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六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六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六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六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一——四单元)1[1]

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知道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及南京大屠杀有关主要史实,理解对以上历史事件的定性与评价。

2、技能:

阅读文献并以已知历史知识解读文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陈述与再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以时间、地点等主要历史要素构建历史事件的认知方法。

通过对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与南京大屠杀的陈述与再现,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现代侵略战争从爆发、扩大、战争带来的灾难等各角度进行分析认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战爆发及抗战初期历史形势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巨大的民族灾难前表现出的凝聚力,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主动,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痛伤害有所认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

2、《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强调:“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向国民党提出了基本要求和保证。分析当时的历史,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能够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能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原因是:(1)中国共产党重申四项保证,为国共合作作出了积极让步;(2)提出了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等基本要求,指出了国共合作的目的与方向;(3)强调了民族内部的团结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前提,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基本原则。

(二)探索与争鸣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当时如果采取其它方式,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请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建议:

使学生“神入”西安事变的历史,必须给学生创设足以使之神入的历史情境。除了国内常见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之外,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如郭廷以等大陆以外学者著作中对西安事变以及事变前后中国局势的叙述,或者给学生播放张学良的访谈录像,通过文字、教师讲述、录像等各种途径使学生了解事变发生时的各方立场。在有充足教学时间时,也可考虑让学生排演历史剧,扮演各方人物以增加历史代入感。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避免在无史料支持的情况下让学生对当时各方立场做想当然的猜想;

二,应使学生注意将各方立场置于当时国内、国际背景中理解;

三,提醒学生注意各方立场有可能在西安事变的进程中发生变化,或各方内部产生争论与分歧;

四,对于假设情况下的历史的“可能性”,要让学生以史料为基础,以事变前已有的历史经验以及历史趋势为基础充分说明理由,避免无根据的

“想当然”。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平型关大捷、建立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等贡献,知道中国国民党领导下以徐州、武汉会战为代表的正面抗战的贡献,知道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理解国共合作下的正面与敌后相结合的全民抗战、与世界各国共同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也是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保证。

2、技能:

阅读文献并以已知历史知识解读文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抗战进程中关键战役的陈述、再现与探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以时间、地点等主要历史要素构建历史事件的认知方法。

通过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陈述、再现与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现代战争从国内、国际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认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跨国合作对于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感受正面战场上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与壮烈。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为什么说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答:因为(1)正面战场在战争初期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在正面战场主要战役结束后,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2)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敌后抗战,钳制和歼灭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和大部分伪军,振奋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聂荣臻为被救两名日本女孩《致日本军官长士兵书》(1940年8月22日)

读完这封信后,你有什么体会?

可参考以下切入点:(1)这封信激发日本普通士兵天良(2)八路军拯救两名无辜日本女孩与日军在华暴行的反差(3)聂荣臻对战争原因的认识

3、试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作用和意义。

答: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给英缅军以有力的支援,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探索与争鸣

1938年5月,针对“速胜论”与“亡国论”,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论断。请你读一读《论持久战》,具体了解持久战论断的主要内容,结合当时的历史谈谈你的读后感。

教师引导建议: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论持久战》时,也指导学生阅读当时的“速胜论”与“亡国论”的言论,使学生在文献对比中结合当时的抗战史实形成自己的看法。可以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毛泽东在文章中从哪些方面反驳了这两种言论?比照这两种言论的有关文献,看毛泽东在文章中是怎样抓住了对方的要害的?

第二,毛泽东在文章中是从哪些方面立论的?除了毛泽东文章中列出的史实之外,学生还能够列举出哪些有说服力的史实?

第三,就1938年以后的历史来看,是否印证了毛泽东文章里的看法?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共七大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技能:

阅读文献,找出关键词句以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陈述、再现,使学生初步掌握对从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等主要历史要素认知重要会议的方法。

通过对抗战历史的简要回顾,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现代战争从国内、国际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抗战胜利的巨大喜悦。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

你认为“光明的路”、“光明的中国之命运”是指什么?“黑暗的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又是指什么?“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要遵循什么工作指针?

答:“光明的路”、“光明的中国之命运”是指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黑暗的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指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要遵循以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2、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敌入侵完全胜利的战争。请你简要分析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答:(1)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空前民族团结(3)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支持。

3、完成下列关于台湾的表格,并用表格中的相关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

为什么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台湾得到了国际保证?

教师引导建议:

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时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为什么抗战胜利之前中国不具备收复台湾的国际环境?从国际格局、国际组织等方面进行考虑。

第二,抗战胜利后国际环境出现了哪些变化?从国际格局、国际组织等方面进行考虑。

第三,考虑抗战中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国际地位。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开罗宣言》,了解英美在中国收复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第4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推行独裁统治,表现为经济上――“大劫收”;政治上――“假和谈、备内战”(重庆谈判);军事上――1946年发动内战(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知道中共为争取民主、光明前途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现为

政治上――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各自的抉择对中国历史命运的影响。

2、技能:

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资料寻找关键信息分析具体问题的技能。

历史学的联系、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所采取的措施,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两党措施所会引发的两种前途命运,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史实基础之上做出历史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以后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抉择中的表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国选择共产党是人民的意愿和历史的必然,符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二、各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是国民党接收大员进入收复区后流行的民谣,为什么会流行这样的民谣?“遭殃”的后果又是什么?

答:民谣是广大人民心声的反应,此民谣反映了光复地区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流行的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沦陷区的人民饱受蹂躏,备受屈辱,充满了早日摆脱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回到国民政府管理之下的愿望。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正准备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可是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

“遭殃”的结果是让人民大失所望,“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国民政府失去民心,加深了统治危机。

2、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国民党企图借谈判应付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并且借谈判拖延时间,调兵遣将,为发动内战作准备。共产党的目的是表明中共真和平的态度和诚意,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或推迟内战的爆发;同时也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原因一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利益;而共产党代表的是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利益。原因二是大国的插手,美国希望二战后利用国民党控制中国,所以支持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

3、为什么不到一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就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

答:因为在八个月的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71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

(二)探索与争鸣

1946年8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指出:“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为什么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提出了这一论断?你能否用相关史实来说明?

