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崩坏3ME社入侵 联机作战开始时间

崩坏3ME社入侵 联机作战开始时间

崩坏3ME社入侵 联机作战开始时间
崩坏3ME社入侵 联机作战开始时间

崩坏3ME社入侵联机作战开始时间崩坏3的联机作战是有趣而且激动人形的玩法,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一起看看正式服联机作战开启时间吧。

女武神小队首次联合作战演练,start!

活动期间,游戏中将开放小队联机关卡【ME社入侵】。舰长在联机关卡中可以组成2~3人的小队,和小伙伴共同挑战闯关!

作战时间

4月21日晚上20:00~22:00

4月22日晚上20:00~22:00

作战奖励

通关【ME社入侵】后可获得以下奖励:

关卡1——普通晶体核心、★1调和材料(御百草、杉木料)、樱札

关卡2——普通晶体核心、★1调和材料(御百草、石精矿)、樱札

关卡3——普通晶体核心、★1调和材料(石精矿、遗念火)、樱札

关卡4——稀有晶体核心、★2调和材料(夏枯草、松木料)、樱札

关卡5——稀有晶体核心、★2调和材料(阴鬼火、赤金矿)、樱札

首次通关奖励更丰厚,可获得普通晶体核心或稀有晶体核心或晶体扩容器!

*晶体核心可以用与重构圣痕词缀,晶体扩容器可以用于为圣痕增加词缀栏位;调和材料可用于在开放世界beta的神社纳奉中调和、打造各类道具。

作战说明

1)舰长可在【出击】界面下选择世界地图中的【活动】,进入联机beta的作战地图。

2)等级达到15级或15级以上的舰长可以参与联合作战演练。

3)本次联合作战演习没有关卡挑战次数限制。

4)每次通关后联机作战的小队中将产生一名MVP,MVP可以获得额外的金币和女武神经验奖励!

5)由于数据不互通,同一服务器内的舰长可以联机组队,不同服务器的舰长不能联机组队。

*测试中画面,请以实际上线的游戏活动为准

作战任务

活动期间,每天完成1次联机活动关卡【ME社入侵】,都可以获得普通晶体核心×20、稀有晶体核心×20。

舰长,加油吧!

网络安全技术习题及答案 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 1. 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异常检测只能识别出那些与正常过程有较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

精品文档 .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 思考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 ●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

入侵检测部署方案

1.1 入侵检测部署方案 1.1.1需求分析 利用防火墙技术,经过仔细的配置,通常能够在内外网之间提供安全的网络保护,降低了网络安全风险,但是入侵者可寻找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后门,或者入侵者也可能就在防火墙内。通过部署安全措施,要实现主动阻断针对信息系统的各种攻击,如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可疑代码、端口扫描、DoS/DDoS等,能防御针对操作系统漏洞的攻击,能够实现应用层的安全防护,保护核心信息资产的免受攻击危害。 针对网络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我们得到的入侵检测的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入侵检测要求 能够对攻击行为进行检测,是对入侵检测设备的核心需求,要求可以检测的种类包括:基于特征的检测、异常行为检测(包括针对各种服务器的攻击等)、可移动存储设备检测等等。 ●自身安全性要求 作为网络安全设备,入侵检测系统必须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配置文件需要加密保存,管理台和探测器之间的通讯必须采用加密的方式,探测器要可以去除协议栈,并且能够抵抗各种攻击。 ●日志审计要求 系统能对入侵警报信息分类过滤、进行统计或生成报表。对客户端、服务器端的不同地址和不同服务协议的流量分析。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间隔生成报表,反映用户在一定时期内受到的攻击类型、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攻击来源等信息,使管理员随时对网络安全状况有正确的了解。可以根据管理员的选择,定制不同形式的报表。 ●实时响应要求

