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四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2、人们是如何从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某一运动技能的?

3、为什么掌握某些运动技能会促进或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用哪些方法可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之间发生促进作用呢?

本章学习要点:

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和分类

2、学习的概念、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3、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种类、迁移产生的原因以及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动作技能,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各类动作操作;而心智技能则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某些心智活动方式,如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背出数学公式,进行公式运算、逻辑推理等。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如打高尔夫球主要体现为对球和杆的操作,跳远则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

运动技能具有三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任务目标,运动技能总是指向一定的操作目标。

2、运动技能是自主运动,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3、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二、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而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和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要想获胜,除了动作技术要熟练,还需要一定战术的配合。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而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两者最主要的区分在于活动中哪种技能占主导成分。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于心智技能;体操运动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也需要头脑中进行一定的想象活动,所以属于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等。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根据运动过程中动作的起止点是否清晰,可将运动技能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连续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的一系列动作方式所完成的技能,如跑步、竞走、游泳、划船、骑自行车、滑冰等。这些技能的特点是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动作以周期式的形式完成,动作过程重复较多。

非连续技能是指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动作以非周期式的形式完成,各环节之间无重复,如投掷标枪、推铅球、跳高跳远、跳水、发球、踢球等。多数非连续性技能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

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根据动作的环境条件和运动员间的相互关系,可将运动技能分为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封闭技能是指运动的场地和器材变化不大,依靠运动员部的本体感受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调节的运动技能,如体操、游泳、固定靶射击、急行跳远、掷铁饼、篮球的罚球等。这种技能一般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因此,掌握这种技能就要通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动作达到某种理想的定型。

开放技能是指运动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竞赛对手的情况迅速多变,需要准确判断对手动向,及时根据对手的变化来确定和实施动作方式的运动技能。如拳击、足球、篮球、排球、棒球等。开放性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3、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

根据完成动作时肌肉参与的不同,可将运动技能分为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

小肌肉群技能是指以小肌肉群活动为主的运动技能,具有精巧、细微的特点,又称为精细技能。如射击、射箭、网前吊球、台轻搓短球等。

大肌肉群运动技能是指以大肌肉群活动为主的运动技能,具有粗放、大型的特点,又称为粗大技能。如跑步、游泳、网球发球、排球大力扣球、足球远距离射门等。

4、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

根据动作发生时所需要的认知策略多少,可将运动技能分为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

低策略性技能是指技能操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动作本身的质量,主要要求操作者怎么做,对该做什么动作的知觉和决策要求比较低,如举重、游泳、体操等。

高策略性机能是指技能操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决策在什么情况下作什么动作,例如在羽毛球比赛中,杀球、勾球、放球等基本动作是每个羽毛球运动员都掌握的,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动作,才是比赛取胜的关键。现实中多数的运动技能都包含了决策制定和动作实施的复杂组合。

第二节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

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学习者获得新的行为经验的过程,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也不一定必须表现出外显的行为。学习的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学习是由学习者的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练习和经验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如看书、背英语单词、解数学题等,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如个体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和形成了人生观等。

有些学习花费的时间较长,需要系统而反复的练习或经验,才能产生行为的改变,如学

习某种动作技能;有些学习事先难以预料,也不需要多次重复,例如,在马路上看到有人由于高速闯红灯而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仅仅一次经历就可以学习到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个体行为的变化可能是由反复练习或体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本能、成熟、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前者是学习,而后者不是学习。如在长跑比赛中,运动员在起跑时跑得很快,后来速度越来越慢,这种行为速度上的变化是由疲劳引起的,不能叫做学习。

2、学习是以行为或在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经过学习,有机体将出现某些在能力和可观察的行为变化,可以完成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行为的改变有时是明显的、外在的,而有时是隐性的、潜在的。后者就是“行为潜能”的改变。例如,学生学习一套由20个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30分钟后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学生做出了其中的12个动作,这是明显的行为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其余的8个动作完全没有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当他们再次学习这8个动作时,也许会学得更快、更好些。这说明学生的行为潜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3、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例如,疲劳和疾病都可以引起一些暂时的行为改变。疾病的折磨可能让人烦躁不安;兴奋剂可能使运动员的成绩得到提高,这些行为改变是暂时的,但当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消失后,行为的改变也就停止了。这种暂时的行为改变和学习是有区别的。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

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把运动技能的形成氛围三个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学生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认知—定向阶段。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蛙泳时,首先应向学生示蛙泳的连贯动作,并将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关于蛙泳的知识,形成蛙泳的动作表象。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表象,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的示动作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动作的正确感知。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能在头脑中引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和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动作错误。

在认知—定向阶段,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的动作环节入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这时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已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吸取相同的要领,克服不良习惯动作的干扰。以学习投篮技能为例,由于这种技能具有整体性较强但也容易分解的特点,可以从分别掌握持球、协调用力、出手投篮和随前动作等个别环节入手来学习,也可以将各环节综合起来完整地进行学习。

在此阶段,初学者的神经过程处于泛化状态,抑制尚未精确建立,注意围比较狭窄,动作常常会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因此对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在这个阶段,教师在每个动作上的示对学生学习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的动作进行对照,来校正自己的错误动作的。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把各个动作环节或不同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对其中的个别动作做更多的练习。这时,练习者的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兴奋和抑制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准确。注意围有所扩大,紧程度有所减缓,动作准确性提高,多余动作逐渐消除。但是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练习者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稍微分心,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

作表象,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动作表象来校正自己的技能。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这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与精确,注意围扩大,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从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动作的连贯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提供的动觉信号来调节。由于技能已经完善,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技能去完成自己所面临的各种运动任务。以后,随着新任务的出现,又会产生掌握新技能的要求,技能便从一个水平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因此,技能的完善是相对的。

三、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中,可以总结出运动技能形成的五个特点。

1、动作控制的意识性

在技能形成的初期,学生的部言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他们完成每一个技能动作,都要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意识的控制作用稍有减弱,动作就会停顿下来或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动作完成显得很紧。

