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经济学 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 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 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 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言

名词解释

劳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支出劳动力的活动

劳动力——在早期的概念中,劳动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或产业工人,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看作可变资本,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的市场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是其集中要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实证经济学——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

规范经济学——用互惠原则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简答题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规范经济学或者实证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即稀缺性和人是有理性的。从稀缺性方面来讲,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产生了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概念。它隐含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问题。所以,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而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比如,每年应届大学生的求职,在多种职业只能有一种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只能在李四或者是王五之间做出唯一的聘用选择。从人是有理性的方面来说,个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假设,即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总是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来雇佣劳动力,以求最大利润。而对于个人来讲,作为雇员则希望找到一个工作条件舒适、报酬较高的工作。规范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的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创造相当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损。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之时,对于其它那些企业或者说劳动力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是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名词解释

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劳动的边际成本——完全竞争企业每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所增加的成本。

劳动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表示企业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公式表示为:MPPL·P(边际产品与价的乘积)=W 或

MRP=W 。

短期需求——在短期内我们假定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的生产要素固定不变。企业被假定是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因此企业要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既增加以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长期需求——企业应对劳动价格的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做出反应。

竞争性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性企业是指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他们均会导致劳动力使用量的减少。其中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用工成本增加,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不变,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用资本代替劳动致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下降。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动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影响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因素。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大小。第二,最终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第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第四,劳动要素在生产成本的比重。

互补性生产要素——(你涨我也涨)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性生产要素。

替代性上产要素——(你增长我下降)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简答题(派生需求省略)

1.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回答:技术、时间长短、企业目标、经济社会制度、政府的劳动力

市场政策。

2.试着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推导:首先,在前面,我们知道完全竞争企业实现利润你最大化的条件是:MP×P=W。而边际产品MP又是劳动数量L的函数,即MP=MP(L),所以上式可以写为MP(L)×P=W。因为P是常数,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的条件不变时,完全竞争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L与劳动价格W之间的关系。并且与结论:随着劳动价格的上升,企业对于劳动力的最佳使用量即需求量将下降。因此,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推导: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加总。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3.试着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点。

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短期需求在短期内假定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的生产要素固定不变。长期需求:企业应对劳动价格的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做出反应。第二:在完全竞争条件之下,企业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加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则较为平坦。换句话说就是长期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相同点: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都是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4.试着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

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卖方垄断企业劳动需求曲线也是向着右下方倾斜,有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是递减的所以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它的劳动需求曲线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去曲线完全重合。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由于卖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一致,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买房劳动需求曲线的是不存在的。

5.试着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于劳动市场的影响。

只要劳动需求曲线倾斜向下,有效的最低工资立法一方面提高了工资率,同时会减少就业机会。就业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最低工资与均衡工资之间的差值,又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小。

结论:最低工资立法的就业效应对于那些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之下工资会更低的工人来说,恰好是最大的,对于他们而言虽然最低工资减少了就业,但是增加那些保持就业工人的工资率。

6.试着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于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

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那么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的生产要素,故女性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第二,如果男女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处于管理者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此时双方为互补性生产要素,此时女性劳动力的市场参与会增加对于男性劳动力的需求,会提高男性劳动力的工资率。

第三,一般来说,男性与女性劳动力双方互为替代性生产要素,所以女性劳动力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劳动力的工资率。

7.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第二、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第三、其他生擦和你要素的弹性越大;第四、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失业的统计概念——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就业的统计概念——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正在工作者和有职业但是并未工作的人。

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替代效应——是指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家庭生产——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家庭生产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家庭生产联合劳动供给——从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它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的。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所获得的市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

简答题

1、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1)人口的自然结构方面

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父供给总量的增加。但是,人口规模的形成不是短期能实现的。高人口增长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是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的,原因是劳动力的定义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只有出生后的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比如中国是16岁,才对劳动供给总量产生影响。由于一国的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马上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滞后效应”。换句话说,人口规模只在长期内起作用。

2.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人口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从第一节的内容中,我们发现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

其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国际上对人口年龄构成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由于劳动力是根据年龄段确定的,因此,不同年龄类型的社会就有不同的劳动力自然供给状况。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其三是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由于民族传统等各种原因,不同民族的人劳动力供给的状况有所不同。

