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月10日是国际气象日,于1991年由法国人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叫依西·雷莫里的地方组织发起并确定的,当时有16个国家的25个电视台参加了气象日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学专家,从参加气象日的电视台中,评出了优秀的气象节目、气象小姐和气象先生。到了2000年,已有65个国家的130个电视台参加国际气象日的活动了。我国是国际气象组织的成员之一,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能够运用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系统的天气预报了。

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呢?有关专家明确指出:气候变化威胁公共健康,极端气候让疾病肆虐。近年来,频繁的暴雨、高温和洪涝灾害、迟至7月仍在发生的沙尘暴,让更多的人们意识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与人类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频繁和加剧,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

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气象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论述,书中记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庆也。”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同时,人体也随之做出生理性调节。“春日多风,气渐温;夏日炎热,长夏多雨湿;秋日干燥,气渐凉;冬日严寒”。随着四季交替,寒暑更迭,人体内各脏腑功能,也应时做出调节。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水液的出入、敷布、输调、控制,亦可看出气象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也是水液代谢适应气温变化的一个方面。从脉象顺应四时来看,春脉微弦,夏脉微钧(洪),秋脉微毛(浮),冬脉微石(沉),《黄帝内经》称之为“四时平脉”。这也是脉象随四季变化而有的不同脉状——“脉从四时”。六气亢盛,反常便成为六淫,形成致病因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

“夫百病之生也,皆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由此不难看出,人类从很早就有顺应气候四季的变化。来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故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说法。

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肌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产生一致的反应。这取决于个体的情况,包括个体心理状态与体质差异。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心肌梗死、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因此这些病又可称为“气象病”。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如今地球的生存环境变得日益恶化,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了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4q-。2002年夏,“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爆发。专家分析,病毒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是干燥炎热的天气。2003年夏,高温热浪席卷印度和整个欧洲。世界各地气温破记录地高达38℃~42.6℃,许多老年人在这样的高温中丧生。2010年暑月,在我国,仅济南市的3家医院,就有8人因中暑抢救无效死

亡。

2007年7月15日,英国探险家刘易斯·戈登·皮尤跃入北极的海水中,他用18分50秒游了1公里。皮尤说,这表明北极已经暖和的能让人游泳了,这是个令人悲哀的事实。皮尤希望自己的举动能再次向全世界各国政府敲响全球气候变暖的警钟。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英国气象局曾共同发布了《2009年气候状况》的报告,超过48个国家160个研究机构的300名科学家确认,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人类生存的气候条件正在持续暖化。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正是全球气候变暖乃至对人类健康所形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在未来。这种热效应将变得更加频繁、广泛和严重。由于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病死人数也会相应增加。全世界每年约有3.5亿疟疾新增病例。这种被蚊子叮咬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全球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在一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下难以存活,升高的气温使其呈现出复发之势。这些极端恶劣天气的频繁出现,将带给人类更多伤害、疾病和与压力相关的紊乱症风险。

人类只有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才是有效保护自身的最好方式。

更多相关文章请参阅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16498126.html,。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在人的体重中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这些元素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世界公认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 14 种,即铁、锌、硒、锰、铜、碘、钼、钴、铬、氟、硅、钒、镍、锡;另一类为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明确,或未予定论的元素,如锶、砷、铍、锗等;第三类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汞、铅、镉等。 微量元素的主要作用:一是参与物质代谢中各种酶、激素、维生素等活性物质的组成;二是酶的激活剂,促进体内物质代谢的顺利进行。人体需要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各种微量元素,如果摄入过多或过少使机体代谢功能平衡失调,都会产生疾病或加速机体老化。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其他酶系统的重要原料。缺铁会引起贫血,影响体内细胞代谢过程,导致肌肉无力,胃肠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减退。动物血、动物肝脏、瘦肉、鸡蛋、紫菜及芹菜、桃、杏、广柑等含铁量较高。