随着技能的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技能或技能中的大多数动作逐渐成为一个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学生在完成技能时,只关心怎样使技能服从于当前任务的需要,而不再关心个别动作的进行。由于动作系统的自动化,扩大了人脑加工动作信息的容量,完成动作的紧程度也就缓和了。例如,篮球运动中的基本运球动作,初学阶段学生只能把注意力放在拍球力度与节奏上,甚至常出现人跟着球跑的现象,但成为优秀的控球后卫后,运球的同时可以游刃有余地指挥全队的攻防战术,运球的动作几乎不需要注意。

2、线索的利用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初期,练习者只能对很明显的线索(如指导者的提示)产生反应,自己并不能察觉到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随着运动技能的逐渐形成,练习者能觉察到自己动作的细微差别,能运用细微的线索使动作日趋完善。当运动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练习者可以根据很少的线索就能完成动作。例如,经验丰富的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觉察到自己某一圈的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从而作出调整节奏的决策,而新手很难觉察。3、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即一种协调化的运动模式,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另一重要标志。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技能动作的协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连续性的统一协调,这是动作在执行时间上的协调。跑步时一足后蹬,另一足前摆,交替进行;打拳时先打一式,接着打另一式,前后连贯,一气呵成,这是时间上的协调或连续性的统一协调;②同时性的统一协调,这是动作在空间上的协调。跑步时,上下肢体的动作配合;完成自由体操动作时,既要将动作做好,还要与音乐紧密配合,融为一体,这是空间上的协调或同时性的统一协调。许多技能,既需连续性的统一协调,又需同时性的统一协调,从而构成一个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从运动信息的认知处理角度看,到了高水平的运动技能阶段,动作技能完成者除了具有较好的神经肌肉系统的“硬件”外,协调、外部运动环境刺激与反应的信息处理“软件”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高水平技能与信息处理和认知过程的运作相关。高水平技能表现的原因在于:①迅速识别刺激和准确诠释环境信号(知觉处理);②快速选择和随时启动恰当的反应(决策处理);③及时发出动作指令并产生达到预期目标的平稳而有效的动作(效应器处理)。

4、动觉反馈的作用

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期,练习者主要依靠外部反馈,特别是视觉反馈来控制动作。如篮球的初学者在运球时,眼睛紧紧盯着手里的球;自行车初学者,视线离不开自行车的把手和

前轮胎。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完善,运动技能的操作借助于运动程序的控制来完成,此时,视觉反馈的作用降低了,动觉反馈的作用却大大加强。

5、运动程序的作用

运动技能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例如,原地推铅球先从持球蹬腿、转体,再到出手用力,这样的动作顺序是不变的,动作的空间结构也具有稳定性。当运动技能通过充分的练习达到熟练程度后,不仅技能的局部动作已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神经系统也发展了以个部运动程序,使完整的技能操作畅通无阻地进行。如跨栏运动员在比赛中如行云流水般自动跨过10个栏架,攻栏、跨栏、落地、再攻栏……,技能的完成时按一定的程序依次进行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运动程序的获得过程。

四、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1、练习的含义

任何运动技能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时运动技能学习的根本途径。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有目的的反复多次地重复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练习中没有足够次数的动作重复,技能就得不到巩固和熟练;而没有反馈的重复是机械重复,不能发现和纠正动作的偏差,无法实现技能的精细化,它只能引起疲劳,而不能带来动作技能的进步。

2、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练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成绩的提高,主要表现为速度的增加和准确性的提高。速度的增加时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增加或每次练习所需要的时间减少。准确性的提高是指每次练习出现的错误次数减少。在实际练习中,练习过程的趋势表现为4种情况。

(1)练习进步的先快后慢

练习进步的先快后慢表现为个体在练习的开始阶段提高较快,但随着练习的进行,练习成绩提高的速度逐渐减慢的现象。短跑、跳远等项目的练习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①练习开始时,练习者受新鲜感和好奇心等动机的驱使,练习会比较积极主动,但在练习的后期,新鲜感渐渐退去,对练习产生枯燥感,练习积极性降低,因此进步也就缓慢下来了。

②在练习初期,练习者逐渐的努力集中在掌握个别动作上,因而提高较快;随后,练习者逐渐把注意转向动作的协调、转换.因而进步就不明显了。

③由于新、旧技能之间有较多共同的成分或因素,因而练习开始时,练习者可以利用在生活中已经学会的技能来解决新问题,所以学习新技能易取得明显的成绩;随着学习的深入,仅仅依靠旧的技能已无法满足新技能的要求,这时继续提高成绩就比较困难了。

图:练习进步的先快后慢趋势

(2)练习进步的先慢后快

练习进步的先慢后快表现为个体在练习的开始阶段提高较慢,但随着练习的进行,练习成绩提高的速度加快的现象。游泳、滑冰等项目的练习通常会出现在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与这些运动技能的操作环境有关,像游泳、滑冰等运动环境与练习者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个体可利用的过去的经验极少,练习者必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还要克服其他动作程序的干扰,因此练习初期提高较慢,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技能程序,练习的进步就会明显加快。

图:练习进步的先慢后快趋势

(3)练习进步的高原现象

练习者的运动成绩并非一直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主要表现为运动成绩在某个水平上出现停顿,甚至有些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运动成绩又会继续上升。这种现象称为练习进步的高原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①当练习者从运动技能学习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时,技能的提高需要改变旧的动作结构,建立新的动作结构,形成新的策略。因此,在练习者还没有适应技术改造之前,或新策略完全形成前,运动成绩的高原现象就发生了。

②有些技能的提高需要身体素质作保障,身体素质发展的落后会制约运动技能的发展,出现练习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只有身体素质得到适当的提高,技能水平才可能继续发展。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练习者的动机水平下降,兴趣降低,情绪厌倦,或者练习者身体疲劳,出现伤病等,也会使进步出现停滞。

④高原现象更可能发生在复杂技能的学习中。在复杂技能的学习中,单个动作的连接以及整体技能的程序都较复杂,分解练习中的单个动作的执行时机、力度在整体技能中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测验的是整体技能,则会看到高原现象的发生。

