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析化学(李发美,第六版,人卫出版)

分析化学(李发美,第六版,人卫出版)

分析化学(李发美,第六版,人卫出版)
分析化学(李发美,第六版,人卫出版)

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结果计算和表达);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相关与回归。

【基本要求】

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平衡、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基本要求】

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熟悉滴定分析中的常用术语: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及林邦误差公式,滴定突跃,突跃范围,指示剂,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了解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滴定曲线、一般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指示终点的原理;常用的滴定方式。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各种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及混合指示剂;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的滴定曲线特征,影响其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示剂的选择;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准确滴定可行性的判断;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溶剂的分类,溶剂的性质(离解性、酸碱性、极性、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和碱的滴定。

【基本要求】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尤其是化学计量点pH 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指示剂;各种类型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判断条件;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和滴定误差的计算;溶剂的酸碱性对溶质酸碱强度的影响,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非水酸碱滴定中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

熟悉影响各类型滴定曲线的因素;几种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终点变化情况。非水溶剂的离解性和极性(介电常数)及其对溶质的影响,非水酸碱滴定常用的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和指示剂。

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非水滴定法的特点,非水溶剂的分类,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配位平衡;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效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配位滴定的各种方式。

【基本要求】

掌握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效应)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化学计量点pM’的计算;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使用条件,变色点pMt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准确滴定的判断式,控制滴定条件以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熟悉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及其标定,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了解配位滴定曲线,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特点;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其特点、指示剂;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基本原理及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溴酸钾法、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和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原理。

【基本要求】

掌握条件电位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及用于滴定分析的要求;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熟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电位突跃范围的因素,溴酸钾法和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

了解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银量法的基本原理;三种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即铬酸钾指示剂法、铁铵矾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每种方法的指示终点的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重量分析法中的沉淀法,沉淀的形态和沉淀的形成;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条件溶度积;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和配位效应;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共沉淀、后沉淀;沉淀条件的选择: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条件选择;沉淀的滤过、洗涤、干燥、灼烧和恒重;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挥发法,干燥失重。

【基本要求】

掌握银量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条件溶度积及其计算;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熟悉银量法滴定曲线、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沉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晶形

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了解沉淀的形态和形成过程,沉淀重量分析法的操作过程,挥发法,干燥失重。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化学电池的组成,相界电位,液接电位;指示电极及其分类,常见的参比电极;pH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方程式和性能,测量溶液pH的原理和方法,复合pH电极;离子选择电极基本结构、Nernst方程式、选择性系数,电极分类及常见电极、测量方法及测量误差;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I -V滴定曲线。

【基本要求】

掌握电位法常用指示电极及参比电极的结构、电极反应、电极电位;pH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方程式和性能;测定溶液pH的电极、测量原理、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及滴定曲线;本章有关计算。

熟悉化学电池组成及分类,离子选择电极响应机制、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离子选择电极结构、分类、常见电极。

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征,波长、波数、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电磁波谱的分区,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光学分析法的分类:非光谱法和光谱法;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器;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基本要求】

掌握电磁辐射的能量、波长、波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光谱法的分类。

熟悉电磁波谱的分区;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各类光源、单色器、检测器。

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的起源;光谱分析法的发展。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电子跃迁类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影响吸收带的因素,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偏离比尔定律的两大因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仪器类型及光学性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定性鉴别,纯度检查,单组分定量及多组分定量(计算分光光度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及比色法。

【基本要求】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及特征,电子跃迁类型、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基本概念;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单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多组分定量的线性方程组法和双波长法。

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工作原理及几种光路类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查的方法;多组分定量的其他方法。

了解紫外光谱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关系,比色法的原理及应用。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荧光及其产生,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及其特征;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

的因素;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定量分析方法;荧光分光光度计;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

【基本要求】

掌握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的特征,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熟悉分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的各种途径,荧光寿命与荧光效率。

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与其他荧光分析技术。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即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吸收峰强度、吸收峰的位置、特征峰和相关峰;脂肪烃类、芳香烃类、醇、酚及醚类、含羰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等的典型光谱;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性能;试样的制备;红外光谱解析方法及解析示例。【基本要求】

掌握振动形式的书写及读音,基团振动形式的表述;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及吸收峰的强度;吸收峰位置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峰位的因素;基频峰和泛频峰,特征峰和相关峰;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红外光谱的解析方法。

熟悉振动能级和振动频率;振动自由度;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了解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试样的制备。

第十三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的量子能级,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共振吸收线,谱线轮廓和谱线变宽的影响因素;原子吸收的测量:积分吸收法、峰值吸收法;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各部件的作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测定条件的选择,干扰与抑制,灵敏度和检出限;定量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共振吸收线、半宽度、原子吸收曲线、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等;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原理。

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吸收线变宽的主要原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定量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

了解光谱项及能级图;实验条件的选择,干扰与其消除方法。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核的自旋,自旋能级分裂和共振吸收,自旋弛豫;化学位移:屏蔽效应,化学位移的表示,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偶合常数,磁等价,自旋系统的命名,一级和二级图谱;氢谱的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氢谱解析方法;碳谱和相关谱;核磁共振仪。

【基本要求】

掌握核自旋类型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共振吸收条件,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广义n+1规律;氢谱的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核磁共振氢谱一级图谱的解析。

熟悉自旋系统及其命名原则,常见的质子化学位移以及简单的二级图谱的解析。

了解碳谱及相关谱;核磁共振仪。

第十五章质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阳离子裂解类型:单纯开裂和重排开裂;质谱分析

法:分子式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及质谱解析;综合波谱解析。

【基本要求】

掌握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分子离子峰的判断依据,不同离子类型在结构分析中的作用,常见阳离子裂解类型及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熟悉质谱仪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及质谱解析的一般步骤,综合波谱解析方法及一般步骤。

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色谱分析法及其分类和发展;色谱过程;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保留值、峰高和峰面积、区域宽度、分离度;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色谱分离的前提;色谱法的分类,各类色谱的分离机制;色谱基本理论:塔板理论,二项式分布和色谱流出曲线方程,速率理论,范第姆特方程及其各项的含义;色谱分析法的发展。

【基本要求】

掌握色谱法的有关概念和各种参数的计算公式,包括保留值:保留时间、保留体积、调整保留时间及体积、死时间及死体积、保留指数,区域宽度:标准差、半峰宽和峰宽;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保留时间与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关系;色谱分离的前提;塔板理论,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速率理论及影响柱效的各种动力学因素。

熟悉色谱过程;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空间排阻色谱四类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固定相和流动相、影响组分保留行为的因素。

了解色谱法的分类及色谱法的发展。

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法的特点;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及工作流程;气液色谱固定液的分类:非极性、中等极性、极性以及氢键型固定液,固定液的选择;载体及其钝化方法;气固色谱用固定相,高分子多孔微球;气相色谱流动相(载气);检测器及其性能指标,氢焰检测器、热导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及其检测原理;气相色谱速率理论;气相色谱实验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和内标对比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实验条件的选择,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分流进样和柱后尾吹装置。

【基本要求】

加深对色谱法的基本术语和基本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掌握速率理论在气相色谱法中的具体运用,范第姆特方程简式,以及各项在气相色谱法中含义;固定液的分类及选择;分离方程式及分离条件的选择;热导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定量方法中归一化法和内标法以及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计算。

熟悉范第姆特方程在填充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详细式及含义;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柱温的选择,载气及其选择,检测器的分类以及选择,。

了解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分类与特点;高分子多孔微球,载体;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操作条件;定性分析方法。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化学键合相色谱法:正相、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和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疏溶剂理论;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化学键合相的种类、性质和特点,溶剂强度和选择性,流动相优化方法简介;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各类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分离模式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保留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分离条件选择;化学键合相的性质、特点和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HPLC中的速率理论及其对选择实验条件的指导作用;定量分析方法。

熟悉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和正相键合相色谱法及其分离条件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部件;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和适用范围。

了解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和亲合色谱法及其常用固定相;溶剂强度和选择性,混合溶剂强度参数的计算和流动相优化方法。

第十九章平面色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平面色谱参数:比移值及其与保留因子的关系、相对比移值、分离度和分离数;薄层色谱法及其主要类型;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和展开剂及其选择;薄层色谱操作步骤,定性和定量分析;高效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纸色谱法。

【基本要求】

掌握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原理,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展开剂);比移值与分配系数、保留因子的关系。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薄层色谱中薄层板的种类,显色方法。

熟悉平面色谱法分类,面效参数与分离参数,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操作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了解薄层扫描法,高效薄层色谱法。

第二十章毛细管电泳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电泳和电泳淌度,电渗和电渗淌度,表观淌度,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及主要影响因素,分离度;毛细管电泳的几种主要操作模式: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电色谱,非水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部件。

【基本要求】

掌握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术语,电泳和电泳淌度,电渗和电渗淌度,表观淌度;毛细管电泳中几种基本的分离模式: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毛细管电色谱。

熟悉评价分离效果的参数及影响分离的主要因素,操作条件的选择。

了解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组成。

第二十一章色谱联用分析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仪器(接口、色谱系统、质谱系统);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简介;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及所提供的信息,全扫描:总离子流色谱图、质量色谱图、色谱-质谱三维谱及质谱图,选择离子监测,选择反应监测;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的特点;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简介。

【基本要求】

掌握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及所提供的信息,全扫描、选择离子监测、选择反应监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接口:电喷雾和大气压化学电离。

熟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全二维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

了解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的特点;毛细管电泳-质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及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技术。