当入侵检测报警系统发现网络入侵和内部的违规操作时,将针对预先设置的规则,对事件进行实时应急响应。根据不同级别的入侵行为能做出不同方式告警,用以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报警信息要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有入侵动机的行为向用户显示提示信息、对严重的违规现象实行警告通知、对极其危险的攻击可通过网管或者互动防火墙进行及时阻断、以及向安全管理中心报告。另外,必须在基于规则和相应的报警条件下,对不恰当的网络流量进行拦截。 联动要求 入侵检测系统必须能够与防火墙实现安全联动,当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攻击行为时,能够及时通知防火墙,防火墙根据入侵检测发送来的消息,动态生成安全规则,将可疑主机阻挡在网络之外,实现动态的防护体系!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 1.1.2方案设计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位于有敏感数据需要保护的网络上,通过实时侦听网络数据流,寻找网络违规模式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尝试。当发现网络违规行为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时,网络监控系统能够根据系统安全策略做出反应,包括实时报警、事件登录,或执行用户自定义的安全策略等。 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部署在网络中的核心,这里我们建议在网络中采用入侵检测系统,监视并记录网络中的所有访问行为和操作,有效防止非法操作和恶

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Internet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以此同时安全问题也一直存在着,而人们却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方法、技术 一、网络入侵及其原因 简单来说,网络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网络本身的安全; 2)所传输的信息的安全。 那么,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网络入侵检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黑客攻击日益猖獗 2)传统安全产品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二、入侵检测原理、方法及技术 1、入侵检测概念 入侵检测是指对潜在的有预谋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信息、操作信息以及致使系统不可靠、不稳定或者无法使用的企图的检测和监视。它是对安全保护的一种积极主动地防御策略,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检查网路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路性能的前提下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2、入侵检测模型

3、入侵检测原理 根据入侵检测模型,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异常检测原理 该原理根据系统或者用户的非正常行为和使用计算机资源的非正常情况来检测入侵行为。 异常检测原理根据假设攻击和正常的活动的很大的差异来识别攻击。首先收集一段正常操作的活动记录,然后建立代表用户、主机或网络连接的正常行为轮廓,再收集事件数据同时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来决定所检测到的事件活动是否正常。 基于异常检测原理的入侵检测方法和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a)统计异常检测方法; b)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 c)基于贝叶斯推理异常的检测方法; d)基于贝叶斯网络异常检测方法; e)基于模式预测异常检测方法。 其中比较成熟的方法是统计异常检测方法和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对这两种方法目前已有由此而开发成的软件产品面市,而其他方法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异常检测原理的优点:无需获取攻击特征,能检测未知攻击或已知攻击的变种,且能适应用户或系统等行为的变化。 异常检测原理的缺点:一般根据经验知识选取或不断调整阈值以满足系统要求,阈值难以设定;异常不一定由攻击引起,系统易将用户或系统的特殊行为(如出错处理等)判定为入侵,同时系统的检测准确性受阈值的影响,在阈值选取不当时,会产生较多的检测错误,造成检测错误率高;攻击者可逐渐修改用户或系统行为的轮廓模型,因而检测系统易被攻击者训练;无法识别攻击的类型,因而难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攻击的继续。 2)误用检测原理 误用检测,也称为基于知识或基于签名的入侵检测。误用检测IDS根据已知攻击的知识建立攻击特征库,通过用户或系统行为与特征库中各种攻击模式的比较确定是否发生入侵。常用的误用检测方法和技术主要有: a)基于专家系统的检测方法; b)基于状态转移分析的检测方法; c)基于条件的概率误用检测方法; d)基于键盘监控误用检测方法; e)基于模型误用检测方法。 误用检测技术的关键问题是:攻击签名的正确表示。误用检测是根据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的,如何用特定的模式语言来表示这种攻击行为,是该方法的关键所在。尤其攻击签名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示入侵行为及其所有可能的变种,同时又不会把非入侵行为包含进来。由于大部分的入侵行为是利用系统的漏洞和应用程序的缺陷进行攻击的,那么通过分析攻击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就可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 4、入侵检测方法 1)基于概率统计的检测 该方法是在异常入侵检测中最常用的技术,对用户行为建立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当发现出现可疑行为时进行跟踪,监视和记录该用户的行为。优越性在于理论成熟,缺点是匹配用