经济上——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正准备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可是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遭殃”的结果是让人民大失所望,“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

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民主。可是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的政治阴谋,最终撕毁《和平建国纲领》,使人民追求民主的愿望破灭。

军事上——人民渴望和平,可是国民党于1946年悍然发动内战,把国家又拖入战争,粉碎了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国民党这些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使国民政府失去民心,加深了统治危机,注定了国民党的失败。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在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的危机:政治上表现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条战线;经济上表现为金元券风潮,金融崩溃。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不仅仅表现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执政能力的失败(集中表现为经济、政治危机的激化)。

2、技能:

从历史图片中寻找关键信息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从历史事迹中感知历史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民党的统治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国统区民主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伟大历史人物的为国为民伟大品质和牺牲精神;并感受到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前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历史发展总是在正反两股力量的斗争中波浪式前进。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947年5月,北平大学生在游行宣言中声明:“目前中国社会一切混乱不安的局面,都是因为政治上的不民主及打内战的关系,所以我们更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内战,恢复政协路线,实行民主政治。”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什么斗争要求?这些游行斗争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和平民主的政治要求。这些游行斗争表达了国统区人民追求民主和平的心声,揭露和孤立了国民党政府。形成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条战线。

2、造成国民党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哪些?财政危机给国民党的政治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国民党财政危机的原因:一内战军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入不敷出;二滥发法币到滥发金元券,金融系统被破坏;三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基础瓦解。

财政危机使国统区的广大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变得一无所有,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使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民心损失殆尽,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二)探索与争鸣

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一篇题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评论说:“和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经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

蒋介石政府为什么会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全民包围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共产党的斗争有哪些作用?

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的原因:

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随后内战军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入不敷出;滥发法币到滥发金元券,金融系统被破坏;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基础瓦解。

军事上——人民渴望和平,可是国民党于1946年悍然发动内战,把国家又拖入战争,粉碎了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可是在1946-1947年5月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先后被粉碎,第一条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陷入了包围。

政治上——违背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的政治阴谋,最终撕毁《和平建国纲领》,使人民追求民主的愿望破灭。内战爆发以后,镇压国统区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斗争,杀害爱国进步人士。蒋介石政府陷入了国统区人民形成的第二条战线的包围。

全民包围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共产党的斗争有哪些作用?

全民包围是国民党陷入了政治上极端孤立;经济上入不敷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军事上节节失利的尴尬境地,使国民党民心、士气尽失,加速国民党统治走向覆灭。

对共产党而言形成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民族党派以及广大人民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了与国民党统治斗争的两条战线。为中共推翻国民党腐朽政权,实现广大人民和平、民主建国愿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略决战,解放战争大局已定;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原因之一是战略战术的失败;国民党战争的失败也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2、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民心向背去理解战争胜负的方法;通过结合历史地图解放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地图研究历史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解放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947年,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直至重点进攻被粉碎,人民解放军则由积极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这一战略态势的转变是怎样形成的?

因为在全面进攻的八个月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71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而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重点进攻。

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加上陈、粟兵团和陈、谢兵团,在黄河、长江之间形成品字阵形,把战争引入蒋管区,从而形成了战略反攻的态势。

2、简要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从国民党方面分析——经济上的崩溃;政治上的腐败,丧失民心;军事上战略指挥失败,士气低落;战争的非正义性;从共产党方面分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支持;战略战术的正确;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战争的正义性。

作用:三大战役共计歼灭和整编国民党军154万人,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生存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渡江战役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也加速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的到来。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联系史实,说说你的观点。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辨地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完全正确。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失败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从战争性质角度而言,国民党进行的是一场反人民、反人民的非正义战争,违背历史潮流;二从经济角度而言,从抗战胜利后的“大劫收”到滥发法币和滥发金元券,导致入不敷出,经济崩溃;三从政治角度而言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杀害进步人士,丧失民心,这是国民党失败根本原因;四从军事上而言国民党违背人民和平愿望,发动了内战,战略指挥上失败,军心士气低落;种种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对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知道三者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等新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理解三者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2、技能:

阅读文献,找出关键词句以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

具体历史问题的比较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具体内容及历史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等角度比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学生增强对人类文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认识与认同,并对人类文明交流应建立和平、友好、合作、协调的价值观有进一步的认识与认同。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可以占据领导地位?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2)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

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原因是: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工业生产与外汇黄金储备都在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相对美国急剧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使之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领导地位。

2、分析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大体系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均势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不同点:(1)体系影响的范围和主导者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雅尔塔体系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可见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二战结束前形成的。(3)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4)雅尔塔体系相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历史的进步性角度看也有不同,雅尔塔体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较之前一个体系有进步性。

(二)探索与争鸣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这样说道:“联合国本身的创立就是相信对话可战胜冲突”;但也有人说:“美国就是联合国”。结合史实,请你谈谈对联合国的认识。

教师引导建议:

对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评价,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联合国的发展历程中去考察,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搜集资料,展开研究性学习:第一,阅读联合国宪章,理解安南的话,理解联合国建立的宗旨和愿望。

第二,理解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特别是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的失效与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进一步理解联合国宪章中的语句。

第三,了解联合国建立和机构完善、发展的历程,结合冷战背景,结合朝鲜战争等历史事件理解美国在联合国建立初期的作用及其影响力,理解有人说的话。

第四,了解联合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理解联合国的发展。

在以上四方面资料搜集后,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解联合国的作用以及美国对于联合国的影响力,在历史的过程中理解看似矛盾的观点是这一“探索与争鸣”中的方法论。

