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

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个性化

(2006-09-24 10:07:52)

转载▼

分类:专业情谊

摘要: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而教育的功用在于使人的这两种特性更完备和更突显,那么,我们该如何来使用教育这根魔棒,使人在充分具备社会性的同时又可以彰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呢?

关键词:教育功用人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

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分子。我们的成长生活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我们每天与社会做着各种接触,可是,我们是否真的就完全融入了社会体系呢?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把他完全抛弃于荒野,那么,他绝对不会有任何的社会性,有的只是人的自然本性,比如“狼孩”。但是,我们不可能真的像“狼孩”那样成长于一个个野性的自然群体之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正常的社会体系中长大,社会群体的社会性在我们身上烙上了深深的印痕,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与别人接触、交往、遵守基本的社会道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观和人生导向,而这些无疑都是人从鸿蒙无知的自然性到知礼识义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人的社会化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人的重要标志,社会化是一种过程,那么,是什么推动着这种过程的前进和发展呢?当然是教育!涂尔干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制度、内容与目的等都与社会密切相关,受社会制约;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于社会,同时将社会内化于个人。”(1)

但是,虽然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个体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社会性,可在社会中我们在具有社会同一性的同时还具有独立的个体性,我们“每个人之间都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独特性,具有不可重复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都有其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自我独特价值的觉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2)可以说,“个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独特性。”(3)所以,在人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绕过人的个性化这个问题,“教育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4)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而教育的功用在于使人的这两种特性更完备和更突显,那么,我们该如何来使用教育这根魔棒,使人在充分具备社会性的同时又可以彰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呢?

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社会化”:“所谓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做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5)

社会化作为一个过程,其间便必然含有时间的概念,而把时间的概念再延伸一下,便是时代。也就是说,社会化作为一个过程,会因为时间或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教育的理念便必须因为时代特点的改变而改变,涂尔干说:“教育因时间和国家而有很大的差别。”(6)比如我们所知的,在古希腊,把个体训练成盲目服从集体的人是其教育目的,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则更偏向于培养人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古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高尚的和谐的和有一定审美能

力以及思辩力的人,而我们今天更注重的是人的实际能力。可以说,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这些教育所注重的更多的是偏向于人文精神和体能本质的话,那么,无疑,我们今天的教育更注重于培养人的科学素养。这是与时代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门偏向于用感性的态度来理解社会与自然,而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待自然与社会的的态度更趋于理性,因而也就更注重科学知识的培养。教育要紧跟时代,有什么样的时代,便有什么样的社会特征,进而便需要有相应的教育模式。

那么,教育是如何使“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的呢?涂尔干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我成为崭新的社会我.”(7)当然,这里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成员之间的有一定的同质性和相似性,那么,教育的社会化目的便是培养这种同质性和相似性。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点:

一.使受教育者具备已完全社会化的大众群体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这里所说的这些素质是做为一个社会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比如,日常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观念,日常必须遵守的行为守则等。人只有在具备了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之后,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与人进行最基本的交流和交往,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秩序有条不紊;作为社会的分子的人,只有在找到了和社会化的群体共同的合力点之后,才能初步融入社会,发展自己,进而为发展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使受教育者具备某一特定社会化群体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社会化有层次之分,人在融入了基本的社会群体之后还必须融入一个特定的与自己特点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分支群体,这样,人在走入社会时才不会感到有孤独感。所谓社会分支群体在这里主要是指特定的社会等级,社会阶级,家庭归属,职业分类等,这是人社会化层次的较高层,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人才能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社会化更加的完备。

可是,教育又是着力于哪几个方面来使上面的两点实现的呢?也就是说,教育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首先,是智力。涂尔干认为:“智力方面的才能,能使个体的行为更好地适应事物的性质。”(8)把这句话在这里拓展开来说,意思就是,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智力才能,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融入社会。人的智力是天生的,但天生的并不就一定是完全可用的。好比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如果你不去开发,那么就算它再肥沃,又有什么用呢?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开发人的智力,使个体的自我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社会的自我,进而使自己改变成社会的自我。当然,教育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智力。

其次,是情感。教育必须注重人的情感培养。人的情感不同于智力,如果说智力是自然个体敲开“社会化”的大门的敲门砖的话,那么情感便是一套完备的感觉系统,“社会化”就好比一个大花园,你进去了并不代表你就领略了、欣赏了,你必须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欣赏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朵,翩跹起舞的蜂蝶;你必须要有一个敏锐的鼻子,才能感觉那里面清新的空气,馥郁的芳香……个体的自我只有具备充分的情感素养,才能知晓社会化的真正涵义!