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根据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2)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以及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经济周期波动

(3)社会制度

劳动制度

工资制度

2、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在均衡点X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所以,每对于一个工资率,就可以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得到一个最优工作时数,连接这些时数就形成了预算线。同时,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

3、什么是家庭生产模型

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家庭生产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家庭生产的实质: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家庭等产量曲线: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

(P97图)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进行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用于生产的总时间少,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情况正好相反。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然使用更为密集的生产技术,如C点。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

4、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有何异同

相同点:

1、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

2、得出结论相同。

3、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

不同点:

1、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

2、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3、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5、什么是家庭联合劳动供给?为什么要分析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劳动的供给是由家庭联合作出决策的,是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上学)和闲暇。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决策是互相影响的.家庭所获得的市场产品、非市场或家庭产品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

分析家庭联合供给是因为劳动闲暇模型存在没有考虑家庭背景对个人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事实的情况是家庭是联合做出供给决策的。在现实家庭中,一个成员的工资率和收入的变动与该成员自身的工作时数以及由此导致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6、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期间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间也不同。经济学家通过动态的劳动供给模型来研究整个成年的生命周期内最优的时间配置。同时也对已婚妇女的市场参与模式、退休年龄选择以及男性参与率下降等原因做出解释。

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倒U型的,实际工资率从生命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由于存在这种收入模式,在一个人的黄金工作年龄内,额外一小时的闲暇的机会成本要比生命后期高得多。其含义是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中期市场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将闲暇推迟到生命周期的后期。

7、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假定: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图示:

分析: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

(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结论: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8、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经济学一般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将所得税区分为3个不同的类型,他们分别是比例税、累进税和累退税制。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方式可以通过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区别加以理解。边际税率的含义是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而平均税率是总税收与总收入之比。在比例制下,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在累进制下,前者超过后者,因为税率随收入而上升。

边际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因为他决定了边际出的闲暇价格。但是对于收入效应,我们必须按原来的工时,一个人富了多少或穷了多少。

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又影响平均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减税时两个效应完全相反。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类别:

(1) 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2) 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 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 对孩子的培养。

(5) 寻找工作的活动。

(6) 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

2

、终身贴现收入

3、净收入法(净现值法)

所谓净现值法就是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如果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就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则投资就会中止。 Q = - ≥0 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现值

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现值 4、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它大于或等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在实际中,人们在计算这种内部收益率时,首先是通过收益的现值与成本相等, ∑=+n j j

j r C 1)1(∑=+t 1i i i r)(1B ∑=+n j j j r C 1)1(∑=+t 1i i i r)(1B ∑

=+n j j j r C 1)

1(

即 = 求出内部收益率r ,然后再将这种内部收益率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 加以比较。如果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收益率r 超过了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 ,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就是有利可图的。

5、文凭的信号功能

如果企业主认为那些善于学习、能够用较低成本达到一定教育水平的人员也是在工作中更有效率的人员,那么员工接收的教育年限可以起到这种甄别的作用。

6、普通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这类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基础技能和素质,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技能的通用性,无法避免员工的流动。

7、特殊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一旦员工被解雇或辞职去其他企业任职,培训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

二、简答及论述

1、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类别。

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类别:

(1) 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2) 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 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 对孩子的培养。

(5) 寻找工作的活动。

(6) 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

件。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的是怎样的经济含义。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

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综合,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2)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的渠道包括五种: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3)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4)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5)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在当前时期付出的成本可望它们在将来能够带来收益。在决定投资的时候,人们将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比较的基础是将未来的收益值按某一贴现率折现。由于假定投资主体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所以,只有在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的时候,才会维持投资意愿。一般,有两种方法来评估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1.净现值法

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若差额为非负值,投资主体将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反之,将终止投资。 ∑=+t 1i i

i

r)(1B

2.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的现值和总的投入成本相等时,所得的折现率r,即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将所得内部收益率r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加以比较。如果r>s, 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进行的。

3、在教育投资领域的成本收益率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投资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学杂费、书本费等,是接受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间接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是由于上学而无法去工作而放弃的收入。非货币成本是指由于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

教育投资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就是从终生收入来看,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的部分。非经济收益包括由于上大学而得到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的增加所带来的生活情趣的提高和生活愉快等。

成本与收益的模型分析结论:

1、其它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

2、其它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

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

影响评估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的因素:

1、现实生活中,能力与学校教育在获取高报酬时都能发挥作用。

2、人们时常忽略了构成报酬的某些工作的心理收益,而这些工作往往能给人愉悦的感受。

3、个人的职业选择问题

4、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应怎样安排它们的成本和收益?

