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详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详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详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详细完整版)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

(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多选)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多选)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单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单选)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单选)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单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多选)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单选)事物发展的动物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多选)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论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论述)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

(单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单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多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多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单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质量互变规律

(简答)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单选)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单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单选)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简答)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多选)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单选)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

(单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论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单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即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时,才能完整、充分地显示出来。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单选)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论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单选)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多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2)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内容和形式

(单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五)本质和现象

(单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单选)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简答)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简答)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胶不能任何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在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多选)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单选)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单选)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简答)意识的本质包括: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单选)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论述)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单选)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简答)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单选)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论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第四,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单选)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单选)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在认识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单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单选)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多选)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单选)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多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多选)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认根源。

(多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二、(单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单选)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把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论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单选)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多选)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从客体方面来考察,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单选)每个时代的人的第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单选)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简答)简述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单选)检验真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单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生、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单选)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多选)在哲学上有两个对待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的错误态度,即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选)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如在我国古代有人提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到得检验。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单选)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多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表现在: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多选)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单选)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单选)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与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多选)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单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单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单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单选)实事求是最早出现于东汉班固《汉书》中的《河间献王传》,文中写道:河间献王?修书好古,实事求是。?

(单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认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单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多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多选)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论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多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简答)(单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合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单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多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单选)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质。

(多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发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第三,(单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多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简答)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简答)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单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多选)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单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这两大类型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段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种客观过程,但却不是纯粹自发的过程,而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生产关系的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地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多选)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简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单选)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单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单选)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经济社会形态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单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

(多选)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有: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多选)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单选)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单选)?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果,由各个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面的‘合力’造成的。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简答)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不一致的、不矛盾的。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于逻辑中。

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必的因果联系,即或然决定。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限难的探索过程,是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多选)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单选)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单选)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论述)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简答)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基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单选)历史上最初产生的两个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简答)马克思曾说,他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有如下几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单选)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单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简答)(单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单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单选)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都不能算社会革命。只有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才是社会革命。

(单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多选)社会革命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设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

(单选)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论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段的统治地位。

再次,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简答)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人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单选)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单选)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多选)我国当前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有: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多选)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它具有以下三个根本特性:文化的创造性、文化的自由性、文化的兼容性。

(多选)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文化具有信息功能;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文化具有认识功能。

(多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简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再次,它具有大力发展和科学事业的功能。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单选)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单选)所谓劳动是人的本性,是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

(简答)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呢?这主要是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单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多选)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单选)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单选)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单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多选)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单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完旨。

(单选)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多选)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单选)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单选)?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单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单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单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简答)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三,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打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单选)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观点,是因为来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单选)历史证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和无产阶级领袖的来出贡献分不开的。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1.What is pragmatics? 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

设计概论部分知识点

●莫里斯——“现代设计之父”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 ●卢斯(维也纳“分离派”成员)——“装饰就是罪恶” ●文丘里——“少则令人生厌” ●萨利文——“形式依随功能” ●赖特----流水别墅 ●帕克斯顿----水晶宫 ●20世纪三大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罗、柯布西耶、赖特 ●在设计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首次国际工业博览会 1."设计"(Design)的本义是什么? 设计(Design)源于拉丁文Designave,其本义是"徽章、记号",即事物或人物得以被认识的依据或媒介,在中国,设计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设"指预想、策划,"计"指特定的方法策略等。 2.如何理解设计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设计的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design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心怀一定的目的,并以其实现为目标而建立的方案,这个界定几乎涵盖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文明创造活动,其所蕴含着的构思和创造性行为过程,则是现代设计的内涵和灵魂;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design特指在一般的计划和设计中,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上,组织成为一个作品的创意过程。 3.设计(design),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规划. 4.汉语中的”设计”,最早是(计谋)的意思. 5.工艺美术运动 时间:1864-1896 起因:19世纪下半叶工业批量生产导致家具、室内用品、建筑的设计水准下降。 主要人物:理论奠基人:威廉.莫里斯创始人:约翰.拉斯金 企图通过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反对机器和工业化。这场运动的第一条原则是恢复材料的真实性。其次就是强调设计家关心社会,通过设计来改造社会。 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影响:创造了新的设计风格;对工业化的反对,和对机械、大批量生产的否定,注定工艺美术运动不能形成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强调装饰导致成本增加,没能真正为大众服务。但他代表了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感受,因此工艺美术运动的探索为此后的新艺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6.新艺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之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致力于创造一种具有现代感的风格,以彻底摆脱历史风格的影响。这种风格的灵感来自自然界,新艺术的典型纹样是模范植物根茎的卷曲形态,以蜿蜒交织的线条象征出一种内在活力。从本质上说,新艺术运动仍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

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 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 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 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杨忠《语言学概论》笔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Ⅰ.What is language? 1.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1) Language is a system whose parts can an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ir synchronic solidarity. (de Saussure, 1916) (2)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Chomsky, 1957) (3)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2. Each of the definitions above has pointed out som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but all of them have left out something. We must se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language. 3. As is agreed by linguists in broad terms,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Ⅱ.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1. Creativity (1) Langua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ending message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nt before and for understanding brand new messages. (2) The grammar rules and the words are finite, but the sentences are infinite. Every speaker uses language creatively. 2. Duality (1) Language contains two subsystems, one of sounds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2) Certain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ounds stand for certain meanings. (3) Certain meanings are conveyed by certain speech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peech sounds. 3. Arbitrarines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of language is arbitrary. (2)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4. Displacement (1) There is no limit in time or space for language. (2)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real or imagined, past, present or future.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1) Culture cannot b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Instead, it must be learned. (2) Language is a way of transmitting culture. 6. Interchangeabilit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can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 7. Reflexivity (1) Human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mselves. (2)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language is called meta-language. Ⅲ.Functions of language – three meta-functions 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设计概论考研重点提示

