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

及答案解析(3)

来源:考试大2009/12/19【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t

一、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5.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

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6.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7.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8.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

9.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10.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5.“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16.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17.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

A.洛克

B.华生

C.柏拉图

D.施泰伦

18.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19.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20.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

A.积极的过程

B.能动的过程

C.被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

21.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22.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二、填空题

1.( )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 )个高峰期。2.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 ),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 )所决定的。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 )、( )。

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 ),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不平衡性、互补性和( )。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简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

4.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几种动因理论。

四、论述题

1.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个体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应如何把握?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阐述。

4.试述教育工作应如何遵循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答案为A。

2. B

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属于前者。因此,正确答案选B。

3.D

解析: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为人以后的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而后天的教育让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因此,正确答案选D。

4.D

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小学阶段用直观形式教学,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方式讲解,反映出阶段性的特征。因此,正确答案选D。

9.C

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因此,正确答案选C。

10. B

解析:“白板说”是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所提出来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让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该观点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主张。因此,正确答案选B。

11.D

解析: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机制和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选D。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12.D

解析:互补性反应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因此,正确答案选D。

13.A

解析:个体的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

上的差异。因此,正确答案选A。

14.D

解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促使个体的发展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正确

答案选D。

15. B

解析:13、14~16、17岁属于个体发展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所以将少年期称为“危险

期”和“心理断乳期”。因此,正确答案选B。

16. B

解析: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

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期。因此,正确答案选B。

17. C

解析:柏拉图认为,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自然命定的。这种论点断言,人的命运是由他的遗传素质自然命定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让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动物……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也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因此,答案选C。

18.D

解析: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让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

定了人的发展状况,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动物...........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也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因此,答案选D。

19.C

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

由教育决定的。因此,答案选C。

20.B

解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所以,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过程。因此,答案选B。

21.D

解析:离开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环境、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答案选D。

22. C

解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因此,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会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现象。因此,答案选C。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二、填空题

1.初中;二

2.内在需要;成熟机制

3.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荀子;外铄论

5.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6.成熟;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

7.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延时的价值

9.最近发展区

10.精神力量

11.少年期

12.青年期;未来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答: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的发展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因此,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任务、问题和困难等),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分为生物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需求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活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构成了人持续发展的动力。

(3)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是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领域内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展。然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它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高出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的决定人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的协调各方

面的影响。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3.简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

答: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尊重。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教育要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

会人们怀疑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

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人培养成为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而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潜能存在的实际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

追求的目标。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包括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力即体力和心力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挥。在当前,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必然有助于不断

提升人的地位。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人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人的个性化的形成和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可以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可以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其充分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发展其特长;同时,教师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给其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和力量,促使其个体价值和

社会价值的实现。

4.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

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

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不仅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而且重视每个学生社会实践活

动的质量。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了动物界,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人的能动性能否更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潜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对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发展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基本要求。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几种动因理论。

答: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自古就有许多说法,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

作用论,具体分析如下:

(1)内发论

①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

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②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a.中国古代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

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c.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d.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格塞尔不仅认为,人的机体机能发展顺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

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

①外铄论的基本观点:外铄论者一般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

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②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a.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荀子认为,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b.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

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c.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强度、社会发展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

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

的重视。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四、论述题

1.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答:(1)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①中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表现在:身体外形发育;身体各脏器生理功能的发育,第二性征出现;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生理机能逐步增强。

②中学生主要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智力发展显著但社会阅历较浅。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地提高。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第二,自我意识增强但不够稳定。注重外表,或沾沾自喜,或烦恼忧愁;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遇事容易走极端。

第三,性意识的觉醒、发展但自控能力较差。所谓的性意识就是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觉醒,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性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感到好奇和关注等。

(2)对中学生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拨、积极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需注意以下问题:①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良好的外部条件是中学生

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②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指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③培养中学生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④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宜采取说理、疏导的教导方式,而不应一味强制、批评、惩罚。

