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难调查评判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专门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难调查评判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难调查评判,“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爱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难服务,为实施地质灾难预警工程和地点政府制定地质灾难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连续进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计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样进行1:50000以地质灾难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专门是集镇,查明地质灾难的种类、分布范畴、规模、稳固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推测人类社会活动的阻碍范畴和进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以后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难有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计策;

(四)评判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难体的稳固状态,推测评判倒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固性等地质灾难,推测其进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难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难GIS空间数据库治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咨询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难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难为主,同时兼顾有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要紧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倒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固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难;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专门地质环境因素;13、地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判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难的时空规律推测。

1 地质灾难发育度——区域地质灾难发育的现状评判指标/方法选择;

2 地质灾难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势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有关/时刻有关分析;

3 地质灾难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1、地质灾难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难调查与防治规划差不多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3、数据库系统建设

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1999;

4、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ZB D 14003—89);

5、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1 4158—93);

6、地质灾难分类分级标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2000;

7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万),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司,1996;

8、参考《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998。

(二)工作方法

1、修编已有的地质资料,并完全数字化,为区域地质灾难综合调查提供基础。

2、进行航空和卫星遥感资料信息处理,圈定地质灾难专门区。解译精度1:50000。

3、野外地质灾难综合调查

野外调查使用1:5万比例尺地势图;

采纳目测与GPS技术结合定点;

每个点均要求填写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并及时录入运算机数据库;

调查方法采纳专业队伍为主,地点乡镇政府配合,逐个居民点走访。

4、整个调查过程严格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

在调查地质灾难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形及调查精度,尽可能按国际标准术语进行编目(Inventory),目前还没有国际标准的按有关的行业标准进行.

5、调查过程中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GPS、RS和野外原位快速测试技术等),以便快速有效地猎取资料.

6、调查资料必须与调查工作同步进入GIS空间数据库,所有调查成果必须以数字化图件和多媒体光盘的形式提供,并以网络的方式传输与应用.

7、建立整个库区地质灾难及有关因素信息系统.

附:地质灾难调查评判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前言

1、要紧包括任务来源、工作目的、任务的要紧内容和成果提交时刻等。

2、工作区自然概况

要紧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水源、电源情形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分各时期简述工作区以往的地质工作程度,明确此次工作基础,同时指出已有工作成果及其使用存在的咨询题。

1、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

3、环境地质或灾难地质工作

第三章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1、气象水文

2、地势地貌

3、地层岩性

4、构造格架、新构造和地震

5、水文地质条件

6、地质灾难现状概述

7、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概述

第四章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1、工作部署原则

按照工作目的、任务和有关技术要求,提出总体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原则,讲明各项工作间的关系及工作程序。

2、工作部署

按照项目工作部署原则,分不同层次和类型作出总体部署,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工作量和工作进度

列出各项工作的工作量;

讲明年度工作安排,当年的工作安排尽可能详细。

第五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修编已有的地质资料,并完全数字化,为区域地质灾难综合调查提供基础。

2、进行航空和卫星遥感资料信息处理,圈定地质灾难专门区。解译精度1:50000。

3、野外综合调查

野外调查使用1:5万比例尺地势图;

调查方法采纳专业队伍为主,地点乡镇政府配合,逐个居民点走访;

采纳目测与GPS技术结合定点;

每个点均要求填写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并及时录入运算机数据库。

4、适当布置槽(井)探、物(化)探和岩、土、水样试验工作;

5、确有必要时,可安排少量钻探或坑探工程量;

6、配合调查开展工作,有针对性进行重点咨询题研究;

7、适时布置群测群防或长期观测工作;

8、室内综合研究

(1)调查资料必须与调查工作同步进入GIS空间数据库,所有调查成果必须以数字化图件和多媒体光盘的形式提供,并以网络的方式传输与应用;

(2)建立整个库区地质灾难及有关因素信息系统。

9、图件编制讲明

10、技术标准

列出执行标准和参考标准。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

列表讲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及其经费预算。

第七章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方法》编写。

第八章组织治理

具备完成本项任务的资质,选派的人员应是多年从事地质灾难调查、研究、防治工程设计和监测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提交高质量的有用成果。

1、组织治理

2、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保证措施

项目在治理、人员、质量和时刻等方面的保证措施。

1、保证任务完成,提升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升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纳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2、安全及劳动爱护措施。