锌:主要存在于人体骨骼、皮肤、性腺、脑垂体、胰腺和肝脏中。锌是核糖核酸聚合酶和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呈现活性的必需物质,故与蛋白质代谢有密切关系。锌也是合成胰岛素所必需的元素。锌还能使性激素的活性大为提高。人体如缺乏锌,会生长发育迟缓,味觉降低,性功能减弱,并诱发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含锌量较高的食物有牡蛎、动物肝脏、牛肉、羊肉、瘦猪肉、蛋类、黄豆、花生、杏仁、核桃仁、葵花子、胡萝卜、椰子、菠菜等。谷类外皮所含的植酸盐、蔬菜中的纤维素和水果中的果胶能阻碍锌的吸收。 铜:是机体内各种含铜物质的成分之一,一些铜蛋白,如血铜蛋白、肝铜蛋白、脑铜蛋白等,均需要铜。铜还能催化血红蛋白的合成。机体缺乏铜时,可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贫血、生长迟缓、情绪激动等,还会使胆固醇、血压及尿酸增高,影响糖耐量,引起心电图异常,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治疗机体缺铜,可多食用芝麻、豆类、猪肉、猪肝、鹅肝、鹅肾、牡蛎、萝卜、茄子、芋头、大白菜、油菜、菠菜、茴香、龙须菜、荠菜等食物。 硒:如果体内缺硒使某些肿瘤、冠心病、白内障等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老年人经常食用花生、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16498126.html,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作者:杨雨辰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3年第09期 气候条件和天气剧烈变化会对人体建康造成影响已经得到证明。例如,阴天或气压变化会让很多人感到关节疼痛、肌肉损伤复发或出现偏头痛。 研究这种理论的科学被称为“生物气象学”,其目的在于研究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西班牙塔拉戈纳佩雷马塔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气温与就医人数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当气温超过26℃时,就医人数会显著增加。此外,在夏季,躁狂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冬季,抑郁症患者会增多。 气候变化会导致大脑的传感神经出现紊乱,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某些精神疾病恶化。瞬间的天气变化容易引发焦虑,而其他气候变化,如白昼长短变化等,则容易导致情绪高涨、低落和两者交替出现的双相情绪障碍等问题。 情绪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状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即随着秋季来临,日照时间缩短,出现情绪低落的状态。结果,人体进入冬眠状态,行动变得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甚至因为缺乏活动而体重增加。应对这种症状的手段之一是光疗法,即通过全光谱灯光照射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让人保持清醒或睡眠的状态。 大气电流主要通过体液对人体产生影响。在大气电流的影响下,人体细胞膜的渗透性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体液的流动速度。此外,大气电流还会改变人体内悬浮胶体的分布、血压、心率、神经刺激和组织间的导电性。大气中的负离子以负氧离子为主,这有助于人体健康,其密度通常为每立方厘米2000-4000个。流动的水附近通常聚集着高密度的负氧离子,这就是我们靠近大海、河流或瀑布时会产生舒适感的原因。 气候变化不仅对人类存在影响,也影响着所有的生物。未来的生物气象医学将继续探索大气、气候和人体之间的复杂联系。

睡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睡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健康知识系列讲座 作者声明:历经14年的研究,《解读宇宙密码-物质能量循环理论》一书已经完成。该书不仅解读了什么是宇宙、宇宙的形成、宇宙的变化运动、彗星的形成等我们至今没有解答的问题,同时也解答了地球上水的来源、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生物的进化、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人类的诞生等问题。该作品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开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健康知识丛书。这里,笔者将从宇宙认识、健康知识两个方面一一与大家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著作侵权。 先举个例来看吧,不管你是工作还是休闲娱乐,如果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你会感觉怎样,偶尔一次,可能无所谓,但是如果经常性的这样,可能你在30岁的时候,看上去就像40岁的人了。再说远一点,可能你会少活20岁左右。在人的一生中,睡眠占据四分之一的时间,很多人认为,到了晚上就是睡眠时间,瞌睡来了就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我们在想睡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导致睡眠不正常而影响身体健康。在工作中、生活中,虽然我们的睡眠时间会打乱,但是合理科学的调整睡眠,将对身体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那么,怎样科学合理调整睡眠时间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的事情。 物质能量循环理论的提出,它不仅认识整个宇宙,同时对生物的进化提出新的理论。在生物的进化上,认为:睡眠不是动物先天固有的特性,动物从水生生物过渡到两硒动物的时候,由于夜间温度较低,

