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生试题库答案

病生试题库答案

病生试题库答案
病生试题库答案

护理专业病生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

1、错

2、错

3、对

四、填空题

1、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死亡

2、原因、条件

3、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五、名词解释

1、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超过自身调节的限度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生命活动。

2、不完全康复:是指病因及其引起的损害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已消失但仍留下了某种不可恢复的病变和后遗症。

3、brain death:脑死亡。全脑的功能发生了不可逆性的停止。

4、诱因:是指那些本身虽不能直接引起疾病,但可以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5、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或根本原因。

六、问答题(答题要点)

1、什么是脑死亡,其判断标准有哪些

答:脑死亡是指全脑的功能发生了不可逆性的停止。

脑死亡判断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脑昏迷;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4.瞳孔散大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液循环停止。

2、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答: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主要有:生物,理化,遗传,营养,免疫,先天,精神、心理和社会性等因素。

第一章应激

1.错

2.错

3.错

4.对

四、填空题

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

2.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3.减少、增加

4.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外环境物质因素,机体内环境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五、名词解释

1、stress: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强烈的体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2、stressor:应激原是指凡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

3、stress diease :应激性疾病是指以应激引起的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4、热休克蛋白(HSP):是指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5、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如果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或应激综合征。

6、急性期反应蛋白(AP):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使血浆中某些蛋白浓度迅速发生变化,这些蛋白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六、问答题(答题要点)

1、何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有那些

答: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使血浆中某些蛋白浓度迅速发生变化,这些蛋白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急性期反应蛋白是一种迅速的机体非特异性防御反应。种类很多,主要生物功能有:①抑制蛋白酶;②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③抗感染、抗损伤;④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⑤清除自由基。

2、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答:(1)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胃黏膜缺血;(2)应激性溃疡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胃腔内H+向黏液内反向弥散。

3、什么是全身适应综合征分为哪三期

答:如果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或应激综合征。分为: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4、试述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的防御代偿意义和不利影响。

答: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上述两方面的效应,对提高机体防御功能会引起一些积极有利的作用,同时对机体也能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有利作用:(1)增强心功能;(2)体内脏器血液重新分布,维持重要生命脏器的血液供应,保证骨骼肌在应付紧急情况时的活动需要;(3)扩张支气管满足应激时机体对氧需求量的增加;(4)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分解,提供更多的能量物质;(5)中枢神经系统(CNS)兴奋性增强(6)促进其他激素分泌,加强各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等。

不利作用:(1)局部组织器官缺血;(2)心血管应激性损伤;(3)能量物质大量消耗;(4)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第七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对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错

9. 对 10.对

四、填空题

1.多于,低于130mmol/L, 280mmol/L以下

2.多于,超过150mmol/L, 310mmol/L以上

3.增加、明显减少

4.明显减少、减少不明显

5. 细胞外液,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6.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7. 组织间隙,体腔

8.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渗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

9. L、肾排钾障碍

10.碱、酸性

五、名词解释

1、脱水:是指体液量明显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2、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钠浓度超过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310mmol/L 以上的脱水。

3、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L。

4、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L。

5、反常性酸性尿:一般碱中毒时尿液呈碱性,但由低钾血症引起的碱中毒,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使肾排K+减少而排H+增多,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6、反常性碱性尿:一般酸中毒时尿液呈酸性,但高钾血症引起的酸中毒,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增高,H+浓度降低,使肾排H+减少而K+排增多,尿液呈碱性,故称反常性碱性尿。

7、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8、积水:过多的液体在体腔中积聚。

六、问答题(答题要点)

1、简述低渗性脱水引起外周循环障碍的机制。

答:低渗性脱水引起外周循环障碍的主要机制:(1)体液丢失使细胞外液量减少;(2)由于细胞外液相对呈低渗状态,水向细胞内转移,导致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3)由于低渗,对口渴中枢的刺激减少而饮水减少;(4)细胞外液低渗使ADH分泌减少,早期尿量增多可加重细胞外液量的进一步减少,故易导致休克。

2、简述高渗性脱水早期出现尿少、尿钠浓度增高的机制。

答:高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使细胞外液量减少;又因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通过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ADH分泌增加,ADH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而尿量减少,尿比重增加。由于早期血容量减少不明显及细胞外液高渗,故醛固酮分泌可不增加,所以尿钠浓度增高。

3、简述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急性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其机制为超极化阻滞。细胞外钾急剧减少,而细胞内钾没有明显减少,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增大,根据Nernst方程,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使其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要增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即兴奋性降低。

4、简述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主要与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有关,表现为:(1)心肌兴奋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双向变化;(2)传导性降低;(3)自律性降低;(4)收缩性减弱。重症高钾血症可以出现心室纤颤和心跳骤停。这是导致高钾血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5、钾代谢紊乱与酸碱平衡紊乱有何关系

答:(1)低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但尿液呈酸性。其发生机制:①低钾血症时,细胞内K+外流,细胞外的H+和Na+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外液H+浓度降低而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因细胞外液H+与细胞内K+交换,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增多而K+减少,促使肾泌H+、排NH4+和重吸收HCO3—增加,出现血液为碱性而尿液呈酸性的现象,即反常性酸性尿。

(2)高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但尿液呈碱性。高钾血症时,因细胞外液K+增多而移入细胞内,细胞内H+移至细胞外,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K+ -Na+ 交换增强,H+ -Na+交换减弱,结果引起肾排H+减少,尿液呈碱性,即反常性碱性尿。

6、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答:(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7、某患儿腹泻4天,每天水样便10余次,试分析该患儿可发生哪些水电解质紊乱

答:(1)水样便4天,导致失水多于失钠,引起高渗性脱水。

(2)消化液富含钾,故频繁腹泻可引起低钾血症。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对 10.对

四、填空题

1、①HCO3-②降低③降低④负值

2、①细胞外H+与细胞内K+交换②肾小管排氢增加,排钾减少

3、①CO2为脂溶性气体②CO2可直接扩张脑血管

4、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②肾脏的调节

5、①高②低

五、名词解释

1、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SB):是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血液温度在38o 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用PaCO240mmHg的气体平衡)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正常范围是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

2、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 ,AB):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体温和血氧饱和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正常情况下AB与SB相等,为22-

27mmol/L,平均为24mmol/L。

3、anion gap,AG:阴离子间隙,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正常范围是10-14mmol/L,平均为12mmol/L。

4、肾小管性酸中毒:是指肾近曲小管NaHCO3重吸收障碍和远端肾小管排H+ 障碍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

六、问答题(答题要点)