⑤重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⑥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⑦重视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在这一敏感时期,学校尤其需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

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把握

①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的。

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实施教育上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④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且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个体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阐述。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

育及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

遗传的作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

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

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

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然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

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发

展,构成了人持续发展的动力。

4.试述教育工作应如何遵循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经历一定的阶段的,在这一个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

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如身体发展是从头部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动作是经躺、坐、爬、站、走的发展顺序。心理方面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先有喜怒的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道德等高级情感。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序性。无论是思想品德的修养,还是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应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进

行。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要“凌节而施”。

(2)人的身心发展又是有阶段性的。从出生到成熟,要经过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发展阶段。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

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对接受施教的内

容、方法能力也不同。

(3)人的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教育应适时进行。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同一方面的发展是

不平衡的,在相同年龄阶段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教育措施应与学生不同方面发展的成熟相适应,既不能强行给学生灌输难以接受的内容,又不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其更快成熟,进入更高的

水平。

(4)适应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教育应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在基本相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正常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年龄特征、发展顺序、速度和水平等大体相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又是可变的。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对青春期学生来讲即是可塑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

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教育内容和要求的相对稳定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要求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这样才能避免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稳定性,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

发展。

(5)适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应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受

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是有差异的。

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

不足。

相关链接: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原文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17120407.html,/teacher/moniti/jiaoyu/20091219/101949505.html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注册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这门学科具有哪些特点? 答: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实用性得特点。 2、教育学得发展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答:(一)教育学得萌发阶段;孔子《论语》、《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得关于教育得专门著述。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二)教育学得独立阶段;1632捷克《大教学论》就是近代最早得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洛克《教育漫话》(1693)、卢棱《爱弥儿》(176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就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代表作、赫尔巴特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福禄培尔《人得教育》;(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186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四)教育学发展得深化阶段; 3、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答:(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 4、中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得主要特点。答:(1)实践性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形与适应性相结合。 1、教育得基本要素?答: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教育要素之间得关系有哪些? 答:1、教育者就是实施教育措施得主体;2、教育措施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得桥梁;3、受教育者既就是受教育对象又就是学习发展就是主体。 3、简述教育起源得几种学说。答: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原生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单一性;(2)没有专门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得贫乏性;(4)没有专职得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得单一性;2、古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就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得教育机构与专职得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得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3、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就是科学化;(4)教育人员得专业化与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与发展。 5、现代教育得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育人性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5、教育国际化。 6、教育民主化得表现?答:1、教育要做到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2、教育内部得民主化。3、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变革,教育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转向弹性、开放。 1、简述教育得政治功能;答:(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得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得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2、简述教育得经济功能;答:(一)教育就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三)教育就是生产新得科学技术知识得重要手段。 3、简述教育得人口功能;答:(一)教育就是控制人口增长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手段;(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4、简述教育得相对独立性得表现;答:(一)教育就是一种转化活动得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得不平衡性。 1、简述人得发展一般规律; 答:(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匀性;(四)差异性;(五)与互换性;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得身心发展中得作用;

考研教育学自测模拟试题三

2008年考研教育学自测模拟试题三 一、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教学过程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乌申斯基 C.巴班斯基 D.维果斯基 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德内化 3、创立“发现法”教学的是() A.瓦?根舍因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洛扎洛夫 4、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A.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大误差。 B.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值。 C.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D.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群体的基本单位。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3 A.遗传素质 B.教师水平 C.父母培养 D.后天学习 6、()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3 A.皮亚杰 科尔伯格B. C.杜威 D.马斯洛 7、20世纪初,创立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为教育学研究提供新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学科学化的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是() A.赫尔巴特 B.福禄倍尔 C.梅伊曼和拉伊 D.弗洛伊德