3、项目全面质量治理方法及措施。

第十章预期成果及成果表达形式

1、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工作区地质灾难综合调查评判报告

(2)图件

工作区地质灾难现状图(1∶5万)

工作区地质灾难分区推测图(1∶5万)

工作区地质灾难防治规划图(1∶5万)

2、成果表达形式

差不多要求是,提交纸质和数字化两种形式成果,包括:

(1)文字报告

(2)工作区地质灾难空间数据库(包括数据标准、数据库实体、信息传输与应用机制)

(3)纸质图件

(4)基于数字图层的地质灾难图集

附录:

1、交通位置图

2、以往环境地质或灾难地质研究程度图

3、此次野外调查工作布置图

4、工作区地质灾难调查工作量表

5、工作区地质灾难调查经费预算表

6、工作区各种地质灾难的调查表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do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 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 (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8)地下水资源勘查 (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0)区域重力调查 (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12)航空物探测量 (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遥感地质调查 (16)航空遥感(摄影) (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 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 (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

(1)计划项目设计 (2)工作项目设计 (三)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 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 《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评估范围 《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学习心得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心得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6年12月28日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地质灾害调查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灾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灾害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我觉得,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应该是最接近实际的,地质灾害就在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总在电视上看见有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把我们所看到的与书上的联系起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发现的,这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感,一种满足感!这学期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课程我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主要类型,灾害评价等。了解到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概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县(市)地质灾害排查,单灾种地质灾害评价,县(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总之,学了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我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地质灾害是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包括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其它种类的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地质灾害调查应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关部门和群众报险与专业人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前人文献已有记载的以及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报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于主要的居民点,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分布,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对于据地质条件判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一般居民点,也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必须做到“一点一卡”。按照卡片要求的内容逐一填写,对地质灾害的主要要素的描述不得遗漏。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列入年度计划的县(市),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须编制调查设计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展调查工作。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含文字报告、图件、附件、附表和有关原始资料等)均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光、磁盘)两种形式汇交。所汇交的资料均应严格按照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附件四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为规范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以下简称设计)审查工作,保证设计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一、审查工作组织 地调项目的设计审查工作由地调局统一领导,分级实施。计划项目设计审查由地调局或由地调局委托大区地调中心组织审查;工作项目由实施单位组织审查。 二、审查依据 1.设计审查依据的有关标准必须是现行的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以及地调局制定的《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等相关规定和要求。 2.项目任务书。 三、审查程序 1.设计书编写单位按规定自收到项目任务书之日起30日内,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送审稿。设计书应附项目任务书和初审意见书。 2.组织审查单位接到设计书后,根据地调局和大区地调中心统一要求落实设计审查工作,并把设计审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 3.组织审查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设计评审组,并预先把设计书(送审稿)送达审查组成员审阅。 4.组织审查单位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30日内,完成设计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包括设计书的评审和审批。 5.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形式,评审组通过听取设计编写人员的介绍、提问和答辩,并经认真讨论,形成设计评审意见,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 函审形式,函审专家成员应认真审阅设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设计书进行评审,提出存在的问题、修改意见和建议,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书面评审意见,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函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提交的书面评审意见,负责整理形成评审意见。 6.组织审查单位根据评审工作情况和专家评审意见,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并向提交设计书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附格式1),评审意见包括技术和预算两部分。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do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 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 (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8)地下水资源勘查 (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0)区域重力调查 (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12)航空物探测量 (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遥感地质调查 (16)航空遥感(摄影) (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 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 (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

(1)计划项目设计 (2)工作项目设计 (三)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 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

地质勘查设计书与报告编写基本要求内容

设计书编写基本要求 设计书编写应严格按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主管单位(部门)下发的管理制度或文件要求格式进行编写。没有相关要求的参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要求执行。 设计的工作方案应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技术方法的有效性试验,实现勘查手段的优化组合,力争用最经济的工作量实现最佳的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设计书要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要求容完整、文字简炼、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附录1:立项申请书编写格式 封面 “项目类别”立项申请书 (或续作项目论证报告) (小一号、黑体、居中) 项目名称:(三号、仿宋、加粗) 项目负责人:(三号、仿宋、加粗) 单位名称:(三号、仿宋、加粗) 提交日期:(三号、仿宋、加粗)

新开项目立项申请书编写提纲 一、概况 1、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起止时间 2、项目工作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工作围(地理坐标)及面积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及立项地质依据 三、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综合分析 四、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五、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工作标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六、预期成果与效益分析 七、主要实物工作量 八、质量保证 九、组织管理 十、经费预算 十一、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十二、附图、附件