章节小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ζ,式中uζ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和难点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性质、来源、减免方法及相互关系系统误差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些确定原因造成的,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可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及回收试验等方法,检查及减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但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二者的关系是,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越多,偶然误差就越小,其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绝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计算一组准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行修约,再根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过程中不应改变测量的准确度。

(4)有限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与t分布通常分析无法得到总体平均值μ和总体标准差ζ,仅能由有限测量数据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S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即需要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再用统计量去推断总体。由于和S均为随机变量,因此这种估计必然会引进误差。特别是当测量次数较少时,引入的误差更大,为了补偿这种误差,可采用t分布(即少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5)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的关系置信水平越低,置信区间就越窄,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就越宽,即提高置信水平需要扩大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定得过高,判断失误的可能性虽然很小,却往往因置信区间过宽而降低了估计精度,实用价值不大。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适当增加测定次数n,可使置信区间显著缩小,从而提高分析测定的准确度。

(6)显著性检验及注意问题t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为准确度检验,包括样本均值与真值(或标准值)间的t检验和两个样本均值间的t检验;F检验是通过比较

两组数据的方差S2,用于判断两组数据间是否存在较大的偶然误差,为精密度检验。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顺序是,先由F检验确认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别后,再进行两组数据的均值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的t检验,因为只有当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或偶然误差接近时,进行准确度或系统误差的检验才有意义,否则会得出错误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①检验两个分析结果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时,用双侧检验;若检验某分析结果是否明显高于(或低于)某值,则用单侧检验;②由于t与F等的临界值随α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置信水平P 或显著性水平α的选择必须适当,否则可能将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两个分析结果判为无显著性差异,或者相反。

(7)可疑数据取舍在一组平行测量值中常常出现某一、两个测量值比其余值明显地偏高或偏低,即为可疑数据。首先应判断此可疑数据是由过失误差引起的,还是偶然误差波动性的极度表现?若为前者则应当舍弃,而后者需用Q检验或G检验等统计检验方法,确定该可疑值与其它数据是否来源于同一总体,以决定取舍。

(8)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Q检验或G检验),而后进行精密度检验(F检验),最后进行准确度检验(t检验)。

(9)相关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就是考察x与y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二者的相关性越好,实验误差越小,测量的准确度越高。回归分析就是要找出x与y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若x与y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即可简化为线性回归。

3.基本计算

(1)绝对误差:δ=x-μ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δ/μ)×100% 或相对误差=(δ/x)×100%

(3)绝对偏差:d = x i-

(4)平均偏差:

(5)相对平均偏差:

(6)标准偏差:或

(7)相对标准偏差:

(8)样本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t 检验:

(9)两组数据均值比较的t检验:

(10)两组数据方差比较的F检验:(S1>S2)

(11)可疑数据取舍的Q检验:

(12)可疑数据取舍的G检验: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一、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滴定曲线: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其相关参数随加入的滴定剂体积而变化的曲线。

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化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围。

指示剂: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指示剂具有不同颜色的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即[In]=[XIn]时,溶液呈两型体的中间过渡颜色,这点为理论变色点。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变为另一型体颜色时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标准溶液:浓度准确已知的试剂溶液。常用作滴定剂。

基准物质:可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2.基本理论

(1)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的分数称为分布系数δi。

弱酸H n A有n+1种可能的存在型体,即H n A,H n-1A-……HA(n-1)–和A n–。各型体的分布系数的计算:分母为[H+]n+[H+]n-1K a1+……+[H+]K a1K a2+……+K a(n-1)+K a1K a2+……+K an,而分子依次为其中相应的各项。

能形成n级配合物ML n的金属离子在配位平衡体系中也有n+1种可能的存在型体。各型体的分布系数计算:分母为1+β1[L]+ β2[L]2+……+βn[L]n,分子依次为其中相应的各项。

(2)化学平衡处理方法:

①质量平衡:平衡状态下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之和。

注意:在质量平衡式中,各种型体平衡浓度前的系数等于1摩尔该型体中含有该组分的摩尔数。

②电荷平衡:溶液中荷正电质点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荷负电质点所带负电荷的总数。

注意:在电荷平衡方程中,离子平衡浓度前的系数等于它所带电荷数的绝对值;中性分子不包括在电荷平衡方程中。

③质子平衡:酸碱反应达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

写质子条件式的要点是:

a.从酸碱平衡体系中选取质子参考水准(又称零水准),它们是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与质子转移反应的物质。

b.根据质子参考水准判断得失质子的产物及其得失的质子数,绘出得失质子示意图(包括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

c.根据得、失质子数相等的原则写出质子条件式。质子条件式中应不包括质子参考水准,也不含有与质子转移无关的组分。由于水溶液中的水也参与质子转移,所以水是一个组分。

注意:在质子条件式中,得失质子产物平衡浓度前的系数等于其得、失质子数。还可采用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导出质子条件式。

3.基本计算

(1)滴定分析的化学计量关系:tT + bB = cC + dD,nT/nB=t/b

(2)标准溶液配制:cT = mT/( VT×MT)

(3)标准溶液的标定:

(两种溶液)

(B为固体基准物质)

(4)被测物质质量:

(5)有关滴定度计算:T T/B=mB/VT

(与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6)林邦误差公式:

pX为滴定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与浓度相关的参数,如pH或pM;

ΔpX为终点pX ep与计量点pX sp之差即ΔpX=pX ep–pX sp;

Kt为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即滴定常数;

c与计量点时滴定产物的总浓度c sp有关。

二、重点和难点

(一)滴定分析

本章介绍了各种滴定分析过程和概念、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一般性质。在学习滴定分析各论之前,本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学习各论之后,它又是各章的总结。有关问题有待在其后各章的学习中加深理解。

滴定曲线是以加入的滴定剂体积(或滴定百分数)为横坐标,溶液中组分的浓度或其有关某种参数(如pH、电极电位等)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滴定曲线一般可以分为三段,其中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滴定分析允许误差)范围内,溶液浓度或性质参数(如酸碱滴定中的pH)的突然改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围。一般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越大,即反应越完全,滴定突跃就越大,滴定越准确。

虽然大部分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曲线的纵坐标都是溶液中组分(被测组分或滴定剂)浓度的负对数,但为了把氧化还原滴定(以溶液的电极电位为纵坐标)包括在内,因而选用某种―参数‖为纵坐标。还应当指出,本章描述的只是滴定曲线的一种形式,即随着标准溶液的加入,―参数‖(如pH)升高。实际还有与此相反的滴定曲线,如以酸标准溶液滴定碱时,随着酸的加入,溶液的pH值降低。(二)滴定分析计算

滴定分析计算是本章的重点,本章学习的计算公式,可用于各种滴定分析法。

1.滴定分析计算的一般步骤

①正确写出滴定反应及有关反应的反应方程式。②找出被滴定组分与滴定剂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摩尔数比)。③根据计算关系和有关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滴定分析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物之间的计量关系是滴定分析计算的基础。对于比较简单的一步反应,由反应式即可看出计量关系。对于步骤比较多的滴定分析,如返滴定、置换滴定和间接滴定,则需逐步分析各反应物间的计量关系,然后确定待分析组分与标准溶液间的计量关系。

(2)各物理量的单位(量纲):一般,质量m的单位为g,摩尔质量M的单位为g/mol,n的单位为

mol,体积V的单位为L,但在滴定分析中常以ml为单位,因此计算时需将ml转换成以L为单位,或将g转换成以mg为单位。

(3)摩尔数比和物质的量相等两种方法的比较:因为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基本单元密切相关,因此进行滴定分析计算时要特别注意物质的基本单元。教材采用摩尔数比的计算方法,在此方法中,物质的基本单元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的分子式,其摩尔质量就是通常的分子量,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数比就是反应式中的系数之比。如果采用物质的量相等(等物质的量)的方法进行计算,即计量点时两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需要注意,这时物质的基本单元要根据具体化学反应来决定,一般来说,在酸碱滴定中得失一个质子的单元或氧化还原滴定中得失一个电子的单元为基本单元。

(三)分布系数和化学平衡

1.水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

在平衡体系中,一种溶质往往以多种型体存在于溶液中。其分析浓度是溶液中该溶质各种型体平衡浓度的总和,平衡浓度是某型体的浓度,以符号[ ]表示。分布系数是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该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又称为分布分数,即:δi=[i]/C。

(1)弱酸(碱)分布系数:决定于该酸(碱)的性质(即K a或K b)和溶液的酸度,而与总浓度无关。

(2)配位平衡中各型体(各级配合物)的分布系数与配合物本身的性质(累积稳定常数)及[L]的大小有关。对于某配合物,βi值是一定的,因此,δi值仅是[L]的函数。M离子各型体MLi的平衡浓度均可由下式求得:

[ML i]=δiC M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自己推导出其他体系(如弱碱溶液)中的各型体分布。学习分布系数的目的是为后续几章的副反应系数(如酸效应系数、配位效应系数等)奠定基础。

2.化学平衡

包括质量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其中质子平衡是学习的重点,这为酸碱滴定中溶液pH计算奠定基础。

质子平衡: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

写出质子条件式的要点是:①选取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与质子转移反应的物质为质子参考水准(又称零水准)。②找出得失质子的产物及其得失质子的物质的量。③根据得失质子的量相等的原则写出质子条件式。质子条件式中不包括质子参考水准本身,也不含有与质子转移无关的组分。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1.基本概念