图:练习进步的高原现象

(4)练习进步的起伏现象

练习进步的起伏现象是指在运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运动成绩有时表现为上升,有时表现为下降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因素包括学习环境、练习设备、练习容、教师指导方法等,主观因素包括练习者的动机、兴趣、注意、情绪、意志、学习方法和生理

状况的变化等。

图:练习进步的起伏现象

3、有效练习的条件

(1)明确练习的目标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练习与机械地重复动作不同,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与方法。一个人天天写字,书法不一定有明显的改进;一个人天天骑车,骑车的本领不一定有显著的提高,就因为人们只是简单地重复这些动作,没有提出改进技能动作的明确目标。确定练习的目标有三方面的意义:①使练习具有强烈的动机和巨大的热情;②使个体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依据。

(2)合理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根据完整地练习某个运动技能或将其分成部分进行练习的特点,可将运动技能的练习分成整体练习法和分解练习法两种。整体练习法是把某种技能当做一个完整体来掌握,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动作间的联系和关系,并从始至终对动作进行练习。分解练习又称局部练习,是指在练习时,把某种技能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某些个别的、局部的动作,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局部的动作,逐渐达到学习整个技能的目的。

对不同的运动技能来说,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表现了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技能容易被分解为个别、局部的动作时,采用分解练习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游泳、步枪射击等技能。练习时可以从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入手,逐渐学会连贯的动作技能。可是对某些难以分解成局部动作的技能来说,应用整体练习法效果会更好些,如跳水的空中动作等。

采用哪种练习方法,还要看运动技能的繁简程度。技能较简单,采用整体练习的效果好;技能非常复杂时,则用分解练习的效果好。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两种练习法的效果也有区别。在技能形成的前期,适宜采用分解练习法;随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应更多地采用整体练习法。

由于整体和部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因此,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不能截然分开。在进行局部练习时,人们有时并不把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动作,而是把动作分解成某些较大的动作单元,按单元进行练习,并把新学习的单元与已经学会的单元逐渐联系起来。这种整体-分解的练习或渐进性分解练习法,对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特别有利。

(3)恰当安排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练习时间的安排有两种,即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每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

一般说来,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这是因为集中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

而分散练习可避免这个问题。同时,在分散练习的休息时间,练习者可能会在大脑中再次回忆刚才练习过的运动技能,从而也未减少练习的次数。

采用哪种练习方法取决于练习者的条件、技能的难易程度和运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等因素。对于年龄大且能力强的练习者,集中练习可能效果较好,而对于年龄小或能力弱的练习者,应采用分散练习法。运动技能较简单,不必分解,花费较少时间就能掌握,集中练习效果较好,而运动技能比较复杂,需要分解练习,花费的时间长、次数多,就应采用分散练习法。练习初期,分解练习多,练习者需要边练习、边思考,应采用分散练习法,每段练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他们的身体能力尚未适应,而随着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完整练习的需要,应采用集中练习法,练习的时间也可适当延长。

(4)及时反馈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是指练习者将来自运动器官活动的效应信息,经传入神经传导,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获得有关动作完成信息的过程。通过反馈所获得的动作信息,涉及到动作本身和动作结果两个方面的容。只有当练习者从他们的操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正确的反馈时,练习才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它既可以来自部,即“感觉”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也可以来自外部的观察,例如,射击后观察打过的靶纸,投篮后计算自己的投篮命中率等。

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反馈是同时反馈。如,学生在跑步中出现动作错误时,教师让学生“加强后蹬”、“加大前后摆臂”等,就是在学生做动作时教师给予的指导。而在学生完成动作之后教师给予的反馈,可分为即时和延时的两种。前者是指学生练习后,教师立即对学生的动作给予的反馈,而后者是指延续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动作给予一定的评价。对于初学者,应当多给予即刻的反馈,而且反馈的次数要足够多,语词要简练、准确,既能让学生理解,又能将问题说清楚。反馈越延时,学生所存留的动作感觉越少,甚至消失,下次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节运动技能的迁移

一、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

不同运动技能之间的学习会产生相互影响,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称为运动技能的歉意。如学会了投手榴弹的技能会影响投掷标枪技能的学习,反过来,学会了投掷标枪的技能对于投手榴弹技能的保持也会产生影响。

二、运动技能迁移的种类

运动技能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根据技能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可以把技能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一种运动技能对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叫做技能的正迁移。例如,学会了跳高之后再学习撑竿跳高,学会了技巧的前翻动作后再学习跳马动作等,都会因为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促进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

一种运动技能对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叫做技能的负迁移,也称为技能的干扰。例如,学会了自行车后学习骑三轮车,学会了俯卧式跳高之后再学习背越式跳高等,都会因为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而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迁移还包括下列几类:

(1)运动—运动迁移。即已经学会的一种运动技能有助于促进对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学会了单杠的屈身上有助于对双杠杠端屈身上的学习和掌握等。

(2)语言—运动迁移。即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运动技能有积极作用。如在一个实验里,

主试要求被试对某些颜色信号做出选择性的动作反应:见红光按第一个键,见蓝光按第二个键。如果实验前,给被试进行有关的语言训练,那么比未经训练的对照组,选择性动作技能的学习要快得多。

(3)两侧性迁移。即由身体一侧器官进行的技能学习向身体另一侧器官的迁移。研究发现,这种迁移在身体的对称部分(右手—左手,右腿—左腿)表现得最明显;其次是同侧部位(右手—右脚,左手—左脚);而位于对角线上的部位(左手—右脚,右手—左脚)迁移的作用最弱。两侧性迁移对于需要双手或四肢协调的运动技能学习影响较大。

三、迁移发生的原因

(一)正迁移发生的原因

1、共同要素说

这种理论认为,两种技能学习情境中在刺激物与反应方面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就会有迁移现象的发生;两种任务和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产生迁移。只要在两种任务之间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