再次,是道德。在这里我把它放在最后来说意思并不是说它不重要,只是习惯使然,它们当然都是缺一不可的。涂尔干认为:“道德是不可缺少的、极其必需的,社会离开了它便无法生存的每日食粮。”(9)道德就像一条纽带,将一个个散乱的自我个体连结起来,从而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群体。一个社会发展

的快还是慢,道德也取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同一的道德观念,必然无法使社会的发展力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10)这无疑是教育的最基本的价值之一。

二.教育与人的个性化

教育的使人社会化的重要性并不能掩盖其培养人的个性化的重要性,使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使个体的自我能够融入社会,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而使人个性化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个体的自我可以区别于社会上的其他单个的自我,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自我,而不会淹没于社会大众之中。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既有同质性又有相异性,这个社会才能既有同一的凝聚力又不乏缤纷的色彩。

而“个性”这个词在教育中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首先,它是使个体的自我立足于先天的基础之上,然后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使自己内在的品质(如智力,情感,体能等)外化于社会,使社会的外在条件(如教育水平,道德观念,社会守则等)内化于自我个体,形成有利于自我的独特整体。可以说,个性是一种内在的素质,但又不仅仅是内在的素质,通过教育的作用,个性会产生一种外倾,即明显地与别的个体的区别所在,因此,个性更是一种内在素质的整合与提升。

我们知道,每个社会个体之间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在,这种独特性既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唯一的品质,也是独特性做为社会个体的区别的价值所在。这种个体的独特性包括自我的感受和经验,对自我价值的觉识以及对自我尊严的要求。有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一个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独特性。”(11)就算是“狼孩”,他所失掉的也只是外在的社会性,而他自我的本能,即自我独特性的一部分,也完好地保存在他的意识里。

那么,教育是如何来培养和彰显这种自我的独特性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自我的个体在出生时是懵懂无知的,他不知道该如何来认识自我以及他所处的这个世界。而一个人只有在先认识了自我的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认识世界,比如,婴儿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步首先是认识自己的躯体,这从他们经常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抚玩自己的某些器官可以看的出来。而教育的功用在此便是引导受教育者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不同之所在以及不同的原因,确立其对自我独特感的认识。

其次,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在社会中所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并不一定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他只会吃喝拉撒而没有任何思想的话,那他只是作为一具行尸走肉存活于这个世界上,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情操,而这一切都是以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做为基础的,试想,当一个人不被别人当做人看待的时候,他又怎能去顾及自己的内在品质?所以,一个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的作为人的权利之后,他才有可能去形成自己的思想,培养自己的观念,树立自己的信仰,维护自己的情操,而这些是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重要标志。

再次,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特个体在社会中所应该遵守的基本义务。人的个性化要以人的权利作为基础,但更要以义务作为保证。彰显自己的个性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抛开一切束缚,你在突显自己的个性的同时还

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因为,在别人的个性的比照下,你才更能看清自己的个性所在。所以教育在培养人的个性化时,绝对不能轻视义务感在人的个性化的过程中所取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一个有强烈义务感的人,才能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进而尊重社会。

教育的使人个性化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不断超越的良好人格,给生命的自觉、自由创造性地发展提供动力”。(12)

综上所述,在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形成的过程中,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功用在于使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完成高度的社会化,从而使自己融入社会,也使社会适合自己的发展;但是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教育还应该使受教育者保持自己的个性,教育不是流水线式的生产机器,不能忽略个体的人所必然存在的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天然本质,不能把教育者培养成千人一面的固有模式,而应该因势利导,使受教育者在高度社会化的同时保持自己区别于其他个体的自我特质。

