和权威的象征”。 从东德到蒙古,从波兰到哈萨克斯坦,埃里克像一个考古工作者那样在这些曾是共产主义苏联的土地上搜寻着废弃的军事基地,他发现和记录了很多,就像下面在蒙古乔巴山(Choibalsan)的这个,曾经驻扎过很多苏联的军事人员、后勤保障和家属们,在盛极一时的时候这个地区的人口曾高达三十万,如今只剩三万九千人了。

(2)蒙古第二坦克师(2nd Guards Tank Division) 蒙古的这个空军基地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两英里长的跑道,被当成一旦与中国发生冲突时的护卫前线。

(3)米格-21,蒙古第126飞行大队。 沿着跑道建的掩体用增强水泥加固过,用来保护战斗机,现在已经空置了。

(4)蒙古126飞行大队(126th Fighter Aviation Regiment) 埃里克告诉记者说,“那些昔日象征着苏共强大野心的建筑如今正在变成瓦砾”,基地上的这个雕像上刻着“由人民建造,必须捍卫”。

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思想5篇主要文章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根据地战略。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 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第三,它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必不可少的战略步骤,是这条战略道路的起点和基石。 (2)游击战争战略。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既是一种战略作战形式,又是一种基本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在中国革命战争长达二十二年历程中就进行了十八年的游击战或游击性的运动战;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曾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论述,要求全党全军把游击战争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的武装力量,要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壮大起来,主要地就是要在中①《毛泽东选集》第卷,第98页。

军事理论-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军事理论课论文 —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号:1311151029 专业:13工程管理学生:陆涛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平安定的保证。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方,被太平洋、印度洋环绕,同时也是个大的内陆国家与多个国家领土接壤。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发展可以影响亚洲乃至世界,所以它需要有健全的外交政策、手段,及强大的国防实力,去捍卫领土完整祖国统一、领空及其专属海域的掌控权。所以国防建设对中国而言是重要而又必要的。 现如今,钓鱼岛问题争论不断。早在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为了维护中日两国友好关系,针对钓鱼岛主权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九十年代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被探测到藏有大量的石油资源,足以使全中国消耗6。5年,加上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每年十五万吨的渔业资源。日本当局先发制人,向钓鱼岛宣示主权。直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的今天,日本政府多次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行动,中国政府不断表示抗议,态度强烈,使得两国关系陷入僵局。中日钓鱼岛之争实质是两国政府的利益争端,而这场争端的胜利与否取决于本国实力。主观意义上讲,这也使扞卫祖国领土的斗争,而这场斗争的胜利与否取决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除此之外,南海问题也是我国国民关注的焦点。南海是世界著

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以闽粤沿海省界到诏安的宫古半岛经台湾浅滩到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与东海相接。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南海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海疆边防。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越菲马等国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破坏。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如今,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问题之争愈演愈烈。越南继在我国渔民传统作业海域抓扣我国渔民之后,于6月13日举行专门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其野心和动机已昭然若揭,而且这些都已经严重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美联社就此评论称,越南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回应”中国,因此我国此前要求越南停止在该海域的所有石油勘探活动。

中国军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军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军工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展开了交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无国界,军事工业在各际水乳交融。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军工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军事工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向中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军事工业分工向世界化演变 从内容上来看,从以军工产品为界限的分工发展到以产品原材料为界限的分工;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形成机制来看,从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分工向联盟成员国之间分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协议性的分工。从分工方向上来看,由纵向分工为主发展为横向分工为主。 二、地区及跨国间军事合作越来越频繁 近年来,除了西方国家之间在技术、生产合作及联合,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三、军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扩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军事跨国奠定了基石,军事跨国企业也迅速崛起,其中影响较大的军事跨国公司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波音飞机公司等。军事工业大型跨国公司还通过联合、收购和兼并等形式,不断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垄断更多的稀有资源,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军事工业在快速发展中呈现集中化、不稳定性及国际化等一系列特点。集中化和国际化是军事工业发展的优势,因为这充分利用了军事工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世界军事工业繁荣发展;另外,我们应尽力克服军事工业不稳定的劣势,例如可以大力开发和生产具有发展前景的多种民用产品,军民结合,大大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扬长避短,这样军事工业的前景才会更广阔。 军工产业前景展望 军工央企再现千亿元资产整合。2016年3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了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的主要领导任职。与此同时,3月2日晚间,成发科技、中航动力、中航动控3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表示:中国航发的组建进入实质性阶段,新组建成立的中国航发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苏联顾问在东欧一个历史考察