普通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这类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基础技能和素质,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技能的通用性,无法避免员工的流动。

特殊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一旦员工被解雇或辞职去其他企业任职,培训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

基于两种培训的不同特点,企业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成本收益模型。

模型一(普通培训):

在普通培训中,由员工自己承担成本并获得之后的收益。员工的工资率W总是等于其边际劳动产品

价值VMP。(如图p126)

培训前:工资率—W1=VMP1

培训中:工资率—W*=VNP*

培训后:工资率—W2=VMP2

培训中:(W1-W*)的差额部分是培训成本,完全由员工承担。

培训后:(W2-W1)的差额部分为培训收益,由员工获得。

由此,普通培训并不会对员工的离职意愿以及离职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

模型二(特殊培训):

在特殊培训中,成本和收益有提供培训的企业和获得培训的员工共同分享。(如图p127)

培训前:工资率—W1=VMP1

培训中:工资率—W4>W*=VMP*

W4

培训后:工资率—W3

W3>W1=VMP1

培训中:(W4-W*)的差额部分是企业承担的培训成本;(W1-W4)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承担的培训成本。

培训后:(W2-W3)的差额部分是企业预期的培训收益;(W3-W1)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预期的培训收益。

在特殊培训的条件下,由于受训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训成本,并且员工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不能被其他企业所接受,所以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辞职率;同时,企业也不愿意解聘员工。

5、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怎样措施来解决?

一教育投资的问题:

A总量问题:

首先表现在我国劳动力接受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国家教育投资数量偏低;另外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还是偏低,虽然其绝对总量不断增加,在财政投资的安排上,教育经费支出不是被放在优先地位上。

B结构问题

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和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需求发生脱节;

结构的另一问题是教育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力需求发生脱节。教育体制的僵化是的我国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企业投资的问题:

目前,中国许多企业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状况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并且随着企业所在的行业、地区与企业经济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A企业职工培训在我国不是很普及,建立培训制度的企业比例很小,同时经费投入小,参加岗位培训的职工所占比例也很小。

B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一般好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在制度建立以及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两方面。

C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状况序依次是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以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

D企业职工培训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尤为薄弱。东部地区的企业职工培训状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好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内部各城市间的发展差异要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区间的改革开放差异程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人力资本现状:

A人力资本结构失衡: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

B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

C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

D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

解决对策:

A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高质量劳动力供给的意义;

B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投资结构。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并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由于受财政收入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大比率地提高财政投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方面在现有投资的基础上,调整投资结构,重点扶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参与举办各类教育。

C从根本上讲,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建设。首先要为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其次,生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引进市场机制,从而使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与社会所提出的劳动力需求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教育水平和教育机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教育的投资效益水平。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名词解释

1.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也叫劳动力迁移,一般包括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流动。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1.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

2.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

3.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

2.劳动力流动模型

包括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以及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一)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

劳动力流动基于以下两种假设: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

(2)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劳动者要么会决定更换工作,要么会进行砥砺上的迁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贴现之后的收益并不比成本高,那么,劳动者就不会决定进行这种变动了。

(二)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1)外来移民并没有按1∶1的比例挤占当地公民的工作岗位。若N2—N3名外国人被驱逐,本地人就业的数量将从N3上升到N1,工资从W2升到W1,N2-N1个工作岗位被摧毁。尽管驱逐外国人增加了当地人在这一劳动市场的工资和就业水平,但当地居民的就业不是同比例增加的。

(2)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从事体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在短缺。

3、移民的经济影响:

(1)移民侵害部分当地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但因素得出侵害全体本地人利益的结论是错误的。

(2)“廉价”劳动的流入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3)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

(4)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因劳动力的流入而受益。

3.流动的距离弹性

关于距离对流动人数的影响,西方学者曾进行专门研究,在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流动情况考察后发现,流动的距离弹性为1。