1、频繁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答:频繁呕吐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因为频繁呕吐导致含HCl的胃液大量丢失,使来自胃壁、肠液和胰腺中的HCO3-不能被H+中和,而由小肠粘膜大量吸收入血,使血浆HCO3-浓度升高发生代谢性碱中毒;胃液丢失还伴有k+和Cl-的丢失,引起低钾血症和低氯血症,二者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体液丢失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肾重吸收NaHCO3-增多。

2、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比代谢性酸中毒明显

答:因为呼吸性酸中毒除了酸中毒外还有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潴留。PaCO2↑→脑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脑充血、水肿;②PaCO2↑→中枢神经系统的pH下降更为显著→脑细胞严重酸中毒,严重时可发生肺性脑病。

3、简述严重酸中毒易引起休克的机制

答:(1)严重酸中毒引起的高钾血症,可造成室颤和心脏停搏使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休克。(2)酸中毒本身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引起休克。(3)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血管容量扩大,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4、试述代谢性酸中毒降低心肌收缩力的机制。

答:机制为:(1)H+增多可竞争性抑制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2)H+抑制Ca2+内流(3)H+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Ca2+,从而抑制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使心肌收缩力降低。

5、仅测定血pH值来判断酸碱失衡有何局限性

答:因pH取决于血液中HCO3-与 H2CO3的比值,所以仅测定血pH值来判断酸碱失衡有其局限性:(1)不能区别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是代谢性还是呼吸性;(2)不能排除代偿性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及相消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九章发热

1.错

2.错

3. 对

4.错

5. 错

四、填空题

1.加深加快,碱

2.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3.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期、体温下降期

五、名词解释

1、fever: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高于正常值oC)称为发热。

2、endogenous pyrogen,EP: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3、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等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4、发热激活物:能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一类物质,包括外致热原与某些体内产物。

六、问答题

1.试述对发热患者的护理及防治方面的原则。

答:(1)防治原发病;(2)对不明原因、一般性发热不急于退热;(3)下列情况应及时退热:高热(39度)、急性肿瘤、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4)解热措施:药物解热、物理降温;(5)一般护理包括:防止交叉感染。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烧患者1-2小时测一次。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有皮疹等。体温骤降者防治虚脱现象。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等。

2.简述发热的临床分期及热代谢特点。

答: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1)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2)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机体产热较正常时增加,散热也相应增强,体温维持在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高水平;(3)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特点是机体产热减少,而散热进一步增加,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至与正常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3.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有何变化

答: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有:通常情况下,体温每升高1。C,心率约增加18次/分,儿童增加的更快。心率加快主要是由于热血对窦房结的刺激所致。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增加心输出量,但心率过快,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在体温上升期,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和心率增快,血压可稍微升高;在高热持续期,由于血管舒张可使血压轻度下降;在体温下降期,可因大量出汗而导致虚脱,甚至循环衰竭。

4.哪些情况应及时解热,为什么

答:下列情况应及时退热:高热(39度),急性肿瘤,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

第十章缺氧

1.错

2.对

3.错

4.错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四、填空题

1.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

2.代谢耗氧率、机体代偿能力

3.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4.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

本身失去携带氧的能力,HbCO使氧离曲线左移

五、名词解释

1、cyanosis:紫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 g/dl时,使

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绀。

2、肠源性紫绀: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物质后,肠道细菌可将其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吸收入血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因患者皮肤出现类似发绀的青紫色,称为肠源性紫绀。

3、缺氧:指供氧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4、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

5、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Hb的量和质。

6、血氧含量:体内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主要是Hb实际结合的氧和极少量溶解于血浆中的氧。

六、问答题:

1、简述CO中毒引起血液性缺氧的机制。

答:(1)Hb 与CO结合形成碳氧Hb,从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2)CO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 中的氧不易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2、缺氧患者是否都有发绀为什么

答:紫绀常是缺氧的表现,但缺氧的病人不一定都有紫绀,例如贫血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可无紫绀。同样,有紫绀的病人也可无缺氧,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 Hb 异常增多,使毛细血管内脱氧 Hb 含量很容易超过 50g /L ,故易出现紫绀而无缺氧症状。

3、简述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利弊。

答:慢性缺氧红细胞增多可增加血液的氧含量和氧容量,从而增加组织的供氧量。但是红细胞增多又增加了血液的粘滞度,使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4、简述缺氧性细胞损伤的机制。

答:缺氧性细胞损伤主要为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的改变。

(1)细胞膜的损伤

①钠离子内流增加,细胞水肿;

②钾离子外流增加,影响细胞内代谢和酶的功能。

③钙离子内流增加,造成细胞损伤。

(2)线粒体的损伤

(3)溶酶体的变化

5、简述缺氧时组织细胞发生哪些适应性变化。

答:缺氧时组织细胞的适应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2)糖酵解增强;

(3)肌红蛋白增加;

(4)低代谢状态。

第十二章休克

1.对

2.对

3.错

4.错

5.错

四、填空题

1、①微循环缺血②微循环淤血③微循环衰竭

2、①血容量减少②心输出量减少③血管容量扩大

3、①组织微循环障碍

五、名词解释

1、休克:休克是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脏器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2、心肌抑制因子:是指缺血、缺氧时,胰腺组织,细胞内溶酶体崩解,大量溶酸体酶释出,通过水解某些细胞蛋白和血浆蛋白,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MDF),作用主要:使心肌收缩性减弱,收缩内脏血管对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指由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4、自身输血:休克初期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大量释放,使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肝脾等储血器官微血管收缩,迅速而短暂的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这种代偿起到自身输血作用。

5、自身输液:休克Ⅰ期,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比微静脉收缩强度大,致使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也回流进入血管,起到自我输液作用。

6、休克肾:各种休克常可以伴发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时会发生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

六、问答题

1、简述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答:休克晚期发生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有:①冠脉血流量减少。由于休克时血压降低以及心率加快所引起的心室舒张期缩短,可使冠脉灌注量减少和心肌供血不足,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加强,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更加重了心肌缺氧;②高钾血症和酸中毒影响心率和心肌收缩力;③心肌抑制因子使心肌收缩性减弱;④心肌内DIC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发生局灶性坏死和心内膜下出血使心肌受损;⑤细菌毒素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通过其内源性介质,引起心功能抑制。

2、动脉血压的高低是否可作为判断休克的指标为什么

答:根据血压来判断休克及其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休克不一定均有明显的血压下降。例如有些患者原来基础血压很高(高血压),当其处于休克状态时,血压值仍可在“正常”范围。又如急性失血病人,一般失血量达到1500ml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但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分泌,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仍可维持正常,甚至高出正常,易给人以假象,以至忽略病情,此时若凭血压判断休克,不仅不能表示休克程度,而

且有失去抢救时机的可能。

3、何谓休克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什么

答:休克是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脏器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其始动环节是: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

4、试述休克各期微循环和血液动力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

特点痉挛、收缩;微血管收缩反应,麻痹性扩张;