(1)混合指示剂:两种或两种以上指示剂相混合,或一种指示剂与另一种惰性染料相混合。利用颜色互补原理,使终点颜色变化敏锐。

(2)滴定反应常数(K

t

):是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强碱(酸)滴定强酸(碱):K t=1/K w

=1014;强碱(酸)滴定弱酸(碱):K

t =K

a(b)

/K w。K t值越大,该滴定反应越完全,滴定突

跃越大。

(3)滴定曲线:以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对滴定体积(或滴定百分数)作图而得的曲线。

(4)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附近(±0.1%)pH的突变。

(5)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引起的误差,与指示剂的选择有关。

(6)质子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包括酸性溶剂、碱性溶剂和两性溶剂。

(7)无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包括偶极亲质子溶剂和惰性溶剂。

(8)均化效应和均化性溶剂:均化效应是指当不同的酸或碱在同一溶剂中显示相同的酸碱强度水平;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为均化性溶剂。

(9)区分效应和区分性溶剂:区分效应是指不同的酸或碱在同一溶剂中显示不同的酸碱强度水平;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为区分性溶剂。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本身是一类有机弱酸(碱),当溶液的pH改变时,其结构发生变化,引起颜色的变化而指示滴定终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pK

HIn

±1;理论变色点:pH=pK HIn

(2)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全部或大部分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均可用来指示终点。

(3)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①酸(碱)的浓度,c

a(b)

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大。②

强碱(酸)滴定弱酸(碱),还与K

a(b)的大小有关。K

a(b)

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4)酸碱滴定的可行性: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c

a(b)

K a(b)≥10-8,此酸、碱可被

准确滴定。多元酸(碱):c

a1(b1)

K a1(b1)≥10-8,c a2(b2)K a2(b2)≥10-8,则两级离解的H+均可被滴定。

若K

a1(b1)

/K a2(b2)>104,则可分步滴定,形成二个突跃。若K a1(b1)/K a2(b2)<104,则两级离解的H+

(OH-)被同时滴定,只出现一个滴定终点。若c

a1(b1)

K a1(b1)≥10-8,c a2(b2)K a2(b2)<10-8,则只能滴定第一级离解的H+(OH-)。

(5)溶质在溶剂SH中的表观酸(碱)常数:

3.基本计算

(1)[H+]的计算:一元强酸(碱):若c a(b)≥20[OH-],用最简式:[H+]=c a;[OH-]=c b。

一元弱酸(碱):若cK

a(b)

≥20K w,c/K a(b)≥500,用最简式,。

多元弱酸(碱):若只考虑第一级离解,按一元弱酸(碱)处理:c

a

K a1(b1)≥20K w,c/K a1(b1)≥500,用最简式:;。

酸式盐:若cK

a2≥20K

w

,c≥20K

a1

,用最简式:。

弱酸弱碱盐:若cK

a

'≥20K w,c≥20K a,用最简式:。

缓冲溶液:若c

a

>20[OH-]、c b>20[H+],用最简式:

(2)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误差公式:

强酸滴定强碱的滴定误差公式:

一元弱酸的滴定误差公式:

一元弱碱的滴定误差公式:

(3)冰醋酸为溶剂的标准溶液的浓度校正: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稳定常数:为一定温度时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形成常数,以KMY表示,此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 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副反应系数:表示各种型体的总浓度与能参加主反应的平衡浓度之比。它是分布系数的

和共存离子效应αY(N)系数。金属离倒数。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主要表现为酸效应系数α

Y(H)

子的副反应系数以α

表示,主要是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

M

金属指示剂: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MY)

'>K MIn'>102。

的稳定性低。一般要求K

MY

最高酸度: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最低酸度: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封闭现象: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 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2.基本原理

(1)配位滴定法:EDTA与大多数金属离子能形成稳定配位化合物,此类配合物不仅稳定性高,且反应速度快,一般情况下,其配位比为1:1,配合物多为无色。所以目前常用的配位滴定法就是EDTA滴定,常被用于金属离子的定量分析。

(2)准确滴定的条件:在配位滴定中,若化学计量点和指示剂的变色点ΔpM'=±0.2,将lgC×K MY'≥6 或C×K MY'≥106作为能进行准确滴定的条件,此时的终点误差在0.1%左右。

(3)酸度的控制:在配位滴定中,由于酸度对金属离子、EDTA和指示剂都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必须控制溶液的酸度,需要考虑的有:满足条件稳定常数38时的最高酸度;金属离子水解最低酸度;指示剂所处的最佳酸度等。

K MY'-lgC N K MY'≥5(4)选择滴定的条件:当有干扰离子N共存时,应满足ΔlgCK'=lgC

M

(TE%=0.3,混合离子选择滴定允许的误差可稍大)。可采用控制酸度和使用掩蔽剂等手段来实现选择性滴定的目的。

(5)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方法: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和氧化还原掩蔽法。

(6)配位滴定法能直接或间接测定大多数的金属离子,所采用的方式有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只要配位反应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应尽量采用直接滴定法。若无法满足直接滴定的要求或存在封闭现象等可灵活应用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

3.基本计算

(1)条件稳定常数:lgK

'=lgK MY-lgαM -lgαY+ lgαMY

MY

(2)滴定曲线上的pM':

(3)化学计量点的pM':pM'=0.5×(pCM

+ lgK MY')

SP

(4)终点时的pM'(即指示剂的颜色转变点,以pMt表示):pMt = lgKMIn - lgαIn(H)

(5)Ringbom误差公式: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基本概念条件电位φθ'、自动催化反应、自身指示剂、外指示剂。

2.基本理论

(1)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盐效应,生成沉淀,生成配合物,酸效应。

(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条件平衡常数K′越大,反应向右进行得越完全。满足lgK′≥3(n1+n2)或△φθ'≥0.059×3(n1+n2)/n1n2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用于滴定分析。一般来说,只需△φθ'大于0.3V~0.4V,均可满足滴定分析的要求。

(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计算及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化学计量点前一般用被测物电对计算;化学计量点后利用滴定液电对计算;化学计量点时电位值计算公式:

滴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φθ'越大,突跃范围较大。氧化还原滴定电位突跃范围由下式计算:

(4)碘量法:

I2+2e=2I-φθ=0.5345V

直接碘量法以I2为标准溶液,在酸性、中性、弱碱性溶液中测定还原性物质,滴定前加入淀粉指示剂,以蓝色出现为终点。

间接碘量法以Na2S2O3为标准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滴定I2,滴定反应为:I2+2S2O32-=2I-+S4O62-,其中I-是由氧化剂与I-反应定量置换而来,称置换碘量法;若I2是还原性物质与定量过量I2标准溶液反应后剩余的,则称剩余碘量法或回滴法。间接碘量法应在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以蓝色褪去为终点。该法应特别注意I2的挥发及I-的氧化。

掌握I2及Na2S2O3标准溶液配制、标定及相关计算。

(5)高锰酸钾法:

MnO4-+8H++5e=Mn2++4H2O

KMnO4为标准溶液,自身指示剂,宜在1mol/L~2mol/L的H2SO4酸性中测还原性物质。掌握用草酸钠作基准物标定KMnO4标准溶液的反应、条件和注意事项。

(6)重氮化法:

ArNH2+NaNO2+2HCl=[Ar-N+≡N]Cl-+NaCl+2H2O

NaNO2为标准溶液,在1mol/L的HCl酸性溶液中,用快速滴定法测芳伯胺类化合物,外指示剂(KI-淀粉)法或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

(7)了解溴酸钾法、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和测定对象。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是以沉淀平衡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沉淀的完全,沉淀的纯净及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是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准确定量测定的关键。

(一)沉淀滴定法

铬酸钾指示剂法是用K2Cr2O4作指示剂,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用AgNO3标准溶液直接滴定Cl-(或Br-)。根据分步沉淀的原理,首先是生成AgCl沉淀,随着AgNO3不断加入,溶液中Cl-浓度越来越少,Ag+浓度则相应地增大,砖红色Ag2CrO4沉淀的出现指示滴定终点。

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控制K2Cr2O4的浓度。实验证明,K2Cr2O4浓度以5×10-3mol/L左右为宜。(2)适宜pH范围是6.5~10.5。(3)含有能与CrO42-或Ag+发生反应离子均干扰滴定,应预先分离。(4)只能测Cl-、Br-和CN-,不能测定I-和SCN-。

铁铵钒指示剂法是以KSCN或NH4SCN为滴定剂,终点形成红色FeSCN2+指示终点的方法。分为直接滴定法和返滴定法两种:(1)直接滴定法是以NH4SCN(或KSCN)为滴定剂,在HNO3酸性条件下,直接

测定Ag+。(2)返滴定法是在含有卤素离子的H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过量的AgNO3,用NH4SCN标准溶液返滴定过量的AgNO3。用返滴定法测定Cl-时,为防止AgCl沉淀转化,需在用NH4SCN标准溶液滴定前,加入硝基苯等防止AgCl沉淀转化。

吸附指示剂法是以吸附剂指示终点的银量法。为了使终点颜色变化明显,要注意以下几点:(1)沉淀需保持胶体状态。(2)溶液的酸度必须有利于指示剂的呈色离子存在。(3)滴定中应当避免强光照射。(4)胶体颗粒对指示剂的吸附能力应略小于对被测离子的吸附能力。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测定原理及应用见下表7-1。常用的吸附指示剂及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列于表7-2。

表7-1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测定原理及应用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

指示剂K2Cr2O4Fe3+吸附指示剂

滴定剂AgNO3NH4SCN或KSCN Cl-或AgNO3

滴定反

2Ag++Cl-=AgCl SCN-+Ag+=AgSCN Cl-+Ag+=AgCl

终点指示反应2Ag++CrO42-=Ag2Cr2

O4(砖红色)