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

由此可见,距离对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存在着直接的正比关系。

简答论述

1、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各国或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影响因素有:一,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因素不同;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直接影响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赶不上生产队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吸引劳动力的流入。

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同。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被逐步吸收,就业机会丰富,吸引劳动力的流入。

3.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同质劳动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收入不同,造成劳动力的国际或地区迁移,即从低工资地区流向高工资地区。

另外,一部分劳动者会从工资报酬分配结构较为平均的地区流向其他地区,这一部分劳动力一般是应该获得更高工资的劳动力。

4.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发展良好,劳动力需求大,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衰退时,劳动力市场急剧收缩,失业率大幅上升,劳动力被迫流动。

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劳动力会随着资本向国外的流动而产生流动。当一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之后,要在国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出雇佣当地劳动力以外,总要带去一定数量的本国职工,产生劳动力迁移和流动。

6.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从单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变换工作是一种有成本的交易这种交易只有在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才会被当事人自愿采取。所以,为了寻求更高的工作匹配度,劳动力会产生流动。

2、试述单个劳动力市场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分析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一)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

劳动力流动基于以下两种假设: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

(2)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劳动者要么会决定更换工作,要么会进行砥砺上的迁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贴现之后的收益并不比成本高,那么,劳动者就不会决定进行这种变动了。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

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净收益现值 = B jt-B ot/(1+r)t -C

(1)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大于0,意味着收益期望大于由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货币和心理的综合成本,此人将会进行流动。

(2)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小于0,该人将不会流动。

(3)其他情况不便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

(二)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1、当前主要的观点:两种相反的观点

观点1:非法流动或移民挤占了当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

观点2:非法流动或移民从事的工作,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因而不会挤占他们的工作机会。

但是,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了,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

2、科学理解潮流流动与移民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1)外来移民并没有按1∶1的比例挤占当地公民的工作岗位。若N2—N3名外国人被驱逐,本地人就业的数量将从N3上升到N1,工资从W2升到W1,N2-N1个工作岗位被摧毁。尽管驱逐外国人增加了当地人在这一劳动市场的工资和就业水平,但当地居民的就业不是同比例增加的。

(2)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从事体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在短缺。

3、移民的经济影响:

(1)移民侵害部分当地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但因素得出侵害全体本地人利益的结论是错误的。

(2)“廉价”劳动的流入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5)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

(6)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因劳动力的流入而受益。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影响劳动力流动的?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不比还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一)年龄。

1.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

2.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联系紧密,流动所造成的心理成本会变得更高,阻碍流动。

3. 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也会更高,阻碍流动。

(二)家庭。

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1)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2)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3)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4)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三)教育。

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四)流动的距离。

1.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越有限。

2.流动距离越远,流动本身以及流动后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问题等有关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增加。

3.不过,高智力的劳动力流动往往背离“流动人数虽距离的延长而减少”的规律,反而出现远距离流动人数增加的现象。

(五)职业与技术等级

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专业技术人员之所以变换岗位很频繁,但很少改变职业是使变换岗位可以更好地发挥职业特长,而改变职业则会丧失专业优势。

劳动力流动不单受个人因素影响,劳动力总体因素也占一重要角色。因此,若从劳动力市场总体因素来考量,劳动力市场能否留住本市场的工人或吸引别的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重要的决定银子也包

括诸如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可代表市场之潜在经济规模)、就业成长率、失业人口数及失业率、都市化程度、产业结构形态、所得水准和环境品质等。

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1)对雇主: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有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主就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率低所带来的损失。

(2)对雇员: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事业。

(3)对整个社会:劳动力流动需要支付大量的经济和心理损失费用、承担失业的风险和痛苦,社会也要为此而付出代价。

员工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

对收益的评价主要用个人价值的实验率来进行评价。个人价值实现率S=V/V0 (V-实际价值,V0-员工期望值)。当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实际价值低于员工的期望值时,员工就产生变换工作的动机,进而产生流动。当进入一个新的岗位时,由于是经过自己的选择,起初,实际价值是符合员工期望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新岗位上员工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值,而有可能进行下一次流动。

总之,员工的自愿流动的收益是经济收益的提高或其他非经济因素的改善,提高工作满意度。这种流动可以合理优化劳动力配置,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对于劳动力市场双方都是及其重要的。