动物体内的有机化学反应与白天相比较慢,动物的活跃性较低。在动物形成以躯体行动获得食物开始,因为白天能够获得食物的机会较多,而夜间获得食物的机会较小甚至不能获得食物,或者获得的食物不能满足生理的需要,动物为了减少运动量,保持体能,于是在夜间克制运动,把体能储存到白天使用,经过长时间种族形成的习惯,便形成现在的动物睡眠。不同的动物,形成睡眠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冷血动物蛇,由于冬天获得食物较困难,同时在冬天由于气温的下降,体温随着下降,体内的有机化学反应或者新陈代谢速度降低,形成的睡眠几乎是整个冬天。而恒温动物不一样,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的,一年四季中体内的有机化学反应或者新陈代谢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只有在夜间不能获得食物的时候保持运动的克制,睡眠的形成是夜间。睡眠的形成,使机体内各组织器官形成一个周期运动的规律,保持较好的睡眠就是保持机体的第二次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转。相反如果没有较好的睡眠休息,机体内的第二次组织器官功能的运转就会紊乱。一般动物的睡眠时间的天黑入睡天亮终止。动物在获得食物充足以后,动物的睡眠时间就逐渐缩短。以人类来说,根据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年龄段、不同季节,睡眠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0-7岁的婴儿、儿童睡眠15-18小时左右,7-16岁的睡眠是8-15小 时左右,16岁到50岁的睡眠是6-8小时,到了50-60岁以后虽然晚上的睡眠仍然是6-8小时,但是由于身体体力的逐渐下降,需要在白天睡眠进行补充,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时间逐渐延长。

简述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简述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酒精的性质 每克纯酒精可以产生能量7kcl,因为酒精本身只能提供能量而无其他营养作用,故又称这类饮料所产生的热为空热。酒精可溶于水及脂类,并可以快速扩散而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饮入的酒精很快在胃肠道吸收,其中一部分在胃部就被吸收,随即分布于全身的体液。人体对酒精的耐受性在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 吸收后的酒精随血浆中的浓度高低在呼气中逸出并出现在尿中,这并不属于酒精的排泄而是一种简单的扩散,上述两者排出的总量是很小的。 2.酒精的代谢 酒精在肝内第一步被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这个过程需要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NAD+)即辅酶Ⅰ的帮助。在人体肝细胞中还存在微粒体氧化酒精系统(MEOS),这个系统存在于正常生理状况的机体中,随着饮入酒精的次数增加而使这个系统有增强的趋势,其中包括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某些药物的摄入也可影响该系统。 被上述酶作用产生的醛又被醛脱氢酶转变为乙酰辅酶A,后者在三羧酸循环中作为能量而被利用,或用于脂肪酸与胆固醇的合成。酒精作为能量而被利用可以代替糖或脂肪的一部分,但MEOS系统氧化酒精所产生的能量为游离热,不能被机体利用,而是直接作为散发热被消耗。 酒精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酒精在肝脏氧化,长期饮用酒精可引起嗜酒性肝炎,以后还可以导致肝硬化。 酒精也作用于血液系统,嗜酒者往往有贫血、血小板功能紊乱及白细胞减少等疾病,这是因为酒精对造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酒精影响与造血有关营养素的吸收,如叶酸;另一方面酒精可能直接作用于血小板,以及骨髓造血过程,例如它可以影响红细胞对铁的利用。 酒精对胃肠道也有各种不良的影响,过量的饮酒可以引发急性胃炎,长期还可能导致胃排空能力下降。长期嗜酒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但这种疾病患者在食物中完全取消饮酒后可以得到康复。 酒精中毒也能引起急性和再发性胰腺炎,这类病者的主要症状为脂肪痢和消瘦,粪便中排出的脂肪相当也膳食脂肪含量的6%以上。估计除胰腺受影响外,酒精还促使胆盐和胆汁的排泄。 酒精也可影响小肠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出现肠腺和绒毛上皮细胞核增大的异常现象。 酒精对营养素的代谢影响 1. 酒精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 酒精可影响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导致肝与其他器官的损害,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春季健康小知识