8、()是获取科学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A.实验与观察 B.假设 C.统计 D.测量 9、()认为个体认识的起源既不是外部客体给予的刺激,也不是有机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呈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马斯洛 D.杜威 10、我国颁布且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1、最早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布鲁纳 12、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 A.《论共产主义教育》 B.《教学与发展》 C.《教育史》 《新教育大纲》D. 13、在对课题研究进行设计时,不包括的一项是() A.确定研究方法 B.论证课题 C.制定研究计划 D.选择研究对象 14、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5、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以吏为师” B.“以法为教” C.“化性起伪” D.“不言之教” 16、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A.教育实验观察 B.严格控制的观察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学技术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 )。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5.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B )。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6.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C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7.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D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二、多项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学校类型主要有(ACD )。 A.官学B.骑士学校C.私学D.书院E.教会学校 三、判断 ( F )1.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 T )2.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 F )3.只有进入现代社会,教育才具有文化功能。 四、简答:

1.简述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爱尔维修,其主要观点是教育可以超越政治和经济,可以不受遗传规律的制约,而独自地改造社会、创造天才。这一理论以强调教育是政治和经济的工具,为政治与经济服务,曾受到批判。 2.试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⑶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⑷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⑸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⑹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⑺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简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4.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5.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几方面。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三方面。 6.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青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几方面。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最新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最新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权威型教师往往严厉地管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忽视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 2.平时嗓门很大的小强,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声音却很低,老师批评说:“声音这么小,难道你是蚊子吗?”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该老师的做法( )。 A.合理,有助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B.合理,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反思 C.不合理,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D.不合理,歧视幼儿的生理缺陷 3.某幼儿园在其教学计划中大量增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B.错误,背离了幼儿教育的的基本目标 C.正确,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D.错误,只能适量增加小学教育的内容 4.王老师在教室里贴了一个“坏孩子”榜,哪些爱讲话爱打闹的小朋友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A.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B.合理,体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C.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D.不合理,没有尊重幼儿人格 5.在某幼儿园,当王老师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教的班级有个淘气的幼儿。每当教师讲课时,他总爱低头玩他桌子上放的“宝贝”横笛儿,有时候还会轻轻地吹一声“嘟——嘟——”。对此,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从该生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入手,采取鼓励措施,使该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认真学习 B.联系家长,让家长严加管束 C.对该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 D.让他到教室外面吹奏,以示惩戒 6.在教学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这体现了下列哪一项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8.“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学综合模拟试题

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 A.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 2.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夸美纽斯 3.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洛克 4.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5.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其作者是() A.凯洛夫 B.克鲁普斯卡娅 C.杨贤江 D.恩格斯 6.()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7.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8.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9.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对美学的学习 10.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A.上课B.教学C.智育D.教育 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2.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教育机智 13.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理论 1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从()开始的。 A.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B.五四以后 C.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D.废科举,兴学校 15.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要考虑的首要原则是( ) A.形象性与兴趣性统一 B.娱乐性与生活性统一 C.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D.知识性与个性统一 16.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 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动态联系: 关系: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性、必须在受教育者的“学”中才能成立 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必须教育者的“教”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 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教育中介都是教育者直接作用的对象,教育者是行为的发出者,总是教育者利用教育中介传达意识,教育者必须选择、认同、吸收这种中介,而后才能影响自己在施教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行为。 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和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受利者,但这并不意谓着受教育者是客体。只有受教育乾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受教育者,发挥他对教育中介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复合主体的作用,教育中介才起到教育中介的作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教育中介,促进自身的发展。教育中介仍只充当客体,处于客体地位。 (二)、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赞诃夫凯洛夫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框架整理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构成 要素 属性起源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教育 者、受 教育 者、教 育影 响(中 介)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社会生存的需要 2.有意识、有目的、自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盾运动 1.神话起 源说 2.生物起 源说(利 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3.心理起 源说(孟 禄) 4.劳动起 源说(米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古代教育特性: 道统性、专制 性、刻板性、象 征性、作为统治 阶级工具、非生 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3.近现代