2、概括化说

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知识经验达到了概括化水平,就可能将这种经验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学习者掌握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后,他们的概括水平得到提高,就能将它们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迁移。

3、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共同要素,也不是由基本原理或原则作用产生的现象,而是由于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关系作出的反应。这种关系反应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

4、认知结构说

美国学者奥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即学习者头脑中的观念和知识的容与组织,是影响迁移的关键因素。迁移的发生是过去积累的经验、有层次组织的知识体系与当前学习任务的适应。只要存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认知结构的影响,就可能存在迁移。

(二)负迁移发生的原因

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在体育运动中,例如,网球和羽毛球两种运动的刺激类似(都用球拍打球),而所要求的反应不同,打羽毛球要求手腕的动作,打网球要求整个手臂的动作。共同的刺激情境和不同的反应要求,便产生了明显的负迁移;俯卧式跳高和背越式跳高,由于手的用力不同,脚尖的动作不同,或踏跳的动作不同,两者之间也会发生负迁移。

四、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1、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

运动技能之间发生正迁移还是负迁移,与学生掌握有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有关。有关的知识、技能越多,越容易理解、把握技能之间的关系和异同点,越能够作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不同技能时发生正迁移,抑制负迁移的可能性就较大。

2、充分的学习与练习

充分的学习和练习是技能之间产生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的重要条件。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使他们比较巩固地掌握了某一技能之后,再开始学习其他的技能。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才能够避免其他技能的干扰。否则,不仅积极迁移不可能发生,已经掌握的技能还可能对新学习的技能产生不良影响。

3、合理安排教学容顺序

新、旧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当是有一定联系的。新的知识、技能应当是在过去学过的知识、技能之上学习的,过去学过的知识、技能应当为新的知识、技能学习作好铺垫。两者衔

接得好,练习的时间和难度都可以减少,知识、技能的组织也非常系统。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安排好教学容的顺序,使教学容的联结达到最佳化。如,跳山羊、跳箱、跳马可以衔接安排,原地前滚翻、跑动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可衔接安排,蹲踞式跳远、挺身式跳远可以衔接安排,脚背正面、脚背外侧踢球可以衔接安排等。

4.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发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学生概括能力的获得,是以对技能之间各环节、各部分的分析和比较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将新学技能与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对比,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特别是对影响动作技能完成的关键环节,如果发现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应利用已经掌握的要领,将其概括到新学技能之上,达到理解关键、迅速掌握的目的。

5. 充分利用“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这是心理学家奥伯尔提出的一个教学理论。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引导性知识,它们在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上起着“认识桥梁”和“组织者”的作用。该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述性组织者”,其目的是用述的方式,介绍新、旧知识之间的中介概念和联系,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目的在于比较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相类似的容和环节,增强它们之间的可辨性。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应当利用这些“组织者”在技能之间建立联系。如可将各种扣球、投掷动作归为“鞭打动作类”,把加长挥臂、顺序用力作为“述性组织者”,将此类中的各种技能串联起来加以理解;再如,通过比较体操和武术练习的脚尖动作,利用“比较性组织者”发现它们的差异所在,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体操和武术技术的动作细节。

本章小结:

1、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具有三个特征:具有一定的任务目标,运动技能总是指向一定的操作目标;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是自主运动,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2、心智技能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而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和经常体现者。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基本活动技能必学内容一览表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基本活动技能必学内容一览表附表1-1基本活动技能(田径类)必学内容一览表 1

附表1-2 基本活动技能(体操类)必学内容一览表 2

组合类 1.前滚翻成坐撑 →直腿坐体前屈→分 腿坐成横叉和纵叉→ 仰卧推起成桥 2.行进间攀越一 定高度的横跳箱→俯卧 爬行5米 1.跪跳起→前滚翻成 蹲立接后滚翻→侧手翻 2.低单杠穿臂前后翻 两次→向前挺身出杠 1. 山羊分腿腾越→ 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 度接后滚翻→挺身转体 跳180度 2.低单杠跳上成正 撑→前翻下→向前挺身 出杠 1. 从高杠一侧立柱爬杆上,从横杠 一端悬垂移动至另一端,再从高杠另一侧 立柱爬杆下 2. 双杠杠端跳上成支撑,支撑移动 至杠中,前摆成分腿坐,下移成四肢悬垂, 接着做穿臂后翻下 附表1-3 武术各水平段必学内容一览表 类 别 项目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 武术 手法手 型类 拳、掌、勾、 抱拳礼 冲拳、格挡 推掌、按掌 劈拳、架拳、 盖掌、挂勾 抡臂砸拳、穿掌、 仆步抡拍腿法步 型类 弓步、马步弹腿蹬腿仆步、勾踢组 合 动 作 手型组合、弓马步 转换组合 并步抱拳-弓步格 挡冲拳-弹踢推掌-弓步 冲拳-马步按掌-并步抱 拳 并步抱拳-马步盖 掌-弓步抡劈拳-弓步盖 掌-蹬腿推掌-弓步架拳 -并步抱拳 并步抱拳-抡臂砸 拳-震脚弓步双推掌-勾 踢-转身弓步劈拳-仆步 穿掌-仆步抡拍-并步抱 拳 3

攻防 “石头剪刀布”游 戏 ——手型、 步型 抱拳-格挡-冲拳- 抱拳 抱拳-弹腿-按掌- 抱拳 抱拳-劈拳-架拳-抱拳; 抱拳-蹬腿-挂勾-抱拳 抱拳-格挡-冲拳- 弹腿-按掌-劈拳-架拳- 推掌-勾踢-抱拳 五禽操五禽操(1-3年级)五禽操(1-3年级) 五禽操(3-6年级) 五禽操(3-6年级)五禽操(初中) 附表2-1球类限学内容一览表 类别项目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 球类 篮 球 原地运球 传、投准游戏 准备姿势与移动 行进间运球 传球与接球 综合练习与游戏比 赛 移动 变方向运球 原地投篮 综合练习与比赛 简单规则介绍 行进间传接球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传切配合和掩护挡拆 综合练习和教学比赛 规则介绍与运用排 球 拍球游戏 抛接球游戏 准备姿势与移动; 正面双手垫球 正面下手发球 移动步法 正面双手移动垫 球; 侧面下手发球 组合练习与教学比 赛 简单规则介绍 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球 正面上手传球;下手发球 组合练习与教学比赛 “中一二”战术介绍 简单规则介绍 4