5、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

劳动力流动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入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高收入区域(城市)和部门(如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以下四大流向:一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二是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三是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四是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

流动的范围也将打破各种界限,逐步扩大,由企业内部流动发展到企业之间流动;由省市内部流动发展到省市之间流动;由国内流动发展到国际之间的流动。

1.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流动,不实行跨区域流动;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实行跨区域流动。

2.城乡劳动力流动整体现状

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这里所讲的农民工,既包括那些跨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也包括在原籍居住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1.32亿,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8000-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2.2亿之间,占农村劳动力总资源的40%还多。

3.劳动力流动特点:

(1)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均在加强。

(2)社会网络对迁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3)省际间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将持续增长

(4)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5)劳动力自我预期提高

应采取的对策:

1.城市改革政策

(1)坚定不移地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劳动力流动的指导性障碍。改革的难点是剥离户籍制度背后的城市偏向性的各种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

(2)改革城市住房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包括城市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3)改革城市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工平等参与就有竞争,平等地享受劳动权利和劳动保险,消除城市就业歧视。

(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力度。首先,国家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一项大的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和各地发展规划;其次,要以县城、中心镇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集中地为依托,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积极推荐小城镇建设;三是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可持续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体制。

2.新农村建设政策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现有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用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人。这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要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下尤其是25岁以下青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其次,要对农村学龄儿童实行强制性九年义务教育,鼓励完成高中教育。

(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是实现“村村通”工程。并且可以将资金重点用在通电和通广播电视工程上,因为这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观念转变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一要重视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二要稳定和维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对外出劳动力不能取消或随意收回其土地经营权,一消除劳动力外出的后顾之忧;三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要鼓励土地流动和转包;四要积极谈说和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宅基地置换制度,降低农民在城市置房的成本和迁移成本。

(4)因地制宜地做好村镇发展规划,允许农民到就近的集镇建房。房屋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涉及到农民收入和消费,又涉及到是否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和推动经济增长,值得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

(5)加强政府对农民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体系。

(6)发展职业中介,规范劳动力迁移网络。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

解决对策:

1、在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方面:

A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对政府来说,应加强职业信息系统和中介机构的建设,降低劳动力在流动中的成本支出。对个人来说,不仅要考虑现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比较,还应考虑流动成本的可能变动,遵循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动用可能的资源以支持合理有序的流动,降低流动成本。

B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鼓励在有过剩劳动的地区创造就业岗位,通过采取发放迁居津贴,在工资、雇用上优惠鼓励企业到劳力过剩地区投资等办法,把财政援助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

C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将参与流动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二是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和各行业的社会化保障体系;三是在现行户籍制度尚无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可考虑在流动人口中首先推行工伤、医疗保险,最后逐步实现本地户籍人口与流动劳动力人口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

D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应抓紧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劳动保护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建设;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动管理制度。

2、在户籍制度和城市化管理改革方面:

E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的状况,首先推动劳动力在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继而推动劳动力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实现良性对流。

F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应加快我国有潜力、有前景的大中城市的发展。

G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以减少流动人口因不稳定、无人管理而导致的不良事端。

H帮助城市剩余劳动力应尽快从政府保护中解脱出来,转变就业观念,与外地或农村进城劳动力进行平等竞争。

I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是在农村适时适度规模经营的契机,可把握时机同时推进农村农场化进程。

第六章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

名词解释

1、工资: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它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狭义工资是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即不包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

2、薪水:薪水和工资都是雇佣劳动的报酬形式。薪水通常是雇主通过银行再转支付给雇员的报酬形式。薪水通常是以月或年作单位,固定定期支付给雇员。一般而言,对以工作品质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之为薪水。

3、工资确定的内在要素:内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有关的因素,包括8个方面: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技术和训练水平;工作的时间性;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附加福利;风俗习惯;年龄和工龄。

4、工资确定的外在要素:外在要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无关,但又同时构成对工资本身确定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包括6个方面:生活费用或者说物价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或者说企业的负担能力;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市场的供求;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产品需求弹性。

5、计时工资制:以工人所费时间作为计算工资的标准,时间计算以小时、日、周或月作为单位。工作时期乘以每小时的工资额,即为所得之工资数。

6、计件工资制:以完成工作数量或产品件数为计算报酬标准的一种制度。其工资数随其产品增减而高低不同,员工自身掌握劳动时间的长短。其计算是某人生产数量乘以每一单位应得的工资。

