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个“首次”,展现中国新前景

1 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有关专家指出,这是人均GDP到2020年翻两番目标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

解读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说,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这一是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样的要求,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这将会为今后5年百姓生活带来更为显著、更为全面的变化。

2 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解读一: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韩庆祥教授认认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个文明。

3 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

4 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 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廉政文化”首次出现在报告中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六个“新变化”

1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一: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细节的变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 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解读二:首先,这是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的决策。信息技术革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环境,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其次,信息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最后,信息化位列“工业化”之后,因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连的,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只能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解读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说,“增长”变为“发展”,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全面。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用“发展”来代替“增长”,有利于正确地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和政府则要积极地引导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作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安排政府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要求。就转变增长方式而抓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从本源上抓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我们消费的需求、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用发展来代替增长,可以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

4 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5 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6 从“积极稳妥”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相较此前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这一表述的变化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不仅仅指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或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还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转变。

(1)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用综合的目标体系来考察经济运行情况。(2)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3)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4)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5)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6)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下大力气,采取综合措施,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

第一,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经济向质量与效益并举的转变,关键是技术的自主创新。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跨越式创新、集群式创新、协作整合式创新。

第二,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1)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4)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5)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第三,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变化。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五,广泛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要点

二、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四、坚决反对腐败,推进反腐制度创新

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全会提出,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五、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全会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积极扩大就业

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二是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三是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

位。四是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对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给予更大支持。五是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措施

1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2 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3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4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5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6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7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三)农民工就业对策措施

一是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

二是部署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一批技术人才。

三是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是部署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求职的合法权益。

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西部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获得公共设施投资少。

3. 对策措施:

(1)要调整初次分配,制定反垄断法配套法规,清除企业进入市场壁垒。

(2)解决商业贿赂问题,建立可行的劳资利益谈判机制。

(3)要强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

(4)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尤其缩减是占财政的30%以上“三公”支出。

(5)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调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企业负担。

(6)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推进社会三次分配,积极发展100多万家慈善机构的发展。

(8)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实现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的稳定转移,加快宏观产业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收入分配改革

2. 解决措施

收入分配的问题,实际上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公平和效率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求得社会和谐,需要在政策上有所调整。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尽快统一内资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并适当降低所得税税率,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由增值税向消费税转型,降低企业税负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和农民倾斜,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三是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失业、贫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加大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支持力度,必要时可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弥补社会保障资金越来越大的缺口。

四是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要加快推进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垄断利润收归国家财政。

五是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健全和完善居民收入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居民收入分配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城乡贫困监测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1 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保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2 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3 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4 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特别要减少投资审批、项目核准,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促进公平竞争,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组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增强社会消费的信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项决策都要做到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政府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知难而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共克时艰。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规范制度和制约权力为核心,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依法惩处腐败分子。我们一定要勤勉尽责,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

2.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措施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只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

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

把以人为本作为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政绩的内涵

(3)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政绩考核体系

改进政绩考核方法。要在全面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工作实绩。

行政问责——建设责任政府

(1)加强行政问责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实施和完善行政问责制,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其中基本的配套制度是职责明确和信息公开制度。

(2)加快推进行政问责法的建立

应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全国性的《行政问责法》,规范问责主体及权力,规范问责客体及职责,规定问责事由等,做到问责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3)拓宽问责范围

问责不能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安全事故,对政治等其他领域的事故也要纳入问责范畴。从管理不善、政绩平平到用人失察、决策失误等都属于问责的范围之内。

(4)要明确划分权责界限,厘定官员问责标准

要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纵向与横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结合具体的工作部门,明确问责范围、对象和条件,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的健康发展。

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4. 推行政务公开的对策

政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行使公开。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权力的行使应当向人民公开而不能搞神秘化。必须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政务公开工作:

第一,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政务公开在加强自身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密切干群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突出公开重点。

第三,丰富内容形式。要围绕行政主体基本情况的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方法、结果等事项,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

第四,强化督促检查。要使政务公开各项工作落实好,必须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加强层级监督,各行业各部门不仅要做好本身政务公开工作,还要督促下属单位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二是加强专门机关的工作督查。三是加强法律和制度监督。四是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探索扩大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和监督政务工作,尤其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尽可能让老百姓参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

第五,建立健全制度。一是各级政府要对政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形式、阵地、管理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督促政府部门严格执行。二是制定和完善对内公开制度,让内部职工监督本单位按规定落实政务公开,把对外公开与对内公开结合起来。三是健全和完善检查、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政务公开工作。四是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包括对过时无效制度的废除,也包括现有制度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各种新制度的创新,使政务公开工作做到与时俱进。

第六,理顺工作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4)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5)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6)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7)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4)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3)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4)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1)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3)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4)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5)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6)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7)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1)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2)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3)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

(2)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3)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4)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科学发展观

(一)五个统筹的实质与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五大转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同时还要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

(1)要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会不稳,实现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大局。

(2)要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解。城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多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而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也有利于为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实而稳定的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要善于统筹,找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农村改革千头万绪,各种问题相互交织,促进农民增收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中其他问题的关键。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人口向收入更高的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4)要解放思想,大胆试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以下重点:

1 从实现的程度看,农村和农民是重点

2 从地区发展来看,西部地区是重点

3 从结构转换来看,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重点

4 从科技、教育、文化的整体水平看,全面提高人口的素质是重点

5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现程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点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

1 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

2 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

3 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举措

(1)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2)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3)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4)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5)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供有利条件,下决心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

反腐倡廉

2. 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首先,要抓拒腐防变的思想教育。加强拒腐防变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

其次,要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

第三,要抓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权力的监控是防止腐败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三是要进一步推行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以及各项办事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要抓体制和制度的改革。改革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

第五,要抓坚决惩治腐败的工作。坚决查办案件,既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

创新型国家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第一,制定和实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规划。

第二,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

第三,制定中长期科技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

第四,加强创新能力支撑体系建设。

第五,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第六,组织实施好重大项目。

第七,推进国际合作。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右)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左)颁奖。

迪尔玛·罗塞夫1月1日在巴西国会宣誓就任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