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四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2、人们是如何从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某一运动技能的 3、为什么掌握某些运动技能会促进或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用哪些方法可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之间发生促进作用呢 本章学习要点: 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和分类 2、学习的概念、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3、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种类、迁移产生的原因以及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动作技能,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各类动作操作;而心智技能则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某些心智活动方式,如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背出数学公式,进行公式运算、逻辑推理等。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如打高尔夫球主要体现为对球和杆的操作,跳远则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 运动技能具有三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任务目标,运动技能总是指向一定的操作目标。 2、运动技能是自主运动,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3、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二、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而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和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要想获胜,除了动作技术要熟练,还需要一定战术的配合。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而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两者最主要的区分在于活动中哪种技能占主导成分。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于心智技能;体操运动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也需要头脑中进行一定的想象活动,所以属于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等。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最新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作业)word版本

第一章 1.简述运动技能的四个特征 (1)指向目标,即动作技能都有操作目标; (2)动作技能的操作具有随意性; (3)动作技能需要身体、头、和/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4)为了实现技能的操作目标,需要对动作技能进行学习或再学习; 2.在金泰尔的分类法中,动作技能分类的两个纬度分别是什么? (1)操作的环境背景特征:①调节条件 ②尝试间变化 (2)表征技能的动作功能:①身体定向 ②操纵 3.在金泰尔的分类系统中调节条件是指什么? 调节条件是指技能操作中必然存在并影响操作者运动特征的环境背景。

第二章 1.什么是操作结果测量、操作过程测量?两者的差异?根据两者测量的方法举出三至四个运动教学中运动技能测量的例子。 (1)操作结果测量:指为了说明动作技能操作结果而进行测量。(2)操作过程测量:为了说明在动作操作过程中运动控制系统某些方面的操作状态而进行的一种动作技能操作测量。 差异: ①操作结果测量没有提供产生操作结果前肢体或身体行为的任何信息; ②没有关于运动过程中参与工作的肌肉系统的活动信息; 举例: 操作结果测量:①一英里跑或打一个字所用的时间; ②从发令枪响到起跑动作开始的时间; ③垂直纵跳的高度;

操作过程测量:①动作过程中肢体经过的高度; ②动作过程中肢体运动速度; ③运动中加速或减速的模式; 2.简述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及区别。(1)简单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只包含单一刺激并要求被试者做出单一反应动作,这时所测的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2)选择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每个信号需要特定的反应形式,这时测得的反应时为选择反应时。 (3)辨别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但被试者只需对其中的一个做出反应,对其他信号不做反应,这时测得的反应时为辨别反应时。 区别:①从刺激信号的数量来判断是不是简单反应 时;②从做出的反应的信号数量来判断是不是辨别反应时。 3.将反应时分段的含义是什么?

人体健康与运动技能

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2016-2017 第(1)学期公选课程 期末论文 课程名称:人体健康与运动技能 姓名:何盛 院系: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物联网工程1班 学号:1511054100 08 指导教师:石鸿烈 提交时间:2016- 12 - 08

要点一、人类发展为什么离不开体育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文明病,也诱发产生了。同时,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这些由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已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与正常的生活构成潜在危害。为此,时代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 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 从更加丰富的层面看待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关系, 理应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学会生存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全新体育教育价值观。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 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 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一、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 次论, 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 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 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 都与体育教育有者广泛的联系。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 还有人类生 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 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 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 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 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 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 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 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制知识分享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 制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一) Unit One 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概述 Chapter One 动作机能的分类 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可以统称为动作技能。 技能(skill):1.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操作的动作或任务;2.以操作质量为表征。运动技能(motor skill):指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 动作(action):由身体和/或肢体运动产生的指向目标的运动。 【疑】百度——身体:指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驱干和四肢。既然身体包括四肢,关于动作的解释不就可以直接定义为由身体运动产生的指向目标的运动嘛。也许是翻译的问题,body和limb的意思还是不一样的,原因也许就在这吧。 运动(movement):构成动作或运动技能的肢体或肢体联合的行为特征。 一维分类系统 通常我们根据技能间的相似特征来对动作技能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技能的共同特征将技能进行归类。每一种共同特征包含两个范畴(注意并非二元范畴),用一个连续区间的两端来表示。 【疑】两个范畴和二元范畴有何不同呢? 1.参与操作的技能肌肉系统的大小:大、小肌肉群 2.动作开始和结束的特征:连续动作技能--任意动作开始和结束;重复性活动

分立技能--指定动作开始和结束;单一性活动 3.环境背景的稳定性:开放性动作技能--支撑面、操作对象和/或操作中处于运动状态的其他人 封闭性动作技能--支撑面、操作对象和/或操作中处于静止状态的其他人 【疑】有绝对的封闭性动作技能吗?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都是开放性动作技能。 大肌肉群动作技能(gross motor skill):指需要大肌肉系统参与工作才能实现操作目标的动作技能。 小肌肉群动作技能(fine motor skill):指需要小肌肉群参与动作控制才能实现操作目标的动作技能;包括手眼协调动作和高度精确性的手指、手腕动作。 分立动作技能(discrete motor skill):指具有明显开始和结束界限的运动技能,一般由简单动作构成。 连续动作技能(continuous motor skill):指没有明显开始和结束界限的运动技能,一般由重复性技能构成。 序列动作技能(serial motor skill):指由一系列分立动作构成的动作技能。 封闭性动作技能(closed motor skill):指操作环境稳定或者可以预知,操作者可以控制动作开始时间的动作技能。 开放性动作技能(open motor skill):指操作环境不稳定、无法预知,操纵对象或操作背景处于运动状态,并且动作开始时间由外界条件决定的运动技能。 分类法(taxonomy):根据事物构成元素间的特征关系而建立的分类系统。