(完整版)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入侵检测

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入侵检测 本章从人工神经网络的角度出发,对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展开研究。在尝试用不同的网络结构训练和测试神经网络后,引入dropout层并给出了一种效果较好的网络结构。基于该网络结构,对目前的神经网络训练算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从而有效避免了训练时出现的过拟合问题,提升了训练效率。 4.1 BP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本章从学习算法与网络结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神经网络包括单层前向网络、多层前向网络、反馈神经网络、随机神经网络、竞争神经网络等多种类型。构造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时主要考虑神经元的特征、网络的拓补结构以及学习规则等。本文选择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作为基本网络模型。 BP神经网络是一种通过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形式之一。网络中每一层的节点都只接收上一层的输出,而每一层节点的输出都只影响下一层的输入,同层节点之间没有交互,相邻两层节点之间均为全连接模式。BP神经网络在结构上分为输入层、隐含层与输出层三部分,其拓扑结构如图4-1所示。 图4-1 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Figure 4-1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BP Neural Network

这里隐含层既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数据在输入后由隐含层传递到输出层,通过各层的处理最终得到输出结果。 传统的BP网络算法可分为两个过程:神经网络中信号的前向传播和误差函数的反向传播。算法在执行时会不断调整网络中的权值和偏置,计算输出结果与期望结果之间的误差,当误差达到预先设定的值后,算法就会结束。 (1)前向传播 隐含层第J个节点的输出通过式(4-1)来计算: (4-1) 式中ωij代表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重,αj代表输入层到隐含层的偏置,n 为输入层的节点个数,f(.)为激活函数。输出层第k个节点的输出通过式(4-2)来计算: (4-2) 式中ωjk代表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重,bk代表隐含层到输出层的偏置,l为隐含层的结点个数。 根据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来计算误差,见式(4-3)。 (4-3) 式中(Yk-Ok)用ek来表示,Yk代表期望输出,m为输出层的结点个数。 当E不满足要求时,就会进入反向传播阶段。 (2)反向传播 反向传播是从输出到输入的传播过程。从式((4-1)至式(4-3 )中,可以发现网络误差E是与各层权值和偏置有关的函数,所以如果想减小误差,需要对权值和偏置进行调整。一般采取梯度下降法反向计算每层的权值增量,令权值的变化量同误差的负梯度方向成正相关,调整的原则是令误差沿负梯度方向不断减少。权值的更新公式见式(4-4),偏置的更新公式见式(4-5)。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 术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术 标签: 2012-07-31 14:07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卢楠 摘要:入侵检测技术作为网络安全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中国移动网络的开放与发展,入侵检测系统(IDS)也逐渐成为保卫中国移动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安全设备之一。在入侵检测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2类方法、5种硬件架构,不同的方法与架构都存在其优势与不足。本文基于入侵检测的应用场景,对现有的主流技术原理、硬件体系架构进行剖析;详细分析IDS产品的测评方法与技术,并介绍了一个科学合理、方便操作的IDS测评方案。最后,从应用需求出发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背景 目前,互联网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因特网上频繁发生的大规模网络入侵和计算机病毒泛滥等事件使很多政府部门、商业和教育机构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甚至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入侵行为经常发生,网络攻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当前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严峻,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如图1所示。