前阻力后阻力;扩张,淤血;微血栓形成;

缺血,少灌少流“灌”“流”不灌不流

交感-肾上腺髓 H+,平滑肌对CA反应性血管反应性丧失机制质系统兴奋扩张血管体液因子释放血液浓缩、内皮受损缩血管体液因子 WBC嵌塞,血小板、RBC聚集组织因子入血

内毒素作用

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代偿作用重要失代偿:回心血量减少休克期的影响更严重影响组织缺血、缺氧血压进行性下降器官功能衰竭

血液浓缩休克转入不可逆第十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23456789101112

B A

C

D

E C A C D E E A

12345

ABC ABCD ABCDE ABCE ABCDE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四、填空题

1、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3、凝血物质减少、纤溶系统激活和FDP的抗凝作用、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五、名词解释

1、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继发于某些原发疾病或病理过程的、以广泛血栓形成并相继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2、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指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分解后形成的各种分子大小不等的蛋白质组份和多肽物质,总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时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可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在血流不断冲击下,可引起红细胞破裂、扭曲、变形、破碎。由于红细胞碎片脆性高,使其容易破碎发生溶血,因此DIC伴有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4、裂体细胞: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外形可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将这些脆性较高的红细胞碎片称裂体细胞。

六、问答题:

1、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那些

答: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肝功能障碍;

(3)血液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5)纤溶系统功能受抑制。

2、简述DIC与休克的关系。

答:DIC和休克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互为因果关系。

(1)DIC可引起休克,其机制为:①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②出血引起血容量降低,③凝血系统、补体与激肽系统激活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和组织胺,可导致外周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升高;④FDP的小分子片段以及补体成分加重微血管的舒张和通透性升高;⑤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使心功能降低。

(2)休克可引起DIC,机制为:①血液流变学:血液浓缩、学习部聚集、血粘度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凝血系统激活:缺氧、酸中毒和内毒素等因素都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在创伤、外科手术等所引起休克时由于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③TXA2与PGI2失平衡,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小血管收缩,促进DIC发生。

3、简述DIC导致出血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答:DIC引起出血的特点如下:

(1)多部位同时出血、而且无法用原发性疾病进行解释;

(2)出血常比较突然,可同时伴有DIC其他表现;

(3)用一般止血药治疗无效。

DIC引起出血的机制如下:

(1)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2)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增强;

(3)FDP的抗凝血作用。

4、简述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DI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5、典型的DIC患者病程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答:典型的DIC患者病程分三期,分别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各期特点如下:

(1)高凝期:凝血系统激活,Ⅱa;血液高凝状态

(2)消耗性低凝期:凝血物质大量消耗,纤溶系统激活;血液凝固性,出血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纤溶酶,FDP ;血液凝固性,出血加重第十五章心功能不全

12345678910

D E A C A C C E C E 1112131415

B B D

C D

12345

ABCD ABC

ACDE ACD ABCD

E

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四、填空题

1、由于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泵功能降低,以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

2、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感染、心律失常、妊娠

4、心率加快、正性肌力作用、紧张源性扩张

5、心肌结构的破坏、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6、左心、呼吸困难

7、心脏前负荷过度、心脏后负荷过度、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

五、名词解释

1、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在各种病因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2、紧张源性扩张: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多(增加前负荷),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心肌纤维被拉长,心肌收缩力随心排血量增加,称为紧张源性扩张。

3、心肌重构: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的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出现的适应性、增生性变化。(本教材内无此概念可以不要)

4、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导致体内钠水潴留使循环血量增加,静脉淤血和组织水肿,成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本教材内无此概念可以不要)

5、肌源性扩张: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多,在肌节初长度超过μm后,心肌收缩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逐渐减少,心肌的收缩力将降低,把这种不伴有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成为肌源性扩张。

六、问答题:

1、试述心衰时出现呼吸困难的机制及临床表现形式。

答: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肺循环毛细血管血液增高,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急性肺水肿。

2、简述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制。

答:心衰时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理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1)心肌细胞受损和死亡;

(2)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主要有生成障碍和利用障碍);

(3)心肌兴奋——收缩藕联障碍:①肌浆网摄取,贮存和释放钙障碍;②钙内流障碍;

③肌钙蛋白与钙结合障碍。

3、简述感染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答:①感染发热,代谢率↑加重心脏负担;细菌毒素直接抑制心肌收缩;HR↑心肌耗氧↑舒张期缩短,心肌供血供氧不足。

4、试述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

答:心力衰竭时心脏本身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代偿:

(1)心率加快;

(2)紧张源性扩张;

(3)心肌肥大(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

5、试述严重酸中毒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理。

答:严重酸中毒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引起兴奋-收缩藕联障碍而使心肌收缩力减弱:(1)H+影响细胞膜外Ca2+内流,使心肌兴奋时Ca2+内流受阻;

(2)H+干扰肌浆网Ca2+释放Ca2+,使心肌兴奋时Ca2+浓度的迅速升高受到抑制;

(3)H+竞争性抑制钙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与钙结合障碍,从而抑制心肌收缩。

第十六章第五节呼吸功能不全

1、对

2、错

3、错

4、错

5、对

四、填空题

1、当外呼吸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以致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PaO2低于8kPa(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低氧血症型(Ⅰ型) 、低氧血症型伴高碳酸血症型 (Ⅱ型)。

2、呼吸时肺泡的扩张或回缩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3、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引起的通气障碍。气管分叉以上的气道阻塞,吸气性、呼气性、<2mm、呼气性

4、低于8kPa(60mmHg),高于 kPa(50mmHg)

5、右心肥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和心肌受损

五、名词解释

1、限制性通气不足:是指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2、二氧化碳麻醉:当PaCO2≥a(80mmHg)时,引起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甚至呼吸抑制与意识丧失等神经精神症状,称“二氧化碳麻醉”。

3、呼吸衰竭:各种致病因素造成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4、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指由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5、肺性脑病:指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

六、问答题

1、给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吸氧,为什么要低浓度、低流量试述其发生机制。

答:Ⅱ型呼吸衰竭伴高碳酸血症,高浓度CO2使呼吸中枢对CO2反应性差,呼吸的维持主要是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吸入高浓度氧——P A O2迅速升高——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了低氧血症的刺激,患者的呼吸变浅变慢,肺泡通气量降低——加重缺氧和CO2潴留,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此外高浓度O2可使肺血流量重新分布,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使有效肺泡通气量降低——加重CO2潴留。所以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吸氧要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

2、何谓肺性脑病常见于哪型呼吸衰竭患者请简述其发生机理。

答: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常见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发病机制:

①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酸中毒和缺氧都可使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脑间质水肿。②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缺氧使钠泵功能障碍引起脑细胞水肿,也能使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脑间质水肿。酸中毒可使可使脑部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使中枢抑制。