SCN-+Fe3+=FeSCN2+(红色)

AgCl·Ag++FIn-=

AgCl·Ag+·FIn-(粉红色)

滴定条件(1)pH=6.5~10.5

(2)5%K2CrO41ml

(3)剧烈摇荡

(4)除去干扰

(1)0.1~1mol/LHNO3介质

(2)测Cl-时加入硝基苯或高浓度的Fe3+

(3)测I-时要先加AgNO3后加Fe3+

(1)pH与指示剂的Ka有

关,使其以FIn-型体存在

(2)加入糊精

(3)避光

(4)F指示剂

测定对象Cl-、CN-、Br-

直接滴定法测Ag+;返滴定法测Cl-、Br-、I-、

SCN-、PO43-和AsO43-等

Cl-、Br-、SCN-、SO42-和Ag+

表7-2 常用的吸附指示剂

指示剂名称待测离子滴定剂适用的pH范围

荧光黄Cl-Ag+pH7~10(常用7~8)

二氯荧光黄Cl-Ag+pH4~10(常用5~8)

曙红Br-、I-、SCN-Ag+pH2~10(常用3~8)

甲基紫SO42-、Ag+Ba2+、Cl-pH1.5~3.5

橙黄素Ⅳ

Cl-、I-混合液及生物碱盐类Ag+微酸性

氨基苯磺酸

溴酚蓝

二甲基二碘荧

光黄

I-Ag+中性

(二)沉淀重量分析法

1.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①沉淀完全且溶解度小;②沉淀的纯度高;③沉淀便于洗涤和过滤;④易于转化为称量形式。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①化学组成确定;②化学性质稳定;③摩尔质量大。

2.沉淀的形成

沉淀的形成一般经过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程。晶核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均相成核,一种是异相成核。晶核长大形成沉淀颗粒,沉淀颗粒大小由聚集速度和定向速度的相对大小决定。如果聚集速度大于定向速度,则生成的晶核数较多,来不及排列成晶格,就会得到无定形沉淀;如果定向速度大于聚集速度,则构晶离子在自己的晶格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晶格排列,就会得到晶形沉淀。

3.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沉淀的溶解损失是沉淀重量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若沉淀溶解损失小于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就不影响测定的准确度。实际上,相当多的沉淀在纯水中的溶解度都大于此值。但若控制好沉淀条件,就可以降低溶解损失,使其达到上述要求。为此,必须了解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沉淀的溶解度

MA型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

M m A n型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

考虑难溶化合物MA或M m A n的构晶离子M和A存在副反应的情况,引入相应的副反应系数αM和αA。

MA型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

其中?

M m A n型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

其中

(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①同离子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某一构晶离子的浓度使沉淀溶解度降低。在重量分析中,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利用同离子效应使沉淀完全。

②酸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溶液的酸度可使难溶盐溶解度增大的现象。主要是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

③配位效应。溶液中存在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配位剂,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④盐效应。是沉淀溶解度随着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此外,温度、介质、水解作用、胶溶作用、晶体结构和颗粒大小等也对溶解度有影响。

4.沉淀的玷污及其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沉淀的玷污①共沉淀,即当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某些可溶性杂质也夹杂在沉淀中沉下来,混杂于沉淀中的现象。共沉淀包括表面吸附,形成混晶或固溶体,包埋或吸留。②后沉淀,是在沉淀析出后,溶液中原来不能析出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出来的现象。

(2)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①与构晶离子生成溶解度小、带电荷多、浓度大、离子半径相近的杂质离子,容易产生吸附。②沉淀的总表面积越大,温度越低,吸附杂质量越多。③晶面缺陷和晶面生长的各向不均性等均可影响沉淀纯度。

(3)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①用有效方法洗涤沉淀。②晶型沉淀可进行陈化或重结晶。③加入配位剂。

④改用其他沉淀剂。⑤如有后沉淀,可缩短沉淀和母液共置的时间。

5.沉淀条件的选择

(1)晶形沉淀的条件:在不断搅拌下,缓慢地将沉淀剂滴加到稀且热的被测组分溶液中,并进行陈化。即:稀、热、慢、搅、陈。

(2)无定形沉淀的条件:在不断搅拌下,快速将沉淀剂加到浓、热且加有大量电解质的被测组分溶液中,不需陈化。即:浓、热、快、搅、加入电解质、不陈化。

6.分析结果的计算

多数情况下需要将称得的称量形式的质量换算成被测组分的质量。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是常数,称为换算因数或重量分析因数,常以F表示。

上式中a和b是为了使分子分母中所含待侧组分的原子数或分子数相等而乘以的系数。

由称得的称量形式的质量m,试样的质量m s及换算因数F,即可求得被测组分的百分质量分数。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基本概念

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

参比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

膜电位:跨越整个玻璃膜的电位差。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mV~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

酸差:当溶液pH<1时,pH测得值(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这一正误差为酸差。

碱差:当溶液pH>9时,pH测得值(即读数)小于真实值,这一负误差为碱差,也叫钠差。

转换系数:指当溶液pH每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玻璃电极电位的变化值。

离子选择电极:一般由电极膜(敏感膜)、电极管、内充溶液和内参比电极四个部分组成。

电位选择性系数: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电极对X和Y离子响应能力之比,亦即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和Y离子的活度比。

可逆电对:电极反应是可逆的电对。

此外还有相界电位、液接电位、原电池、残余液接电位。

2.基本理论

(1)pH玻璃电极:

①基本构造:玻璃膜、内参比溶液(H+与Cl-浓度一定)、内参比电极(Ag-AgCl电极)、绝缘套;

②膜电位产生原理及表示式:;

③玻璃电极作为测溶液pH的理论依据。

(2)直接电位法测量溶液pH:

①测量原理。

②两次测量法。pHs要准,而且与pHx差值不大于3个pH单位,以消除液接电位。

(3)离子选择电极:

①基本构造:电极膜、电极管、内参比溶液、内参比电极;

②分类:原电极、敏化电极;

③响应机理及电位选择性系数;

④测量方法:两次测量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4)

电位滴定法:以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E-V曲线法、曲线法、

曲线法)。

(5)永停滴定法:以电流变化确定滴定终点,三种电流变化曲线及终点确定。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1.基本概念

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

磁辐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

电磁波谱:所有的电磁辐射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波长或频率不同。若把电磁辐射按波长长短顺序排列起来,即为电磁波谱。

光谱和光谱法: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或相应单位)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光谱法。

非光谱法:是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法: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为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法: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包括分子转动能级)和分子电子能级(包括振-转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分子光谱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和物质结构分析方法。为带状光谱。

吸收光谱法: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其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所提供的辐射能量恰好满足该吸收物质两能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利用物质的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发射光谱法。

2.基本计算

(1)电磁辐射的频率:ν=C/λ ζ=1/λ=ν/C

(2)电磁辐射的能量:E=hν=hC/λ=hCζ

3.光谱分析仪器组成:辐射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基本概念

透光率(T):透过样品的光与入射光强度之比。T=I t/I0

吸光度(A):透光率的负对数。A=-lgT=lg(I0/I t)

吸光系数(E):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根据浓度单位的不同,常有摩尔吸光系数ε和百分吸光系数之分。

电子跃迁类型:

(1)ζ-ζ*跃迁:处于ζ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ζ*反键轨道。饱和烃中电子跃迁均为此种类型,吸收波长小于150nm。

(2)π-π*跃迁:处于π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π*反键轨道上,所需的能量小于ζ-ζ*跃迁所需的能量。孤立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一般在200nm左右,共轭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

>200nm,强度大。

(3)n-π*跃迁: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其非键轨道中的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反键轨道跃迁,这种吸收一般在近紫外区(200-400nm),强度小。

(4)n-ζ*跃迁:含孤对电子的取代基,其杂原子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ζ*反键轨道跃迁,吸收波长约在200nm。

以上四种类型跃迁所需能量ζ-ζ* > n-ζ*≥ π-π* > n-π*

(5)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生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或n-π*跃迁的基团,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助色团: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与生色团或饱和烃连接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紫移或短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

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小。

强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大于104的吸收峰。

弱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小于102的吸收峰。

吸收带及其特点:

吸收带符号跃迁类型波长(nm)

吸收强度

(εmax)

其他特征

R n→π*~250-500 < 100 溶剂极性↑,λmax↓

K 共轭π→π*~210-250 > 104 共轭双键↑,λmax↑,强度↑

B 芳芳香族C=C骨架振动及

环内π→π*

~230-270 ~200 蒸气状态出现精细结构

E 苯环内π→π*共轭~180(E1)

~200(E2)

~104

~103

助色团取代λmax↑,生色团取代,与

K带合并

计算分光光度法:运用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在传统分光光度法基础上,通过量测试验设计与数据的变换、解析和预测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方法。

2.基本原理

(1)Lambert-Beer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样品时,样品对光的吸收度与样品的浓度及厚度成正比。A=ECl

(2)吸光度的加和原理:溶液中存在多种无相互作用的吸光物质时,体系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物种吸光度之和。A总=A a+A b+A c+……

(3)计算分光光度法:

①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和系数倍率法均利用使ΔA干扰=0,ΔA信号=ΔA被测原理消去干扰组分的吸光度值。

②导数光谱法:利用导数光谱的输出信号更多、更明显(可显示出结构相似的不同化合物的微小差别)及易于辨认等特点定性;利用导数光谱法能消除背景干扰及分离重叠谱带等优势定量。