图1 目前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说到网络安全防护,最常用的设备是防火墙。防火墙是通过预先定义规则并依据规则对访问进行过滤的一种设备;防火墙能利用封包的多样属性来进行过滤,例如:来源 IP 、来源端口号、目的 IP 地址或端口号、(如 WWW 或是 FTP)。对于目前复杂的网络安全来说,单纯的防火墙技术已不能完全阻止网络攻击,如:无法解决木马后门问题、不能阻止网络内部人员攻击等。据调查发现,80%的网络攻击来自于网络内部,而防火墙不能提供实时入侵检测能力,对于病毒等束手无策。因此,很多组织致力于提出更多更强大的主动策略和方案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其中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2、入侵检测技术发展历史 IDS即入侵检测系统,其英文全称为: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入侵检测系统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通过软件和硬件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IDS通用模型如图2所示。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一、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James Aderson在1980年的工作,他首先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在该文中Aderson提出审计追踪可应用于监视入侵威胁,但由于当时所有已有的系统安全程序都着重于拒绝未经认证主体对重要数据的访问,这一设想的重要性当时并未被理解。1987年Dorothy.E.Denning[2]提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的抽象模型,首次将入侵检测的概念作为一种计算机系统安全防御问题的措施提出,与传统加密和访问控制的常用方法相比,IDS是全新的计算机安全措施。1988年的Morris Internet蠕虫事件使得Internet近5天无法使用。该事件使得对计算机安全的需要迫在眉睫,从而导致了许多IDS系统的开发研制。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的定义为:识别针对计算机或网络资源的恶意企图和行为,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IDS则是完成如上功能的独立系统。IDS能够检测未授权对象(人或程序)针对系统的入侵企图或行为(Intrusion),同时监控授权对象对系统资源的非法操作(Misuse)。 ●从系统的不同环节收集信息; ●分析该信息,试图寻找入侵活动的特征; ●自动对检测到的行为做出响应; ●纪录并报告检测过程结果。 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入侵检测系统能很好的弥补防火墙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防火墙的补充[1]。 二、入侵检测的分类 现有的分类,大都基于信息源和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2.1 根据信息源的不同,分为基于主机型和基于网络型两大类 2.1.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IDS可监测系统、事件和Windows NT下的安全记录以及Unix环境下的系统记录。当有文件被修改时,IDS将新的记录条目与已知的攻击特征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就会向系统管理员报警或者作出适当的响应。 基于主机的IDS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其他技术。检测对关键系统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入侵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谭兵1。吴宗文2。黄伟 (1.重庆大学软件学院,重庆400044;2.成都军区78098部队装备部,崇州611237) 摘要:入侵检测工作应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关键节点上。介绍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阐述两类基本的检测技术,详细地论述了入侵检测过程及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入侵检测;异常检测:误用检测 NetworkIntrtmionDetectionTechnology TANⅨn矿,WU历耐.HUANGWei (1.TheSchoolofSoftwareEngineering,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 2.Chengdumilitaryregion78098armylogisticsdepartments,Chongzhou611237) Abstract:Theworkinthecomputernetworkintrusiondetectionsystem,akeynode.Thispaperintroducesthebasicconceptsofintrusiondetection,describedtwotypesofbasicdetectiontechnology,intrusiondetectionarediscussedindetail theprocessandtesttechnology challenges andtrends。 Keywords:Intrusiondetection;Anomalydetection;Misusedetection 入侵检测(IntrusionDetection),顾名思义,即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在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来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有:入侵一非法用户的违规行为;滥用—用户的违规行为。 对于入侵检测的使用,人们总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已经安装了防火墙,给操作系统打了补丁,并为安全设置了密码,为什么还要检测入侵呢?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入侵会不断发生。举个例子,就像人们有时候会忘记锁上窗户,人们有时也会忘记正确的升级防火墙规则设置。 即使在最高级别的保护措施下,计算机系统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实际上,大多数计算机安全专家认为,既定的用户要求属性,如网络连接,还未能达到成为百分之百安全系统的要求。因此,必须发展入侵检测技术及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对计算机攻击行为做出反应。 l入侵检测发展 起初,系统管理员们坐在控制台前监控用户的活动来进行人侵检测。他们通过观察,例如在本地登录的闲置用户或非正常激活的闲置打印机。尽管上述方法不是足够有效的,但这一早期入侵检测模式是临时的且不可升级。 入侵检测的下一步涉及到审计日志。审计日志即系统管理员所记录的非正常和恶意行为。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管理员将审计日志打印在扇形折纸上,平均每周末都能累积四到五英尺高。很明显,要在这一堆纸里进行搜索是相当耗费时间的。由于这类 本文收稿日期:2009—11-12 —110~信息量过于丰富且只能手动分析,所以管理员主要用审计日志作为判据,以便在发生特别安全事件后,确定引起这一事件的原阂。基本上不可能靠它发现正在进行的攻击。 随着存储器价格的降低,审计日志转移到网上且开发出了分析相关数据的程序。然而,分析过程慢且需频繁而密集计算,因此,入侵检测程序往往是在系统用户登录量少的夜间进行。所以,大多数的入侵行为还是在发生后才被检测到。 90年代早期,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实时入侵检测系统,即对审计数据进行实时评估。由于实现了实时反应,且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预测攻击,因此,这就使攻击和试图攻击发生时即可被检测到成为可能。 