1 备注:此为由王树良、张玉花博士主编的《艺术硕士入学考试考点精编》(重庆大学出 设计概论考研重点提示 目录 一设计的研究范围(l) ★l.设计(l) ★2.设计艺术学(1) 3.手工艺设计(1) ★4.现代设计(2) ★5.工艺美术(2) 6.民间工艺(2) 7.特种工艺(2) 8.符号学(3) 9.产品语义学(3) ★1.艺术设计的含义是什?(3) 2.艺术设计的内容是什么?(4) 3.艺术设计有哪些形式?(4) 4.设计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 5.设计艺术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5) 6.设计的社会性特征是什么?(5) 7.设计的美学特征是什么?(6) 8.简述手工业时期的设计特征。(6) ★9.现代设计有什么特征?(7) 10.后工业时期的设计特征是什么(7) Il.为什么说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新?(7)

2 备注:此为由王树良、张玉花博士主编的《艺术硕士入学考试考点精编》(重庆大学出★1.如何理解设计的概念?(8) ★2.如何理解设计艺术的本质?(9) ★3.纯艺术与设计艺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0) 4.结合设计艺术作品简析设计与艺术的关系。(ll) ★5.试述装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13) ★6.艺术设计有哪些基丰属性?(14) 7.为什幺说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活动?(15) 8.简述设计的科技特征。(16) ★9.试分析设计的创造性特征。(17) lO.为什么说艺术设计是新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部分?(17) ★11.试论述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区别与联系。(18) 12.试论述设计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19) 二设计的类型(22) ★1.工业设计(22) ★2.产品设计(22) ★3.视觉传达设计(23) 4.平面设计(23) 5.环境艺术设计(23) 6.景观设计(24) 7.室内设计(24) 8.展示设计(25) 9.书籍装帧设计(25) 10.字体设计(25) 11.编排设计(25) 12.广告设计(26) ★13.企业形象设计(26) 14.包装设计(26) ★15.概念设计(27) 16.式样设计(27) 17.极少主义设计(28) 1.视觉传达设计由哪些部分组成?(28) 2.视觉传达设计有哪些类型?(28) 3.如何理解视觉传达设计?(29) 4.产品设计如何分类?(29) 5.产品设计的主要种类有哪些?(30) 6.简述环境设计的含义及范畴。(31) 7.简述现代环境设计的发展重点。(32) 8.纺织品设计和服装设计分别包含哪些方面?(32)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语言学概论 精讲一官方笔记

语言学概论第一节课官方笔记目录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本章/教材结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四、配套练习题 五、其余课程安排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教材节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第一部分语言和语言学 ◆模块一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点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二)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是: 1、内容更多: 表达无极限(时间、空间),想说、可说、能说。 2、用处更大: 交际、标志、记录、思维、认知等功能。 3、能够创造: 极强的生成能力和极高的运转效率。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确定不同的语言,首先涉及的是语言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 相同民族——相同语言;同一国家——同一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 犹太人的语言与民族身份;海外华人的民族身份与语言;满族与满语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 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 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类型 1、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语言的类型 (1)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不同的语言,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即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 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七、八个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区别在于是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和词的形态变化)语族:语系的下一级叫语族,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的来源,相似点也更多,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日耳曼语族等。 (2)语言的形态分类 即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分为两种: ①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②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

设计概论

《设计概论》核心笔记 中国部分 第一讲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一、石器设计 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和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除了石器工具的设计以外,另一个重要的设计领域就是陶器用具的设计。 二、原始“彩陶”的设计 所谓原始“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原始彩陶设计有下列几种: 1、半坡型 鱼形花纹:由写实逐渐演变为抽象,可以分为草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人面鱼身盆和尖底瓶汲水器。 2、庙底沟型:装饰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鸟纹的应用更多,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3、马家窑型:点和螺旋纹的运用,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4、半山型: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用旋涡纹组成装饰;二是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是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 5、马厂型: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 原始彩陶,还有典型的“龙山文化”,是以山东为中心,薄而光的蛋壳陶大量出现,是这类设计的突出特征。 彩陶的装饰设计,基本上是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的。彩陶图案设计中形式法则有:立对比法、分割法、多效装饰法、双关法。 第二讲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艺术(重点) 青铜器 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 商周时代青铜器依照它们的用途(种类)可以分为:(仅作了解,不做重点) 1 、礼器:礼器又可分为: A、炊煮器,如鼎、鬲(li,音历) 等。 B、食器,如簋(gui,音轨) 、盂、簠(fu, 音甫) 、豆等。 C、酒器,如觚(gu,音姑) 、爵、觶(zhi,音志) 、尊、卣(you,音有) 、壺、觥等。 D、水器,盤、匜(yi,音仪) 等。 2 、乐器:乐器有铃、鐃、鼓、鐘等。 3 、兵器:戈、矛、鏃等。 4 、工具和车马器 二、青铜器的用途 主要在于祭祖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13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答: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5、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答:语言客观存在形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要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那样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如果研究对象长期不确定、不明确,或者研究对象太杂,范围太宽,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6、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