3、什么是肺源性心脏病请简述其发生机理。

答:呼吸衰竭可累及心脏,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即肺源性心脏病。其发生主要由肺动脉高压和心肌受损引起的。

肺动脉高压又与以下因素有关:

(1)缺氧引起肺小动脉收缩;

(2)肺病患可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和毛细血管受压;

(3)肺疾患可使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

(4)缺氧可使红细胞生成增多,血液粘滞性增高;

(5)肺疾患可使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吻合支增加,

(6)呼吸深快可使静脉回流增加而加重右心负荷。

4、简述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答:呼吸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为:

(1)肺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限制性通气障碍;

(2)肺换气功能障碍:①弥散功能障碍;②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③解剖分流增加。

第十七章第四节肝功能不全

1、对

2、错

3、对

4、对

5、错

四、填空题

1、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

2、严重肝脏疾病、一种神经精神

3、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

4、降低

5、干扰脑的能量代谢、使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对神经细胞膜的直接抑制作用

五、名词解释

1、肝性脑病:是各种严重肝病的终末表现,是在严重肝脏疾病所继发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2、假性神经递质:是指严重肝病时患者体内产生的生物胺,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其化学机构与正常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极为相似,但其生物学效应仅为正常神经递质的1/10~1/100,这些生物胺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六、问答题

1、简述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氨清除不足的机理。

答: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肝功能严重障碍时,一方面由于代谢障碍,供给鸟氨酸循环的ATP不足;另一方面,鸟氨酸循环的酶系统严重受损;以及鸟氨酸循环的各种基质缺失等均可使由氨合成尿素明显减少,导致血氨增高。

2、简述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氨生成过多的机理。

答: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氨生成过多的机理如下:

(1)肝脏功能严重障碍时,门脉血流受阻,肠粘膜淤血,水肿,肠蠕动减弱以及胆汁分泌减少等,均可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导致肠道细菌活跃,食物中残余的氨基酸被细菌分解,使产氨增加;

(2)当门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时,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肠道内血液蛋白质增多,产氨增多。

(3)肝硬化晚期合并肾功能障碍,尿素排出减少,可使弥散入肠道的尿素增加,使肠道产氨增加。

3、简述血氨增加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理。

答:氨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机理如下:

(1)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能量物质ATP的生成减少,消耗增加。

(2)干扰脑内神经递质间的平衡: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及谷氨酸减少,抑制性递质GABA 及谷胺酰胺增加。

(3)干扰神经细胞膜的离子转运: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

4、什么是假性神经递质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如何

答:假性神经递质是指严重肝病时患者体内产生的生物胺,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其

化学机构与正常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极为相似,但其生物学效应仅为正常神经递质的1/10~1/100,这些生物胺称为假性神经递质。当其增多时,可取代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被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所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体的囊泡中,但其被释放后的生理效应则远较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弱,因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唤醒功能不能维持,从而发生昏迷,引起肝性脑病。

第十八章第四节肾功能不全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6、对、

7、对、

8、对、

9、对 10、对

四、填空题

1、①钠水潴留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③肾脏生成的血管舒张物质减少

2、①功能性(肾前性)②器质性(肾性,)

3、①高钾血症②心

4、①400ml ②100ml

5、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②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红细胞破坏速度加快)③肠道对铁

的吸收减少(铁的再利用障碍)④溶血和出血

6、①代偿期(无症状期,肾储备功能降低期)②肾功能不全期③肾功能衰竭期④尿

毒症期

7、①健存肾单位②矫枉失衡③肾小球过度滤过、肾小管-间质损伤学说

8、①肾前性,②肾性,③肾后性

9、①少尿型②非少尿型

10、①少尿期②多尿期③恢复期

五、名词解释

1、尿毒症:肾功能不全晚期,大量代谢终末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称之为尿毒症。

2、氮质血症:因肾脏不能充分排出代谢产物以及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致使血中尿素氮、肌酐、尿酸等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含量显著升高,称为氮质血症。

3、肾性骨营养不良: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3活化障碍和酸中毒,导致钙磷吸收、分布异常和骨重建障碍的骨骼并发症,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

4、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5、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情恶化,肾单位进行性破坏,以致残存有功能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

6、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

7、等渗尿: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均丧失,终尿渗透压接近血浆晶体渗透压266~300mmol/L,尿比重较固定(~),称为等渗尿。

六、问答题

1、简述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答:肾病晚期伴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伴有的贫血称为肾性贫血。肾性贫血的机制是:

(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②毒素潴留,抑制骨髓造血;③毒物潴留,使铁的再利用障碍;

(2)红细胞丢失和破坏增加:①出血使红细胞数目减少;②血液中毒性物质的作用,红细胞破坏加快;

2、简述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答:肾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各种肾疾病的高血压统称肾性高血压。其发生机制主要有:

(1)钠水潴留;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

(3)肾减压物质的生成减少。

3、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的发生机制

答:急性肾衰少尿或无尿的机制如下:

(1)肾缺血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2)肾小管阻塞;

(3)原尿返漏

4、简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答: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骨病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表现为肾性佝偻病,骨软化、骨硬化、骨质疏松。发生机制如下:

(1)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2)维生素D3代谢障碍

(3)代谢性酸中毒

5、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产生多尿的机制。

答: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产生多尿的机制如下:

(1)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

(2)肾小管阻塞和间质水肿消退;

(3)新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的功能仍不健全;

(4)少尿期潴留的高浓度的尿素等引起渗透性利尿。

6、简述慢性肾功能衰竭产生多尿的机制。

答:慢性肾衰早期多尿机制为:

(1)健存肾单位过度滤过,原尿生成增多,流经肾小管时的流速增快,与肾小管接触时间缩短,肾小管来不及充分重吸收,因而使终尿增多;

(2)渗透性利尿滤出的原尿中溶质(如尿素)含量高,产生渗透性利尿。

(3)尿浓缩功能降低在肾小管髓袢功能受损时,由于Cl-的主动吸收减少,使髓质的高渗环境形成障碍,因而尿的浓缩功能降低。

7、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高钾血症的机制。

答: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高钾血症的机制如下:

(1)尿量减少→排钾↓

(2)输入库血等→摄入钾↑

(3)组织损伤、分解代谢↑→细胞内钾释放↑

(4)酸中毒使钾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

(5)低钠血症→远曲小管的钠钾交换减少

9、简述肾功能衰竭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机制。

答:肾功能衰竭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机制如下: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减少;

(2)肾小管泌氢和泌氨功能障碍,排酸障碍同时碳酸氢根离子重吸收减少;