近年来,很多入侵检测方面的努力都集中在一些开发的产品上,这些产品将被用户有效配置在广大网络中。在计算机环境不断持续变化和无数新攻击技术不断产生的情况下,要使安全方面也不断升级是个非常困难任务[1l。 2分类 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可基本分为3类:异常检测、误用检测和混合检测。异常检测是假定所有入侵行为都是与正常行为不同的;误用检测是根据已知攻击的知识建立攻击特征库,通过用户或系统行为与特征库中的各种攻击模式的比较确定是否有入侵发生;混合检测模型是对异常检测模型和误用检测模犁的综合。文中详细介绍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2.1异常检测模型 异常检测利用用户和应用软件的预期行为。将对正常行为的背离作为问题进行解释。异常检测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攻击行为异于正常行为。例如,对特定用户的日常行为(打字和数量)进行非常准确的模拟,假定某用户习惯上午lO点左右登录,看邮件,运行数据库管理,中午到下午i点休息,有极少数文件的存取出现错误等等。如果系统发现相同的用 万方数据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一、入侵检测发展史 1980年,在James P. Anderson 的文章“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中[1],“入侵检测”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为开发基于主机的IDS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1985年,美国国防部计算机安全中心(NCSC)正式颁布了《可信任的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tion Criteria, TCSEC)。TCSEC为预防非法入侵定义了四类七个安全级别。由低到高分别是D、C1、C2、B1、B2、B3、A1,规定C2以上级别的操作系统必须具备审计功能,并记录日志。TCSEC标准的发布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安全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信息安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88年,莫里斯(Morris)蠕虫感染了Internet上近万台计算机,造成Internet持续两天停机。美国空军、国家安全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开展对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的研究,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检测方法集成到一起1990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L.T.Heberlein等人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概念,即将网络数据流作为审计数据来追踪可疑的行为。 1992年,加州大学的Koral llgun开发出实时入侵检测系统USTAT(a State Transition Analysis Tool for UNIX)。他们提出的状态转换分析法,使用系统状态与状态转换的表达式描述和检测已知的入侵手段,使用反映系统状态转换的图表直观地记载渗透细节。 1994年,普渡大学计算机系COAST实验室的Mark Crosbie和Gene Spafford 研究了遗传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使用遗传算法构建的智能代理(Autonomous Agents)程序能够识别入侵行为,而且这些agents具有“学习”用户操作习惯的初步智能。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IDS主要用来监视和分析用户及系统的活动,可以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对异常行为模式,IDS要以报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产品提供的功能还要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一个成功的入侵检测系统,不仅可使系统管理员时刻了解网络系统,还能给网络安全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它应该管理配置简单,使非专业人员非常容易地获得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的规模还应根据网络规模、系统构造和安全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入侵后,会及时作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IDS分类入侵检测通过对入侵行为的过程与特征进行研究,使安全系统对入侵事件和入侵过程作出实时响应。 IDS产品分类 目前市场上的IDS产品从技术上看,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的产品和基于主机的产品。混合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弥补一些基于网络与基于主机的片面性缺陷。此外,文件的完整性检查工具也可看做是一类入侵检测产品。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产品放置在比较重要的网段内,对每一个数据包或可疑的数据包进行特征分析。商品化的产品包括:国外的ISS RealSecure Network Sensor、Cisco Secure IDS、CA e-Trust IDS、Axent的NetProwler,以及国内的金诺网安KIDS、北方计算中心NISDetector、启明星辰天阗黑客入侵检测与预警系统和中科网威“天眼”网络入侵侦测系统等。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产品主要对主机的网络实时连接以及系统审计日志进行智能分析和判断。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有:ISS RealSecure OS Sensor、Emerald expert-BSM、金诺网安KIDS等。 混合式入侵检测系统综合了基于网络和主机的两种结构特点,既可发现网络中的攻击信息,也可从系统日志中发现异常情况。商品化产品有:ISS Server Sensor、NAI CyberCop Monitor、金诺网安KIDS等。 文件完整性检查工具通过检查文件的数字摘要与其他一些属性,判断文件是否被修改,从而检测出可能的入侵。这个领域的产品有半开放源代码的Tripwire。 IDS产品形式 绝大多数的入侵检测产品都以纯软件的形式出售,但为了达到性能最佳,往往需要对安装的系统进行优化调整。这样,把产品做成“黑盒子”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如Cisco公司的Secure IDS和金诺网安KIDS。 随着入侵检测产品日益在规模庞大的企业中应用,分布式技术也开始融入到入侵检测产品中来。同时,集中管理多个传感器的中央控制台也在不断地完善。目前,绝大多数的入侵检测产品,尤其是企业级产品都具有分布式结构。 产品重要指标 在入侵检测产品中,有几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值得重视,比如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负载能力,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非常消耗资源的,但很少有厂商公布自己的pps (packet per second)参数。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支持的网络类型也是应该考虑的。目前,国内的入侵检测厂商还只是支持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运行在什么操作系统平台上,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运行平台一般以Unix为主,也有少数使用专有设备或基于Windows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区别