续作项目论证报告编写提纲 一、项目执行情况 1、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2、工作进展与取得的主要成果 3、质量评述 二、年度安排方案 1、项目续作的必要性 2、技术路线或方案的可行性 3、实物工作量安排及合理性 4、年度经费预算 5、预期成果 三、结论

附录2:设计书格式 封面格式 设计书(工作方案)名称 (宋体、二号、粗体、居中) 承担单位名称(仿宋、三号、粗体、居中)年月日(仿宋、小三号、居中)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2011-03-23 17:54:39) ▼ 王宇 1确定位置 对照地形地质图或其它带地理底板的图件,询问、对照确定所处位置。 应用简便的GPS测定灾点的地理坐标和高程、方向。 应用地质罗盘确定坡面产状。 2了解灾情及发灾过程 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的汇报,收集汇报材料,记录灾害损失情况、近期天气情况、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目前地质体的活动情况、灾害救援情况。 向当地灾民询问灾害损失、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灾害表现形式、有关成灾地质作用的表象、河流动态和降雨情况等。 现场调查核实灾害损失情况。通过灾害现场的观察,统计记录现场人员及财产损失的数量、毁坏程度,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四条的标准确定灾害程度分级(表1)。 表1 地质灾害灾度分级标准

调查分析确定地质作用类型。通过现场地质作用途径和痕迹、堆积体土石成分、结构的观测、堆积体规模的测量,确定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等级,掌握具体形态数据,譬如:滑坡体的长、宽、厚度、体积,确定成灾地质作用的类型。 3调查地质灾害成因 3.1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容:①地形地貌,崩塌陡崖地形地质特征,滑坡山体的地形地质特征,泥石流的流域地形地质特征;②岩体工程地质特征;③土体工程地质特征;④地质构造;⑤水文地质条件等;⑥地震活动情况。选择及规划调查路线。符合地质规律,安全,有利于全面观测。 勤于观测记录、拍照和素描。

主要针对地质环境中导致灾害发生的脆弱性问题进行观测,确定地质灾害形成的不良地质环境因素。譬如高陡的斜坡、松散的岩土、暴雨活动情况、强烈的地表水流侵蚀等。 注意量力而行,确保人员安全。 3.2人类活动的影响 调查容:通过观测和访问,调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譬如土地开垦、耕种,建筑、道路、水利工程建设的切坡和填土、对地表径流的改变、增加坡体荷重,采矿活动,弃渣不合理堆放,地下水开采或疏排等。 认真调查分析这些活动与成灾地质作用的关系,包括空间位置、时间上的关联,确定这些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3.3地质灾害活动痕迹调查 调查容:①崩积体的分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架空情况和密实度,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②滑体形态及规模,后缘滑坡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特征;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滑动的方向、滑距等; ③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过程、泥石流性质和规模等。 分析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3.4引发因素确认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城市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河南)

城市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编号及项目编码,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工作起止时间,主要工作量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或图幅及其编号、社会经济概况(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包括以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和与本次调査有关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场踏勘工作情况及评述(工作研究程度图)。 第四节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源地开发、地热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土地利用、垃圾处置利用、污水资源处理利用、建筑材料开发、城市建筑布局)。 第二章地质环境背景 第一节区域地质环境背景(简述),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 第二节区域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简述),包括种类、分布、数量、规模与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现状等。 第三节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气象要素图、水文要素特征图、地形地貌图、地质构造图、水文地质图、岩土体类型图等)。 第四节调査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包括利类、分布、数量、规模与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现状等,明确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现状图)。 第三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包括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调査区的确定,不同层次和各类地区的细化工作部署,分阶段或分年度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三节专题研究工作方案(结合项目区实际安排1~2个专题)。

第四节年度安排,包括年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当年工作安排要详细具体,根据工作类别、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如地下水枯水期、丰水期统调必须安排在每年5月份、10月份)。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一节工作技术依据(标准、规范)。 第二节论述所采用的工作方法与各自的技术要求。 第三节论述地质环境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分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组织管理、安全管理与保障措施 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 要求成立项目协调领导机构,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取得指导、配合,阶段性工作应与当地汇报,听取意见和建议; 应当明确外协工作单位和主要参加人员,如各类样品测试、物探、换热试验等技术工作。 第二节质量保障措施 第七章预期成果 第一节文字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及附图、附表。 第二节提交成果报告时间。 第八章经费预算