社会化和个性化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一对互相促进的结合体:高度的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发展自我个性化的基础,而充分的个性化使社会化在同一性的基础之上保持了社会个体的多样性,从而避免了把社会个体训练成盲目服从集体和任社会摆布的工具的教育悲剧的产生。

教育与社会1

第三第三章章 人的发展与社会 胡学亮 人的发展既要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周围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 约。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每个个体的人都 是通过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一个社会人,因此 人的成长、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为此,本章首先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作用、 途径等方面分析人的成长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 一方面受社会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影响个体发展与影响社会发展两大基本功能。 为此本章还就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学校教育的选择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等进行分析和探究,分析学校教育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内涵、社会化的作用及过程; ②社会化的途径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③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及政治功能。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社会化的内涵内涵 1、狼孩的启示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人类的生理、遗传基因等自然属性,是儿童赖以发展的最初步基础,也是教育可行性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如果任何一个个体仅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长期与人类社会隔绝、不接受任何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那么他能否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正常成员呢?

自古至今,人们在世界各地发现了与世隔绝的狼孩、熊孩、羊孩等所谓“野生儿”,他们虽然在身体结构等自然属性上属于人类,但由于没有获得人的语言与意识、 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而他们不 具备人的心态。资料3-1中狼孩的例子说明,人是否成为人类,和他周围的环境非常密切,这正像种子需要有 肥沃的大地,人的生理及遗传基因需 要社会文化的熏陶。没有土地,种子可能不会长成植物,同样人一旦与社会生活隔离,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也难以开发和发展。社会学上一般把这样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称作人的社会化。 2、社会化的内涵 在社会学上,一般认为用“社会化”概论能有效地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问题。上个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1858-1918)首次使用“社会化”术语来表达“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群体的形成过程①,其后社会化这一概念成为社会学乃至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单向单向、、静态的社会化内涵 迪尔凯姆(又名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是第一位用社会化概念解释教育问题的社会学者。迪尔凯姆认为,教育是“成熟”的一代对尚未准备好接受社会生活之下一代的影响,即对青年人实施的“有系统的社会化”,从而把青年人引入社会。②依照迪尔凯姆的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一种社会控制和约束的过程,促使个体接受(或内化)社会的共识。 其后一些学者对社会化的内涵进行探讨和界定,但其共同点都是指个体习得群体所赞同的社会行为,以适应群体生活的过程。如我国学者陈志光认为:“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③ 上述的社会化定义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和批判,这些学者认为:第一,上述的社会化定义过分强调了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个人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欲求而激发出来的创造性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动力;第二,在个体社会化方向上,上述的社会化观点只注意到了个体与既有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文化相一致的方面,而忽视了两者不一致的一面;第三,社会化不应只是获得共性,即获得社会许可的心理与行为方式,还应包括每个人独特的个性获得和人格的形成。 双向双向、、互动的社会化内涵 在质疑和批判上述的单向、静态的社会化概念的基础上,前苏联学者安德烈耶娃(Andeleawa )对社会化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她 ① [日]松島釣.現代教育要論[M].東京:日本文化科学社,1995:88。 ② 谭光鼎等.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③ 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1996:73-74。 从自然属性看,人的生长发育需遵循生物规律,从社会属性看,人的发展需要接受文化的熏陶,使文化代代相传。

新编关于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297 新编关于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完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编关于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调查时间:2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青少年 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共青团xx区委日前完成的“xx 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研”显示的状况却并不乐观:xx青少年社会教育总体上存在资源不足、经费缺乏、设备老化、师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据调研组组长、xx民族大学教授郭云