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冷战序幕拉开的标志——富尔敦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知道“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知道“北约”和“华约”是如何形成的,知道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基本情况。结合“雅尔塔体制”及本课内容,理解“冷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理解冷战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影响。

2、技能: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归纳历史概念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冷战开始的诸多历史事件中提取关键要素形成“冷战”历史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史实归纳历史概念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格局对于世界整体化发展的阻碍,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处理国际争端的理念与实践在进步与发展,使学生认同人类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观点。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该知识链接涉及冷战的基本概念,包括起因、根源、基本对抗形式及开端与终结,对于冷战有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后,得出关于冷战的基本认识,再引导学生阅读该“知识链接”,这样既有方法论的培养,又能加深学生对于冷战概念的理解。另外,可以结合“名家史论”来看冷战的基本对抗形式,资中筠对此有很形象的描述。

(二)练习与测评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即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而从友好合作走向对抗,富尔敦演说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使

这种对抗(即冷战)正式形成。美苏两国分别拉拢各自的盟友,通过建立经济、政治、军事同盟形成各自阵营,其中美国通过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性弧形包围,苏联则通过提出“莫洛托夫计划”、成立经互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建成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2、简述柏林危机的起因和结果。

答:起因: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施分区占领。1948年,西占区当局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苏联针锋相对,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果:双方通过秘密谈判避免了武力冲突,结果使得德国分裂。

(三)探索与争鸣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被后人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演说,声称美国必须向欧洲提供大量的援助,“否则它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同时他又强调美国这样做“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冒险和混乱”。

你认同马歇尔的说法吗?查找更多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史实及评论,谈谈你对马歇尔计划目的与结果的评价。

教师引导建议:

1、关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1)引导学生尽量查到第一手资料,即马歇尔的演说,也可由教师提供,这样依据文本更能说明问题,避免空谈;

(2)引导学生查找马歇尔计划实行后欧洲经济振兴的相关史实,并引导学生查找马歇尔计划与“柏林危机”、两德分裂关系的相关史实。

2、关于引导讨论:

(1)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即“目的”与“结果”,使学生在分析该问题时能够做客观及层次分明的评价,避免出现片面地说马歇尔此语虚伪等极端评价。

(2)关于该问题的把握:a、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全球扩张战略中的重点,美国要控制欧洲,首先必须稳定、复兴和联合欧洲,因此从目的上看,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马歇尔强调的“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冒险和混乱”是刻意“淡化”意识形态及美国战略意图。

b、马歇尔计划的结果应该从三方面看,其一是确实使欧洲经济迅速恢复,其二是使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从两德的分裂可见一斑,其三是西欧经济恢复及恢复过程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西欧在经济发展后,逐渐产生对于美国的离心现象。

总而言之,对于马歇尔计划,从目的与结果两个维度入手,根据具体史实具体分析,使学生在更深刻理解马歇尔计划的同时,对于客观、多维度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所长进。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两个高峰的简要情况,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历程及运动内涵,知道三次印巴战争和四次中东战争的简要情况。理解二战后民族独

立浪潮高涨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三次印巴战争及四次中东战争,理解地区冲突的历史背景,并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发展的艰难性。

2、技能:

解读文献,理解历史问题的技能。

解读地图,分析历史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解读“读图学史”中的两幅非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国境线特征的原因以及两张地图差别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当今“中东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了解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史事时,感悟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重要作用,感悟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学生在了解地区冲突的史事时,进一步认同两极格局不利于人类全球化发展进程的观念。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非洲各国国境线特征:如几何图形,许多非依自然地势走向,而系人为分割而成。

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历史上,非洲大多数地区被欧美列强作为殖民地瓜分,形成人为划分的殖民地界线,从民族独立运动上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进程受到宗主国的阻挠与影响,加之非洲内部复杂的矛盾,使得国境线的划分痕迹重。

对比地图描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致情况: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回答:1、从地图上标注的独立时间来看,大多数非洲国家是二战后独立的;

2、从地图上不同颜色的标注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分为三个阶段;

3、从地图上60、70年代独立国家颜色占比看,60—70年代是非洲各国独立的最高峰,结合书中“非洲年”知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4、从两张地图的疆界划分来看,大致独立的国家是以殖民地疆界为国界的,西非的情况更为复杂些,从法属西非洲中独立出许多国家。总而言之,这一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读图入手,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言必有据。

(二)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津巴布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西索尔在二战结束后认为:“战争期间非洲人开始与世界各国人民有了世纪的来往。在生死搏斗中,他们互相认识。非洲人终于看到那些自诩文明礼貌,爱好和平的白人原来是怎样残杀别国人民的……这些都使非洲人在心理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在生死搏斗中,他们互相认识”指什么?

(2)文中所说心理上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心理上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答:(1)“互相认识”指:二战期间,殖民地人民通过参加宗主国的军队,更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增强了民族独立的信心,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而宗主国也认识到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逐渐意识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心理上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是殖民地人民参加各自宗主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增强了民族意识,认识到西方文明并不是不可战胜,并不是高高在上。这种心理上的“革命性的变化”在二战后导致民族独立浪潮的出现与发展。

2、被印尼总统苏加诺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该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该会议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该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亚非地区已出现一些新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包括如何巩固和推进民族独立运动以及友好合作促进发展等。

该会议的历史意义是:1、标志着亚非新兴国家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会议倡导的“万隆精神”是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反霸权斗争的思想武器和强大动力;3、亚非会议被看作“第三世界”兴起的里程碑。

(三)探索与争鸣

中东问题仍是当今世界地区冲突、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查找资料,了解两大地区冲突最新情况,并结合历史背景进一步理解之。

教师引导建议:

1、关于历史背景、渊源,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已有概要性的叙述,教师可据此扩充,或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拓展阅读。