春季健康小知识之春季健康饮食原则 早春季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上述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 春季,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复发,活力加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仁爱示例标记 春季健康小知识之春季健康怎样进行食补 传统医学认为,春季养生“当需食补”。但必须根据春天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选择其平补、清补的饮食,以免适得其反。 营养学家认为,以下几种人适宜在春天进补:中老年人有早衰现象者;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孱瘦者;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萎靡者;春天气候变化大,受凉后易反复感冒者;过去在春天有哮喘发作史,而现在未发作者;到夏天有夏季低热者。凡属上述情况者,均可利用春季,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法,防病治病。 老年人如有阴虚内热者,可先用清补的方法。这类食物有梨、莲藕、荠菜、百合、甲鱼、螺蛳等。此类食物食性偏凉,食后有清热祛火作用,有助于改善不良体质。 春季健康小知识之春季疾病的饮食防治 传统医学认为:“百草回芽、百病发作”,就是说,春天容易旧病复发。春天由于温暖多风,适宜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因此,春天外感较多。对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引起重视。 事实证明,到了春季,凡有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早已指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现代医学也发现,春天的气候变化,容易使人血压增高,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饮食防治的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因为香蕉含有能降低血压的钾离子。另外,经常食用含钾多的柠檬、梨、绿豆等,对防治高血压也有益。还可用芹菜50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或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或将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每日晨空腹吃10粒,也均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春天健康小知识 春天天气潮湿,身体易积聚水分,造成皮肤松弛;冬天吃了不少丰脂食物,在体内积存。古语也有说:千金难买春来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饮食健康法: 苹果和鲜奶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饮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饮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006-12-11 10:27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为中年人,65-74岁为中老年人,74-90才为老人。媒体报道,日本人均身高近年来的增长速度较中国快,为什么呢?与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同有很大关系。据此,认真研究国人饮食习惯与健康关系的内在规律,探索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从而从改变饮食结构来影响人类身体状况,成为了当今有关人士义不容辞的职责。 俄罗斯健康研究生物节律研究室沃尔切夫经研究指出:人类的寿命应该是280岁。但为什么目前人们的普遍寿命尚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呢?他把原因归结为人体内水分的流失。因为水可以提供我们呼吸的氢离子。随着水分的流失,体内有害物质不能很好地剔除,于是各种病理现象就产生了。研究结果显示:新生男婴体内的水分占其体重的86.8%,长大后占71%,年轻或成熟男性体内的水分占其体重的61%,而一个81岁的老人仅占49.8%。 那么,有人说了,不就是多喝些水嘛!此言差矣!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研究结果所指的“水”是脑浆、血液、滑膜液及其他润滑液之类,即中医称之为“津液”的东西。由此并不是简单地一天多喝几杯水就能解决问题的。平常我们所喝的水仅仅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并不能很好的补充骨、肌、脑及组织中的津液。那么,能补充这些成分的“水”从何而来呢?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一直是承袭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中国营养饮食协会委员徐葛教授认为,国人目前的饮食结构大概为塔形结构:五谷占40%,蔬菜水果35%,肉果蛋奶类20%,其他5%。这个饮食结构仅是国人的饮食习惯,因而就有它的不合理性和局限性,它的底层特点就限制了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因而不能通用于全人类。因此,要想改善国人体质上的某些不足,要想使人类能达到自然年龄而“寿百数”,就只有从改变饮食结构来考虑。 如何改善饮食方法,使身体内所需营养要素能有效地从饮食中吸取和利用,也是很重要的课题:《素问·汤液醪醋论》说:“自古圣人之作醪醋者,以为备耳(以备不虞也)……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汤液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中医认为,水之稀薄者为汤,稠厚者为液。饮食物中汤液是人体内津液的源泉。津液渗透浸润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流行浸润到关节、脑髓海空窍,润滑关节,补益脑髓,润泽耳、日、口、鼻等窍。二者在周身环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因此常以津液并称,并不严格区分。 从以上来看,汤的保健作用大致有:1、能最大限度地提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易于吸收。2、增强机体的水储量,保持皮肤弹性,从而美容、抗衰老。3、能保证大小便通畅,利于毒素的排出,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外界不良因素对人体造成的潜在危害。4、养五脏、安神、增强食欲。5、其他作用随内容而异。 汤的原料比较丰富,五谷杂粮、肉蛋海鲜、花果蔬菜、矿物质等均可取用。其各自的营养成分正在不断地被发现、研究、提取和利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长寿,汤不离口。据此,人类的饮食结构应这样

