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肺胀中医护理

肺胀中医护理

肺胀中医护理
肺胀中医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5、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临证(症)施护

(1)痰热郁肺、痰黏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三、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适度。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长葛市中医院内一科 肺胀 一定义:肺胀就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 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4、外寒里饮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或伴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5、阳虚水泛 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水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 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6、肺肾气虚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自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四临证护理 1、痰热郁肺、痰粘难咳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又称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气道和肺部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引起气道和肺部结构改变和粘液汗毛功能障碍灯病变,最终导致不完全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三大主要症状。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臃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三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五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证施护 (1)痰热郁肺、痰粘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七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COPD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常规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壅肺证:咳嗽喘息,咳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优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膏方开启后应冷藏(其他详见附录1)。

肺胀中医护理优化方案

肺胀中医护理优化方案 兰方美杨丹丹 【摘要】目的通过对2012年6月-2014年5月本科室肺胀患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发现肺胀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后,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也缩短了患者年均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认为应用护理方案可有效缓解病情,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提高肺胀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胀;中医护理;优化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是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且呈进行性发展,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反复住院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已升为第四位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肺胀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1】。对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发病次数,,改善肺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COPD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突出中医护理特点,对老年肺胀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及个体化健康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5月本科收治COPD稳定期患者480例,其中男280例,女200例,年龄60-78岁,病程2-23年,肺脾气虚证120例、肺肾气虚证180例、肺肾气阴两虚证180例。其诊断均符合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医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 2.辨证分型及观察要点 2.1肺脾气虚证: 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2.2肺肾气虚证: 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2.3肺肾气阴两虚证: 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3.临证护理 3.1咳嗽、咳痰: 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排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氧气雾化吸入和/或排痰仪震动排痰。异丙托2毫升和沙丁氨醇吸入剂2毫升交替使用,每日4次,排痰仪治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事项:a.不宜在饱餐时进行,宜在餐前或餐后1~2小时为宜;b.叩击头应避开胃肠、心脏、等部位。C.使用一次性布套,防止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二)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 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 1、外寒内饮 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 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 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 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

苔薄白,脉细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 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痰病原学检查;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B超、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功能、胸部CT或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 (八) 治疗方法 1. 辨证选用中药汤剂 (1)外寒内饮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3) 第一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3) 第二节心血管科疾病护理常规 (4) 一、胸痹心痛病 (4) 二、脉胀 (6) 三、心衰病 (9) 四、心悸 (11) 第三节脑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13) 一、中风 (13) 二、颤病 (18) 三、痴呆 (20) 四、眩晕 (23) 第四节脾胃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25) 一、胃脘痛 (25) 二、胃疡 (29) 三、呕血/便血 (31) 四、积聚(肝硬化) (33) 五、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36) 第五节风湿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38) 一、痛风 (38) 二、尪痹 (41) 第六节内分泌科疾病护理常规 (43) 一、消渴病 (43) 二、消渴病肾病 (46) 三、消渴病足病 (48) 四、消渴病痹症 (50) 五、瘿病 (52) 第七节肾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54) 一、慢性肾衰 (54) 二、肾病综合征 (57) 三、肾风 (59) 四、淋证 (62) 第八节呼吸科疾病护理常规 (64) 一、喘病 (64) 二、肺胀病 (67) 三、风温肺热病或咳嗽病 (71)

四、哮病 (73) 第九节肿瘤科疾病护理常规 (76) 一、大肠癌 (76) 二、肺癌 (79) 三、肝癌 (83)

第一章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环境与休息】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3、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得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生命体征监测】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7、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8、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入院评估】 1、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自理能力分级。 2、皮肤评估:运用Branden评估表等评估患者皮肤情况。 3、跌倒风险评估:运用跌倒护理单评估患者跌倒风险。 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量表进行入院评估。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1、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得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与情志等方面得问题,实施相应得护理措施。 【用药护理】 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得时间、温度与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得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得宣教。 【饮食护理】 辨证施膳,满足患者康复需要。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 3、神昏 4、中风 5、中暑 6、急性出血 7、痛证 8、暴泻 9、脱证 10、中药中毒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风温 3、感冒 4、内伤发热 5、咳嗽 6、哮喘 7、悬饮 8、肺痈 9、肺胀 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 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 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 19、淋证 20、癃闭 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3、疖 4、疔 5、痈 6、发 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 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 13、乳痈 14、乳岩 15、石癭 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 19、噎膈 20、烧伤 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月经不调 5、痛经 6、崩漏 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 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 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 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癥瘕 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肺炎喘嗽 3、鹅口疮 4、泄泻 5、疳证 6、惊风 7、痫证 8、水肿 9、麻疹 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 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

16、紫癜 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3、痔 4、肛痈 5、肛漏 6、肛裂 7、脱肛 8、直肠息肉 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黄水疮 3、蛇串疮 4、面游风 5、脚湿气 6、粉刺 7、瘾疹 8、湿疮 9、药毒 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 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 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 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4、牵引术护理常规 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 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 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 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得功能锻炼法 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 3、椒疮 4、天行赤眼 5、聚星障 6、凝脂翳 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 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 13、风牵偏视 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耳疖、耳疮 3、耳鸣、耳聋 4、耳眩晕 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 6、鼻槁 7、鼻鼽 8、鼻渊 9、鼻衄 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 13、喉喑 14、急喉风 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口疮 3、牙宣 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放疗护理常规 3、化疗护理常规

肺胀患者的护理查房Word 文档 (2)