思考题

1、目前影响中国工资的内在要素下降,而外在要素上升,试分析其原因。

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要素主要是指工作特性及状况相关的因素,如: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技术和训练水平等。而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与状况无关,但对工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如:生活费用或者物价水平,企业的经济状况,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等。

而目前外在因素对我国工资的影响上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工资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一套系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所以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会影响工资水平。而进入到市场经济以后,劳动力的配置也会摆脱过去政府分配制度,步入市场化轨道。而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自然受到市场调节的影响,更多地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

2)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这种剩余劳动力已从早前的农村劳动力扩展到了大学生。

户籍制度的限制降低,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沿海地区打工,而农民工的技能知识水平较低,且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资一度决定与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到了最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中国大学生人数迅速上升,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严重社会问题。虽然大学生比农民工具有更高的知识,人力资本价值等等,但同样是供过于求,使得市场的供求成为了工资的主要决定作用。所以虽然随着劳动生产率(内在要素)的提高,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确有上升。但从实际劳动生产率来看工资水平增长的速度仍然落后于实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因为工资水平的上升受到大量劳动力闲置的制约,说明影响我国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3)工资在总生产占有较大的比重。因为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方面,它对商品的价格最终对物价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当企业增加产出量时,工资和其他投入要素的价格便会相应提高,从而带动单位

劳动力成本和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推动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又推动物价上涨的螺旋式上升。这说明物价水平是工资水平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有人认为,中国有行业工资和企业工资,而没有职位工资,你对此有何看法?(网上找不到任何资料,自己也没想明白,仅供参考……)

职位工资是指以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评价要素确定的岗位系数为支付工资报酬的根据,工资多少以岗位为转移,岗位成为发放工资的唯一或主要标准的一种工资支付制度。它主要的特点是对岗不对人。行业工资和企业工资则是主要以行业和企业作为发放工资的主要标准。

在中国,部分垄断性行业和企业的工资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和企业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同的行业和企业间的工资水平也是相差悬殊。但是我觉得不能说中国没有职位工资,在一个企业中,不同职位的人,如高管和普通职工的工资相差还是很大的。中国制定工资的标准应该说是由行业、企业、职位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的,只是职位工资的比重占整个工资收入的比重较少。

3、补偿性工资理论是否有现实意义?

有。

首先,差别补偿性工资的两个重要效果是:第一,该工资可以吸引人们来完成令人不愉快的工作。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工作的个人通常是那些可以按照最低成本完成这些工作的人。第二,运用差别补偿性工资吸引职员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提高了人工成本,雇主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降低人工成本。

其次,从制度设计上来说,补偿性工资理论为薪酬设计中环境工资和津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4、简述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

(1)效率工资理论的核心观点:员工的生产率取决于工作效率,工资提高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故有效劳动单位成本(工资、福利、培训费用)反而可能下降。

(2)目的和要求:通过高的工资,达到了高的生产率,即通过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工资)相等的提升达到了利润最大化,获得了效率的提升。

(3)效率工资理论的成立依据:

a工资提升会产生刺激效应和惩罚机制:高工资(以及高解雇率)意味着被解雇的代价增大,刺激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b逆向选择效应和筛选机制:高生产率的工人退出低工资企业,向高工资的企业求职(招聘市场的现象)