2、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近期关于中东问题的新闻,并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分析。总之,这个栏目的活动设计在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方法。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20世纪60、70年代后,美、日、欧相互关系调整的简要情况,知道中苏关系破裂的简要过程,知道美苏争霸在冷战时期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情况。理解大国关系重组的原因,理解大国关系重组对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型的重大影响。

2、技能:

用归纳法综合分析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欧、日、苏、中等大国在冷战期间关系重组以及两大阵营结构性变动对促使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型的影响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归纳法分析综合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冷战争霸期间的军备竞赛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

通过让学生了解冷战军备竞赛中关于核武器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厌恶争霸、战争的美好情感。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西欧九国、日本在不断上升,尤其以日本上升幅度为大。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导致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二)练习与测评

1、阅读本课的“文献选读”,回答问题。

(1)尼克松说“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所处的地位”指的是怎样的地位?

(2)演讲中谈到的“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地位指: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拥有绝对的优势,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

(2)挑战表现在:在经济方面,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复兴,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在政治和外交上,西欧通过联合不断增强独立意识,日本力主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使美国对欧、对日外交不得不更强调伙伴关系;在美苏争霸方面,受到苏联挑战和陷入越南战争泥沼中的美国被迫采取战略收缩。

2、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具有哪些不同特点?

答:(1)50、60年代,美国打压苏联,美国凭借优势力量占据主动;(2)70年代,苏联局势实力上升,加之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沼,使美国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3)80年代,美国强化军备竞赛,而苏联由于经济停滞,转而全面收缩。

(三)探索与争鸣

整个冷战期间,核战争的恐怖阴云一直笼罩着世界各国人民。请就核武器与冷战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建议:

关于“核”问题,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的词句和段落具体阐述,但“核”问题在二战后的世界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关乎战后这一新能源在各领域运用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核”武器伴随着冷战的整个进程,教材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包括冷战中独特的对抗形式、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军备竞赛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将核武器问题放到整个冷战背景下去考察,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展开研究性学习:

(1)核武器发展对于世界大战的制约作用,使得冷战呈现出局部战争、危机不断,美苏尽量不正面冲突的特殊对抗形式。核武器发展到足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人类和地球的地步,使得战争的工具异化为制约战争的因素,由此造成了一种核威胁下的相对和平局面。

(2)核武器对人类和平存在极大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中呈现的局面时时警告人类,核武器的存在和军备竞赛是一种极大的威胁,虽然核武器发展对于世界大战有制约作用,但是这种武器大量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危险。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核武器与冷战的关系是教师引导讨论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冷战知识并适当拓展来思考问题,是方法论的要求,以此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11课冷战的结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知道德国的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知道苏联解体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推行“单边主义”引发地区冲突的主要历史事件。理解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与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推行“单边主义”之间的矛盾,以此对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技能:

巩固梳理知识,编制年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编制19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变迁的大事年表,使学生巩固对于梳理知识、编制年表方法的掌握。

通过引导学生从世界整体化进程的角度来思考冷战终结的必然性与单边主义的不合理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史实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归纳、概括的能力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带给人类的教训以及国际政治单边主义与多极化趋势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对于当今世界发展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价值观的切实认同,并增强人类文明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信念。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20世纪80年代以后,雅尔塔体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终结的?

答:雅尔塔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终结经历了:(1)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2)东欧各国在苏联“新思维外交”方针的影响下,发生政权更迭和脱离苏联集团的事件,就是“东欧剧变”;(3)1990年德国实现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走向瓦解;(4)以苏联为中心的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相继于1991年解散,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使雅尔塔体制最终走向终结。

2、请你制作一张19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变迁的大事年表。

答:

1815年,德意志邦联成立,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强大。

1862年,俾斯麦出任首相,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开始。

1871年,经过三次王朝战争的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德意志帝国成立。

1918年,一战中失败的德意志帝国覆灭,德皇退位,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饱受经济危机摧残的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获得选举胜利,上台执政。

1945年5月,德国战败,纳粹德国覆亡,美、英、法、苏对德国实施分区占领。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两德正式分裂。

1990年10月,德国实现统一。

3、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中,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表现是强化北约组织,打击现实或潜在的挑战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地区冲突和战争中:(1)1990年利用海湾危机,组织多国部队,

发动海湾战争;(2)1999年利用前南科索沃冲突,发动科索沃战争;(3)在2 001年“九一一”事件后发动阿富汗战争;(4)2003年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二)探索与争鸣

对于两德统一,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陈乐民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评价:德意志人民终于完遂了统一的民族夙愿,既不是俾斯麦式的统一,更不是希特勒式的统一;而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

俾斯麦式的和希特勒式的统一指的是怎样的统一?为什么说两德统一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

教师引导建议:

俾斯麦式的统一:铁血政策,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获得统一;

希特勒式的统一:对外侵略扩张,吞并他国领土,建立所有日耳曼人的国家的所谓“统一”。

关于两德统一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这一命题,要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视角,提供学生思维的阶梯,这些视角包括:

1、思考两德分裂是纳粹德国战败及冷战格局形成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它的统一依赖于美、苏对该地区控制的逐渐减弱,依赖于德国自身对于战争的反省,以求得统一得到欧洲各国的认同。

2、思考联邦德国在促进欧洲统一进程中的作用,这一作用促使西欧经济复苏、崛起,在两极格局中求发展,求得自己的独立自主。

3、思考联邦德国在促进欧洲统一进程中的作用,让欧洲看到一个经过战争浴火后反思的和平发展的德国,为德国统一铺平了道路。

4、也不能忽视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新思维外交方针”对于两德统一的外部促进作用。

第四单元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第12课战后科学技术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对于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有重要影响的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知道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理解科技革命的社会条件,理解科技革命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理解科技发展的“双刃剑”作用。

2、技能:

利用多学科知识、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反思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困惑与挑战,使学生初步学习利用多学科知识与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上台讲解战后科技革命的某一方面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既生动又清晰地阐述史实、归纳观点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人类战后科技发展的成就,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认同,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钦佩人类文明创造力的美好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的“双刃剑”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出现了哪些领域的高新技术?各举一项该领域的高新技术发明,并说说这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

答: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1)能源领域,如核能的利用;(2)信息技术领域,如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等;(3)空间技术领域,如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等;(4)化学材料领域,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发明;(5)生物工程领域,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等。

这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1)从席卷的国家和地区及技术革命涉及的领域等方面来看,规模都超过以往的科学技术革命;(2)各中学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3)开辟了用机器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的时代;(4)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国家作为社会的总管理者,直接干预科学技术工作;(5)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化,节奏很快。

2、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答: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包括:(1)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白领工人”阶层不断扩大;(2)高新技术的竞争与合作加强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加速全球化进程,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3)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把“双刃剑”,也使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

(二)探索与争鸣

20世纪的科技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当我们尽情赞颂科技进步带来美好未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诸多困惑与挑战,比如:科学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冲击,科技进步对现有道德规范的冲击,科技进步与战争的威胁等,选择一个视角,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建议:

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准备后进行课堂研讨,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进行这个栏目的探讨时,要注重提示中标注的“结合历史与现实”,以历史上的事件和时政事件相印证,也可以用历史经验和教训反思现实问题。在讨论或教师阐发过程中,注意以下观点的渗透:

1、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是中性的,人类的利用使它成为“双刃剑”。

2、人类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应当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而非停滞不前。

3、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宗旨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科技进步需与人文发展相结合,才能保证科技进步为人类谋福祉。

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西欧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阶段,知道西欧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文件条约的基本内容,包括“舒曼计划”、《巴黎条约》、《罗马条约》、《欧

洲联盟条约》等。理解西欧一体化发展对西欧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解西欧一体化这种区域经济集团化形式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技能:

梳理知识、归纳小结的技能。

阅读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相关知识点,整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脉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整理知识、归纳小结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西欧一体化这种区域经济集团化形式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将史实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归纳、概括的能力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学生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艰难历程,领略政治家们高超的政治智慧,感悟人类文明在曲折中前进的艰难及其难能可贵的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流趋势的体悟。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答:(1)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2)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下,西欧各国感受到压力;(3)西欧各国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通过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4)法德和解是西欧走向联合的关键前提。

2、梳理课文内容,制作一张二战后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大事年表,并简述西欧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法德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

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共同体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共同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995年,欧盟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将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

1998年,11个欧盟成员国成为首批欧元国,并成立欧洲中央银行;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2007年,欧盟扩大为27个成员国。

(二)探索与争鸣

在西欧走向一体化的道路上,德国、法国、英国的步伐不尽一致,德、法两国近代以来征战不断,芥蒂颇深,在二战后却紧密合作,成为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导力量,而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历程一波三折,且步调常常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展开课堂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建议:

这个讨论题涉及对欧洲近代以来政治版图变迁、力量平衡变迁以及利益冲突变迁的考察,旨在使学生将以前所学习的欧洲历史问题能够有一个归纳、总结、

运用的载体,并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渊源、现实问题、主客观因素等方面分析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讨论的时候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英、法、德三国在欧洲政治版图中的力量均势关系;

(2)英国独特的外交政策,包括三环外交等;

(3)法、德历史上的宿怨及其原因;

(4)二战后西欧大国沦为二三流国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压制下的西欧国家发展诉求;

(5)以上几点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厘清线索,然后再综合起来看问题,就可以清晰地解释法德在二战后一笑泯恩仇加强联合,以及英国在欧洲联合中态度微妙的行为了。

第14课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东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经济不同模式的基本情况,包括每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区域的具体组成,发展概况和遇到的问题。理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间发展模式的异同,理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也能理解其出现发展问题(瓶颈)的原因。

2、技能:

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兴工业国家(地区)间发展模式的异同,使学生巩固对运用比较分析历史问题方法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同模式,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必须注重本国实际,走有自己特色道路”价值观的认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复习本课内容,整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优势及问题,完成

成就,但是自身条件的不足与外部环境的恶劣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联系本课及第10课知识,找找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答: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有:(1)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体制的不协调;(2)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3)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差;(4)贫富差距较大导致社会动荡;(5)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

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有:(1)国际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民族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2)全球经济形势波动的负面影响。

(二)探索与争鸣

众多东亚、东南亚国家都强调“亚洲价值观”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亚洲价值观”承袭东亚文明传统,坚持家庭、集体、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比如,新加坡官方提出的供国人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项。

你认为“亚洲价值观”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建议:

“亚洲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命题,如亨廷顿的东亚发展观、新儒家所谓“老内圣开出新外王”等,是历史学界、思想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自不必从太深奥的学理上去考究,教师可通过以下视角引发学生的思考: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知识,先说说东亚、东南亚国家二战后的发展,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2)通过新加坡官方提出的“共同价值观”,引导学生谈谈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是不是适用,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尽量发散思维,展开思考、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文明如何在发展中既引进先进工业文明,又能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特征,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国家特有的文化。可以请学生发散思维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教师也可以举一些“亚洲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有补益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坚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文化传统的信念。