3.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而为了实现对外部攻击的防御,入侵防御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的边界。这样所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必须串行通过入侵防御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即可实时分析网络数据,发现攻击行为立即予以阻断,保证来自外部的攻击数据不能通过网络边界进入网络。 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全网信息的分析,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而指导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目标以及安全策略的确立和调整,而入侵防御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策略的实施—对黑客行为的阻击;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监控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子网,包括来自外部的数据以及内部终端之间传输的数据,入侵防御系统则必须部署在网络边界,抵御来自外部的入侵,对内部攻击行为无能为力。 明确了这些区别,用户就可以比较理性的进行产品类型选择: ·若用户计划在一次项目中实施较为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则应同时选择和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两类产品。在全网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的边界点部署入侵防御系统。

入侵检测技术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入侵检测技术的背景 1.2 程序设计的目的 第二章入侵检测系统 2.1 网络入侵概述 2.2 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2.3 网络入侵与攻击的常用手段 2.4 入侵检测技术 2.4.1 误用入侵检测技术 2.4.2 异常入侵检测技术 第三章协议分析 3.1 协议分析简介 3.2 协议分析的优势 第四章 PANIDS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4.1 PANIDS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2 系统基本信息读取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4.3 网络数据包捕获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4.4 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4.4.1 数据包的分解 4.4.2 入侵检测的实现 4.5 实验结果及结论 第五章总结与参考文献 摘要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进行信息的处理。因此,网络安全就显得相当重要,随之产生的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防火墙、加密等技术,总的来说均属于静态的防御技术。如果单纯依靠这些技术,仍然难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主动的防御技术,它不仅能检测未经授权的对象入侵,而且也能监视授权对象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一般都采用模式匹配技术,但由于技术本身的特点,使其具有计算量大、检测效率低等缺点,而基于协议分析的检测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运用协议的规则性及整个会话过程的上下文相关性,不仅提高了入侵检测系统的速度,而且减少了漏报和误报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PANIDS的模型,在该模型中通过Winpcap捕获数据包,并对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某种入侵模式,从而达到入侵检测的目的。 关键词:入侵检测,协议分析, PANIDS 第一章绪论 1.1 入侵检测技术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另外,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实力的标志;发展网络技术是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网络使得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和利用变得更加有效、迅速,网络带给人们的便利比比皆是。然而,网络在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安全问题。网络黑客可以轻松的取走你的机密文件,窃取你的银行存款,破坏你的企业帐目,公布你的隐私信函,篡改、干扰和毁坏你的数据库,甚至直接破坏你的磁盘或计算机,使你的网络瘫痪或者崩溃。因此,研究各种切实有效的安全技术来保障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有:数据加密、虚拟专用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防火墙、杀毒软件、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等技术。这些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对保护网络的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也存在不少缺陷。例如,防火墙技术虽然为网络服务提供了较好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但是它不能防止来自防火墙内部的攻击、不能防备最新出现的威胁、不能防止绕过防火墙的攻击,入侵者可以利用脆弱性程序或系统漏洞绕过防火墙的访问控制来进行非法攻击。传统的身份认证技术,很难抵抗脆弱性口令、字典攻击、特洛伊木马、网络窥探器以及电磁辐射等攻击手段。虚拟专用网技术只能保证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并不能防御诸如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等常见的攻击。