③褶合光谱法: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即通过褶合变换,显示原始光谱在构成上的局部细节特征,对结构相似的物质进行定性鉴别;同时减少了混合物中共存组分之间的数学相关性,因而可以测定共存组分的含量。

3.基本计算

(1)Lambert-Beer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T=ECl 或T=10-A=10-ECl

(2)摩尔吸光系数与百分吸光系数的关系:

(3)单组分定量:

①吸光系数法:C=A/El

②对照法:

③校正曲线法

(4)多组分定量(a + b的混合物):

①解线性方程组:

②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

③系数倍率法:ΔA=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

1.基本概念:

荧光: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称为荧光。

振动弛豫:物质分子吸收能量后,跃迁到电子激发态的几个振动能级上。激发态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内部能量转换(简称内转换):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常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移至低电子能级的过程。

荧光发射:处于激发单重态的分子,通过内转换及振动弛豫,返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而返回至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这时发射的光量子称为荧光。

外部能量转换(简称外转换):在溶液中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及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相互碰撞而以热能的形式放出能量的过程。

体系间跨越:在某些情况下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分子由激发单重态跨越到激发三重态的过程。

磷光发射: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分子在此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存活一段时间后返回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的光辐射。

激发光谱:是荧光强度(F)对激发波长(λex)的关系曲线,它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

发射光谱(称荧光光谱):是荧光强度(F)对发射波长(λem)的关系曲线,它表示当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时,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组分的相对强度。

2.基本原理

(1)荧光是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被激发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优点。

(2)荧光光谱具有如下特征:荧光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波长、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试题答案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 试题答案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测试题答案 1—20 BCDBA ACACB BACDD DCCAC 21.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22.由下而上、下进上出 23.(CH 3)3COH 24. N CH 3 25.硝基苯,苯,苯酚 乙基苯胺 27.CH 3CH(Cl)CHO 28.CH 3OCH(CH 3)2 29.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 (也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30. CH 2=CHCH 2CH 3 31. Br 2水 32.硝化,氧化 33.β-丁酮酸,β-羟基丁酸 34.CH 3CH 2MgBr 35. C 2H 5 36.CH 3C(Br)2CH 3 37.CH 3CH 2CN 38.CH 3 CH 3CH=CHCHO . + CH 3I OH 41.CH 3CH(Br)CH=CH 2 42. CH 3COC 2H 5 OH 43.CH 3CH=CHCH 2OH 44. NHCOCH 3 45.CH 3CH=CHCOOH 46.N NO 2 47. CH 3NCH 2CH 3 48.RCH 2NH 2 + CO 2 CH 3CH 2CH 2Br B CH 3CH=CH 2 CH 3CH(OH)CH(CH 3)2 B CH 3COCH(CH 3)2 C CH 3CH=C(CH 3)2 51. A CH 3CHO B CH 3CH(OH)C 2H 5 C CH 3CH=CHCH 3 (CH 3)2CH(OH)CH 3 B (CH 3)2C=CHCH 3 53—72 CBDCD BCBCB ACACB DBDBC 73.下、上 左、右 74.亲电取代(离子型)、自由基 A C ,N-二甲基丙酰胺 77.(Z )-3-甲基-3-庚烯 78.稀碱性 79.白色 80.(CH 3)4N +OH - 81.负 正

(完整版)有机化学复习(人卫第八版)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立体化学 1、费歇尔投影式书写原则 连接原子或原子团的水平线代表伸向纸面前方的化学键,垂直线代表纸面后方。 2、外消旋体、非对映异构体、内消旋化合物概念(区别和联系) 3、R/S构型标记法 第四章烷烃和环烷烃 一、烷烃 1、构象异构(锯架式和纽曼投影式的书写) 2、化学性质①稳定性 ②卤代反应(自由基的反应)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二、环烷烃 1、化学性质取代、开环加成(一般为三元环或四元环)原则(连氢最多和连氢最少的两个碳原子之间) 2、构象环己烷的构象:椅式和船式(书写<两种>椅式的顺式和反式以及取代反应的稳定性即优势构象) 第五章烯烃和炔烃 一、烯烃 1、顺反异构及其命名 2、化学性质①亲电加成反应 (1)与卤素加成(在四氯化碳中进行):反应机制烯烃与氯或溴的加成反应通常生成反式加成产物 (2)与卤化氢的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HI>HBr>HCl>HF 不对称加成(马氏规则)正碳离子的稳定性诱导效应 (3)与硫酸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烷基硫酸氢酯在水中加热可以水解生成醇稀硫酸下即可反应,硫酸越浓越不易加成不对称加成也遵循马氏规则 (4)与水加成在酸催化下(如磷酸或硫酸)与水加成生成醇 ②催化加氢常用Pt、Pd、Ni等金属作催化剂主要生成顺式加成产物取代基增多空间位阻增大越不利于加成 ③自由基加成反应 (1)过氧化物存在下加溴化氢只有溴化氢反马氏规则 (2)烯烃的自由基聚合反应 ④氧化反应 (1)高锰酸钾氧化酸性条件下、稀冷条件下(顺式、褐色MnO2沉淀) (2)臭氧氧化最终生成醛或酮以及过氧化氢

人卫版 分析化学 4~12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习题参考答案 1. 下列各酸,哪些能用NaOH 溶液直接滴定或分步滴定?哪些不能?如能直接滴定,各应 采用什么指示剂? ⑴甲酸(HCOOH ) Ka = 1.8×10-4 ⑵硼酸(H 3BO 3) Ka 1 = 5.4×10-10 ⑶琥珀酸(H 2C 4H 4O 4) Ka 1 = 6.9×10-5 , Ka 2 = 2.5×10 -6 ⑷柠檬酸(H 3C 6H 5O 7) Ka 1 = 7.2×10-4 , Ka 2 = 1.7×10-5 , Ka 3 = 4.1×10 -7 ⑸顺丁烯二酸 Ka 1 = 1.5×10-2 , Ka 2 = 8.5×10 -7 (6)邻苯二甲酸 Ka 1 = 1.3×10-3 , Ka 2 = 3.1×10-6 解:设C b = C a = 0.10 mol/L ,V a = 20.00 ml (1) 甲酸(HCOOH ) K a = 1.8×10-4 C a ·K a > 10-8,能被准确滴定 计量点产物:HCOO — 一元弱碱 C b K b ≥ 20K W , C b / K b > 500 [ ]6 4141067.1210.010 8.110---- ?=??=?= b a W C K K OH ( )78.567.1lg 610 67.1lg 6 =-=?-=-pOH 22.878.500.14=-=pH 选酚酞指示剂 (2) 硼酸H 3BO 3 K a1 = 5.4×10-10,K a2 = 1.8×10-13 ,K a3 = 1.6×10-14 , C a K a1< 10-8,C a K a2< 10-8,C a K a3< 10-8 无滴定突跃,指示剂在终点无明显颜色变化,不能用NaOH 准确滴定。 (3) 琥珀酸(H 2C 4H 4O 4)K a1 = 6.9×10-5,K a2 = 2.5×10-6 C a K a1 > 10-8,C a K a2 > 10-8,K a1 / K a2 < 104 只有一个滴定突跃,两级离解的H +被同时滴定。 计量点产物:Na 2C 4H 4O 4 二元弱碱 ??? ? ??><>500,05.02,201121a a a a W a K C C K K K CK []06 .994 .4/1015.1310 .0105.21056 142==?=??=?= ?= ---- pH pOH L mol C K K C K OH b a W b b 选酚酞指示剂 (4) 柠檬酸(H 3C 6H 5O 7)K a1 = 7.2×10-4,K a2 = 1.7×10-5,K a3 = 4.1×10-7 C a K a1 > 10-8,C a K a2 > 10-8,C a K a3 ≈ 10-8,K a1 / K a2 < 104,K a2 / K a3 < 104 只有一个滴定突跃,三级离解的H +被同时滴定。

分析化学(李发美_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课后习题参考解答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 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 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 系统误差(操作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 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6、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② 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 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解:①n d d d d d 321n ++++= 0.241=d 0.242=d 1 2 i -∑= n d s 0.281=s 0.312=s ②标准偏差能突出大偏差。 ③第一组数据精密度高。 7、测定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数据:12.0080、12.0095、12.0099、12.0101、12.0102、12.0106、12.0111、12.0113、12.0118及12.0120。求算:①平均值;②标准偏差;③平均值的标准偏差;④平均值在99%置信水平的置信限。 解:① 12.0104i =∑=n x x ②0.00121 )(2 i =--∑= n x x s ③0.00038 == n s s