第15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简要历程。知道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国际会议、文件以及世贸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五项功能。知道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主要全球性问题,知道“七十七国集团”组成的简要情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概况: 六(1)、六(2)两班共有学生113人,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有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一种热情,特别在阅读习作方面。本学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各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2、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3、口语交际教学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说明:1.“学习水平”中,识记、理解、运用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他“操作、比较、兴趣”课根据学科特点来设计。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式(包括肢解图式和箭头关系图式等)。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更加有效地开展过程与方法活动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种子发芽试验(一)、(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选择,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一个生态瓶,改变生态瓶及维护生态平衡八个教学活动。 从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通过“绿豆芽的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群落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1、容易读错的字 允yǔn许颈jǐng上窜cuàn 憎zēng恶wù虐nüè待扎zā好绷带起了蒙méng 模mó模糊糊咳ké嗽 2、多音字 畜chù牲畜供gōng 提供佛fó大佛正zhēng 正月传zhuàn 传记xù畜牧业gòng 供奉供职fú仿佛zhèng 正确chuán 宣传 ng 行列银行hàng 树行子 行xíng 举行行走五行缺土héng 道行 há 嚼jiáo嚼舌蒙mēng 蒙骗恶wù厌恶憎恶塞sài塞外着zháo 着急 jué咀嚼méng 启蒙蒙胧è凶恶恶劣sāi塞住zhāo 着数o 倒嚼měng 内蒙古ě恶心sè堵塞zhuó着陆 jià zhe 听着 更gēng 打更更换号háo 怒号扎zhá挣扎挨āi 挨着血xuè鲜血 血淋淋gèng 更加更好hào 口号zhā 扎下去ái 挨冻xiě  冠guān 鸡冠guàn 冠军 模mú模样结jié结为wéi 作为处chù到处 结实 wèi 为什么chǔ 处理 mó模糊jiē  3、近义词 郑重—庄重允许—同意伶俐—机灵仿佛—好像怕羞—害羞盼望—希望 希奇—稀罕熟识—熟悉追悼—悼念惊异—诧异爱戴—拥戴枯瘦—消瘦 羞愧—惭愧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悔恨—懊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莽撞—鲁莽 轻视—藐视疑惑—迷惑顽强—坚强毁坏—破坏恭敬—恭顺 憎恶—厌恶伟大—崇高情愿—甘愿到处—处处 4、反义词 笨拙—伶俐郑重—轻率允许—禁止熟识—陌生爱戴—憎恶深奥—浅显 枯瘦—肥胖莽撞—谨慎恍然大悟—百思不解轻视—重视诚恳—虚伪 恭敬—傲慢毁坏—保护伟大—渺小永远—暂时 【第17课少年闰土】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识丰富、年少 活泼的农村少年,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的形象不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面推行素质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 二、班级情况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全本班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我将继续以端正学习态度为突破口,以增强阅读量及作文面批为重点,重视表扬鼓励,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本册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读科普文章,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教案

主备人:刘红霞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一、本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 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 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 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 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 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 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 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积累语言: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读写“宽阔、笼罩、薄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若隐若现、昂首东 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奔腾、依旧、恢复、灿烂、竹竿、白茫茫、 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要求准确听写)

3.能正确读出“闷、号、切、数、泊、干、模”等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4.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背诵要求不丢字、落字,流利有感情。)学习读书: 1、学习并实践“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2、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3、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地描写。 练习写作: 基本了解写景文章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尝试按一定顺序,从几方面来写一处景物。 三、各课教学目标分解: 1、《观潮》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笼罩、屹立、人声鼎沸、薄雾、横 贯、山崩地裂、恢复”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围绕“奇观”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能从声音、形态等方面体会大潮的壮丽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部编版)

2019—202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3)班共有学生人数54 人,其中男生29 人,女生25 人,绝大多数上进心强,有极强的求知欲。上学期成绩有所以高。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古诗,能主动借助字典独立 写的能力。多识字;同时,孩子们在阅读、书写、表达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数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和大阅 读活,,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但学生书写习惯不够正确,有待改进。也时完成,掌握知识不扎实,缺乏学习的主惯有极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能及 动性,因此语文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材简析 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新人教版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9 18 篇,略读课文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 篇,其中精读课文“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 2-4 组成。课例包括课《丁次,分别在2 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 4 ; 25 课《好的故事》香结》、4 课《花之歌》、8 课《灯光》、 课《文言文二 5 课《七律 .长征》、13 课《穷人》、21 安排“资料袋”3 次,分别在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 “习作”是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 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每单元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3课时;《祖父的园子》2课时;《月是故乡明》1课时;《梅花魂》1课时;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4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练习习作,教会学生在习作中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材简析: 1.双基内容: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单元以“童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稚子弄冰》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一诗是诗人即景而写,写出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梅花魂》通过五个小故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口语交际围绕“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2.重点训练项目与教材前后的联系: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3.教学重点:

【配套K12】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怎么写?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希望能够帮到您!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一 朋友,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认为我的“小伙伴”是一个人。其实,它是一窝啄木鸟。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伙伴们一起到山上锄花生草时,看见在一棵树上有一个鸟窝。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树上爬,想早点儿把鸟窝掏到手。没想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摇下来的鸟窝正好落在我的怀里。 这个鸟窝跟碗口一般大,里面住着四只小鸟。瞧:他们全身长着绒毛,嫩红的皮肤。光滑的小脑袋下长着一张带钩的长嘴,嘴的两侧嫩黄嫩黄的。尖尖的爪子抓得我的手痒痒的。可以看出是一窝刚出壳不久的小啄木鸟。我马上把它们搂在怀里用衣服半掩着,飞速地奔回家。 回家后,我钻进房间,把被子弄成“鸟窝”一样,把小鸟放下去,看着鸟儿直发呆。心想:得给它们安个“家”才好。于是我用较硬的纸板卷成碗的大小粘好,再剪了一些烂布撒下去,它们的窝就搭好了。然后爬上屋后那棵大叶杨,把鸟窝钉放好,把啄木鸟安放上去后用布遮盖好。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不好,要下雨了,得给小鸟儿的家加个屋顶