苏联顾问在东欧:一个历史考察 徐元宫 (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100032) 【摘要】二战之后,随着东西方冷战思维的形成和冷战的加剧,随着苏联东欧政策的根本转变,一大批苏联顾问出现在东欧地区。他们为什么而来?他们的到来给东欧各国造成了什么影响?本文拟根据近年来解密的俄罗斯档案材料,对二战后苏联派遣顾问到东欧地区的经过、动机与影响进行剖析和考察。 【关键词】战后;苏联;顾问;东欧 【作者简介】徐元宫,男,中共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冷战时期苏联内外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 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3-0051-07 战后初期,苏联强调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合作,表现在对东欧政策上就是敦促东欧各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建立联合政府,放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制度。在苏联这一政策推动下,东欧多数国家先后实行了多党制,建立了人民阵线形式的社会政治联合。然而,随着冷战思维的形成和冷战的加剧,苏联领导人在1947年夏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东欧政策:迫使东欧各国共产党放弃议会幻想,将民主党派赶出联合政府,建立共产党一党专政,同时将苏联模式强加给东欧各国。为了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苏联的东欧政策,为了完全监督和控制东欧各国,苏联向东欧派遣了大批顾问,从而对这些国家的战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多年以来,由于人们无法接触有关档案材料等局限,国际关系史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随着近年俄罗斯档案材料的解密,战后苏联向欧亚国家派遣顾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出版了一些有关这一研究的著作,比如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就对战后驻华苏联专家这一专题进行了翔实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拟以近年来解密的俄罗斯档案材料为根据,着重对二战后苏联向东欧派遣顾问的经过、动机及其影响进行历史考察。 二战后苏联向东欧派遣顾问的经过 俄罗斯有关档案材料表明,早在二战期间苏联顾问就已经在东欧地区出现了,只是当时苏联顾问的任职时间较短,其任务主要是帮助驻在国解决一些与军事相关的问题,如对空防御、警察部队和内卫部队创建、国家政要卫队组建等问题。例如, 1945年3月就有苏联国家安全部顾问在波兰活动。根据规定,苏联顾问当时只能在靠近前线的地区开展直接活动,而在其他地区则应当“通过波兰相应机构的负责人,而不是直接地”开展工作[1]。 随着冷战思维的形成和冷战的加剧, 1947年夏苏联领导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东欧政策,将苏联模式强加给东欧各国。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行苏联模式,从1949年夏天开始,苏联加快了驻东欧顾问体系的建设,派出的顾问特别是军事顾问人数逐渐增多,任期也延长了。被苏联政府挑选出来派遣到东欧担任军事顾问的,一般都是苏联将军或老资格军官。根据俄罗斯档案材料, 1949年秋驻东欧的苏联军事顾问人数是:保加利亚29名,匈牙利13名,罗马尼亚11名,捷克斯洛伐克8名,共计61名。此外,罗马尼亚还有9名非军事顾问[2]。波兰的情况比较特殊,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苏联军官直接编入波兰军队并担任从师长到国防部长一级的具体职务[3]。由于预先并没有规定苏联军官留驻波兰军队的期限,并且苏联军官可以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党组织办理党员登记手续和参加组

苏联军事院校

苏联军事院校 苏联军事院校概述 布琼尼军事通信学院(本资料归苏联主义https://www.wendangku.net/doc/8716403610.html, 所有) 苏联武装力量培养通信兵军官的高等军事学校,研究通信问题的科研中心,校址在列宁格勒。前分为1919年设立的工农红军指挥人员高级电工战术学校。1921年改为电工技术学院。1923年从莫斯科近郊的谢尔吉耶夫镇迁到彼得格勒,同军事工程学院合并称为军事工程和电工技术学院。1925年,电工系移交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技术学院,组成军事电工技术系。1029年该系改为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电工系。1932年,以电工系为基础建立了军事电工技术学院设指挥、无线电工程、有线通信、动力工程、电机加工业6个系。1941年改为军事通信电工技术学院。1946年改为军事通信学院。1952年分为军事通信(指挥)学院和军事通信工程学院,1957年重新合并。 学院的学者和工程师在培养军事干部的同时,为发展苏军的通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C学院专家同工业部门工作人员协作,研制出许多新型电话机、电话交换机、中波电台和长波

电台。1939年,以H.M.伊久莫夫为首的学者小组研制出了探雷器。 苏德战争开始后,学院集中主要力量为苏军通信兵加速培养指挥员和工程师。科研工作也尽最大努力满足前线需要。学院成立了支前技术小组,有军队通信、特种技术和动力工程等方面的主要专家参加,为改进通信器材和军事电工设备,研制新的仪器和仪表做了大量工作。学院派出的代表参加了试验通信器材和编写关于通信器材构造和使用的教令、手册、细则和说明书,给作战军队的通信兵提供直接帮助。 在战争年代,学院的许多毕业生担任了通信兵的指挥工作,保障了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到各部队和分队所有指挥环节的通信联络。30多人任方面军通信主任和副主任,约40人任集团军通信主任。 战后,学院坚持培养具有高度政治素质和精神战斗素质、有训练和教育部属才能的通信兵指挥员和工程师,并帮助各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培养军事干部。科研工作致力于进一步发展组织通信联络的理论和实践,提成通信联络在各种战斗和战役中的可*性和生命力。学院极为重视提高教员的教学技能和完善教学方法。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论文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 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 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 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 "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 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 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 ·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