人卫版有机化学版测试题 答案

测试题答案 1—20 BCDBA ACACB BACDD DCCAC 21.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22.由下而上、下进上出 23.(CH 3)3COH 24. N CH 3 H 25.硝基苯,苯,苯酚 26.N-乙基苯胺 27.CH 3CH(Cl)CHO 28.CH 3OCH(CH 3)2 29.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 (也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30. CH 2=CHCH 2CH 3 31. Br 2水 32.硝化,氧化 33.β-丁酮酸,β-羟基丁酸 34.CH 3CH 2MgBr 35. C 2H 5 36.CH 3C(Br)2CH 3 37.CH 3CH 2CN 38.CH 3 39. CH 3CH=CHCHO 40.+ CH 3I OH 41. CH 3CH(Br)CH=CH 2 42. CH 3COC 2H 5 OH 43.CH 3CH=CHCH 2OH 44. NHCOCH 3 45.CH 3CH=CHCOOH 46. N NO 2 47. CH 3NCH 2CH 3 48.RCH 2NH 2 + CO 2 49.A CH 3CH 2CH 2Br B CH 3CH=CH 2 50.A CH 3CH(OH)CH(CH 3)2 B CH 3COCH(CH 3)2 C CH 3CH=C(CH 3)2 51. A CH 3CHO B CH 3CH(OH)C 2H 5 C CH 3CH=CHCH 3 52.A (CH 3)2CH(OH)CH 3 B (CH 3)2C=CHCH 3 53—72 CBDCD BCBCB ACACB DBDBC 73.下、上 左、右 74.亲电取代(离子型)、自由基 75.B A C 76.N,N-二甲基丙酰胺 77.(Z )-3-甲基-3-庚烯 78.稀碱性 79.白色 80.(CH 3)4N +OH - 81.负 正 82. C 2H 5C=CH 22H 5 83.亚油酸 -亚麻酸 花生四烯酸

分析化学习题标准答案(人卫版)

分析化学习题答案(人卫版)

————————————————————————————————作者:————————————————————————————————日期: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 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 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 系统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控制环境湿度。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 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11、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1) 0.3 -0.2 -0.4 0.2 0.1 0.4 0.0 -0.3 0.2 -0.3 (2) 0.1 0.1 -0.6 0.2 -0.1 -0.2 0.5 -0.2 0.3 0.1 ① 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 ② 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 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解:①n d d d d d 321n ++++= Λ 0.241=d 0.242=d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考试试题

测试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就是 A自由基反应就是按共价键的异裂进行的 B醛酮的加成主要就是亲核加成 C 叔丁基溴在NaOH的水溶液主要按S N2机制进行水解 D溴甲烷在NaOH的水溶液主要按S N1机制进行水解2.仲丁基的结构为 A(CH3)3C B CH3CH2CH2CH2C CH3CHCH2CH3 D(CH3)2CH 3.在室温下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的就是 A 环己烷 B 苯 C 环戊烷 D 环丙烷 4.能与FeCl3溶液显色的就是 A苯B苯酚C甲苯D硝基苯 5.下列卤代烃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活性最强的就是 A CH2Cl B Cl C CH2CH2Cl D Cl 6.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就是 A乙醇 B 丙醇C异丙醇D叔丁醇 7.下列化合物中,没有手性碳原子的就是 A 1,2-二溴丁烷 B 2-溴丁烷 C 2-溴-2-甲基丁烷 D 1-溴-2-甲基丁烷 8.CH2=CHCH2OH与沙瑞特试剂(三氧化铬的吡啶溶液)反应生成 A CH2=CHCHO B CH2=CHCOOH C CO2+HOOCCOOH D CH2(OH)CH(OH)CHO 9.不能与饱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的化合物就是 A乙醛B 2-戊酮C苯乙酮D环己酮 10.下列酸性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就是 A 丙酸> 2-氯丙酸> 3-氯丙酸> 2,2-二氯丙酸

B 2,2-二氯丙酸> 2-氯丙酸> 3-氯丙酸> 丙酸 C 2,2-二氯丙酸> 3-氯丙酸> 2-氯丙酸> 丙酸 D 3-氯丙酸> 2-氯丙酸> 2,2-二氯丙酸> 丙酸 11.下列化合物碱性最强的就是 A 甲胺B氢氧化四甲铵C二甲胺 D 三甲胺 12.下列化合物醇解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就是 A乙酰氯> 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胺 B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氯> 乙酰胺 C乙酰胺> 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氯 D乙酸乙酯> 乙酸酐> 乙酰氯> 乙酰胺 13.磺酰化反应可以鉴别 A伯、仲、叔醇B伯、仲、叔卤代烃 C 伯、仲、叔胺 D 叔醇与叔胺14.鉴别苯甲醛与苯乙醛可用的试剂为 A饱与亚硫酸氢钠B2,4-二硝基苯肼 C Tollens试剂 D Fehling试剂 15.按次序规则,基团最大的就是 A –CH2OH B –COOH C -CHO D -OH 16. CH3 CH3 与HBr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H3C A CH3CHC(CH3)3 Br B CH3CH2CH2C(CH3)2 Br C BrCH2CH(CH3)CH(CH3)2 D Br (CH3)2CHC(CH3)2 17. CH=CH2 H OH CH2CH3的对映体就是 A CH=CH2 H CH2CH3 HO B CH=CH2 H CH2CH3 HO

第五章_配位滴定法(人卫版分析化学)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1.基本概念 稳定常数:为一定温度时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形成常数,以KMY表示,此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副反应系数:表示各种型体的总浓度与能参加主反应的平衡浓度之比。它是分布系数的倒数。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主要表现为酸效应系数αY(H)和共存离子效应αY(N)系数。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以αM表示,主要是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 金属指示剂: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一般要求K MY'>K MIn'>102。 最高酸度: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最低酸度: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封闭现象: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2.基本原理 (1)配位滴定法:EDTA与大多数金属离子能形成稳定配位化合物,此类配合物不仅稳定性高,且反应速度快,一般情况下,其配位比为1:1,配合物多为无色。所以目前常用的配位滴定法就是EDTA滴定,常被用于金属离子的定量分析。 (2)准确滴定的条件:在配位滴定中,若化学计量点和指示剂的变色点ΔpM'=±0.2,将lgC×K MY'≥6 或C×K MY'≥106作为能进行准确滴定的条件,此时的终点误差在0.1%左右。 (3)酸度的控制:在配位滴定中,由于酸度对金属离子、EDTA和指示剂都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必须控制溶液的酸度,需要考虑的有:满足条件稳定常数38时的最高酸度;金属离子水解最低酸度;指示剂所处的最佳酸度等。 (4)选择滴定的条件:当有干扰离子N共存时,应满足ΔlgCK'=lgC M K MY'-lgC N K MY'≥5(TE%=0.3,混合离子选择滴定允许的误差可稍大)。可采用控制酸度和使用掩蔽剂等手段来实现选择性滴定的目的。 (5)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方法: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和氧化还原掩蔽法。 (6)配位滴定法能直接或间接测定大多数的金属离子,所采用的方式有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只要配位反应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应尽量采用直接滴定法。若无法满足直接滴定的要求或存在封闭现象等可灵活应用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 3.基本计算 (1)条件稳定常数:lgK MY'=lgK MY-lgαM - lgαY+ lgαMY (2)滴定曲线上的pM': (3)化学计量点的pM':pM'=0.5×(pCM SP + lgK MY') (4)终点时的pM'(即指示剂的颜色转变点,以pMt表示):pMt = lgKMIn - lgαIn(H) (5)Ringbom误差公式:

分析化学习题集答案解析(人卫版)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 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 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 系统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控制环境湿度。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围: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11、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① 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 ② 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 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解:①n d d d d d 321n ++++= 0.241=d 0.242=d 1 2 i -∑= n d s 0.281=s 0.312=s ②标准偏差能突出大偏差。 ③第一组数据精密度高。 13、测定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数据:12.0080、12.0095、12.0099、12.0101、12.0102、12.0106、12.0111、12.0113、12.0118及12.0120。求算:①平均值;②标准偏差;③平均值的标准偏差;④平均值在99%置信水平的置信限。 解:①12.0104i =∑= n x x ②0.00121)(2 i =--∑= n x x s ③0.00038== n s s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考试试题电子版本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考试试题

测试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自由基反应是按共价键的异裂进行的 B 醛酮的加成主要是亲核加成 C 叔丁基溴在NaOH的水溶液主要按S N2机制进行水解 D 溴甲烷在NaOH的水溶液主要按S N1机制进行水解 2.仲丁基的结构为 A (CH3)3C B CH3CH2CH2CH2 C CH3CHCH2CH3 D (CH3)2CH 3.在室温下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的是 A 环己烷 B 苯 C 环戊烷 D 环丙烷 4.能与FeCl3溶液显色的是 A 苯 B 苯酚 C 甲苯 D 硝基苯 5.下列卤代烃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活性最强的是 A CH2Cl B Cl C CH2CH2Cl D Cl 6.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A 乙醇 B 丙醇 C 异丙醇 D 叔丁醇 7.下列化合物中,没有手性碳原子的是 A 1,2-二溴丁烷 B 2-溴丁烷 C 2-溴-2-甲基丁烷 D 1-溴-2-甲基丁烷

8.CH2=CHCH2OH与沙瑞特试剂(三氧化铬的吡啶溶液)反应 生成 A CH2=CHCHO B CH2=CHCOOH C CO2+HOOCCOOH D CH2(OH)CH(OH)CHO 9.不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的化合物是 A 乙醛 B 2-戊酮 C 苯乙酮 D 环己酮 10.下列酸性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 丙酸 > 2-氯丙酸 > 3-氯丙酸 > 2,2-二氯丙 酸 B 2,2-二氯丙酸 > 2-氯丙酸 > 3-氯丙酸 > 丙 酸 C 2,2-二氯丙酸 > 3-氯丙酸 > 2-氯丙酸 > 丙 酸 D 3-氯丙酸 > 2-氯丙酸 > 2,2-二氯丙酸 > 丙 酸 11.下列化合物碱性最强的是 A 甲胺 B 氢氧化四甲铵 C 二甲胺 D 三甲胺 12.下列化合物醇解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乙酰氯 > 乙酸酐 > 乙酸乙酯 > 乙酰胺 B乙酸酐 > 乙酸乙酯 > 乙酰氯 > 乙酰胺 C乙酰胺 > 乙酸酐 > 乙酸乙酯 > 乙酰氯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试题答案.docx