小学体育技能动作要领整理

第一届全国中学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整理资料(小学组) 目录 1、田径: 1——7 2、篮球: 8——9 3、足球: 10——12 4、排球: 13——14 5、体操: 16——20 6、武术: 21——23 7、韵律: 24——26 田径 一、立定跳远(朱德明老师整理) 1、动作方法:两脚分开约20厘米,脚跟稍提起,上体稍前倾,两腿屈膝,两臂后引。数 “一”时,两臂向前上方摆,同时两腿自然做弹性屈伸一次,数“二”时,两臂从前上方回落至后摆,两腿再做一次弹性屈伸,数“三”时,两臂向前上方用力摆起,两脚用力蹬地,迅速向前跳出,落地时以脚跟先落地,两腿自然屈膝缓冲,维持平衡。 2、重点:弹性屈伸与两脚用力蹬地起跳相结合 3、难点:上下肢体协调配合与轻巧落地 4、口诀:一摆二蹬三起跳,用力蹬地展身体,收腹提膝伸小腿,屈膝下蹲轻着地 立定跳远:(参考)(队员共同整理) 1、动作方法(要领):两脚自然平行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腿屈膝,两臂后举然后向前上 方用力摆起,同时两脚用力蹬地,迅速向前跳出,落地时小腿前伸,用两脚跟着地,屈膝缓冲,保持身体平衡。 2、教材的潜在价值和重点、难点 潜在价值:A、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弹跳力和协调性。 B、作为急行跳远动作和提高腿部爆发力量的辅助手段 重点:两脚用力蹬地跳起 难点:动作协调用力轻巧落地 3、学生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A、蹬地不充分 纠正方法:双脚起跳跃过横放的小垫子;跳上体操蹬或跳箱盖或台阶。 B、起跳后折小腿 纠正方法:语言提示学生,练习时两脚后蹬的用力方向是向后、向下,腿要充分蹬直,展髋

后再收腹提臀;原地双脚起跳收大腿练习。 4、教学手段 A、跟随教师做弹性屈伸练习 B、做分解练习:听口令按一二三的动作方法 C、原地双脚连续向上跳起,踝、膝、髋三关节蹬直,屈膝缓冲。 D、连续跳过多个小障碍物练习。障碍物间距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可进行分组比赛 E、双脚起跳,跃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或小垫子,落地屈膝缓冲。 F、进行“比比谁跳的远”比赛。在沙坑或体操垫上画出合格、良好、优秀三条线,看谁跳 的远,还可以进行“破纪录”比赛,谁跳的最远就在沙坑内保留谁的记录线。 四、站立式起跑(朱德明老师整理) 动作方法:“各就位”时,将有力脚放在前面,重心落在前脚上,后脚脚跟提起,两臂自然弯曲,上体前倾,重心下降并前移,前腿的异侧臂屈肘于体前,另一臂微屈肘后摆,两腿的前脚掌着地。“跑”时,两脚同时用力蹬地,后腿迅速向前摆出,两臂用力前后摆动,向前跑出。 重点:“预备”时,身体重心下降并前移,保持稳定。“跑”时启动快。 难点:“预备”时的两脚掌着地及身体平衡,“跑”时快速启动。 (口诀:前后站立身体重心在前,两腿屈膝重心下降前移,思想集中保持身体平稳,听到枪声快速摆臂蹬地。) 站立式起跑(参考)(队员共同整理) 1、动作方法(要领):当听前后到“预备”时,站到起跑线后,两脚前后自然开立,前脚 靠近起跑线,上体稍前倾,两腿微屈,听到“跑”的信号后,迅速向前跑出。 2、教材的潜在价值和重点、难点 潜在价值:A、发展学生起跑敏捷性 B、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爆发力。 重点:前腿的异侧手在前,听信号后迅速跑出 难点:两脚前脚掌着地,保持身体平衡,起动快 3、学生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A、预备时,同侧手脚在前 纠正方法:教师语言提示;练习齐步走的第一步,脚落地后不动。 B、起跑时前腿先迈出 纠正方法:要求学生重心放在前脚上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 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体育健康小知识与体育技能

体育健康小知识与体育技能 一、同学们在运动后为什么要进行整理放松活动? 整理活动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及时使血液流回心脏,从而消除疲劳。 如果激烈运动后立即静止不动,能造成肌肉僵硬,所以,在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坐下休息。 二、在跑步锻炼时同学们经常问是用鼻子还是用口还是口鼻同时呼吸? 刚开始跑步时,速度较慢,用鼻子呼吸就可以。跑步距离越长,速度越快,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就需要嘴与鼻子协同配合,以此来增加氧气的供应。同时在跑步过程中不要讲话打闹,因为跑步时要保持一个平稳的呼吸频率,而交谈则会打乱呼吸节奏,影响健身效果。此外,讲话、打闹还会转移注意力,造成运动伤害。 三、为什么饭后不宜做剧烈运动? 饭后半小时不宜做激烈运动,因为餐后血液流向四肢,妨碍胃肠的消化,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疾病。如果长期餐后运动,容易得阑尾炎。所以养成饭后不立即做剧烈运动的习惯。 四、同学们节假日在家进行自主体育锻炼在什么时间进行锻炼较好? 根据人体生物钟规律,最佳时间是下午5点钟和接近黄昏的时间。其次,晚上锻炼只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也会收效甚佳。如选择:慢跑、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五、什么是运动性腹痛?它是如何造成的?在锻炼中如何提前进行预防?如何进行处理? 1、什么是运动性腹痛? 运动中腹痛是指在体育运动产生的腹部疼痛。它不是疾病, 随着运动停止,症状可以逐渐缓解。 2、运动性腹痛产生的原因: (1主要是在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2呼吸节奏紊乱:

a.主要是同学们没有按呼吸的要领进行,一般是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b同学们在跑步中讲话,因讲话打乱呼吸节奏,还容易肚子里灌风,导致岔气。 (3运动前吃的太饱、饮水过多。 3、预防运动性腹痛的措施 (1运动前要认真做准备活动,注意运动要循序渐进。 (2讲话、打闹破坏了呼吸节奏,是造成同学们在跑步中腹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强调不要在运动中讲话。 (3同学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前要少吃,少喝水和碳酸类饮料。 4、当出现腹疼时应如何应对 (1首先不要紧张,其次应降低运动强度,如减慢速度,加深呼吸,并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并弯腰跑一段距离,同时做几次深呼吸,疼痛会减轻或者消失。 (2尤其值得提醒同学们的是:对于不明原因的运动腹痛,不能自己盲目治疗,及时就医。 黄汉伟老师小知识:(如何跳绳、仰卧起坐、实心球投掷与关于体育疲劳及体育安全口诀 一、跳绳时个人可以在不摇绳的情况下跳得很快,增加摇绳动作就慢下来时为什么?产生的原因: 1、跳绳时大臂和身体夹角大,摇距远而费时,导致一摇绳就慢下来。 2、跳绳时上下肢配合不协调。 如何改进:正确的动作要领是: 1、要求跳绳者反复练习。 2、练习时多提醒以手腕为轴来摇绳。 3、跳绳时大臂和身体之间夹一张纸,跳绳时不可掉落。

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四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2、人们是如何从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某一运动技能的? 3、为什么掌握某些运动技能会促进或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用哪些方法可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之间发生促进作用呢? 本章学习要点: 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和分类 2、学习的概念、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3、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种类、迁移产生的原因以及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动作技能,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各类动作操作;而心智技能则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某些心智活动方式,如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背出数学公式,进行公式运算、逻辑推理等。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如打高尔夫球主要体现为对球和杆的操作,跳远则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 运动技能具有三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任务目标,运动技能总是指向一定的操作目标。 2、运动技能是自主运动,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3、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二、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而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和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要想获胜,除了动作技术要熟练,还需要一定战术的配合。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而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两者最主要的区分在于活动中哪种技能占主导成分。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于心智技能;体操运动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也需要头脑中进行一定的想象活动,所以属于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等。

体育知识技能题库四

锻炼方法 一.选择题 1. 神经症患者最好参加( A )锻炼活动。 A.集体性 B.个人 C.竞争性 2 . 运动的次数一般为每日或者隔日1次,或者每周至少不少于4次,间隔时间不宜超过( A )天。 A.3天 B.5天 C.6天 3 . 肥胖症患者应在保持正常必需的能量摄入情况下,增加每天的运动量,运动时以( A )为主。 A.耐力练习 B.力量练习 C.柔韧练习 4 . 人体的发展遵循着( C )的生物学规律。 A .周期性 B.全面发展 C.用进废退 5 . 中国特色的养身之道把( A )作为人身之三宝。 A.精、气,神 B.阴,阳,五行 C.经络、脏、腑 6 . 康复训练时,要控制患处功能活动的质和量,以局部活动后患处不出现局部疼痛和练习后( B ),不出现肿胀为度的原则。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7 .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项素质总称为( A )。 A.身体素质 B.体能 C.基本素质 8. 个体在整个锻炼期间的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0—90%之间,每次活动20-30分钟,每周( C )次,才有利于心理健康。 A.2次 B.2次或2次以上 C.3次或3次以上 9. 从呼吸系统来说,利用深呼吸等方法能导致( C )增大,提高氧耐力水平。 A.每搏输出量 B.肺通气量 C.心输出量 10. ( B )的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 A.大强度 B.中等强度 C.小强度 11 . 爱运动的人心脏功能强,能把身体的( C )降到最小限度。

A.疲劳现象 B.疾病现象 C.老化现象 12 . ( C )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 A.身体幻想 B.身体想象 C.身体表象 13 . 寒冷的冬天,在长跑途中,可采用( A )的方法。 A.鼻子呼.吸气 B.嘴巴吸气,鼻子呼气 C .均匀的嘴巴呼吸气 14. ( B )周的体育活动是取得心理效果最适宜的持续时间。 A.4 B.8—10 C.10—12 15.速度练习一般应该安排在训练课的: ( A ) A、前半部分 B、任何时间 C、中间部分 16.运动后比较容易接受各种饮料或者是流质的食物以补充( C ),同时不要忘记补充足够的水分。 A.脂肪和矿物质 B.碳水化合物 C.糖类和蛋白质 17 . 为避免或减轻肌肉酸痛,运动前应作好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 C )或按摩。 A.热身活动 B.调整呼吸的活动 C.放松肌肉的活动 18. 汗液中主要的电解质是( A )。 A.钠和氯离子 B.钾和钙 C.氧和氢离子 19 . ( C )是减肥治疗中最为积极理想的方案。 A.控制饮食 B.大量运动 C.控制饮食和运动相结合 20 . 平时的体育锻炼中我们通常进行的是以( B )手段来发展力量素质。 A.等长性力量练习 B.等张性力量练习 C. 速度力量练习 21 . 发展速度素质时,大众体育锻炼主要发展的是( B )。 A.动作速度 B.位移速度 C.反应速度 22. 健身锻炼是属于( C )锻炼的范畴。 A.力量耐力 B .有氧耐力 C.速度耐力 23. 最大力量练习时,它的负荷强度一般掌握在( B )。 A.50%~60% B.80%~95% C.75%~90% 24. 决定运动负荷的因素是( C )。

运动技能学原理作业word精品

1. 运动技能是如何发生的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间的协调性。换言之,运动技能也就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 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称三个过程。 一、泛化过程 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的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个过程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在此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二、分化过程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三、巩固过程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 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得很好,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形成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各过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强.形成运动技能快。运动新手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就越明显,分化的难度也就越大,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大。 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了巩固过程,也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了。一方面,还可在继续练习巩固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技术愈复杂,难度愈大,消退得也愈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四、动作自动化 动作自动化: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以后,动作即可出现自动化现象,所谓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套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例如,走路是人类自动化的