家居生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1家具的室外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 1.1 废气 1 1.1.1 油烟 1 1.1.2 汽车尾气 1 1.1.3其他臭气 2 1.2噪声 2

1.2.1环境噪声 2 1.2.2社会噪声 2 1.2.3 其他噪声 2 1.3 光污染 2 1.4电磁辐射-健康的隐形杀手3 1.5热污染 3 2家居室内环境污染及其危害3 2.1废气 3 2.2放射性建设材料 3

2.3 室内电磁辐射 4 2.4不洁净的饮用水和食物 4 2.5噪声 4 2.6直接接触的物品 4 2.7居室内的生物 4 3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4 4自我保护措施 44444 34444 参考文献 5 家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摘要:我们的健康,甚至于我们的心情时时刻刻都受到周围环境,尤其是家居室内外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家居室内外环境重要性已经有所了

解,很多人都知道“买住宅就是买环境”。本文主要是对家居室内外的环境问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措施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概述。对人们如何在购买住宅的时候,避免现存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健康,污染,对策 引言 人类环境被污染后,由于污染区域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污染物来源、种类、性质、浓度和持续间不同,以及年龄、健康状况不同,对健康产生不同的危害。而关注家居室内外的环境,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是本文要关键阐述的。 居室内的环境因素包括微小气候、照明、采光、噪音和空气清洁状况等。如今,居室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住宅建筑及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居住卫生条件就成了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这对保护居民健康,增进民族的繁衍昌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环境科学与医学知识合理地规划未来的家居生活,尊重科学,关注健康,尤其是家居环境健康。在“以人为本”的发展时代中,增进家人健康,让事业更加顺利,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追求。[1] 1.家具的室外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1废气 1.1.1油烟:主要危害有以下四个方面: (1)厨房油烟可随空气侵入人体呼吸道,进而引起食欲减退、心烦、精神不振、嗜睡、疲乏无力等症状,医学上称为油烟综合症。 (2)厨房油烟还会伤害人的感觉器官。如眼睛遭受油烟刺激后干涩发痒、视力模糊、结膜充血,易患慢性结膜炎;鼻子受到刺激后黏膜充血水肿,嗅觉减退,可引起慢性鼻炎;咽喉受刺激后出现咽干、喉痒,易形成慢性咽喉炎等。 (3)厨房油烟中含有致癌物,长期吸入这种有害物质可诱发肺脏组织癌变。一家癌变研究中心最近指出,中国妇女患肺癌比例高的主要原因是厨房中的环境污染所致。 (4)由于厨房燃料燃烧过程中使氮氧化物的生成量骤增,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吸附以后会导致肺部病变,出现哮喘、气管炎、肺气肿等疾患,严重者可招致肺纤维化的恶果。 1.1.2汽车尾气 汽车(或机动车)排放尾气中有毒有害物质达二百多种。比较严重的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物(光气)、铅尘、3、4苯并芘等等充斥在您的呼吸带附近。 (1)俗称煤气的一氧化碳,危害您肯定知道,吸入人体后,其与红细胞的亲合力是氧气的300-400倍,会造成人体器官缺氧死亡的。 (2)铅尘进入人体后会导致系统生理病变,使人的智力下降,阅读、计算及抽象思维困难,严重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内分泌失调。这些进入人体内的铅尘基本上存在于骨骼中,据中国预防医学会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实验显示,少年班学生的血铅浓度远比同龄人低很多。 (3)光气,不仅刺激人的喉、眼、鼻等黏膜,同时还具有强致癌作用。 (4)氮氧化物,其中的一氧化氮于红细胞的亲合力比煤气还要强,很容易让人们中毒死亡。其中的二氧化氮是一种褐色有毒物,有一种特殊的刺激性臭味,损害人的眼睛和肺部。(5)3、4苯并芘,则是国际公认的头号强致癌物质。 1.1.3其他臭气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还存在一些远比垃圾臭气更毒和更臭的气体,主要是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气。