1—20 BCDBA ACACB BACDD DCCAC 21. 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22.由下而上、下进上出 CH3 N 23.(CH 3)3COH24. H 25. 硝基苯,苯,苯酚乙基苯胺 27.CH3 CH(Cl)CHO28.CH 3 OCH(CH 3 ) 2 29.亚油酸,α - 亚麻酸,花生四烯 (也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30.CH2=CHCH 2CH 331. Br2水32.硝化,氧化33.β-丁酮酸,β -羟基丁酸 CH3 CH2MgBr C2H 5 CH 3C(Br) 2 CH 3CH CH CN 34.35.36.37.32 CH 3 OH CH3CH=CHCHO+ CH 3I 38.. CH 3 CH(Br)CH=CH 2 41. OH NHCOCH 3 CH3 COC2 H5 42.H43.CH 3 CH=CHCH 2OH44. 45.C H 3CH=CHCOOH NO 2 CH3 NCH2 CH3 46.N47.NO48.RCH 2NH 2 + CO 2 CH 3CH 2 CH 2Br B CH 3CH=CH 2 CH 3CH(OH)CH(CH3) 2B CH 3COCH(CH 3 )2C CH 3CH=C(CH 3)2 51.A CH 3 CHO B CH 3CH(OH) C 2H 5C CH3CH=CHCH 3 (CH 3)2CH(OH)CH 3B(CH 3)2C=CHCH 3 53—72CBDCD BCBCB ACACB DBDBC 73. 下、上左、右74. 亲电取代(离子型)、自由基A C ,N- 二甲基丙酰胺77.(Z)-3- 甲基 -3- 庚烯78. 稀碱性 79.白色 80.(CH ) N + OH- 81. 负正 3 4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试题

测试题 1.下列描述正确得就是 A自由基反应就是按共价键得异裂进行得 B醛酮得加成主要就是亲核加成 C 叔丁基溴在NaOH得水溶液主要按S N2机制进行水解 D溴甲烷在NaOH得水溶液主要按S N1机制进行水解 2.仲丁基得结构为 A B C D 3.在室温下能使Br2得CCl4溶液褪色得就是 A 环己烷 B 苯 C 环戊烷 D 环丙烷 4.能与FeCl3溶液显色得就是 A苯B苯酚C甲苯D硝基苯 5.下列卤代烃与硝酸银得醇溶液反应活性最强得就是 A B C D 6.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得就是 A乙醇 B 丙醇C异丙醇D叔丁醇 7.下列化合物中,没有手性碳原子得就是 A 1,2二溴丁烷 B 2溴丁烷 C 2溴2甲基丁烷 D 1溴2甲基丁烷 8.CH2=CHCH2OH与沙瑞特试剂(三氧化铬得吡啶溶液)反应生成 A CH2=CHCHO B CH2=CHCOOH C CO2+HOOCCOOH D CH2(OH)CH(OH)CHO 9.不能与饱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得化合物就是 A乙醛B 2戊酮C苯乙酮D环己酮 10.下列酸性由大到小排列正确得就是 A 丙酸> 2氯丙酸> 3氯丙酸> 2,2二氯丙酸 B 2,2二氯丙酸> 2氯丙酸> 3氯丙酸> 丙酸 C 2,2二氯丙酸> 3氯丙酸> 2氯丙酸> 丙酸

D 3氯丙酸> 2氯丙酸> 2,2二氯丙酸> 丙酸 11.下列化合物碱性最强得就是 A 甲胺B氢氧化四甲铵C二甲胺 D 三甲胺 12.下列化合物醇解反应速率由快到慢得顺序就是 A乙酰氯> 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胺 B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氯> 乙酰胺 C乙酰胺> 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氯 D乙酸乙酯> 乙酸酐> 乙酰氯> 乙酰胺 13.磺酰化反应可以鉴别 A伯、仲、叔醇B伯、仲、叔卤代烃 C 伯、仲、叔胺 D 叔醇与叔胺14.鉴别苯甲醛与苯乙醛可用得试剂为 A饱与亚硫酸氢钠B2,4二硝基苯肼 C Tollens试剂 D Fehling试剂 15.按次序规则,基团最大得就是 A –CH2OH B –COOH C CHO D OH 16. A B C D 17.得对映体就是 A B C D 18.下列化合物没有还原性得就是 A葡萄糖B麦芽糖C蔗糖D果糖 19.两种物质混合后得熔点比相应纯品得熔点 A 低B高 C 两种纯品熔点得算术平均值D无法确定 20.不能与Cu(OH)2反应生成深蓝色溶液得就是 A 甘油 B 1,2丙二醇 C 1,3丙二醇 D 乙二醇 21.自由基反应得三个阶段就是 , , 。 22.常压蒸馏仪器安装顺序一般就是先从热源开始,再、从左到右地进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试题 答案教学提纲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试题答案

测试题答案 1—20 BCDBA ACACB BACDD DCCAC 21.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22.由下而上、下进上出 23.(CH 3)3COH 24. N CH 3 25.硝基苯,苯,苯酚 26.N-乙基苯胺 27.CH 3CH(Cl)CHO 28.CH 3OCH(CH 3)2 29.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 (也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30. CH 2=CHCH 2CH 3 31. Br 2水 32.硝化,氧化 33.β-丁酮酸,β-羟基丁酸 34.CH 3CH 2MgBr 35. C 2H 5 36.CH 3C(Br)2CH 3 37.CH 3CH 2CN 38.CH 3 39. CH 3CH=CHCHO 40.+ CH 3I OH 41.CH 3CH(Br)CH=CH 2 42. CH 3COC 2H 5 OH 43.CH 3CH=CHCH 2OH 44. NHCOCH 3 45.CH 3CH=CHCOOH 46.N NO 2 47. CH 3NCH 2CH 3 48.RCH 2NH 2 + CO 2 49.A CH 3CH 2CH 2Br B CH 3CH=CH 2 50.A CH 3CH(OH)CH(CH 3)2 B CH 3COCH(CH 3)2 C CH 3CH=C(CH 3)2 51. A CH 3CHO B CH 3CH(OH)C 2H 5 C CH 3CH=CHCH 3 52.A (CH 3)2CH(OH)CH 3 B (CH 3)2C=CHCH 3 53—72 CBDCD BCBCB ACACB DBDBC 73.下、上 左、右 74.亲电取代(离子型)、自由基 75.B A C 76.N,N-二甲基丙酰胺 77.(Z )-3-甲基-3-庚烯 78.稀碱性 79.白色 80.(CH 3)4N +OH - 81.负 正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

第二章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

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 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 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 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 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 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检验题

测试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自由基反应是按共价键的异裂进行的 B 醛酮的加成主要是亲核加成 C 叔丁基溴在NaOH的水溶液主要按S N2机制进行水解 D 溴甲烷在NaOH的水溶液主要按S N1机制进行水解 2.仲丁基的结构为 A (CH3)3C B CH3CH2CH2CH2 C CH3CHCH2CH3 D (CH3)2CH 3.在室温下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的是 A 环己烷 B 苯 C 环戊烷 D 环丙烷 4.能与FeCl3溶液显色的是 A 苯 B 苯酚 C 甲苯 D 硝基苯 5.下列卤代烃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活性最强的是 A CH2Cl B Cl C CH2CH2Cl D Cl 6.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A 乙醇 B 丙醇 C 异丙醇 D 叔丁醇 7.下列化合物中,没有手性碳原子的是 A 1,2-二溴丁烷 B 2-溴丁烷 C 2-溴-2-甲基丁烷 D 1-溴-2-甲基丁 烷 8.CH2=CHCH2OH与沙瑞特试剂(三氧化铬的吡啶溶液)反应生成

A CH2=CHCHO B CH2=CHCOOH C CO2+HOOCCOOH D CH2(OH)CH(OH)CHO 9.不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的化合物是 A 乙醛 B 2-戊酮 C 苯乙酮 D 环己酮 10.下列酸性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 丙酸> 2-氯丙酸> 3-氯丙酸> 2,2-二氯丙酸 B 2,2-二氯丙酸> 2-氯丙酸> 3-氯丙酸> 丙酸 C 2,2-二氯丙酸> 3-氯丙酸> 2-氯丙酸> 丙酸 D 3-氯丙酸> 2-氯丙酸> 2,2-二氯丙酸> 丙酸 11.下列化合物碱性最强的是 A 甲胺 B 氢氧化四甲铵 C 二甲胺 D 三甲胺 12.下列化合物醇解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乙酰氯> 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胺 B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氯> 乙酰胺 C乙酰胺> 乙酸酐> 乙酸乙酯> 乙酰氯 D乙酸乙酯> 乙酸酐> 乙酰氯> 乙酰胺 13.磺酰化反应可以鉴别 A 伯、仲、叔醇 B 伯、仲、叔卤代烃 C 伯、仲、叔胺 D 叔醇与叔胺 14.鉴别苯甲醛与苯乙醛可用的试剂为 A 饱和亚硫酸氢钠 B 2,4-二硝基苯肼 C Tollens试剂 D Fehling试剂 15.按次序规则,基团最大的是 A –CH2OH B –COOH C -CHO D -OH

卫生化学(人卫第七版)