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五大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五大问题 一、对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和社会企业的定位不清 高校后勤是按照纯市场化的机制运作,还是按照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机制运作?浙江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定位模糊,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和进入后勤市场的社会企业面对的是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服务项目都严格实行政府限价,不能和社会一般企业一样,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能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运作。但有些职能部门和学校视其为一般盈利性企业,导致该给的政策不给,该落实的政策不落实,甚至乱收费、乱罚款;有的学校对新组建的实体该投入的不投入,该支持的不支持,存在"甩包袱"倾向,甚至要求不切实际的回报,挫伤了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改革的持续推进。 二、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据分析,改革实施几年来,省级政府在用地、规费减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也比较好,加快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实体)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享受哪些支持政策,除税收政策外,大多没有明确,导致政府、学校和企业(实体)的责权利关系不清。 随着物价持续上涨,目前高校食堂、公寓经营过程中教育公益性与市场竞争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非常突出。为稳定食堂饭菜价格,保证伙食质量,国务院和教育部明文要求各地按照财政隶属关系,对学生食堂给予补贴,但这一要求落实情况并不好。有的学校食堂,不但没有给予补贴,反而把学生食堂当成赚钱项目。此外,随着土地、建材、水电、用工费用的上涨,加上银行贷款利息持续攀高,各种收费项目繁多,社会企业投资开发的学生公寓建设与运行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学生住宿收费标准一直未动,使得许多学生公寓、公寓区正常运转面临困难,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水电费等而引发的纠纷已发生多起,社会企业开发的学生公寓"回购"风日盛。 三、对高校后勤的监督须进一步加大 湖南省教育厅认为,这几年,通过改革,一方面学校原有的后勤部门与学校初步分离,组建了相对独立的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形成了甲、乙方的契约关系;同时,一大批社会企业包括个体经营者也进入了学校后勤服务市场,使高校后勤服务主体趋于多元化,责、权、利关系趋于复杂化,高校后勤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过分强调高校后勤市场运作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后勤服务市场失序、学校和师生利益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已影响到改革的成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面对高校后勤这样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学校、行业中介组织及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管合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行业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游戏规则",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考察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教育的影响。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政权的性质,其实质是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为谁服务。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使教育能够服务于自己,首先就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具体手段主要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证其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也决定了谁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决定教育为谁服务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公正,然而政治上的不平等往往决定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古代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是天生的贵族,他所要接受的是最高等的教育。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的改革。但是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只保证了社会中、上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接受普通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仅是保证为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国家不仅在宪法上规定全体国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而且也采取了种种办法,力求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学生不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 政治体制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形式,如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上。例如,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采用的就是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其教育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3.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政体的具体行动指南,是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事业的方向、目的、途径等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其性质主要是由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决定的。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的人才。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臣民,近代民主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国民,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臣民、国民和公民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体现了政治体制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一个国家往往是通过宪法规定教育的方针,明确教育的目的。如我国199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重申了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政治体制还影响着师生关系。如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是有等级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则比较民主。