才行。于是,我偷偷地把家里的木梯搬出来,找来材料帮小鸟加盖屋顶。刚刚弄好,一场大雨就哗啦啦地下了起来,把我淋成一个落汤鸡。看着小伙伴们在家里舒服地躺着,我心里美滋滋的。 风过了,雨住了。我来到树下,只听见鸟窝里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我猜想它们肯定是饿了。我马上跑到山上,在玉米花生地里捉了一些虫子,然后爬到树上去喂它们。喂鸟真有趣,先用手轻轻地碰了一只小鸟的嘴,没想到,饿极了的它头转来转去,把另两只正在睡觉的鸟儿也吵醒了。三只鸟一齐张开饥饿的嘴巴,朝着我要吃的,一时间,我不知道喂哪只好。只好按顺序一个一个来,等把三个饥饿的小伙伴喂饱了,我才想起我自己还没吃饭,肚子正“咕咕”叫呢。从此以后,我都这样照顾我的小伙伴。每天一放学,我就到山上去捉虫子,然后回家喂给它们,等喂饱它们后,自己才进屋吃饭。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啄木鸟慢慢地长大,身上长出了灰黑色的羽毛。我在喂它们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师的话: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人人有责。鸟类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爱护它们。我想:等“小伙伴”长大后,我应该把它们放归大自然,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肯定不会忘记我这个朋友,一定会经常回来看望我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二 我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肉嘟嘟的小脸蛋上长着

统编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棚”等8个字和“活生生”等9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知道什么叫中心句,能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或:说说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几个内容)。 3.品读第2自然段,能找出写到的动植物,以及说说它们是怎样体现出在夏天里飞快生长这个中心意思的。 主要语文要素: 1.正确读写“棚”等8个字和“活生生”等9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 3.认识中心句,能找出中心句,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 4.通过品读,体会一段话表现的中心意思,知道一段话也要围绕中心意思写。 盼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袖”等12个字和“斗篷”等13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3.能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语句,选出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主要语文要素: 1.正确读写“袖”等12个字和“斗篷”等13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

3.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材和写作。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的课文,知道习作要确立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写——围绕中心意思选材;把重要部分写详细些。 2.能根据中心意思,判断材料能否表达中心意思。 3.能从给出的题目中选取一两个,说说可以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写。 语文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材和写作,并能进行实践。 习作例文和习作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内容和批注,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说说课文的中心意思,和怎样一步步表达中心意思,进一步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知道习作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材和写作。 2.在题目给的汉字中(也可选其他的汉字)选一个做习作题目(也可另拟一个)写一篇习作,内容可以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想象的故事。 3.能拟一个写作提纲,围绕想好的中心意思选择材料,习作要能表达这个中心意思。 4.写完后,让同学读读,就表现中心意思方面提建议,根据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2020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来为自己班级制度一个教学计划吧!下面是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20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41人。从整体来看,我班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基本功较扎实,书写端正,朗读有感情。特别是像王李杰、郑小东、徐芳芳等学生成绩优秀,能独立思考问题,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像卓欧阳、黄如力等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发挥师生、家长的共同合力,来帮助他们进步。本学期重点针对班级学生特色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都能认真、细心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和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2.本单元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夏天里的成长》写的是万物在夏天里都在长,文章最后点明了“人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道理。《盼》写的是小姑娘蕾蕾得到了一件新雨衣,于是天天盼望下雨。有一次放学后下雨了,可妈妈有不让蕾蕾出去,她只能干着急。第二天,蕾蕾终于穿上了雨衣。 (2)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是选取了绿蔓、竹林、高粱、稻秧、甘蔗等生物的生长情况和水、瀑布、河、铁轨等没有生命的物质长的情况来写的,这些事例真实地体现了中心。《盼》一文,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作者选取了等下雨、找借口出去、想

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 什么? 2.谁听懂了?(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 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 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查字典、问同 学、问老师……)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读完后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 点拨,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 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 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 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同桌的同学互相听读全文,检查字音并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组织学生 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 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7.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 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出示课件2:词语 解释】 威力:使人敬畏的气魄和力量。 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 田。 活生生: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8.重点指导写好“藓”“蔗”“谚”“瀑”五个字,掌 握“蔗”字的笔顺。【出示课件3:“蔗”字田字格课 让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学习字词,既 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 能力,又可以为学习课 文扫除障碍。 通过读课文找出 文章的中心句,为下 一节课突破本课的难 点(文章是怎样围绕

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本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我班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基本功较扎实,书写端正,朗读有感情。特别是像李明月,李潇等学生成绩优秀,能独立思考问题,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我班差生较多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发挥师生、家长的共同合力,来帮助他们进步。本学期重点针对班级学生特色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都能认真、细心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和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 “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 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 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七下第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能力素养目标课文重点难点能力素 养目标 阅读策略(问题设计)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 2.结合自1《从百 草园到 三味书 屋》(回 忆性散 文) 重点:学习本 文事件对比 中表达思想 及景物、场景 生动描写的 手法。 难点:景物、 场景生动描 写的手法。 提高学 生语言 感受能 力;注重 语言积 累、感悟 和运用。 1标题与课文内容 2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生活感 受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构 成什么关系 阅读方法:还原法和比较法

己的经历和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 3.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理解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4.继续深入了解掌握复杂的记叙文(多种角度的叙述、多种2《爸爸 的花儿 落了》 (回忆 性散 文) 重点:学习本 文事件叙述 中的插叙介 绍及叙述中 含情的手法。 1.让学 生结合 自己的 生活体 验来体 会与父 母之间 的情感; 2.从文 中获得 对人生 健康成 长与自 身成熟 有益的 启示; 3.提高 语言表 达能力。 问题设计 1.“爸爸”与花,“爸爸”与 “我”有怎样的关系 2.文中写了什么时间的事情, 回忆的事情怎样引出的? 3.为什么称为“爸爸”的花儿, 而不是“我”家的花儿? 4.文中为什么还要提到“蒲公 英”是否离题?