(3)分解代谢加快,固定酸的产生增加。

10、请问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何易发生骨折

答: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骨病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表现为肾性佝偻病,骨软化、骨硬化、骨质疏松,其发生机理如下:

(1)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及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2)—二羟维生素D3的形成减少;

(3)酸中毒。

11、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过程分几个时期各期有什么特点

答: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过程分四个时期: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每期特点如下:

(1)肾功能代偿期:①内生肌苷清除率尚在正常值30%以上;②尚未出现症状;③肾功能适应范围变小。

(2)肾功能不全期:①内生肌苷清除率在正常值25%-30%之间;②出现轻度临床表现;

(3)肾功能衰竭期:①内生肌苷清除率在正常值20%-25%之间;②有明显的临床表現。

(4)尿毒症期:①内生肌苷清除率在正常值<20%;②出现自体中毒症状。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54994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 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 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 期、前驱期、症状明显 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 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B A、乙型脑炎 B、麻疹 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 D、白喉 E、脊髓灰质炎 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A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完整word版)病生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 分) 1、病理过程又叫基本病理过程,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病理变化。 2、紫绀当毛细血管内还原性血红蛋白达到或超过5g/dl 时,暗红色的还原血红蛋白可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这种现象称为紫绀 3、OFR 即氧自由基。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由氧诱发的自由基称氧自由基,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等 4.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指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见于幼儿的肾性佝偻病、成人的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 5、肺源性心脏病是指呼吸衰竭累及心脏后引起的心脏肥大与衰竭,主要累及右心。 6、SIRS 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创伤等)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的综合征,此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为高代谢状态和多种炎症介 质的失控性释放。 二、A型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哪项属于免疫缺陷病?/E A.红斑性狼疮 B.青霉素过敏 C.肝炎 D.乳腺癌 E.爱滋病 2.分子病有一个共同基本特点为:/C A.DNA异常 B.染色体异常 C.蛋白质异常 D.脂肪异常 E.糖异常 3.高渗性脱水患者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B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渴感中枢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C.肾血流减少 D.细胞内液减少 E.细胞外液减少 4.给严重低渗性脱水患者输入大量水分而未补钠盐可引起\C A.高渗性脱水B.等渗性脱水 C.水中毒D.低钾血症 E.水肿 5.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一周,仅静脉输入葡萄糖盐水,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E A.低血钠B.低血钙 C.低血镁D.低血磷 E.低血钾 6.下述关于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哪项叙述不正确/C A.体腔积液量增多可使相应的器官功能降低 B.炎性水肿液可稀释局部毒素,运输抗体增加局部抵抗力 C.局部水肿对机体不产生影响 D.长期水肿可使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感染 E.严重的肺、脑、喉头水肿可危及生命 7.对代谢性H+的缓冲主要依靠/A A.HCO3-缓冲系统 B.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C.Hb缓冲系统 D.磷酸盐缓冲系统 E.HbO2-缓冲系统

病生题库答案汇总

第一章绪论 1-1 D 1-2 E 1-3 E 1-4 C 1-5 B 1-6 A 1-7 B 1-8 B 1-9 C 1-10 D 1-11 A 1-12 A 1-13 E 1-14 C 1-15 C 1-16 D 1-17 A 1-18 B 1-19 A 1-20 D 1-21 D 1-22 B 1-23 A 1-24 D 1-25 C 1-26 D 1-27 B 1-28 A 1-29 D 1-30 C 1-31 B 1-32 A 2-1 A,B,C,D,E 2-2 A,B,C,D 2-3 A,B,C 2-4 A,B,C,D 2-5 C,D,E 2-6 A,B,C,D 2-7 A,B,C,D 2-8 A,C,D,E 2-9 A,B,C 2-10 A,B,C 2-11 A,B,C,D,E 2-12 A,C,E 2-13 A,D 2-14 A,B,C 2-15 B,C,E 2-16 A,B,C,D 3-1 植物状态的主要特征包括:自己不能移动;自己不能进食;大小便失禁;眼不能识物;对指令不能思维;发音无语言意义。具有上述表现,经各种治疗无效,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者,即可确定为植物状态。 3-2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以瓣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揭示疾病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3-3 分子病理学包含有广义的分子病理学和狭义的分子病理学。广义的分子病理学是研究所有疾病的分子机制。狭义的分子病理学则是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蛋白质和酶)受损伤所致的疾病。 3-4 并非一切心跳、呼吸停止者均能复苏成功,一般在以下情况时,复苏可能成功:(1)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数分钟(5—6分钟)内,脑没有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之前;(2)虽然物质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但尚未耗竭。心肺复苏时在基础生命支持阶段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以重建呼吸和循环为目的,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及建立人工循环等。后续生命支持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有:①借助器械控制气道和施行人工通气;②借助器械建立人工循环;③心室颤动时电击除颤;④药物治疗。心肺复苏后应加强治疗与监护。 3-5 疾病的转归是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通常有恢复健康或死亡两种情况。根据恢复的程度又可分完全恢复健康和不完全恢复健康两类。完全恢复健康,亦称痊愈,是指疾病过程中致病因素已消失或不起作用,机体在机能、代谢和结构上的障 碍完全消失,机体内环境平衡和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已 恢复正常,劳动力完全恢复。不 完全恢复健康是指损害性变化 得到了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 失,但体内仍存在着某些病理变 化,只是通过代偿反应才维持着 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不适 当地增加机体的功能负荷,就可 因代偿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再现。 如果疾病时的各种严重损害占 优势,而防御和代偿等抗损害反 应相对不足,或者自稳调节的严 重紊乱,不能建立新的平衡,又 无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患者可发 生死亡。 3-6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 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基 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 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 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 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 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 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 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 础。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包括疾病 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 病理生理学三大部分。疾病概论 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 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如疾病发生 的原因和条件,疾病时稳态调节 的紊乱及其规律,疾病的转归 等。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不同 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病理 变化。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 内容是各系统的疾病在其发展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 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3-7 基本病理过程或称典型病 理过程。主要是指多处疾病中可 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 代谢和结构的变化。例如:水、 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发热, 缺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等。 3-8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 理论性较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和生物学、遗 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 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 虫学等各种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同时,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 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 学各学科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实践 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做一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一 些必要的临床实验研究,特别是需要利用动物复 制人类疾病的模型,人为的控制各种条件,从机 能、代谢角度进行深入的动态观察,并且对复制 的疾病进行治疗并探索其疗效的机制。病理生理 学的大量研究结果,主要是来自实验研究,特别 是来自动物实验研究。 3-9 脑死亡是全脑功能的完全丧失,并不意味着 全脑髓的一切细胞都同时死亡。必须通过下列指 标综合观察才能做出脑死亡的判断:(1)持续深 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2)呼吸停止,行人 工呼吸15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3)无自主运动, 肌肉无张力;(4)脑干反射消失,包括瞳孔散大、 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动眼反射、角膜及咽喉反 射、睫反射等均消失;(5)出现平波或等电位脑 电图,即大脑电沉默;或脑电图波幅不超过2mV, 24小时后复试仍无反应;(6)结合心搏停止前情 况进行判断,并排除抑制脑功能的可能因素,包 括低温、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紊乱、肌肉松弛药、 中枢神经抑制药和其他药物的作用。有时需观察 抖—48小时方能做出结论。在条件许可和需要 时应进行以下检查:(1)阿托品实验;(2)变温实 验;(3)头颅超声;(4)头颅扇形扫描;(5)四条脑 血管造影或同位素闪烁扫描;(6)其他:如脑CT、 颈动脉氧差测定、脑脊液乳酸测定等。在所有检 查方法中,能证明脑循环停止是确诊脑死亡最可 靠的指征。 3-10 致病因素若通过了外部屏障,沿着一定的 途径蔓延,又克服内部屏障到达一定的部位被机 体感受,就发生疾病。致病因素的蔓延途径有三 种:①组织性蔓延:致病因素由病灶直接向邻近 的健康组织的连续性蔓延;②神经蔓延:致病因 素沿着神经组织蔓延;③体液蔓延:致病因素随 着血液、淋巴液、尿液等体液在管腔内的移动而 蔓延。 4-1 (1)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正常机体在神经 —内分泌—免疫体系的网络调节下,维持内环境 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使机体在不断变动的内外 环境因素作用中维持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