睡眠对健康的意义

为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在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其目的在于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重视。中国睡眠研究会自2003年将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问将世界睡眠日定在3月21日,是因为这天是春季的第一天,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睡眠对健康的意义 在睡眠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得到恢复和休息。神经元和相关组织恢复重建和再生需要机体的休息,而只有睡眠状态能提供这种休息。剥夺睡眠的后果是严重的。实验表明睡眠剥夺后,动物的感觉(光感、声音、触觉、味觉)丧失,甚至可导致死亡。情绪变化是最早出现的反应,如烦躁、欣快和抑郁快速交替出现,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等,也有精神运动不稳定的表现。睡眠剥夺3天后,受试者可出现思维紊乱、无法表达完成意思、对最近发生的事情健忘等。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会偶有睡眠不好,觉得睡眠不足,醒后精力不能恢复等情况。但大多数人只是暂时的表现,睡眠缺乏的情况在以后的睡眠中很快会得到弥补。确定失眠原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首先要牢记,一过性失眠和短期失眠如果不认真对待,将会演变成慢性失眠症,引起严重后果。不及时治疗失眠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睡眠占据着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基地两万余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失眠症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但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人们对睡眠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动物试验表明,小白鼠如果超过6天不睡眠,就会出现运动失调的症状,直至脑电波电压降低、消失而死亡。相比起小白鼠,人类对睡眠的依赖性更强,一个人只喝水不进食可以活7天,而不睡眠只能活4天。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此外,失眠与躯体疾病关系密切。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如心血管、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实践还证明,手术后的病人如睡眠不好,伤口愈合的时间会明显延长。儿童如患有严重睡眠不足,可影响其身体发育。因为在睡眠时,特别是在深睡期,儿童脑内分泌的生长激素最多,这是促进孩子骨骼生长的主要物质。可见健康的高质量的睡眠是何等的重要。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 ▲全球睡眠调查(SLE-EPsurvey2002)表明,45.4%的中国人有失眠问题; ▲45%的车祸与睡眠不足有关; ▲50%的工伤事故与睡眠不足有关; ▲慢性失眠者发生事故的风险率是正常人的4.5倍; ▲失眠症是一种未被广泛认知的疾病……。 2.引起失眠的原因 引起失眠症的原因很多,不同类型的失眠症有不同的原因。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的睡眠习惯、昼夜轮班工作、紧张和压力、抑郁、焦虑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都可能导致睡眠不好。以下几种问题最常见,51%表现为入睡困难;47%表现为睡眠中断;38%表现为清晨早醒;多数失眠者(58%)往往合并多种表现。