c流动效应和效率机制:提高工资,降低了辞职率,避免准固定成本(如培训和雇用成本)增加导致的人力资本流失,最终降低总劳动成本

d社会伦理效应和认可机制:使员工相信他们自己受到公正的优待,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并努力(4)效率工资的适用于:在员工与企业保持长期的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才会有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曾湘泉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 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 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 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 运动的规律性。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 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派生需求: 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 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十一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十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潜在利润为正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更() A、平坦 B、陡峭 C、无差别 D、不确定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决定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因素 A、劳动生产率 B、产品收益率 C、劳动投入费用 D、产品质量 3、、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的差异 A、工资形式 B、总收入 C、工资水平 D、劳动成本 4、下列不属于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的是() A工资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政府调节机制 5、集体谈判的双方为() A、雇主和员工 B、雇主和工会 C、雇主和政府 D、政府和工会 6、蛛网稳定条件是指() A、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B、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C、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需求弹性为1 7、效率合约是指() A、工会效率最大化 B、用人单位效率最大化 C、用人单位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 D、工人效率最大化 8、在家庭劳动力供给中,引起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是() A家庭收入的下降B家务劳动时间的增加 C制度劳动时间的下降D教育培训投入的下降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征税使工资率上升,则会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A减小B增加C不改变D不确定 10、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斯密 B、配弟 C、李嘉图 D、斯图加特·穆勒 11、把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引入家庭经济行为领域,为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的经济学家是() A、舒尔茨 B、贝克尔 C、明塞尔 D、卢卡斯 12、由于农村各产业和农村各部门不能容纳的劳动力所形成的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 B、广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C、农民劳动力 D、狭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13、内部人控制形成的工资收入具有()的特征 A、补偿性 B、竞争性 C、垄断性 D、平均性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延期支付方式的是() A、带薪休假 B、免费工作午餐 C、折价优惠商品 D、失业保险 15、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B ) 的。 B. 向后弯曲D.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 影响。 A. 有正向C. 没有 B. 有负向D. 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 大,陡峭 B. 大,平缓 C. 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 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 来支付。 A. 企业 B. 员工 C. 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 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 技工 D.女工 11. 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C. 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工资率

历年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年龄在下列哪个区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 A.16-55岁 B.16-60岁 C.18-55岁 D.18-60岁 2.下列哪个公式表述是正确的?( ) A.MRP=MR·P B.MR=MRP·MP C.MR=MRP·P D.MRP=MR·MP 3.劳动力买方独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 A.MRP L<ME L B.MRP L=ME L C.MRP L>ME L D.MRP L≥ME L 4.下列哪位学者的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 A.贝克尔 B.明塞尔 C.舒尔茨 D.马歇尔 5.下列哪种工资理论认为:如果工资和购买力高,需求则强烈,生产则可持续发展?( ) A.工资基金理论 B.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C.均衡价格理论 D.购买力工资理论 6.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C.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指数 D.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 7.新《工会法》规定:所有用人单位一律按工资总额的多少拨缴工会经费?( ) A.1% B.2% C.3% D.4% 8.用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往往会产生下列哪种歧视?( ) A.雇主歧视 B.雇员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垄断歧视 9.下图中哪条曲线表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A.有正向 B. C.没有 D.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B ) 影响。 有负向 不确定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D. 工资率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大,陡峭 B. 大,平缓 C.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 D ) A. 生产费用 B.教育费用 C.工时损失费用 D.社会公共支出 13. 对于等效用曲线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D )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A.减少,减少 B. C.增加,减少 D.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A.企业 B. C.政府 D.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A.正相关 C.不相关 10. 技术进步对 A.熟练工 C.技工 B . D. C ) B. D. 减少,增加 增加,增加 ) 来支付。 员工 社会 负相关 不确定 的就业影 响较大。 非熟练工 女工 (B )的。 向后弯曲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

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 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 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 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9.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

劳动经济学题库

Ky 劳动经济学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种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 A.无限弹性 B.单位供给弹性 D.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C.2.提高劳工的自尊心及责任感,给以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使劳工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工会的() A.社会性功能 B.政治性功能 D.心理性功能经济性功能 C. 3.政府为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手段是( ) A.扩大政府购买 B.提高税率 D.减少政府投资 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4.下列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是( ) A.学校老师和学校学生 B.作家和出版社 D.保险公司和投保人 C .餐馆老板和餐馆服务员 5.对于雇员而言,计时工资使其承担的风险较小,基本工资主要取决于( ) A.个人的努力程度 B.完成产品数量的多少 D.劳动时间的长度 C.工作的紧张程度6.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 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这一主张体现的劳动关系类型是( ) A.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B.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C.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 D.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7.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上只存在一条无差异曲线 B.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C.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越低 8.替代效应会使( ) 1 Ky A.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B.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增加 D .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减少 C.闲暇减少,劳动时间增加9.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模型中,当“蛛网不稳定条件”成立时,说明(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近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得重要分支,就是一门研究( )得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得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就是指() A、人得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得人“人” C、简单得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得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就是( ) A、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C、国家与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得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与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B、不变C、难以确定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得直接原因就是() A、生产过程得周期性B、劳动力再生产得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得经济下降所造成得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得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难以判定 10、水平形状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得弹性为() A、0 B、1 C、正无穷 D、不确定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得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言1、劳动、劳动力、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 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人力资源管理: 2、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主