另外,这些技术都属于静态安全技术的范畴;静态安全技术的缺点是只能静态和消极地防御入侵,而不能主动检测和跟踪入侵。而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动态安全技术,它主动地收集包括系统审计数据,网络数据包以及用户活动状态等多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安全性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各种入侵并产生响应。 1.2 程序设计的目的 在目前的计算机安全状态下,基于防火墙、加密技术等的安全防护固然重要;但是要根本改善系统的安全现状,必须要发展入侵检测技术。它已经成为计算机安全策略中的核心技术之一。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从网络安全立体纵深的多层次防御角度出发,入侵检测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从国外入侵检测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出。在国内,随着上网关键部门、关键业务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版权的入侵检测产品;但目前我国的入侵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处于发展和跟踪国外技术的阶段,所以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非常重要。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模式匹配技术,将待分析事件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止管理主机被攻击者攻破后用来作为发起攻击的“跳板”;对所有出入系统的连接进行日志记录。 3.3系统VPN 的合理设计 使用VPN ,可以在电子政务系统所连接不同的政府部门 之间建虚拟隧道,使得两个政务网之间的相互访问就像在一个专用网络中一样。使用VPN ,可以使政务网用户在外网就象在内网一样地访问政务专用网的资源。使用VPN ,也可以实现政务网内特殊管理的需要。VPN 的建立有3种方式:一种是 Internet 服务商(ISP )建设,对企业透明;第二种是政府部门自 身建设,对ISP 透明;第三种是ISP 和政府部门共同建设。 在政务网的基础上建立VPN ,第二种方案比较合适,即政府部门自身建设,对ISP 透明。因为政务网是地理范围在政务网内的计算机网络,它有运行于Internet 的公网IP 地址,有自己的路由设备,有自己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机构,对政务网络有很强的自主管理权和技术支持。所以,在政务网基础上建立 VPN ,完全可以不依赖于ISP ,政府部门自身进行建设。这样可 以有更大的自主性,也可以节省经费。 3.4其他信息安全技术的使用 此外,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加以保 证:控制对网络设备的SNMP 和telnet ,在所有的骨干路由器上建立access-list 只对网管中心的地址段做permit ,即通过网管中心的主机才能远程维护各骨干路由设备;路由协议在不安全的端口上进行Passive 防止不必要的路由泄露;将所有重要事件进行纪录通过日志输出;采用防火墙设备对政务局域网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1]陈昊潭.试论黄委基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办公自动化,2009(10). [2]张艳.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安全技术研究[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8). [3] 江琴.浅谈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J ].科技资讯,2009(25). (责任编辑:卓 光)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姚丽娟 (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络与信息中心,湖北武汉430010)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之一。概述了网络入 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通用模型,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和入侵检测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该领域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攻击;入侵检测;网络安全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0)06-0160-03 1入侵检测的概念、原理和模型 “入侵”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发起攻击的人取得超出 合法范围的系统控制权,也包括收集漏洞信息,造成拒绝服务访问(DoS )等对计算机造成危害的行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Anderson 将入侵定义为:未经授权蓄意尝试访问信息、篡改信息、使系统不可靠或不能使用。美国国际计算机安全协会对入侵检测的定义是:入侵检测是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 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迹象的一种安全技术。 从系统构成上看,人侵检测系统至少包括数据提取、人侵分析、响应处理3部分。数据提取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器,负责提取反映受保护系统运行状态的运行数据,并完成数据的过滤和预处理。人侵分析是核心模块,负责对原始数据进行同步、整理、组织、分类、特征提取以及各种细致分析。 最早的入侵检测模型是由Denning 给出的,该模型主要根 软件导刊 Software Guide 第9卷%第6期 2010年6月Vol.9No.6Jun.2010 作者简介:姚丽娟(1983-),女,湖北武汉人,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络与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通讯。