体育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⒈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⑴对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不足,而且摄入的能量往往超过消耗的能量,即出现“超量恢复”现象。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 ⑵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肌糖元增多,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血容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的心率变慢,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增加。锻炼还可使冠状动脉口径增大,弹性增加,对预防冠心病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消耗体内大量脂肪,减少了心脏的压力,从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生。通过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⑶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时,机体消耗的氧和产生的二氧化碳均增多,为了满足肌体的需要,呼吸系统加倍工作,使呼吸肌逐渐发达,功能加强。同时还可扩大胸廓活动的幅度,增大胸围和肺活量,使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变慢且呼吸深度加深。经常适量的锻炼还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⑷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反过来,身体的每个动作及各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使大脑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大大提高,视觉、听觉更加敏锐,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还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⑸对骨骼、关节及肌肉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可使骨变的更加坚强,对人体起到更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对压力的承受性。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对神经刺激产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改善,以致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壮,力量增强,提高抗疲劳和耐酸痛的能力。 ⑹对其它组织、器官及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刺激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及儿茶酚胺等重要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⒉体育锻炼对心理发育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或忧虑情绪;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顽强的毅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愉,产生心旷神怡的愉快心境。 长期进行健美锻炼,能够发达肌肉、增长力量;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改善体形体态、矫正畸形;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神经系统机能,培养顽意志品质。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

科学证据十分清楚,地球正在变暖,变暖的速度在加速。气象学家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2008年4 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WHO 选定该主题是因为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正在日益增长,旨在促进公众参与防范气候变化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全球宣传运动。 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传染源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增加及地理分布扩大;通过影响粮食产量导致营养不良型疾病;通过海平面升高引起的人口迁移导致传染病和心理疾病的增加;通过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增多;通过影响社会,经济和人口导致更广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例如霍乱和贝类水产品中毒)的发病率。因此我们应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虫媒繁殖速度与侵袭力和缩短病原体的外潜伏期。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并登革热和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 (1)疟疾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气候变化相关传染病,在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甚至在全部病例均为输入型病例的大洋洲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与疟疾病例的增加呈正相关。疟疾也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疟疾,每年有3亿5000万新病例,约200万人死于该病。疟疾在有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但现呈复发之势,这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疟疾的传播,由于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下难以存活,所以疟疾分布有地区性。 温度可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蚊虫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虫的滋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加强蚊虫的侵袭力。如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至60%,即每年将新增病例5000万~8000万。 (2)登革热是最常见的蚊虫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全球的登革热病例在过去的50年增加了30倍。大洋洲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和公共卫生措施,到2100年,登革热的传播地区可能向南(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延伸1600公里,如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登革热向南的延伸可以控制在600公里之内。中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天气变量与登革热关系的相关报道。 每年全球有25万到50万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目前,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一些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趋暖,登革热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易被霜冻和持续低温天气杀死)。 (3)乙脑和流行性出血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表明,气温、降雨和湿度都可以影响乙脑的发病率,而且这种影响在农村和城市中均有体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经鼠类传播。目前,气候变化对啮齿类动物传播的疾病的影响尚不明确。安徽省的研究显示降雨量与出血热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4) 立夫特山谷热(Rift vally fever,RVF)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发生于南非、肯尼亚及埃及。该病经蚊传播,主要侵袭对象是牛、绵羊和山羊,病死率高尤以新生家畜为甚。立夫特山谷热病原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属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该病毒传播媒介众多,可由多种属蚊子传播,

2021春季卫生与健康小知识最新

2021春季卫生与健康小知识最新 1.春夏季卫生健康小常识有什么 预防外感。春季气温不稳,风雨多变,体弱者要注意保暖防风寒,多食醋蒜之类有助于预防外感。过敏体质者要注意避开花粉等过敏原,外出最好戴口罩。 增强体质。主要是多参加户外体力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郊游等。 调节情绪。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养鱼赏花垂钓等都可调节情绪,怡情养性。 采取必要防治措施。在天气多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对一些慢性病进行预防性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结核病风湿病以及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春季不宜停药或减药,而需要强化或做必要的调整,严防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家长应及时为孩子接种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不要随便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一旦发生有关病情,要尽早到医院妥善查治