病理生理学试题 及答案

精品文档 . 15级护理《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专业、学号。2.在试题后答题,写在其它处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内生致热原: 2.代谢综合征: 3.发绀: 4.应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体温升高。 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失Na+___________失水,伴有细胞外液量___________。 3.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早期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晚期可继发___________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4.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 5.右心衰主要引起___________水肿,其典型表现是___________水肿。 6.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___________,它的作用使___________上移。 7.等压点是指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相等。 8.呼吸衰竭可引起右心___________即导致___________心脏病。 9.休克Ⅰ期,液体是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休克Ⅱ期,液体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20分,每题1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3.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4.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6.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7.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分数 评分人

传染病试题、答案

薛津卫生院传染病防治知识测试题 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5 8、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 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9、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传染病有()种: A、35 B、39 C、7 D、40

传染病考试题答案

传染病考试题答案 传染病考试题答案 成绩不及格,请在看2遍视频,加油! 1单选题 | 本大题共有85小题,总分为分 1题目: 在大多数传染病的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选项: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分值:1分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大多数传染病的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隐性感染;最少见的是显性感染,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题目: 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 选项: A 显性感染 潜伏逆感染B C 隐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被清除 分值:1分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病原体侵人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隐性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形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3题目: 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 +)、H3BeAg(+)、抗HBc-IgG (+)。其3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患者女儿属于 选项: A 隐性感染 B 潜伏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毒携带状态

E 垂直感染 分值:1分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血清抗HBs(+),但是未注射乙肝疫苗,也无任何临床症状,属于病隐性感染,即最常见的传染病的形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题目: 传染病隐性感染的特点不包括 选项: A 感染过程结束后,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B C 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组织损伤 D 无明显临床表现 E 在传染病中少见 分值:1分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隐形感染在传染病中多见,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E,其余四项是对隐性传染的正确描述。 5题目: 潜伏性感染的临床特征不包括 选项: A 并不是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 B 常见病原体有单纯疱疫病毒等 C .其病原体易排出体 D 一般不引起显性感染 E 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分值:1分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一旦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不排出病原体,与病原携带不同。如单纯疱疹(HSV)、带状疱疹(VZV)、疟疾、结核等,答案C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6题目: 我国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很快波及到许多省市,这种发病情况称为 选项: A 暴发 大流行B C 季节性升高 D 周期性流行 E 长期变异 分值:1分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国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很快波及到许多省市,

病生习题应激

应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应激是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 A.特异性全身反应 B.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C.损害性全身反应 D.代偿性全身反应 E.防御性全身反应 [答案] B 2.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抵抗期时机体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垂体加压素 D.醛固酮 E.糖皮质激素 [答案] E 3.能作为应激原的是 A.噪声 B.心律失常 C.精神性因素 D.器官功能紊乱 E.以上都是[答案] E 4.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中枢位点是 A.肾上腺髓质 B.蓝斑 C.腺垂体 D.大脑边缘系统 E.室旁核 [答案] B 7.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性反应是 A.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B.支气管扩张加强通气 C.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D.血液重分布 E.以上都是 [答案] E 8.应激时过度强烈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对机体不利的反应是 A.能量消耗过多 B.组织分解过度 C.组织缺血 D.致死性心律失常 E.以上都是

[答案] E 9.应激时最核心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可能是A.肾上腺素的分泌 B.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C.CRH的分泌 D.胰岛素的分泌 E.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答案] C 11.应激时CRH分泌增多最主要的功能是A.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 B.刺激ACTH的分泌进而增加GC的分泌C.促进内啡肽释放 D.促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性E.升高血糖 [答案] B 12.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下列哪一种作用A.促进蛋白质分解 B.促进脂肪分解 C.稳定溶酶体膜 D.降低血糖 E.维持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答案] D 14.应激时下列何种激素可降低 A.胰高血糖素 B.胰岛素C.催乳素 D.ADH E.β-内啡肽 [答案] B 15.应激时急性期蛋白不包括下列哪一类蛋白A.参与血凝和纤溶的蛋白 B.参与激肽生成的蛋白 C.属于补体成分的蛋白 D.参与转运的蛋白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 B 16.应激时急性期蛋白不具有下列哪一种功能A.抑制蛋白酶 B.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C.抗感染,抗损伤 D.抑制纤溶 E.清除自由基 [答案] D 17.急性期反应蛋白中具有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作用的蛋白是 A.纤维蛋白原 B.C-反应蛋白 C.铜蓝蛋白 D.结合珠蛋白 E.α 1 -蛋白酶抑制剂