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本章教师用书内容对应的是教科书中第七章选项学习的指导与提示中第二节“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的学习内容。提高运动技能是高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所要达到的重要任务,提高运动技能主要是依靠在实践课中具体项目的学练,但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和提高的有关规律,从而使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用理论来指导运动技术的练习和提高。教科书中首先介绍了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然后说明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最后强调了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对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作用。 教科书中本节内容构成及教学时数建议 章节目学时安排教学建议 选项学习的 指导与提示…… 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 专题讲授 结合 实践课运 用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练习对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阶段动作特征。 2.指导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1.什么是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教科书中就是采用的这个定义。运动技能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运动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运动技能,从持球、蹬腿、

运动技能学

运动技能学 一、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 2、技能:经过练习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3、有限容量理论(中心资源理论):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时所需要的注意资 源都源于同一个中心源。 4、心里不应期:对非常接近的两个刺激的第二个刺激的应答的延迟现象。 (PRP)这是技能操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5、倒U原则:应激或激活,指的是有压力多引起的激动水平。 6、学习:由练习或经历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技能绩效的变化。 7、绩效: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下某项技能的执行水平。 8、言语指导:简短、精炼的短语,可以将操作的注意引向重要的环境线 索,或者提醒操作者关键的技术动作。 9、内隐学习:无意识地获取有关环境变化规律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习者 无法用语言将所获得的知识表达出来。 10、过度练习:超过实现特定操作标准所需练习量以外的附加练习。 11、分解练习:将某运动技能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后分别进行练习。 12、整体练习:从技能的开始到结束完整地进行练习。 13、个体差异:是人们在完成某些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差异。 14、能力:指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特质,存在于各种 运动和认知技能中。

结果反馈(KR):提供与操作结果,或是否达到运动目标有关的信息。 15、绩效反馈(KP);提供与操作过程(运动特征)相关信息。 二、简答、论述、分析 1、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表现: (1)较短的动作时间 (2)较高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3)较少的体能和心理能量消耗。 2、运动技能的三种成份: (1)姿势成分:为动作提供支持平台 (2)身体的移动成分:是身体和肢体移动到动作位置 (3)操作成分:产生动作。 3、技能的分类: (1)开放性运动技能与闭锁性运动技能 (2)连续性运动技能、非连续性运动技能 (3)小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运动和技能。 4、反应的种类: (1)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2)辨别反应和选择反应 5、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输入→人脑对信息的储存和分析→信息输出

体育运动技能口诀

体育运动技能口诀 一、篮球动作要领: 1、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放松跨步迎接球,上步踏跳快举球,眼看球蓝臂上伸,轻轻压腕指拨球。 2、运球:以肩为轴腕放松,五指分开把球控, 上引下按指用力,球似粘手好运动。 3、行进间传球:本跑如常莫慌张,侧身面对球方向, 一步接来二步船,不停不跳不慌张。 4、双手胸前传球:持球置于胸腹间,两脚蹬地体前移, 两臂前伸腕上翻,抖腕快速指拨弹。 二、排球技术教学口诀 1、垫球:屈膝抱拳迎来球,含胸收腹臂旋夹。 前伸压腕球下插,蹬腿跟腰肩放松。 2、正面下手发球: 球抛右侧右臂抬,右转胸腹伸展开。 全掌推压成上旋,击准部位是关键。 3、传球:对正来球稍蹲式,勺型手势额上迎。 蹬地伸膝并伸展,指腕弹球力适当。 三、足球教学口诀; 1.正脚背踢球:直线助跑膝弯曲,大腿带动脚背击,触球刹那脚背直,收腹摆腿球前飞。 2、脚内侧踢球:无论定位和地滚,膝踝外展脚尖跷, 脚腕绷紧触击球,摆幅速率注意到。 3、脚内侧接球:内侧接球面积大,触球瞬间踝内拉, 身体重心随球移,控球范围在跨下。 4、正面头顶球:前额击球位正当,两眼看准球下方, 蹬地收腹加摆头,颈部用力控方向 四、跑 (一)弯道跑技术要领 克服离心要放松,两脚落地有不同。 左外右内把地蹬,右膝内抬体左倾。 右臂前内向后外,左臂贴身要小摆。 幅度右大左小窄,右肩高前沿线迈。 (二)短跑的教学口诀: 各就位:肩宽撑地后膝跪,两手伸直拇相对, 姿态自然颈放松,定下身来莫晃动。 预备:后膝离地抬起臀,臀比肩高半蹲撑。 前腿与肩负体重,聚精会神听枪声。 鸣枪:两腿迅速蹬地,两臂摆动积极, 保持身体前倾,好似离弦之箭。 疾跑:用力蹬地频率快,上体逐渐抬起来, 髋部积极向前送,加大步幅不摇摆。

运动技能学原理作业

1.运动技能是如何发生的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间的协调性。换言之,运动技能也就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 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称三个过程。 一、泛化过程 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的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个过程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在此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二、分化过程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三、巩固过程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得很好,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 形成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各过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强.形成运动技能快。运动新手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就越明显,分化的难度也就越大,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大。 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了巩固过程,也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了。一方面,还可在继续练习巩固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技术愈复杂,难度愈大,消退得也愈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运动技能学原理作业

1、运动技能就是如何发生的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运动技能就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与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间的协调性。换言之,运动技能也就就是指在准确的时间与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用精确的力量与速度依一定的次序与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运动技能的发展与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与自觉运用。 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与生理规律。只就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称三个过程。 一、泛化过程 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的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就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个过程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就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这些现象就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在此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与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与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二、分化过程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与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就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就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与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三、巩固过程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集中与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得很好,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与轻松自如。 形成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就是相互联系的,各过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强.形成运动技能快。运动新手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就越明显,分化的难度也就越大,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大。 但就是,动力定型发展到了巩固过程,也并不就是可以一劳永逸了。一方面,还可在继续练习巩固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与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技术愈复杂,难度愈大,消退得也愈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与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四、动作自动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