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推动是我国政府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实现办学模式的社会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让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在学校内部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的办学模式。 ——实现办学条件的社会化。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在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积极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或个人,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境外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要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部分办学条件还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实现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创办“教育超市”,进行“菜单式”培养培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要把行业标准引入课堂、把职业规范引入课堂、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接轨。 ——实现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改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一个个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成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 ——实现评价方法的社会化。评价主体要社会化,让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团体参与评价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要社会化,要把培养的人才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是否让受教育者自身满意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把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浅谈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浅谈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随着道德社会化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也日益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青年中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文化群体和环境群体,其道德社会化不仅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还要面对各种新生事物带来的诱惑,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针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殊性,探寻这一特殊群体道德社会化的多元途径也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一)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1、社会化 19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的研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化”这个概念。20世纪30年代后期,社会化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研究的热点。关于社会化的定义,众学者莫衷一是。社会学家齐美尔把社会化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并把社会化看做群体形成或社团形成、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对特殊角色要求并使之成为社会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成员的过程;社会学家罗宾逊认为,社会化就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E.A.Ross)从社会意识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的发展。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把一个具有健康特质的人逐步教化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模塑过程。 国内学者对社会化也做出自己的解释。郑杭生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中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成员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他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即社会化”。 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阐释:社会学家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社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家偏重个人人格的形成与自我意识的完善;而人类学家则偏向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及文化的熏染。 2、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邓和平在其《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丰富多彩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锻炼和引导作用,并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走过这个阶段,那么将很难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接受。一方面,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及民族能否复兴。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成材,人生价值能否顺利实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把自我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自我社会化。高校校园文化无疑会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对推动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1.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鉴别力就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政治敏锐性,就是当某事处于萌芽状态时,能够善于从政治上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确定正确的态度和对策。当前大学生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上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这就要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理想、道德、行为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随时自我反省、检查、选择、约束其活动。 3.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Inter网为中心的信息革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等带来了剧烈的变化。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 4.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来完成的。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谋生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5.培养良好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体所规定的一套理想的行为模式。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这种认识又分为对目前承担角色的认识和对未来扮演角色的认识。目前应是积累知识,未来将是创造财富;目前是消费者,未来是生产者。二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角色期望反映大学生对生活、事业的抱负水平。对这种抱负水平期望过低,则会不思进取,过高则会好高骛远。恰当的角色期待对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它总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发挥重要作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1)校园里的学生课外理论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掌握其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修养,才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2)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大学生从年龄结构和人生发展过程来看,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正确世界观形成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就会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化。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百家争鸣的学术沙龙、诗歌朗诵、文学欣赏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探讨的机会为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克服重“专”轻“博”的缺陷,需要在教学体制上下工夫。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文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完全纳入教学计划的轨道似乎还缺乏能力和条件,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育功能则可提供中介桥梁。 (2)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和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活跃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主、自强意识。近年来的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形成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提高他们在理论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只有在理论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以后,才能自主地确立主导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深沉、持久。 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如果仅有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就必然导致纪律涣散、秩序混乱,就可能导致滋生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而作为社会大环境一部分的大学,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 一、社会化的条件 从柏拉图起,历代的社会学家们就为人性及人类行为究竟就是由遗传所决定(即本能论),还就是后天教化所决定(即环境论)的问题所困扰,并为此而争论不 休。 (一)个体社会化的遗传基础 1.语言能力 人类的语言能力就是人人社会化的生物基础。语言使人们之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语言就是上代人传递给下代信息的中介,通过上代人的信息下代可以吸收到社会化所需要的元素,文化得以传 承。 2.思维能力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系统就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能够利用言语与符号进行学习与记忆,并把所获得的经验感受、知识技能用语言的形式加工,从而使人脑有了更高的抽象与概括能力,拓宽了人类在周围世界中发展的范围,逐渐建立了诸如数学、哲学、与各种科学的概念系统,这些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 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3.学习能力 人类的学习能力有着目的性与指向性,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完善自我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主动地把社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特性,理性的指导社会行为。为培养出合适的社会人,社会也提供个人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使个体自我完善,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事实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包含了先天素质因素,而且还有社会教化与个体后天努力等相互作用的因素,只有当个体与社会相互促进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活动就是人类长期发展的产物。个体出生后,受生理发育的限制,生理上、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父母与其她养育者。正就是这种依赖性使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了社会化的第一步,而不得不生活在社会中,与她人建立最初的交往关系,潜移默化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与生活方式,养成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由于这一时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完全依赖于抚养者,对其怀有依恋与敬畏的感情,甚至视其为权威性人物,这种情感可能导致个体对抚养者的完全模仿与绝对服从,在个体社会化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个体在依赖期的学习被认为就是个人能否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环节。个体在依赖期的学习首先就是自我认识,认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自己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了解与周围之间的社会关系,学习怎样与她人相处。然后学习各种生活技能、知识文化,为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的这种生活依赖期一方面被迫地接受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为人类传递与创造文化,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可能性。 (二)个体社会化的外在条件 社会化除了人的内在因素以外,那些影响与作用于个体的所有的外部社会环境也就是社会化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就是文化、家庭、学校、同辈全体、 工作单位与大众传播媒体等。 1.文化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自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全国高校后勤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高校后勤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为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受多方面制度的制约,这项改革远未完成,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部分地区和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保障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克服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是健全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对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就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推动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为导向,克服机制体制障碍,深化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与国家整体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要求相符合、与社会第三产业相融通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2、基本原则:坚持政策支持、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校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责、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广大师生为本,兼顾后勤职工利益。统筹协调高校后勤改革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步骤。 二、总体目标与方针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比较完善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 4、工作方针:坚持“巩固、推进、创新、优化、规范、提高”。即:切实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规范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教育学基础中的社会化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中的社会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5.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6.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7.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8.个体发展:广义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狭义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9.遗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10.环境: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11.个体的能动性:是人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活动的倾向和能力。 12.白板说:洛克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快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13.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14.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能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5.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