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办法

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保证地质勘查项目的优质、高效实施,根据我院地质勘查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煤田地质勘察院(以下简称“院”)组织实施的地质勘查项目。 第三条地质勘查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为院属各勘探队和机关相关科室。 第四条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原则 (一)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以院质量管理体系为主,各项规章制度为补充,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 (二)地质勘查项目实行实施单位负责制; (三)地质勘查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第五条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贯穿设计书的审批、工作质量检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验收、成果报告的评审、地质勘查成果资料汇交等地质勘查项目工作全过程。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院主要管理职责 (一)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建议书初审; (二)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设计书审批; (三)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勘查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和监控,查处重大质量事故; (四)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野外原始资料验收工作; (五)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的评审; (六)按规定接收地质勘查项目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 (七)院总工办为职责履行的职能部门。 第七条实施单位主要职责 (一)组织编制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建议书; (二)组织编写地质勘查项目设计书; (三)组织地质勘查项目具体实施和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四)组织编写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 (五)组织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的初步审查; (六)保管地质勘查项目的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汇交地质勘查项目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

第三章 设计书审批 第八条 审批工作分级实施 凡单项目工作经费(合同额)大于20万元的勘查项目由院总工办统一组织审批;凡单项目工作经费(合同额)小于20万元的勘查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技术负责人组织审查,将审查记录报院总工办核准。 第九条 审查依据 (一)设计审查依据的有关标准必须是现行的国家标准,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以及项目委托单位(如油田)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二)项目任务书(或合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第十条 审查程序及要求 (一)施工单位(项目组)自收到项目任务书(或合同签订)之日起20日内,按规定向院总工办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送审稿一式三份(和电子文档),并附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凡提交院总工办审查的设计书送审稿,应在送审之前交实施单位技术负责人审阅。 (二)院总工办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10日内(一般情况控制在5日内)完成设计的审批工作。 (三)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形式,评审组通过听取设计编写人员的介绍、提问和答辩,并经认真讨论,提出存在的问题、修改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审查意见。 在委托方施工时间安排较紧的情况下采取(电子邮件)函审形式,函审专家成员应认真审阅设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设计书进行评审,提出存在的问题、修改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审查意见。

矿产资源预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矿产资源预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1 前言 1.1目的任务 说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目的任务及其文号、内容、要求。1.2位置、范围 简要说明预查区位置、地理座标、范围、面积。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简要说明预查区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概况、交通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1.4以往工作评述 简要说明预查区以往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各项工作情况,主要成果与结论意见。 1.5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各地质勘查单位及矿山等在预查区内的矿权登记项目、面积、范围及地理座标。 2 区域地质及成矿特征 2.1区域地质背景 重点阐明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并较详细叙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含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有条件时(能收集到资料)应阐述区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和遥感信息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关系(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练,紧扣主题)。 2.2预查区成矿地质条件 若调查区内有几个找矿区,应分别叙述。 2.2.1简要叙述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与成矿的关系。 2.2.2叙述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重砂等异常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2.2.3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点)、矿化点等成矿信息,阐述区域矿产分布、矿化类型及矿化特征,分析重要矿化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区内已知矿床(点)的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空间关系、分布特征、矿石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矿物组成、含矿围岩蚀变特征等。 3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 3.1总体思路和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目的任务和区域矿产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如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综合找矿综合评价,广泛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包括各地区矿产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调查、面积性物化探扫面、各类矿点检查和异常查证,成矿条件研究等。 3.2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3.2.1路线地质调查 说明路线地质调查方法选择的依据、技术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地质问题。 3.2.2地质填图(或遥感地质填图) 说明地质填图方法的选择及依据、范围、面积、比例尺、剖面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等方面技术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地质问题。 3.2.3槽井探工作 说明种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及质量要求。 3.2.4物化探工作

地质调查项目合同(合同范本)

编号:YB-HT-000531 地质调查项目合同(合同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文档中文字均可自行修改 编订:YunBo Network

地质调查项目合同(合同范本) (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 目录 第一条合同标的 第二条项目周期 第三条双方责任和义务 第四条合同价款拨付和结算 第五条变更 第六条合同解除 第七条违约责任 第八条结算 第九条知识产权、保密 第十条履约保证金(如果有)