手法的运用、叙述中 穿插议论、抒情等)。3《丑小 鸭》(童 话) 进一步理解童话的特点 及故事的深刻含义。学 习本文反衬对照的手法 (丑小鸭前后遭遇,重 点在前面的铺垫衬托)。 活动策略 1.分角色朗读; 2.通过表演体会丑小鸭 的心理变化 4《诗两 首》(哲 理诗) 理解、体味 诗中深刻 的哲理及 不同的表 现手法。 情境策略 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朗 读体会。(参考余映潮的实录) 5《伤仲 永》(文 言文) 领悟文中 表达的道 理和启示。 掌握文言 字词:焉、 于、彼、矣, 了解和掌 握意动用 法。 联系策略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分 析课文的现实意义。

六年级上册期末课文重点复习

六上语文课内重点内容复习资料 《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文体:散文 内容中心: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修辞方法: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3、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草虫的村落》作者:郭枫文体:散文 内容中心: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重点句: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课文重点: 第一段结构段(1)是总起,交待游历的特殊氛围和心情。 第二结构段(2~9)写游历的全过程,第一场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第二场景:“草虫的村落”。第三结构段(10-11),作者对草虫村落的依恋。 《詹天佑》 内容中心: 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答:1、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 2、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3、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知道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什么不同方法。 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 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这是一句设问句。詹天佑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重大难题。这是他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他卓越的创造才能的体现。 课文重点:

第五单元百分数单元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百分数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材把它单独编为一章。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编排结构如下表: 2. 教材编写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本单元所选素材,注意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做到直观有趣、充满时代气息。如百分数概念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出现四幅与百分数有关的生活情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或收集到的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设置数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材重视设置活动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设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问题情境。例如教材的第104页,设置讨论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等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百分率实际意义的理解。二是注重问题的探索性,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分数化百分数”的编排,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出其中的分数吗?”目的就是放手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探索分数化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 第五单元 一、复习课文 1.《夏天里的成长》中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从而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长)。 2.《盼》围绕“盼”字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有趣经历,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二、多音字 缝 fèng (裂缝)扁 biǎn (扁担) féng (缝补) piān (扁舟) 三、比较组词 棚(棚子) 苞(花苞) 蕾(花蕾) 苔(青苔) 绷(绷带) 饱(温饱) 雷(雷雨) 抬(抬举) 藓(苔藓) 坪(草坪) 瀑(瀑布) 谚(农谚) 鲜(新鲜) 评(评价) 暴(暴风) 颜(颜色) 袖(衣袖) 篷(船篷) 缩(缩小) 疯(疯狂) 抽(抽査) 蓬(蓬勃) 宿(住宿) 讽(讥讽) 瓦(瓦片) 甩(甩掉) 嚷(叫嚷) 酱(酱油) 瓶(酒瓶) 用(用途) 镶(镶嵌) 奖(奖状)

炖(炖肉) 唇(嘴唇) 梯(楼梯) 钝(迟钝) 辰(星辰) 涕(鼻涕) 四、词语听写 苞蕾草坪苔藓甘蔗瀑布缝隙谚语尽量雨衣袖筒斗篷情况袖子瓦蓝预报遮盖讲座油锅酱油闹钟逗引嘴唇楼梯后脑勺活生生软绵绵农作物满满当当 小心翼翼 五、近义词 迅速一一快速丰满一一丰盈希望一期望 预报一一预测央求——恳求心思一一心绪 逗引——吸引 六、反义词 迅速一一缓慢丰满一一枯槁喧闹一一寂静 兴奋一一消沉担心一一安心凉爽一一酷热 七、词语搭配 1.填入合适的动词 (抖开)雨衣 (抖抖)袖子 (戴上)帽子 (挺着)脖子(变了)脸色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1) (透明)的新雨衣 (凉爽)的空气 (明晃晃)的玻璃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及导学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 元教学目标及导学案 1、认识 27 个生字,会写27 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灿烂、白茫茫、规律”等22 个词语。积累文中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 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将自己 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 心境,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手机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 交流,丰富见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描写一处

自然景,注意写出自然景的特点,按一定序写。 第一元 者:甸中心小学冰翠教学目:1、理解文内容,走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之美。2、反复、品味、激美感,感受言的魅力,累美的 句。 3、学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4、引学生搜集有关的、片段等料。激、写作的 趣。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怎用美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学案我的新一、激情入:祖国的 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不息的江河,那起伏 的丘陵,那直插天的雪峰,那广的草原??真是江 山如画呀。我一起走入第一文。二、感知 元主 :1 、默元,感知元主。2、指名朗。 3、交流:概括本元的主。三、感知元文:1、用自己喜的方法本文中的四篇文, 勾画出自己喜的句。2.重点引第二中的二、三 自然段,第三中的五、六自然段,适范精彩段,激

发朗读兴趣。四、明确学习方法:1、体会本单元课文的特点。2、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游记类文章的学习方法。五、师生共同明确单元目标:六、布置学习任务:收集与课文 相关的材料写在积累本上。1、桂林山水、溶洞、天山的资料。 2、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文章。二、生默读圈画导语中的重点句子, 概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1、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 1 、生通览四篇课文。明确在这个主题下有那几篇课文。2、生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并说说自己初读感受。3、选择自己喜欢课文中的 精彩段落进行激情朗读。提示学法:1、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等写法。2、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3、体会作者在写作时修辞方法的运用。(排比)五、单元目标:1、掌握 29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背诵文中精彩的语段。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 句表达情意的。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4、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单元训练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 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2019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册)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 ★《詹天佑》 3、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采用的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开凿八达岭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 4、中心思想:课写了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人物评价: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工作严谨,热爱祖国)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的孩子们,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各种能力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有一半左右学生有较强的朗读兴趣,因此新学期中,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利用好班级图书堡,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概况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

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三.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