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前 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 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 与人的发 展的辩证 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育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 化、民主化、多 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 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 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 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 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 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 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 学校、教学做合一凯洛夫《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学记、孔子、 墨翟、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昆体 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山东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2年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3)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0世纪( )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E.90年代 2.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钦定学堂章程》 E.单轨制学制 3.19世纪欧洲国家存在的学制是( )。 A.双轨制学制 B.单轨制学制 C.分支制学制 D.六三三学制 E.资产阶级学制 4.学校发挥着“文化容器”的功能,是指( )。 A.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B.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C.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D.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E.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E.生产力 6.教育现代化包含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含义( )。 A.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 C.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 D.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 E.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即现代化的教育 7.《天才的教育》中记录的威特,小时候几近于白痴,但是经过父亲的教育,他掌握了多门外语并成为特定领域的权威和专家,这说明了( )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自身的努力 E.社会的影响 8.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是音乐家。这说明( )因素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A.环境 B.遗传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E.个人素质 9.( )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A.学校教育 B.遗传素质 C.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题3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即()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法的主要方式有()、理论学习法、()、演讲报告法。 5、培养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6、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道德两个层次。 7、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有疏通引导艺术、语言文字表达艺术、()艺术、个别谈心的艺术、()的艺术、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奖惩的艺术、组织会议的艺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B、教育学基本理论 C、伦理学基本理论 D、政治学基本理论 2、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 A、德育至上 B、以修身为本 C、“正人必先正己” D、“学在官府” 3、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现代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塔洛齐 D、柯尔伯格 4、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标志是() A、《古田会议决议》 B、《论持久战》 C、《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 D、党的“七大”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 A、思想道德建设 B、民主政治 C、依法治国 D、科学文化建设 6、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是() A、儿童 B、少年 C、青年 D、领导干部 7、共产主义人生观以实现()为最高理想 A、人的全面发展 B、无产阶级专政 C、人类解放 D、共产主义 8、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个人主义 B、利己主义 C、集体主义 D、泛爱主义 9、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是() A、理论教育法 B、实践锻炼法 C、榜样教育法 D、自我教育法 10、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特点 A、权威性 B、计划性 C、全面性 D、自由性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文献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社会调查法 E、总结经验法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可以从()等方面进行 A、目标导向 B、政策导向 C、舆论导向 D、自主导向 E、自由导向 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主要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 C、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D、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E、人生价值评价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有() A、方向原则 B、求实原则 C、民主原则 D、渗透原则 E、层次原则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A、科学性 B、应用性 C、针对性 D、系统性 E、模糊性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教育学模拟试题3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题100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学生咨询中,______是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 A.行为契约法 B.鼓励表达法 C.深入共感法 D.身体放松法 2、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3、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4、班级上课的特殊形式是( ) A.单一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复杂教学 5、学生的诸因素( )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 A.德、智、体、美 B.知、情、意、行 C.德、才、个性 D.胸襟见地 6、“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 A.环境决定论 B.教育万能论 C.二因素论 D.遗传决定论 7、学校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均属于学校的( )。 A.制度文化 B.组织文化 C.物质文化 D.观念文化 8、课的类型是由( )课的种类。 A.教师备课时决定的 B.教学的任务决定的 C.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的 D.教学的阶段性决定的 9、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是( )。 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激励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自我分析能力 10、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是( )。 A.遗传 B.社会生活条件 C.教育 D.社会活动

1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2、目前,我国中小学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授课制 C.分组授课制 D.单元授课制 13、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生产劳动 D.社会活动 14、教育的终身化是( )的特点 ( )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20世纪以后的教育 D.后工业社会教育 15、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填空题 16、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必须从______着手。 17、我国最早的教育教学专门论著是______。 18、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难点在农村,最大的难点在我国农村的______。 19、在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的学制是在______年。 20、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___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1、____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基础,______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22、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3、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______。 24、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______。 2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_____、学业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③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

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处理其与教师事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④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明确,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教师职业行为明确禁止的。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8、不同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校】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3)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