第十一条项目负责人 第十二条委托业务(如果有) 第十三条项目质量、经费检查和野外验收 第十四条成果验收 第十五条资料汇交 第十六条其他 第十七条合同生效 委托方(全称): 受托方(全称): 委托方通过____方式(委托/招标/竞争性谈判),确定受托方承担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并完成本合同约定的任务。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就开展此项目工作及有关事项协商一致,共同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合同标的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1.1.2项目编码: 1.1.3项目所属: 1.1.4立项批准文号: 1.1.5资金来源: 1.2项目目标、任务: (项目目标、任务概述) 1.3标准和规范 项目的技术指标、质量要求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规范,包括: ⑴ ⑵ ⑶ 合同当事人约定的其他规范: ⑴ ⑵ ⑶

1.4主要工作量 受托方在本合同第2条规定的期限内,应完成下列主要工作量(如果可以计算,按工作手段分列总工作量、年度工作量):⑴ ⑵ ⑶ 1.5预期成果 ⑴ ⑵ ⑶ 第二条项目周期 2.1工作时间:自____年__月至____年__月 2.2各主要工作阶段时间: 2.2.1受托方提交设计审查申请时间不迟于: ⑴总体设计____________年月 ⑵____年设计__________年月

地质灾害—滑坡调查评价

地质灾害—滑坡调查评价 滑坡的概念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结构而向下活动的过程和现象,称为滑坡。滑坡通常具有双重涵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作用的结果。滑坡的特征表现:(1)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坡体边缘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外,滑坡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后变化不大。 (2)滑坡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等。 (3)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规模较大的“整体”滑动一般为缓慢、长期或间歇的滑动。 二、滑坡的形成条件在自然界中,无论天然斜坡还是人工边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滑坡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斜坡的高度、坡度、形态和成因与斜坡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高陡斜坡通常比低缓斜坡更容易失稳而发生滑坡。斜坡的成因、形态反映了斜坡的形成历史、稳定程度和发展趋

势。如山地的缓坡地段,由于地表水流动缓慢,易于渗入地下,因 而有利于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山区河流的凹岸易被流水冲刷和掏蚀,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坡脚被地表水侵蚀和地下水侵润,这些地段也易发生滑坡。 2.地层岩性条件:地层岩性是滑坡产生的物质基础。虽然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中都可能形成滑坡,但滑坡产生的数量和规模与岩性有密切关系。容易发生滑动的地层和岩层组合有第四系粘性土、黄土及各种成因的细粒沉积物,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及侏罗系的砂岩与页岩、泥岩的互层,煤系地层,石炭系的石灰岩与页岩、泥岩互层,泥质岩的变质岩系,质软或易风化的凝灰岩等。这些地层岩性软弱,在水和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因强度降低而易形成滑动带,从而具备了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这些地层称为易滑地层。易滑地层分布区滑坡多,反之则少,如青海、成都平原、北方诸省等滑坡就相当密集,而东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滑坡则较少。 3.地质构造条件:滑坡沿断裂破碎带往往成群成带分布。各种软弱结构面控制了滑动面的空间展布及滑坡的范围。如常见的顺层滑坡的滑动面绝大部分是由岩层层面或泥化夹层等软弱结构面构成。 地质构造复杂区内的滑坡多,反之则少,如秦岭构 造带、喜马拉雅山构造带就是滑坡多发区 4.水文地质条件:各种软弱层、强风化带因组成物资中粘土成分多,容易阻隔、汇聚地下水,如果山坡上方或侧方有丰富的地下水补给,这些软弱层或风化带就可以成为活动带而诱发滑坡。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难调查评判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专门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难调查评判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难调查评判,“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爱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难服务,为实施地质灾难预警工程和地点政府制定地质灾难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连续进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计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样进行1:50000以地质灾难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专门是集镇,查明地质灾难的种类、分布范畴、规模、稳固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推测人类社会活动的阻碍范畴和进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以后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难有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计策; (四)评判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难体的稳固状态,推测评判倒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固性等地质灾难,推测其进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难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难GIS空间数据库治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咨询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难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难为主,同时兼顾有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要紧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倒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固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难;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专门地质环境因素;13、地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判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难的时空规律推测。 1 地质灾难发育度——区域地质灾难发育的现状评判指标/方法选择; 2 地质灾难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势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有关/时刻有关分析; 3 地质灾难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1、地质灾难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难调查与防治规划差不多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3、数据库系统建设 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1999; 4、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ZB D 14003—89); 5、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1 4158—9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