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的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的一种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不能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3 规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 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现象应该是什么。 实证分析方法预测人们的行为选择 规范研究方法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一)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具体分四个过程进行: 1.确定所研究的对象,分析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搜集资料并把相关事实资料进行分类。 2. 设定假设条件。所假设的条件虽然可能有一些是不现实的,但没有这些假设条件则无法 3 4 如果上述假说经过验证,就变成了理论。 举例:教材,P24,附录1-1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是指互惠的交换。互惠是从社会的角度看没有人遭受损失的交换,

互惠包括三种情况(帕累托最优): 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1 2 3 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一、名次解释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 一. 名词解释 1. 劳动经济学 2. 工资刚性 3. 自然失业率 4. 就业弹性 5. 工资指导线 6. 统计性歧视 7. 家庭生产函数 8. 理性经济人 9. 劳动力生产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2. 劳动力参与率 13. 余暇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15. 职业流动率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18. 磨擦性失业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 15. 劳动力市场即买卖劳动者的市场。 16. 劳动力供需均衡是经常的、永久性的。 17. 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是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完整版劳动经济学 试题及答案汇总

劳动经济学题型及答 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 B )是相对过剩的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 B )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C.利润最大 化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 A )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A.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供求; C.劳动力交换 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 C ) A.工业部门; B.农业部门; 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 B ) A.工资所得; B.非劳动所得; 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 C )活动 A.有价值的; B.有希望的; 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 C )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雇佣量; B.最小雇佣量; 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 A )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 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 B )

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需求价格; 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 A )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 B.最高点; 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 A )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 B.土地; 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 B )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 C ) A.要求企业不营利; 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 A )三大方面 A.自然,经济,社会; B.微观,中观,宏观; C.家庭,企业,国家 16.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 B )关系 A.反向; B.正向; C.平行 ( B ) 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M劳动力参与率17.

劳动经济学 应用题答案

64.简述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答: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此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的位移。 66.与70题答案一样. 67.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 利用。 二、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三、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四、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五、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68. 为什么说市场机制本身有助于消除雇主偏好 歧视? 答:从短期来看,假设行业中有些企业只雇佣A类工人,另一些则雇佣A、B两类工人,并且A类工人与B类工人生产率相同。从而,在竞争性市场上,歧视B类而只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成本将上升,在竞争中处于劣势。(2分) 长期来看,具有歧视偏好的企业由于其持续的劣势将会逐渐被淘汰;(2分)而不具雇主歧视偏好的企业会因竞争优势而扩张。(2分)但最终是市场竞争并不能完全消除雇主偏好歧视。(1分) 69. 什么是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两类劳动力的需求交叉工资弹性大于、等于、小于零,分别表示两类劳动力有什么关系? 答: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是一类劳动力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与另一类劳动力价格(工资率)变化百分比之比值。它表示另一类劳动力价格变动1% 会导致一类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百分比,或者说一类劳动力的需求对另一类劳动力价格变化的敏感性。如果两类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大于0,表示两类劳动力是相互替代的;等于0,表示两类劳动力是无关的;小于0,表示两类劳动力是互补的。 70. 什么是道德风险?有效劳动供给中道德风险有何体现?如何克服道德风险? 答:道德风险又称隐藏行动问题。广义和道德风险是指市场交易中一方难以观测或监督另一方的行动;狭义的道德风险是指保险机制使投保人缺乏一种自我的约束或自我防范的动力。体现在有效劳动供给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不便监督或由于监督不力,人们的脑力,体力的支付程度不足,低于实际工资水平。克服道德风险,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种监督制衡机制,二是完善和强化劳动报酬激励机制。 71. 什么是特殊培训?什么是一般培训?两者有何显著区别? 答:所谓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所谓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的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 特殊培训和一般培训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前者只提高当前企业的价值,后者即提高员工的市场价值。 72、简述劳动力流动所涉及的主要成本通常包括: (简、多) 一、交通费。 二、搬家费。 三、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 四、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 五、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