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社会化包括法律规社会化和道德规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然后,政治社会化是要人树立主体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政治信念、政治态度等,使人在这些方面与社会要求

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原则与践道性(精)

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原则与践道性 摘要: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其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应遵循常德、美德、圣德的有机统一、人文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和知 识传递与文化内化的有机统一等原则;其道德社会化的践道性应体现在积学与 躬行、力行意识与践道德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等方面。大学生要从关心生活、面对现实、善于思考和培养能力着眼,努力为打造一个人格健康、心态和 谐的文明社会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运行原则;践道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3-0104-02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原则 1.常德、美德、圣德的有机统一 常德、美德和圣德,是从道德的层次性和指向性角度而言的,在伦理学中称之 为道德境界。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构成了不同的道德水平,也体现出不同的道 德境界。不难看出,道德境界、道德水平和道德层次是一个问题的三种提法[1]。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于主 客观因素的原因,每个人的道德理想会处于不同的水平之上,这就是道德的层 次性。与此同时,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理想都要指向更高的道德境界, 努力把社会优秀分子的理想,变成全体公民的道德理想。《礼记·中庸》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即是说,要将最高的 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中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衔接起来,统一起来[2]。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常德是每一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道德,是道德的实然境 界。它强调个体道德的普遍性,个体依照社会习惯或本性去做事情。美德,是 道德的规范境界,强调个体不论做任何事情,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个人是社 会的一分子。“美德中有一些是智力上的,而其他的则是情感上的”[3]。 经过大学的育化,是不是要求每一个奋发向上的大学生都具有美德的道德境界呢?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提出大学生应当具有美德并不是苛刻的要求。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是否要求具有美德,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不过,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具有高深知识和文化涵养的大学生,或者说,对于一 个具有自由自觉行为的当事人来说,所做的事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当事人,“在逻辑上要能评价自由、知识、目的和审慎方面的品格,并有权利、有 责任培育它们。……每个道德当事人必须珍爱道德行动方面的品质”[3]。这就是美德的应有之义。而圣德,是道德的天地(理念)境界。《中庸》有一句 话:“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即指凡能够在天地间生长 的均为化育。明白点说,就是我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说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圣人可以干出特别的事来,但并不是干出特别的事,始能成为圣人。”(冯友兰语)“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其实,圣德不是不可为的,关键在于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和统一的发展。 2.教育中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和。 3.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作用。 二、判断题 1.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这反映了学生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5.狼孩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由后天环境决定。 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7.社会化是更高层次的个性化。 8.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B.主导作用 C.提供客观条件 D.决定作用 四、名词解释题 1. 人的发展 2. 个体社会化 五、简答题 1. 简述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论述题 请结合实际谈谈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章答案(满分3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1. 充分的、自由的 2. 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 3. 主导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三、单项选择题(1分) A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6分) 1.人的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

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有科技革命才有教育革命,而同时是有教育革命才有科技革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人类文化的传承固然可以物或物化的观念形态存在,但更多地是以人的心理、行为方式存在。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依赖于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社会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发展就意味着要有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自然也无真实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而文化之创新则需要通过教育而实现。一方面,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突破原有的文化范成,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拓展与更新。 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加强。现代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的发展与变革又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应立足于现代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缘何如此持续推进?显然,这依赖于教育的贡献。 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