护理查房 肺胀患者的护理 时间:2013年12月27日15:00 地点:ICU 肺胀是指多种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西医疾病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属于该病的范畴。表现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在世界上,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四位,且有逐年增加之势。今天我们将通过此次查房,讨论及制定针对该名患者的辨证施护措施,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康复。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9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气促30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周,发热并呼吸困难1天”于2013年12月22日11时15 分由急诊送入ICU科。 入院症见:神志清楚,精神差,感胸闷气促,咳嗽少痰,饮食不佳,小便通畅,大便未解。 入院查体:体温:39.0℃,脉搏:116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117/76mmHg,神清合作,营养不良,桶状胸,听诊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16次/分,心律不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蛙状腹,全腹软,

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扪及包块,移动浊音(-), 双下肢II度浮肿;舌淡暗,少苔,脉细弱。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偶见房早。 诊断:中医诊断:肺胀(阳气虚衰痰瘀内阻) 西医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2.慢性心功能不全 IV级 3.肺心病 4.病毒性乙型肝炎 治疗:1.ICU护理常规,吸痰护理,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 记24h出入水量,每小时尿量,低流量吸氧,低盐低脂饮食,下病危;2.积极完善各项常规检查。3.予以加强抗感染、祛痰、利尿、护胃、 护心、及镇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处理。4.中药治法:益气 回阳,化痰祛瘀之汤剂参附汤、丹参饮合三子养亲汤化载:红参 30g 附子30g 丹参30g 檀香5g 砂仁10g 苏子15g 芥子15g 莱菔子15g 日一剂,上药同煎90分钟,取汁300ml,分3次内服,2小时一服。 二、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气道阻塞、通气不足、呼吸肌疲劳、分泌物过 多和肺泡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支气管痉挛有关。 3.焦虑与健康状况改变,病情危重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减退、能量消耗增加有关。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肺气涨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涨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证型及临床表现 1.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2.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3.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咳嗽、咳痰: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 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3.喘息、气短: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 4.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 理。 临证护理:

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2017年06月 一、基本情况 肺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21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30日,遵义县中医院在内一科应用“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例:肺肾气虚4例,痰浊阻肺1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振动排痰、体位、氧疗、呼吸功能锻炼、皮肤护理、口腔清洁、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艾灸,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湿敷各种理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其次是艾灸。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2、艾灸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为100%。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为100%。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肺胀中医护理

肺胀中医护理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5、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临证(症)施护 (1)痰热郁肺、痰黏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三、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适度。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肺气涨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涨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 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证型及临床表现 1.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2.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3.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 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咳嗽、咳痰: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 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3.喘息、气短: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 4.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临证护理: 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欧阳家百(2021.03.07) 目录 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 3、神昏 4、中风 5、中暑 6、急性出血 7、痛证8、暴泻9、脱证 10、中药中毒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风温 3、感冒 4、内伤发热 5、咳嗽 6、哮喘 7、悬饮8、肺痈9、肺胀 10、胃脘痛11、呕吐12、便秘 13、泄泻14、黄疸15、积聚 16、水臌17、水肿18、肾衰 19、淋证20、癃闭 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3、疖 4、疔 5、痈 6、发 7、丹毒8、疔疮走黄9、流痰 10、窦道11、压疮12、脱疽 13、乳痈14、乳岩15、石癭 16、肠痈17、肠梗阻18、石淋 19、噎膈20、烧伤 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月经不调 5、痛经 6、崩漏 7、绝经前后诸证8、带下病9、妊娠恶阻 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异位妊娠 12、子痫13、产后发热14、产后恶露不绝 15、产后缺乳16、阴挺17、癥瘕 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肺炎喘嗽 3、鹅口疮 4、泄泻 5、疳证 6、惊风 7、痫证8、水肿9、麻疹 10、水痘11、痄腮12、顿咳

13、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 16、紫癜 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3、痔 4、肛痈 5、肛漏 6、肛裂 7、脱肛8、直肠息肉 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黄水疮 3、蛇串疮 4、面游风 5、脚湿气 6、粉刺 7、瘾疹8、湿疮9、药毒 10、摄领疮11、白庀12、猫眼疮 13、风瘙痒14、皮痹15、天疱疮 16、红蝴蝶疮17、淋病18 梅毒 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4、牵引术护理常规 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 7、上肢骨折8、下肢骨折9、脊柱骨折 10、骨盆骨折11、脱位12、伤筋 13、腰椎间盘突出症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 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 3、椒疮 4、天行赤眼 5、聚星障 6、凝脂翳 7、瞳神紧小8、绿风内障9、圆翳内障 10、云雾移睛11、视瞻昏渺12、高风雀目 13、风牵偏视 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耳疖、耳疮 3、耳鸣、耳聋 4、耳眩晕 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 6、鼻槁 7、鼻鼽8、鼻渊9、鼻衄 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喉痹12、喉关痈 13、喉喑14、急喉风 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口疮 3、牙宣 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放疗护理常规 3、化疗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 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 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 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 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内科护理学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长葛市中医院内一科

肺胀 一定义: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 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4、外寒里饮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或伴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5、阳虚水泛

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水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 6、肺肾气虚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自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四临证护理 1、痰热郁肺、痰粘难咳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中医护理的常规2015

实用标准文案 一、阵发性心房颤动(促脉证)中医护理常规 【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护理评估与护理措施】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

肺胀中医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5、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临证(症)施护 (1)痰热郁肺、痰黏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三、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适度。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