病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最能反映肾功能的指标是(E ) (A)血浆尿素氮(B)血浆尿酸氮(C)血浆肌酐 (D)高血钾程度(E)内生肌酐清除率 2.使肾动脉灌注压下降的全身血压是(D ) (A)低于40mmHg (B)低于50mmHg (C)低于70mmHg (D)低于80mmHg (E)低于90mmHg 3.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E ) (A)代谢性酸中毒(B)水中毒(C)氮质血症 (D)高镁血症(E)高钾血症 4.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是(D ) (A)胃肠内含氮物质增多(B)糖类摄入增多(C)脂肪摄入增多 (D)上消化道大出血(E)肠道内细菌活动增多 5.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E ) (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及传导功能(B)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 (C)使脑干网状结构不能正常活动(D)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E)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6.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C ) (A)酸中毒(B)氮质血症(C)循环衰竭 (D)脑出血(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7.低钾血症时可出现(C ) (A)正常性酸性尿(B)正常性碱性尿(C)反常性酸性尿 (D)反常性碱性尿(E)中性尿 8.临床上对有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患者原则上给予(E ) (A)高渗氯化钠(B)10%葡萄糖液(C)低渗氯化钠 (D)50%葡萄糖液(E)等渗氯化钠 9.过量的胰岛素引起低血钾的机制是(C ) (A)醛固酮分泌过多,促进肾排钾增多 (B)肾小管远端流速增多,使肾重吸收钾减少 (C)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D)钾摄入不足 (E)腹泻导致失钾过多 10.水肿时产生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E )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淋巴回流障碍(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1.某患者术后禁食三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的葡萄糖液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容易发生(B )(A)高血钾(B)低血钾(C)高血钠 (D)低血钠(E)低血钙 12.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A ) (A)心肌(B)脑(C)肾(D)肠(E)肝 13.心肌顿抑的最基本特征是缺血-再灌注后(D ) (A)心肌细胞坏死(B)代谢延迟恢复(C)不可逆性结构损伤(D)收缩功能延迟恢复 (E)心功能立即恢复

传染病知识试题答案

预防传染病知识竞赛试卷 一、单选题: 1、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限为(C)天。 A、3 B、5 C、7 D、9 2、中国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C) A.1/万以下 B.1/10万以下 C.1/100万以下 D.1/1000万以下 3、下列哪些途径会传播丙型肝炎(B) A.接吻 B.共用针头 C.喷嚏、咳嗽 D.共用餐具和水杯 4、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目前按甲乙丙类管理的传染病是: (B) A.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B.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C.甲类1种,乙类27种,丙类10种; D.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0种; 5、某县CDC疫情管理员在浏览传染病报告卡时,发现外地报告本地手足口病1例重症患者,且报告卡片未审核,这个病例应该由何地疾控中心审核比较合适(B) A.本地县级CDC疫情管理员 B.报告医疗机构属地县级CDC疫情管理员

C.两地县级CDC疫情管理员 D.报告医疗机构属地市级CDC疫情管理员 6、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B)监测。 A主动B被动C哨点D突发公共卫生 7、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E)。 A最短潜伏期B5天C15天D30天E最长潜伏期 8、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D)。 A病原体能通过动物传播到人的疾病。 B以动物作为传染源,并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C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 D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和家畜。 E经常在某一地区某一人群呈地方性流行的疾病。 9、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E)。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B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者C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传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E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0、鼠疫应采取的隔离类型是(A)。 A严密隔离B呼吸道隔离C消化道隔离D接触隔离 11、按时间划分,短期预警的时间安排一般为几个月?(B)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考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1、水痘病例应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15天。 2、流脑病例临床分型为普通型、轻型、爆发型。 3、麻疹的潜伏期平均为10—11天。 4、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为14至25天。 5、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也可经胎盘传播,使胎儿受感染导致CRS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和管理的传染病共三类39 种,分为甲类2 种、乙类26 种、丙类11 种。 7、〈〈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8、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C以上。 9、艾滋病的传染源是患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10、医务人员人员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对伤口立即进行处理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再由单位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1、流感样病例是指腋下体温38 C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12、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为:HAV、HEV。 13、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四不特征,分别是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1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例以发____ ,白细胞或者血小板减少, 多功能脏器损害为主要特点 15、寄生虫感染的来源有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16、碘缺乏病预防的重点人群有育龄妇女、孕妇和哺乳妇女、婴幼儿、学龄儿童。 17、布氏杆菌病主要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以寒战、高热、多汗和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18、霍乱疫情处理的五字原则:早、小、严、实、密。 19、在人间鼠疫或疑似人间鼠疫疫情诊断后,按规定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20、感染性腹泻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粪便常规检查。

病生应激习题

A型题 1.应激是机体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 A.特异性全身反应B.损害性全身反应C.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D.代偿性全身反应E.防御性全身反应 2.能作为应激原的是: A.高温B.惊恐C.中毒D.感染E.以上都是 3.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抵抗期时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胰岛素B.醛固酮C.胰高血糖素D.糖皮质激素E.垂体加压素 4.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性反应不包括: A.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B.支气管扩张加强通气 C.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D.血液重分布E.血黏度增高 5.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对机体不利的反应是: A.组织缺血B.血黏度增高C.促进脂质过氧化物生成D.能量消耗过多E.以上都是 6.应激过程中儿茶酚胺促进下列激素分泌,除了: A.胰高血糖素B.甲状腺素C.生长素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E.胰岛素 7.一般在应激时体内分泌减少的内分泌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B.胰高血糖素C.胰岛素D.糖皮质激素E.醛固酮 8.应激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为: A.胸腺细胞肥大B.淋巴组织增生C.肾上腺皮质增大D.淋巴细胞增多E.中性粒细胞减少 9.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下列哪一种作用 A.促进蛋白质分解B.促进脂肪动员C.稳定溶酶体膜D.降低血糖E.维持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10.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列何种化学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具有抑制作用 A.前列腺素B.白三烯C.5-羟色胺D.缓激肽E.以上都是 11.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增加最多的是: A.纤维蛋白原B.α2-巨球蛋白C.C反应蛋白D.补体蛋白E.α1蛋白酶抑制剂12.能使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的因素是: A.高温B.缺氧C.中毒D. 感染E.以上都是 13.应激时泌尿系统的变化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病生样题

样题(一) 临床医学、预防、影像、麻醉、口腔专业 本科《病理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样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将相应的英文字母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每小题1分,共30分)。 1.高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增多 B.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无变化 C.细胞内外液均减少,但细胞内液减少更明显 D.细胞内外液均减少,但细胞外液减少更明显 E.与细胞内液相比血容量减少更明显 2.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的特点是: -降低和升高的原因同时存在 A.导致血浆HCO 3 -在正常范围 B.HCO 3 C.pH在正常范围 常在正常范围 D.PaCO 2 E.以上都是 4.5kPa(26.6mmHg),3.某肝性脑病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 7.47,PaCO 2 -19.3mmol/L,其酸碱紊乱类型为: HCO 3