网络安全技术习题及答案第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1. 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D 4) C 5) A 6) 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在本质上,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窥探设备”。它不跨接多个物理网段(通常只有一个监听端口),无须转发任何流量,而只需要在网络上被动地、无声息地收集它所关心的报文即可。IDS处理过程分为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处理及过滤阶段、入侵分析及检测阶段、报告以及响应阶段等四个阶段。数据采集阶段是数据审核阶段。入侵检测系统收集目标系统中引擎提供的主机通讯数据包和系统使用等情况。数据处理及过滤阶段是把采集到的数据转换为可以识别是否发生入侵的阶段。分析及检测入侵阶段通过分析上一阶段提供的数据来判断是否发生入侵。这一阶段是整个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阶段,根据系统是以检测异常使用为目的还是以检测利用系统的脆弱点或应用程序的BUG来进行入侵为目的,可以区分为异常行为和错误使用检测。报告及响应阶段针对上一个阶段中进行的判断做出响应。如果被判断为发生入侵,系统将对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或者通知管理人员发生入侵,以便于采取措施。最近人们对入侵检测以及响应的要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对其跟踪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目前,IDS分析及检测入侵阶段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特征库匹配、基于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其中前两种方法用于实时的入侵检测,而完整性分析则用于事后分析。 特征库匹配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该过程可以很简单(如通过字符串匹配以寻找一个简单的条目或指令),也可以很复杂(如利用正规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安全状态的变化)。一般来讲,一种进攻模式可以用一个过程(如执行一条指令)或一个输出(如获得权限)来表示。 该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只需收集相关的数据集合,显著减少系统负担,且技术已相当成熟。它与病毒防火墙采用的方法一样,检测准确率和效率都相当高。但是,该方法存在的弱点是需要不断升级以对付不断出现的黑客攻击手法,不能检测到从未出现过的黑客攻击手段。 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给信息对象(如用户、连接、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如访问次数、操作失败次数和延时等)。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任何观察值在正常偏差之外时,就认为有入侵发生。例如,统计分析可能标识一个不正常行为,因为它发现一个在晚八点至早六点不登录的账户却在凌晨两点试图登录,或者针对某一特定站点的数据流量异常增大等。其优点是可检测到未知的入侵和更为复杂的入侵,缺点是误报、漏报率高,且不适应用户正常行为的突然改变。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它在发现被更改的、被特络伊化的应用程序方面特别有效。完整性分析利用强有力的加密机制,称为消息摘要函数(例如MD5),能识别极其微小的变化。其优点是不管模式匹配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否发现入侵,只要是成功的攻击导致了文件或其他对象的任何改变,它都能够发现。缺点是一般以批处理方式实现,不用于实时响应。 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曾经作为最主要的安全防范手段的防火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需求。 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网络攻击的发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IDS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能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和入侵事件与日俱增,特别是近两年,政府部门、军事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的计算机网络频遭黑客袭击。攻击者可以从容地对那些没有安全保护的网络进行攻击和入侵,如进行拒绝服务攻击、从事非授权的访问、肆意窃取和篡改重要的数据信息、安装后门监听程序以便随时获得内部信息、传播计算机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