春天里,万物欣荣,生机蓬勃,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然而春雨绵绵,天气潮湿,乍暖还寒,气候很不稳定。健康的人能够调适自己很快适应环境,一般无需调补。但是素有旧疾的人,在这多变的季节里,就不那么幸运了,旧疾极易复发。此时,对与这类患者和病后体虚的人,可以通过适当进补,提高身体抵抗力,使身体得到康复。 春季食物以选则一般性调补食品为宜,如鸡肉鸡蛋瘦猪肉红枣等。不仅可改善慵懒的体质,还可充沛体力。然而,对于身体明显虚弱的人,则需要选择适当的滋补中药来调养,如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耆等。 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花粉,是过敏性疾病的好发季节。若有慢性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春天一定要忌口,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极易复发。 总的说来,春天的调养药膳,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 春季饮食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这一时令以肝当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树木那样生发,主人体一身阳气升腾。若肝功能受损则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致病。又因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造成肝气过旺,而肝克伐脾就势必伤及脾脏。脾又与胃密切相关,故脾弱

睡眠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吃、喝、拉、撒、睡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你知道吗?睡眠比吃喝还重要。通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积蓄精力、修复损伤、调整机能状态。一场甜美的酣睡可以使疲惫不堪的身体顿时精力充沛,神情气爽。每天的睡眠,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补给站。 睡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恢复体力在睡眠期间胃肠道及其有关脏器,继续合成并制造人体的能量物质以养精蓄锐。同时由于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及部分内分泌减少,使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 2.补充脑力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修复和能量的贮存。因此,睡眠能保护大脑,提高脑力,加强记忆,调节大脑的功能。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 3.调节情绪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睡眠可以调节情绪、舒缓心理压力、淡化恶劣情绪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如果短时间睡眠效果不佳,会出现注意力涣散,容易激动、烦躁或精神委靡。而长时间者可造成不合理的思考、幻觉甚至精神崩溃等异常情况。 4.增强免疫力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对入侵的各种抗原

物质产生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而将其消除,保护人体健康。睡眠能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加机体的抵抗力。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的过程加快。失眠者睡眠不足,第二天的白细胞会减少28%,76%的人第二天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因此,易患他病。 5.促进生长发育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且儿童在睡眠状态下生长速度增快,因为睡眠期血浆生长激素可以连续树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应保证儿童充足是睡眠,促进其生长发育。 6.延缓衰老睡眠时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所以能延缓衰老,保证生命的长久。严重失眠者每天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癌症发生率比正常人高30%。 7.有益于皮肤健康在睡眠过程中,皮肤的毛细血管循环增快,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皮肤细胞增殖速度加快。所以有益于皮肤健康。

人体健康与气候

气候与人体健康 魏晋明蔡丽彬 (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厦门市翔安区361100) 作者简介魏晋明(1984—),男,福建厦门人,本科,技术员,从事气象观测与预报研究及营养学研究工作。 蔡丽彬(1988—),女,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营养师,现在主要从事营养对人体健康的研究。 摘要:通过多年对气象观测以及营养学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大尺度的气象变化还是小范围的天气影响,每一次的气象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尤其是十二节气更替之时,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平时大家多关注天气预报,按照天气更换衣物;气象工作者及时准确地做好气象预报预测,可以让人们提前做好天气变化的措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气候健康疾病预防防治 1 冬春季 1.1 冬春季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

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2〕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1.2 传染病预防 春天天气多变,乍暖还寒,同时天气转为湿热,容易滋生病菌,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要注意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及个人卫生,防御各种疾病的发生。 2 夏季 2.1 夏季防暑降温〔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副高面积和强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