A.呼吸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4.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方式: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心、脑、肺血管扩张 D.静脉回流增加 E.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5.发热体温上升期产生畏寒的机制是: A.外界温度急剧下降 B.中心温度急剧下降 C.调定点低于皮肤温度 D.皮肤血管收缩致皮肤温度降低 E.皮肤血管扩张致皮肤温度升高 6.甲亢时体温升高属于: A.发热 B.过热 C.生理性体温升高 D.主动性体温升高 E.其他 7.糖皮质激素能抑制: A.ERK B.HRE C.CRE D.PKG E.NF-κB 8.关于热休克蛋白的错误说法是: A.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 B.可与折叠结构破坏的蛋白质肽链结合 C.帮助损伤蛋白质的修复和移除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保守性很小 E.热休克蛋白是一个大家族 9.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C.毒素使红细胞膜受损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传播方式是人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 D ) 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 B、人剥食 C、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 D、以上都不是 2、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3、哪种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B ) A、HAV B、HBV C、HCV D、HDV 4、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腹胀、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5、狂犬病临床分期为:(D ) A、兴奋期,麻痹期,恢复期 B、前驱期,麻痹期,恢复期 C、前驱期,兴奋期,恢复期 D、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二)多项选择题 6、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B D) A.外来人口的增加 B.人工主动免疫的推广 C.出生人口的增加 D.隐性感染的增多 E.文化水平的提高 7、水痘皮疹的特点是 ACDE A.皮疹分布呈向心性 B.全身症状与皮疹多少无关 C.同一部位可见各阶段的皮疹 D.疱疹内疱疹液初为透明,后渐转混浊 E.脱痂后不留瘢痕 8.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BCE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集聚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9、乙脑极期的抽搐特征有 ABD A.多见于病程第2~5天 B.可以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C.不一定均有意识障碍 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 E.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历时数分钟,不可能至数十分钟 10、SARS的传播途径是AC A.飞沫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血液制品传播 二、填空题 1、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2、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 6 小时内报告, 48 小时内调查。 3、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 母婴传播。 5、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三、问答题 1、什么叫传染病暴发?什么叫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暴发是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传染病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水平时(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称流行。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病理生理学试题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班级:临床医学10级(3)学号:1004505301 姓名:杨晶晶 一、A型题(20×1=20分)从5个选项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死亡的概念是指( D ) A.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C.各种反射消失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2.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的( D ) A.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B.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C.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D.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E.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3.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 B) A.5%葡萄糖液液 B. 0.9%NaCl C.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 D. 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4. .下列那个因素与肾脏滤过功能障碍无关(B) A.肾血流量减少B.肾髓质高渗环境破坏C.有效滤过压降低 D.膜通透性改变E.滤过面积减少 5.酸碱失衡是机体发生的最快的调节方式是:(A) A.血浆缓冲B呼吸代偿C细胞内缓冲D肾脏代偿E骨骼缓冲 6.一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可见:pH 7.28,PaCO2 3.7kPa(28mmHg),HCO3ˉ 1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 D)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是 7.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B ) A.细胞摄氧的能力B.血红蛋白含量C.动脉血CO2分压D.动脉血氧分压E.红细胞内2,3-DPG含量 8.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A) A.吸入气氧分压减少B.肺血管扩张C.肺小动脉不均一性收缩 D.外周化学感受器受抑制 E.肺循环血量增加 9.下列不属于内生致热源:(C) A.白细胞致热源B干扰素C5-羟色胺D肿瘤坏死因子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0. .死亡受体(如I型TNFa受体)介导细胞凋亡主要通过激活( E) A.蛋白激酶A(PKA) B.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 C.蛋白激酶C(PKC)

13级临本生理与病生试题A卷

第 1 页 共 12 页 成都医学院2014-2015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 本科2013级《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适用于临床医学及全科医学专业) 试卷代码:A 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为 100分,考试时间为 120分钟。选择题答案请填涂在机读卡上。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稳态 2.血红蛋白氧含量 3.肾小球滤过率 4.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5.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A 1型题(每题1 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将答案统一填涂装 订 线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1.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A.分娩 B.排尿反射 C.降压反射 D.小肠运动 E.血液凝固2.骨骼肌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使 A.静息电位增大 B.动作电位幅度变小 C.去极化加速 D.膜电位降低 E.复极化加速 3.运动终板膜上的受体是 A.M受体 B.N1受体 C.N2受体 D.β受体 E.α受体4.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大后变小 E.先减小后增大5.有机磷中毒时,可使 A.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 B.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C.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 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 E.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 B.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 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决定血浆总渗透压 7.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析此人的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阳性 8.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是对哪项物质吸收障碍A.蛋白质 B.叶酸 C.维生素B D.脂肪 E.铁 12 9.心动周期中,左室内压升高速率最快的时相在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相 C.快速射血相D.减慢射血相 E.快速充盈相 10.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 A.心室收缩期延长 B.等容收缩相延长 C.心室射血期延长D.心室舒张期延长 E.心房收缩期延长 11.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min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哪一时相缩短A.快速充盈相 B.减慢充盈相 C.等容收缩相D.减慢射血相 E.心房收缩期 12.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病理生理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C、细胞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液 3、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4、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5、各种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的共同机理是 A、抑制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B、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C、通过血容量的减少而导致醛固酮增多 D、远曲小管Na+-K+交换增强 6、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7、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转移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8、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急诊入院,血气检测表明PH7.39, PaCO 25.9Kpa(43.8mmHg),HCO 3ˉ26.2mmol/L,Na+142mmol/L,Clˉ96.5mmol/l,可判定该患者有 A、正常血氯性代性酸中毒 B、高血氯性代性酸中毒 C、正常血氯性代性酸中毒合并代性碱中毒 D、高血氯性代性酸中毒合并代性碱中毒 9、血浆【HCO 3ˉ】代偿性增高可见于 A、代性酸中毒 B、代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10、严重的代性碱中毒时,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 A、脑H+含量升高 B、脑儿茶酚胺含量升高 C、脑r-氨基丁酸含量减少 D、脑血流量减少 11、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12、急性低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13、下述哪种不属于生致热原 A、干扰素 B、淋巴因子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4、发热激活物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产印细胞 C、淋巴细胞 D、血管皮细胞 15、下列哪项是DIC的直接原因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科(所)姓名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 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 类()。 2、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4、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可以采取封闭公共饮用水源的临时控制措施。() 5、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6、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8、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9、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10、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 当在48 小时内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1、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什么途径?() A、伪劣消毒剂销售途径 B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C、外 来人员入境途径 2、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其尸体应作怎样处理? () A、火化 B 、冰柜保存,待检 C 、立即进行卫 生处理,就近火化 3、疫区: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之为() A、疫点 B 、疫区 C 、疫源地 4、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称之为() A、传染病控制区 B、疫区 C 、自然疫源地 5、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称之为() A、病媒生物 B、病原微生物 C、传染源 6、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称之为() A、院内感染 B 、医学感染C、医源性感染 7、从事实验室工作时,因接触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称之为() A、实验室感染 B 、医学感染 C 、医源性感染 8、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什么制度() A、计划免疫 B、预防接种 C、预防接种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