卫生化学(人卫第七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697354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卫生化学 第一章绪论 1、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 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1、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成分分析、分析数据的处 理、分析报告的撰写。 2、样品采集的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 3、样品预处理应达到的目的:1将样品中的被测物转变为适合于测定的形式;2除去干扰物质3浓缩富集 4、试样分析溶液的制备方法: (1)溶解法(溶剂浸出法):水溶法、酸性、碱性、有机溶剂 (2)分解法:高温灰化、低温灰化、湿消化法、微波溶样法 (2)水解法 5、常用的分离与富集的方法:溶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蒸馏、膜分离法 6、溶剂萃取法 (1)基本原理: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溶解度)来达到分离、提 取或纯化目的一种操作。 (2)相关概念: ①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达到平衡时, A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浓度比值为常数,用表示。 ②分配比(distribution ratio):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项中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o)中各种形式 浓度与在水相中(w)的各种形式总浓度之比,即D=Co/Cw。

③萃取效率(extraction efficiency):指物质被萃取到有机相的百分率,即被萃取物质在有机相中的量与 被萃取的总物质总量之比,即E%= 第三章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质量保证 1、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误差、主观误差 2、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于某些确定性、经常性的因素引起的误差,主要来源有方法误差、 仪器与试剂误差及主观误差三方面。 特点:误差的方向在实验中有一致性,可重复出现;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消除方法: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尽量消除它,当不能消除时,就通过校正系数加以校正。(2)随机误差(random error):由于一些偶然的、非确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特点:a.不恒定 b.难以校正 c.服从正态分布(统计规律) 3、准确度:描述被测组分的测量值(X)与其真实值(μ)之间的符合程度,可以用绝对误差(E)和相 对误差(RE)表示。 E=X-μER=E/μ*100% 3、精密度: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平行测定时,其分析结果的一致成度。 4、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选择): 联系:都是分析结果的衡量指标。 区别:(1)准确度---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反应分析结果准确的程度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

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八版测精彩试题

文档 测试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1. A 自由基反应是按共价键的异裂进行的 B 醛酮的加成主要是亲核加成机制进行水解C 叔丁基溴在NaOH的水溶液主要按 S2N机制进行水解D 溴甲烷在NaOH的水溶液主要按S1N仲丁基的结构为2. CHCHCHCH 323CH(CH)C(CH)CHCHCHCH D B A C 23223323 CCl溶液褪色的是的3.在室温下能使Br42环丙烷 C 环戊烷 B A 环 己烷苯 D FeCl溶液显色的是4.能与3 C 硝基苯甲苯 D 苯A B 苯酚下列卤代烃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活性最强的是5.ClCHCHCHClClCl222 C A B D 6.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A 乙醇 B 丙醇 C 异丙醇 D 叔丁醇 7.下列化合物中,没有手性碳原子的是 A 1,2-二溴丁烷 B 2-溴丁烷 C 2-溴-2-甲基丁烷 D 1-溴-2-甲基丁烷 8.CH=CHCHOH与沙瑞特试剂(三氧化铬的吡啶溶液)反应生成22A CH=CHCHO B CH=CHCOOH 22 C CO+HOOCCOOH D CH(OH)CH(OH)CHO 229.不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的化合物是 A 乙醛 B 2-戊酮 C 苯乙酮 D 环己酮 10.下列酸性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文档 2-二氯丙酸,A 丙酸 > 2-氯丙酸 > 3-氯丙酸 > 2 > 丙酸,2-二氯丙酸 > 2- 氯丙酸 > 3-氯丙酸B 2 > 丙酸2-二氯丙酸 > 3-氯丙酸 > 2-氯丙酸,C 2 丙 酸2- > 2-氯丙酸 > 2,二氯丙酸 > D 3-氯丙酸下列化合物碱性最强的是11. 三甲胺 B 氢氧化四甲铵 C 二甲胺 D A 甲胺 下列化合物醇解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12. 乙酰胺 > 乙酸酐 > 乙酸乙酯 > A乙酰氯乙酸乙酯 > 乙酰氯 > 乙酰胺B乙 酸酐 > 乙酸酐 > 乙酸乙酯 > 乙酰氯C乙酰胺 > > 乙酰氯 > 乙酰胺D乙酸乙酯 > 乙酸酐 13.磺酰化反应可以鉴别叔醇与 叔胺伯、仲、叔胺 D A 伯、仲、叔醇 B 伯、仲、叔卤代烃 C 鉴别苯甲醛与苯乙醛可用的试剂为14. D Fehling试剂二硝基苯肼A 饱和亚硫酸氢钠 B 2,4- C Tollens试剂按 次序规则,基团最大的是15.COOH C -CHO D -OH OH B –A –CH2CH反应的主要产物是与HBr3CHCH3 16.3)C(CHCHCHCH)CHC(CHCH32323332BrBr B A

人卫版 分析化学 4~12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习题参考答案 1. 下列各酸,哪些能用NaOH 溶液直接滴定或分步滴定?哪些不能?如能直接滴定,各应 采用什么指示剂? ⑴甲酸(HCOOH ) Ka = 1.8×10-4 ⑵硼酸(H 3BO 3) Ka 1 = 5.4×10-10 ⑶琥珀酸(H 2C 4H 4O 4) Ka 1 = 6.9×10-5 , Ka 2 = 2.5×10 -6 ⑷柠檬酸(H 3C 6H 5O 7) Ka 1 = 7.2×10-4 , Ka 2 = 1.7×10-5 , Ka 3 = 4.1×10-7 ⑸顺丁烯二酸 Ka 1 = 1.5×10-2 , Ka 2 = 8.5×10-7 (6)邻苯二甲酸 Ka 1 = 1.3×10-3 , Ka 2 = 3.1×10-6 解:设C b = C a = 0.10 mol/L ,V a = 20.00 ml (1) 甲酸(HCOOH ) K a = 1.8×10-4 C a ·K a > 10-8,能被准确滴定 计量点产物:HCOO — 一元弱碱 C b K b ≥ 20K W , C b / K b > 500 []6 4 14 10 67.12 10.010 8.110 ---- ?=? ?= ?= b a W C K K OH ()78.567.1lg 61067.1lg 6=-=?-=-pOH 22.878.500.14=-=pH 选酚酞指示剂 (2) 硼酸H 3BO 3 K a1 = 5.4×10-10,K a2 = 1.8×10-13,K a3 = 1.6×10-14, C a K a1< 10-8,C a K a2< 10-8,C a K a3< 10-8 无滴定突跃,指示剂在终点无明显颜色变化,不能用NaOH 准确滴定。 (3) 琥珀酸(H 2C 4H 4O 4)K a1 = 6.9×10-5,K a2 = 2.5×10-6 C a K a1 > 10-8,C a K a2 > 10-8,K a1 / K a2 < 104 只有一个滴定突跃,两级离解的H + 被同时滴定。 计量点产物:Na 2C 4H 4O 4 二元弱碱 ??? ? ? ?><>500,05.02, 201 121 a a a a W a K C C K K K CK []06 .994.4/10 15.13 10.010 5.210 5 6 14 2 ==?=? ?= ?= ?= ---- pH pOH L mol C K K C K OH b a W b b 选酚酞指示剂 (4) 柠檬酸(H 3C 6H 5O 7)K a1 = 7.2×10-4,K a2 = 1.7×10-5,K a3 = 4.1×10-7 C a K a1 > 10-8,C a K a2 > 10-8,C a K a3 ≈ 10-8,K a1 / K a2 < 104,K a2 / K a3 < 104 只有一个滴定突跃,三级离解的H +被同时滴定。

有机化学复习人卫第八版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立体化学 1、费歇尔投影式书写原则 连接原子或原子团的水平线代表伸向纸面前方的化学键,垂直线代表纸面后方. 2、外消旋体、非对映异构体、内消旋化合物概念(区别和联系) 3、R/S构型标记法 第四章烷烃和环烷烃 一、烷烃 1、构象异构(锯架式和纽曼投影式的书写) 2、化学性质①稳定性 ②卤代反应(自由基的反应)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二、环烷烃 1、化学性质取代、开环加成(一般为三元环或四元环)原则(连氢最多和连氢最少的两个碳原子之间) 2、构象环己烷的构象:椅式和船式(书写<两种〉椅式的顺式和反式以及取代反应的稳定性即优势构象) 第五章烯烃和炔烃 一、烯烃 1、顺反异构及其命名 2、化学性质①亲电加成反应 (1)与卤素加成(在四氯化碳中进行):反应机制烯烃与氯或溴的加成反应通常生成反式加成产物 (2)与卤化氢的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HI>HBr>HCl>HF 不对称加成(马氏规则)正碳离子的稳定性诱导效应 (3)与硫酸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烷基硫酸氢酯在水中加热可以水解生成醇稀硫酸下即可反应,硫酸越浓越不易加

成不对称加成也遵循马氏规则 (4)与水加成在酸催化下(如磷酸或硫酸)与水加成生成醇 ②催化加氢常用Pt、Pd、Ni等金属作催化剂主要生成顺式加成产物 取代基增多空间位阻增大越不利于加成 ③自由基加成反应 (1)过氧化物存在下加溴化氢只有溴化氢反马氏规则 (2)烯烃的自由基聚合反应 ④氧化反应 (1)高锰酸钾氧化酸性条件下、稀冷条件下(顺式、褐色MnO2沉淀) (2)臭氧氧化最终生成醛或酮以及过氧化氢 (3)环氧化反应烯烃与过氧酸作用氧化为环氧化合物 二、共轭烯烃 1、共轭效应 2、性质何时1,2加成、何时1,4加成 三、炔烃 1、化学性质 ①酸性与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